第一篇:资源开发与内蒙古草原保护
资源开发与内蒙古草原保护(论文提要)
孙兆文 王亚男
草原文化是草原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意志和追求,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性格,构成民族的基本要素,成为民族的重要标志。草原生态环境和游牧生产方式塑造了草原文化和牧民的精神气质。没有草原生态环境,就没有游牧生产方式,也就没有草原文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草原文化的根基。在开发资源加快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保护好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这不仅是继承、繁荣和发展草原文化的需要;而且是改善内蒙古的生产条件和投资环境,发展工农牧业生产和改善群众生活的需要。
如果说孕育黄河、长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的青藏高原是中国的第一水塔,那么作为华北、东北诸多河流如额尔古纳河、嫩江、西辽河、滦河、永定河发源和上游流经地区的大兴安岭和内蒙古高原则应被看作中国的第二水塔。保护好林草植被有利于充分发挥内蒙古高原涵养水源、减少风沙、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因而保护好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又是构筑中国北方的生态屏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内蒙古草原,干旱少雨,大风天气多,土壤构成多为栗钙土和风沙土,导致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开发中特别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第一,工程建设中要认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和建厂、筑路、规划城镇建设时,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尽量少占用草场、林地和耕地;对于破坏了的植被要及时修整和恢复;采掘区抽出的疏干水不得污染河流、湖泊水体;剩离土和粉煤灰回填采空区灌上疏干水用以恢复植被;煤矸石要用于发电和制砖。第二,推进工业生产生态化。工业生产要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污染,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拒绝引进工艺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第三,推进农牧业生产生态化。发展生态农牧业,就是要实行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有机结合,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主要是维持土壤肥力,保持牧业生态系统平衡主要是牧草生长量与牲畜用草量大体相适应,对退化、沙化的草场要有计划地实行休牧、禁牧,以利于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农牧林业是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相统一的生态经济系统,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实行农牧林结合。第四,有计划地发展生态旅游。内蒙古有辽阔的草原,雄伟的大兴安岭森林,浩瀚的沙漠,诸多河流湖泊温泉,各类风光独特的自然保护区,还有多处古文化遗址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旅游资源亟待开发。做好规划,进行旅游景点和线路的选择和开发;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测算最大承载人数,有序地开展生态游、民俗风情游、考古人文游、度假疗养游、探险游;加强对旅游者进行保护环境教育,避免在草原上随意开车碾压和乱丢废弃物等。第五在适宜地块发展人工种草,发展培植甘草、黄芪、枸杞、麻黄等药材和草原白蘑等食用菌,种植果树、山杏、板栗、榛子等经济林,既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增加群众的收入,又有利于减少对草场的压力和保护草原植被,同时还要防止和杜绝人们乱挖药材和搂发菜对草原植被的破坏。第六,改变农村、牧区、林区居民生活用能源的结构。改变烧秸秆、烧粪、烧沙蒿和烧木材的旧习,积极营造薪柴林、引导烧煤、天然气,推广利用沼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既有利于保护林草植被,又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第七,大力宣传草原文化中尊重自然、热爱自然、适应自然、适度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思想精华,培育干部和群众的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加强环保执法,努力实行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活消费生态化,在资源开发建设中切实保护好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
总之,繁荣发展草原文化离不开广袤美丽的草原这个根基,人们在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环境的实践中也离不开草原文化的滋养;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必须保护草原,经济发展了可以为保护环境提供更多的财力物力,只有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才能使可再生资源得到永续利用,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
作者:朱琳,赵„文章来源:论文网点击数:更新时间:2004-10-23 22:25:20
【关键字】草地旅游;草地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草地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十分匮乏。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对于保护草地资源环境、缩小东西部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草地旅游开发的特点出发,研究开发的原则和保护的对策,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地资源的认识及其价值评价集中在草地可通过第一、第二性生产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形产品的能力上。随着社会生活向高层次发展和草地学研究的深入,草地资源的内涵开始扩大到草地景观及其周围的环境、气候、民情等综合方面,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草地旅游指在草原地区以草原风光、气候和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为旅游目标,以具民族特色的歌舞、体育、餐饮、观赏、避暑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及为这些旅游服务的经营活动。草地旅游既是发挥草地景观资源美学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也是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新兴草原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较快。
一、我国草地旅游资源概况
我国草原从东到西跨49个经度(78°—127°E),从南到北跨36个纬度(29°—65°N);东西长约4000km,南北宽约2500km,总面积约4亿hm2,约占国土面积的41.7%。我国草原的类型之多居世界第一位,共有18个大类,37个亚类、1000多个草地型。我国有牧草类型5000多种,草原上还生活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草原上还能生产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截至2000年底,我国已划定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5处,面积达196.7万hm2(表1)。
表1 我国草原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000年底)
编号
保护区名称 级别
面积(hm2)行政区域 批建时间 主管部门 河北红松洼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
7300 围场县
1998 环保
河北滦河源草地自然保护区 省级
21500 丰宁县
1997 环保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 1078600 锡林浩特市
1997 环保
内蒙古白二爷沙坝自然保护区 县级
8000 和林格尔县
1996 环保
内蒙古蔡木山自然保护区 县级
26000 多伦县
1995 环保
内蒙古陈巴尔虎草甸草原 县级
600000 陈巴尔虎旗
1996 环保
内蒙古图牧吉自然保护区 县级
90300 扎赉特旗
1996 环保
152 辽宁沙金台草地自然保护区 县级
90600 康平县
1986 环保
257 黑龙江立新草原自然保护区 县级
333 青岗县
1989 林业
273 黑龙江四方山自然保护区 县级
12000 肇东市
1993 环保
291 黑龙江移新草原自然保护区 县级
兰西县
1990 环保
295 黑龙江引嫩河水库自然保护区 县级
2067 明水县
1990 环保
1241 宁夏云雾山自然保护区 省级
4000 固原县
1985 农业
1265 新疆金塔斯山地草原自然保护区 省级 9767 福海县
1986 农业
1267 新疆那孜—确鹿特草甸自然保护区 省级
16400 新源县
1986 农业
∑
1967003
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自然保护区长远规划的原则之一就是重点加强草原、海洋、地质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到2010年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600万hm2,2050年达2000万hm2。这些自然保护区,为开展草地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美丽辽阔、丰富多彩的草原,虽然古人描写的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情景已有所改变,草没那么高了,但“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的迷人景色,古今仍然一样,正是草原的旷远、壮丽的风光,自古以来吸引着观光旅游的人们。近年来,我国的草原旅游业发展较快,不仅有大量的国内游客,还有很多国际友人。目前,已形成规模的草地旅游区有北京的康西草原、河北坝上闪电河上游及附近的多个旅游点、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的希拉穆仁、灰腾梁等及甘肃祁连山、新疆天山和青海的部分旅游点等。
二、草地旅游的资源利用特点
(一)草地旅游的资源条件特点
草地旅游资源的核心是草地植被,各类草地植被与其环境,如山地丘陵、滩川平地、水体道路、设施建筑等组成宁静迷人的旅游景观综合体,是吸引游客的资源基础。同时草原上还产出特有的野生药材、野生食用植物及特有风味农作物等,可向游客提供。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是吸引游客来草原消夏避暑的主要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均分布于高原和中、高山地,其最热月平均气温多不到20℃,与邻近的大中城市有10℃以上的温差,是调理身心和盛夏避暑的良好条件。“夏季到草原来滑草”,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追求。优美朴实的少数民族风情和风味是草原吸引游客的又一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是蒙、满、哈萨克、藏、裕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骑马射箭、手抓羊肉、篝火晚会等独具特色的活动深为游客所喜爱。
(二)草地旅游的市场经营特点
草地旅游属于自然景观型,其客源主要为临近城市的居民,以消夏避暑为主。因此,草地旅游发展最适宜的地区应是距大中城市较近、交通条件较好的草原区边缘地带。经营上则是旅游企业与当地农牧民分工协作进行。农牧民承担旅游企业不易经营的重要服务项目,如向游客出租骑乘马匹、供应风味餐饮原料、出售野生观赏和药用植物等。正是由于农牧民的这种广泛参与,使草地旅游与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和影响。在旅游的资源条件中,除民族风情外,其它每年只有在风季过后的植物茂盛生长期(5—9月)才能具备,所以草地旅游经营的季节性极强,并与农牧林业生产同季。
三、开发草地旅游资源的意义
(一)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环境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人们从一系列的全球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中认识到,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应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和社会也难以持续发展。因此,旅游领域内生态旅游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开展草地生态旅游可以提高人们对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保护草地生态环境。草地生态旅游将游客带往拥有优美自然环境和珍稀动植物的广阔草原,以此为当地赚取更多的收入,从而鼓励他们保护自然资源,改变那种竭泽而渔,捕杀野生动植物的生活方式。并且,旅游的收入也使他们有力量投资草原基本建设和保护,维护、恢复和创造优美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二)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旅游业在20世纪的飞速发展证明,它将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航空、餐饮、娱乐、商贸、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西部拥有广袤的草地资源(33144万hm2)占全国草地总面积(39283万hm2)的83.37%,并且旅游品质较好的草地资源和草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随着人们回归自然,走向大草原这种旅游取向的增强,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一)生态安全性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脆弱,旅游开发要以不破坏草原的自然风貌和生物的多样性为前提,依据草原资源的环境条件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在开发利用时要科学确定开发的强度,设计合理的旅游规模,使之严格限制在生态容量范围之内。开发方式上要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产品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草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尽量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减到最小。
(二)公众参与原则
当地公众的密切参与是草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支持。草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替代当地居民对草地资源的其他利用方式,缓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并且通过旅游开发,弘扬当地传统文化,增强地方独有文化气氛提高旅游资源的品质。在旅游开发中,公众通过参与也获得了利益,开始珍惜爱护草地资源,成为保护环境的强大力量。
(三)旅游产品多样化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受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因素长期作用,呈现出不同的地质地貌特点,并生成了多样性动植物生态环境,这些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开发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的依托。据此可开展典型自然风光观光游、野生动植物观赏游、草原科普教育游、科学考察游、生态牧业观光游、草原野营游、草原民俗风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四)广开筹资渠道原则
由于资金短缺,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十分不充分。应该广开筹资渠道,从多个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筹集旅游开发基金。可以合作开发的形式,吸引私人、集体、旅游企业等的参与,加快草地旅游资源向资产的转变。对于有代表性的草地资源,应争取国际组织的合作研究项目,增加旅游开发保护资金的来源。
五、草地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一)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立法,尤其是对重点旅游区更为重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旅游资源,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使他们有法可依。其内容应包括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旅游资源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对违反保护条款者的处罚办法等。1985年6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加强了与之配套的法规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还制定了各种实施细则和办法。尽管这些法律法规从不同的角度对草地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作了有关规定,但实际保护工作仍不尽人意。这除了法制尚不健全之外,还和普法宣传教育不足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关。
(二)运用规划和技术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是旅游开发研究的中心环节。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做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形景观、草皮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旅游环境的保护,并合理划定保护范围和确定环境容量。此外,规划还得从总体布局上予以协调组织,避免在风景区布置不必要的服务设施。要根据具体景区的资源和环境特点,慎重确定旅游活动项目。对于那些会导致景区内水体、空气污染的旅游活动项目,要严格限制开发。应开发多种不破坏环境的具有草原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在农牧户中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加强营销、拓展客源,直至形成固定的消夏避暑游客群体,减少无效消耗,提高经营效益。对于那些以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为目的而设置的草地自然保护区,则要限制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科学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将旅游活动尽可能控制在实验区范围内,适度向缓冲区发展。
(三)运用监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与草地生态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影响是复杂的和长期的,因而应对草地生态环境各主要因素、草地植被状况、旅游客源状况、游客心理预期等进行持续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调控,使其健康地发展。
(四)运用宣传教育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应当树立资源环境道德意识和思考判断资源环境道德行为的善恶标准,要提高公民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在人们中树立保护资源环境的道德意识和理念,要使人们不仅以坚强的意志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还要有极大的勇气和热情支持旅游资源保护。在治理和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的同时,应重视游客的资源环境道德建设。旅游景区应采用适当方式,让游客认识到,游客在游览消费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应自觉地维护旅游区的良好环境。
(五)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实现草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原则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坚持社会、经济和生态平衡协调发展,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欣赏研究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旅游需求和旅游供应相结合的旅游系统的持续良性运行和发展,而且包括旅游资源经济效益的持续发展,它是在现代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经营带来生态和环境质量破坏以及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冲击下,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旅游具有自然性、生态性、文化性、可持续性等特征,可以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在广大草地旅游区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我国草地旅游业的现实选择。
第二篇:内蒙古草原植被恢复建设与保护管理办法
内蒙古草原植被恢复建设与保护管理办法
内政办发[2001]26号
第一条 为使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建设与保护项目的管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根据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关于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建设与保护项目是以恢复和保护天然草原,维护草原生态平衡,改善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环境和草原畜牧业基本生产条件为重点,依靠高新科技,运用生物、工程、管理等综合措施有效遏制天然草原的退化,提高和恢复天然草原植被及其生态功能,最终达到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保障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三条 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建设与保护项目建设程序分为前期准备、申报审批、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和运行管护五个阶段。并按照项目管理程序,自下而上申请,自上而下审批。
第四条 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建设与保护项目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筹规划,全面保护,重点建设,防止对天然草原新的破坏。突出生态效益,兼顾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治理模式,以建促保,保健并举。
(三)依靠科技进步,遵循生态环境建设基本规律,按照相对集中,先易后难,突出重点,连片治理的原则,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四)建立健全草原畜牧业科研机构参与机制,以技术入股、技术依托、科技咨询等多种形式参与保护和建设,增加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
第五条 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建设与保护项目实行“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为辅”的投入原则,鼓励农牧民群众以投资投劳方式积极参与建设。
第六条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厅负责内蒙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建设与保护项目的宏观指导和监督工作,盟市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内项目的指导和监督。旗(县)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第七条 项目立项的基本条件。
(一)优先安排天然草原生态脆弱区、天然草原重点“三化”区、具有区域草原生态环境代表性和水土流失严重区;珍稀动植物生态环境极需改善区、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区域。
(二)已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草原技术服务体系较健全。
(三)地方领导重视,农牧民有投资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
(四)有适合草原生态治理工程的高新综合技术及治理模式。
第八条 项目审批原则。
(一)项目建设对内蒙古天然草原或区域范围内生态环境治理具有示范作用。
(二)满足立项的基本要求。
(三)符合内蒙古自治区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建设总体规划布局。
(四)具有草原建设高新示范作用,技术路线及其模式的可操作性强。
(五)保护措施完备。
(六)配套资金落实。
(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第九条项目审批。
(一)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建设方案由农业部进行审查、审批。
(二)项目可研审批后,项目承担单位按批复组织编制项目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由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厅审批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并上报农业部备案。其内容包括:项目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确定的治理模式、工程施工设计、主要设备类型、项目总概算、实施计划等。
第十条 项目实施单位按本管理办法及工程质量标准要求实施建设。
第十一条 项目工程建设要推行监理制和招投标制。对项目建设主要的设备、物资实行政府采购。
第十二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方案(或施工设计)及其它批复文件进行施工建设,不得擅自调整建设内容。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内容,必须按程序逐级上报农业部批复后,方可实施。对违反建设程序和审批权限,擅自变更建设内容、投资规模、建设标准的项目,将视情况调整或停止安排投资。
第十三条 项目实施单位要严格执行项目报表和项目总结制度,加强对项目中间环节和过程的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目标的实现。做好项目执行情况报表。7月15日前报半年报告,下一年1月15日报全年项目执行情况表。
第十四条
项目实施地要建立健全项目建设档案。内容主要有:
(一)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文件、项目批复、实施方案和有关管理办法及工程质量标准等。
(二)项目阶段性总结、设计方案图纸、图片、声像材料。
(三)项目审批报告、财务报告、技术报告、统计资料。
(四)项目总结报告、竣工验收报告等。
第十五条
凡按批准的设计或实施方案所规定的内容、规模和时限建成,符合验收标准的,必须及时按程序组织竣工验收。到验收时限并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的项目,必须在三个月内办理验收手续。同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如验收期限已到,但进行验收确有困难的项目,由旗县畜牧行政主管部门逐级报经农业部批准后,可适当延长期限。
第十六条
项目竣工验收的主要内容及标准。
(一)验收内容。项目建设任务、指标及主要生态、经济成效;工程建设质量情况;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各项管护措施落实情况;整体治理模式运转情况及相关文档管理情况。
(二)验收标准。完成项目批复的各项建设指标;工程建设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和标准;资金足额到位,使用符合规定;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明显;管护措施落实,治理模式正常运转。
第十七条.项目区要严格执行封育和禁牧、休牧制度,确保项目区草原植被的恢复,巩固项目建设的成果。
第十八条
项目验收后,项目旗县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要将草原管护责任落实到户。草原监理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建设成果。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治理、改良草原的动态监测,制定科学合理的放牧计划并组织落实。积极引导农牧民对高产人工草场建立自我完善、滚动发展的管护机制,长期发挥效益。
第二十条 各级草原技术推广单位要及时总结建设经验,完善改进治理模式,提高科技含量,逐步扩大建设规模。
第二十一条 各盟市旗县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厅备案。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2001年07月13日
第三篇: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保护现状与对策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保护现状与对策
摘要:内蒙古草地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近几年内蒙古旅游业发展迅速,发展旅游业对内蒙古的经济增长十分有利,它能促进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服务、金融、保险、文化卫生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善我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缓解我区就业压力;它能增加我区外汇收入,积累建设资金;它能扩大我区在国内外的影响,有利于对外招商引资;合理的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我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总之,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产业,其发展必将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对促进我区的经济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文从内蒙地区旅游资源现状、内蒙地区旅游业发展特点,方面阐述了内蒙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针对内蒙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并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草原旅游资源,保护,现状,意义,对策
正文:
一、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概况:
内蒙古草原景观是由温带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群聚性的草原啮齿类、有蹄类动物为主,以及坦荡的高原共同构成的地理景观。内蒙古草原东起松辽平原西部,沿大兴安岭西麓,经由内蒙古高原西至黄土高原,自古至今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区,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4多,居我国五大牧区之首。依据区域水热条件和植被特征的差异,内蒙古的天然草场从东向西,随着地势、气候、土壤等生态因素的各异,可划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等类型,并形成了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等自然景观区。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沃野千里,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尤其在夏季以其凉爽的气候、绿草如茵的环境吸引着国内外游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统计公报.2001)
三、内蒙古草原作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
第一,视野的开阔性
草原植物主要有禾本科、豆科和菊科等,草群低矮,一般都在1米以下,在微风吹拂下,掀起层层波浪,在蓝天映衬下,蒙古包点点,河曲弯弯、牧草肥美,牛羊遍地的草原景色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激起游人对蓝天白云,牧歌悠扬的内蒙草原的无限感慨。
第二,夏季气候的舒适性
在夏季,我国南方烈日炎炎,而内蒙古草原的平均气温较低,最热月平均气温多不足20℃,而且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多是温和舒适的天气,晴空万里,具调理身心和避暑的良好条件,是旅游的最佳季节。第三,生物的多样性
草原植物是由多种植物构成,草原生态系统每平方米约有种子植物20-30种以上,典型草原每平方米内约有15-20种植物,荒漠草原每平方米也有12种左右,它们形态各异、特性不同,构成了复杂多变的草原世界。草原上的也动物十分丰富,且容易被观察到,如野驴、黄羊、野骆驼等。
第四,文化的丰富性
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不断与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创造、发展了与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并列的草原文化,在服饰、饮食、住宿、行走等方面均有其自己的特色。蒙古族游牧住的是蒙古包,就地取材易拆易装、制作与移动都方便;穿的是蒙古袍,肥大而不开衩,袖长领高,束以腰带后可以抵御高寒而多风的气候,还有蒙古族的奶茶、那达慕大会等等,都可以开发成旅游产品。
(刘敏1 ,2,陈田1,钟林生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四、草原旅游开发的价值与意义
1、有利于科学合理的利用草地资源。旅游与环境相互依存、互相促进。草原旅游首先要提供一个高质量的环境空间,要使这里的水、草、动物、人在一个和谐的空间里共存,这本身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良好促进。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草原生态旅游开发,能使草地资源与旅游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在可
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人、地关系系统协调发展的草原旅游对于正确引导人们的旅游观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内蒙古处于边远的北部地区,农牧业生产水平普遍偏低,经济条件差,通过开展草地旅游活动,既发挥了草地资源的生态、社会效益,又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解决了传统草业中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相互矛盾的难题。因此,发展内蒙古草原旅游产业,是实现草地三大效益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是探索内蒙古草原资源开发利用的一条新路子,是发挥草原价值的新发展。(钟林生,牛亚菲,刘家明,等.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五、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积极开发有竞争力的旅游项目
按照旅游者的需求并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才会成为好的旅游项目。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游览、欣赏和体验不常见或不曾见的事件。例如,久居城市的人们愿意远离城市,去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而常住乡村的人们则愿意进城去感受大度假的五彩缤纷。内蒙古自治区没有全国知名的大型城市,却有闻名海内外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这正是我区的旅游优势所在。茫茫草原、皑皑白雪、大漠风情、天然湖泊及各少数民族的风俗表演,这些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旅游项目。2 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突出“草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主题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是成分发挥内蒙古旅游业的前提。通过对十几年来内蒙古旅游的国内外旅游者需求分析可知,观赏神奇辽阔的草原风光,亲眼目睹和体验蒙古民族的生活习俗是旅游者来内蒙古旅游的主要目的。内蒙古要参与旅游市场竞争,就必须突出“草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主题,开发唯我独有的旅游精品。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积极引导旅游需求是旅游市场竞争中的一项重要策略。旅游服务设施的优劣直接影响旅游需求,我们应加快住宿、餐饮、交通、娱乐等服务设施的建设, 在数量扩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这样才能促使旅游者在住、食、娱三方面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从而带动整个旅游收入的增长。同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也决定了是促进还是制约旅游业的发展, 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促进我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孙钢.新世纪中国旅游区域旅游发展大思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4搞好环境污染的治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使集审美、休闲、娱乐、消遣和观赏等为一体的资源空间环境。而旅游资源又有着与其他资源不同的特性,最显著的特征乃是其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旅游活动会对旅游目的地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如果不加以限制,让旅游活动任意发展和扩张,旅游的发展就可能会在空间和数量上超出目的地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所允许的可持续极限。旅游活动规模和旅游者的数量超过了这个极限后,就会对旅游目的地的各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并且,对旅游景点实行分片管理,即时做好景点的清理工作。(哈斯巴根, 吕君.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9,)
5实施区域联合、内外联动的战略
内蒙古地跨三北,毗邻八省,部分省区间存在着资源互补,这样可以在建立区内旅游网络的同时,与省外搞联线合作,以提高产品组合度、丰富度,增强招徕力,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客源共享、收益共享。一方面,区内旅游中心城市和主要旅游景区要把线路延伸到周边城市和地区,连点成线,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自治区的旅游景区要与周边省市旅游景区联合起来,成立更大的旅游圈,实现优势互补,效益共生。具体可构建东北协作板块、京津协作板块、晋陕蒙板块和西北协作板块。
第四篇:内蒙古草原
第九课内蒙古草原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的学习目标:
(1)使学生们知道内蒙古草原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地方。
(2)使学生们了解一些有关草原牧民们的生活习惯。
(3)使同学们了解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们生产和生活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2、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对同学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内蒙古草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及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让同学们理解内蒙古人民正从过去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现代化牧业生产发展。
教育过程:
1、导入新课
问:哪位同学知道天山牧场的人们是怎样放牧的吗?
(根据季节的不同在牧场中垂直放牧)
我国的内蒙古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不过,这里的草场是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今天我们就学习《内蒙古草原》这一课。
板书:第九课内蒙古草原
2、新课部分
现在,我们一起来领略这美丽的草原风光。
出示[情景1]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它位于我国的什么位置呢?
出示[情景2]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内蒙古草原位于我国北部并与俄罗斯和蒙古相邻。
板书:位于我国北部
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我国的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片大草原上。他们是怎样在这片大草原上生产和生活的呢?我们将从“住、行、衣、食等方面向大家介绍。
出示[情景3]
同学们说一说他们是怎样适应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的。
(住房是蒙古包,可以随时迁移,适于游牧生活)
板书:蒙古包——适于游牧生活
(以马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适于草原上的行走)
板书:马——适于草原上的行走
(蒙古袍、蒙古靴——适于骑马)
板书:蒙古袍、蒙古靴——适于骑马
(吃牛羊肉,喝奶茶、奶酒)
板书:牛羊肉奶茶奶酒
我们可以看出内蒙古牧民的住、行、衣、食都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去适应自然才能不断发展。
那么内蒙古草原现在发展的怎么样了呢。
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草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已经放弃了那种“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住上了定居的房子。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这里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更是有了大的发展。目前,人们不仅过上了安定的定居生活,而且在合理利用草场,进行轮流放牧,合理利用牧草资源。别外,他们还进行了畜牧产品的深加工,鄂尔多斯品牌的服装闻名全球。牧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内蒙古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我们来看一看这里有什么矿产资源,适合发展哪些工业。
出示[情景4]
同学们说一说这里有哪些主要矿产。
(煤、铁、稀土等)
板书:矿产丰富:煤、铁、稀土等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里适合发展什么工业。
(钢铁、电力、还有纺织等)
板书:钢铁、电力、还有纺织等
同学们看课本“读一读”(第六十二页),了解一下著名的草原明珠——白云鄂博
3、知识的记忆与应用
同学们从内蒙古人民的住、行、衣、食说一说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现在这里人们生活的变化。
板书设计:
第九课内蒙古草原
——位于我国北部
住 :蒙古包——适于游牧生活行 :马——适于草原上的行走
蒙古族
衣 :蒙古袍、蒙古靴——适于骑马食 :牛羊肉奶茶奶酒
轮流放牧煤、铁、稀土钢铁、电力等
小结: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同学们了解内蒙古草原所处位置。然后,在悠扬的内蒙古民歌中让同学们领略大草原的迷人风光。其作用是引起同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这种情境中,进入第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在教学“草原牧民的生活”这部分内容时,我注意让同学们分别从内蒙古牧民的“住、行、衣、食”四方面了解这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引导同学们分析大草原上的人们是怎样适应这里的自然环境的。在“草原新貌”的教学中,我在同学们知道以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前提下,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生产和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同学们从放牧方式、畜牧生产、农业、矿产等几方面了解草原上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让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第六十一页的读一读,初步了解内蒙古草原是个矿藏丰富的地区。对学生进行我国地大物博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五篇:生态旅游与开发中如何保护资源与环境(模版)
一、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中如何保护资源与环境?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广大公众,认识和欣赏自然遗产的旅行,在开发过程中,要保证旅游区不受破坏和污染,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这样才符合生态旅游的宗旨。为了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贯彻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宗旨,开展生态旅游应遵守下列原则:保护优先;整体性和系统性;综合考虑和统一规划;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具体到开发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达到保护环境与资源的目的:(1)加强旅游区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国家旅游局虽然也有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也强调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但一般比较简单,很不全面,为此,必须制定专门的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条例和管理办法,采取严厉的经济和行政手段制止游人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践踏花草、乱刻乱画等污染和破坏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不文明行为。(2)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旅游区对环境资源必须做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在新建、扩建资源开发项目时,应根据国家规定执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3)旅游经营活动中要贯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方针。生态旅游之所以不同于传统旅游,根本之处在于它不仅重视经济效益,同时也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4)加强环境教育,提倡生态文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游人的环境意识、提倡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通过旅游使人们欣赏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可以通过标语牌、导游、广播和录像等手段向人们进行自然知识的宣传,宣传自然资源的巨大价值。(5)注意生态旅游景区的旅游容量和承载能力。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出合理的旅游容量和旅游环境的承载力都是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手段之一。旅游区一定要注意旅游容量和承载能力。
二、生态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的措施?
游客管理是生态旅游管理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内容。对于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而言,进入保护区的游客是纯粹的入侵者,他们会对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干扰。所以生态旅游开发中一定要重视对游客的管理。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保护区是一个有限的生态系统,他对于外来入侵者的容纳有一定的限度,要想保护环境质量,就必须把游客数量控制在这个限度内,景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游客接待计划。(2)有效限制游客活动。游客对于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程度有多大,取决于游客个体在保护区内的活动方式,生态旅游要对游客的活动采取比其他旅游更加严格的限制管理措施,规定游客的旅游路线、旅游时间、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等等。(3)对游客的宣传和教育。游客在自然保护区旅游,不同于其他一般意义的旅游,它既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旅游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旅游方式。所以,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应该对游客进行大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和自然生态科学普及和教育,一方面强化了资源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4)在自然保护区内,要十分重视游客的安全问题。自然保护区内往往山高路险,水急林密,野兽出没,极易造成旅游安全事故,给生态旅游造成负面影响,所以要十分重视游客安全教育。(5)导游的管理和培训。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导游的介绍和引导十分重要,导游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游客的行动和认识,生态旅游的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游的素质。所以,对于导游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也是生态旅游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三、你认为中国发展生态旅游的模式应选择小众型发展模式还是大众型发展模式?为什么?
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适合小众型发展模式。原因如下:(1)中国生态旅游景区往往生态脆弱,环境极易遭受破坏,所以在生态旅游开发管理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保护任务突出而艰巨。采用小众型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减少旅游开发过程对于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2)小众型发展模式更加方便于游客的管理和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3)中国游客整体素质不高,对于景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遵守率较低,采用小众型发展模式可以缩减游客范围,对于景区的发展和保护有利。(4)小众型对于景区的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提供了条件,这样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可以有效减少社会矛盾,并可以增加原住民的收入水平。
四、什么是旅游中的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为何是重要的?举两个景区社区参与较成功的例子,详述其措施或机制。
社区参与既是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更是指社区居民参加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之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发展成果的分享。得到社区的支持,对各种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是重要的,且当地居民参与是获得并维持这种支持的非常重要的方法。生态旅游是以资源为其发展的基础,资源应包括当地历史文化及原住民文化;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强调对当地社区有贡献,强调生态旅游必须维持当地居民的福利,生态旅游须以经济回馈的方式对当地的保育工作和社区发展有所贡献;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是社区能适当的行销、设定旅游规范与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与环境保护品质。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包含了社区参与的思想,社区参与对于生态旅游非常重要。实例:(1)哈玛谷社区参与模式。哈玛谷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见塘镇泥史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坐落在纳帕海自然保护区南端。哈玛谷村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担心外来公司利益导向而过度开发,拒绝外来公司的投资要求,自主开发了哈玛谷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如下:
(2)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社区参与模式。广东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北部。始建于1984年,直属于广东省林业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状。南岭国家森林公园1993年成立。2004年香港中恒伟业集团获得该景区50年的经营权,并与乳阳林业局共同组建“南岭中恒生态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和管理。看了我精心做的作业记得我叫张伟文(中国地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