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报告(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2 13:0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报告》。

第一篇: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报告

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报告

云南具有丰富、世界级的特色旅游地质景观。云南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岩浆活动强烈,且往往在同一地带持续活动,构成较大规模的构造岩浆带;变质岩广布,各类变质作用兼具;地壳活动性普遍较强,地质构造复杂。云南具有形成旅游地质资源的优越地质条件,旅游地质景观类型极其丰富,一直为中外地质学界所瞩目,云南省的岩溶地区,因扬子准地台和各褶皱系后期活化明显,巨厚的碳酸盐岩间夹碎屑岩层,从而形成多层岩溶化含水层组。由于断裂交错发育,地层褶皱强烈,形成众多断块和背向斜及穹窿构造,而所夹碎屑岩往往构成隔水边界,所以,一般岩溶水系统以断块型和褶皱型储水构造为主,面积局限。岩溶发育深度则常常不受排泄基准面控制,而受含隔水层分布,以及新构造运动期地壳相对升降幅度和水动力条件所制约。岩溶水一般以河谷和盆地为汇流排泄区,在这些地区常形成集中排泄点(带)和富水地段,岩溶发育相对均匀。而山地分水岭及斜坡地带多为补给径流区,岩溶发育极不均匀,地下水深埋。这些方面是云南省岩溶水文地质的共同特征。

北西——南东方向斜贯全区的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比较清楚地划分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主体属于扬子准地台的西缘或准地台古生代(主要是晚古生代)增生部分;西部则分属唐古拉一昌都一兰坪一思茅褶皱系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

据统计,全世界岩溶分布面积约为5.1×106km3,占全球总面积的10%,居住着约10亿人口。从地表以下到海拔500m的青藏高原。都有岩溶发育。我国岩溶分布面积在97万km2左右,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10,主要分布的四川、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这里是全世界最大的且集中成片的岩溶分布区,发育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天下第一奇观”石林以及黄果树、马岭河、织金洞、龙宫等众多国家级岩溶旅游地质景观。同时,西南岩溶区又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岩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人口贫困、水土流失加速,岩溶旅游地质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已严重制约着本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云南是我国岩溶分布面积最广的省份之一,岩溶景观品位高、类型全,堪称 “岩溶旅游资源宝库”,极具研究和开发价值。

地质旅游资源是以科学考察、科普活动或地质活动为主要目的,兼顾旅游的专业性、目的性、针对性较强的地质旅游活动的旅游资源;旅游地质资源则是以休养旅游为主要目的,兼顾科普性、群众性、知识性,将地质/地学知识离于旅游活动中,提高旅游品位、旅游科普含量的旅游活动的旅游资源。针对当前旅游资源分类中存在的交义、重盛和分类标准不一致等问题,提出了以岩溶旅游资源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主,兼顾其科学性、观赏性和可操作性的分类系统,将岩溶旅游地质资源分成地表岩溶旅游地质资源、地下岩溶旅游地质资源和复合型岩溶旅游地质资源三大类十六亚类。采用系列的观点,将云南省岩溶旅游资源划分为成因系列、演化系列、景观系列和等级序次系列,并从岩溶旅游地质资撅的景带、景区、景群、景点、景象五个等级划分了云南省岩溶旅游资源的娜级序次系列。

根据碳酸盐岩分布和发育的墓本情况和区城构造演化规律,将云南岩溶地貌分为淇西北摺断带高山一中山峡谷;演东北拗摺带中山峡谷;演中一演东台背斜台褶带山原盆地:演东南摺皱带中山峰从盆地和演西摺断带中山宽谷盆地5种类型。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三个地区的三类岩溶旅游地质资源一滨西北岩溶泉华、演中

洞穴资源、演东南峰丛(林)的资源类型、特点、分布规律及成景地质作用进行了研究,并对演西北的下给温泉、白水台、天生桥:淇中的祭白龙洞;滇东南的罗平钟山作了个案分析。据目前所知,除德钦,维西等地时代尚难确定的变质岩系外,火山喷发作用自泥盆纪中、晚期始,石炭——二叠纪至中——晚三叠世最盛,侏罗——白垩纪——第三纪为停歇期,第四纪局部有所活动(普洱)。从地域上看,仍以澜沧江断裂带东侧和金沙江一哀牢山断裂带西侧火山活动强烈,但中部如普洱——勐腊一带的二叠系和三叠系中亦有火山岩夹层。从岩石类型看,华力西早期以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中一晚期和印支期以熔岩为主。其中,华力西期火山岩一般为海相环境的喷发产物,富钠,属细碧岩——角斑岩类之中基——中酸性火山岩,岩石化学成分显示属亚碱性——钙碱性岩系;印支期火山岩以酸性岩(流纹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英安岩等)主,德钦——景洪一线上部中基性火山岩(玄武岩、安山岩等)比较发育,一般为陆相或海陆交替环境下的裂隙型喷发,高钾而低钠,属亚碱性系列。但也有部分地区(维西、景东——景谷)出现富钠质的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类。

基性——超基性岩成带呈群分布。西带(澜沧江带)自北而南有吉岔、半坡、和景洪附近的岩体(群),均属基性岩、铁质超基性岩类(m/f值均<6),二者常紧密相伴产出。吉岔岩体主体为辉长岩,局部有斜长岩、闪长岩;超基性岩为后期侵入的小岩株,集中分布于主岩体之北部,其岩石包括纯橄榄岩、单辉(二辉)辉橄岩、单辉(二辉)辉石岩等。半坡岩体主体仍为辉长岩,超基性岩作为晚期岩体侵入于辉长岩中,构成环状。据研究,辉长岩显层带构造(假层理),辉长岩和超基性岩(单辉辉橄岩、单辉岩)均具堆晶结构。景洪南的南联山岩体,呈岩床状,具垂直分带(下部为橄榄岩,上部为辉长岩)。此外,尚有较多的基性脉岩——辉绿岩、辉绿玢岩等。以上各岩体侵入围岩的最高层位为三叠系,时代属印支——燕山早期。东带之金沙江岩带(北带)和哀牢山岩带(南带)除零散分布的基性岩脉(辉绿岩、辉绿玢岩等)外,重要的是大小不等的数百个镁质超基性岩体,它们均呈与断裂构造同方向排布和延伸的透镜状、长条状、单斜层状产出’,与围岩产状多近一致,并呈构造侵位(冷侵位)关系。北带自羊拉——维西,有分别集中于德钦——雪龙山断裂和金沙江断裂之势;南带亦主要沿九甲断裂、哀牢山断裂和其东深变质岩内的断裂带分布。此外,还有如下共同特征:各超基性岩体一般不与基性岩相伴;岩石均属橄榄岩——辉石岩及其间的过渡类型,辉石以斜方辉石为主;具有高的镁铁比值(m/f值皆在6.5以上);富含铬尖晶石,并可形成铬铁矿体;岩石普遍蛇纹石化,部分已全蚀变为蛇纹岩,并可形成石棉矿;稀土配分曲线,北带一般为平坦的球粒陨石型,南带比较复杂,有的略贫轻稀土(如墨江金厂),有的则有较大程度的分馏(如新平帽盒山)。南带超基性岩已有较多的同位素年龄(钐钕、铷锶等)资料,年龄值达625+63——1030.3 Ma,均远老于其围岩(哀牢山浅变质带,见后述)的时代。基于上述,可以认为这一超基性岩带实属一老的、经过破坏了的蛇绿岩套,蛇绿岩套的各类岩石,可分别见于不同地区,以残片出现,因而显得零乱。

中酸性侵入岩仍然遵循分别集中于东西两侧断裂带的分布规律。金沙江带北部加仁、德钦等岩体,早期(印支期或晚华力西——印支期)以花岗闪长岩为主,次为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晚期(燕山期)则为偏酸性的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岩石有较宽的成分演化范围、可能主要属于I型花岗岩类;以南的鲁甸岩体,紧靠金沙江断裂西侧,侵入于中、上三叠统,又为上三叠统中上部地层沉积覆盖,岩石以二长花岗岩为主,边部多为花岗闪长岩,岩石化学特征显示为S

型花岗岩。南部澜沧江带,早期(印支期)为石英闪长岩、闪长岩类,较偏基性,岩石化学显示以1型花岗岩为主;晚期(燕山期),则为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的小岩株。哀牢山——绿春一带,墨江以北紧靠哀牢山断裂的各岩体均呈狭长状,为中粗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岩石普遍具糜棱岩化。有234+9 Ma等同位素测年资料,为印支期产物。绿春一带岩体,目前资料不多,暂时均归入印支期(或晚华力西——印支期),初步认识是:早期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为主,晚期为二长——正长花岗岩类,均与志留系碎屑岩呈侵入接触,具有明显的角岩化蚀变带。

此外,本区内主要沿金沙江断裂带,尚有较多喜马拉雅期的浅成(酸——碱性)斑岩类分布.滇西北岩溶景观成景岩组多为含杂质的或变质的碳酸盐岩,气候寒冷,但现代构造运动强烈,局部地区水动力条件优越,所以,总体上,区域构造运动是决定淇西北岩溶景观及其环境演化的主要因索.如地壳抬升使白水台地下水位降低,泉华砂化、风化,断裂构造使局部地区的地下水改道,致使景观先后两期的发育形态和方向不同。对商寒岩溶的生物成因机理前人做过不少研究,但一直没有定论,本文分析了C氏三态转化的地球化学机理,结合演西北泉华的特点,提出了生物作用有利于热泉型泉华的生长而不利于冷泉型泉华的形成的新认识.岩溶洞穴是云南最常见的旅游景观,也是较脆弱的岩溶景观之一,对于洞穴景观的开发与保护,不但要了解其成因特征,还要弄清其发育和演化规律。本文以滨中洞穴群为例,对发育于不同时期的洞穴形态特征、成景地质作用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以祭白龙洞为例说明洞穴演化的影响因紊.演中洞穴群按其出露的海拔高程分成三种类型,也即代表三个时代,早期洞穴短小,近垂直延伸,分布于溶丘顶部,其成因与岩石类型有关;中期洞穴近水平延伸,长200一400米,洞穴沉积物景观丰富,其成因与区域构造密切相关;晚期洞穴多水洞,洞道长,线条流畅,是正在发育中的洞穴,主要受地下水运动方向的影响。

滇东南地区,紧靠扬子地台东南缘的罗平——开远地带和南部的个旧——文山——富宁地区,基本上继承了晚古生代以来的地台特点,属稳定型的滨海——浅海相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与滇东地区大同小异,但三叠系发育齐全,其间无间断缺失;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个旧——文山一带为锰沉积区,常夹锰矿层、含锰碳酸盐岩或含锰碎屑岩。上述地区之间的南盘江、丘北、广南一带,三叠系相变为活动型的浊积岩,以巨厚的砂、页岩复理石建造为特点,自下而上由下三叠统罗楼组、龙丈组,中三叠统板纳组、兰木组及上三叠统平寨组组成,从而构成印支期的右江再生地槽的西延部分

西部地区

金沙江——哀牢山断裂以西,以往曾统称“滇西地槽”或滇西地槽区,表明其总体为地壳活动带。经研究,由位于中部的近南北向延伸的澜沧江断裂所分隔的东西两侧,地质特点有显著差别。其东的兰坪——思茅地区,隶属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是吉特提斯地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印支期以后又发展为地堑型坳陷盆地;其西,属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据近年在晚石炭世地层中所发现的以Eurydesma--Stepanoviella为代表的冷水动物群,被证实为冈瓦纳大陆的北缘部分。

澜沧江断裂东侧,南段晚古生代地槽型火山——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普遍经受了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但变质轻微,仅达低绿片岩相。北段,侏罗——白垩系地层卷入变质,有典型的热变质矿物——红柱石、堇青石,以及斑点构造,显

示其为低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产物,变质程度以低绿片岩相为主,变质时期当属晚燕山——喜马拉雅期。此变质岩带在构造上表现为一系列向东倾斜的叠瓦状冲断体系。西部变质岩区,主体部分为高黎贡山变质带和独龙江——梁河变质带。高黎贡山变质带,即高黎贡山群分布区。此变质岩群一般认为其变质原岩属地槽型碎屑岩——火山岩系,但不排除其中可能存在变质深成岩类。变质岩石为片麻岩、变粒岩、片岩等,偶有大理岩透镜状岩片。典型变质矿物主要为柘榴石,红柱石、堇青石亦有发现。变质强度由西向东略显增高,由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类型为低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后期混合岩化及韧性剪切变形强烈,糜棱岩带分布普遍。变质带东侧,有轻微变质的上寒武统;南部则有轻变质的震旦系——中、下寒武统公养河群。虽均呈断层接触,但可证明变质岩系时代应属中——晚元古代。盈江地区混合岩中获有806.3l Ma(Rb—Sr)年龄值,另有Sm—Nd模式年龄980 Ma的资糊说明其主变质时期为晋宁期。但需强调指出是,呈条带状出露于高黎贡山主峰的变质岩系和呈面状分布于盈江——陇川地区的变质岩系,可能并非相同时代和相同变质作府的产物,对此,尚待深入研究。独龙江——粱河变质带,即以勐洪群为主体的古生代地层分布区。变质程度低,仅达低绿片岩相;变质岩石多为板岩、变质砂(砂砾)岩;变质矿物主要为绢云母。属于低温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产物,主变质时期可能与其外围分布的晚华力西——印支期花岗岩一致,但后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早期)因花岗岩大规模侵入活动而引起的热接触变质叠加明显,常造成广泛分布的角岩化带。此外,芒市——龙陵地区,向东可延至施甸旧城一带,主要由公养河群组成一轻变质岩区。其地层层序完整,新生面理和新生矿物均不发育,岩石仅出现板理化(板理与层理一致)现象;于部分地区,其上的上寒武统——下奥陶统亦有同等变质现象。是否属于静压变质作用产物,尚待深入研究。于龙陵一带因花岗岩侵入影响,普遍受接触变质(角岩化)叠加。

云南是中国岩溶分布最广泛的省区之一,由于特殊的地貌和气候,全省荒漠化和潜在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云南省采用现地区划调查与遥感技术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监测工作,监测范围主要涉及岩溶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30%以上的65个县区756个乡镇。监测工作历经近半年的野外调查和4个多月的内业统计分析,形成了《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报告》,经国家林业局质量检查验收合格,同意云南省监测结果。据监测结果表明,截至去年年底,65个岩溶县中,监测面积791.25万公顷,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14万公顷,占监测区总面积的36.4%;潜在石漠化172.57万公顷,占监测区面积的21.8%;非石漠化土地330.54万公顷.占监测区面积的41.8%。据中国工程院测算,石漠化的推进速度是25年面积翻一番。

专家预测,在我国石漠化现象最严重的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百年之内若不及时治理,将有一半国土面积成为石漠化。

第二篇: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

云南热带雨林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关键词: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 旅游地质资源 开发和保护

摘要: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老挝、越南、缅甸等国家接壤,面积为39.12万平方公里,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奇特的地质地貌结构。东南部的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西部有丰富的火山地热资源,西北部有高黎贡山为主的“立体式”山地垂直自然带结构,还有玉龙雪山等冰川地貌,西南部还有独特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被等。本文主要以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为例,阐述如何开发热带雨林区的旅游资源并且加以保护。

正文:

一、关于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是一种茂盛的森林类型,进入到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神话世界。在这里抬头不见蓝天,低头满眼苔藓,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这里光线暗淡,虫蛇出没,人们在其间行走,不仅困难重重,而且也很危险。但是,这里却是生物的乐园,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陆地上其他地方所不可比的。

二、热带雨林的特征

1、热带雨林是树木的王国,种类极其丰富

2、在此水热条件适宜的环境中,争夺光照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异常强烈。

3、藤本和附生植物的特别繁盛,是特殊的争夺空间的适应方式,对森林结构影响甚大。大型木质藤本借助乔木支持登上树顶才开花,最长可达240米,常有失去支持的扁粗藤条悬在地上绞杀植物又称毁坏植物更是雨林典型的也是特有的类型。它最初附生于乔木茎上,然后勒死后者再用长出的根独立生活。

5、动物种类在此同样丰富多样。

6、除此之外,热带雨林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珍贵性、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难以恢复。

随着科学家对热带雨林的深入探查和研究,越来越多的生态现象被发现和解释。但越来越多的发现也揭示,热带雨林中蕴藏着大量的尚未被充分认识的生物学和自然规律而,令人遗憾的是人们还没有充分解开热带雨林之迷时,它就可能由于人类自己的破坏而永久地消失。

三、热带雨林的作用

1、净化空气

2、具有自然防疫作用。

3、天然制氧厂。

4、天然的消声器。

5、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6、改变低空气流,有防止风沙和减轻洪灾、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7、除尘和对污水的过滤作用。

8、多种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多类植物的生长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为活跃的区域。

9、此外,热带雨林还具有物质用途 为生产生活提供木材。

四、版纳雨林开发中的问题和对策

不合理开发导致了版纳雨林中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问题突出、跨边界保护的难度加大,对此可以调整森林所有权,实行经济鼓励措施,其次在不破坏雨林环境的同时发展旅游,提高经济收入,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积极开展“大绿三角”生物多样性走廊带行动,大绿三角计划是针对中、老、缅、越四个跨边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所提出的,主要用生态系统保护方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特别是一些生物多样性持续利用的方法结合起来。

五、热带雨林地质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在热带雨林地区可以发展科考、探险、野外生存技能训练、地质勘探、自然风光欣赏等旅游项目。热带雨林旅游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不合理的开发例如发展木材业导致雨林大面积减少对周围环境和全球气候带来很大影响,所以要在开发雨林的同时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要做到合理开发,不乱砍乱伐,以防水土流失。保护雨林的物种多样性,稳固生物食物链;种植生态林,维护生态平衡。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等

热带雨林对全球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颗“绿宝石”,随着人们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认识的提高和全球范围内保护运动的兴起,我们相信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会得到更好的保护,继续发挥其地球的“绿色之肺”的重要功能。

第三篇:资源开发与内蒙古草原保护

资源开发与内蒙古草原保护(论文提要)

孙兆文 王亚男

草原文化是草原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意志和追求,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性格,构成民族的基本要素,成为民族的重要标志。草原生态环境和游牧生产方式塑造了草原文化和牧民的精神气质。没有草原生态环境,就没有游牧生产方式,也就没有草原文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草原文化的根基。在开发资源加快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保护好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这不仅是继承、繁荣和发展草原文化的需要;而且是改善内蒙古的生产条件和投资环境,发展工农牧业生产和改善群众生活的需要。

如果说孕育黄河、长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的青藏高原是中国的第一水塔,那么作为华北、东北诸多河流如额尔古纳河、嫩江、西辽河、滦河、永定河发源和上游流经地区的大兴安岭和内蒙古高原则应被看作中国的第二水塔。保护好林草植被有利于充分发挥内蒙古高原涵养水源、减少风沙、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因而保护好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又是构筑中国北方的生态屏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内蒙古草原,干旱少雨,大风天气多,土壤构成多为栗钙土和风沙土,导致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开发中特别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第一,工程建设中要认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和建厂、筑路、规划城镇建设时,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尽量少占用草场、林地和耕地;对于破坏了的植被要及时修整和恢复;采掘区抽出的疏干水不得污染河流、湖泊水体;剩离土和粉煤灰回填采空区灌上疏干水用以恢复植被;煤矸石要用于发电和制砖。第二,推进工业生产生态化。工业生产要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污染,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拒绝引进工艺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第三,推进农牧业生产生态化。发展生态农牧业,就是要实行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有机结合,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主要是维持土壤肥力,保持牧业生态系统平衡主要是牧草生长量与牲畜用草量大体相适应,对退化、沙化的草场要有计划地实行休牧、禁牧,以利于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农牧林业是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相统一的生态经济系统,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实行农牧林结合。第四,有计划地发展生态旅游。内蒙古有辽阔的草原,雄伟的大兴安岭森林,浩瀚的沙漠,诸多河流湖泊温泉,各类风光独特的自然保护区,还有多处古文化遗址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旅游资源亟待开发。做好规划,进行旅游景点和线路的选择和开发;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测算最大承载人数,有序地开展生态游、民俗风情游、考古人文游、度假疗养游、探险游;加强对旅游者进行保护环境教育,避免在草原上随意开车碾压和乱丢废弃物等。第五在适宜地块发展人工种草,发展培植甘草、黄芪、枸杞、麻黄等药材和草原白蘑等食用菌,种植果树、山杏、板栗、榛子等经济林,既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增加群众的收入,又有利于减少对草场的压力和保护草原植被,同时还要防止和杜绝人们乱挖药材和搂发菜对草原植被的破坏。第六,改变农村、牧区、林区居民生活用能源的结构。改变烧秸秆、烧粪、烧沙蒿和烧木材的旧习,积极营造薪柴林、引导烧煤、天然气,推广利用沼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既有利于保护林草植被,又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第七,大力宣传草原文化中尊重自然、热爱自然、适应自然、适度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思想精华,培育干部和群众的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加强环保执法,努力实行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活消费生态化,在资源开发建设中切实保护好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

总之,繁荣发展草原文化离不开广袤美丽的草原这个根基,人们在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环境的实践中也离不开草原文化的滋养;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必须保护草原,经济发展了可以为保护环境提供更多的财力物力,只有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才能使可再生资源得到永续利用,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

作者:朱琳,赵„文章来源:论文网点击数:更新时间:2004-10-23 22:25:20

【关键字】草地旅游;草地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草地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十分匮乏。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对于保护草地资源环境、缩小东西部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草地旅游开发的特点出发,研究开发的原则和保护的对策,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地资源的认识及其价值评价集中在草地可通过第一、第二性生产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形产品的能力上。随着社会生活向高层次发展和草地学研究的深入,草地资源的内涵开始扩大到草地景观及其周围的环境、气候、民情等综合方面,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草地旅游指在草原地区以草原风光、气候和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为旅游目标,以具民族特色的歌舞、体育、餐饮、观赏、避暑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及为这些旅游服务的经营活动。草地旅游既是发挥草地景观资源美学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也是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新兴草原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较快。

一、我国草地旅游资源概况

我国草原从东到西跨49个经度(78°—127°E),从南到北跨36个纬度(29°—65°N);东西长约4000km,南北宽约2500km,总面积约4亿hm2,约占国土面积的41.7%。我国草原的类型之多居世界第一位,共有18个大类,37个亚类、1000多个草地型。我国有牧草类型5000多种,草原上还生活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草原上还能生产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截至2000年底,我国已划定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5处,面积达196.7万hm2(表1)。

表1 我国草原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000年底)

编号

保护区名称 级别

面积(hm2)行政区域 批建时间 主管部门 河北红松洼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

7300 围场县

1998 环保

河北滦河源草地自然保护区 省级

21500 丰宁县

1997 环保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 1078600 锡林浩特市

1997 环保

内蒙古白二爷沙坝自然保护区 县级

8000 和林格尔县

1996 环保

内蒙古蔡木山自然保护区 县级

26000 多伦县

1995 环保

内蒙古陈巴尔虎草甸草原 县级

600000 陈巴尔虎旗

1996 环保

内蒙古图牧吉自然保护区 县级

90300 扎赉特旗

1996 环保

152 辽宁沙金台草地自然保护区 县级

90600 康平县

1986 环保

257 黑龙江立新草原自然保护区 县级

333 青岗县

1989 林业

273 黑龙江四方山自然保护区 县级

12000 肇东市

1993 环保

291 黑龙江移新草原自然保护区 县级

兰西县

1990 环保

295 黑龙江引嫩河水库自然保护区 县级

2067 明水县

1990 环保

1241 宁夏云雾山自然保护区 省级

4000 固原县

1985 农业

1265 新疆金塔斯山地草原自然保护区 省级 9767 福海县

1986 农业

1267 新疆那孜—确鹿特草甸自然保护区 省级

16400 新源县

1986 农业

1967003

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自然保护区长远规划的原则之一就是重点加强草原、海洋、地质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到2010年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600万hm2,2050年达2000万hm2。这些自然保护区,为开展草地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美丽辽阔、丰富多彩的草原,虽然古人描写的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情景已有所改变,草没那么高了,但“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的迷人景色,古今仍然一样,正是草原的旷远、壮丽的风光,自古以来吸引着观光旅游的人们。近年来,我国的草原旅游业发展较快,不仅有大量的国内游客,还有很多国际友人。目前,已形成规模的草地旅游区有北京的康西草原、河北坝上闪电河上游及附近的多个旅游点、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的希拉穆仁、灰腾梁等及甘肃祁连山、新疆天山和青海的部分旅游点等。

二、草地旅游的资源利用特点

(一)草地旅游的资源条件特点

草地旅游资源的核心是草地植被,各类草地植被与其环境,如山地丘陵、滩川平地、水体道路、设施建筑等组成宁静迷人的旅游景观综合体,是吸引游客的资源基础。同时草原上还产出特有的野生药材、野生食用植物及特有风味农作物等,可向游客提供。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是吸引游客来草原消夏避暑的主要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均分布于高原和中、高山地,其最热月平均气温多不到20℃,与邻近的大中城市有10℃以上的温差,是调理身心和盛夏避暑的良好条件。“夏季到草原来滑草”,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追求。优美朴实的少数民族风情和风味是草原吸引游客的又一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是蒙、满、哈萨克、藏、裕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骑马射箭、手抓羊肉、篝火晚会等独具特色的活动深为游客所喜爱。

(二)草地旅游的市场经营特点

草地旅游属于自然景观型,其客源主要为临近城市的居民,以消夏避暑为主。因此,草地旅游发展最适宜的地区应是距大中城市较近、交通条件较好的草原区边缘地带。经营上则是旅游企业与当地农牧民分工协作进行。农牧民承担旅游企业不易经营的重要服务项目,如向游客出租骑乘马匹、供应风味餐饮原料、出售野生观赏和药用植物等。正是由于农牧民的这种广泛参与,使草地旅游与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和影响。在旅游的资源条件中,除民族风情外,其它每年只有在风季过后的植物茂盛生长期(5—9月)才能具备,所以草地旅游经营的季节性极强,并与农牧林业生产同季。

三、开发草地旅游资源的意义

(一)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环境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人们从一系列的全球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中认识到,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应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和社会也难以持续发展。因此,旅游领域内生态旅游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开展草地生态旅游可以提高人们对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保护草地生态环境。草地生态旅游将游客带往拥有优美自然环境和珍稀动植物的广阔草原,以此为当地赚取更多的收入,从而鼓励他们保护自然资源,改变那种竭泽而渔,捕杀野生动植物的生活方式。并且,旅游的收入也使他们有力量投资草原基本建设和保护,维护、恢复和创造优美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二)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旅游业在20世纪的飞速发展证明,它将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航空、餐饮、娱乐、商贸、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西部拥有广袤的草地资源(33144万hm2)占全国草地总面积(39283万hm2)的83.37%,并且旅游品质较好的草地资源和草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随着人们回归自然,走向大草原这种旅游取向的增强,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一)生态安全性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脆弱,旅游开发要以不破坏草原的自然风貌和生物的多样性为前提,依据草原资源的环境条件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在开发利用时要科学确定开发的强度,设计合理的旅游规模,使之严格限制在生态容量范围之内。开发方式上要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产品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草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尽量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减到最小。

(二)公众参与原则

当地公众的密切参与是草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支持。草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替代当地居民对草地资源的其他利用方式,缓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并且通过旅游开发,弘扬当地传统文化,增强地方独有文化气氛提高旅游资源的品质。在旅游开发中,公众通过参与也获得了利益,开始珍惜爱护草地资源,成为保护环境的强大力量。

(三)旅游产品多样化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受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因素长期作用,呈现出不同的地质地貌特点,并生成了多样性动植物生态环境,这些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开发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的依托。据此可开展典型自然风光观光游、野生动植物观赏游、草原科普教育游、科学考察游、生态牧业观光游、草原野营游、草原民俗风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四)广开筹资渠道原则

由于资金短缺,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十分不充分。应该广开筹资渠道,从多个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筹集旅游开发基金。可以合作开发的形式,吸引私人、集体、旅游企业等的参与,加快草地旅游资源向资产的转变。对于有代表性的草地资源,应争取国际组织的合作研究项目,增加旅游开发保护资金的来源。

五、草地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一)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立法,尤其是对重点旅游区更为重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旅游资源,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使他们有法可依。其内容应包括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旅游资源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对违反保护条款者的处罚办法等。1985年6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加强了与之配套的法规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还制定了各种实施细则和办法。尽管这些法律法规从不同的角度对草地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作了有关规定,但实际保护工作仍不尽人意。这除了法制尚不健全之外,还和普法宣传教育不足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关。

(二)运用规划和技术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是旅游开发研究的中心环节。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做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形景观、草皮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旅游环境的保护,并合理划定保护范围和确定环境容量。此外,规划还得从总体布局上予以协调组织,避免在风景区布置不必要的服务设施。要根据具体景区的资源和环境特点,慎重确定旅游活动项目。对于那些会导致景区内水体、空气污染的旅游活动项目,要严格限制开发。应开发多种不破坏环境的具有草原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在农牧户中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加强营销、拓展客源,直至形成固定的消夏避暑游客群体,减少无效消耗,提高经营效益。对于那些以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为目的而设置的草地自然保护区,则要限制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科学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将旅游活动尽可能控制在实验区范围内,适度向缓冲区发展。

(三)运用监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与草地生态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影响是复杂的和长期的,因而应对草地生态环境各主要因素、草地植被状况、旅游客源状况、游客心理预期等进行持续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调控,使其健康地发展。

(四)运用宣传教育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应当树立资源环境道德意识和思考判断资源环境道德行为的善恶标准,要提高公民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在人们中树立保护资源环境的道德意识和理念,要使人们不仅以坚强的意志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还要有极大的勇气和热情支持旅游资源保护。在治理和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的同时,应重视游客的资源环境道德建设。旅游景区应采用适当方式,让游客认识到,游客在游览消费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应自觉地维护旅游区的良好环境。

(五)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实现草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原则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坚持社会、经济和生态平衡协调发展,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欣赏研究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旅游需求和旅游供应相结合的旅游系统的持续良性运行和发展,而且包括旅游资源经济效益的持续发展,它是在现代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经营带来生态和环境质量破坏以及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冲击下,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旅游具有自然性、生态性、文化性、可持续性等特征,可以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在广大草地旅游区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我国草地旅游业的现实选择。

第四篇:生态旅游与开发中如何保护资源与环境(模版)

一、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中如何保护资源与环境?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广大公众,认识和欣赏自然遗产的旅行,在开发过程中,要保证旅游区不受破坏和污染,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这样才符合生态旅游的宗旨。为了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贯彻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宗旨,开展生态旅游应遵守下列原则:保护优先;整体性和系统性;综合考虑和统一规划;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具体到开发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达到保护环境与资源的目的:(1)加强旅游区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国家旅游局虽然也有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也强调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但一般比较简单,很不全面,为此,必须制定专门的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条例和管理办法,采取严厉的经济和行政手段制止游人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践踏花草、乱刻乱画等污染和破坏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不文明行为。(2)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旅游区对环境资源必须做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在新建、扩建资源开发项目时,应根据国家规定执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3)旅游经营活动中要贯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方针。生态旅游之所以不同于传统旅游,根本之处在于它不仅重视经济效益,同时也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4)加强环境教育,提倡生态文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游人的环境意识、提倡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通过旅游使人们欣赏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可以通过标语牌、导游、广播和录像等手段向人们进行自然知识的宣传,宣传自然资源的巨大价值。(5)注意生态旅游景区的旅游容量和承载能力。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出合理的旅游容量和旅游环境的承载力都是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手段之一。旅游区一定要注意旅游容量和承载能力。

二、生态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的措施?

游客管理是生态旅游管理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内容。对于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而言,进入保护区的游客是纯粹的入侵者,他们会对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干扰。所以生态旅游开发中一定要重视对游客的管理。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保护区是一个有限的生态系统,他对于外来入侵者的容纳有一定的限度,要想保护环境质量,就必须把游客数量控制在这个限度内,景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游客接待计划。(2)有效限制游客活动。游客对于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程度有多大,取决于游客个体在保护区内的活动方式,生态旅游要对游客的活动采取比其他旅游更加严格的限制管理措施,规定游客的旅游路线、旅游时间、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等等。(3)对游客的宣传和教育。游客在自然保护区旅游,不同于其他一般意义的旅游,它既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旅游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旅游方式。所以,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应该对游客进行大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和自然生态科学普及和教育,一方面强化了资源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4)在自然保护区内,要十分重视游客的安全问题。自然保护区内往往山高路险,水急林密,野兽出没,极易造成旅游安全事故,给生态旅游造成负面影响,所以要十分重视游客安全教育。(5)导游的管理和培训。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导游的介绍和引导十分重要,导游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游客的行动和认识,生态旅游的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游的素质。所以,对于导游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也是生态旅游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三、你认为中国发展生态旅游的模式应选择小众型发展模式还是大众型发展模式?为什么?

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适合小众型发展模式。原因如下:(1)中国生态旅游景区往往生态脆弱,环境极易遭受破坏,所以在生态旅游开发管理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保护任务突出而艰巨。采用小众型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减少旅游开发过程对于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2)小众型发展模式更加方便于游客的管理和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3)中国游客整体素质不高,对于景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遵守率较低,采用小众型发展模式可以缩减游客范围,对于景区的发展和保护有利。(4)小众型对于景区的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提供了条件,这样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可以有效减少社会矛盾,并可以增加原住民的收入水平。

四、什么是旅游中的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为何是重要的?举两个景区社区参与较成功的例子,详述其措施或机制。

社区参与既是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更是指社区居民参加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之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发展成果的分享。得到社区的支持,对各种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是重要的,且当地居民参与是获得并维持这种支持的非常重要的方法。生态旅游是以资源为其发展的基础,资源应包括当地历史文化及原住民文化;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强调对当地社区有贡献,强调生态旅游必须维持当地居民的福利,生态旅游须以经济回馈的方式对当地的保育工作和社区发展有所贡献;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是社区能适当的行销、设定旅游规范与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与环境保护品质。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包含了社区参与的思想,社区参与对于生态旅游非常重要。实例:(1)哈玛谷社区参与模式。哈玛谷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见塘镇泥史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坐落在纳帕海自然保护区南端。哈玛谷村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担心外来公司利益导向而过度开发,拒绝外来公司的投资要求,自主开发了哈玛谷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如下:

(2)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社区参与模式。广东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北部。始建于1984年,直属于广东省林业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状。南岭国家森林公园1993年成立。2004年香港中恒伟业集团获得该景区50年的经营权,并与乳阳林业局共同组建“南岭中恒生态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和管理。看了我精心做的作业记得我叫张伟文(中国地质大学)

第五篇: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 旅游地质学

班号:10050932学号:1005093217姓名:李双鹏

成绩: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

本文着重介绍了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并通过举例说明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最后针对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现状提出合理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倡议。

关键词

旅游地质

特点

分布

资源 合理开发

保护

1.引言

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生产资料,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把自认资源变成社会财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人们不断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旅游业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提高旅游质量,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旅游资源。

地质遗迹资源,尤其是景观地貌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近年来得到普遍认可,特别是国际倡导的地质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地质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管理将是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

2.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2.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

自然旅游资源中以地质学资源为其主:很难找到完全不具备地质因素的自然旅游资源。

旅游地质资源是适用于旅游业中的地学方面的资源的物质基础形式。它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岩体、构造形迹、矿床、地貌景观中,具有观赏、游乐、考察、科普价值,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乐的心理要求的自然景观及与之有关的人文景观。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旅游地质资源是指那些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它包括了旅游资源中那些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遗存的人类文化遗址,人类与地质体相互直接作用的遗迹。

由于旅游地质资源和地质作用、地质体密切相关,而且大多数是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因而还具备空间定位性、永续性、不可再生性,并且更具有鲜明的科学性。【1】

2.2旅游地质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地质资源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特别是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丰富人们的生活。通过对地质遗迹资源美的欣赏,既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气质和性格,又可激发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美好自然生活的追求;同时,人们审美想象力的高度发挥,也有助于孕育更多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任课教师:李晶

张静

日期:2011年5月12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 旅游地质学

班号:10050932学号:1005093217姓名:李双鹏

成绩:

(2)重要的旅游资源。人们旅游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的是为了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获取美的享受。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分布较广,种类多,风格各异,恰巧适应了旅游者的需求。

(3)理想的地学科研基地。美的地质遗迹,在地质学及地理学上有其典型性。如褶皱成山,断陷成湖;脆性岩石节理发展成陡壁峭崖,黑龙江的五大连池是火山活动的遗迹,云南石林、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岩溶地貌等。这些地质遗迹是审美、览胜的良好对象和场所,又是天然理想的地学科研基地。

(4)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地质遗迹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是地质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遗迹资源产业是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的产业。所以地质遗迹资源产业将成为引导我国产业绿色化的前锋。

(5)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地质旅游扶持旅游资源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但是帮助这些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的需要,而且是帮助这些地区奔小康的需要,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意义影响的举措。【2】

2.3旅游地质资源的分类

旅游地质资源的种类多,风格各异。按其成因可将其分为两大类:

一、人文旅游地质资源,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其中包含重要化石产地及古人类遗址;典型矿产地及古采冶遗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石窟、岩画、摩崖题刻,如龙门石窟,贺兰山等;观赏石,如雨花石,等。

二、自然旅游地质资源,由自然界赋存,自然地质演化而来。其中包括山岳地貌旅游资源,如火山岩、花岗岩、变质岩、砂岩、丹霞地貌景观等;岩溶、洞穴旅游资源,如溶洞、峰林、峰丛等;河流、峡谷旅游资源,如水系、水域、V型谷等;湖泊旅游资源,如构造湖、堰塞湖、岩溶湖等;泉水旅游资源,如冷泉,温泉等;瀑布旅游资源,如断层瀑布、堰塞瀑布、袭夺瀑布等;海岸、海岛旅游资源,如沙质海岸、生物海岸等;冰川旅游资源,如现代冰川、古冰川遗迹等;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旅游资源,如沙漠、雅丹地貌等;重要地质剖面、构造及地质灾害遗迹,如陨石坑、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按其功能可分为山水风光观赏; 开展体育运动与探险活动;保健疗养型;购物型;科普考察与开发型等。

按地质学的分类方法可分为岩石矿物与旅游资源;地质构造与旅游资源;新构造运动与旅游资源;外力地质作用成景;人类活动与旅游地质资源等。【3】

3.中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

我国构造活动千差万别,地质构造种类繁多,内外力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强度不一,因而造成的地质遗迹千姿百态、变化万千,有平原、丘陵、山地、河流、湖泊、盆地、高原等。我国的旅游地质资源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资源,其表现出的区域性规律受到各种岩性、构造、地貌等的影响。其可谓包罗万象,且资源存储不可估量。

3.1中国旅游地质资源概况

任课教师:李晶

张静

日期:2011年5月12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 旅游地质学

班号:10050932学号:1005093217姓名:李双鹏

成绩: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古老性、奇特性,对世界旅游者都具有吸引力。根据其分布特点,可将我国旅游地质资源分为三部分,其对应于我国地势的三大阶梯。三大阶梯上各种地形的分布走向,受地质构造控制,其景观的分布与主要构造线走向具有一致性。第一阶梯上的平原区流水相对缓慢,堆积作用较发育,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景观不如二级阶梯发育;丘陵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外力地质作用较发育,人类活动强,开发程度高,旅游地

质资源十分丰富;台湾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活动带。第二阶梯上气候十分干旱,地质作用以重力、冰川、风力等为主,多沙漠、雅丹、峡谷、咸水湖等地质景观。横断山脉以东的二级阶梯地区为地形过渡地带,流水、重力等地质营力活跃,气候纬度分带明显,是多种地质景观发育的地区。第三阶梯地势较高且地形特点较均一,在青藏高原形成了干寒高原气候与冰川为主的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景观。而喜马拉雅山地内动力地质作用强烈,温泉及地热地质景观十分发育。

3.2我国典型的旅游地质资源 3.2.1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观

我国有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多分布于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地。喀斯特(岩溶)景观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是呈现在岩溶化地块表面的形态和现象,包括溶痕、石芽、岩溶裂隙、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岩溶槽谷、岩溶盆地、岩溶平原、岩溶准平原等。比较有名的有我国长江 三峡奉节县小寨天坑、云阳县云阳天坑、兴文县天泉洞后洞大漏斗,它们都是世界级大型岩溶漏斗。

地下岩溶形态是由地下水在可溶性岩体内溶蚀、冲蚀和堆积形成的各种岩溶形态和现象,包含有溶洞、地下河、地下廊道、暗湖等。

北京石花洞是一个典型的综合型的溶洞景观。由于地壳运动,几经沧桑变迁,海底抬升为陆地。大约在七千万年前,华北发生了造山运动,北京西山就此形成。而后碳酸盐逐渐被任课教师:李晶

张静

日期:2011年5月12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 旅游地质学

班号:10050932学号:1005093217姓名:李双鹏

成绩:

溶蚀成许多岩溶洞穴,石花洞就是其中之一。石花洞发育的地质年代是奥陶系马家沟组石灰岩

中,随着地壳运动的多次抬升与相对稳定之过程,使之发育为多层多支溶洞。石花洞岩溶洞穴资源以独特的典型性、多样性、自然性、完整性和稀有性享誉国内外。丰富的地质资源,显示了石花洞在地质科学研究、地质科普教学和旅游观赏中的价值。石花洞洞体为多层多支的层楼式结构,洞内洞体分为上下七层,一至六层为溶洞景观,七层为地下暗河。石花洞层次分布明显,洞穴沉积物分布密集、类型齐全、数量繁多。有滴水、流水、渗透水、停滞水和飞溅水五种沉积类型,四十多种沉积形态。【4】

3.2.2火山景观

在地壳变薄处、尤其是深大断裂带(带),特别是两组断裂相交处,深部岩浆上涌,当岩浆压力>>地壳的承受力时,便产生火山喷发,熔浆喷出地表(陆相)或海底(海相),熔岩(火山碎屑)冷却形成各类火山景观。我国正处于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随着我国地震频繁的发生,其相应地引起了一定次数的火山喷发,造就了我国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观,其具有非常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火山喷发后,岩浆向四周流动,冷却后以不同的形式残留下来,形成了形态各异的熔岩地貌。如我国的五大连池绳状熔岩流等。同时,在火山口处能形成较深的火山口湖,我国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原是一座火山。据史籍记载,自16世纪以来它又爆发了3次,当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火山口处形成盆状,时间一长,积水成湖,便成了现在的天池。以长白山天池为代表,集瀑布、温泉、峡谷、地下森林、火山熔岩林、高山大花园、地下河、原始森林、云雾、冰雪等旅游景观为一体,构成了一道亮丽迷人的风景线。大自然赋予了它无比丰富独特的资源,使之成为集生态游、风光游、边境游、民俗游四位一体的旅游胜地。著名的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火山锥体的顶部,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荣获海拔最高的火山湖吉尼斯世界之任课教师:李晶

张静

日期:2011年5月12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 旅游地质学

班号:10050932学号:1005093217姓名:李双鹏

成绩:

最。天池四周奇峰林立,池水碧绿清澈,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三江之源。

4.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现状及合理开发和保护

我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地质资源。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其中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面临众多严重问题。受到人类活动、地质灾害、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自然旅游地质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由于我国旅游也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我国在地质资源勘察领域的技术尚未达到顶尖水平,以致我国所蕴藏的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发现和开发。【4】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特别是自然地质旅游,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国家提出帮扶及鼓励政策,以加快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业迎来了又一良好的发展机遇。

地质遗迹是自然界历史演变的佐证。地质遗迹作为永不再生的珍贵地质遗迹资源现状日益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它巨大的内在价值也得到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作为地质遗迹十分丰富的国家也正在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一资源。为合理开发旅游地质资源和充分利用我国国土辽阔,地貌种类丰富,地质遗迹景观丰厚的有利条件,并起到保护自然环境及资源的作用,我国投入高度精力大力建设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是自然公园的一种,是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珍奇或秀丽景观特征的自然保护区。它以一种新的形势融合自然景观、稀有的自然属性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味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邓振礼 中国旅游地理 1987年 【2】 田明中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3】 张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任课教师:李晶

张静

日期:2011年5月12日

下载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报告(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报告(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中的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我主要从说教材、说......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在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已探索出一条加快科学发展......

    稻城县藏猪资源保护与开发项目建议书

    稻城县藏猪资源保护与开发 项目建议书一、项目名称:稻城县藏猪资源保护与开发项目 二、项目地点:稻城县木拉乡、各卡乡等 三、项目性质:新建、改扩建 四、项目投资:0.2亿元人民......

    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浅谈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摘 要 临沧,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临沧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至于造成少数民族......

    九寨沟开发与保护

    世界遗产九寨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四川九寨沟......

    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

    晋源区明清古太原县城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古太原县城的保护与开发,弘扬古城优秀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文物保护法》,《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

    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及资源保护开发途径范文合集

    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及资源保护开发途径—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广西国营雅长林场,广西乐业,533209)摘要:本文概述生态旅游的概念、特点和景区规划的含义,以大石围天坑群风景区为例,分......

    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及资源保护开发途径(定稿)

    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及资源保护开发途径—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广西国营雅长林场,广西乐业,533209)摘要:本文概述生态旅游的概念、特点和景区规划的含义,以大石围天坑群风景区为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