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保护读后感5篇

时间:2019-05-15 10:3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资源与保护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资源与保护读后感》。

第一篇:资源与保护读后感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叫《资源与保护》的书。妈妈将书放在书桌上,我便认真的看了起来。

这本书让我知道要保护动物,也要保护大自然的食物链。先讲食物链,比如:植物长出的叶和果实为昆虫提供食物,昆虫成为鸟的食物源,有了鸟,鹰和蛇才能成长,有了鹰和蛇兔子才不会成灾。当动物的粪便和尸体回归土壤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就会把它们分解成简单化合物,为植物提供养分。我们也要保护动物。人们喜欢用动物皮做衣服,却没有想过一条条生命被痛苦的结束。人们喜欢用象牙做高档工艺品,却不知道大象的只数在减少。人类的贪婪让动物付出生命的代价。你是否听到大象在哭泣,其他动物在哀嚎。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请不要破坏大自然的食物链,不要让这些动物在地球上消失,每一种动物都有生存的理由。

此书也让我知道水是人体、动物及植物一刻都不能缺少的东西。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来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水是非常好的溶剂,也是“运输标兵”。水可以充分溶解营养素,然后将营养素运至细胞等。水可以使体内的代谢构成产生废物和毒素,通过各种方式排出体外。所以说,水的运输作用使细胞的代谢过程能够顺利的进行。水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需要水,没有水天不会蓝,地不会绿。看不见鸟儿在天空飞舞,听不见人们的欢声笑语。地球将会消失所有的生机。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叫《资源与保护》的书。妈妈将书放在书桌上,我便认真的看了起来。

这本书让我知道要保护动物,也要保护大自然的食物链。先讲食物链,比如:植物长出的叶和果实为昆虫提供食物,昆虫成为鸟的食物源,有了鸟,鹰和蛇才能成长,有了鹰和蛇兔子才不会成灾。当动物的粪便和尸体回归土壤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就会把它们分解成简单化合物,为植物提供养分。我们也要保护动物。人们喜欢用动物皮做衣服,却没有想过一条条生命被痛苦的结束。人们喜欢用象牙做高档工艺品,却不知道大象的只数在减少。人类的贪婪让动物付出生命的代价。你是否听到大象在哭泣,其他动物在哀嚎。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请不要破坏大自然的食物链,不要让这些动物在地球上消失,每一种动物都有生存的理由。

此书也让我知道水是人体、动物及植物一刻都不能缺少的东西。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来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水是非常好的溶剂,也是“运输标兵”。水可以充分溶解营养素,然后将营养素运至细胞等。水可以使体内的代谢构成产生废物和毒素,通过各种方式排出体外。所以说,水的运输作用使细胞的代谢过程能够顺利的进行。水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需要水,没有水天不会蓝,地不会绿。看不见鸟儿在天空飞舞,听不见人们的欢声笑语。地球将会消失所有的生机。

第二篇: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2016/12/31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完成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8%。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

当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旅游与资源环境关系密不可分。良好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是旅游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旅游作为产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重视旅游目的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产业及相关行为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负面影响。

“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同时,如何解决旅游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环境资源问题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应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美丽风景旅游规划设计院在多年的规划实践工作中,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产生的众多问题的具体剖析,力求阐明两者间的关系及实质,并从现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我国的旅游环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一、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辨证关系

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质都依赖于自然环境的供给,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所面临的最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地貌,水温,气候,生物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等。旅游资源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保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保护了旅游资源。

旅游业作为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也面临不少挑战。处理好人和自然、自然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应成为我国研究的重点课题。人类在喝下自己酿造的苦酒之后,一定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价值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中检讨自己的行为,吸取经验和教训,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大力治理已经破坏的自然环境,消除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严重对立,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人和自然的完美的和谐统一,保证人类自身全面发展,健康的走向光明的未来。

据媒体报道,云南省著名景点玉龙雪山曾为获得更大商业价值,在景区架设多条索道,每条索道都伸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而这些索道的建设和运营,导致大量游客涌入,使亘古冰川遭到破坏,部分冰川开始融化;高山植被和野生花卉被游客践踏、破坏;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最初规划时还存在的珍稀动物,现在已难觅踪迹。

事实上,近年来旅游业发展中类似“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比比皆是。敦煌莫高窟由于游人过多导致洞窟内壁画褪色、空膨;黄山过多开发建设,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一些地方的古城过度商业化,如南京古城墙增设“透明观光电梯”致反对声一片;还有十三陵、清东陵被私自挖掘;长城墙体被拆;等等。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概念,并倡导建立科学体系对全球典型旅游地进行监测和分析,指导旅游目的地科学发展、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示范性地位、推动旅游目的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在中国和希腊建立起监测点,对于总结当地旅游发展模式、探索未来发展道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以及桂林、黄山、张家界、喀纳斯和成都等地监测点代表进行了工作报告。

二、人与自然

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由自然界发展而来的。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自然就不再是纯粹的天然的大自然了。自然界在人类的作用下已经深深的打上了人的烙印。但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发展到多么高的社会形态,人类都不可能超越自然而存在。人类应当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以科学的态度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对可接触到的自然界进行改造,形成了人工自然。例如农田、池塘、果园、水果和庄稼等。还有通过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另外部分,这些物质原来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但是人们根据客观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和人类的智慧创造出来,并且继续在自然的作用下存在和发展,例如交通工具、建筑物、旅游景区等。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的向自然界中排放各种废弃物,形成了被废弃物污染过的人污自然。

伴随着旅游发展,人工化自然的领域总是在不断的扩大。他的每一步扩大都意味着我们的活动介入到了大自然的一个新的领域。在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的估计各种实践活动所导致的自然平衡的改变可能给人类的生产和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而作出趋利避害的最佳选择。

告诫大家,旅游是个筐,但不是什么都能装!

三、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源的破坏

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但事实上在世界的不少地方,由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作用片面的理解,出现了不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发掘各种旅游资源,过度的开发和消耗性利用所形成的弊端,带来了生态环境失衡或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

开发利用不合理、不科学,轻规划重开发使不少国家级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现象泛滥,有的风景区正逐渐失去原生态。“比如,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时候,拆旧建新,建造一个所谓全新的‘遗址’,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味。在自然风光很美的地方大修大建,修很宽的路通往山上,山顶建索道。再比如,一些地方把旅游资源承包给出去,乱建别墅山庄,以山景别墅、海景别墅为噱头搞商业宣传。”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基础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关键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避免旅游资源的被破坏和枯竭。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概括性的讲,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本身(如旅游者、旅游建设等)的破坏,主要表现形式为: 游人在景区的超负荷活动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害或破坏;少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蓄意破坏;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建设”;

其次是“外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被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造成旅游资源的毁坏;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滥捕滥伐,致使许多景观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文化艺术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工业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污染及破坏等。

四、旅游开发对文化的影响

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旅游开发会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受到资源地的影响。

现在旅游业发展很快,需求也很大。很多旅游景点都是人满为患,一到节假日就是看人去了,最后往往是人去得多的景点就遭殃。旅游业既要强调发展,也要强调资源的保护。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历史文物资源,缺乏有效保护对其造成的伤害或者损害是不容低估的。而我们这些旅游景点,特别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重塑的,一旦受到破坏,难以恢复。因此,要正确处理促进旅游业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在立法当中要特别强调旅游资源保护的问题,要加大这方面的力度,这样才能够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五、法定规划科学发展

导致旅游业“轻保护重开发”有着深刻的原因:一是旅游资源产权不明导致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实际开发者出于逐利目的破坏性地开发资源,对相关利益方造成损害;二是旅游资源多头管理,公共旅游资源部门化倾向日益严重,不同部门基于各自的部门利益,往往形成过度开发或绝对保护两种片面认识,遇到利益争先恐后、遇到问题互相推诿;三是旅游规划不具备刚性法律地位,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项目规划及其他产业规划协调时处于弱势地位,对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针对“重开发轻保护”突出问题,新出台的旅游法在总则中明确提出,“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国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同时,旅游法还专门设置“旅游规划和促进”一章,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各地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根据旅游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旅游资源丰富的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对跨行政区域且适宜进行整体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利用时,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或者由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编制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本级政府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

在规划内容上,“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以及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文化建设、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和促进措施等内容。”在旅游发展规划框架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编制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对特定区域内的旅游项目、设施和服务功能配套提出专门要求。”

在规划衔接上,“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相衔接。”“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兼顾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对于人文资源利用上,旅游法规定“对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利用,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资源、生态保护和文物安全的要求,尊重和维护当地传统文化和习俗,维护资源的区域整体性、文化代表性和地域特殊性,并考虑军事设施保护的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

此外,旅游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推进旅游休闲体系建设,采取措施推动区域旅游合作,鼓励跨区域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卫生、体育、科教等领域的融合,扶持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形象推广,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免费平台,鼓励和支持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六、结论

旅游业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无烟产业”,它也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我们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为促进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旅游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旅游是没道理”。在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留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迎接更多的国际旅游者,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应有的贡献。保护旅游资源、创造优美的生活娱乐环境,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发展旅游产业的使命,而且也是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

第三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第一章法学基础知识

2、什么是法的本质?

总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把法的本质归结为以下两方面:

(一)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命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1)法是“意志”的体现或反映。意志的形成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归根到底受制于客观规律。意志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过程、一种精神力量,本身并不是法,只有表现为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才是法。所以说,法是意志的反映,意志的结果、意志的产物。

(2)法是统治阶级(国家)的意志的集中体现和反映(阶级意志性和国家意志性),体现了整个阶级共同意志或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的共同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或人民个别集团或个别人的意志,更不是个别人的特征。

(二)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要彻底认识法的本质,认识法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还必须深入到那决定着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中。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社会生产方式最具有决定性因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培植了人们的法律需要,同时又决定着法的本质。

3、法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首先,在社会体系中,法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作为社会规范,法既区别于思想意识和政治实体,又区别于非规范性的决定、命令,如法院判决。

其次,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也可以说,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

(二)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它就必然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因此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普遍适用性。

(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法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

(四)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任何一种社会规范都具有强制性,都有保证其实施的社会力量。法的强制性不同于其他规范之处在于,法具有国家强制性。

(五)法是司法机关办案的主要依据

(六)法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

4、什么是法的渊源?

(一)法的渊源主要指法的效力渊源,即根据法的效力来源不同对法所作的基本分类,在中国,法的渊源的规范性表示是指由不同国家机关制定、认可或变动的,具有不同法的效力和地位的各种法的形式。

(二)法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法的渊源指法的具体的外部的表现形式即法的内容。一指法的阶级本质,一指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有哪些特征?

(一)综合性

保护对象的广泛性和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一个极其综合化的法律部门。

(二)技术性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通过调整一定领域的社会关系来协调人同自然的关系。

(三)社会性

解决人同自然的矛盾。

(四)共同性

污染没有国界的限制,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3、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任务有哪些?

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合理地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二是维护清洁适宜的生活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三是协调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是环境保护法的直接目的;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环境保护法的根本任务,也是环境保护立法的出发点和归宿;促进经济增长是因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内在的相互制约和依存的关系。这三项立法目的之间有着内在联系。

5、什么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它有哪些特征?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体之间,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的活动中形成的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特征: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与自

然的关系。

2、环境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但决定这种思想社会关系的除了社会经济基础外,还有自然因素。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具有广泛性。

第三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和立法

7、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案的起草程序有哪些?

(一)提出法案

提案者:人大主席团,常委会,专门委员,全国人大一半代表团或30人以上代表,国务院,中央军委,法院,检察院。

(1)本身职权或业务范围内

(2)能够提案机关提出

(3)符合法定人数

(4)应采取一定形式

(二)审议法案

1、由有权机关主体对法案运用审议权,决定其是否列入议事日程,是否需要修改以及对其加以修改的专门活动。

2、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法案程序通常履行由他们领导机构到有关会议再到大会审议。

(三)表决和通过法案

在中国,全国人大深意的普通法案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宪法的修改由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全国人大代表常委会审议法案,过半数通过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举手方式或其它方式。

(四)公布法(法的颁布)

在中国,国家主席行使公布法律权,各国公布法的方式,基本在立法主体的刊物上或在指定的其他刊物上公布法。

多数法于通过当日公布,有的于间隔几天公布,有的公布之日施行,许多法是在公布间隔一定时间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公布。

8、简述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

(一)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

(1)“物物相关”律:即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改变其中的一个事物,必然会对其他事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2)“相生相克”律: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生物种都占据一定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

(3)“能流物复”律: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不断地流动,物质在不断地循环。

(4)“负载定额”律: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大致的负载(承受)能力上限,包括一

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吸收消化污染物的能力、忍受一定程度的外部冲击的能力。

(5)“协调稳定”律:只有在结构和功能相对协调时生态系统才是稳定的。

(6)“时空有宜”律: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组合,构成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

(二)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及其对立法的指导意义

(1)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资源基础为条件。

(2)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是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三)突出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

1、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运用经济学方法的目的(1)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或措施,将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成果确定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之中,即采取经济效果最佳的措施并将其制度化。

(2)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既定的制度或措施以及国家社会经济政策的环境效果进行分析。

2、将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环境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在世纪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利害影响。它包括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正面的影响亦称正外部性或外部经济性,负面的影响亦称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性。

3、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有效性的评估与分析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中运用经济学方法的另一个问题是对现行法律进行经济学的评估和分析。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进行经济学评估的主要范围包括:评估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经济成本,以及对法律实施的有效性进行经济的分析。除此之外,环境经济学分析方法还经常运用于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和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

第五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法律制度

4、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中存在着哪些问题?

(1)审批的依据和标准的掌握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限制发展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取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防止不当规划和建设。从环保部门和建设单位来说,由于各自所处的地位、职责不同,一方作为审查者,着重环境保护的要求,一方作为建设者则希望顺利通过。而目前我国有关法律对审批标准缺乏具体规定,实践中有时发生矛盾和扯皮现象。这里有一个审批标准掌握适度的问题,限制过严,会影响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限制放宽,会失去评价的意义,放过不该建设的项目而造成后患。

(2)谁对评价承担法律责任

一般说,建设单位作为建设主体,应对评价承担法律责任。但是由于环境评价工作本身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也必须明确评价单位的法律责任。

(3)环境影响评价的可靠性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的技术工作,需要多学科配合和采用各种新技术,因而对评价的可靠性问题,综合性预测的标准与方法问题,某些难以计量的环境因素如生态影响的确切表达问题,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4)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相结合的问题

过去我国的经济建设以计划为主,各种大中型项目都要按照几件管理程序进行,这就发生了基建管理程序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如何结合的问题。按照法律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所需的必要的、详细的基础资料,如拟建项目的确切规模、设备、工艺流程、“三废”排放资料往往要在总体设计方案或规划设计方案提出后才能提供,因此影响到评价工作的正常性和评价的可靠性。

(5)其他行政机关先批、环保部门后审的问题

政府有关部门尚未真正实现“依法行政”;而是《环境影响评价》中还有“补办”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的规定,即建设项目如果未事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被其他行政机关批准建设的,可以事后补办环境影响评价手续。

(6)公众参与有规定、无程序

公众参与的前提是信息公开,而我国法律并未规定政府所有信息和审批事项都必须公开,所以即使有公众参与条款,但由于没有具体的信息公开制度和如何参与的程序性规定,因此实践中公众依旧无法参与环境决策。

7、简述征收排污费制度。在我国,排污费是如何征收的?

(一)征收排污费制度又称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机关依照法律的规定,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的费用。包括排污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三个环节。是运用经济手段控制污染的一项重要环境政策。

我国目前有两种意义的排污收费制度:

(1)超标准排污收费。1979年的《环境保护法(试行)》首先规定了在我国实行征收超标准排污费制度。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也明确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2)排污收费,即《水污染防治法》第15条规定的,凡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即使不超过标准,也要征收排污费。征收排污费的目的,是为促进企事业单位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征收的排污费必须用于防治污染,不得挪作他用。排污单位缴纳排污费并不意味着购买了排污权,也不排除其治理污染、赔偿损失及法律规定的其他责任。排污单位如果拒绝或者拖延缴纳超标准排污费或排污费,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二)排污收费制度是依据污染者负担的原则要求,污染者要承担对社会污染损害的责任。在我国,征收方法如下:

负责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环保部门,应当根据排放费征收标准和排污者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确定排污者应当缴纳的排污费数额,并予以公告。当排污费数额确定后,由负责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向排污者送达排污费缴纳通知单。排污者应当自接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之日7日内,到指定的商业银行缴纳排污费。

商业银行应该按照规定的比例将收到的排污费分别解缴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

9、我国自然资源所有权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是法律关于自然资源归谁所有、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谁承担的一系列规定构成的规范系统。它是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最基本的法律制度,是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恢复最有影响力的制度,也是任何自然资源法律所不可缺少的制度。我国的自然资源权属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资源所有权,一是自然资源使用权。

自然资源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独占自然资源,并通过其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自然资源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它主要表现为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四种权能。.占有权是对自然资源实际掌握和控制的权能;使用权是按照自然资源的性能和用途对其加以利用,以满足生活、生产需要的权能;收益权是收取由自然资源产生的新增经济价值的权能;处分权是依法对自然资源进行处置,从而决定自然资源命运的权能。在自然资源上,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四种权能,既可以与所有权同属一人,也可以与所有权相分离。对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

按自然资源权属的主体来分,可分为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按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可分为土地资源所有权、森林资源所有权、水资源所有权、草原资源所有权、矿产资源所有权、野生动植物资源所有权。

自然资源所有权取得的方式通常有法定取得、开发利用取得、天然孳息和自然添附等。自然资源所得权可因征用、所有权主体的分立和合并、依法转让、兑换或调换而变更,也可以因法律剥夺、自然资源的消失而消失。

第四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定义的三个含义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法律规范。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具有国家清智力或者具有规范性,这是构成法律属性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特征使它同非国家机关,如‘社团,组织,企业等的规章区别开来。也同虽由国家机关制定但不具有规范性,或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非法律文件区别开来。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通过方知自然环境被破坏和环境被污染来保护环境与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协调人类同自然的关系。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索要调整的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特定领域,即人们(包括组织)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包含两个主要方面,第一,同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与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第二。同防治各种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和防治各种公害如噪声震动电磁辐射等有关的社会关系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1)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法律都是为了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而建立的,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不仅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保护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不仅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而且也维护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自然环境、自然秩序。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更注重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综合性:由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与保护环境资源的各种社会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决定了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的行为进行综合性的调整。(3)科学技术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科学技术性,这是广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家门一致认同的环境资源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重要差别,环境资源法的科学技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法律部门,所以它的法律规范必然体现对于自然规律的遵守。② 环境资源法的科学技术性还体现在它是通过调整一定领域的社会关系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所以他必须体现自然规律尤其是生态学规律的要求。把大量的有关技术规范、环境标准、操作规程、控制污染的各种工艺技术等御用于环境立法之中。(4)公益性:目前,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已经严重威胁到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与资源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要求,保护环境资源的

事业已经成为公益性的事业。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历史必然性的依据和标志:第一,环境与资

源保护法有其所调整的明确的、特定的社会关系领域;第二,我国近年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发展很快,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已经形成。历史必然性:①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以致必须由国家来承担保护和管理环境的职能。②国家对环境的管理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法律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污染防治技术和工艺的发展,使国家通过颁布大量环境与资源法规,对环境进行经济的、技术的综合管理已成为必要。③环境与资源的整体性和环境保护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把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社会关系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进行整体的、全面的保护和调整。

4生态学的基本规律:①物物相关②相生相克③

能流物复④负载定额⑤协调稳定⑥时空有宜。

5环境管理的原则:①综合性原则②区域性原则

③预测性原则④规划和协调性原则。

6征收排污费的办法:根据相关规定,直接向环

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按条例规定缴纳排污费。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在缴纳排污费。排污者建成工业固体废物储存或处置设施、场所并符合环境保护标准,或者原有设施、场所经改造符合环保标准的,自建成或该造完成之日起,不再缴纳排污费。依照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向大气海洋排放污染物的,依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排污费。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的,加倍缴纳排污费。依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缴纳排污费,以填埋方式处理危险废弃物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按其排放的种类和数量,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按照噪音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产生噪音污染超过国家环境噪音标准的,按照排放噪声的超标声级缴纳排污费。排污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足额缴纳排污费的,收缴部门责令其限期交纳,并从滞纳之日起加收2%的滞纳金。

7限期治理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是最早见之于

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在2000年修改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将限期治理规定纳入行政法律责任规定的范畴。限期治理的对象及其决定权限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污单位。第二,在特别保护区域内超标排放污染物的。

8突发环境事件的定义和分类: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地区稳定,政治安定等造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包含三大类;第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第二,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第三,辐射环境污染事件。

9自然资源许可证,从其性质看,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资源开发许可证;二是资源利用许可证;三是资源进出口许可证。

10自然资源费的分类:1开发使用费。2补偿费。3保护管理费。4惩罚性收费。

11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无过错责任,行为的违法性。损害结果,因果关系。

12环境污染与其他公害的的具体特征;1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并且这些活动的大多数通常是在生产生活活动中进行的。2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以环境质量的改变和自然生态的破坏为媒介影响和危害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3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都是损害的结果。

13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的一般规定:1.固体废物法律控制的的监督管理体制。2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一般规定。3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具体规定。

1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是指国家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制定土地利用的全面规划,对城镇设置、工农业布局、交通设施等进行总体安排,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这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自然资源规划制度:指根据一个国家或各地区自然资源本身的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一定规划期内对管辖区域内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恢复和管理所作的总体安排。

3行政处理:行政处理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相应法律、法规和规章所确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和任务,而依行政相对人申请或依职权处理涉及特定行政相对人某种权利义务事项的具体行政行为。

4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

5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保护特殊的自

然环境、自然资源、生态系统而划定的区域。

6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

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如土壤、阳光、水、空气、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矿藏等。

7生态平衡: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

成、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学上把这种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案例1.(1)甲的抗辩理由是否成立?

答:不成立。根据我国有关规定,没有违反法律规定而造成的他人的损害,也应该承担民事责任,所有废水达标排放也侵害了他人利益,抗辩不成立。(2).结合本案谈谈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及特征。答:根据有关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而本题举证责任倒置。

2.(1)该土地租赁协议是否有效?为什么?

答:协议无效。根据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不得占用耕地。

①国土资源部门能否调查处理?为什么?

答:可以调查处理。根据相关规定,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限期拆除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工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

②如何取得土地使用权?

答: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征收基本农田、耕地超过35公顷的和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由国务院批准。

3.(1)环境部门对治炼厂的处罚有没有法律依据?答:有法律依据。对违反有关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罚款。(2)环境部门的处置的是否得当?

答:不妥当。此事件属于特别重大环境事件,不能罚款了事,应当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在一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

(3)治炼厂的抗辩理由是否成立?

答:不成立。治炼厂以的暴雨作为抗辩理由是不能成立的。治炼厂若要以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主张免责的话,就必须证明受害人的损害完全是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而且这种自然灾害必须是不可抗拒的。

此外,其还须证明自己在灾害发生时已及时采取了合理措施但仍无法避免环境污染损害结果的发生。村民饮用喝水中毒是因为治炼厂没有及时处理有毒工业废渣造成的,所以应当赔偿损失。

4.(1)火电厂的理由是否成立?

答:不成立。征收排污费或超标排污费并不是行政处罚,不以违反行政法律法规为前提条件,与行政处罚性质不同,适用条件也同,二者并不互相排斥,因此,因违法受到行政处罚的企事业单位,仍然应当依法缴纳排污费或超标排污费。

(2)环保机关的处理有无不妥之处?答:有不妥之处。

5.造纸厂是否对村民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答。承担(2)缴纳排污费是否合法?不缴纳怎么办? 答:合法。根据有关规定,污水达标排放也要缴纳排污费。如果排污者拒不缴纳排污费,由县级以上环保部门依照职权处以应缴费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并包邮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整顿

论述

1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

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合理地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二是维护清洁适宜的生活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三是协调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环境保护法第一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

一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体之间,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的活动中形成的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产生,同其他法律关系一样,首先要以现行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关系。同时,还要有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即法律事实的出现。因为,一般来说,法律规范本身并不直接导致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特征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但决定这种思想关系的除了社会经济基础外,还有自然因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具有广泛性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要素

主体是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又称“权义主体”或“权利主体”。在我国,包括国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

内容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主体享有的权利,是指某种权能或利益,它表现为权利主体可以自己作出一定的行为,或相应地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主体承担的义务是指必须履行某种责任,它表现为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不能作出某种行为。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也称“权利客体”或“权义客体”。一般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精神财富和其他权益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只有物和行为。⑴物。是指可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物品或其他物质。⑵行为。是指参加法律关系的主体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3环境问题①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环境问

题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消除和恢复,甚至具有不可逆性,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不象其他社会问题或法律问题一样具有较快的反应性,除排放高浓度物质污染环境直接造成人体健康或生物损害的事例外,大多数环境损害都是在人们无法察觉的情况下进行的。②事后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费用巨大,在经济上不合算。以“先污染后治理”的一些发达国家为例,在60-70年代,这些国家的环境投资一般要占到国民总产值的1%到2%。③环境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变性很大,控制人为活动的措施无论如何都只会对维持现存地球生态系统有益,而不能等到“冷”或“暖”的结果出现。否则,后悔也为时已晚。

4.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

制,是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以后,在不少省市开展起来的一种把环境保护的任务定量化,指标化,并层层落实的管理措施。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实行这样一种环境管理措施有许多好处,1:有利于把环境保护的任务真正纳入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计划,使环境保护任务得以真正落实2:实行责任制,把各级领导的责任层层分解并落实,把环境保护的任务定量化,指标化,加强了环境管理3:相应地简历各种配套措施好支持系统,如定量化的监测和监督系统,定期的检查考核制度,相应地奖惩办法等,这样就促进了环保机构的建设,强化了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

5.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分为两大类,1:规划和专项规划 2: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的报告书;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6环境标准的概念和性质是什么?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从而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环境标准是我国环境法体系中一个独立的、特殊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环境标准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规范。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法律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具有规范性,它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则和尺度。环境标准同法律一徉也是一种具有规范性的行为规则,它同一般法律不同之处只在于,它不是通过法律条文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是通过一些定量性的数据、指标、技术规范来表示行为规则的界限,来调整人们的行为。(2)环瑰标准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在某些情况下,违反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环境标准的制定像法规一样,要经授权由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

7环境标准在国家环境管理中起的作用。环境标准是制定国家环境计划和规划的主要依据。国家在指定环境计划和规划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环境目标和一系列环境指标。他需要在综合考虑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使环境质量控制在一个适宜的水平上,也就是说要符合环境标准的要求。环境标准便成为制定环境计划与规划的主要依据。环境标准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基础与依据。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8.环境民事诉讼的特点和相应地法律规定。(1)起诉资格的放宽。进入21世纪以后,法学界有人建议,应该在环境民事诉讼中建立环境公益起诉制度。(2)举证责任的转移。有的国家在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与判断中,采取了举证责任“转移”亦称“倒置”的原则。(3)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在一般民事诉讼中,要求原告提出侵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并提出直接证据;但是,环境损害因果关系的认定十分困难和复杂。(4)诉讼时效。《环境保护法》第42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9论述生活饮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主要内容:首先,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规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分为

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其次,禁止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水体排放污水;禁止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为一级保护区内从事旅游、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量;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超过国家规定的或者地 方规 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耳机保护区内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及其他 毒有害物品的码头

10论述关于林权的规定:林权又称森林权,是

指森林法律关系的主体对森林,林木或者林地的战友,适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我国森林法把林权分为国家林权,集体林权,机关团体林权和公民个人林权。除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以外,森林资源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全民所有制单位营造的林木,由营造单位经营并按照国家规定支配林木收益;集体所有制单位营造的林木,归单位所有;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自留山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集体或者个人承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承包后种植的林木归承包的集体或者个人所有。我国法律对林权的保护,主要采取确认权属、返还非法占有、排除妨碍、赔偿损失等措施。

11论我国的矿业权制度。A矿产资源所有权是矿

产资源法律关系主体对矿产资源占有、使用、收益

和处分的权力。B探矿权是指在依据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C采矿权是指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规定的范围内采矿资源和获得所采的矿产品的权力。D取得探矿权、采矿权必须具备法定条件,并申请和管理部门的审查及批准,依法办理登记同时要取得矿产资源勘查区可证、采矿证。E探矿权、采矿权可以依法转让。

12关于渔业养殖和捕捞作业的规定

A为了解决渔业资源面临的供需矛盾,渔业法规定,国家鼓励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人充分利用适于养殖的水面、滩涂、发展养殖业。B国家鼓励、扶持外海和远洋捕捞业的发展,合理安排内水和近海捕捞力量。C凡从事内水近海捕捞业者,必须取得捕捞许可证,方可从事捕捞活动。D在禁渔区、禁渔期捕捞,或者使用禁用的渔具、捕捞方法,或者捕捞的重点保护的渔业资源品种,比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批准。

第五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名词解释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 是指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包括: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是指国家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制定土地利用的全面规划,对城镇设置、工农业布局、交通设施等进行总体安排,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这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包括小型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许可证制度: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这就是许可证制度。

征收排污费制度:是对于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的费用。

自然资源调查制度:是指由法定机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条件等进行全面的野外考察、室内资料分析与必要的座谈访问等项工作的总称。自然资源许可制度:是指在从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之前,必须向有关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进行该活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指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海洋污染损害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地将物质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碍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坏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噪声就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固体废物污染,是指因对固体废物的处置不当而使其进入环境,从而导致危害人体健康或财产安全,以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定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下载资源与保护读后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资源与保护读后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论文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论文 浅析南街村工厂排污对乌江沟水环境 的危害及治理方案 学院:法学院 年级:2014级 班级:法学三班 姓名:孟静航 学号:1413424048 联系方式:*** 目录......

    资源开发与内蒙古草原保护

    资源开发与内蒙古草原保护(论文提要) 孙兆文 王亚男 草原文化是草原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意志和追求,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性格,构成民族的基本要素,成为民族的重......

    资源保护规划

    第一章 资源保护规划 一、 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规划范围内历史文化资源,高瞻远瞩,对历史负责,为后人着想,解决好历史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协调好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

    保护资源建议书

    保护资源建议书15篇 保护资源建议书1 亲爱的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这个道理,我们都明白。曾经,人们以为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何曾知......

    保护资源建议书

    保护资源建议书1 护卫二部全体员工: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之一。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没有形成很好的节约用水意识和节约用水习......

    保护资源建议书

    关于保护资源建议书在生活中,建议书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建议书不是最终的定文形式,它可以被修改,被增删,甚至弃之不用,它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那要怎么写好建议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

    保护资源建议书

    保护资源建议书 保护资源建议书1 如果人类不从现在节约水源,保护环境,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题记在天际间有一个蔚蓝色的晶莹的球体,那就是我们美丽的地......

    环境与资源保护调查问卷总结

    环境与资源保护调查问卷总结 一. 前言1.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与资源的问题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环境与资源的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护环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