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时间:2019-05-15 01:2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第一篇: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以云南丽江古城为例

摘要:秦砖汉瓦、唐城宋墙、明街清坊所蕴含和象征的绝不仅仅是逝去的辉煌,它们标识着人类曾经走过的历程,其中的每一砖每一瓦都负载着人类历史的真实信息,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文明和文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遍布中华大地的丰富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中国数千年辉煌文化的典型代表和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而且也是整个人类文明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真实体现。继承、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历史复兴的精神基础,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的文明进步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我们看到,如何求解名城保护与城市的现代化发展问题,不仅是文化史家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所有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都是人类文明史上一笔重要的财富。本文着重探讨丽江的开发,针对开发对保护方法进行评析且得出结论。

关键词:丽江古城,开发,保护

一、云南丽江古城

(一)丽江古城的简介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大研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藏满历史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不屑一顾。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古城大水车旁有一块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欢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纳西净地》是较为出名的歌曲之一。云南省的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意大利那不勒斯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上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1年7月6日云南省丽江市丽江古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丽江古城在中国名城中的地位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纳西、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1986年,中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确定了丽江古城在中国名城中的地位。2005年10月23日,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此次活动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共评出“专家学会组”、“媒体大从组”与“网络手机人气组”三类奖项。“媒体组”与“人气组”分别以媒体投票及网友、手机用户投票的方式各产生12个获奖地方。而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浓墨重彩推出的“专家学会组”奖项则别具一格,评选出的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中就有久负盛名的丽江大研古镇。

(三)丽江古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

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

(四)丽江古城民居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城镇、建筑本身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民居建筑较之官府衙署、寺庙殿堂等建筑更能反映民族与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丽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结合了汉族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传统,并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

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无一统的构成机体,明显显示出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里对本地区的纳西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丽江民居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五)丽江古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艺术与适用经济的有机统一体

丽江古城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古城所包涵的艺术来源于纳西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现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术交流融汇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丽江古城包容著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己逐渐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地方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

(七)关于丽江古城的真实性

丽江古城从城镇的整体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筑用材料、工艺装饰、施工工艺、环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风貌,首先是道路和水系维持原状,五花石路面、石拱桥、木板桥、四方街商贸广场一直得到保留。民居仍是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在修复和建造,古城的风貌已得到地方政府最大限度的保护,所有的营造活动均受到严格的控制和指导。丽江古城一直是由民众创造的,并将继续创造下去。作为一个居民的聚居地、古城局部与原来形态和结构相背离的附加物或是“新建筑”正被逐渐拆除或整改,以保证古城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或历史价值能得以充分发扬。

二、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 丽江古城是纳西民俗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地和物质载体,但是纳西民俗文化的保护仅仅局限在丽江古城的文化保护是不完整的。从目前的情况看,丽江的几个国际驰名的文化品牌都要依托乡村,只有保持乡村鲜活的民俗文化土壤,才能保持东巴文化的生命力。如果乡村里已经没有依托纳西民俗鲜活地留存的东巴文化礼俗,那在古城范围内繁荣一时的东巴文化产业就不可能持久地发展,将日益成为一种仅仅是表演性的民俗展示。为保持东巴文化的“活水长流”,需要选择一些乡村作为纳西族民间的文化传承基地。

(一)制定旅游发展和保护的总体战略规划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丽江旅游发展在开发和建设时建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品资源和名牌,确保丽江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在旅游市场上竞争力,实现旅游经营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从数量规模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防止盲目竞争,遵循各种经济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营造和保护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提高丽江居民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通过政府的政策措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特别是要注意抢救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形式,激发丽江人民的在民族文化保护上的忧患意识,宣传可持续的发展观,从思想上提高丽江居民的民族保护意识。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

(三)控制古城的过度旅游商业化

目前游客对丽江古城的商业化氛围过浓的现象反映较多,因此控制旅游过度商业化势在必行。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缓解:将丽江古城的商业店铺集中在传统的商业街,同时控制其他街巷的商业活动;对丽江古城的商品进行控制,摒弃那些毫无特色、与纳西民俗文化无关的旅游纪念品;不要让喧闹的流行乐和歌曲充斥着丽江古城的夜晚,保持高原水乡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氛围;恢复一些“老字号”店铺;开发具有纳西族风土人情的饮食、艺术、土特产品;修复一些文化遗存。把环境与发展问题落实到政策、法令和政府决策之中,以使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加强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使整个旅游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优势,政府和民间互相监督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团体、旅游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作用,明确各自应承担的义务,发动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到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来,监督政府工作,为政府工作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鼓励社会团体、个人通过捐赠等方式依法设立旅游资源保护基金,专门用于旅游资源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海外社会团体、个人通过捐赠等方式在我国设立旅游资源保护基金。总之,旅游作为一柄双刃剑,虽然不可避免地给古城古镇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唯有确立社会性的旅游发展观,寻求一种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又能有效保护传统文化及其所依托的文化生态环境、使旅游与文化持续协调的模式,尽最大可能在旅游开发之初就考虑到将旅游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的措施,以真正实现接待地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五)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媒体宣传

培养民间艺人,打造具有独特纳西民俗文化的乡村,这样才能保持纳西民俗文化真实的活力。加强对本土青少年的教育,培养纳西民俗文化传人,当今中国社会,非常重视主流文化的系统教育,为了融入主流文化,同时也因为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教育相当薄弱,很多少数民族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学艺术、文字、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地理生态、植物动物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甚至连本民族的语言也逐渐在忘记。丽江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在丽江古城的小学里,已经不能讲或只能讲部分纳西语的纳西学生在增多,很多优美的民间传说和和故事只有一些纳西老人会讲,青少年既不喜欢听也不想去记,而宁愿去看电视。因此要想保持纳西文化的传承,必须先培养文化传人。这个项目的实施可以争取民间基金的支持,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拨款。

(六)摆正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位置

政府应该发挥其行政力量保证丽江旅游开发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政府不仅需要在旅游失氛围的营造、旅游地形象的塑造、旅游营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还应该致力于提愉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效率,保证旅游业的正常、良性运行。政府的职能决不仅仅是发展经济,在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等方面也必须承担应有的职责。

(七)留住原居民与加强现居民的文化参与性

以家庭为单位向年轻人传授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做好传统民族文化资料的整理工作,继续收集、整理、制作各种民族文化仪式的音像资料,通过传授的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积极对内对外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进行传授工作,培养人们的忧患意识,促使纳西文化的永续传承,为把丽江建成世界级的精品旅游胜地培养其保护意识。积极参加民族传统节庆、祭祀活动 传统节日以习俗的力量让民众自动在同一个时间经历相同的活动,在相同的仪式中体验相同的价值,一个共同的社会就这么让人们高兴地延续下来。这就是传统节日最经济、最有效的生活文化再生产功能。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作为假日,一方面更能够实现刺激消费的目的,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若干重要的价值有更好的机会在生活中自然地传习。古城居民的外迁已经是一个不能更改的事实,但是可采取一些措施来留住还未外迁的原居民。同时文化的发展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而是在不断地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和发展的。因此,要想保持古城的文化氛围,需要通过宣传教育,设法加强古城现有居民对纳西民俗文化的认同感,让他们自动加入到古城文化的保护中来。

(八)保护中创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尽可能地把高新技术成果运用到旅游业发展上,保护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使旅游可持续发展建产立在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之上。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东巴文化产品。运用影视人类学的原理,抢救、整理、复原、摄制几个重要的东巴仪式。强调文物保护,珍惜旅游资源,丽江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是发展都市旅游最重要和最珍贵的旅游资源。

三、总结

旅游是人们为了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而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追求,文化是旅游的基础和主要内容,丽江发展旅游业应该加强利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秀民族资源,协调民族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贯彻可持续的旅游发展观。古城古镇是保留了较多传统文化,相对封闭的空间。古城古镇旅游兴起后,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互动和碰撞,产生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使他们为丽江民族文化的特色产业。参考文献:

【1】蒋高宸.丽江——美丽的家园[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杨福泉.从丽江古城谈遗产地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一些想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9)【3】刘瑾,纳西文化空心化旅游商业化如何保护传统[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3 【4】李瑞,王义民,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5】刘燕.旅游的发展对丽江古城社会文化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 【6】朱良文.丽江纳西族民居[M].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

第二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前言:简略论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努力从中找出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摘要: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它既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近年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但是,在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不同的人往往看到遗产不同的价值,而其经济价值与经济效益往往成为很多人关注的头等目标,更加倾向于将文化遗产看作一种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资源,这就必然带来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问题。如何做到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和谐统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商业价值开发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觉得文化遗产的珍贵,近现代工业化过程以及其他人为和自然灾害对这世界遗产所造成的破坏,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时间的不断流失,和世界上的所有物种和文化一样,一些稀有珍贵的东西也会慢慢消失。地球上的东西是亿万年逐渐演变而来,保护世界遗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物质,非物质遗产等)都对人类对历史的了解与人类的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有着

莫大的关系,保护世界遗产,爱护生命,爱好和平,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才会转得更久...所以,合理开发与保护世界遗产刻不容缓!确定并保护世界遗产,对于我们今天传承文明、审视生命、认识历史、认识自然,进一步改善和创造人类的生存环境,意义重大。它的认识价值绝不是任何文献资料和用文字写成的历史书所能替代的。中国的29处世界遗产,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为中国和世界所知,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大量游人,这给国家和地方政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过分开发世界遗产的旅游潜力,又会带来可怕的后果。拿敦煌莫高窟壁画来说,因旅游人数的倍增,呼出二氧化碳增多加速了壁画氧化。另外张家界景区因为滥建房屋,游人过多,导致植被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泰山景区因增加观光缆车方面引起诸多争议等等。早在1998年,中国社科院环境和发展研究中心就写过“国家风景名胜区不宜上市经营”的报告,有关部门和领导1999年作出了暂停国家风景名胜区上市的决定。中国科学院地理所陶伟博士认为,世界遗产绝对不仅仅是来旅游的,是世界遗产的名声扩展了旅游资源,而不是本末倒置。我们国家申报的世界遗产很多已经成为旅游的目的地,申报本身带有功利性,出发点有了变异。时至今日,许多风景点不顾其本身是否达到“遗产”标准,而把旅游的不景气归咎于遗产申报未获成功和不得力。在他们看来,世界遗产是一块“金字招牌”、一棵“摇钱树”。已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风景名胜

地区同样如此,都仅从地方的局部、眼前、短暂的利益出发,任意地进行所谓的开发利用。这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行为,是对世界遗产的这一称号的亵渎。

所以我们要从长远发展的过程看待和实施对世界遗产地的开发与保护!

由于迄今为止未能建立起国家公园体系,也未能对国家遗产立法,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划,即使国家已暂停风景名胜区上市,风景名胜区盲目企业化、商业化的趋势并没有停止。地方政府存在追求短期政绩的行为,普遍认识不到遗产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还存在将遗产资源混同于一般经济资源的错误认识。因此,我们既要考虑到社区发展的需要,但更要考虑到保护遗产以满足千秋万代发展的需要,切莫为了一时的蝇头小利而造成宝贵的遗产毁于一旦。“发展是硬道理”绝不意味着短期的局部经济利益是硬道理,也绝不意味着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是我们的惟一目标,而其他都可以不顾。应该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发挥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主要功能,推动旅游事业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在保护世界遗产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加强立法和执法!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森林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在此基础上,建议出台自然文化遗

产保护法,同时特别要加强执法力度。只要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才能确保世界遗产资源按照遗产保护的有关要求,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我们的新闻媒体要挑起负责任的监督和正确导向的重任。我们要客观分析正确看待媒体中一些关于开发与保护的报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专家和新闻媒体经常忽视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善巨大作用的主流,把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把个别地方出现的问题当做全局的问题,经常用一些歪曲之词加以攻击。在信息时代,媒体的观点和导向直接影响到社会舆论的取向,为此,在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开发的选择中,媒体必须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引导舆论,在对世界遗产地负责、对地方经济发展负责的前提下发挥媒体的监督和促进作用,成为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而不是断章取义,夸大其词,增加混乱。

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和敏感的国外影响,根据我们对《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理解,保护、保存是介绍、利用遗产的前提,也是世界遗产传承、永续利用的基础。“利用”主要是利用其价值,如利用其科学价值进行科研、科教、科考活动,利用其美学价值进行游览、观赏,利用其文化价值进行考察和传播历史文化知识。遗产利用的性质主要是精神与科教

功能,而不是经济开发功能。因此,对遗产地的保护、利用、规划和管理,都必须有文化、建设、宗教、林业、园林、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参与,否则这一切都只能流于空谈。对遗产地的保护与开发,为体现其真实性、完整性的价值,“保护第一,利用审慎”是不容置疑的。我国从定海古城被毁、泰山索道修建,到鄱阳湖污染,都是以保护者的失败告终。原因在于对“保护第一”方针上存在错误认识和法律机制的不健全。我们不希望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重建”,“保护第一限制了资源开发利用”等的“理论”与“实践”继续对中国的世界遗产构成威胁。只有坚持“保护第一,利用审慎”,才不致使遗产成遗物、遗憾,才能有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获得的不仅是世界遗产的光环,更是沉甸甸的责

1.苏全有,韩洁《近十年来我国世界遗产研究综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

2.安定明,张锦《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战略思考》,2007年。

3.陈述彭《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地理研究》 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4.陈兴中,郑柳青 《德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迪》,《西南民族大学报》2008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指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以下几点:

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据记录与保护。一是做好普查积累的非遗资料文档工作,包括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的建立。按照“全面普查、广泛采集、确立重点、建档立卡、分类制作、图文并茂”的工作要求和统一的格式,分别建立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社团(队)、民间艺术之乡(村)、民间艺术品种的文字、图片、音像档案。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妥善保管实物资料;二是搞好非遗资料的数据库建设。按照“统一软件、统一目录、统一分类、统一格式、统一质量”的工作标准,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把所有非遗资源信息(包括文字、图象、音响、影像)进行科学、系统的数字化动态管理。

2、利用舆论工具加强宣传。一是充分发挥各级新闻媒体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3、争取政府政策措施投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核心和主导作用,制定规划、组织力量、落实经费、加强指导。对市属非遗名录项目及列入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或其他重大项目进行挖掘、抢救、保护、保存、研究、传承等的补助,非遗保护研究基地和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民间艺术家等扶持表彰,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非遗成果编纂、数据库建设等。各区、县(市)也应根据各地的实际,适当安排保护专项资金。

4、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为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顺应社会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除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外,我们还要致力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

1、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体系。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整体性动态保护,命名一批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和民间艺术家,使优秀的民间艺术得到有效保护。

2、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健全市、县两级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保护工作机制,实行属地管理,由所在地进行保护为主、上级指导和支持为辅。基本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网络化。

3、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编写民间艺术乡土教材,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纳入了学校的教学内容。

总之,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前提;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的后序管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流失、不消亡的必要措施;不断开发和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应积极行动起来,高度重视并顺利完成阶段性的全面普查工作向常规性的保护传承工作转轨,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健全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笔者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南通风筝文化及其生生不息的原因,论述了南通风筝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必须争取政府部门支持,有规划的建立一些风筝放飞区域;加强对艺人的保护,注重对年青艺人的培养;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整合产业资源,尽早形成产业规模;更多的承办全国、国际风筝大赛的建议。促使南通风筝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相传春秋时期,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曾制木鸢飞上天空。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汉代起,人们开始将其用于测量和传递消息;唐代时,风筝传入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到五代时期,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因此又称“风筝”。至宋代,放风筝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体育性也逐渐成为了风筝的本质特性之一。风筝文化源于民间,风筝文化根在民间,是一种典型的“民俗体育文化”。南通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南鹞北鸢”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南通哨口板鹞是“南鹞”的代表,她起源于北宋年间,有着悠久的历史。2004年7月,按照文化部“先行试点,分步实施”的工作要求,南通市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南通板鹞风筝被列为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和2008年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又分别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江苏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风筝文化丰富

1.1 独具特色的外层物质文化

文化的最外层是物质层,是指经过人类作用的第二自然物,是在自然物上打上的人类意志和活动的印记。南通风筝作为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其在物质层面也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1.1.1 个头大

南通风筝俗称“板鹞”,板鹞硕大无比、平整如板,以平板六角或六角的变形“七连星”至“十九连星”居多,一般大小都在一米以上,最大的竖起有四、五米高,需卡车运载,大板鹞需多人拉放飞。鹞面上并绘有神话传说等民间绘画,下部系两根几十米长的尾绳,一只精致的板鹞,便是珍贵的民间工艺品,当地群众家中都有珍藏,代代相传。

1.1.2 声音响

在品种纷繁的南通风筝中,哨口风筝(又名哨口板鹞)最具特色,为全国绝无仅有,保存了古代“弦响碧空称风筝”的特点,以独特的音响效果著称。据说哨口有30多种型号。“板鹞”鹞面装有数十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通常选用葫芦、毛竹、白果、龙眼、乒乓球等制成。放飞时,大中小哨口分别发

出低中高音,五音和谐,悦耳动人,声及数里,婉似“空中交响乐”,有如机群掠空,震耳欲聋、又似江海怒涛,汹涌澎湃。

1.1.3 鹞面美

板鹞外形古朴,绘画精细,南通的造型风筝,融灯彩、绘画、风筝于一体,与北派风筝相比,更显精巧工细,灵活美观。鹞面常用绸布缝制,上多绘有昭君出塞,木兰从军,天女散花等工笔人物画,有的还相应的配有与画面相配的诗句。

1.1.4 工艺繁

哨口板鹞可融雕、扎、书、画、绣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工艺精湛,不仅是极有观赏与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板鹞的扎制工艺要求颇高,首先选择质地坚实,弹性好的江南笔竹或本地上乘老竹,粗细长短随风筝大小而定,用文火烤直,砂纸打光,罩以清漆,以防虫蛀。选择晴天干燥之日扎制,以便扎绳收紧。扎时做到上下左右对称均匀,轻重一致,尢其是左右两根边骨的精细和弹性必须分毫不差,以保证板鹞在强风中的平衡,板鹞骨架扎好后,用事先按其尺寸绘绣好的绢布缝合,再用去其弹性的蜡线或细绳作引线,引线五至十二根上下迎角适当,左右对称,长短与风筝大小相宜。板鹞的两条尾子又称尾档,长度约为板鹞高度的十五倍左右,重量为装配哨口后全重的十分之七,通常用加工后质地松柔的蒲草或稻草正反搓成上粗下细,左右均匀一致的草绳制作。尾档可分飘于板鹞下方两侧,互不缠绕,快速放线风筝后飘时,轻柔而有浮力的尾档,在空中飘舞犹如惊蛇闪动。

1.2 较为完善的中层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文化的最为主要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精神文化决定了制度文化的产生与性质;制度文化为精神文化的扩展与升华提供了体制和法规层次上的保障。南通风筝的保存与发展也离不开制度的保障。

为了保护南通风筝,形成了从政府到民间自上而下的系统的组织结构,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对南通风筝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政府的指导下成立了南通市风筝协会,各县镇也分别建有风筝协会,如刘桥风筝协会下设十个分会,300名会员正常活动,成为凝聚人心,构筑和谐的平台,固定每年三月初一为风筝节,而且承担了主办通州市首届风筝节的任务,为繁荣经济发挥了作用。在民间还有群众自发组织的如他们在风筝俱乐部,如闸西乡白龙庙村的陆宝如,自办的家庭风筝博物馆,近20只不同时代鹞子展示。并以这个载体成立了精英风筝俱乐部,定期活动,交流放飞技术,外出参赛,成为友谊的团体。

1.3 历史悠久的内层精神文化

南通风筝文化能够传承千年不衰,而且越来越显示出生命的活力其根源就在于她特有的内层精神文化。南通是一块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漫

长的农耕文化积淀成南通风筝文化的独特风格,蕴藏着深厚的江海文化底蕴。团结协作、志在高远、勇于拼搏、敢于创新、人天和谐是南通风筝文化的精髓。风筝精神主要表现为:文化力,即驱动力:逆风而上,敢于拼搏;聚合力:集体制作(扎、画、雕、糊)多人放飞讲协调;亲和力: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前,南通放鹞子是件村民中的大事,她不仅是一种民间的娱乐活动,更重的是人们通过这一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放飞时要由一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老手作“头把手”,带着十几个人拉绳,还有一组人扶着风筝放飞,叫“丢”。风筝如一飞冲天,则人们欢声雷动,认为这预示着一年的丰收,万事如意!他们认为风筝上的哨鸣可以震天地,震慑妖魔。

放飞春天,这是第一习俗。清明节前后,放鹞子为最盛期,无论大人小孩,到空旷的田野中放鹞子,炼身心,寄托好运;在落后的农村体育环境下,放鹞子成为农民娱悦身心的主要习惯之一;几户拼份子扎大鹞子放放,成了凝聚一个地方人气的习俗。每个集居的圩塘、每个不同的庄园放鹞子成为团聚那里的人际的一个载体。放风筝也是家富的象征。即使几家穷人,也凑合份,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互助放风筝。家庭和睦是放鹞子活动的家庭基础。有的家庭家中人常把家里的鹞子如何是好作为自豪夸耀的语料。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健身、健心价值已逐步上升为南通风筝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有句古话:“鸢者长寿”。意思就是说,经常放风筝的人寿命长。放风筝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户外活动,放飞的过程中需要奔跑、牵拉等运动,这些运动有益于强健人们的体魄,增进健康。放飞风筝通常需要多人的团结合作,讲究齐心协力,人在放飞风筝的过程中增进友谊,有利于社会和谐。

2南通风筝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因剖析

南通风筝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而不衰,是与其地域环境、经济基础、生活理念、生活习俗,有效保护等 “因子”分不开的。

2.1 独特的地理位置

南通位于黄海之滨,东濒黄海,南倚长江,地势比较低平,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和黄淮平原。南通地处中纬度地带,滨江临海,气候温和,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从风的原理看,江海平原的风属于海风,濒临江海的风量,年平均风速2.8~3.2m/s,风速、风力相对匀称,对风筝上天后平衡性、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此外,开放的海洋地理环境使人们产生了外向、好动的性格。他们有独立不羁的人格、开拓精神和变易观念。这种充满自由、竞争精神的文化个性,鼓励人们参与各种户外活动,放风筝这种户外体育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2.2 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追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空间越来越小,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理念与健康观念发生了改变,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活动来扩展交际空间,回归自然,放松劳累的身心。放风筝可以使人们走向户外,亲近自然,愉悦身心,使劳累的身心得到放松,满足了现代人健康的追求。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从农村乡间到城市绿地,男女老幼都放风筝。过去,只是春季放飞,现在春夏秋冬,不管东西南北风,有风就放。

2.3 追根溯源,走进博物馆

为了保护、传播和发展南通的风筝文化,南通建立了风筝博物馆。南通风筝博物馆栩栩如生的再现了风筝的起源、历史传说,记载了文化名人寄托情结的美丽诗句;有以风筝升空原理为启迪的32项国内外科学发明,有强身健体的中医传说等等;更有学生素质教育的教材;这里收藏了古今中外100余件风筝精品,并以南通特色——哨口板鹞为主。您可以欣赏到精美的绘画、雕刻、扎、糊、绷技艺相融合的静态美,还可以欣赏到或浑厚、或清脆、或婉转等风筝升空时发出的美妙哨音及风筝升空后龙飞凤舞、多姿多彩的动态美。在此您可感悟到漫长农耕文化积淀成的南通风筝文化的独特风格、蕴涵着深厚的江海文化底蕴,以及团队协作、志在高远、勇于拼搏、人天和谐的风筝文化。

2.4 从娃娃抓起,走进校园

孩子是文化的传承人,学校是传承文化的最为重要的基地。使风筝走进学校,从娃娃抓起,是南通 风筝保护与传承的又一有力举措。南通市教育局与南通电视台、江海晚报及风筝博物馆合作组织开展“弘扬南通风筝文化”的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开展风筝文化教学活动、组织开展风筝绘画比赛、组织开展风筝征文比赛、组织开展作品展览和放飞活动。充分发挥南通风筝文化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广大青少年儿童进一步了解南通文化,塑造爱家乡、爱祖国的精神风貌,激发建设南通、建设祖国的热情。同时,通过风筝的制作放飞,增强青少年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领悟逆风而上勇于拼搏的风筝精神,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南通市二中体育组把风筝制作放飞引进教学,探索教学方法,在市中学系统上了公开教学课,培养学生劳技本领,开启智力,集体放飞,陶冶情操均取得良好效果。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学生风筝赛上荣获几个一等奖。南通大学师院数学系学生会,通过风筝文化节,举办大型风筝展,风筝知识讲座、风筝制作大赛、风筝节征文、集体放飞风筝、我与我追逐的梦等系列活动,对学生传承民族文化、激励自强精神,勤奋努力,立志成才。

2.5 合理开发,勇于创新

进行开发性的保护是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模式。南通风筝因其制作工艺复杂,造型独特,外观漂亮,集收藏性、体育性、艺术性、装饰性、礼品性、广告性与一身。对其加以开发,不仅可以进一步使南通风筝文化得到保护与发展,同时也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这对于风筝文化的保护是十分有利的。正缘于此,南通在刘桥、平潮、港闸一带出

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专业户,葫芦的种植户,画鹞的专业户。一批退休职工,尤其是木工、木模工成了雕“葫隆”的骨干。这些专业户制作的风筝远销国内外,使南通的风筝文化,走向了世界。南通人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还注意吸纳时代元素,创新工艺。如近年来南通人在制作风筝中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葫隆”可浇注制造、碳纤维竿取代竹条,收鹞子靠机械“收鹞机”,折叠式风筝,便携带好放飞。

2.6 办参赛事,促进发展

南通于1989-1994年举办过四届全国风筝比赛和三届中国国际风筝会,曾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风筝好手来参赛。此外,近二十年,约十多批几十人到日本、美国、法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在国外参赛,到国内潍坊,贵阳、四川、广东阳江等地参赛的近百人,都连连获奖,誉满国内外。积极的举办与参与高水平的赛事,使南通的风筝文化得到了展示,同时也通过交流促进了南通风筝文化的发展。

3南通风筝发展面临的挑战

3.1 放飞空间的缩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上空电网越来越密集,放飞风筝的空间越来越小。每年总会听到因放飞风筝而导致停电的事故。

3.1 制作艺人的减少

对艺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掌握南通风筝制作工艺的艺人年龄偏大,年青艺人少之又少,已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保护南通风筝文化工作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如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南通风筝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3 风筝产业规模还没有形成南通风筝虽然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开发与创新,但是大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产业规模还没有形成,经济效益有限。

3.4 政府支持力度还偏小

南通市风筝协会、风筝俱乐部等民间体育组织虽已经建立,但是民间组织受自身力量的限制,有时难免力不从心,如在南通举办多届的风筝赛事,近年来已销声匿迹了,政府还需加大扶持力度。南通风筝继续发展的策略

4.1 争取政府支持,有规划的建立一些风筝放飞区域。

4.2 加强对艺人的保护,注重对年青艺人的培养。可以利用南通优秀的教育资源在相关职业学校开设风筝制作专业。

4.3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整合产业资源,走合作经营的道路,发挥各自优势,尽早形成产业规模。

4.5 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更多的承办全国、国际风筝大赛,力争把大型的风筝比赛尤其是全国性、国际性大赛作为一项传统赛事每年连续举办,向全国、全世界展现南通风筝文化,促进为南通风筝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吕树庭 刘德佩主编.《体育社会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09

[2]卢元镇编.《体育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7

[3]黄振平.南通风筝翱翔马赛[J].中外文化交流,2005,(9)

[4]小熙.南通的板鹞风筝[J].江苏地方志,2004,(4)

[5] http://baike.baidu.com/view/253193.htm

第五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兼论杨柳青年画保护与开发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与民族、国家紧密相联的概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发 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 晶。其重要性不言而欲,而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同时如何处理 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杨柳青木板年画在 2006年被 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然而其保护 现状以及传承发展也是令人担忧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源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经历了进半个世纪的发展。通过深刻反思与科学总结创建出 来的跨世纪新概念和国际性新举措。从“无形文化财”的提出到“无形文化遗产” ,到“民间创 作”在到“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定,跨越了五大里程碑,经历四次修改与完善, 名称发生了多次变化,内涵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含义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只要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 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有几种 说法:

1、2003年, UNESCO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其界定: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 变化 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 非物质文化遗

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 从而促进了 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 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 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2、2005年,中国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对其定义:指各种以非 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 演艺术、民俗活动和 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 等以及上述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3、世界文化遗产网对其定义:指各民族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视为各种传统文 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 品等以及与上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1、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基本特征 — 文化是由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部分构成的。文 化的文明进化是传承和积累沉淀的结果,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亦然。其细致周密的进步与循序渐 进的过程,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传递及传承,一是沉淀及积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或传递,是 民众对文化的自我选择,也是民众对文明的自主选择,任何外力的干涉都是徒劳无功的。因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千秋传承,是在传递中增添新的因素和成分,这其中包括发明、创新、扬弃 和吸收(异文化的因素 ,从而形成积累‘推动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 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显现。非物质文化的产生和存在既与相关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也 与生产这种文化的土壤和背景——包括民族、地域的独特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审 美原则、风俗习惯有关。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 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3、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口头文化遗产, 具有广泛性和共享性特点。我国因为是一个多民 族国家,情况就更是如此。我们要特别关注中国多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影响。许多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特定民族、特定地区、特定群体独创或独享的文化。例如,火把节、等习俗或艺术形式都是为多个族群所保有和传承的。马头琴艺术、木卡姆传统 艺术等等同样是我国有关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内在精髓没有固定的物化形态。也就是说“非物质” 性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 “非物质性,是与 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 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与以非物 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民间传说,戏 曲艺术,礼仪节庆禁忌,民间手工艺术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其中的一部分均没有物质载 体,没有物质形态,不是以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通常它只作为一种知识、技能或是技艺,存在于非物质文化持有人的头脑中,存在于不同的艺术表演之中,存在于各种 民俗、节庆礼仪之中,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之中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完 全不同,因为它是非物质的、无形的,这是它的质的确定性,也是我们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地 饿出发点和归宿。

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物质层面,这包括:

一、有些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形态本身就是物质的,比如:木板年画、剪纸等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 依靠物质层面来表达和呈现的。不管是口头的民间文化与口头艺术传统,还是以身体的的行为、姿态、动作为表现形式和表现对象的文化和艺术,其载体都是人,没有人就没有口头的民间文 化与口头艺术传统,就没有口头和形体相综合的艺术。

三、非物质文化与典籍文化相比,民间 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各种体裁往往都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而作为思维的语言的外壳本身就是物 质的,脱离了物质层面来谈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不科学的,不合乎实际的。

二、现状分析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在 2006年国务院批准了文物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 518项: 1、民间文学:包括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的苗族古歌;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的布洛陀;云南省梁河县的遮帕麻和遮咪麻;贵州省施秉县的刻道;山东省淄博市的孟姜女传说等共计 31项。

2、民间音乐:包括山西省左权县的左权开花调;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安 当涂 民歌;徽省马鞍山市的;福建省宁德市的畲族民歌;江西省兴国县的兴国山歌;湖北省兴山县 的兴山民歌;广东省梅州市的梅州客家山歌;四川省巴中市的巴山背二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 自治县的裕固族民歌;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靖州苗族歌鼟;河南省沁阳市的唢呐艺术 等共计 72项。

3、民间舞蹈:包括北京市门头沟区的京西太平鼓;河北省昌黎县的秧歌;江西省永新县的永 新山西省;翼城县盾牌舞的翼城花鼓;福建省泉州市的泉州拍胸舞;甘肃省兰州市的兰州太平鼓;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族撒叶儿嗬;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农乐舞;云 南省瑞丽市的傣族孔雀舞;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的蒙古族安代舞等共计 41项。

4、传统戏剧:包括 福建省泉州市的梨园戏;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的潮剧;江西省弋阳县 的弋阳腔;浙江省新昌县的新昌调腔;福建省永安市的永安大腔戏;陕西省的秦腔;山西省的 晋剧;河南省的豫剧;安徽省、黄山市的徽剧;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剧;天津市宝坻区的评剧;浙 江省的越剧;贵州省思南县的花灯戏 等共计 92项。

5、曲艺包括:江苏省扬州市的扬州评话;福建省福州市的福州评话;河北省河间市的西 河大鼓;辽宁省沈阳市的东北大鼓;河北省乐亭县的乐亭大鼓;天津市宝坻区的京东大鼓;山 东省烟台市的胶东大鼓浙江省瑞安市的温州鼓词;浙江省绍兴市的绍兴平湖调;福建省漳州市 的锦歌;陕西省榆林市的榆林小曲;天津市的天津时调 等共计 46项。

6、杂技与竞技包括:河北省吴桥县的吴桥杂技;山东省聊城市的聊城杂技;北京市的天桥 中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达瓦孜;湖北省十堰市的武当武术;天津市的回族重刀 武术;河北省沧州市的沧州武术;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搏克等共计 17项。

7、民间美术包括:天津市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河北省武强县的武强木版年画;江苏省苏 州市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山东省潍坊市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广东省佛山市的佛山木版年画;四 川省德阳市的 绵竹木版年画;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唐卡;河北省衡水市的衡水内画;江苏省扬州 市的扬州玉雕;辽宁省阜新市的阜新玛瑙雕;甘肃省酒泉市的夜光杯雕;浙江省青田县的青田 石雕;河北省曲阳县的曲阳石雕;广东省潮州市的潮州木雕等 51项;

8、传统手工艺包括:江苏省宜兴市的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安徽省界首市的界首彩陶烧制 技艺;广东省佛山市的石湾陶塑技艺;江西省景德镇市的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陕西省铜川市 的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浙江省龙泉市的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福建省德化县的德化瓷烧制技艺;江苏省苏州市的宋锦织造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的壮族织锦技艺;江苏省南通市的南 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的白族扎染技艺等 81项;北京市崇文区的雕漆技艺;贵 州省的茅台酒酿制技艺;四川省泸州市的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等共计 89项

9、传统医药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医诊 法;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药炮制技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 的针灸;中国北京同仁堂的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等共计九项。

10、民俗包括:文化部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 布的锡伯族西迁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火把节;云南省陇川县的景颇族目瑙纵歌海南省 五指山市的黎族三月三节;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瓦尔俄足节;贵州省三都水族自 治县的水族端节;贵州省榕县的侗族萨玛节;河北省涉县的女娲祭典;浙江省绍兴市的大禹祭 典;福建省惠安县的惠安女服饰;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服饰等共计 70项。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存在的问题: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击,人类 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日益严重的危机,保护和抢 救这些遗产已成为人民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不仅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特别出台了《保 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许多国家政府和民间机构也纷纷行动起来,制订法规,清理普查,申 报遗产,筹措资金,抢救开发,紧急呼吁 …… 但以中国的情况看,紧急之中明显存在着盲目性、机械性、片面性和近利性,由此又造成新的破坏和损失,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 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 流失。

2、建议:在指导方针上,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工作原则上,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 结合、讲求实效。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类存档,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同时市乡 两级要加强领导,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发 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 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适时申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项目,成熟一个, 申报一个。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跟不上抢救保护的形势,各种观点层出不穷,给文化遗产的保护 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很多学者往往缺乏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研 究,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陷于孤立。

(2在有的地区,文化遗产的开发工作比保护工作更快:很多名录都已经出售给企业家, 被冠名和大肆宣传,而在开发过程中很多保护工作也都没有落到实处。很多人看到了文化遗产 的经济效应,而忽视保护遗产的文化效应。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该是学术工程,而不应是政绩工程。在保护的过程中应 以专家为主线,大力研究文化遗产的内在深层含义,避免功利化

(4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应联合多方专家,群策群力,以多个领域为 切入点共同发展。

(5有些地区把整体的文化现象分割成多个小部分,多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这 样的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分解和破坏。

(6民俗文化中有些与民间信仰有关,有的专家学者容易将其与封建主义、民族主义等相 联系产生误解,而使这些遗产在保护工作中被忽视。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1各级政府要给予足够的认识与支持,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把保护和开 发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尽快成立鉴定和评估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审查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分阶段制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长远规 划,编制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快制定“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和“民间传统文化 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实现非物质文化遺产的保护工作纳入法律轨道;理顺管理体制,建立 地方与地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还应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 产抢救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切实支持。

(2实行分级保护制度,负责统一协调、指导保护工作。地方政府应明确实施保护单位及 各自权利和责任,负责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建立专项的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 帮助一些地区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遇到的资金困难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体 制尚未系统建立之前,由文化部门负责协调和指导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3培训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接人才队伍。在相应的高校增设有关方面的专业学科, 招收此类专业的学生,其中包括本科生、代培生、进修生等;将民间艺术列入大学艺术教育, 在中小学各个学段开设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课程,从小孩子开始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 认同感;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要吸收文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以提高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的水准。

(4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这应当包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爱 国主义教育内容,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教育的宣传工作;建立相关的博物馆、民俗馆和民间艺 术资料库等设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严格保存和保管;组织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和群众艺术工作者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特別要注重发挥关心文化事业的 企业和人士,以及文化团体和各类文化中介组织的作用;推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制,借 鉴“世界文化遗产”或“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做法,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按照逐级申报、专家机构或权威部门评估、政府审批的程序,给予相应级别的命名,把保护、开发、“申遗”、利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5推动民间非物质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形成文化产业,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 途径。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名录之后不能仅仅停放在博物馆里,应积极推动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产业化发展,对具有产业开发价值的传统文化项目予以政策倾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民间传 统文化的产业开发。在认定和保护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它们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的重要支撑。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1从民族角度看,它是对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唤醒和强化。

任何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其民族精神的体现。但相对而 言,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非物质文化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物质

文化的载体已被 物化为恒定的形式,表现为历史的、静止的,不可再生的,它的精神蕴涵隐藏很深,已远离它 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不能潜心感受和解读,是很难把它全部激活、接受和 传递的。而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则是具体的活动过程,表现为现实的、活态的、不断生成的,同 时它就在民众的真实生活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经验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 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这种生命 线一旦遭到破坏,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链将出现断裂变形,民族的存在随之发生危机。因 此,面对当今强烈的“全球化”、“一体化”的冲击,对这种文化的保护,实际就是对一个民 族精神之根的呼唤、认同与养护,也是一个民族沿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历史上,因为自 身文化的失传或被强行割断而解体乃至消亡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2 从国家角度看,它是对国家独立的维护。

国家作为多民族共同体(纯粹单民族国家极少,广义的讲就是一个大民族,所以一般也 称民族国家。这个大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这是一个 民族区别于别一个民族的根本性标志。其中非物质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一个民族国家深 入脊髓的文化积淀,也是她独特文化身份、文化个性的确证。据此,民族国家的自尊和自信才 能够确立起来,才会形成最深沉的凝聚力。这种文化精神的伟力,在常态下大多不为人们所关 注,但遇到民族国家危急的特殊情况,便顷刻凸显出来。每一个爱国公民都会自觉地从中汲取 力量,以不同的方式义无返顾地投入保卫祖国的战斗。这已为广泛的实践所证实。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出现,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具有了 新的国家意义。这就是文化主权的保护。文化主权,是一个民族国家政治独立的精神基础;如 果后者是其外在标志,前者便是内在灵魂。一个民族国家如果失去这个灵魂,她的政治独立也 将虚有其表,最终成为他人的附庸。在这种情况下,当一个民族从总体上提高了文化主权和文 化保护意识并积极付诸行动的时候,她一定能在困境中觉醒和奋起,重新寻根固本,继承创新, 走向繁荣和复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1、开发活用非物质遗产本无可厚非,但是在最近我们却总能听到因为开发活用不当给遗产 造成不良影响的例子。从民乐改良增加交响乐指挥,到邦子演员穿上歌剧演出服,我们不难发 现由于开发者热情过高,又不了解遗产的文化内涵,在开发的过程中盲目的追大求全,导致经 过 “ 开发 ” 的文化遗产已经失去了应有的韵味。民间小戏像京剧大戏,民族音乐像西方交响乐。本 来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的向主流文化和西方文化趋同,而文化 趋同的过程往往正是文化遗产消失的过程。从云南石林的天天 “ 三月三 ” ,到民俗村里的随意 “ 拉 郎配 ” ,我们又发现一些开发者只看到了遗产之中的经济价值,对于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缺 乏应有的重视,导致开发过后的文化遗产形式与内涵分离,文化遗产中蕴藏的风俗、信仰反而 在文化遗产保护大潮中快速消失,如此一来经济开发也就成了经济糟蹋。

2、过度保护桎梏社会:经济开发可能给遗产造成开发性的破坏,这一点也许不难理解。但 是仅仅按照遗产保护的工作规范对遗产进行保护就完全利于遗产发展吗?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 也不尽然。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遗产,它需要由传承人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承人 所生活的社会也不断发展,遗产也会发生变化。如果遗产工作者仅是教条、机械的对遗产进行 保护,不注意随着社会发展改变保护手段,并且总是希望遗产处于一个历史的时间点,与遗产 有关的一切都一承不变,那么这种保护就成为了一种过渡的保护。过渡的保护是不现实的,比 如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船工号子就让河流上的航运交通停止使用机械动力而恢复拉纤。像这样的 过渡保护往往会桎梏经济甚至是社会的发展,并且也往往不会被社会所接受。

思想决定高度,行动创造价值!

3、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1不能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 要走出保护与开发“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怪圈,保护可以是为了开发而保护,开发也可以是为了 保护而开发。不能盲目的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单纯为了保护而禁止开发或为了开发而 拒绝保护。开发者要有效利用保护者的工作成果,依照文化传统进行传承性的开发,而保护者 则应当针对开发者的工作给出有效建议,以便开发工作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2 要允许遗产的自然发展但不能人为干预其发展 如前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遗产,需要由

传承人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传承人所生活的社会不断发展,遗产也会随着时代发生变化。比如在部分传统的苗族村落,火把节中的火把早已被工业文明的手电所取代;又比如在部分原来生产力落后民族地区,随着 先进生产工具,人们已经在一些传统手工艺使用原来没有的电动工具。这些都是遗产的自然发 展,是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对此遗产工作者要持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不能过度的干预。但 是文化遗产的自然发展也要尊重自然归律,不能人为的“拔苗助长”加速其变化,防止“邦子演员 穿上歌剧演出服”的闹剧重演,防止对于遗产的歪曲。(3 通过科学记录的方式保护遗产的现状并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产力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和农村,当今在这些地方正发生着快速的 社会变革。在社会变革中人们思考的往往不是如何保护文化遗产,而是如何摆脱落后文化的束 缚。当他们有朝一日过上他们盼望的“幸福生活”时,他们会发现他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消逝,一 些与时代发展“不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亡。面对这种情况遗产工作者不可能人为的阻 碍社会变革,让遗产的传承人选择他们不愿接受的生活。我们应该做的是积极的通过多媒体的 科学记录方式保护对于遗产记忆,通过收集与遗产有关的作品、工具保护遗产的现状,并通过 改善传承人生活状态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尽可能真实的保持文化遗产的原貌,让后人更 加真切的了解遗产的全貌,防止以后可能发生的对于遗产的滥用。

四、杨柳青年画

(一)杨柳青年画发展史 杨柳青年画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天津市区以西 20 公里的杨柳青镇,以杨柳依依得名,以木版彩绘年画著称。南依京杭大运河,北靠大清河、子牙河,杨柳青曾是 北京以南最重要的驿站。自明代开始,随着大运河重新疏通,苏州桃花坞年画及雕版艺人北上,处于南北枢纽的杨柳青地区,年画生产渐成风尚。至清中叶,杨柳青年画达到全盛,杨柳青镇 连同附近乡村,“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古镇之上,有六十多家大型画店鳞次栉比,各地 商客络绎不绝。据说当年仅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有百万幅之多。今天,走在杨柳青镇 上,穿行于“戴家胡同”、“健隆胡同”,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盛况。毗邻京畿,杨柳青吸引了不少文 人画师,年画做工愈发精致,一度作为贡品选送大内。故宫现存一对“金瓜武门神”,据考证与 目前杨柳青年画社出版的“门神”出自同一底本。直到今天,最大尺幅的杨柳青年画仍被称为“贡 尖。发展过

程中,杨柳青年画逐渐形成木版印刷、多重套印、手工彩绘的特色,和其他地方木 版年画纯自印刷迥然有别,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成为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中最为 著名的一宗。鸦片战争后,战乱不止,杨柳青镇年画生产一落千丈,至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交通中断,传统画坊几近湮灭。新中国成立以后,抢救杨柳青年画的工作随即展开 1952 年,中 央人民政府派员对杨柳青年画进行了专门调查,并很快给镇上仅存的一家年画作坊寄来了 500 元钱。1953 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倡导下,韩春荣、霍玉堂等六位老艺人组成“杨柳青年画生产 互助组”,恢复了生产。1956 年,“杨柳青镇和平画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中央领导同志及全国各地专业画家国际友 人不断前来视察、调研和参观,画社影响逐渐扩大。1958 年,天津荣宝斋、德裕公画店归并,成立“天津杨柳青画店”,后更名为天津杨柳青画社。它的成立,使杨柳青木版年画成为我国最 早被国家以成立专业性经营单位方式予以保护的艺术种类。随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6 思想决定高度,行动创造价值!财力,支持杨柳青年画的抢救——画社四处寻访,收集了 6000 余块年画古版和明代以来的年画 样品一万余张;而老艺人们云集画社,也使杨柳青木版彩绘年画的全部制作技艺得到了完整的 保留。霍玉堂之子、杨柳青年画的传承人之一霍庆顺至今还记得那个 “河里冻着冰 ”的 冬 天 ——1960 年的正月初二,周总理亲临杨柳青画店,对年画的发展作了重要指示王文达和冯庆钜,是 1960 年画社招收的第一批学徒中的两位,同年随画社迁往天津市内。此后 30 余年,杨柳青 镇再无一家个体年画作坊、店铺。迁入市内的杨柳青画社几经沉浮。上世纪 60 年代,年画市场 需求量很大,但木版手绘年画基本被机制印刷年画挤出了市场。画社以出版连环画、胶印年画 等产品的收入,补贴传统杨柳青年画的抢救与保护。进入 90 年代,伴随经济起飞,家居环境的 改变,胶印年画需求大幅滑坡。画社经营一度陷入困境。近几年来,传统木版手绘年画作为艺 术品重获青睐,产量逐年攀升。目前,画社每年传统木版手绘年画销量稳定在 3 万张上下,年 收入五六百万元,在经济上已经实现自给。近年来,有关方面对杨柳青画社的支持持续不断。2004 年,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被文化 部批准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史追溯、整理及研究 工作启动。同年,天津市文化局和杨柳青画社在天津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天津杨柳青木

版年画保 护工程研讨会暨杨柳青画社藏品展”。2005 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精品 展”,引起轰动。2006 年杨柳青年画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 年,杨柳青画社被 命名为天津老字号,成为天津标志性品牌商铺。

(二)杨柳青年画现状 曾被称为农耕时代老百姓家里的“墙上电视”的年画深为人们喜爱。杨柳青年画在康雍乾 时达到鼎盛,在如今的工业化时代,在整个民族民间文化都受到经济全球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 情况下,杨柳青年画也一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目前,除了保存在杨柳青年画社的 6000 多块旧版、万余张画样外,尚有一些旧版、画样散 落在民间。但是在市场上看到的杨柳青年画,不过区区几十种而已。“杨柳青年画?不就是„娃娃 抱大鱼‟么!”在普通被调查者中,这是最常见的第一反应。满街的杨柳青年画看过去,似乎也印 证了这一点。果真如此么?“植根于农耕文明中的杨柳青年画,是„活化石‟,是中国文化的沉淀 物,又是反映民俗生活的一面镜子。年画的题材,可分为界画、朝衣大像、娃娃样、时样节景、财迷样、等。其中,“耕织全图”、“五谷丰登”等,是农民对自身生活的写照;“三年早知道”、“庆 赏元宵”等,是反映中国岁时节令、研究民俗学的形象资料;“门神”、“财神”等神仙道释,反映 了世俗心态;“完璧归赵”、“水浒忠义堂”等,来自小说、戏曲;“连年有余”、“麒麟送子”等,或 通过谐音或利用物象,呈现世俗认同的吉祥寓意;“学童顽戏”、“仕女游春”等,展现了生活情趣 与审美情趣; “如果把杨柳青年画放在当代文化环境的大屏幕上,我们会看到一种显影:中 国过去时代的农民的心理流程。”所以,杨柳青年画保护传承的意义,不仅仅在技艺层面,更在 文化层面。无论是市内的杨柳青年画社还是镇上的年画作坊,迫于经济压力,所开发的品种,往往是市场所“认同”的。而对于杨柳青年画深层文化的发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杨柳青年画需要的是发展创新,“如何出新,是杨柳青年画将来的亮点和生命力所在。墨守 陈规,必然不断退化。杨柳青年画的创新不应该仅限于包装形式的变化,当然其产业化也是一 种手段,核心还是保护和弘扬;将年画与旅游业结合,为的是通过公众了解增强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生命力。”

五、杨柳青年画的保护与开发

(一)杨柳青年画的保护

1、为了保护和发展杨柳青年画,有关部门已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保护计划: 2004 年到 2005 从 年为第一阶段,工作人员将对现存的古版、图文资料进行鉴定、登记,建立起刻工、画

工、商 铺的考据资料库;从 2006 年到 2008 年为保护工作的第二阶段,在这个时期除了要对杨柳青年 画的发源地、种类的衍生、艺人传承等开展调查外,还要建立起杨柳青木板年画的工艺审核标 准,并通过资金、技术资助鼓励科学、适度的年画生产;第三阶段是 2009 年到 2010 年,在前 7 思想决定高度,行动创造价值!面调查、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有关部门计划在本市建立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暨中国年文化中 心,以博物馆的方式妥善保存木版年画图文资料,并把这个博物馆建成一个展示我国年文化的 专业博物馆。

2、政府应继续加大投入,尽快制定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有文物保 护法,没有文化保护法,我们的民间文化应该有自己的保护法,应该加快立法出台相应的保护 政策,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将更有益于原生态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

3、摸清家庭,整理精华,让最有价值的民间艺术通过文字、摄像、录音等手段记录下来。建立“中国木板年画档案信息库”,把散落在民间的这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完美的收入中华民族 的文化宝库。

4、加强教育,培养人才,建立木板年画传承艺术基地,保护并发展我们的民间传统文化,就要加强教育宣传的力度。让年轻一代从小感受民俗文化的熏陶,了解杨柳青的文化内涵,发 展有一定文化功底的年轻人,面对掌握一定传统技艺的艺人,由政府补贴,让他们能维持生计,只有这样,才能把杨柳青年画的艺术技法传承下去。

5、让杨柳青年画民间年画“活”起来。艺术本身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出新,以活态的形式,把古老手工艺的美感和内涵,传递给现代读者,如可以把这种民间艺术文化带进大学校园与富 有现代气息的大学生们展开“亲密接触”,让现代人认知这样的民间艺术,了解杨柳青年画,从而提高保护发展意识,通过这样做,更重要的是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培养人们对民族文 化的热爱和情感,有了清醒的文化保护意识。

6、杨柳青镇应该紧紧围绕“环境立镇、文化兴镇、经济强镇、开放活镇”的发展思路,树立 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重重困难,广泛挖掘潜力,为杨柳青年画的保护与开发 奠定良好基础。

(二)杨柳青年画的开发 1、2004 年,“杨柳青”商标已经成功注册,这一商标并不仅仅应用在杨柳青年画上,杨柳 青,这一地名商标将用在传统食品和传统民间艺术品上,这一商标必将在杨柳青丰厚的民间文 化底蕴的积淀下声明显赫起来。这将对杨柳青年画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2、打出

文化旅游品牌:地方政府应该在制定经济发展的思路中,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的思想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整 体水平;文化产业的实力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整体综合实力。杨柳青作为千年古镇,古老的京东 大运河穿镇而过,拥有近代华北第一民宅石家大院、明代建筑文昌阁、津门大侠霍元甲故居并 且作为杨柳青年画的发祥地,打造文化旅游牌,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杨柳青年画作为其中一员,可以在这个大的文化旅游体系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3、把杨柳青年画做成邮票加以宣传。可以在充分考虑邮票表现形式特点的基础上,力求题 材尽可能兼顾,选取杨柳青木板年画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五子夺莲”、“盗仙草”、“玉 堂富贵”等包含杨柳青画中娃娃、神话故事、戏曲及仕女等内容,让人们更多的了解杨柳青年 画,关爱杨柳青年画。

4、定期举行杨柳青民俗文化节,为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杨柳青民俗品牌,使杨柳青的民俗 文化品牌更加鲜亮,扩大杨柳青年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进一步利用好杨柳青“魅力文化传承名镇”这一品牌优势,遵循“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 开发”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在不断创新,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提升杨柳青年画的品牌效益。

6、根据本地的人文资源,确立了以《杨柳青文化》为主体的校本课程体系。把杨柳青木版 年画作为选修课,保证专项活动基金,由较外辅导员定期到校辅导或引导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 参观、拜访民间艺人,加深对乡土文化的了解,拓宽学生艺术视野。更多的了解杨柳青年画,传承杨柳青文化。

7、新建立的杨柳青年画馆,位于著名的石家大院西侧,与明清街相邻,将成为西青民俗文 化旅游区的一部分,为中外游客展示精深的年画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年画,了解杨柳青,通 过不断的拓展与创造,把杨柳青年画推向新的高度。8 思想决定高度,行动创造价值!

六、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与民族、国家紧密相联的概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发 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 晶。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应该认识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 续民族的灵魂血脉。我们一定要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适度的保护与合理 的开发才能够相辅相成的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参考文献: 1.乌丙安,《全面保护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珍贵遗产》,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3 年; 2.王宝铭,《杨柳青年画论析》,山东科技出版社; 3.徐艺乙 陈健,《木版年画》,山东科技出版社,1997 年版; 4.勒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版; 5.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年; 6.《民间美术概论》,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7.靳之林,《论中国民间艺术的哲学体系》,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9; 8.李友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9.编委会,《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指南》,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10.陈健,《杨柳青木板、年画发展史》,江苏美术出版社。9

下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其保护与传承有效的手段是旅游的开发。邢台市有悠久的历史,还......

    湘西南苗侗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报告

    湘西南苗侗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报告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之一,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促进了城乡大流通、中西......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摘要: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十分重要。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也是近年研究的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耦合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耦合思路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拥有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该州非物......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更好结合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更好结合 仲莉华李艳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人们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以口头或动作等形式相传为主要特征,是民族个......

    保护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精神 我们中国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我们中国博大精深文化。有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等等。而今,又有几个人能表现出中国最纯粹......

    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 文化遗产保护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