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现状的调查(推荐)
关于医学院传统文化素养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
调查时间:2010年10月
调查对象:桂林医学院学生
调查地点:桂林医学院(西医为主的医科院校)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而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正遭受威胁,有西方文化的字眼逐渐充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却仿佛已淡出,大家听的已不再是民乐戏曲,看的也不再是四书五经。我们喜欢那音韵优雅的钢琴,喜欢那激情澎湃的歌剧,喜欢那惊心动魄的电影,喜欢那或许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外来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消逝,处境岌岌可危。就此问题,我小组对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样本总量67份,获得有效样本65份,有效问卷率为97%。调查者基本情况:性别结构:男生占32.31%,女生占67.69%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文调查的内容涉及不同专业、年级的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探究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现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意见。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84.62%的在校医学生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处境岌岌可危,这也充分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消逝,须立即保护。而关于医学生传统文化的素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多数在校医学生对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薄弱,热爱精神不够。在我们关于“您平时会主动阅读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么?”的问题中,只有18.46%的学生很喜欢并经常阅读,78.46%的学生都只是偶有涉略。在关于“如果您在空闲时间,手边只有两本书,一本是英文书,一本是中国古典书籍,您会选择那本?”的问题上,44.62%的学生说看当时心情,随情况而定,另44.62%的学生选的是中国古典书籍。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虽然有不少学生选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也不能说明学生们就很喜欢传统文化,这跟我们目前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学生门还有其他选择的话,相信这个结果一定会有很大的变动。在另一个问题“您认为您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了解多少?”中,竟只有有61.54%的学生知道一些,另有20%的学生基本上不了解,更甚者还有6.15%的学生对此知之甚少。也就是说一百个人中只有3个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了解,这样的数据,在充分说明了当前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十分薄弱的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对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够。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国粹还是得到了许许多多人的肯定,在“您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问题中,接近87%的学生都愿意了解,部分人说毕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我们的财富,还有人说学习它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素质,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另有10.7%的学生也想了解,但是觉得没有良好的途径,不过还有3%的学生不想了解,认为这些东西已经过时落伍,还不如把时间用在更有实用性的学科上。由此也引出下一个问题“在组成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中,你感兴趣的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21.54%的学生选的是传统中医,35,4%的选的是文学典籍,27.7%的选的是节日民俗,12.3%的选的是中华武术,7.6%的选的是国画书法,1.5%的选的是传统戏剧,4.62%选的是其他的,但是在宗教哲学者方面却没有一个人选。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大学生也可以说是对当前的年轻人来说文学典籍、节日民俗及传统中医更能吸引他们,究其原因,我们都认为主要是这三者与我们的生活更加贴近,我们更容易接受它们。而其他的可能有不少人感兴趣,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艺术性较强,对人的要求也较高,所以也不容易继承与发扬。这就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不平衡,也造成一些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淡化,正在消逝。在下一个关于“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冲击,您觉得需要加以保护吗?”的问题中,84.5%的学生都认为传统文化正在消逝,处境岌岌可危,须立即保护,15.4%的学生认为不好说,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并存,谁最终占有优势时能说明那种文化更适合中华民族的发展,1.5%的认为不需要保护,传统文化拥有延续几千年来的深厚根基,不会受到威胁,另还有1.5%的学生竟然说保不保护无所谓,不关我的事。从这个问题上可以看出大部份人都看出了目前中国的传统文化处境确已危险,需要我们做些努力来保护它。一方面也看出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发展的不够普遍,作用不够突出,致使部分人对它不是很有信心。
2.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对于如今信息化及文化资源丰富的社会,我们所获得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广。在本次调查中,当问及“您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时,有70%的同学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和图书馆资源了解传统文化的,30%则是从课堂了解、同学间的交流、学校社团、专题讲座和家庭教育的途径来了解和学习的。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同学们对网络和新闻媒体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而图书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所以也有很多同学喜欢去图书馆看一些书籍,以上的途径是同学们感兴趣的,因此也就有了大部分通过这些途径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而同学们在课堂了解、同学间的交流、学校社团、专题讲座和家庭教育的途径中了解学习到的传统文化很少,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方面,由于学校开设有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和举办的有关讲座很少,即使在某些课堂上老师也会穿插讲有一些,但也仅仅是很少的知识,而且没有针对性所以同学们也提不起兴趣去学习,再则是学校创办专门与传统文化有关性质的社团很少,学校对其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造成这本就已经很少的社团所举办的相关传统文化的活动就少之更少,规模也越来越小,影响力远远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家庭本身就不太重视传统文化,进而也就影响到同学们,使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且态度不端正,而同学们间的交流一般以现时潮流话题为主,很少会交流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再加上就其本身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更是不会交流这些了。
3.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还不够重视。在我们问卷的“您所在学校是否开设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的问题时,有49.23%的同学认为学校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开设的不够,有24.64%的同学认为学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有23.08%的同学不清楚是否开设此类课程,而在“各们课程的授课老师是否联系传统文化知识讲解?”有81.54%的同学认为老师授课时不经常联系,而没有一个同学认为老师经常联系传统文化知识。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教育只是涉及并没有重点教育。学校没有开设足够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师授课没意识介绍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对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了解不深,都可以看出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当问及“您是否选修过有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时,有70.7%的同学没有选修过,只有24.64%的同学选修过,而在于其它相关问题上,有66.7%的同学是因为学校强制或是为了学分而选的,有46.15%对学校教育满意度一般,33.38%比较满意,只有3.08%是很满意的。这些数据反
应了学生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不怎么满意,产生这样的原因有:
1、相关课程开设不足,学生的可选性不高
2、对开设的课程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很多学生都不了解
3、教育方式过于单调,仅是授课不能吊起学生的兴趣
4、老师在授课时,没有意识多介绍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学校在传统文化这方面的学术氛围不浓,当然对学校教育满意度一般。
四、采取建议与措施
1、社会以及学校应该加大教育力度、宣传力度,改善或增加宣传方式。学校是学生们接触及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多的地方,最好的途径,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在校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可适当开设适合当前学生心理的传统文化课程,也可多做讲座,报告等,当然还可以通过班级或学校的各大社团,让更多的人学习及了解传统文化,适当举办一些表演活动或竞赛,形成一股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竞争风。另外学校的图书馆在宣扬传统文化上也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学校要积极发挥并扩大图书馆的作用。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形成以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多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还要自觉抵制西方堕落及不好的思想文化,积极宣传传统文化。
2、虽然我校是以西医为主的医科院校,但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也不应忽视,应抓住同学们对网络媒体的关注这点,充分利用媒体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如校园网、校报、广播站、宣传栏和图书馆等资源。学校应多提供更多的途径帮助同学们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比如多开设一些传统文化有关并且同学们感兴趣的课程及讲座,对于学校社团开展的此类活动学校应大力支持并给予相应奖励,同时鼓励各班多多开展此类相关而有意义的团日活动等。
3、国家应出更多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政府是推行、宏扬传统文化的最强力量,说到底只有国家重视了,才能带动社会各界乃至个人的重视,才能一步步发扬传统文化。因此政府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同时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总之,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所有华夏儿女共同的任务。我们继往开来,肩负重任。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咱们的传统文化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第二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调查(范文模版)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调查
性别: 男女 年龄: 职业:
问卷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国家和人民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文化多样性的时代主题下,每一种文化都在经历着考验,中国的文化也不例外。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态度,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又是如何,这是我们本次调查的目的。
1.您了解多少个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内涵? A.1-2个 B.3-5个 C.6-10个 D.10以上个 2.您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 A.非常了解 B.了解一些常识性知识 C.不太清楚 D.一点也不知道
3.你知道的一些传统节日习俗(可多选)A.春节贴春联 B.春节燃放爆竹 C.上元节猜灯谜 D.上元节吃元宵(汤圆)E.清明节扫墓 F.端午节赛龙舟 G.端午节吃粽子、带荷包 H.中秋节赏月 I.中秋节吃月饼.4.对于以上节日习俗是否都曾亲身经历 A.都经历过 B.经历过一些 C.一个也没有 5.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体现在那些方面
A.待人接物,人际交往 B.思想道德,文化内涵 C.不了解 D.无处不在,处处有礼
6.您对于法定节假日的修订增加了中国传统节日有什么看法? A.很有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走形式 C.旧的繁文缛节又流行起来,不利于社会进步 D.无所谓,不关心 7.请问,您对当前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否感到危机? A.经常感到 B.偶尔 C.很少感到 D.觉得与我无关
8.您觉得采用什么方式能够使更多人了解并接受中国传统节日呢? A.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加大宣传
B.开展有关活动重拾古人过节传统,如中秋赏月,清明祭祖等 C.在学生的教科书上增加相关内容 D.开展有关商业活动,如节日促销等 9.你怎样看待中国文化
A.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 B.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 C.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显得过时了,保守了 D.不关心也没有什么认识
10.你对下列那些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或是有些了解(多选)A.文学(古典诗词赋或小说)B.民族音乐或乐器 C.民族戏曲 D.书法国画 E.饮食 F.传统节日 G.玉器或瓷器等手工艺品 H.科学技术 I.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和思想 J.其他_________ 1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儒家、佛家、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你了解吗? A.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观点 B.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的描述 C.有其中
一、两家不太清楚 D.基本不知道
12.对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如何 A.都看过并多次读过 B.多次看过其中一两部 C.看过其中一两部 D.基本没看过
13.你认为当今社会还有没有必要学习“四书五经”等历史文化古籍 A.有必要,“四书五经”所载的内容及哲学思想对现代人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B.没必要,“四书五经”是维护封建制度的,其中一些陈腐的观念束缚现代人的思想
14.你喜欢听中国古典器乐吗,比如说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 A.很喜欢,听的很多,甚至可以辨别出曲名 B.比较喜欢,听过一些
C.一般,但是对名曲有机会会考虑听一下 D.不太喜欢也不太了解,相对更喜欢流行音乐 15.你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大致持什么态度
A.封建腐朽,应摒弃 B.精神脊梁,要继承 C.精华与糟粕并存应选择性发扬 D不了解,无所谓 16.你对国粹京剧的看法
A.我很喜欢 B.我知道一些 C.我很了解并熟知它 D.我一点也不喜欢
17.你能区别一般的书法字体吗,比如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 A.能,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些名家的字体,对中国书法史也有些了解 B.可以区分 C.勉强可以 D.不能区分
18.与其他绘画相比,你怎样看待我们的国画 A.可以从较专业的角度进行点评
B.只能感受其中的美,但不能进行较专业的点评 C.只能体会到部分书画的美,不少作品还是看不懂 D.完全没有鉴赏能力
19.你怎样看待中国的玉器和瓷器?
A.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多学习,多创新 B.我认为自己对玉器和瓷器有些了解
C.知道这些是好东西,但说实话自己并不太了解 D.一般吧,不是特别感兴趣
20.在做此次调查之前,你知道传统文化包含哪些方面吗 A.很清楚 B.大概了解 C.了解一些 D.不了解 21.你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 A.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并行不悖
B.传统文化将逐渐受到中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发扬推崇 C.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将逐渐淡忘 D.传统文化将来会成为少部分人研究的小众文化 22.如果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体验馆,你将会
A很感兴趣,一定去游览学习B很感兴趣,可能会去参观 C去不去无所谓 D不感兴趣,一定不会去
第三篇: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2009-5-25《中国医药导报》童靓瑛
本文根据对部分医学院校调查的材料,具体分析了医学生思想道德状况。针对部分学生中存在信仰实用主义、无社会责任感等思想道德问题,提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学校应重点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明礼貌以及公民道德规范教育。
进入21世纪,医学生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思想道德发展呈现出多元、复杂的发展趋势,为医学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科技信息化,医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复杂。面对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处于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必然影响着思想尚未成熟的医学生。跨世纪医学生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其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华民族医疗卫生事业的兴衰成败。为深入了解其思想道德状况,准确把握其特点,本文以医学生为对象展开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资料与方法
对某医学院890名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其中,男生420例、占47.2%,女生470例、占52.8%。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内容包括:马列主义的信仰问题;对个人利益的看法;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对申办奥运会、神州六号载人飞船的关注;对“台独”的看法;对白求恩精神的了解;对SARS、禽流感等传染病的疫情及防治工作的关注;对学习目的、到农村基层工作的看法;对目前农村缺医少药现象的关注。问卷调查表采用统一指导语,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应用SPSS11.5软件包统计处理。调查表共发放890张,回收860张,回收率为97%。结果
医学生道德意识薄弱,在思想认识上产生困惑、出现误区,缺乏正确的竞争意识,责任心不强;重专业,轻政治。但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总体是健康向上的。对“收红包”、“吃回扣”等现象能有正确认识。不乏部分医学生道德实践水平差,突出表现在考试作弊、抄袭他人论文等。讨论
“80后”的现代医学生,多数未经历过艰苦生活磨炼,单纯的学校生活使他们对社会缺乏深刻了解,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道德认识出现偏差,道德行为易于变化。当代商潮的狂涌,社会上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极端利己主义”、“唯利是图”、“拜金主义”、“交往行为工具化”等不良思潮,这些都对跨世纪医学生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道德裂变在个人私利与社会功利的冲突和矛盾中表现更为突出。面对各种道德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如何疏导医学生树立积极的思想观念、正确的政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对应策略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扎实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以及较强实践能力的医务工作者,是我国医学院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加强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指导他们的道德实践,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使他们建立健康的道德信念,实践良好的道德行为,努力做到知、行的统一。
首先设置完善的课程,应注重对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即重视显性课程的建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选修课,将素质教育辅导课纳入教学计划中给予落实;同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综合素质知识。
其次,学校要树立素质教育本位观,从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出发,把加强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到议事日程,并尽快付诸实践。思想修养课、医学伦理课、法律基础课、形势与政策课各有其特点和内容,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等,将深奥枯燥的理论知识同生动丰富的现实事例相结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动意识,将“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不断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将德育内化到学生意识和行动中,培养出“博”与“德”相结合的医学生。
再次,可充分利用网络这种媒体,努力增强政治教育授课的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由传统的单向灌输形式转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把科学思想和正确观念通过生动、快捷的途径传播出来,积极拓展思想道德工作的空间,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工作,切实加强网络的建设与管理,牢牢掌握网络的主动权,坚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
总之,21世纪发展要求高素质医学人才,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医学院校培养出医学生以高尚的医德进行工作是重要的责任,也是医学教育必须完成的工作,只要我们重视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探索新的医德教育模式,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就一定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第四篇:传统文化调查材料
龙泽实验小学
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调研材料
尉 从
一、调查目的
了解传统文化在我校教育中的现状,弘扬传统文化,了解小学生对中国传统和文化认识程度,以及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程度、学校的重视程度和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教育方法的态度,从而引发思考,使传统文化得以受到更多的重视,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形式
问卷、听课。查阅资料、访谈
三、调查对象
我校部分老师、学生和分管领导。
四、调查内容
当代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模糊,兴趣也比较淡薄。由于认识的模糊,很多小学生被问及传统文化是哪些内容时,他们只认为是古诗词,文言文等,还有一小部分能提出建筑、书法、武术等。他们很多人认为,只要学习了古诗词,就是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只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面对很多古代经典典籍中所蕴含的精神和内涵,往往不能够得以体会。当被问及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是,他们几乎都告诉我,是为了考试,或者家长老师的强迫,而无一说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
学校里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授和传播方式很单一。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关于古代优秀著作的文章,但教材只是将所谓的孔孟之道,优秀精神放在语文书中,由语文老师上课解说,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内涵造成疏忽,只是注重古诗词的本身,对传统文化缺少介绍。缺乏新意的方式去学习,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询问,我也了解到,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背起来也不易,大部分都是死记硬背出来的,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的有趣的事物他们也没有体会到,就以为如此,他们才会越来越排斥,觉得越来越无趣。
有一小部分家长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会多多少少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学习传统文化,但是大部分家长都没能意识到。家庭在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时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如果父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观念都不够深,那么孩子的观念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会比较匮乏。
许多老师都能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老师都表示,即使自己重视,但是由于教学的进程压力,不得不按部就班的上课。
五、我校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点滴做法:
1、营造氛围
龙泽实验小学在去年8月中旬(新学年开学之前,楼体装修期间),校办领导就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磋商,鉴于本校特点,从传统文化、大禹精神、良好习惯等三个方面拟定美化方案,并与广告部门协作,分楼层、分区域,有针对性地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墙壁、走廊、楼梯,达到使每一面墙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育人目的。教学区以学生道德养成、学习习惯为主题,所有楼道上方悬挂《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经典语句,从而为学生创设大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经典的熏陶。
2、经典诵读
结合教育局诵读要求,我校调整作息时间,上午第一节课的前15分钟为诵读时间。学校利用家委会的力量,购进同版本教材,各级部各班制定详尽的诵读方案。学校不定时检查诵读纪律和诵读质量。现在,我校的诵读已经成为全镇诵读的典范,形式和内容在全镇推广。
3、午写情况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也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同时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汉字发展到今天,功能已不单单是为了交流。更多的成分还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文化,汉字已经从单一的交流工具、语言符号发展成欣赏范围的美学、艺术范畴。
汉字的书写有一整套的规范要求,从坐姿到执笔姿势,从笔画结构到字形,从单字到行文,完整且规范。
我校借鉴解放路小学的午写经验,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15分钟为午写时间。各班统一印制午写材料,从范字到描红到临写,字不多在于精,首先老师讲解所写字的结构,然后指导学生书写,随时矫正学生坐姿和执笔姿势。贵在坚持,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在低年级已经初见成效,很多学生已经摒弃了在幼儿园时期错误的执笔姿势和笔顺,有意识的向规范的书写要求迈进。
六、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以利于学习弘扬传统文化
利用好《传统文化》补充教材。小学《传统文化》做为补充教材,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从古诗词、艺术、书法、国画、建筑艺术、民俗、戏曲等多方面为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学校应重视这门课程的设置,选取优秀教师从教,让孩子们从小对传统文化接触认识了解学习,培养他们的传统意识。
2、充分利用好广泛的社会资源
我国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传统节日设立假期。学校可以利用假期资源,布置安排学生搞一些民俗调查,从而对传统文化有一些实践性认知,利用调查报告、手抄报等形式展示。
另外,利用好禹王亭博物馆这一资源,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弘扬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3、定期活动
针对学习情况,可以阶段性的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汇报等活动,如知识竞赛、手抄报、座谈、交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孔孟之道之所以到现在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中所包含的的一定是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而小学作为基础教育,正是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优秀的道德观念的重要时期。受现代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原因,虽然不能对现行的教材做大幅度改动,但是针对现行教材里的诗词或者文言文,教师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学习,或者是选择家校联合的方式,学校可以选择多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家长意识到小学生从小学习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小学生有丰富的课余时间,家长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对孩子们进行指导,与此同时,家长本身也会受益颇深。
七、后记
中国传统文化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既悠远,又具深厚的底蕴,这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习和继承这种底蕴,将其发展壮大,使其更加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让其为当代教育之所用。作为教师行列的我们,背负着巨大的责任,所以我们也应当提高自身素质,使当代小学教育越来越好!
第五篇:北京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现状调查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之所以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根源也在于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超凡的感染力。作为新时代的发展中的大国,随着日益增强的国家影响力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让世界清晰地认识一个真实的、发展的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断代,已经360多年。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文化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而这场变革自有其历史延续性。应该说,自1840年英国人用枪炮强行敲开中国大门后,古老的中国就一直在经历着包涵了血与火的社会变革。其间,有翻天覆地的社会制度变革,有反抗民族压迫的的战争史诗,还有看似平静,实则蕴涵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运动。当然,社会变革也不总是一帆风顺,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在这近一百七十年间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力量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痛苦的洗礼。这中间,无数仁人志士、学贯中西的学者都一遍又一遍地痛苦反思、自省、叩问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自救和发展的意义。长期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释道文化及其传统也几经受到质疑,批判,甚至在今天仍然不时引起学界争鸣的声音。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两个世纪中接连不断的社会变革中究竟体现出了多少生命力呢?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十分微弱。有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呼唤民主与科学的中国发展无大益处。回顾历史,遍览周遭,我们的传统文化屡遭尴尬。
19、20世纪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潮流使大部分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丧失了自信,只有少数思想家仍然能在新旧体制交错的夹逢中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固有文化事业百废待兴,然而其发展道路十分坎坷,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文化丧失了民众基础。今天,有些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和造诣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甚至超过我们大部分国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国内早已被锁入故纸堆无人问津,反而是在日、韩还有一些西方国家中掀起热潮,然后外国人的关注学习热情反过来刺激了中国人,使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发掘被我们遗忘的角落。《围城》里有段描述很精彩:学文的不如学理的,学哲学的不如学外语。钱钟书先生描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然而这一可叹事实直至今日仍在国内有其市场。近日某大学设立国学学科。这本是件好事,但有人提出,设立如此科目在今天有多少实际意义呢?而发问者并不在少数,实在发人深省。走在街上,无数年轻时尚男女的生活、思想内容里除了一些国骂,其余已相当“西化”,可即便是他们,对西方文化又能了解多少呢?难道西方文化仅仅就意味着“星巴克”、宝马车和CD香水吗?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又能有多深的体会呢?日前火得不能再火的“超级女声”在今天中华大地上引发的热情如此之高,甚至超过了2500年间中国人对孔子的敬仰。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娱乐事实,更是一个凸显了中国当今文化走势的文化现象。
我们是否已经面临着传统文化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难道仅要靠几句口号和少数专家学者来继承?这其实已经涉及到“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诚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离不开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化,离不开高科技和跨国公司,但是更离不开自己本土上已经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果将高科技比作立国之骨,市场经济比作立国之肉,那么民族文化将是立国之气。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气强则筋骨健壮,气弱则根基扶摇。而气之不存,骨肉焉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中国今天的战略性发展如失去人文精神与素养的滋润,尤其是属于中国自身的文化精华的滋润,那么中国文化最终将失去自己的根基和特色,可悲地被西方文化同化。
二、中国文化发展现状主要原因
保护传统文化意识淡薄。进几十年来,无论是因大量知识分子西学意识强烈,还是全球化形势愈演愈烈,都使国人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与接受外来文化。当一种文化现象久了便成为一种习惯,无形之中使我国国民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就更谈不上对其实行保护。而当举世都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后,才发现并愿意承认其博大精深。尽管如此,国人仍沉浸在外来文化之中,对本民族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中国文化缺乏认识的结果。而更值得反思的是,政策上历来对其关注较少,并且中国的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显得更为“宏观”,教育上对青少年培养传统文化意识重视不够,社会上对其涉及较少,难以形成多流派观点以便提出好的对策,此外,广大经营者为获取经济利益大力宣传外来文化,忽视本土文化,这其中有媒体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完成历史责任。由于政策等方面的不加重视,导致民众意识淡薄,从而难以有文化危机感,就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
由于我国地域广泛、民族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执行文化政策一直是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我国已认识到传统文化民族前途的重要性,而且也在努力寻求有效的应对对策,但实施进程缓慢。这其中有历史遗留心理因素,有各地区发展不同步的客观原因,也有社会各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政策不可行和管理上的不到位等。仅就管理而言,目前按管理模式相对滞后,不符合当前形势发展,事业单位活力不大,体制内文化产业结构改革尽管勉力推进,还显得发展较为缓慢和滞后。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创意才是长久的成功通行证。随着世界竞争的加剧,各文化强国已采取政策、经济扶持等多种形式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从文化创新占据受众思想到创造文化附加产品获得丰厚利益。我国传统文化民族与地域性特征显著,又无可比拟的丰富资源,为取材提供广阔的空间。但目前我国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并在其基础上实现创新,文化附产品更是无从谈起。
三、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可是我们建立新文化的任务直至今日却仍嫌宭迫。使我经常感到危机的是,就在我们很多人十分惬意地沉浸在“星巴克”、宝马车和CD香水营造的氛围中时,西方人不仅很好地继承并发展着自己的文化,更在积极努力地研究《孙子兵法》和《论语》的真谛。中国人从西方学来了马克思主义,更应该从西方发展历程中学到发展壮大自己的宝贵经验与教训。那些走在大街小巷里的“西式”男女,那些将要成为明日中国主流的人们,难道就仅靠以张扬个性为荣的气质和对中国、对西方一知半解的常识要将中国的火车头驶向未来世界吗?
然而,整理传统文化并建立新文化的任务实在有其艰巨性,因为它牵扯着历史和现实多条神经。它不可能仅靠数条口号、数篇学术论文和数场国际会议就能得到解决,虽然这些努力不可缺少。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光荣而重大,然而在高度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其力量终显得有限。具有巨大影响力量的不是别的,而是靠多方面协调而成的社会风尚,好比当初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其影响渗透到千家万户,其力量最终催枯拉朽,从而催生新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人自信心遭遇摧残的状况下渐渐失落,也必须在中国人正视自我、恢复自信的条件下复兴。中国文化在今天全球化进程中的自主性,不是取决于别的,就是看我们能否扎扎实实吃透自身文化,然后有效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从而在新时期建立起中国的新文化。只有这种文化才是符合当今乃至今后中国发展之潮流的先进性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的,在此,我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方面是要昭告世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另一方面也是强调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进行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民族精神的,它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中国特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开展国际交流,参与世界竞争的条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保证和动力支持。而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适合民族心理、维持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的中国才能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历史也告诉我们,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唯有伟大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饱经历史沧桑而绵延几千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践行,它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注重实践、崇尚创新的文化;是兼收并蓄、不断融合的文化;是强本节用、注重和谐的文化;是含蓄内敛、勤于自省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学习古老又年轻,充满活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