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水利厅党组中心组学习班发言材料
文章标题:省水利厅党组中心组学习班发言材料
创新理念、明确目标、加大力度进一步做好水利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工作(2008年7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全面把握、认真贯彻中央的部署,把更好地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水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新农村建设重在于“新”,因此我们要树立新观念,明确新目标,采取新举措,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切实做好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水利工作。[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树立新的观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现实的社会意义。我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和农村发展搞不上去,农民生活得不到显著改善,我们就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能实现全国的现代化,不能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作为直接服务“三农”的水利部门,要树立新观念,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将“三农”政策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中,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单纯地等同于农业生产建设,也不简单等同于改善村容村貌,更不能热衷于立招牌搞花架子。新农村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追求经济建设、民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与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新观念,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和工作方法创新来开展工作,以农村的全面进步与全面发展为目标,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实现农业增收和城乡统筹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明确新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方向性的工作目标,涵盖面宽、涉及面广,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就我省水利而言,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这个中心,统筹考虑,认真谋划,明确“四保”的建设目标。
1、坚持防汛抗旱保大局。防汛抗旱是湖北天大的事,始终是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有汛无汛做好抗大汛的准备,有灾无灾做好抗大灾的准备”,做到“三个紧抓”,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安全保障。第一,紧抓建设不放。目前,我省长江干堤建设已基本完成,但工作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仍然很多。在我省,仅长江、汉江的重要一级支流就有17条,其防洪保护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防洪能力普遍不高,大部分河流防洪标准仅5~10年一遇,洪涝灾害频繁。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抓好连江支堤、民堤民垸和湖泊堤防的建设,通过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加强分蓄洪区安全建设和整治加固病险水库等工程措施,确保行洪安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第二,紧抓调蓄不放。提高调蓄能力是防汛抗旱的一个重要保障措施,也是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要加大调蓄工程的建设和整治力度,加大退田还湖的工作力度。同时要坚持按照蓄水工程的设计规模和承受能力,在确保蓄水安全的前提下,争取多蓄满蓄,并实现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以全力保障抗旱用水之所需。第三,紧抓节水不放。我省水资源分配存在时空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并存的局面,因此节水是我们一项长期、基本的战略。要尽快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同时要在大型和重点中型灌区实现“大、中、小,蓄、引、提”联合调度,提高灌区的调节能力,积极开展水雨情监测、预报,为科学蓄水节水提供指导。
2、坚持排涝灌溉保丰收。灌排工程在我省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全省排灌区域覆盖了全省43的耕地,生产了全省70的粮食、80的商品粮、90以上的经济作物。在目前耕地逐年减少,粮食需求逐年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逐年加剧的情况下,搞好排涝灌溉建设尤为重要,为此要做到“三个狠抓”。第一,狠抓泵站更新改造。全省大部分泵站由于建得较早,运行时间长,使用机率大,维护费用投入不足,机电设备老化,泵站功能减退,导致很多机组长期带病运行,故障频繁,严重威胁工程自身运行安全
。下一阶段,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和基建程序,对已列入国家更新改造计划的60处、102座、49.63万千瓦的大型排涝泵站及一些中小型排涝泵站,积极扎实做好前期工作,同时,抓紧时间施工建设,确保全面完成计划任务。第二,狠抓沟渠疏挖。我省渠系及渠系建筑物由于种种原因,渠道渗漏、淤塞及建筑物老化、破损现象十分严重,工程完好率仅为30—50,严重影响了灌水效率和灌溉保证率。要解决这个制约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措施,狠抓沟渠疏挖,要按照节水增效、效益优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投工投劳的原则,紧密结合我省实际,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及工程措施加以解决,努力提高全省灌溉水利用系数和节水率。第三,狠抓渠系配套。我省灌区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期,受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工程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差,配套不完善,以致大多数灌溉面积达不到设计标准,效益逐年衰减。水资源浪费较严重,抗灾能力较弱,灌溉水利用效率低,建设整治迫在眉睫。深入抓好渠系配套工作,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3、坚持农村饮水保安全。近年来,通过扎实的工作,我省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但是高氟、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疫水等不安全饮用水仍然在较大范围内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要坚持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工作中的第一要务抓紧抓好,为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饮水安全保障。第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我省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众多、问题复杂,不同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解决途径不同,需要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按照“因地制宜、先急后缓、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规划要因地制宜、把握重点、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科学地确定工程规模,科学地选择工程地址,确保不蛮干、不白干,要克服工程设计标准低、布局不合理、只讲建设不抓管理等问题,既要对上级负责,又要对群众负责,更要对历史负责。第二,要建设一批优质供水工程。饮水安全关系到民生大计,我们水利工作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建设规划、项目管理等方面加强工作力度,确保所建工程优质长效,确保建一批工程造福一方百姓。第三,要建立一种好的运行管理机制。要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政策补贴、因地制宜、市场运作、老板经营、依规定价、计量收费”的原则,建立供水工程的长效健康运行机制,使工程运营规范、管理有序、使用有效、惠及百姓。
4、坚持开发治理保发展。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湖北省水能资源丰富,我们既要大力挖掘水能资源潜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又要科学开发、合理利用、综合治理。第一,要科学有序的开发水能资源。我省水能资源丰富,蕴藏量大,可开发潜力也很大,要通过新建和改造水电站等形式,对河流进行“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以充分利用水能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增加水电装机容量4232.7MW,其中发展以电代燃料生态装机99.7MW,基本解决38万人的代燃料用电问题;保护退耕还林面积385万亩;建设26个小康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一批中小河流农村水电集中连片开发示范区,为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增添活力。第二,要合理利用和依法管好水资源。我省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但是由于时空分布不均,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比较突出,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严峻,因此我们始终要坚持人水和谐的原则,在法规的监督下,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管护的关系,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放在突出位置,节约为主,治污优先,把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作为水利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第三,要着力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历史和现实的实践都充分证明,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营造美好的人居及生态环境,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整治,要通过水保工程措施,提高农田蓄水保水能力;通过种植经果林等水保农耕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采取新的举措
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对我们的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深化服务功能,才能推进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持续深入发展。
1、在组织措施上抓队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保证整体工作平稳有序推进。一是抓干部队伍。重点是抓好思想和作风建设,要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提高全省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综合素质,使他们站在政治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统一到真心实意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上来。同时,发扬抗洪精神,弘扬过硬作风,落实责任、真抓实干,多干些实事,少唱一些高调,多造些民福,少图些私利,充分体现“水利人”的风范。二是抓管理队伍。新农村建设水利的任务十分繁重,工程项目多、投资也很多,管理如果跟不上,必然会出现问题。因此,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在两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方面要有一支过硬的管理队伍,在这方面,可建立完善专管为主,群管为辅,专群结合的管理队伍,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包括招投标、物资设备、资金运转、工程质量等从上到下有专班专人监管;另一方面,要提高有关管理人员的素质。特别是负责招投标、计划、财务、设备的人员,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坚持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办事,以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三是抓技术队伍。主要是抓好技术干部的业务培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用科学的手段指导工作。同时,按照中央今年一号文件精神,加强对广大农民水利方面技术、技能的培训,用实用的科学技术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进一步促进水利建设管理可持续发展。
2、在投资措施上找出路。新农村建设不能只依靠国家的投入,必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充分调动起地方、群众、私营老板的积极性,广开投资渠道,建立多方投入机制,实现“政策融资、政府投资、银行贷资、社会筹资、个人捐资、利用外资”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投融资形式,以资金的大投入带动水利的大发展。一方面要优化资金配置,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另一方面要加大社会办水利的引资力度,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组织动员农民群众自力更生建设家园。同时还要严格执行“一事一议”政策规定,在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民主管理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对自己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投资建设。
3、在管理措施上加力度。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又要尊重农民的民主意识、开放意识、参与意识,少一些强制、指令、摊派,多一些协商、示范、服务。既要学会用法制的办法、市场经济的办法、政策引导的办法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又要注重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入手,让农民从看得见的实惠中积极行动,自觉自愿地投身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水利建设。各级水利干部要深入农村、深入水利建设现场,开展调查研究,多倾听农民的意见、建议和呼声,既要为农民释疑解惑,又要帮农民排忧解难。要善于采用办点示范、典型带动等办法,探索路子,摸索规律,积累经验,完善决策,指导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繁重的历史任务。我们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趋势和发展规律,积极实践、扎实工作,把新农村建设更快更好地推向前进。
《省水利厅党组中心组学习班发言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省水利厅党组中心组学习班发言材料。
第二篇:在省水利厅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班上的讲话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对于中央的这一决策精神,我们一定要不断地深入学习贯彻,不断深化认识、更
新观念,提高自觉性,增强责任感,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把行动落实到中央的部署上来。这两天,听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辅导报告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专题讲座,听了厅直机关部分负责同志的学习体会和工作打算,听了克刚、志高同志关于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感到都讲得很好,很受启发。下面我作个发言,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对水利如何保障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
一、充分认识推进水利发展对服务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一项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措施。湖北素称“千湖之省”、“洪水走廊”,洪水威胁始终是农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心腹之患,根治水患、兴修水利既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重要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因此,做好水利工作,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是历史赋予我们水利工作者的职责和要求,这主要是因为:
(一)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水利支撑。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生产发展,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我省地处长江中游、华中腹地,境内既有众多的“水袋子”,又有为数不少的“旱包子”;既有水多的忧患,又有水少的困扰;既有十分繁重的防汛排涝任务,又有异常艰巨的抗旱灌溉任务。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湖北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在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全省农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农业产业效益的最大化,只有进一步更新治水理念,转变管水模式,加强农村水利基础建设,保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才能支撑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二)保障农村和谐生态家园建设,需要良好的水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是生态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农村。然而,从当前湖北农村的情况来看,随着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的加剧,不少地方人居环境令人担忧,“河不象河、水不象水”,“红色的污水象血液流淌、黑色的污水如墨汁翻涌”已不是新闻。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还谈得上什么“小康”、“幸福”?水是生态的核心要素。没有水,万物就不能生存,环境就没有生机。因此,只有加强水环境整治和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利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农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优美的人居环境,为农民安居乐业提供保障。
(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需要水利进一步发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最突出的是贫穷,加之国家对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投入不足,致使广大农民的生存状态、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长期得不到应有改善和稳步提高。比如,由于与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全省还有2000万农村人口喝不上干净水,其中有800万血吸虫疫区人口用水受到疫水和污染水的双重威胁,因饮水引发和传播疫病的现象未能得到遏制。因此,只有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的安全保障程度,才能解决困扰广大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为农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当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上世纪50年代,我们党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那时的标准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今天,中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20字标准,赋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崭新的内容。我理解,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有三个阶段性目标:近期到2020年前后,实现农村的“五通”,即通水、通路、通电、通气(沼气)、通信息,农民的孩子有学上,农民群众有衣穿、能看病;中期到2050年以远,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农村目前的发展水平;远景是2100年或更远,实现城乡一体化。那时,人们向往的地方就是农村而不是城市了。因此,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看到艰巨性,又要充满信心;既不可急躁,又不可畏难;既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又要有紧迫感。要一步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推进,力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真正建成我们憧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找准水利服务保障
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水利工作要在水资源和水环境方面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任务十分艰巨。当前,我省水利建设发展形势很好。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特别是经过`98大水以来的大投入、大建设,水利的“家底”更加厚实,服务“三农”的能力显著增强。但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比,也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饮水
安全问题依然严峻;水污染、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滞后、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凸现;水利社会管理和行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水利行业自身的发展基础还需要夯实等等。“十一五”期间,我们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湖北的要求,围绕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将水利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放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水问题上来,为满足新农村建设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将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摆在首位。在巩固饮水解困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尽快解决我省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要优先实现高氟水地区、苦咸水地区、血吸虫疫区和局部严重缺水地区的饮水安全,使农村居民在获得生存基本条件的饮用水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保障。
二是抓好水利血防工程建设。在河流综合治理、人畜饮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中统筹考虑水利血防设施建设,并对改建设施增补必要的血防措施。重点抓好四湖、汉北河、富水、陆水等流域的水利血防工程建设,为彻底“送疫神”作出贡献。
三是加大水土保持和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搞好主要水源地监测站网建设,建立水污染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加强水功能区划和排污口监督管理;完成武汉江湖连通等水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力度,完成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综合治理面积8000平方公里。做好服务南水北调和汉江中下游现代水利试点工作,抓好移民搬迁安置、库区水土保持与污染防治,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这些都是我们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四是搞好泵站更新改造与灌区续建配套建设。完成全省60处、总装机50万千瓦大型排涝泵站的更新改造;搞好已纳入规划的32个大型灌区和争取纳入国家规划的6个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48个重点中型灌区和14个山区万亩灌区水利骨干工程建设。恢复、改造灌溉面积123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0万亩,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200-3600万亩,为农民增产增收与国家粮食安全打好基础。
五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抓好襄樊、孝昌等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探索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共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大力推广渠道防渗、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全省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505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3提高到0.48,节水率达到10以上。逐步实现全省农业用水零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300立方米降到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六是搞好水电开发与管理。按照省政府要求规范水能源开发审批,强化对水能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的监督管理。重点开发建设溇水江坪河、堵河潘口、汉江干流白河、孤山、新集、碾盘山、清江姚家坪等大中型水电站,发展水电装机4232.7兆瓦;加强电网配套建设和扩大联网,进一步完善、优化县级电网和区域电网结构;基本解决38万人的以电代燃料问题,建设26个小康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
七是抓好防洪保安、防汛抗旱工作。在完成长江汉江防洪保护圈建设的同时,重点完成汉江下游、荆南四河堤防除险加固工程和武汉等连江支堤建设;待三峡和丹江工程建成后,修订相关的防汛调度预案;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重点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277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使现有二、三类水库全部达到一类标准,97以上水库达到安全运行;加强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建设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提高山洪灾难预警预防能力。积极实践人与洪水和谐共处的治水理念和减灾方略,大力推进由洪水控制到洪水管理的转变;科学编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预报预警预防系统,强化各类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科学调度水资源,努力将洪涝旱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把握水利服务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重要环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水利要保障这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历史任务的实现,就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水利要完成服务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使命,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农民群众谋利益上,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和人水和谐的理念,落实到服务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兴办水利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决不能“竭泽而鱼”,决不能“以邻为壑”,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
(二)坚持规划先行。建设新农村,必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决不能盲目行动。要在做好全省水利发展总体规划及专业规划编制(如高干渠泵站改造问题)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城镇建设和农村发展,引导各地做好新农村建设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制定规划要尊重科学、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乡村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具有前瞻性。要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建设一批农村水利试点示范项目,通过典型示范的作用,以点带面。要强化水土、水能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开发利用,切实做到强管增效,争取最大的综合开发效益。
(三)坚持以稳定投入为保障。没钱就办不成事。光靠农民拿钱办水利,无异于光打雷、不下雨。我国总体上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条件,应当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多予”上下功夫。要积极探索建立水利发展基金,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入的长效稳定机制;主动适应中央水利投资重点和投资结构的变化,加强农村水利的各项前期工作,争取中央长期稳定的投资;充分发挥省公共财政的主导和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采取不同的投资体制和机制,对保障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等重要领域要加大投入。在注重发挥各级公共财政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农民用水者协会及其他组织形式,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对直接受益的水利设施建设投资投劳;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投资方式,采取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对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兴办农田水利的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相关农村水利和水电建设项目,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资金来源的多渠道,保障农村水利的健康发展。
(四)坚持改革创新。要坚持深化改革,找准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最佳结合点,运用“两只手”,推进水利“三项改革”,推进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加大乡镇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力度,稳定农村基层水利队伍;改革水价和水费计收机制,继续推行“两部制”水价,为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和节约用水创造条件;继续开展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明晰工程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加快推进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规范化建设,更好地发挥农民自觉参与、自主管理的作用。同时,抓好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全力打造“智能平台”,以水利的信息化促进水利的现代化,以水利的现代化支撑农业的现代化。加大对水利涉农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水利绿色生态产业链,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切实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以水利龙头企业带动周边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四、在推进水利服务保障新农村建设中加强自身建设
水利要完成服务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艰巨任务,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各方的协同配合、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我们水利战线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矢志不渝地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激发昂扬向上的斗志、发挥聪慧无比的才智;更需要我们在提供服务保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做好服务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在于各级、各单位领导班子。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意识,不断提高驾驭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本领;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领导集体决策,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搞“家长制”和“一言堂”;坚持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制,明确责任目标和工作职责,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厅机关各职能部门和厅直各单位领导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搞好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新农村建设的形势,确定本部门、本单位的基本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并层层分解,狠抓落实。
(二)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要坚持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贯彻党章和中央关于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四个文件,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巩固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和骨干带头作用。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强化监督约束机制,狠抓源头治腐,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严格执行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群众对干部人事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全面推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聘用制,做好《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工作。实施人才强水战略,坚持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四支队伍”一起抓,加强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要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增强党员干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责任感和处事能力。
(三)加强作风建设。要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进一步转变领导作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学风,求真务实,克难奋进,形成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良好风气。要注重对重大事项、重要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各环节的督办落实,克服办事浮燥和搞花架子的现象。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与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打交道,办事态度要好、作风要实、质量要优、效率要高,务求办一件成一件,办一件就办好一件。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即使是依法办事,也要提倡“人性化”,不能粗暴执法。厅直单位还要注意搞好周边关系,特别是水库、泵站等单位,要把帮助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看成自己的责任,尽心尽力地帮邻、富邻、安邻。
(四)加快自身发展步伐。厅直各单位党委必须始终抓紧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壮大主业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以服务保障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依托水土、水能、人才、技术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利经济,不断改善水利职工物质文化生活。要注重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全面、协调地推进单位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提升社会形象。要通过发展自身,使服务保障方面的工作既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完成,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三个文明”建设更好地协调发展。
同志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是基本国情。农民贫穷、农村落后、农业不发达、城乡发展不协调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三农”问题是历史积累下来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长期复杂而艰巨。能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投身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努力做好水利工作,为保障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任务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第六期党组中心组学习发言材料
第六期党组中心组学习发言材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民法典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完成的重大立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鲜明态度,为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深刻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开创了我国法典立法的先河,在中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民法典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有力回应了人民群众对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工作的法治需求,完善了自然资源领域法律制度,为做好新时代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充分认识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提高政治站位,准确把握民法典的立法精神、丰富内涵和价值理念,应用到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高质量发展实践中。二是广泛深入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
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宣传民法典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把民法典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重点学习内容,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好用好民法典,带头维护民法典权威,带头依照民法典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切实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大力营造学习贯彻民法典的良好氛围,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学习宣传,掀起学习贯彻民法典的热潮。将民法典作为“十四五”时期铁路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融入日常履职监管工作,引导干部职工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习惯。三是切实抓好民法典贯彻实施。
聚焦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把民法典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严格规范执法,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及时掌握人民群众关心的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热点问题,跟踪关注民法典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规范行政许可等活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四是牢牢把握服务大局做好当前工作。
坚持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谋划、推进和落实民法典,紧密围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把贯彻实施民法典同常态化疫情防控、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工作结合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涉及重点领域的监管执法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新发展理念,为更好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第四篇:第四期党组中心组学习发言材料
第四期党组中心组学习发言材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分析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站在战略全局高度,把握国家安全问题,把国家安全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总体运筹,用于创新,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并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纲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考虑国家安全问题,有针对性地深刻阐明了国家安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把国家安全基本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而国家安全是国泰民安的基本保障,维护国家安全就是维护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从最开始的贫穷落后到现在的国强民富,一步一个脚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平不肆险,安不忘危”。历史启示我们,盛世并不意味着永享太平,必须始终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国家安全意识。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任何一个领域出现安全隐患,都有可能损害群众切身权益,进而影响到国家利益。因此,需要我们全国人民牢牢树立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
第一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全党、全国面临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始终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不断提升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能力。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正确把握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努力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牢靠安全保障。作为发改部门党员干部,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学习贯彻,要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加强各自相关领域国家安全观方面学习,筑牢安全防线,增强防范意识,做到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第二要全面贯彻。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先驱者”与“领导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观是每个党员的责任与义务,坚持党员原则,不要“喊空号”不做实事。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每一个党员身后都有无数群众眼睛在盯着你的所作所为,做好本职工作,服务于民,当好人民的“领头羊”。要有“敢于争先”的精神和“党员优先”的觉悟,无论遇到国家人民什么困难,党员要优先出面解决,而不是运用手中的权利“打太极”“和稀泥”。应更加增强国家安全观意识,不仅在思想上,更要在行动上贯彻落实。特别是在经济安全领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妥善应对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加强重大事项保密工作,确保国家安全落到实处。
第五篇:局党组中心组交流发言材料_三
局党组中心组发言材料
王辉跃
各位同志:
为了更好地抓好党组学习中心组的理论学习,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联系我局工作实际,坚持从严治党,促进廉洁从政,下面,我就这次党组学习中心组的学习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全省地税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把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地税各项工作中去。
胡锦涛总书记讲话实事求是地总结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90年的奋斗历程,完成的三件大事、创造积累的三大成就、四条历史经验以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做出的战略部署统揽全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通篇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一、深刻领会此次学习的意义
《廉政准则》是在《廉政准则(试行)》基础上、总结实践 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行修订的,体现了继承与创新、治标与治本,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党内法规。修订后的《廉政准则》篇幅更长、条数更多,增加了很多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内容。尤其是出现了诸如“禁止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谋取私利”等一些新的提法,可以说对新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作为市容领导干部,更应以规范行政行为、防范执法风险为立足点,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廉政准则》,带头执行《廉政准则》,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
二、全面掌握此次主题教育的学习内涵
近年来,中国反腐力度最大、落马高官最多的一年。中央以反腐倡廉建设的有力举措,让全国人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央反腐的坚强决心和信心。但多年来实践证明,要遏制中国的腐败,根本方法唯有通过制度建设,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中纪委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又特别提出了“加强制度建设”这一法宝,以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约制度等“显规则”破除消极腐败的“潜规则”。因而《廉政准则》的出台,在为规范我们行为细化标准的同时,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作为地税部门,要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促进 保障。在修订、完善各项制度时,一是要认真进行梳理自查,查找出薄弱,对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覆盖面不够宽、条条不够细化,尤其是奖惩标准量化不到位,缺乏操作性等问题。坚持做到以抓住重点环节、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立改废相结合为原则,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尽快完善,该废止的坚决废止,使制度体现时代特色,富于创造性,符合客观规律。二是要本着“能用、好用、管用”的原则,把干部职工的所思所想作为建章立制的参考依据,强化认同行为,做到“阳光立制”、“民主立制”,使涵盖了城市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各项制度,实现全方位、无缝隙、全过程的管理,切实做到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税。
三、充分发挥此次主题教育的学习作用
此次活动的主题已明确告诉我们:学习《廉政准则》的目的和作用,是为了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促进地税事业的科学发展。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对地税工作的监督和制约是发挥此次学习作用的关键所在。一是要突出抓好对一线执法人员的监督。把制度建设的着眼点放在“收税人”上,把突破口选择在最容易产生腐败问题的部位和环节上,二是要突出抓好人事、财务等重点部门的监督。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政务公开、民主监督等机制,加强对管权、管钱、管人等容易产生腐败的环节监督,从管理制度上逐步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腐败现象。
四、着力取得此次主题教育的实际成效
多年来各项主题活动的实践证明,只有抓好活动与各项工作的结合,才能让活动的作用充分发挥,才能让活动的目的彰显效果。我局加强内控机制,增强源头防范。结合管理方式转变推进工作,积极探索城市管理实际的新方法、新举措,切实做到“全员集中、环节分工、流程管理、风险控制”。并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人员采取定期换岗的形式加以防范,最大限度降低执法风险。
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更好地带好队,进一步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着力构建和谐市容市貌,为灌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争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