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大学新生的心理状况
浅析当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
摘要: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许多大学生在刚入学就面临着生活、学习与及心理上的重重压力,存在着许多困惑。为此,在本文中我首先简要分析了当前大学新生心理产生困惑的主要成因,也由此得出了从学习上、日常生活中和人际交往的关系上合理调节大学生心理困惑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使大学新生能够突破重重压力,解决心理困惑,以健康的心态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心理压力与困惑学校教育与辅导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当今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内涵,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现今大多数大学新生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1.新形势下大学新生心理困惑的成因
① 大学新生对大学新环境、大学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的不适应。
所有的大学新生都是经过激烈的高考后才进入到大学生活,而大学生活以及学习环境与他们以往所经历的高中生活学习环境大有不同,在新的学习环境、大学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中,大学新生难免会有诸多的不适应,从而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迷茫的困惑,由于大学生活比较自由,学习的主动性较强,对学习以及生活的自主性掌握得不够好,从而导致学生对生活学习逐渐丧失了兴趣,找不到目标,让学生难以从迷茫困惑的心灵阴影中走出来。
② 新生在生活上自我独立意识淡薄,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耐性。
大学新生在情感上依旧处于对家庭极其依赖的阶段,不能独自挑战并克服困难,在生活上缺乏自我独立的意识。远离家庭,独自面对陌生的大学生活环境,不能摆脱对家庭的依耐性,于是容易表现出自我封闭,心理上严重的不安全状态。
③ 人际交往障碍导致大学新生心理产生严重的孤独感。
大学新生在高中生活中终日处于学习高度紧张的状态,学生集体活动少,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锻炼,因此当他们走入大学校园,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让大学新生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如大学生大都是自主性学习,师生之间很少有学习以及生活上的交流,大学新生难以适应这种冷淡的师生关系。同学之间的矛盾以及师生之间的冷漠,大学新生难以有效地处理好,容易导致大学新生心理上的孤独,若得不到适时适当的引导,将对大学新生以后的大学生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④ 大学新生自我认知能力弱,自我价值系统受社会影响颇为深刻。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他们从对大学充满了理想化的期望,同时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也是非常高的。但是当他们走入大学,意识到大学并非如他们想象中的那般完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给大学新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层失望的阴影。而大学又是人才济济的地方,曾经在高中的辉煌到了大学突然被这么多的人才给掩埋了,让大学新生被自卑心理所困惑,这种自卑心理让大学新生难以很好的认识自己。而对自我能力的重新认知和评估,对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你对自己的定位不正确,那么你就越发的难以在走出那心理阴影。同时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重塑的重要时期,网络的发达以及物质等各个方面的诱导使得大学新生处于心理迷茫时期。
⑤ 学习动力的缺乏。
大学新生高中时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而进入大学之后,新生的学习目标的缺失与及学习动力的乏力,让学生的学习处以一种漂移的状态。此外大学新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不了解,于是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学习动力的缺乏阻塞了大学新生前进的道路,延缓了新生前进的步伐。
2.大学新生心理困惑调适合对策建议。
①首先辅导员对大学新生的引导和适应性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大学新生与朋辈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大学新生逐步有理、有利、有节地适应大学环境,大学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新生入学后对于大学生活的适应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因此可以通过开展新老生交流活动,让高年级的学姐学长们把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传授给新生,让新生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能进一步增强自我的角色意识。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把大学的学习方法同时适当的途径传授给新生们,引导新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学习方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有效地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使自己的自学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从而不断地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
②通过一些学校文化活动的举行,增强入学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新生入校前期,学生处、团委、学院学工办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举办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给新生发放一些学校的基本吃、行、住的介绍情况。进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开展新老生的交流活动,鼓励同学之间互助合作,让学生能够在这个校园大家庭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并逐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③人际交往引导。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逐步构建一种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的校园氛围,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一种强烈的群体凝聚力,通过各类体育文艺等活动开展,促进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同时应该引导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态度,时时刻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用“移情”的方法去交流,处处考虑到他人以及集体的利益,让自己在校园生活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④建立一个有效的大学新生心理教育机制,帮助新生塑造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能够健康成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心理健康关注的不仅仅是当前某个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大学生入校前、入校中以及入校后各个时期的心理健康变化问题,因此学校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一个动态有效的新生心理教育机制。首先对大学新生构建一个心理健康历史以及动态型档案,可以为科学诊断以及通过各种合理的教育方式来为新生做好心理教育方面的辅导提高可靠的依据。其次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讲座等等,让新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所了解,从而能够进行自我调节或者配合学校的心理问题治疗。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心理教育以及做好充分的心理咨询工作,鼓励新生正视自己的心理困惑并能努力重塑健康的心理,例如发行定期的刊物。
⑤通过心理辅导,引导新生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增强自我心理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调节能力,构建大学新生长期的人生奋斗目标。首先心理辅导员应该引导新生重新构建自己的学习目标,由从前的被动读书为了升学过渡到主动读书为了求知,通过对自我能力的准确定位,挖潜自己的潜能从而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同时可以让新生参与一系列的心理学讲座等,在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方面给予新生一个正确的指引方向,预防新生的思想受到社会黑暗面的影响,让新生学习自我选取人生观,调整自我的价值观,从而塑造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坚瑞:浅谈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不适原因及对策[J].丝绸之路,2009(16):108-109.[2]贾玉霞: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1):91-92.[3]刘欣:当代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其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9(6):688-689.[4]隋灵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工会论坛,2007(5):122-123.[5]彭丽华:大学生心理问题浅析:现状、成因及对策[J].大理学院学报,2006(1):78-80
[6]陈静:大一新生心理失衡期教育模式探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0年02期.[7]陆水东:浅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时代特征[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第二篇:大一新生心理状况调查表
经济与管理学院大一新生心理状况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们,能否占用你们一点点的时间来完成这份调查表,这样有助于我们心理发展部更了解你们哦!勾出你认为对的选项
1.到现在为止,感觉能否适应大学的生活呢?
A.适应的还好B.还在适应C.不适应
2.进入大学,慢慢发现自己离社会越来越近,看着报道上那些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你会觉得:
A.自己会努力,争取考研,这样以后的工作机会更大.B.大学生活将会十分美好,就业问题以后再说.C.相信自己的实力,毕业后一定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D.非常害怕,觉得自己这么多年轻勤奋读书没有用,感到没有前途
3.在大学,你的情绪起伏比较大,会为一些小事而烦恼吗?
A.没有B.偶尔C.经常有
4.大一新生的课程安排比较宽松,那么你如何让安排那些课余时间?(可多选)
A. 玩游戏B.参加体育活动C.和同学逛街D.看小说E.去图书馆F.和同学聊天G.参加学生会或其他社团H.其他
5.你如何看待别人在背后议论你?
A.随别人去,嘴巴长在别人身上,自己没帮法管
B.心理感到十分不安,下次见到议论你的人就躲的远远的C.非常反感,下次一定找机会议论回去
6虽然进入了大学,你还是非常想念你的高中同学,会时常和他们发短信,打电话吗?
A.是B.不是
7.进入大学,你会开始一个自己的独立生活,同时,也有三位室友陪伴你:
A.他(她)们有的人穿着比较好,有钱,感到心理不舒服
B.有时觉得不太处的来,但过一会就好了
C.相处的非常融洽,每天一起上课,吃饭.D.认为他(她)们中可以交到一个真心朋友
8.做事情喜欢一个人,不太愿意喜欢和室友分享自己的心事
A.是B.不是
9.如何看待在大学谈恋爱?
A.现在大家都这样做,自己也有心尝试B.觉得纯粹是玩玩,并没有很向往
C.可能真的可以碰到一个自己真心相爱的人D.自己还小,没有考虑这方面的事情E.只想一心读书F.大学时间多,这个可以打发一部分时间
10.丰富多彩地大学生活中,你会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社团,但有可能你进不了,A.非常喜欢那个社团,但却进不了,感到十分沮丧
B.就算是为以后找工作来锻炼一下自己的胆量
C.感到没关系,还有其他的社团在招新,还有机会
11.进入大学,你将要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一切都是你说了算,你会如何管理自己的财物呢?
A.月光族,爸妈一把钱打过来就花光,之后再节衣缩食
B.有计划安排,不乱花钱
C.建立一个小账本,计算每天的消费,到月底自己结算消费情况,方便下个月改进,以找到一个合理的消费模式
第三篇:大学新生心理问题
平稳度过“脆弱期”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准大学生,现在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经历了12年的寒窗苦读,总算迎来了自己所希望的大学生活。在色彩斑斓的大学里,如何生活得多姿多彩?一些在校大学生和大学辅导员,为准大学生们绘制出“大学生活全攻略”。有研究发现,每年大学新生入学后一个月和大学毕业前两个月是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峰期,这时候大学生最容易发生意外。一些“过来人”介绍,刚进大学时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心理相当脆弱,大一新生最好提前打上“预防针”,防止入学后心理问题的出现。
尽快走出高考光环
2004年进入大学的小冯在中学里成绩一向优异,高考成绩在他所在的大学班级里排名第五,小冯把这一排名看得很重,因为他除了学习成绩优秀以外,就没有别的特长了。入学不到一个月,小冯就感觉到自己的“强势”地位岌岌可危了,竞选班干部小冯落选、上课回答问题小冯也没有抢到“风头”,而热热闹闹的社会活动,小冯也不擅长。
河北大学新闻学院杜友君老师介绍,在中学里面,判断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比较单一,只用学习一把尺子衡量学生,长期以来,很多同学也逐渐适应了这一标准,很多同学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应试教育中考出好成绩。而在大学里,评价人的标准并非是单一的学习成绩,能力特长更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人素质水平的重要因素,而且后者有愈来愈重要的倾向。比如一个大学生知识面很宽,或者社会交往能力很强,或者能歌善舞,或者有体育专长,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找到自己在角色转变后的位置。
了解变化调节心理
杜友君老师认为,与中学相比,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了解其中变化,才能实现心理上的平稳过渡。
首先、学习方式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几年一直学习的仅仅是有数的几门科目,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而大学学习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学新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的学习生活,感觉大学老师不如中学老师负责,其实是学习方式改变的原因。
第二、生活环境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也给大学新生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第三、人际关系复杂
大部分新生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其实,只要认识到:任何熟悉都是从陌生开始的,就可以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了。
第四、社会活动增多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异地求学教人坚强
云南籍大二学生吴昆在河北经贸大学已经读了两年大学,想起刚从家乡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吴昆觉得开学前两个月是她的“脆弱期”,过得格外艰苦:水土不服、远离亲人、饮食不习惯、环境陌生……那段时间吴昆几乎每天都给家里打电话,光电话卡就用了厚厚一叠。很多大学新生初入大学时,总喜欢和中学做比较,发现自己远离了熟悉的环境,离开了中学深有感情的老师和同学,陷入孤独失落的境地。
吴昆经历了大半个学期总算适应了新的生活,他感觉与其消极被动地面对新的环境,不如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的环境,主动开放自己、关心别人,于是他参加了一些社团,并且积极组织集体活动,时间长了,陌生和孤独感也随之而去了。因此,学会坚强和自立是迈入大学的首要一步。
及时贴:消除恐慌走进大学
暑假已过去大半,距离开学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就要迈进大学校门的准大学生们,除了在心里憧憬着新鲜的大学生活外,也不免会产生一些恐慌。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王雪松老师为准大学生们的一些恐慌开具了“良方”。
恐慌一:我所上的大学与理想中的有差距怎么办?
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当然再好不过了,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如愿以偿。即使要迈入一所与期望值相距甚远的学校,也完全没有必要沮丧。因为实力再雄厚的学校也会有差劲的学生,同样,条件再差的学校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学校的条件并不是学生成材的决定因素。只要不放弃努力,对自己充满信心,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学校不理想也可以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既然高考时没有发挥好,那就争取在大学期间的辉煌。
恐慌二:我能料理好自己的生活吗?
以前有父母的百般呵护,很多事都不用自己操心。绝大多数的家长为了让孩子
全力以赴迎接高考,把孩子学习之外的一切都承包起来。考生在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坦日子之后,进入大学发现什么都要靠自己,一开始都会觉得无法适应。如果不想让自己一上大学就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最好在暑假里多向父母请教,亲自动手学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提前感受一下独立生活的甘苦。
恐慌三:我会和舍友相处得融洽吗?
集体生活对很多准大学生来说还很新鲜。与自己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人由父母换成了几个同龄人,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脾气秉性、生活习惯都不相同,能否与他们相处好,是每个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学子都会担心的问题。其实只要想想,这是多么大的机缘,才能让几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相聚在一起,共处一室,就像一家人,你就会好好地珍惜这种缘分,用心地呵护与舍友的感情。终日朝夕相处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喜欢自己,就像你不可能欣赏每一个人一样。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别人,你会收获更多快乐。毕竟,一个温馨融洽的宿舍会给每个成员带来家的感觉。
恐慌四:我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学好自己的专业吗?
大学里的学习方式与高中有很大不同,大学课堂更多的是告诉学生“为什么”、“怎么样”,是一种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刚刚从中学进入大学的学生要做好自学的准备,向着探索研究的方向努力。在暑假期间最好能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可以通过学校网站了解专业所学课程,也可以向这个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询问情况,从而学习他们的经验。同时还要了解所在学校的优势学科及优秀教师,以便在入学后除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外,还可选修一些其他课程,涉猎更多的知识。
来源:《燕赵都市报
走进象牙塔,你准备好了吗?|----如何让新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摘要: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来说,如何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则是首先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大一新生 大学生活 象牙塔
先看一个笑话,美国军用卫星显示,每年九月左右中国境内有上百万神秘部队在各大城市出现,半个月后神秘消失.....后来美国投入上亿美元军费进行战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新生入学军训!”
人们常说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而大学则是为人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莘莘学子经
过黑色的六月,挑灯夜战,挤过了高考这根独木桥,来到了大学校园。而现在正是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现在也正是大一新生在大学的一堂课,第一次磨练与学习-----军训的时节,那么,一开始,对于从“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那样的唯以成绩为中心的高中时代一路“杀”过来的大一新生来说如何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呢?
那么,什么是大学?“大学”即大人之学,亦为未来之君主、栋梁领导天下的必修之学(引自《聚宝楼*古书概要》)。大学如此重要,笔者作为在校的大三学生,认为学弟学妹们要想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需要从客观能力和主观心态两个方面去着手适应,只有具有“大人之学”的能力和心态(心里素质),才能够适应多元化的大学生活。
首先,是客观能力方面,主要是指“无老师”、“图书馆式”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父母”的自立、自理的生存能力,“广泛、多元化”的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做到“法变”,即转变自己的学习、生活、交往的方式方法。
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同济大学原校长----万钢,他曾在德国留学15年,在企业工作11年。他说,中国学生创新能力比较弱的根源在于,整天应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疲于应付各种考试,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进行社会实践。“到了大学,应试学习的方法和观念一定要有根本的转变”。所以要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就得做的“法变”,转变学习方法。大学里的学习和中学里的学习方法有很多不同,需要我们去适应。不再是老师追着学生,而是要学生主动求教老师;大量的时间需要自己去安排,而不是被老师占有。与中学相比,很多时候我们和大学老师的交往仅限于课堂之上。所以,学习上的问题要靠自己来决定,不可过分依赖于老师。如果对大学里的学习方法和方向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在课下主动求教老师或去图书馆自己解决。我们学校的老师绝大多数不像别的高校老师重心不在教学,他们亲自讲课,从事一线教学事业,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除过课堂时间外,还要抓紧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学生会、社团活动,在学生会、社团中结识新朋友,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互相学习发展能力。在大学,一定要改变那种一元化的学习观念,要多元、全面发展。
从中学进入大学,在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对于一部分新生来说,上大学是他们第一次离家,第一次开始独立生活。因此,学会自我管理,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重要一课。高中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尤其是在城市,生活上的事情绝大多数由父母包办打理,从做饭、洗衣服到理发,有的家长甚至每天给孩子收拾床被、打洗脸水等,等到上大学后,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父母、长辈的悉心照料,许多事情要开始学会独自处理了,自己应对。独立生活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对钱财的管理。由于家长一般每月或每几个月给一次生活费,我们大学生就要自己独立计划如何
进行消费。计划不当甚至没有计划的学生常常在最初的时间里大手大脚,把后面的伙食费提前花掉。因此,新生要学会一种“理财”的观念,要注意考虑:在生活中,哪些开支是必须的,哪些开支是完全不必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钱要花在刀刃上,要避免完全不必要的消费,可花可不花的尽量少花。此外,还要根据父母的经济能力和自己“勤工俭学”的能力来进行日常消费。有了这些基本情况的分析,再确定自己每个月的“消费计划”,使之切实可行。并且要尽量按照计划执行,多余的钱可以存入银行,以备急需时使用。大学,是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要想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走向没有父母在身边的社会时,生活上的自立、自理首当其冲,应该尽快适应。
除了学习,大学里还有什么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呢?良好的人际关系。按照卡耐基对成功的定义:成功=70%的人脉+30%的知识。所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非常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离不开良好的人际沟通,良好的人际的沟通则是开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的钥匙,是化解人们之间误解和冲突的利器,是增进人和人之间感情的润滑剂。要做到对人宽,对己严,切忌以我为中心。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三主动:即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主动和同学讲话,主动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过于计较别人能不能、会不会报答你。此外,要主动去做一些公共的工作,以增加同学们对你的认识,同学间的关系也就会融洽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有了朋友,生命才显示出它全部的价值。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黑夜的唯一光亮。”可见友谊在人生中的分量,尤其是在大学,这个走向社会的前期练兵场,学会与不同背景的同学相处,学会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和冲突,无疑会有利于今后走入社会。记住,你现在的同学、朋友就说不定是你今后事业上的重要伙伴。
其次,是主观心态方面,主要是要转变以往高中时陈旧的观念,重新确定人生的目标,不断调整自己的做人做事的心态,这就要求“脸变”,即担任多种角色,学会角色转变,少点娃娃脸,多点成人颜色;“向变”,即调整或改变高中时期的奋斗目标;“心变”,即改变以往在高中陈旧的心态。
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培养良好情绪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中学时,不少人是在校内或班内担任一定职务、受人尊敬的学习尖子,而在人才荟萃、高手如云的大学校园里,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成为不担任任何职务的普通学生。大学新生须学会“脸变”,学会角色转变,适应这种由出人头地到默默无闻,由高才生到一般学生的转变。此外,大学生与中学生所担当的社会角色也不同,中学生的的心理和思想正在发展中,职业方向和社会角色不够确定;而大学生的职业方向基本确定,社会地位有了较大提高,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标准要比中学生高得多。因此,大学新生要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这种社会角色的变化,处处用大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即学做人又学做事。正确认识到角
色的改变,转变思想观念,尽早做好思想准备,就能较好地、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少走弯路,减少心理压力,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出名的演员有句共同的箴言:进入角色才能演好戏。因此,学会“脸变”,学会转变角色是新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的必要步骤。
志存高远,树立目标!进入大学并不是大学生们的最终目的,大学只不过是步入职业生涯,走向社会前的充电加油场所而已,每个人最终都要走出校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事实上许多在校大学生从刚一开始并不在意自己以后会做什么,也不清楚自己能够做什么,更没有筹划过自己的未来。“空虚啊,郁闷啊!”“神马都是浮云”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口头禅。他们总觉得大学没事做,大学好无聊。他们除了上课以外,就是睡觉、上网,甚至有些人连课也不去上。分析其中原因是他们没有了目标,失去了方向,犹如一条在汪洋中飘荡的破船,或像一只正在高空飞翔突然断了线的风筝。大学不像高中,一切都是为了高考,进入大学没有了高考就似乎失去了不停努力,不断学习的动力,就会不觉中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就会感到空虚郁闷,无事可做。所以,要想更快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就应该“向变”,重新确立目标。理想是人生的灯塔和方向,她会指引你前进的方向。如果你想使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忙碌、充实的话就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吧!
大学,不像以往任何阶段的学习,它不以单纯的书本学习做为唯一目的,尤其是我们安徽科技学院这类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大学这个特殊的学习阶段,是大部分同学走向社会的过渡,因此,要想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就得“心变”,改变以往那种在学校只为学习死知识的心态。在大学,要在学好习的基础上,不断培养自己的的实践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注重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开始慢慢培养自己在社会上生存所必要的诸多能力。
最后,对于寒窗苦读的学弟学妹们,升入高等学府是你们过去辛苦的报偿,但这不并不是拼搏的终点站,而是另一个新的起点。在这新的到起点上,重新地审视自己,合理地调整自己,做好心理建设,积极地面对新的生活,使大学真正成为汲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殿堂,为今后更美好的生活铺设道路。
第四篇:大学新生心理问题
随着高校陆续开学,又有一批新生步入大学校园。进入大学后,不少新生对大学的新鲜与好奇很快过去,接踵而至的是种种不安与反差。大学新生面临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活应从“心”开始。
做好心理准备
大一新生往往沉浸在高考成功的喜悦之中,对大学生活、学习有着美好的憧憬,但必须做好迎接各种问题和挫折的思想和心理准备。首先是完成由中学生变成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要提前了解大学学习、管理、生活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学会自学和自我管理。然后确立自己的专业思想,明确新的学习目标,大学新生从进校第一天起就应结合学校规章制度为自己的大学四年生活进行规划。重在调整心态
大学新生在刚入学兴奋过后的一段时期里,成就感降温,兴奋期消退,心理会出现失衡。从考大学的紧张到进入大学后的放松,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大学生活的平凡枯燥形成反差,学习没有了目标,与亲人的远离,环境的不适应,都可能成为新生的心理问题。所以,心态的调整是新生需要重视的首要问题。很多新生中学时都是佼佼者,到了大学,这种优势只有少数人可能保持,大部分人会在大学的金字塔中重新定位。于是,如何重新树立自信心就成为一个新课题。对于所有学生来说,“归零”的心态都是可取的。这样可以不因过去的荣耀固步自封,也不因暂时的劣势而退缩。对那些在大学时期仍然能够保持优势的学生来说,一切“归零”可以保持平和谦虚的心态,继续向前。对于暂时失去优势的学生来说,一切“归零”意味着可以以起步的心态为自己做长远规划。
树立专业思想
常言道“既来之则安之”。许多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到底是什么,所以大学新生必须认真参加入学教育,培养对学校、对本专业的认同感,树立专业思想。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在入学教育时,这些都将详尽介绍。如果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努力,自己还不能对学校和本专业产生认同感和喜欢,那么就要真正了解自己喜爱的专业到底是什么,有没有能力在保证自己本专业正常学习之外,对自己喜爱的专业进行学习,也可以考虑将来报考研究生时,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
积极面对挫折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不遇到挫折,作为新生,经历挫折是必要的,关键是要想好在遇到问题时自己该如何应对。可以向高年级学生或者心理咨询老师请教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也可以把自己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一一列举出来,有备无患,积极面对。
制定可行目标
大学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多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首先要认识到,现实自我是指个人当前发展所达到的实际的自我状态,即自我的能力、品德、业绩等方面的实际表现;理想自我是美化了的自我,是自我的向往和追求,是关于自我的未来设计。理想自我目标太高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贬低现实自我。可以分析一下自己是不是把理想定得太高,如果太高,就要学会降低一下。如果理想定位符合实际,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那么就要制定可行的目标,不畏艰难,朝着理想前进。
第五篇:大学新生心理调查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而高校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正处于青年中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
1.新生心理状况及原因分析
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比较大。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关系敏感、躯体化、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因子等方面。能否顺利渡过适应期,对大学新生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若有些问题处理不当或认知错误,就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新生心理不适应或出现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有原有生活、学习环境和个人心理素质原因,还有进入大学校园后的不适应引起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新生的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
二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学生心理失衡。如学生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有的学生填报志愿时受到老师、家长的左右,所上大学并非自己所愿;
三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教学模式与自己以往的生活环境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
四是人际关系不适应是大学新生比较普遍的问题。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需要建立新的交际圈,由于他们各自的生活习惯、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在人际交住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有的同学为了避免不愉快,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害怕与他人交往的矛盾之中。还有的是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同学中不被了解而被排斥,其中一部分不愿意主动接触别人,使很多大学新生产生了压抑、孤寂和烦闷的抑郁心理;
五是大学新生呈现出失去奋斗目标的迷茫心理。新生在对大学的环境和特点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许多人很难在较短时间内确定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很多学生在感到轻松之余,不知该如何安排课余时间,在心理上往往会感到茫然和空虚;
六是新生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进入大学后,环境、生活、个人地位的变化等引起很多心理矛盾,而新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又没有达到能够真正独立恰当地调节自身行为的程度,这就出现了他们独立支配自己行为的强烈要求与行为结果相悖的情况,从而产生内心痛苦和不安;
七是有的新生因为自我评价失调导致的自卑心理,在上什么大学、专业上,在能力、家庭、生理条件、智力条件等方面相互攀比,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心理就会失去平衡,怨天尤人,心生烦恼,情绪低沉;
八是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吃苦精神和承受挫折能力差,依赖心理很强等也是造成其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值得关注的是,个别学生在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或在对生活环境的适应上出现负面情绪之后,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在其他问题上接连碰壁,产生严重的悲观情绪和挫折心理。
四、心理教育对策
1.加强对新生的适应教育
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将来的发展,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要真正把新生适应教育纳入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并加大对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力度,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在校各方面问题。一是教育并引导学生迅速树立新的人生目标。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找到学习生活的动力。
二是开展新生生涯设计和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新生空虚、茫然和失落感等消极心理,本着先入为主、优先占领的原则,开展大学生涯设计与理想信念教育,以尽量缩短“理想间歇期”。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大学新的坐标系中,正确认识自己、估价自己,重新给自己定位,让新生明确社会角色意识,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是建构与新生畅通的沟通渠道,如有学生遇到不适应的问题,可以找班主任、院系领导交谈,也可在找任课教师或心理咨询老师。四是对学习方法不得当、不适应大学教学方式的学生,可以通
过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指导报告会等方式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注重引导与培养新生学习目标与动力,使他们明确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增强紧迫感,提高学习兴趣,挖掘潜能,激发成就动机,提高综合素质。
2.开展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
针对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问题普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采取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适应教育工作机制,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新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心理调适能力,达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首先,要组织新生进行心理测验,以了解新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全面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并对测评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要在随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如根据测评中体现出来的人际关系敏感,自信心不足等普遍性问题,安排系列新生讲座和专题团体训练。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
其次,通过构建以个别或团体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和电话咨询为主要形式的心理适应教育网络,及时解答新生的各种困惑,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第三,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观念。有不少心理专家认为,大学生在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交际困难及各种压力等方面没有出现问题,并不代表他们就不会有“心病”,以上这些诱因只不过
是“导火索”而已。学生在心理成长过程中受到的环境影响、心理基础的“先天不足”才是其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这里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所以,在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做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将发展咨询贯穿于学生成才的始终。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引导示范作用,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大有帮助的。大学新生在不适应问题上是迫切希望有良师益友,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亲近。学校要在构建和谐校园主题下,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新生从一开始就在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尽情展示自我和发展才能。一方面增进了师生、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提高同学间的亲和力,增进同学间的相互关系,推动群体中互助互爱的精神。新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充满乐趣,一些不适应也自然而然地淡化以至消失。另一方面让新生在新的人际环境中找回失落的“自我”,有效排除因不适应而引起的内心冲突和矛盾。最重要的是可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培养其团队精神。
4.重视差别教育
许多高校的心理测试均表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比男生的低,这个问题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并进行专门的研究和实践。我们知道女大学生在智力上并不弱于男生,但在心理素质上的不足却直接影响女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在学生工作中要加强对女生的关注,要帮助女生克服来自社会和自身的障碍,使她们对自己将要担任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有清楚的认识;要帮助女生充分发掘自身优势,树立自信心、增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