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睢水镇学校科研课题第二阶段实施方案文明礼貌习惯培养的研究
睢水镇学校科研课题第二阶段实施方案-------
文明礼貌习惯培养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人不识礼仪,寸步亦难移”。讲文明、懂礼貌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校处于乡镇地区,农村家庭子女居多,学生流动性虽不太大,但参差不齐。这些孩子的家长为了生计而奔波,没有时间与精力去管理孩子,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住的现象相当严重。家长素质偏低,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则骂;有的家长不遵循子女身心发展规律,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共921人,农村家庭子女有895人,占了97.2%。因此,我校学生在文明礼貌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校园内摸、爬、滚、打现象严重;校园垃圾随处可见,有的还把垃圾放在楼梯围栏上,通风口里;学生脏话频出、打人骂人司空见惯;自私自利,漠不关心„„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规范训练,尽快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这不仅关系到我校的健康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奉化东效开发区的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是当前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从大的方面来说,几十年来,我们国家一直都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其投入和声势比起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毫不逊色的。但是,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尤其在文明礼貌方面不容乐观。譬如,在语言文明方面,尊敬师长方面,礼貌待人方面等,中国人的表现和形象确实差强人意,甚至在国际上出现了某种道德危机。从教育上看,究其原因,主要是违背了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脱离青少年实际,追求“高、大、全”的德育,不从日常生活细节开始,忽视了基本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万丈高楼平地起”,整个社会道德大厦的构筑是建立在全体公民的日常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之上,小学生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对全社会道德大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正因如此,中央两厅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小学德育工作中要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结合我校德育教育工作实践,我们觉得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特别是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研究日趋重要和紧迫。
二、本阶段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小学德育纲要》规定“小学德育主要向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可见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对此项内容也作了具体要求。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小学生道德素养,大力养成“爱国
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德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实施《小学生日常日常行为习惯》,重点进行遵守校规校纪、法律、法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我校现有的德育工作经验,我们研究探索文明礼貌习惯养成教育的新途经,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注入新的活力。
三、课题界定:
农村家庭学生,父母为了生计而日夜奔波,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地教导,孩子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行为习惯差,处理事情简单而且比较野蛮,与我们文明校园这个大背景格格不入。
“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包括以下三方面:
1、文明举止习惯;
2、会用礼貌用语;
3、尊重关心他人。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文明礼貌这一方面涉及到的内容为:
1.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
2.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
3.尊老爱幼,平等待人。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尊重残疾人。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
4.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不骂人,不打架。到他人房间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不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寻找农村家庭学生养成稳定的文明礼貌习惯的方法,让我们的校园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做到地面无纸屑,同学之间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等,基本消除打架斗殴、出言粗鲁现象。
2.通过实施文明礼仪课,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为学生所喜爱的“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文明礼仪课的校本教材,为改进和优化学校德育工作积累丰富经验。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在准备阶段实施,对研究对象进行抽样调查,收集整理有关信息,从中发现问题,制定研究方案(注:第一阶段调查抽样,调查分析报告已完成)。在具体实施阶段采用此方法,重在检测实验效果,研究调整方案。
2.访谈法:在具体实施阶段,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独特个性,对学生进行访谈,在具体方法上对学生实行个别化对待,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采用灵活多样的辅导策略。
3.观察法:对典型的个别案例进行跟踪观察,通过观察积累原始资料,并分析积累的感性资料,藉此来发现研究对象的一般症状和诱发因素。
4.个案研究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或具有典型特征的研究对象个体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形成个案。
5.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实验前后的有关信息比较,实验过程中个别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的比较,以此检测实验效果,改进实验方法。
六、课题研究过程:
(一)具体实施时间:2012.2——2012.6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研究。本课题研究从以下两方面开展活动:
1、从大局抓起。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培养需从大局抓起;言传:学期初,制定一学期每两周文明礼貌的训练重点,要求班主任老师利用文明礼仪课、班队活动课进行理论教育。身教:老师们在课余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同时,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关于以“文明礼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校园文明之星评比”、开展文明礼仪演讲比赛等。做好资料的整理工作。
2、从细节入手。俗话:“细节决定成败。”注重学生文明礼貌的细节教育,促进本课题的顺利实施,开展“绿化美化校园”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寻找校园内的不雅之处,学生的点滴不文明现象。要求值周教师利用现代化设备(摄像机、照相机)记录学生点滴不良习惯(讲方言、脏话,同学之间争吵等)。通过对资料的整合,提出有效措施,促进学生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
(二)总结阶段(2012.7月)
在阶段性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课题研究总报告,对本课题进行结题。
七、课题的预期成果:
1.全校学生养成稳定的文明礼貌习惯,使我们的校园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做到地面无纸屑,同学之间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等,基本消除打架斗殴、出言粗鲁现象。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课,形成独具特色的文明礼仪课的校本教材,为改进和优化学校德育工作积累丰富经验。
课题成果展现方式:研究报告、教师的专题研究论文、学生的个案研究。
八: 改进部分,具体实施策略:
一、制定规范: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现状。从而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完成调查分析报告。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制定出舒家小学特殊群体文明礼貌规范和舒家小学文明礼貌校本教材(草案),通过全体班主任的讨论交流,整合各种想法,完善各类制度。
二、学习规范(加强引导,阅读学知):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文明礼貌知识的学习。利用每天的文明礼仪课,开展文明礼貌校本教材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文明礼
貌教育。这是培养学生良好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重要知识基础,在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认真学习领会文明礼貌的基本知识,全面理解文明礼貌的重要意义。少先队组织文明礼貌知识竞赛,形成竞争意识,督促学生认真学习。
三、习惯养成:会用礼貌用语,学生掌握了文明礼貌知识,懂得了讲文明礼貌的道理,并不等于形成了文明礼貌习惯。学知、悟道才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因为学生由“知”到“行”还有一个过程——这就是实践。注意校内引导:与班主任和各科代课教师紧密配合,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从小做起,时时处处按照文明礼貌要求讲话办事;要求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向老师、同学问好;借同学文具或受到同学帮助时必须注意道谢等。这样坚持教育,同学们就逐步形成了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习惯。
四、行为强化:懂得运用礼貌用语后,为了达到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学校结合三项竞赛活动的开展,积极开展争做“文明礼仪标兵”,“文明礼仪先进班”的评比。学知、悟道、笃行的做法,实现知行统一的目标,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
五、内化提升:运用三项竞赛拍摄到的不良文明习惯,以及“绿化美化校园”的活动寻找到的校园不雅之处,通过播放,开展文明礼仪大讲台活动,让学生合作交流,各抒己见。经过学生踊跃发言,相互争论,相互补充的激烈讨论,最后领悟到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完全明白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重要意义。
第二篇:《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研究实施方案》[定稿]
《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研究实施方案》
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凝集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者,小学生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对他们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的需要,明天的呼唤。随着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国际的交往不断的增多,文明的礼仪还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格与国格,展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小学生是未来的公民,今天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养成,为明天成长为文明社会的公民打下基础。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是时代要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指出,今后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四有”公民。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要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促使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2004年4月,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要求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要求教育系统要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培养具有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桥小好少年,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带动行规养成教育、孝心教育、生态教育等,不仅有利于孩子教养的提高及其人格的健全发展,也有利于提高下一代的综合素质,最终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1、探索生活化、情景化的礼仪教育内容、形式,构建以礼仪养成教育为核心,以学科教学中渗透为辅,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礼仪教育模式。
2、培养学生的现代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礼仪素养,为少年儿童打下终身受益的基础。
2、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际上针对青少年存在的道德修养上的问题,普遍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其中包括礼仪教育。英国等国家提出了培养“绅士”、“淑女”的教育。韩国从1973年起就开设道德课,正式以书本形式向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授课,其教学内容便包括各方面的基本礼节和道德规范。学校还设有理解室,模拟生活场景,进行仪表礼节演示教育。我国也在文革以后提出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和养成教育,对礼仪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普遍做法是强调教育与训练想结合,但在实践中常带有分离的状况,或是说理不够,机械训练;或是空洞说教,践行不够。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一是继续强调教育与训练相结合,体现“教学做合一”、“知行统一”。二是注重内在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外在的表现与内在的修养统一起来,简称内外统一。避免出现:品格纯朴却不注重礼仪,显得粗野;注重礼仪,但缺乏朴实的品格,显得虚伪。三是礼仪教育心理化,注重心理辅导。对学生做非强制援助,促进学生自主选择正确的礼仪要求,加强道德修养,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我国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仅进行这样的一般理论研究,在实际的少年儿童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中,对于克服过于注重说教以及“高大全”等现象是不力的,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很难形成。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礼仪习惯,必须要对他们进行礼仪习惯的培养。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选择该课题作为研究题目的理由。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具有良好礼仪习惯的人首先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礼仪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校,能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友善,使校园的文明氛围更浓,树立起学校的良好形象;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充满关爱,更加和睦、幸福,使邻里的关系更加融洽;在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有人情味,少一些矛盾,多一份温情,使人们的行为受到自我约束,使社会更加文明。
理论价值:我们将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一系列结合学校实际工作的新的礼仪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对进一步弘扬古今“礼仪美德”,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人员精干,业务出众。课题组成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较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精神。热爱教育科研事业。课题小组的配备从领导组织协调,理论研究、教师培训、活动具体实践、操作,评价考核全面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正常健康、有序的实施。
(2)、对国内外礼仪教育的动态有了较好的把握。阅读和研究了相关资料,借鉴了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及其教训,并找到了本课题研究的新的起点。
(3)、本课题研究清晰度较高。反映在课题界定、研究目标和基本操作措施等比较清晰。特别是本课题方案中对有何进行课题操作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明理、践行、反思方法比较合理,操作起来定会得心应手。对于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我们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采取应对措施加以解决。
(4)、课题组教师学历层次较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及科研能力。他们年轻有为,在各自的岗位上曾获得了不少荣誉,同时,他们又十分好学、工作热情高。
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通过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及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明礼仪教育旨在通过学校课堂这个主阵地的教育,培养小学生文明的言行举止和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使他们进行友好和谐的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1)开辟有时效性的文明礼仪教育新途径,优化育人环境。
(2)构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
(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3、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营造各种礼仪教育的氛围,开发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并赋予新的内涵,开发学校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开设礼仪活动课,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现代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礼仪素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这一教育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文明素质,为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打下终身受益的基础。同时积极探索礼仪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学校礼仪教育特色。使小学生懂得一些必要的礼仪常识,在学校、家庭和公共场所三种场合,在衣、食、住、行四种生活内容的多维领域中习得和运用礼仪智慧,成长为一个精神饱满的、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受人欢迎,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
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我校的22个教学班,共700多人。研究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一、课题准备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1月)负责人:邹宏伟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任务分工;
(2)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课题研究全面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全面启动阶段(2008年2月-2008年12月)负责人:梁承虎、梁燕妮
(1)开题论证,完善方案,展开课题研究。
(2)结合学校、学生实际,确立具体的礼仪规范,组织有关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3)结合主题教育,增强学生的体验,促进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三、深入研究阶段(2009年1年—2009年12月)负责人:殷永飞
(1)加强课题的规范管理,做好阶段性总结,对操作效果进行评价,找出问题及症结,调整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实验研究。
(2)开设文明礼仪活动课,利用研究中探索的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指导教学,形成学校礼仪教育特色。
(3)形成一套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礼仪养成教育的方案。
四、总结提高阶段(2010年1月-2010年6月)负责人:鞠华燕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形成各种研究成果,接受领导或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五、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基本研究方法:“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学校课题组将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培养小学生礼仪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研究水平。
六、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学校准备聘请科研专家担任本课题研究的顾问,相信在课题顾问的指导下,本课题研究会顺利进行,完成预期目标。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保证研究实施经费与条件,协调课题组方面的工作,保证课题研究顺利有序的进行。
3、建立课题学习制度,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国际国内先进的教育经验,特别是与课题相关理论和经验,不断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研究人员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
4、建立科学的研究网络模式,根据课题的侧重点组织相关的骨干教师参与,使研究工作做到实化、细化、规范化。
七、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1、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总结。
2、其他支撑性材料:学生礼仪常规校本课程教材、相关的研究论文与典型案例。
课题组的组建及分工
组长:邹宏伟(桥头小学校长)负责课题总设计,做好实验研究人员思想工作、各科室和部门的协调工作以及实验经费的筹措等。
副组长:梁承虎(桥头小学副校长)参与课题设计,具体指导实施方案和实验,资料的收集处理工作,负责文明礼仪校本课程的编写。
成员:
梁燕妮:负责制定学生的文明礼仪细则。参与文明礼仪校本课程的编写。
殷永飞:参与课题设计,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参与文明礼仪校本课程的编写。
鞠华燕:文明礼仪示范班级评比方案制定及实施,参与文明礼仪校本课程的编写。
车韶华:负责制定实施文明礼仪之星评价方案。
吕洪竹、王守波:负责文明礼仪系列活动方案的制定实施。
各班班主任:负责各项训练内容、教育措施在本班的实施,积累个案,向课题负责人及时反映情况,总结经验。
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组织开展一系列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根据行为习惯养成的特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小”、“实”、“新”、“活”的原则,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开展“文明举止伴我行”、“尊长互敬伴我行”、“您好,文明用语伴我行”、“诚实守信伴我行”、“文明习惯伴我行”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为大力推广学校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树立教师、学生身边的文明礼仪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课题组将组织文明礼仪教育专题调研和研讨会,组织文明礼仪教育案例、论文和“文明礼仪示范班级”、“文明礼仪之星”等评比活动,积极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2、将礼仪教学渗透到各学科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要把文明礼仪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管理中,注意礼仪要求的规范和准确,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礼仪教育的因素,聚合礼仪要求的各种积极因素,让学生学礼仪、讲礼仪,形成全方位礼仪教育的态势,使学生懂得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尊重同学,使文明的气氛充满校园。
3、以班级为主阵地,把班级作为学校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场所。利用班队活动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成为学生教育自己的有效方式。充分依托班委会和班团组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班级实际,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和“礼仪之星”评选活动,积极争创文明礼仪示范班级和文明礼仪学生。
4、以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活动为有效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直观形象的礼仪教育活动。如礼仪知识竞赛、礼仪示范表演、小品剧、文明礼仪用语征集、演讲、征文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礼仪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磨炼意志,在活动中扬褒弃贬,在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的方式方法
5、优化环境,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并通过家长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家长的文明礼仪教育,以其获得更佳的效果。
文明礼仪在桥小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体育大课间”“实践与创新”是威海市确立的三项主题活动,我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申报的子课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在这方面我校付出了很多努力,所以收获颇丰。
我校位于农村,家长多数是农民,文化水平较低,道德修养也不尽人意。周边环境较为复杂,外来人口、本地人口混杂,不少学生耳濡目染的是扑克、麻将,粗言秽语。家庭教育中,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文明礼仪教育相对薄弱。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与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
为了迅速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我们进行了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培养的研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优化环境,营造文明礼仪氛围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是促进礼仪规范养成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
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创设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文明礼仪环境熏陶。校园环境做到布局有科学性,布置有教育性,整体有陶冶性。楼内走廊上“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的经典礼仪故事,“你挤我让,你丢我捡,你需我帮,你好我学”的现代儿歌,楼梯前“你我共同讲文明,上下楼梯靠右行”的温馨提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明。教室里 “争当礼仪小标兵”“文明礼仪小卫士”等评比台,使学生不但懂得文明礼仪知识,而且能够坚持在生活中运用,使讲文明懂礼貌不再成为一句空话。整个校园显得整洁、清新、优雅,每个角落都充满文明的气息,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二.多种渠道,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一)制订规范
小学一至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大,小至7岁,大至12岁,年龄层次不同,他们的心理特点也不同,行为要求也各有差异。因此,我们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制订出不同年段、不同内容与不同要求的“文明礼仪”评比条件,让全校同学都按照礼仪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一、二年级以基础校园文明礼仪为重点,主要培养学生从使用简单的“文明礼貌”用语开始,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
三、四年级在一、二年级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家庭礼仪方面的要求。五年级再增加社会交往,待人接物方面的礼仪要求。让全校学生学规范,知规范,懂规范,并按照文明礼仪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认知到行为,狠抓养成教育。
(二)舆论宣传
学校重视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通过召开动员会、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使全校上下形成一种讲文明、讲礼仪的氛围。利用宣传橱窗、学习园地、队角、红领巾广播站等,向学生宣传礼仪知识。学校广播站增设“礼仪教育”的广播专栏,大力宣传礼仪知识。并通过演讲比赛、作文竞赛、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礼仪教育。此外,利用宣传工具,大力弘扬学生中讲文明懂礼仪的良好风貌,表扬礼仪先进分子和先进班级,评议不良典型事例,在全校师生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学科融合,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注重学科教学中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渗透。我校把课堂教学作为了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使礼仪内容深入学生心灵深处。我们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礼仪教育因素,各科教学之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不失时机地进行文明礼仪行为的引导与教育。
四.树立典范,引导文明礼仪方向
美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他说:“对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人的应该做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教育学生,使教育形象化、具体化。我们主要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示范等多种示范形式,给学生引导文明礼仪方向。
(一)教师率先垂范
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教师以自己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我校教师非常注意在学生面前树立文明礼仪的榜样。如:对于学生的问好,教师微笑点头;碰到内向的学生,教师首先跟他们打招呼;对于学生的帮助,我们都亲切地向他们道谢;如果老师做错了什么,也勇敢地向学生道歉。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她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努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树立学生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给他们树立身边的榜样,让他们来效仿,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每学期我们都根据不同年段的评比标准,在全校开展“文明礼仪示范班”和“文明礼仪小标兵”评选活动,并进行隆重的表彰。表彰会上,我们让“文明礼仪小标兵”代表上台介绍他们的先进事迹。并把他们的先进事迹编排成文艺节目,演给同学们看。就这样。全校上下形成了班班争创“文明礼仪示范班”,个个争当“文明礼仪标兵”的良好局面。学校通过表彰优秀、树立榜样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实现了全校学生文明素质的提高。
五.搞活阵地,实践文明礼仪行为
礼仪教育的核心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需要把做人的道理或做事的准则,渗透在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文明礼仪行为,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一)搞活班队活动
班队活动是学校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班队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我们组织学生召开“文明礼仪”主题班会,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有小品、快板、舞蹈、相声、讲故事„„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使 “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在活动中得到深化,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丰富系列活动
学校每学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以礼仪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定期举办文明礼仪知识专题讲座和知识竞赛;成立文明礼仪风采小队,通过文明礼仪风采展示,为全校各班级礼仪教育活动起到示范借鉴的作用;开展每日礼仪常规检查,检查内容是学生上课、课间、放学时的文明礼仪情况;发动学生编写礼仪儿歌;组织学生参加礼仪实践活动,到敬老院进行“实习”。学生讲文明、懂礼仪的好习惯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
六.检查评比,激励学生自我完善
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不稳固的因素,因此必须加强检查督导。我们设立了值周导师 和值日 老师,“校门口”值日岗、文明礼仪行为检查岗等,多个岗位融合交叉检查督导,使之自我完善。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进行考核,量化评分。学校制定出“文明礼仪评分标准”,班班对照“文明礼仪评分标准”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参照标准来评价自己,约束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最后评出“文明礼仪小标兵” 和“示范班”。通过考核评比把活动推向深入,使全校上下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风气。
七.家校互动,拓宽礼仪教育渠道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
由于有的家长对子女的过度宠爱和过分保护,导致孩子养成了任性,娇纵等恶习,给礼仪教育带来一些困难。有的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沾染坏习气,滋长了不文明行为。为此,我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学生。使每位家长参与德育工作,做文明礼仪教育的热心人。有的家长对此十分重视,将《学生文明礼仪常规》中孩子尚未做到的条文划上符号,贴在孩子房间的书桌前,时时提醒孩子注意遵守。平时教师采取了多种方法与家长进行沟通,如家访、发放家校联系卡、与家长通电话、通信等。在相互沟通中,增进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大大提高了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学生的礼仪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讲文明,懂礼仪的风气已在我们学校逐渐形成,文明礼仪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篇: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张书云李赛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制定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对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培养小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探索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技术,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
2.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归因分析研究:
(1)主观因素的分析(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
(2)客观因素的分析(包括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因素等)。
3.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
(1)一般性学习习惯培养方法研究:包括①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地学习的习惯;②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③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④培养学生认真笔记的习惯;⑤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⑥培养学生及时系统复习的习惯;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检查的考试习惯等方法培养。
(2)发展性学习习惯培养方法研究:包括对学生科学用脑、讲求效益、勤于思考、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等发展性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研究。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的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确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反映个体需要的主观愿望。
2.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辅导、训练帮助学生纠正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已经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
3.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训练让大部分的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用心倾听、阅读、复习和反思等一系列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问卷法:对四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根据现状制定课题研究目标。
2.研究法:各班根据课题研究目标进行研究,将各班之间课题研究资源互相利用、互为补充、有机结合。
3.观察法 :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等外在表现来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
4.课堂指导法:利用课堂时间采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指导。
5.总结法: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得失,敏锐地抓住实践中的“灵感”和“顿悟”,并不断地学习相关理论,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一步充实和修订课题研究方案,改进课题研究的操作方法、手段。
6.比较法:认真比较学生在课题研究的初始状态及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否朝着课题研究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并及时调控。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步骤和措施
1、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上课专心倾听包括看、听、想、做等四个方面。
看:就是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
听:就是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回答;
想:就是想所学的内容,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做:就是动手操作学具和做练习。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后,智力水平高的同学能很快举手回答,但为了照顾到中、下程度的学生,应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思考,待已有相当多的同学举手后,再根据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有时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困难,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在提问时,避免仅与个别成绩好的同学对话,而置大多数同学于不顾。要注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可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机会。
3、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如在学习了万以上的大数之后,我布置了“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学生通过寻找发现了生活中有趣的大数。
4、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四年级小学生在做课堂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做做玩玩,心神不定,教师应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第四篇:《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实施方案
为落实课改精神,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从教师的实际教学出发,从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入手,通过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引领教师人人开展教学行动研究,落实我校提出的“学、研、展、练、评”四段一评的校本研究模式,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小课题研究,引导教师切实解决自身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教育教研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逐步实现科研强师的目标。重点解决课改工作中遇到的盲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发挥小课题研究切口小、研究周期短、使用经费少、涉及人员少、见效快等特点和优势,解决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二、理论依据
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谈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首要的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成了这场改革的亮点。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的、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因此,只有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在有限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不需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全部教给学生,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会学。这充分说明
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这样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求。《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自主学习是个体走出学校后采取的主要学习方式,而没有自主学习习惯,个人的终生发展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另外,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更是课堂教学所必需的。通过实践把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感。可以促进学生意识到知识是自己学来的,而不是教师或其他人教会的,自己才是学习的管理者。通过实践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目标及做法
在课题研究中,根据我们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以及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在本校“四段一评”的教学模式下,制定以下课题指标: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具体做法:
(1)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和氛围
通过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②实施班级自主管理,提高和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创设宜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改善师生、生生、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民主和自信中生活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适宜学生自主学习的班级制度。
(2)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操作策略
在创设民主和自信的生活、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从学生现实生活学习的主要环节入手,①让学生在自主和探究中学习(具体策略:“创设情境”、“质疑问难”、“学法指导”、“合作学习”、“活动参与”等)②让学生有选择地自主作业,③让学生得到激励性的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探索出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操作策略。
3、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评价
构建以培养自主学习习惯为目标的激励性评价体系。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诊断、总结等功能,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我们将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努力构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的改革,努力使学校的评价具有科学、公正、全面、客观的特点,从而形成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主性评价体系。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从计划、学习、执行、诊断、反思五个环节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行动实施,对研究的设想及方案进行完善。
2、个案法。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3、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六、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开题起步阶段。(2017年6月~2017年7月)学习、讨论、确定详细的研究方案
2、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7年8月~2018年3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指导学生如何在课前做好预习,课上热情参与,课后及时查漏补缺,以便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和尝试,交流实践体会,撰写阶段性小结。
3、第三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18年4月~2018年6月)总结课题研究结论,撰写结题报告,教学叙事,教学设计等相关材料。
第五篇:农村小学生良好学校习惯研究的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实施方案
大洼区平安学校
一、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背景
我校为农村小学,由于成长环境、生活习俗等诸多差异,造成了学生行为习惯的不同表现。多数家长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无暇顾及他们的家庭育。这些都导致学生的习惯出现偏差,诸如迟到、旷课、偷懒、作业缺交、不讲卫生、乱扔垃圾等行为屡见不鲜。虽然我校的老师努力地加强德育工作,但由于得不到家长有效积极地配合,时间一久,老师的心理产生疲惫感和倦怠感,逐渐走入“以不变教育应对万变学生”的惯性教育轨道,教育创新意识和热情正在逐步退去。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怎样培养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主要是从通过加强农村小学生一般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具体内容包括: ①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的研究; ②培养农村小中学生预习习惯的研究; ③培养农村小中学生认真笔记习惯的研究; ④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 ⑤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习惯的研究; ⑥培养农村小中学生整理错题集习惯的研究。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国内外有关行为习惯的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和财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学习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专著。如《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著)、《学习风格论》(谭顶良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林格著)等。许多学校也有类似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对新时期农村小学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而言,适应性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面等实践操作技术层面显得薄弱。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实践意义
以坦然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些教育对象,激发我校教师德育工作的革新意识,从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我校德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从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成为特定形势下我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二)理论价值
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小学德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基础道德和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使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因此,小学德育的重点是养成教育。正如《意见》中所指出的:"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五、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研究有效针对新时期的农村小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用行动来践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从我校实际情况和已有的研究经验出发,有效针对各个年级,各门学科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习惯培养的学科性和层次性,彰显学校特色,从而使学校特色实现新的提升。
我校领导非常重视课堂教学工作,学校教学硬件设施齐全,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学校还订了多种教研杂志,图书馆藏书丰富,这些都为课题组教师提供了不少宝贵的经验。课题组成员,从课题负责人,到所有参与教师,都是教学工作一线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思维活跃、勇于开拓、进取心强、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突出的教学能力,且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所以我校有能力有实力完成本项课题。
六、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界定
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一般指长期逐渐养成的、较稳定的学习行为与态度。如独立思考,独立作业,勤学好问等;就层次而言,可以分为基本学习习惯与高级学习习惯两大类。基本学习习惯有预习习惯、复习习惯、专心听讲习惯、做笔记习惯、独立作业习惯等,高级学习习惯包括认真观察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勇于提问的习惯、自学与研讨的习惯、学用结合的习惯等。
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组教师从各门学科,各个年级入手,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使他们的学习水平提升,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平台,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形成特色,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
(二)、支撑性理论
良好的学习习惯较之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更重要,新课程改革的方 向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的学习习惯是个人内部自相适应的一种自动化行为的动力系统。习惯一经养成,人们的优势心理反应是维持一种习惯而不是去改变这种习惯,这是学习习惯形成应遵循的心理规则。古代教育家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成就大未来。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教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把怎样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首位。
七、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一)研究目标
(1)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2)建立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体系,形成师生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课堂模式,并将成功的经验推广。
(3)形成一套学习习惯的有效评价体系,完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评价反馈机制
(二)研究内容
①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的研究; ②培养农村小学生预习习惯的研究; ③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笔记习惯的研究; ④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 ⑤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习惯的研究; ⑥培养农村小学生整理错题集习惯的研究。
(三)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6年11月-2016年12月):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查阅资料、选定科研课题,组建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设计课题研究计划、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内容、措施、方法,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等,报盘锦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立项。
第二阶段(2017年1月—2017年8月):实验阶段。主要工作:
① 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的研究、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
② 养农村小学生预习习惯的研究; ③ 养农村小学生认真笔记习惯的研究; ④ 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 ⑤ 养农村小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习惯的研究; ⑥培养农村小学生整理错题集习惯的研究。
根据课题方案,展开研究活动,搞好阶段总结。
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1月)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形成系统研究成果专集,接受专家鉴定。
(四)、方法
(1)调查研究法:本课题通过精心设计师生问卷,在各班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我校学生学习习惯有关内容的数据。
(2)文献研究法: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理论学习研究,努力提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3)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研究学生习惯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
(4)观察法:多听其他老师的课,注意他们在不同课堂情景中的表现方式,同时要观察学生教师的反应。
(5)案例研究法:本课题通过模拟在校选择的师生典例,进行个案研究,从中找出规律。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制度保障:
课题组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学习、设计、实践、反思、重建”,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重点要求每学期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次系列研讨活动,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或建立一个电子资料库),每位课题组成员撰写一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或提供一个教学案例,课题负责人严格按照要求定期组织验收。组织保障:
课题组组长由学习科研部主任担任,学校青年教师、市县级骨干教师9人参加本课题研究,人员分工明确。经费保障:
学校提供1万元,保证所需的各项经费,提供所需的各种设备。研究资料获得:学校电子图书室、图书室有丰富有关资料,学校拥有多台教师电脑,老师随时网上查询。时间保障:
学校在课题研究的一年中,为教师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时间。
九、预期成果显示
1、《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论文集)
2、调查问卷、公开课、教案、课件等。
3、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