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张家港市港区小学课题组 王丽芳
一、课题的提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出现的。自上个世纪90年代,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近几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日趋增多,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我市学校就读。我们港区小学地处工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张家港市金港镇的长江社区、长山社区和山北社区,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校求学。目前,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校学生总数的75%以上,为了做好对这些学生的教育问题,通过前期随机抽样调查,我们对这些学生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些学生中,有5%的家长识字不多,76%的家长是小学或初中文化。他们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在对孩子今后的发展调查中,更多的家长对孩子没有太高要求。20%的家长希望孩子能上什么程度就上到什么程度。35%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干什么就干什么。由于家庭的流动性大,学生的知识不连贯,基础知识较弱。调查反映,随父母出来后,只搬一次家的占35%,多次搬家的占65%。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或家长意识的因素,38%的孩子家里没有合适的课外书籍和报纸,孩子的信息面狭窄,部分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滞后,一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些学生胆小、拘谨,不善与人交流、合作;学习基础差、习惯差,有的不会讲普通话,有的不爱学习,有的沾染了小偷小摸的坏习气,如果不对这些学生进行正规有效的教育,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抗情绪,也影响其父母的工作情绪,影响金港镇、张家港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因此,我校将正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现状的摸底调查、心理分析、存在问题的汇总,确立研究对策,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各学科学习都有长足的进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及本课题研究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国外,学校以及家庭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习惯培养。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英国作家萨克莱曾说:“播种思想,收割行动;播种行动,收割习惯;播种习惯,收割人格;播种人格,收割命运。” 由此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新群体,对他们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更有利于这些孩子今后人生的道路能走得更好。
2.研究价值
我校1100余名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75%以上,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四川、湖北、江西、云南、贵州、河北、安徽等20多个省市。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基础教育的差异、家长素质的不同、家庭条件的局限等因素,一些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张家港市的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准等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对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1)有利于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应是平等教育。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先后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的补充意见》、《关于推进我市农村小学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关政策。在教育中,挖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独立性强等优点,能教育与影响本地学生的成长;引导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改掉不良学习习惯,能使他们更好地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2)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习惯的研究与培养,能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间,外来务工人员与学校、社区等的联系、沟通,促进他们融入本地区经济、文化等领域,加深与本地居民的相互了解,消除无形中存在的歧视、自卑、对立等情绪,化解矛盾、隔阂,融洽情感,对建立和谐学校、和谐社区、和谐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3)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我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通过对这些孩子的学习习惯的研究与培养,让他们尽快在学习上缩短与本地孩子的差距,然后通过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发掘他们家乡的多元文化,用以丰富我校校本课程的内容,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校的文化品位。(4)有利于改进教育方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近几年出现的“新群体”,学生来源比较复杂,个体差异较大。通过本课题研究,能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从而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从这一意义上讲,无疑能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教育能力,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5)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由于各地文化的差异,对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管理也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三、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中所研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指非本地户籍,跟随务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到我市居住并在我校就读的学生。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他们中的有一些学生在家乡或父母前期工作的地方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各方面素质都很优秀;更多的学生是来自相对贫穷的中部西部地区,由于当地教育水平落后,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子女也跟随父母到务工所在地学校就近读书。这些学生随着自己父母漂泊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多次转学使得这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有的学生没有认真听课的习惯,有的学生没有认真作业的习惯,有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复习习惯,有的学生没有良好的考试习惯,还有些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等等,所有这些势必影响到这部分学生今后的发展,势必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多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不会轻易改变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活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所以对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研究也就成了我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支撑性理论及相关法律条文
1.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观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
2.自主学习原理: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和帮助下,在明确学习活动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这里的“自主”,既包括学生“个体自主”,也包括在学生“个体自主”基础上的学生“集体自主”。这种学习活动方式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4.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练。勤奋、自信、独立、创新、严谨、谦虚等是良好的学习性格最主要的特征。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性格的基础。习惯属于非智力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培养非智力因素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5.相关法律条文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文件中,明确规定“要重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颁发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入学以流入地区管理为主。” 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流入地政府要负责使其子女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 这对我校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有了法律依据。
五、课题研究目标。
学生学习习惯不同,学业水平也就不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前提。在我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除了部分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外,更多的学生有学习习惯缺乏,满足于基本听懂、会做、考试过关,很少有预习、复习,作业拖拉、抄袭,考试作弊等种种不良习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这部分学生养成能独立思考、能独立作业,又有勤学好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力求达到如下目标
1.形成一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考试等良好习惯的评价体系。2.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立成长档案,做好跟踪记录。让这些孩子在我校学习2-3年后,包括学业水平在内的综合素质有明显的提升。
3.编写一套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校本教材(手册)。4.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带动本地学生素质的提升,实现校园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5.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在研究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的习惯。
1.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
3.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这就要求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
4.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5.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上课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
6.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7.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8.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9.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提要步骤式知识结构。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10.及时完成作业和复习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针对课题的研究内容,本课题分成下面四个子课题: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4)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并辅之以文献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1.行动研究法:
教师结合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的实践开展有目的的研究,并在实践中摸索出最佳的教育方法。
2.文献法:
通过对国内有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方面的资料收集,进行文献的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本课题的研究在已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突破提和高。3.个案分析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中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情况进行一至二年的追踪研究,以总结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适合全日制公办小学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方式、方法。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9年6月)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作充分的论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同时,做好对课题人员的培训工作,以保障课题的顺利开展。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有关教师对课题进行论证并进行修改。3.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收集理论依据。
4.通过调查,建立“在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基本情况”数据库。5.向上级教科规划部门提出立项申请。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2年2月)
本阶段是实验工作的关键阶段,必须认真组织实施,抓好每一个环节,这个阶段收集到的资料和得到的结论,对整个实验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了解学校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原有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情况,并依据学生的水平状况进行分类,统计,寻找原因。
2.成立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学校委员会,定期向家长传授家教的先进经验,促使家长们观念的转变。
3.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途径对课题进行研究,本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享受平等教育的思想,并探索出一套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基本策略。
4.每学期举办“在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个性特长展示,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同时以榜样的力量促使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5.组织课题组有关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中期汇报,通过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及时修订课题研究方案,为下一步进行课题研究指明方向。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3月—2012年4月)
本阶段属于课题的总结阶段,必须系统全面地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本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1.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收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个案、论文、学生成长追踪记录、家长学校教学情况等)。3.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成果论证。
4.进行成果宣传推广。
九、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结题研究报告和教师围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汇编。
2.制度成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学习习惯评价标准;港区小学教师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教学评价标准。
3.家长学校教学VCD视频材料。
4.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学习成果汇编。
5.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方面的相关研究论文2-3篇在省级刊物上正式发表。6.课题研究报告。
十、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长
王丽芳:党支部书记、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张家港市教学能手。1.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
2.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进程。3.进行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4.总结整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 成福林:分管德育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供课题组研究参考。
危乃华:分管教学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张家港市教坛新秀 研讨活动组织的安排、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个案调查工作。
施筱芸:教导主任、小学高级教师,张家港市教坛新秀。子课题1的研究与管理,进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负责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张 杰:教科主任、小学高级教师,张家港市教坛新秀。
课题组副组长,子课题3的研究与管理,负责本课题研究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助课题组做好各阶段课题研究实施的相关工作。
徐海英:分管数学教导、小学高级教师,张家港市教坛新秀。负责对教师课堂教学指导。子课题2的研究与管理,赵 英:德育主任、小学高级教师、张家港市教坛新秀。
负责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方面的教育;组织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学校工作。瞿海燕:团支部书记、大队辅导。负责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管理。
钱惠洪:总务主任,小学高级教师。负责本课题研究的后勤保障工作。
张三元(科学教师)、王荷琴(语文老师)、顾静(英语教师)、陈凤秀(数学教师)进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
十一、课题研究经费预算
本课题预计经费15000元,用于: 1.购买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
2.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开展相关的竞赛活动和个性展示活动。3.整理出刊教师研究成果集。4.整理汇编学生成果集。
十二、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可行性分析
我校于2007年被命名为“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现有教学班23个,学生1100余人,专任教师64名,其中,张家港市级骨干教师占教师的14%,连续两年被评为张家港市文明单位。担任课题组长的王丽芳同志,是张家港市教学能手,曾独立承担过苏州市教科规划课题,并于2007年12月高质量地结题。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成员,由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师组成。课题组成员,大部分为张家港市级骨干教师,都承担或参与过苏州市、张家港市级立项规划课题的研究,在省级及以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因此,我校基本具备承担苏州市教科规划立项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与科研能力。2.保障条件
建立课题研究组织。成立以王丽芳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由学校骨干教师参加,形成学校的研究网络。强化理论培训学习。学校制订课题研究的制度、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并严格遵守课题研究制度。学校经常性地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报刊、网络等渠道,快捷、及时地了解课题研究的动态信息。聘请专家进行指导。主动和市教科室、苏州市教科所联系,邀请专家来校作辅导报告、进行实地指导,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改进方法,解决问题,推进研究进程。加强横向协作交流。积极与同类课题研究的学校或个人联系,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尽可能地少走弯路。确保研究经费到位。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经费,用于购买书刊、外出培训考察、编印资料等,为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经费保证。
第二篇:浅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陈化
浅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题研究总结
陈化 2012、1
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这是说习惯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学习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些都表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则显现得尤为突出。
我校虽地处东城区,但由于种种原因,外来人员的借读比例一直比较高。在城市中站住脚跟的农民,多数人的收入水平虽然远远高于家乡务农收入,但是,按照城市收入水平衡量,绝对水平仍然偏低,在城市中生活较为艰难。据调查,带子女进城读书的农民,多数从事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和其它社会服务业,许多家庭是在城市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更有甚者,他们白天开门做生意,晚上关门全家即在铺内搭板睡觉。子女在这样的“家”中谈不上什么学习环境,更谈不上良好的学前教育。但他们同样有着与城里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其中学校及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主要是在学校、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下面就如何培养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外来人员的子女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后,很少重视子女学习习惯的养成,或者说什么是学习习惯,以及养成习惯有多重要了解极少。低年级教师可以把基本的习惯养成融入班级教育活动中,通过规范班级管理,开展例如课堂学习纪律评比、带齐学习用具评比,比比谁的作业好等争优创先的小活动,每周分别对课前学具准备、课上站立和书写姿式,课中积极发言,回答问题,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好等方面进行评比。在我们学校的许多教师里都张贴着各类评比表,上面的朵朵红花,颗颗红星,是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更是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成果。通过这些课堂常规评比,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这样的一个过程,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以各项学习活动为重点,培养学习习惯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及时
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语文。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不可能学习好,课堂教学任务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课外学习时,也要帮助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
3、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4、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的。做作业时精力要集中。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
三、以家庭教育为依托,内化学生学习习惯。
学生养成了习惯,还要以家庭教育的形式加以巩固,深化。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家校联系本,家校热线,家庭教育你我谈座谈会,建立密切的家校互动网。尤其是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是学生学习习惯的一部分,对于学生个人成长来讲是很重要的。建立家校联系本,学生们把自己一天学习当中的重要学习任务记录下来,包括作业内容,班级学习要求„„等等,家长通过联系本就能够了解孩子班级学习要求以及学校教学常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作业质量不断提高,部分不能很好完成作业的学生也能够改掉不良习惯,学生作业习惯得到有效的培养,这一做法非常有效。
总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辩清是非。由于学生年龄小,往往分不清习惯的好坏。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经常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习惯决定命运,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能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成长!
第三篇:“外来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方案
“外来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方案
兴庆区第二十四小学自治区级立项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进城就业农民工的大量涌入,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明确规定“要重视解决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银川市第二十四小学,就是银川市第一家专为解决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而建的学校。这一举措,基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让农民工子女也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民工子女入校后,随之而来的教育教学问题相当严峻,通过初步的调查,我们发现:由于没有很好的家庭环境,没有合理的引导和约束,农民工子女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有:
1、成长环境糟糕。我校农民工子女多数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他们的父母由于文化水平不高,造就了他们生存就业的艰难。大多数是摊贩、临工、钟点工、跑运输、送水、营销、等,居住的环境简陋、阴暗、拥挤,缺少合理的照明、可供书写的桌椅等,糟糕的吃、住、学条件,无法保障子女最基本的学习条件,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由于受到这样的条件限制,农民工子女成为了一群既敏感而又自卑的弱势群体,在性格上、习惯上都有一定障碍。
2、接触人员复杂。民工生活居住的地方多如菜场、工地等,人员嘈杂。年幼的学生接触着各式人群,在耳濡目染间,对打架、骂人等不良习气习以为常,给学校的正面教育带来困难。
3、家长缺乏管教的方法。农民工子女家长大多每天早出晚归,大多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更没有时间督促孩子学习,对子女放任不管,加上外来学生的父母多半未经过正统的义务教育,文化素质比较低,很多都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何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则在望子成龙心情的驱使下做出过激的行为,使学生出现明显的厌学倾向。
4、学习缺乏一贯性。民工子女家长工作极不稳定,今天在这个工地,明天换那个菜市。他们的子女跟随父母迫于生计辗转于各个城市,今天可能在这所学校,明天则又换了一所学校,转学过于频繁,使学生得不到一贯的学习指导,一直处在不断的适应过程中。各自所学的教材不统一,进度不统一,教师的要求不一致,学习习惯差。民工子女中能主动学习、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低、书写姿势不良,不会预习课文,作业不按时、不认真,有的甚至还会逃学。课余生活缺少课外阅读,唯一爱做的事就是打打闹闹,到处晃荡。学习成绩无法跟上,饱尝失败的滋味,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注意力很难集中,不听讲,课堂上做小动作、睡觉、走神发呆,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质量差。因此,我校从实际出发,根据农民工子女最突出的问题——糟糕的学习习惯,我校申报了 “外来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原名(“以研促培”新公民学童励志教育、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得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段名言道出了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语道破了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大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良好的教育,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农民工子女更不例外。他们不但需要接受有质量的教育,更需要通过良好的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类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农民工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给学生的东西能管学生一辈子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也就是要使学生终身受益。
习惯养成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长久性,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变为引导和激励青少年不断向上的重要精神动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外来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是当今教育必须面临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项研究,对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对推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这些外来流动人口尽快融入当地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当地人群的整体素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支撑性理论及相关法律条文与政策依据
1、“和谐发展”理论。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政策依据。实现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教育公平,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事关本地区可持续发展乃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一件大事。以“和谐发展”理论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政策依据,能使本课题研究一开始就站在一定的高度,使课题研究方向正确,目标明确。
2、“教育公平”理论。
古今中外,对“教育公平”均有过不少相关的理论和论述。我国的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成为其“生活教育”理论的一部分。毛泽东教育思想中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就有对教育公平原则的强调和坚持,尤其强调广大劳动人民子弟普遍的教育权利。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的理论中对教育公平均有过相关论述。西方的柏拉图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20世纪40年代《联合国人权宣言》规定“不论什么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详尽阐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它包括“消除歧视”和“消除不均等”两部分。
3、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观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
4、自主学习原理: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和帮助下,在明确学习活动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这里的“自主”,既包括学生“个体自主”,也包括在学生“个体自主”基础上的学生“集体自主”。这种学习活动方式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5、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6、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练。勤奋、自信、独立、创新、严谨、谦虚等是良好的学习性格最主要的特征。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性格的基础。习惯属于非智力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培养非智力因素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以上这些理论和论述,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实施参考和操作指导。
7、相关法律条文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文件中,明确规定“要重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颁发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入学以流入地区管理为主。” 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流入地政府要负责使其子女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 这对我校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有了法律依据。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摸清了学情,有了理论及法律支撑,学校组织教师反复讨论、研究,综合各方面情况,拟订出了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并将学生学习习惯研究内容进行了细化,把目标分层,既有长远的大目标,又有阶段性的小目标,制订了学校一学期的计划,教育教学每月的计划,努力做到月月有重点,周周有目标,使教师和学生都清楚明解,并扎实去训练、培养。根据年级特点,提出了不同的习惯要求:
低年级段:学习习惯的培养重点是坐姿、站姿规范,读姿、写姿正确;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课前准备充分,爱护学习用具,自己整理书包的习惯;培养学生回答问题举手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有错必改的习惯。
中年级段:学习习惯的培养重点是课堂守纪律,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习惯;培养学生在家复习、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认真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
高年级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求实效,遇困难不放弃的学习习惯以及学生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
各学科教师根据年段目标,结合本班实际,结合本学科教学要求,拟订具体的班级目标及学科教学目标,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个体研究计划。任课教师间加强沟通,课堂习惯尽量统一。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在研究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的习惯。
(一)、学习态度 1.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
3.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这就要求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
(二)、学习方法指导 1.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2.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3.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提要步骤式知识结构。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4.及时完成作业和复习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5.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缺少课外阅读,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弱。指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正确选择有益读物,自主自动地阅读经典书籍,从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更多优秀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辅导他们健康上网,利用网络搜集有价值的资料,提高学习能力、鉴别能力,健康成长。
(三)、课堂学习 1.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上课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2.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3.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针对课题的研究内容,本课题拟分成下面四个子课题: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并辅之以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剖析法、测量法、经验总结法等
1、问卷调查法:给他们发放开放式问卷,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如:对生存环境的感受;喜不喜欢学校、老师、同学;是否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学习有没有困难等等,从而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也希望通过对全校农民工子女的问卷调查,掌握所有农民工人员子女的学习习惯状况,把握影响他们学习习惯的各种因素。
2、行动研究法:强调行动者参与研究,采取观察、谈话、访问、接触等多种方法,安排适当的良好学习习惯的技能训练。
3、个案剖析法:在研究的两个班级中建立成长档案,对孩子进行跟踪研究,观察农民工子女学习习惯培养与本地孩子存在的差异程度;同时,在农民工子女群体中,根据他们各自家庭状况的不同,观察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差异性。
4、访谈法。深入到个别学生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家长相互交流,形成家校合一的教育渠道。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大胆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创新研究,积累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指明方向。
6.测量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运用教育软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进行测试,以了解课题研究的效果。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3月)
1、调查现状,论证定题。
2、成立组织。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培训师资。
5、组织开题会。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3年3月)
(一)、2011年3月-2012年3月
1、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尝试,教给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2、根据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活动,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标准,积累一系列的研究案例,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内容加以提炼和推广应用。
3、成立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学校委员会,定期向家长传授家教的先进经验,促使家长们观念的转变。
4、进行理论辅导,实施研究方案,推出教学模式和优秀课例,同时收集与研究有关的材料,及时写出阶段性的专题小结等。
(二)、2012年3月-2013年3月
1、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途径对课题进行研究,本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享受平等教育的思想,并探索出一套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基本策略。
2、举办“在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个性特长展示,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同时以榜样的力量促使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3、加强调查了了解,做好个案跟踪研究。
4、组织课题组有关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中期汇报,通过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及时修订课题研究方案,为深入进行课题研究指明方向。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12年3月-2013年7月)
1、收集整理成果材料。
2、撰写实验报告。
3、邀请市区科研负责人来校指导结题前的准备工作。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0月)
1、准备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
2、申请结题。
3、总结提升课题研究的经验,在全校范围内进一步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
八、成果展示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自信心有所增强,养成开朗、活泼的良好心态。
2、学习习惯得到良好培养,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来认真对待。
3、有良好的个人卫生及环保卫生习惯,做干净、整洁的小学生。
4、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尊重师长,讲文明,有礼貌。
5、体谅父母,尊重父母,主动分担家庭的困难。
6、有志向,有理想,并为之努力进取。
(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1、形成课题成果研究报告
2、《农民工家教论文集》
3、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展示(课堂教学)
4、《教师论文集》
(1)优秀课例、优秀教学论文展示
(2)心理辅导记录
(3)个案分析资料
(4)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5、《农民工子女作品集》
(1)、学生优秀作业展(2)、作文(3)、手抄报
(4)、获奖记录(5)、活动照片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课题组长
杨彦文: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1.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与修改。2.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进程。
(二)、课题组成员:
周宇:党支部书记、分管德育、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供课题组研究参考。
路秀娟:分管教学副校长、小学一级教师
进行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研讨活动组织的安排、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个案调查工作。
毛雅丽:教导主任、小学一级教师,兴庆区级骨干教师。
课题组副组长,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及执笔;进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负责各子课题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撰写阶段性小结报告;总结整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马红英:语文教研组长,小学一级教师。
子课题1的研究与管理、负责本课题研究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助课题组做好各阶段课题研究实施的相关工作,及子课题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和阶段性小结工作。付宁平:数学教研组长、小学高级教师,银川市级骨干教师。
子课题2的研究与管理,负责本课题研究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助课题组做好各阶段课题研究实施的相关工作,及子课题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和阶段性小结工作 杨小锋:英语教研组长、小学一级教师,子课题3的研究与管理,负责本课题研究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助课题组做好各阶段课题研究实施的相关工作,及子课题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和阶段性小结工作 沈浩:教师
负责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方面的教育;组织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学校工作。苏敏:团支部书记、大队辅导员。
负责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管理。苏顺:总务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负责本课题研究的后勤保障工作。
三、各子课题成员
前期:名师工作室成员及所在班级(待定)
中后期:
语文:1-6年级各班语文教师
数学:1-6年级各班数学教师
英语:李艳 唐慧云 李婷
十、保障条件
1.建立课题研究组织。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形成学校的研究网络。
2.强化理论培训学习。经常性地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报刊、网络等渠道,快捷、及时地了解课题研究的动态信息。
3.聘请专家进行指导。主动和总课题组联系,邀请专家来校作辅导报告、进行实地指导,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改进方法,解决问题,推进研究进程。
4.加强横向协作交流。积极与其他协作课题学校联系,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5.确保研究经费到位。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经费,用于、外出培训考察、等,为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经费保证。
附: 相关经费预算:
课题组成员层级培训及考察:2万元
购买书刊、编印资料:1万元
聘请专家进行指导:1万元
合计:4万元
单位: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十四小学
(又名:银川市兴庆区新公民小学)
姓名:杨彦文 毛雅丽
时间:2011年1月15日
第四篇: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张书云李赛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制定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对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培养小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探索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技术,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
2.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归因分析研究:
(1)主观因素的分析(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
(2)客观因素的分析(包括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因素等)。
3.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
(1)一般性学习习惯培养方法研究:包括①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地学习的习惯;②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③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④培养学生认真笔记的习惯;⑤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⑥培养学生及时系统复习的习惯;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检查的考试习惯等方法培养。
(2)发展性学习习惯培养方法研究:包括对学生科学用脑、讲求效益、勤于思考、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等发展性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研究。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的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确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反映个体需要的主观愿望。
2.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辅导、训练帮助学生纠正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已经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
3.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训练让大部分的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用心倾听、阅读、复习和反思等一系列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问卷法:对四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根据现状制定课题研究目标。
2.研究法:各班根据课题研究目标进行研究,将各班之间课题研究资源互相利用、互为补充、有机结合。
3.观察法 :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等外在表现来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
4.课堂指导法:利用课堂时间采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指导。
5.总结法: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得失,敏锐地抓住实践中的“灵感”和“顿悟”,并不断地学习相关理论,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一步充实和修订课题研究方案,改进课题研究的操作方法、手段。
6.比较法:认真比较学生在课题研究的初始状态及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否朝着课题研究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并及时调控。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步骤和措施
1、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上课专心倾听包括看、听、想、做等四个方面。
看:就是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
听:就是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回答;
想:就是想所学的内容,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做:就是动手操作学具和做练习。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后,智力水平高的同学能很快举手回答,但为了照顾到中、下程度的学生,应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思考,待已有相当多的同学举手后,再根据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有时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困难,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在提问时,避免仅与个别成绩好的同学对话,而置大多数同学于不顾。要注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可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机会。
3、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如在学习了万以上的大数之后,我布置了“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学生通过寻找发现了生活中有趣的大数。
4、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四年级小学生在做课堂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做做玩玩,心神不定,教师应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第五篇:农民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农民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四方河小学
李倩
9月24日
本课题在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保证了课题的顺利进行。现完成了任务,特申请鉴定验收。现将本课题研究的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陆续接收外地来农民工子女入学,截至目前,我校的外地农民工子女占据我校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虽然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外地来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但据调查他们流动性大;多数家长只有小学文化,有的甚至根本没读过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基于这样的情况,他们的孩子受家庭教育、教材、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影响,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随意性行为较多,如学习活动中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分散、不能专心听讲、不爱举手发言、不爱质疑讨论、作业比较潦草,不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叫苦不迭,学生也异常苦恼,这既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又给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小学阶段也正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反之,将贻误终生。《外来农民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旨在通过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探究外来农民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低年级的学生。
二、概念的的界定
外地来农民工子女是指随父母来打工,常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人员的子女。学习习惯是指由于反复训练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学习行动方式,它是不需要监督的、自动化的学习行为。就习惯而言,从生理机制上来讲,习惯是一种后天形成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它是由于多次的重复,使一定的情景和个体的某种行为,在大脑皮层形成的两个兴奋点沟通起来,建立起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
本课题从外地来农民工子女学习特点出发, 根据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需要确定研究专题,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培养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目标】
1.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学教学活动,纠正外来农民工子女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课前准备物品的习惯、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和不懂就问的习惯。2.探索出一套培养外来农民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为这群特殊的孩子的人生成长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内容】
1.调查了解并分析外地来农民工子女学习习惯的现状及成因。
2.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低年级外来农民工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与策略。3.引导家长掌握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提高农民工家长的教育水平。
四、研究的对象:
在我校就读的二年级外地来农民工子女。
五、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要以如何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完善为主线,以他助、互助、自助等手段,构建学生学习习惯教育的运行体系。要把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2、整体性原则: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并以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为实践的价值目标。
3、可行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要明确区别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条件、注意切实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重在针对性、实践性、操作性。
六、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强调行动者参与研究,采取观察、谈话、访问、接触等多种方法,安排良好学习习惯的技能训练。
2、个案剖析法:建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个人档案,注重剖解,形成典型个案。
3、调查研究法:进行团体、个体问卷调查,针对反馈信息,探寻实施策略,注重共性与个性相兼顾,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大胆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创新研究,积累总结经验,为以后的良好学习习惯提供便利。
七、课题实施的过程
1、创设和谐的育人班级环境
整洁和谐的人文环境无疑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班级环境,教室的每一面墙上都会有一个笑脸榜,如:星级作业、我会听讲、课上发言我最棒等。笑脸榜旁边会有一句相对应的名人名言,以此激励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室的黑板报也做到了定期更换,更换的主题要围绕本课题的内容而定。使学生一进到教室就明确要养成怎样的学习习惯。
2、以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
(1)准备好物品的习惯 A、强化训练
二年级学生自控力差,没有整理物品,做好学习准备的习惯,单凭老师的一句简单的“做好课前准备啊”绝对不行,学生前脚答应,后脚就出去活动了。所以我决定通过强化训练让学生养成课前准备物品的习惯。我经常利用晨会、班队会课反复演练,同时表扬做得较好的学生,并委任这些学生做小队长,监督同组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学生由最初的上课时桌面乱七八糟,到队长提醒能够被动整理桌面物品拿出下节课的书本,到现在的自动完成课前准备,发生了质的飞跃,看见学生的变化,我的内心充满了幸福感!B、表扬激励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学生自制力差,忘记是难免的。“物品摆放我最好”的评比使学生在比赛中获得表扬与奖励,一个笑脸,一句表扬就会让做得好的学生做得更好,没做好的学生及时纠正;如果教给别人正确的做法,并连续几天都做得很好,就给予奖励。我想一次奖励要比1O次批评的效果好得多。久而久之,学生课前准备用具的习惯就会养成了。(2)专心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讲是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基本保证。二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针对这些特点,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外,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如下研究:
A、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讲课,教学语言力求儿语化和趣味性,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如: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如果教学语言生涩、呆板,学生学起来就乏味、疲倦,很难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在保证教学语言精炼、准确的前提下,更多的加入了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和故事,每一节课学生都会在轻松快乐的氛围收获着知识。
B、注意动静结合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专心听讲的学习情绪,在讲授过程中,要观察学生的表情,适时的调整课堂的节奏。不要一味的只讲课,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游戏,这对于调整学生的听课情绪往往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自然增长。(3)阅读课本的习惯
阅读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让学生会看书,从书上间接获取新知,这不仅仅是一个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同时也是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纲要”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的任务,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 A、指导学生根据不同学科用不同的方法读。
由于二年级的数学课本主要是以插图为主,教给学生看数学课本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看,在课堂中,学生就会有顺序的看课本上的插图,数清图中各种物体的个数,用简单的语言进行图解了。应用题的阅读则要求学生会找到重点句子重点词语反复读,从而理解题意,完成算式。
语文课的读书方法就要遵循大纲的要求了,要一边读书,一边圈画生字词,遇到不认识字要学会做标记,然后查字典解决。同时要求学生一篇课文要学会多读几遍,渐渐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同时学会积累好词佳句。“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思想要从小就扎根学生的心理。B、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上的要求首先从阅读数量上入手: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量达400万字以上。教师把这些阅读要求列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使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和主动要求。同时开展早读经典美文、童话故事我来讲、经典诵读大比拼等活动,激发孩子课外阅读的习惯,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4)不懂就问的习惯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他们的口音也是南腔北调,很多学生由于胆小或怕别人笑话自己的口音,即使课上没听懂老师的授课内容也从不发问,长此以往学生不会的课程就越来越多,成绩也随之越来越差,最终导致厌学情绪。为了杜绝类似事情发生,我是这样做的。A、故事引领
低年级的学生最爱听故事,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班会时间,给学生讲孔子不耻下问、列宁、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故事。让学生听完故事发表自己的感受,并随机采访平时从不发问的学生,听听他们的心声,告诉学生不懂就问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敢于发问的学生老师才会欣赏他。B、循序渐进
要想让学生不懂就问实施起来肯定有难度,先强制学生每天问一个问题,对敢于问问题的学生要提出表扬,并张贴笑脸激励他。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坚持一个月,学生就会由最初的老师强制发问变成愿意问问题了。待时机成熟再开一次班会,交流心得。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增进了师生的感情。(5)认真写作业的习惯
良好的作业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为培养学生认真写作业的习惯,我准备从以下几点做起: 营造安静的氛围
克服坏习惯首先要使孩子认识到坏习惯的危害,树立克服坏习惯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守纪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作业习惯的重要性,规定在班级中不能大声喧哗、追逐打闹,表扬认真作业的学生,展示优秀作业,树立榜样,营造一个静心作业的氛围。B、锻炼意志
意志在良好作业习惯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孩子缺乏毅力,不能持之以恒,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难以形成。例如,有的孩子既想学习又想玩,为培养在别的同学玩时自己能坚持学习的好习惯,就要以顽强的毅力抑制玩的念头而坚持学习,经过多次反复,就能形成当别人玩时自己仍能坚持学习的好习惯。限制时间
孩子做作业的速度慢,是因为他们对时间和作业量的估计难以像大人那样准确。因此根据作业量,限定孩子做作业的时间,就会让他们在心理上有个时间目标,从而及时、投入、专心致志地完成作业,然后再高高兴兴地去玩。班级制定星级作业评比细则
学生做作业时要做到:态度认真、独立思考、不拖拉作业、应付作业、不抄袭别人的作业、书写姿势正确、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独立完成、仔细检查、作业有错误及时订正。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还要因材施教,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3、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仅仅靠学校老师单方面的培养是不够的,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我们利用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良好学习习惯对孩子一生所起的作用,在家长心里树立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还利用校讯通这一平台,把学生在校的表现通过短信及时传达给家长,让家长做到心里有数;家长及时把孩子在家的学习习惯反馈给老师,这样老师和家长共同有针对性的对孩子开展活动,促进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申请立项,做好课题研究的有关准备工作。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了教育理论,不断提高了对本课题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我编制出实验方案。并反复修改,使之臻于完善,并报批区科研部。
2、实验阶段:
本阶段我搜集、整理和运用了同行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制定出符合我校实际的方法。
其次,我积极参加各级科研部门举行的培训活动,通过活动,加强了教育理论和教科研知识的理解,更新了观念、转变思想,树立了正确的育人观,为开展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总结阶段:
本课题研究后期,我对研究中产生的过程性材料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对研究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对阶段性成果进行鉴定和提炼。在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客观评价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本课题结题报告。
九、研究的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的过程化,我逐步成长起来,我的科研水平借助课题研究这一载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经过我不懈的的努力,现在实验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已经深入人心。
1.通过调查,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善。
2.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本实验与学生学习活动紧密结合,学习习惯的养成其效果很快反映在学习质量上。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在课堂学习效果的检测中成绩有明显进步。
十、问题与讨论
本课题虽然按时完成了任务,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仍成为教育的焦点,只有提高了作为孩子第一位教师的家长的文化素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就会有很大的改善。我还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懈努力,不断创新,把进一步研究外来农民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作为我今后研究的目标,进而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