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缺失与弥补的研究》中期报告

时间:2019-05-12 13:4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缺失与弥补的研究》中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缺失与弥补的研究》中期报告》。

第一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缺失与弥补的研究》中期报告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缺失与弥补的研究》中期报告

塘沽区首批区级课题

课题名称: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缺失与弥补的研究

一、中期检查活动简况[检查时间、地点、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二、中期报告要点(研究工作主要进展、存在问题、下一步计划、可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我校所承担的课题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缺失与弥补的研究》,这是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为目标,以办让家长放心、满意的学校为宗旨确立的。

课题由上级部门批准,并同时成立了课题小组,于2007年1月9日开题。经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论证,制定了课题实施的方案和计划。

一、课题方案如下:

(一)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实验(课题的提出)

为了使课题研究能够扎实有效、持续长远地开展下去,我们对课题的提出进行

了重新地认识,使课题组的每一个成员深刻地感受到此课题的研究意义重大。

我校的学生家长95%来自外地,他们基本上没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而剩下5% 的家长虽然出生在本地,受教育的年限也不长,他们的生活重心都放在谋生,解决一家老小的温饱问题上,根本无暇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简单地认为孩子放在了学校,一切教育问题均由学校负责,致使孩子们缺失了在成长过程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家庭教育的缺失,势必形成学生人格上的缺陷以及各种不良的习惯。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于促进外来务工人员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其子女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实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让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城市的学生一样,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学习习惯上、行为习惯上、卫生习惯上、道德品质上得到协调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二)课题研究假设

本课题研究的三年的时间里,主要达到如下目标:

1.建立家长学校,通过定期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

2.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影响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道德品质;通过摸索、学习、实践,不断地推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成绩。

3.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实践,使工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明显增强,各种良好的习惯逐渐形成,为滨海新区的建设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每学期研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每月上交学习笔记或心得体会。

2.走进家庭,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分析总结影响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要求每位任课教师每学期走访所任班级1/3的学生家庭。

3.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总结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任课教师每学期上交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在全校范围内交流,互相借鉴。

(四)、课题的组织形式

本课题组由教学校长、教学主任、教育主任、一线骨干教师组成;制定计划、组织活动由课题负责人柳红负责;课题的档案管理、研究成果的征集由组长芦秀智负责;家长会的召开、家访活动的开展由副组长王艳丽负责;具体的研究工作由课题组成员实施、开展。

(五)、实施步骤和方法

实验的步骤:

1.课题的制定和筹备(2006年2—8月)

课题申报表和开题报告由柳红负责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由芦秀智负责撰写。确定课题小组成员。

2.课题研究的实施和总结(2007年3月——2008年7月)

(1)课题组成员根据本学校的实施方案开始研究工作(包括理论的学习),所有任课教师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课题组成员要及时记录研究过程,每学期末都要写出阶段性研究成果。

(2)2008年8—12月,各课题组成员撰写研究成果报告,课题组长汇总所有的成果,撰写本课题的结题报告,接受塘沽区教科室的专家鉴定。

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个案分析、经验总结、成果交流

(六)预期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计划在三年的时间里,广泛征集教师优秀的研究成果,参加市区级各类比赛,在全校乃至全区推广我校的研究成果。

二、2007年3月—2008年4月课题研究的过程

据本阶段课题研究的目标,我们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以家访、问卷调查、学生谈话等形式进行)

(一)分析总结了影响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因素:

习惯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是长期逐渐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是行为或倾向,它是后天获得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习习惯的好坏。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学习习惯与学习效果有着正向的关系,一般地,越是优秀的学生,学习习惯就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又转化为一种动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1、小学生在家的时间约占2/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素质教育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就是父母营造的家庭环境了。我校自2004年被命名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对口校以来,大量的务工人员子女来我校就读,约占全校人数的95%,这些学生的父母均来自贫困地区,自身就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水平低,没有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加之他们平时都忙于生计,更无暇过问孩子的学习,他们中绝大多数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的目的就是有人为他们管理孩子,孩子不丢、不受到伤害就可以了,至于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家长根本不重视。同时,这些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些孩子的家就在几平米的地下室,家里孩子两三个,回到家里还要照看弟妹,根本没有学习的时间和氛围。

2、缺失的教育。

一部分的家长只抓孩子学习书本知识,忽视能力培养如:自主读书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想象创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到社会和自然中涉取知识的能力等。这种缺失的教育观认为,知识全在书本上,或者认为只有书本知识才是知识。因此在开发孩子智力时,只注重教他们识字读书,而置社会生活和自然常识于不顾。,对社会和自然常识孤陋寡闻,知之甚少的孩子,很难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所以我们要教孩子读有文字的书本,也要引导他们“读”社会和自然这无字的书本。向实际生活学习,如让孩子看电视中的新闻节目;带孩子到野外游玩、参与一些体育、文娱活动。引导孩子发现问题,指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激发孩子想象、创造的欲望。同时,活学活用书本知识于实际生活中,这都是很重要的。

3、不良环境和人群的影响。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诚实守信的品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领导下,学校和家长所渴求、社会所呼唤的美德,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而社会影响错综复杂,网吧、游戏厅等层出不穷,在一些领域和地方的不良、不规范甚至非法现象屡见不鲜,使众多的小学生耳闻目睹,无形之中受到影响,均给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同时,给小学生们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这是影响少年儿童健康、快乐、向上成长的重要原因。

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老师们走进了学生的家庭生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对自己的学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影响小学生,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习惯养成的因素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每一位课题组教师都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撰写了客观、全面的调查报告。

(二)提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原则和有效途径:

提出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原则和有效途径必须有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持,必须有反复的实践来验证,因此,课题组教师每学期均有相应的理论学习和经验总结。以下原则和途径的提出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1、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就是要面向全体,组织全校任课教师对所教学科,所任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主体性原则。就是在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身的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强行一种学习习惯。

3)层次性原则。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接受事物的能力有高低,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应该有差别。

4)自觉性原则。习惯的养成不应该是老师强加的课程,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好学生的影响下自觉形成的个人行为。

5)循序渐进性原则。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反复检验、反复实践并行之有效的行为,这个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6)持之以恒原则。对于那些成绩落后,上进心不强的学生来说,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有更多的耐心和恒心,在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时,及时监督、不断提醒,让一种好的习惯能贯彻到他所有的学习活动中去。

2、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1)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教方面的讲座和辅导,使家长提高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掌握更多的教育方式。我校利用家长会对全校学生家长进行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给孩子做个榜样》、《关注孩子的生存智慧》(知心姐姐主讲)等专题讲座。

2)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的学法方面的讲座和辅导。利用校会的时间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学法讲座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科学地进行期末复习》、《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谈》、《良好的小学英语学法包括那些》等。

3)在学生中间树立良好学习习惯的典型,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要求各班利用班会时间进行学法交流,让学生从身边的好典型中学到经验。我们在各班评出“学习小标兵”

4)学校通过 “共建和谐校园”“讲文明树新风”、“文明礼仪之星”等活动,规范学生身上不良的行为,促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通过交流与实践,总结并推广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多年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只注重了教师的教授质量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学生自身进行的学习方法的总结,针对这一弊端,素质教育提出了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新教育观念,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就是一把金钥匙,它是可以打开通向任何一座知识宝库的大门。本学期我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推广了一些学习方法,如:低年级的学生在读书中识字、快速查字典、提高计算速度等;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概括段意、总结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修辞作用的方法,写作中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观察事物的方法,描写事物的方法等;数学中简便运算的方法,分析应用题的方法;英语中快速识记单词的方法等;美术中画面布局、上色的方法;音乐中发音的方法„„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时时在教给学生方法,只是我们不善于把这些方法系统地总结下来加以推广,今后我们要在这方面多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

1、深化课程改革,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我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分别在低、中、高年级开设阅读课、口语交际课、美文诵读课。为了进一步落实考试作业改革,我校开展了教师作业设计大赛、试卷设计大赛、学生各类趣味比赛、阳光体育活动等。

2、教师论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结合课题研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开展教师论坛活动,旨在于探讨并推广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3、学法交流。在全校各个年级、各个班级进行学习方法交流活动,要让学生取得掌握学习方法的最佳效果,必须找到符合儿童年龄特征、个性特点、知识水平和学习内容的途径。本次“学习方法大家谈活动”旨在于把学生身边有效的学习方法推介给大家,同龄人的经验,既不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又有说服力,可供借鉴的地方较多,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作了大量的工作,也形成了自己一套较为有效的方法,但是不善于分析、总结,不勤于反思和积累,因而丢失了大部分真实、有说服力的第一手材料,所以,做经验总结时,大量的借鉴、高深的理论尤其显得空洞。

四、下一步计划和预期成果

1、开展“个案追踪”活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研究,及时记载研究成果,得到第一手材料。

2、进一步落实“走进学生心灵”活动,让老师的温情填补孩子心灵上缺失的东西,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3、总结教师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编撰成集,形成我校特有的教育风格,并加以推广。

课题主持人签名

****年**月**日

第二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指那些城市工作和居住但未取得城市户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在城市务工的农民的子女。近几年,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奎屯,他们的子女在奎屯市的各所学校插班就读的比例也在逐年提升。以奎管处中学为例,全校总学生数800多人,外来民工子女占学校学生数近90%。这些外来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忙于生计,很容易无意中就忽视了对孩子心理的关注和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出问题,主观因素是由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的原因导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庭的流动性大,社会交往面窄。一方面,随同父母一起流动给适龄儿童少年的正常读书带来困难,使孩子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不利于他们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而且,农民工居住条件较差,居住空间狭窄,孩子不太可能获得安静的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农民工家庭生活与交往范围的局限性也影响其子女。农民工子女尽管生活在广阔的城市空间,他们实际却只拥有狭隘的生活空间。

二是繁重的劳动使得他们没有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时间都比较长,劳动强度也较重,这样每天回到家里后几乎很少再有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学习方面的情况也就不甚了解,与孩子进行沟通和辅导的机会几乎没有。还有一些家长把孩子寄宿在学校附近的幼儿园或者家教老师家,这些老师一般一次性带了很多孩子,顾不过来,也就疏于管理,有的孩子早上经常性没饭吃,有的孩子的作业竟由老师或大些的孩子代写,这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成长都带来很大的困扰,也给老师的管理带来困扰。

三是滞后的思想观念使得他们忽视孩子的关注和教育,较低的文化素质使得他们轻视孩子的成长。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其自身

文化素质较低,对子女的教育也不是很重视,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容易走极端,教育方法单一。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较低,“教育无用论”、“上学不如打工”之类的思想严重限制了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漠视和落后的教育观念对其子女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原因使得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后便辍学混迹社会,也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不稳定因素。

二 原因分析

在现实中,我国在教育行政执法方面仍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一方面由于不少教育法规没有明确法律责任,没有明确的法则;另一方面已明确法律责任的,对国家机关的违法行为制约不够。

近年来,国家、各地方在政策法规上对外来务工人员有了一定的保障,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也有了更多的理解、融合与交流。但不容怀疑的是,因诸多原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排弃现象在社会上还是存在的。

年青力壮的父母多半在外打工,最初的时候,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子女交由自己的父母代为看护。这些监护者由于年龄、观念问题,对孩子不是娇宠过分,就是撒手不管,任其生长,处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容易产生依赖、懒惰、任性、霸道的习惯,心中只有自我,不考虑别人的情感和需要;不愿意受约束;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没有上进要求。这种隔代教育在情感与理智的把握上,往往是重感情而轻理智;在物质与精神的把握上,往往是重物质而轻精神。久而久之,即使父母意识到,带在身边,有些习惯也是难以改变的。

三 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探索

1、首先帮助家长端正家庭教育的思想并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通过举办家长大课堂,发挥家长学校的积极作用,给家长讲解儿童教育心理学,提高家长们教育理论水平和能力。其次,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教导家长决不能将孩子放任自由,任其所为;也不能盲信“不

打不成材”的旧观念。要遵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小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尊重自尊心,培养良好品德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2、指导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家庭环境是否和谐,对子女的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和谐、融洽、民主的家庭,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经常吵闹、离异的家庭,会阻碍儿童身心发健康发展。有句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就说明我们家长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说到做到,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创造一个良好的、融洽的、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无忧无虑、专心致志地学习和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

3、家长学校积极与家长沟通,密切配合。让家长明白与老师的沟通联系、协调配合会对小孩子形成巨大的教育推动力。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定期召开家长会,发挥家长中积极分子的作用。定期开家长会,属于集体沟通,是老师与学生家长直接相互交流的形式。目的是使家长了解、认识老师和确认发生在子女身上的事并咨询更好的教育方式。老师则利用家长会更多的了解学生在家表现。通过家长的介绍,其余家长会对比分析自己的教育方法,从中吸取成功的育子经验。同时,家长和老师可以互相提意见,这样既改进了老师的教育方法,也让家长有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

(2)、适时对外来人员子女进行家访。这是老师与家长间的个体沟通。通过家访能较详细地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了解家长的个性特点,找出原因,分析原因,再对症下药。同时,可以鼓励家长多访问老师,互相分析教育学生的方法。此时,教师可向家长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如:对孩子提供学习环境,必要的智力投资,学习时间和劳动。

第三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育实践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人数日益增多,他们正逐渐成为校园内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特别是对于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如何办适合的学校教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010年,在沈阳市行政区划的大背景下,我校由原东陵区划入沈河区。由于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总数的35%,家长及子女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区内优质教育资源传统的“吸金石”效应,本学区生源质量也逐步下滑,学生各方面基础均相对薄弱。经过对校情、学情的充分研究分析,学校也召开了多层次的教师会、家长会、学生会,探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进而整体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做了一些尝试,但始终没有成体系的去研究。2011年,我校被纳入沈阳市第一批百所提升学校,上级部门给了很多政策倾斜,也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仍是学校要突破的瓶颈; 2012年5月,我校作为初中学校代表,参加了“沈阳市教育质量检测与评估”项目, 我校八年级6个班学生全部接受了数学学业水平测试、社会性

评价调查、家庭背景问卷调查。2012年10月,我校接到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心理与学习评价中心,反馈给我们三份报告,报告中呈现出来的数据,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作为有三分之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我们必须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因此,自2013年开始,我们就着手这一课题。

(二)选题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从学校现有三分之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一实际出发,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如何为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更适合的教育为突破口,以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

随着沈阳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省市务工人员选择到沈阳就业,他们为沈阳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按照国家政策,作为接收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办学校,我们无条件接收,但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不同的省市,区域教育差距比较大,教材衔接问题,文化差异问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通过课题研究,探求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方式和管理方法,通过规范化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情感态度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使他们全面发展,为上级学校提供合格的毕业生,为提高沈阳市人口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我校作为公办的、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初中,如果能在教学及管理上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不但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还能为同类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案

例。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报道中,未见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这一说法,但有“境外打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这一说法。在法国,16岁以下的儿童少年,无论户籍是否在法国,都能享受到跟当地孩子同样的教育机会和权利,没有任何差别,不管这些儿童少年有没有合法的身份,都能享受到这个待遇。法国人的观念是:这些外来员工只有经过教育才能让他们融入法国社会。如果不让他们受教育,以后国家就很难管,他们失业怎么办?犯罪怎么办?因此这不是他本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在美国,实行教育凭证制度,即由户口所在地的教育管理机构给学生发放就学凭证,学生可以凭“就学凭证”,选择任何学校读书,也可以到外地学校上学;在日本,巴西人子女教育为例,政府要求公立学校按照本地区学生入学标准接纳前来日本打工的巴西人子女就近入学,而这些孩子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费用由政府承担,由于打工者家庭收入远远低于社会救济标准,所以包括这些孩子学校供餐在内的费用也由日本政府负担,同时地方教育委员会向接收巴西打工者子女入学的公立学校增派西班牙语教师,专门负责帮助巴西孩子解决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与任课教师沟通。同时,各个社区的公民馆都会为居住在本社区的外国人免费开办日语补习班,派出所和警察局会安排懂相应外语的警察与外来人员交流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果要让外来人员彻底融入日本社会,就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他们的生存、生活和教育问题。

国内最早涉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文字是1995年1月21日《中国教育报》刊登的记者李建平的文章《流动的孩子哪上学——农民工子女教育探讨》。2001年以后,关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途径的研究成为热点,国家相继出台一些政策条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主要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2006年开始沈阳市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政府的角度关注教育中的弱势群体,近几年,一些公办学校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越来越多,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探究如何针对流动的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被提到议事日程,但是,由于大家都在摸索研究阶段,还找没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式,特别是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异,每所学校有没所学校的具体情况,研究需要因地制宜。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重点:

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获得教育的公平,让他们尽快融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来,提升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

难点:

1.研究过程中,需要把本地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分别进行对比统计,需要尽量避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产生被歧视感。

2.由于务工人员工作的不稳定,使学生频繁流动,使得教育连续性、系统性得不到很好的贯彻,研究工作也会相应受到影响

(五)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开发书法校本课程,实现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习惯的培养,让他们尽快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来。

2.利用本课题,挖掘学生的小课题——我家乡的风土人情,充分利用学生来自不同省市的这份资源,通过交流互动,让学生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丰富学生的课内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

(六)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跟随父母从外地流入新城市的6~14岁之间的学龄儿童。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二、研究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教育工作应致力于多种智能的整体发展,必须配合每位外来务工人员所具有的独特智能,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心智组型,教师应配合学生不同的需要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学。

(二)政策依据

教育公平性原则。教育必须秉承着公平的原则,让每一位外来务

工人员子女都能够共同享受教育的阳光雨露。

(三)实践依据:学校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的现状,要立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实的发展水平,并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整体设计和安排学校的各种教育要素的结构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使学校的“教”与“学”处于和谐的状态中,加速学生的发展。

三、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课题研究本质上是一种科学研究,它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扎实有序地推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理论探究和实践运用相结合。2.合作性原则

学会与人共同承担素任、共同分享快乐和成果是完成课题研究的基本保证。即使选择的课题是采取独立研究的方式,同样离不开与人打交道,离不开别人的支持与帮助。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在开展研究课题过程中要发扬团队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

3.实践性原则

学生是课题的主体,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深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了解学生日常学习最真实的一面,主动寻找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4.灵活性原则

任何经验都有其认知或实践的局限性,我们必须遵循与时俱进的

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因地制宜的策略创新,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变区域差异的劣势为优势,让学生学会和谐相处,共同进步,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家庭。

2.通过本课题研究,从学校德育入手,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课题研究,从课堂教学入手,寻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特别是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最佳方式、方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通过本课题研究,摸索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育的管理模式,追求公平、高效、优质的教育,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办出学校特色。

(二)研究内容

1.分别调查本地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状况,根据学校几次阶段考试成绩,分别统计本地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业水平情况,对比研究差异度。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地域差异、风俗、习惯等)分组,为学生设置关于展示各自家乡风土人情的小课题,从而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可学习资源,作为课堂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所有学生了解沈阳的风土人情,从而激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第二故乡的热爱之情。

4.开发书法校本课程,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书法具有很强的修身养性之效,一定对平静学生的心神,养成良好的习惯很有帮助。

5.开展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尽快融入我校的学习生活中。

6.通过座谈会、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情况。

五、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七、八、九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比较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

六、研究的过程与实施

(一)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2月)

1、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工作,完成课题申请书的书写。

2、了解相关政策,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3、向全校学生下发调查问卷(家长问卷、学生问卷),围绕学生来源、父母职业学历、家庭子女数量、家庭经济状况、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自尊感、同伴交往能力等内容。

4.统计最近三次比较有权威的考试成绩,对比本地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绩,找出差异度。

第二阶段:初步研究阶段(2014年3月---2014年8月)

1、根据问卷结果和成绩对比结果,对比本地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差异,形成调查报告。

2、寻找四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多的实验班级,为每名学生建立研究档案。

3、根据调查报告,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对照方案,开始付诸行动。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14年9月---2015年8月)

1、按照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逐步落实研究过程,并及时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失,适当调整人员和完善研究方法。

2、每学期召开两次以上课题研究交流会。

3、及时收集相关的材料入档。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1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整理装订能反映完整的研究过程的各种资料。

3、向上级推荐优秀的课题论文。

(二)研究的措施

1、做好课题的开题论证工作

通过专家、主管领导和同行研究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讨和审议,对课题进行全面评审完成开题论证。对课题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提出调整与修改意见,最后实施研究。对课题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做分析,对各方面指标做出评析,对研究方案作进一步修改完善。

2、确保课题研究的过程

研究前摸清研究对象的底数,找出具体问题的,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当课题研究到中期时,检验研究中期成效。当课题研究结束时检验课题研究的实际效果。

3、开展研究活动

每次活动要有计划安排,有过程性材料,如活动反思、总结等。组织学习培训活动,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和研究交流等。

4、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

不断的自我提问,对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提出问题。将行为记录贯穿研究活动的始终,重在对实践活动过程与效果的反思。不断地讨论交流,在与同事的交流讨论中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从而对自己研究行为进行反思。

5、收集资料

收集学习资料、研究反思、论文、案例、经验交流材等活动资料。撰写研究各阶段的总结报告。保留研究过程中学生的情况变化资料。

6、自我检查

研究目标达成程度;课题研究内容的落实情况;研究过程资料收集情况;阶段性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和今后的研究设想。

七、保证措施

(一)人员落实

该课题研究在省教育学会的正确地领导下,由学校负责人具体抓

落实,选拔配备科研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人员组成课题组,确保课题研究的人员落实。

(二)管理落实

1、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立项的管理办法,按程序立项。

2、严格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每一阶段都要有周密的计划、明确的任务,严格的落实,确保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保质保量落实实施方案。

3、严格课题组成员的管理。课题组成员要专项专人。课题研究人员一经确立,不得随意更改,确保研究人员稳定性。

4、切实落实课题研究的总结、验收、评价的管理,对于科研成果的形成及转换,都要有严密地管理措施,依法照章办事。

(三)经费落实

1、节俭办事,讲究效率,讲究效益的原则,坚决克服讲排场,大手大脚的浪费的现象。

2、根据实际需要,采取计划、申报、审批、拨款、结算、审计六步原则,确保课题研究经费的落实。

八、预期成果形式

主要形式有研究报告、论文、案例。

九、课题组构成

1.指导组:教师学校黄老师等指导教师 2.课题组:

第四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问题及调适策略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问题及调适策略研究

组长:赵凯

一、实验背景:

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地区之间的人员流动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趋向.在城区的一些小学,多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地区、语言、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差异,这些外来民工子女一下子很难接受和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他们在所在的学校中,往往成为一只只离群的雁、单飞的鸟。摆在他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学习上困难,更有一个个心理上的障碍。他们的学习生活已越来越引起老师及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我们城西校区处于城郊结合部,又是在城西开发区内,外来人员子女来我校就学的较多,因此,本学期我们适时提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问题及调适策略"的研究,旨在通过实验,引导更多的教师关注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一些困惑和心理上的障碍,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素质,促使他们的人格健全发展.这不仅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更关系到地区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课题综述

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问题及心理障碍的调查研究,作出科学的归因分析,并作出相应的调适策略.

三、研究内容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学习基础、学习课程、学习方式的改变等原因而引起的学困问题。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社会地位、语言差别、学习环境等方面不适应而引起的心理、情感的困惑和障碍。

3,针对上述学困问题采取的调适策略。

四、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消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思想、情感

上的隔阂,消除因自卑等原因引起的学习消极甚至厌学情绪,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实验,消除因地区差别而造成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绩

落后、学科偏差等问题,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整体素质。3,通过实验,消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上的孤独、自卑、焦

虑感,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学习品质,发展他们的个性。

五、实验对象

实验小学城西校区1——6年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六、实验方法

调查问卷法、对比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七、采取措施

1,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一对一”互助活动。

2,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辅导,关注个人的成长,对特殊的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

3,加强家校联系,建立家校联系卡,家庭学校一齐努力,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快速适应新环境,真正融入于新生活之中。4,开设系列讲座,改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态度,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

5,通过少先队活动,在学生中建立“手拉手学习小伙伴”,融洽外来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外来学生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学习环境。

八、实验过程:

第一阶段:2003。9-2003。10

(1)外来民工子女学习困难及心理困惑问题调查(2)搜集资料

(3)制订研究方案

(4)课题申报,组织发动。

第二阶段:2003。11-2004。6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的研究,做好“个人档案”及种类活动资料的积累工作,分阶段进行实验分析与总结。

第三阶段:2004。7-2004。8

对实验研究的资料、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在阶段性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课题研究总报告,对本课题进行结题。

九、实验分工

班主任负责调查本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及时向各科老师反馈有关这些学生的学习信息,调整他们的学习情绪并做好家校联系等工作。各任课教师针对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的学困问题作出科学的归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整体素质,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九、条件分析

城西校区现有六十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家庭状况及背景,确保了本次实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城西校区的教职工不但思想作风正,在业务上更是个个拿得起,放得下,专业的师资队伍及良好的师风,确保了本课题的有效顺利开展。

十、成果表达形式

论文

学生学习成果

个案研究记录

第五篇:《外来务工子女有效性教学》中期研究汇报

司徒中心校《外来务工子女的有效性教学》课题

中期汇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司徒镇地处丹阳西部,是丹西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地区之间的人员流动呈越来越频繁,来司徒务工的人员数量也逐年上升。作为我们司徒中心校,也多了一个特殊而庞大的受教育群体---外来务工子女群体。目前,我校学生总数为1125人,外来务工子女的数量已经超过本地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5%。据学校近五年的招生资料分析,我校外地学生主要来自云南、贵州、四川等西部地区的偏僻乡村,从每学期的外地学生入学学业水平调研结果来看,总体学业水平与本地生差距非常大,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尚没有养成基本的学习习惯,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远不及本地生家长,其次,由于学业水平、地区、语言、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差异,致使这些外来务工子女在较长时间内难以适应和融入新的学习生活。这些现状的存在,一方面,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另一方面,这些外地学生无法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如何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不仅是我校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方针的体现。

二、课题的界定

外来务工子女:是指来我镇工作(打工)的非丹阳籍民工的子女。

有效性教学:是指通过教育教学有效活动,使我校外来务工子女群体在学业上,充实原有知识结构,形成正确学习习惯,培养足够的学习能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做到有速度,有效果,有体验,能持续。

外来务工子女的有效性教学:就是指针对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在知识、情感、能力上改变原有的总体弱势,使全体受教育对象通过有效地教学活动取得均衡化发展的策略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外来务工工子女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指导学校教学工作。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外来务工子女在学业水平、行为习惯以及综合素质上

等方面获得均衡化发展。

3、通过外来务工子女的有效性教学课题的研究是来推动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升

学校的办学品位。

四、研究内容

(一)我校外来务工子女的受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这份报告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学历、居住的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心理健康、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十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

(二)外来务工子女的有效性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学校课题组根据外来学生有效性教学的主课题特征,以及存在问题和成因分

析,以学科为单位分别制定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四个子课题。

1、外来务工子女的语文有效性教学

(1)开展读书活动。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儿童期的大量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语言的积累作用不可估量。可外地学生恰恰在这方面是薄弱环节,增强阅读兴趣,培养个阅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设读书角,成立读书小组,开展读书汇报活动,展示读书成果:如读书笔记、好词好句好段的摘录、读后感、好书介绍等,并建议家长多买好书,布置读书角,家校共同引导外地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观看合适的影视节目。在学习英雄人物或历史故事后或之前,适时地播放相关的电影或 VCD,生动形象的视频,能调动这些学生多种器官参与。情趣理交融,能很好地提高理解力,积累知识、语言、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思想教育。

(3)自制生字卡片。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课后让学生动手制作图文并茂的生字小卡片,以自学或巩固词的音形义。上课时,让学生拿出小卡片交流,在愉快中互学互促共进。再鼓励外地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张扬自我,展示个性,培养自主学习和表达能力,自信心、创新意识。

(4)以讲代背。小学生正处在学习语言的初级阶段,光积累不行,还要理解、体验、内化、外化。可以通过以讲带背帮助学生感受、积累语言,创设机会让学生运用、表现语言,激发其积极情感,在情境中轻松、快乐地完成背诵积累的任务。小学语文中有很多童话、寓言或有趣的故事,学生喜欢学,也喜欢讲。课后开 “故事会 ”、“故事擂台赛 ”、给家长或同伴讲故事等活动,使外来学生语言自然内化和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2、外来务工子女的数学有效性教学

(1)创设有效的情境

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这些外来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措施,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设计的情境要有真实性和现实意义,要贴近学生生活。

(2)有效的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基础,它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应用、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外地学生的对数学的兴趣。

(3)有效的合作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外来学生在心理上趋于闭塞,尤其需要在学习中与他人交流,小组合作不仅刚给了他们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更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

(4)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做到真诚还要丰富,鼓励赞扬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让外来学生从心底里感觉到你的真心欣赏。要让他们明白你所表扬的到底具体方面,这样才

能让这些外来学生真正获得一种进步的快乐。

3、外来务工子女在英语学科上的有效性教学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我校多数学生是外出务工子女,父母根本顾不上孩子的学习,只要求教师把学生给他们看管起来,不惹事生非就行。作为教师,既要教学生知识,又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在教学活动中,我做到尽可能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关心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去观察社会,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培养外来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外来学生由于刚接触英语,学习兴趣非常高,随着难度的加深和知识面的扩大,他们的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也渐渐产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关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首先是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用爱心去感化学生,经常找他们谈心,交换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看法。从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间的距离。针对不同学生的爱好、兴趣、个性特点,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善待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做学习的主人。

2)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学习环境,要让外来学生喜爱英语学习,师生关系非常重要。教师的情感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生动的教学艺术来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气氛越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越高。因此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不断向学生传达鼓励、信任、尊重等情感信息,让学生克服恐惧、害怕出错的心理,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认识。杜绝嘲笑、责备学生的现象。

3)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会逐渐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退。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讲故事、听录音、节目表演、会话练习、唱歌、各种比赛来满足学生成长中自我展示的需求,对于保持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外来务工子女音乐学科的有效性教学

(1)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外来学生对形象、具体、新颖的事物也同样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将文字、图象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外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音乐艺术的美感。

(2)拓宽音乐课的教育资源。

生活中处处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把音乐教学和学生所乐于参与的社会活动和课外音乐活动结合起来进行,那学生的学习就成为了一件令人轻松愉快、自觉自愿的事情。教师拓宽音乐的渠道,改狭隘、封闭的课堂式教学为宽阔、开放式教学。例如,我校在放学路队中、集体活动路队中要求以歌咏形式行进,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使这些外来的孩子们了解到音乐,不只是课堂中的音乐,更是课外的、生活中的音乐。

(3)建立音乐学习主动性的激励机制

△尽量将最美的音乐奉献给学生,在美的音乐的长期浸润中,使学生爱上音乐,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形成师生平等的意识,提供外来学生自由表现的平台,培养他们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

△设计有争议的音乐问题,以引发学生不同意见的感受,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体验,解决音乐学习的问题。

5、外来务工子女在美术学科上的有效性教学

1、让外来有学生自己的空间。学生独立人格的空间,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都有人格独立性,不歧视任何一个外地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尤其让外来学生渐渐学会独立思考。

2、让外来学生有选择的机会。是认知过程中的选择。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给这些外来学生自由选择表现形式,从而获得新的领悟。二是参与过程中的选择。要让外来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做到人人参与,双向交流。

3、让外来学生有展现的机会。展现个性,展现能力,展现学业成果,如举办画展、小制作展等。对外来学生适当降低入选要求,让他们在得到展现的满足中自主认识、规范、评价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

由于教学不是单一存在的教育现象,他的效果往往与其他方面互相作用的结果,课题组同时从“外来务工子女不良习惯的纠正”方面探求解决途径

(一)以德育提升外来学生学习认识

孩子的成长评价是多元化的,“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德”是一个人成长中最基本的根基,没有良好的品德,这个人就不能称之为“健全的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是祖国的未来,虽然家庭环境不能与本地孩子相提并论,但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是一样的,有65%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同样70%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重要的,看似文化低的打工者能把思想道德素质与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说明了家长对品德行为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视度!学校也一直重视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并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每周国旗下的讲话、每月“文明标兵”、“校园之星”、“进步标兵”等的评选来强化外来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并逐步转变教师的“育人观”,探索一条“以德育促智育”的教育之路。

(二)形成家校合力,用外因促进外来学生的有效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学校与家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因此,学校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制度,我校定期举行各种规模的家长会,或以年级为单位,或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外地学生家长会,去年家长会上校长的发言主题就是:“让孩子不再向我们一样漂泊、劳累”,打动了无数外地家长的心。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认真做好家访工作,尤其是对于品德行为和卫生习惯偏差的学生,做好家校联系记录表,定期进行家访、电话询问,及时有效掌握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重视更新家长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前提,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产生什么样的行动。面对动辄就对孩子打骂和有不良卫生习惯的家长,学校将从观念上入手,利用家长会平台进行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外来务工人员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从而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问题。

(三)开展兴趣活动小组,以兴趣激发外来学生的学习欲望

外地生由于各方面教育条件的限制,很难使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很难把孩子的潜力挖掘出来。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书法班,体能训练班、歌唱舞蹈班等,尤其是书法班,以江苏省书法等级考试为支点,调动了大量外地学生书法兴趣,从写字入手,带动了学习兴趣。在各类兴趣活动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锻炼了孩子,培养了自信与热情,让信心迁移到学习上。

(四)关注心理健康,以积极心态融入有效性学习。

学校德育处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定期开放咨询,其中一个重点工作内容就是指导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矫正。让他们学会了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正确看待自己与别人差距,树立学习与生活的信心,为初步形成健康的人生观打下了基础。

“流动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寄托,是我们教师的希望,学校将不断地在工作实践中,探索一条有利于外来务工子女的成长之路,引导他们,让他们也能成长为学校中鲜艳的“花朵”。

2、课题的阶段研究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在专家以及校领导指导下,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初步改变了外来学生的学习习惯及状态。

目前,外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乐学、敢于发表与众不同意见的局面。课堂上,学生思维日渐活跃,相互讨论,在争论中启发,对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总体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升。

2、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1)重塑了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出发点。研究中,我们遵循新的教学理论,把学生从被动的世界中拯救出来,确立了新的学生观。首先,我们把每一个学生看作是平等受教的对象;其次,我们把每个学生看作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所有学生的天性。再次,我们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并以“个性自由的发展”为目的,承认外来学生的个别差异,重视外来学生的个性,发掘他们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2)重新确认教师角色。

①成为一个忠实的听众。②成为一个友好的伙伴。④成为一个可亲可敬的长者。⑤成为一个不断虚心学习的学生。

4、教师针对学生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水平有了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了提高,教学上有了长足进步,在各级公开课取得佳绩,多篇论文、反思等在省市级发表或获奖。

六、目前存在尚待解决问题:

1、外来务工子女转进转出流动性大,为课题的系统研究、跟踪研究带来数据收

集上的困难。

2、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兄弟姊妹众多,校外生活忙于家务或照料弟妹,客观上影响了对学业的关注。

以上问题将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列为重点,分析,实验,寻找应对的途径,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缺失与弥补的研究》中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缺失与弥补的研究》中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