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问题与策略
随着大量外来民工举家迁入大城市,其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成为大城市政府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大批民工的到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但民工们在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尤其是被视为“城市的第二代移民”的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社会焦点.而当前,做好民工子女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工作是落实党和政府关心弱势群体,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更重要的是,这些在外地借读的孩子,由于教育环境的改变,教材的差异,课程进度和难度的差异,教学方法的不同都直接影响了其学习的效果。因此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公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指定就读中学,学校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外地的民工子弟,他们的父母在南京从事非农产业,但工作具有不稳定性,随着父母工作的变迁,生活和学习环境不断改变,造成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牢固,学习环节脱节,学习习惯欠佳等学习障碍。因此他们进入初中校园后,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面对新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学生们都感到了困惑和无助。另外,一些外地学生的家长曾表示,只要把孩子看住就行,成绩好坏是其次;也有的家长比较关心孩子的学习,但方式不对,每次老师正常反映情况,家长就以为是告状,把孩子训一顿;还有一些家长没有通讯工具,对孩子在学校里的状况一无所知,也不想了解。众多因素都使许多刚进入初一的外来民工子弟学生在初中起始阶段就对学习没有什么信心,更对学习没有什么热情,从而导致他们初
二、初三的学习更难稳步发展。而初一年级是学生初中学习和生活生涯的开始,其作用不言而喻,学生必须在初始年级具备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学生的成长更具有延续性,同时,也为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学生各方面的品质。
鉴于此,我校的数学课题研究小组,立足我校外地学生的特点,期望数学课堂教学向着朴实而有效的方向努力,真正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学生一起享受同城教育待遇,提出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我们认为首先必须开展的也是非常有必要开展的工作是做好外来民工子弟学生的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育,努力教育帮助这些学生完成由小学向中学的顺利过渡,这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那么这些刚走入初中的初一学生在初一这段过渡期里主要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根据我们的调查和以往的教学经验,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伙伴和学习环境陌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父母工作环境的不稳定,流动性比较大,经常处于一种陌生的学习环境中。新的老师、新的同学需要学生有一段适应过程。而学习本来就是一种脑力劳动,数学学习更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过程,这种思维的发展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当人在不稳定的环境中,这种思维的培养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第二,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有所差异,数学基础薄弱。我校有一部分外地学生是在老家读的小学,而有的小学是五年制,有的小学是六年制,还有的学生在老家读了一年初一,又到南京重读初一,以前用的教材又各不相同。总而言之这些外地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因此有学习挫折感,从而产生学习倦怠心理。
第三,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较若弱,中学的课程相比较小学来说比较多,作业也比较多,要求也多,一下子适应不过来。特别是进入初一年级的外地生,他们不适应中学快节奏、大容量、既独立又合作型的学习方式,因此整天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原因,他们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相对减少了,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与教师的距离感,逐渐形成了有问题不敢问,甚至没问题可问的局面。
第四,部分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不当。特别是大部分外地生由于多种原因,在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没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具有惰性。同时在小学阶段形成了一种依赖性和模仿性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喜欢机械地记忆,习惯于只完成书面作业,甚至只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就很难。
综上所述,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中小学衔接教学,实现小学向中学的顺利过渡是摆在我们每个初一教师面前的艰巨而又有深远意义的任务。那么如何确立目标,寻求策略,帮助初一学生顺利实现小学向中学的过渡呢?就中学数学学科而言,我认为我们初一数学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要努力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衔接,促进外地生学习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状况能提高人的各种心理机能,安定的生活环境,熟悉的合作伙伴,平衡的心理需求是养成良好心理状况的关键。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由于环境和对象变了,特别是对教他的老师持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状态,往往对老师采取一种琢磨的态度,而这个时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感知的有意性有了提高,但不够稳定和持久。因此,对外地生教师要以火一般的热情去温暖学生的心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应想方设法,联系不同学生的知识前提,说理深入浅出,表达形象鲜明,讲话幽默风趣,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同时还要多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用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计算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外地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温馨,“动之以情,感之以行”。在集体的温馨感召下,相信外地生便会产生眷恋感,学生喜欢老师,就会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进而幻想在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
第二,我们应全面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熟悉掌握“新课标”的教材体系,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特别是我校的外地生,分别来自五湖四海,数学基础相对较差,作为初一数学教师,我们更要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教师的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而升入初一后,要学的知识更加抽象,更加符号化,在逻辑性、抽象性、严密性上都有一个飞跃。学生进入初一后,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发生了改变。首先,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进入初中后,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又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这次过渡,负数的引入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必须讲清有理数的特点。其次,在七年级“有理数”知识中,引进了代数式的概念,进而研究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这次过渡,代数式的概念是关键,使学生明确“式”也具有数的一些性质,以及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再次,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正因如此,一般地说列方程要比列算式考虑起来更直接、更自然,因而有更多优越性。
第三,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意义不言而语。以往大部分外地生由于多种原因,在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不理想,主要是忽视了对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初一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首先,加强预习指导。我们知道,课前预习对提高听课效率很有促进作用。大多数初一学生缺乏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教师不能放任自流或停留于一般性的号召。应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对需要预习的内容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逐步指导学生培养科学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例如,在学习负数时,可以指导学生预习并提出具体要求:有没有比0还小的数?他们叫什么数?虽然问题不多,但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后,对负数有了模糊的认识,再通过新课的讲解,疑虑就会迎刃而解。再如,在学习数轴时,可以指导学生预习:什么叫数轴?如何画数轴?这样学生在学习新课进再通过老师的分析讲解,就会对数轴的概念更加清晰、完整,对画数轴的要点印象深刻。一般说来:预习内容的布置应针对新授课内容和重点、难点和关键,以起到强调、铺垫、初步了解和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些浅显的内容及理性较强、难度较大的内容都不宜让学生预习,因为前者预习了反而使听课索然无味,后者学生预习要浪费大量的时间,且效果也不大。加强预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听课,而初一学生好动,注意力不稳定,转移不迅速也不完全,这些因素都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因此对初一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第二点应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听课方法。教师应培养学生上课时要注意听、注意看、注意想、注意记,做到耳、脑、手并用,立体吸收教学信息,从而紧密配合教学活动。例如学习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中线段、射线、直线一节,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到:
1、注意听线段、射线、直线的意义;
2、注意看如何画线段、射线、直线及其表示;
3、注意想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
4、注意记下重要内容,也就是课堂笔记。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有了完整清晰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听课要听思路,听重点、难点分析,了解、学习教师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虽然书上只有6道不同类型的例题,但其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这6道题,而是通过这些例题的分析、讲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着重指导学生在听课时要听教师对问题的分析过程,注重教师解决问题时用到的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第三步应是指导正确合理的复习方法,初一学生脑子灵、记忆力强,但记得快也忘得快,而根据艾宾浩斯提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指导学生合理有效的安排复习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要让学生养成对当天功课及时复习的习惯,要改变初一学生不复习就做作业的坏毛病,单元结束时要让学生及时对一单元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最后,要指导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总复习,改掉为考试而复习的坏习惯。复习不应是机械的重复知识,而是对旧知识再学习,再加工的过程。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学法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的科学学习程序,帮助他们形成学习能力,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第四,改进和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与学的统一。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体现在学生学法的衔接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教师教法的衔接上。这些来自外地的初一年级学生,刚刚离开小学,或是离开家乡,乍一来到新的环境,对一切均不适应,课程的增多,教法的改变,常使他们无所适从,有的甚至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失重。另外由于中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小学中老师管的严,可以讲是手把手的生学完新课后不断地反复地练习,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基本上是少讲多练。但由于初中数学新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像小学那样做到一题多练。因此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尝试从教法与学法的沟通入手,努力削缓小学与中学两学段之间的“陡坡”。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之能灵活解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有赖于教师在教法上的新型多变,正确、合理、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尽力做到少讲、精讲,努力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自觉自律意识,使学生能正确地顺利地解决一个个习题和对概念等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深入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能在数学的海洋中畅游。
总之,作为初中起始年级的数学教师,作为公办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数学教师,我们更应该在实践中摸索一套适合外来务工者子女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包括课前准备、直接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等。为搞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真正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学生
一起享受同城教育待遇,努力教育帮助这些学生完成由小学向中学的顺利过渡,让我们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学生一起,从小学到中学乃至更高层次的学校一直都能持续、和谐、健康的发展。
第二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望在京接受高中教育北京市将制定和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北京市高中阶段教育的办法,满足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在北京市教委日前公布的《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有多处地方提到了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教育的问题。这意味着流动人口子女在京就读享受同城待遇上又迈出了实施性的一步。目前,北京市教委正在实施来京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三年规划方案。北京市将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体制。
■政策
非京籍学生读高中有条件放开
据统计,北京市流动儿童已达到42万,其中有67%在公办校借读。目前,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流动儿童,北京市提出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并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颁布实施三年规划方案,今年公办校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例达到70%以上,到2012年实现基本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
目前北京户籍的孩子出生率逐年下降,而流动人口的子女却不断增加。今年开学,北京市进入小学的孩子中,外来人口数量已经超过43%。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衔接问题也备受关注。针对这一热点,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将制定和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本市高中阶段教育的办法,满足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据悉,现在,也有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在京读高中,但需要自己联系学校,同时,还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此外,在高考的压力下,还有很多学生放弃在京读高中,而是转回原籍上学。
■分析
高考将成政策推行障碍
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韩嘉玲对流动人口教育问题关注多年,在她看来,北京的教改纲要在解决流动人口教育问题上实现了一个突破,把高中教育也纳入到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保障体系中,使他们在京接受高中教育时有望免除借读费、学校招生门槛等种种限制,得到与北京学生一样的待遇,这一做法也显示出政府一种务实的姿态。
但她同时也表示,“流动人口子女在京就读最大的障碍是高考。”由于义务教育不包括高中,现行的国家高考制度规定,考生需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很多非京籍的孩子在京接受义务教育之后,因为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如果想在北京借读高中还需要缴纳高昂的借读费。在她调查的在京打工的农民工家庭中,几乎都是因为这些问题,最后不得不将孩子送回原籍读高中,或者直接辍学进入社会。
■建言
改革可先从中职开始
截至昨天下午,北京市教委开设的征求意见邮箱中已有不少市民留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褚宏启教授曾参与过北京教改纲要的专家座谈会,他认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高中教育应分段实施稳步推行,北京外来人口多,教育资源有限,过度放开可能会引起社会不稳定。不妨先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入手。目前,大部分中职校都面临生源萎缩,建议这些学校向在京务工的流动人口放开,允许他们在京参加中考,并报考北京的中职校。
在条件成熟后,再进一步放开普通高中的招生,这样更利于社会稳定。
■纲要其他要点解析
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结合【纲要】深入推进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把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中阶段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解读】此前,综合素质评价曾应用到小升初的“推优”。高中新课改后,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可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将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录取结合,尚属首次提出。
赵学勤表示,综合素质评价强调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实现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的结合打破了过去仅把中考成绩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录取模式,强调了多元标准。但需要注意的是,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结合必须有完善的操作程序,还要取决于高中招生改革的多样化。
部分科目一年将多次考试
【纲要】普通高校以统一考试成绩为基准,以高中会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为参考,择优录取。对高中阶段表现优异的学生,试点推荐录取。对在工作实践中具有特殊才能和特殊贡献的人才破格录取。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推进高考报名社会化试点。
【解读】早在2007年,当时的北京市政协委员王晋堂在北京两会上就曾呼吁:高考报名社会化。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也多次在全国两会上递交相关提案。在他们看来,当前的学校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情况非常严重,升学率几乎成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实行高考报考社会化,升学率不再按校统计,使学校摆脱压力树立正确教育观、人才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纲要中提出的部分科目试点多次考试,赵学勤表示,这将作为对高考改革的一种有益探索,可以尝试着去推进。国外能实行多次考试,前提是这种考试是一般能力测试,而我国现行的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如果录取制度不改革,多次考试也难以实现。
附:关于《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根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2008年10月,北京和其他8各省市(上海、辽宁、江苏、河南、湖南、广东、重庆、新疆)与国家同步,正式启动《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工作。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教育工作方针,对未来十年北京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纲要制定工作自启动以来,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多次在不同范围内征求意见,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同志先后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征求有关方面、专家学者、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意见。先后征集各方面意见近千条,做了多次修改,形成目前公开征求意见稿。
为了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努力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我市市情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规划纲要》,在前一阶段征求专家及有关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于2010年10月13~20日向社会各界开展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网站()全文刊登,各界人士可通过电子邮件(guihua@bjedu.gov.cn)和来函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来函请寄: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09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展规划处转《规划纲要》工作办公室。邮编:100031。
特此公告。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二O一O年十月十三日
未来十年,高中教育将得到普及,义务教育将在县或区内实现均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将在流入地平等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甚至可以在当地升学……昨天,在众多起草专家的解读下,正在征求意见的国家教改十年纲要展现出这样一幅美好的前景。
打工子弟当地升学有望
2008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已达884.7万人,全国每百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就至少有6人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未来十年,他们不仅将逐步在流入地平等地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还有望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以本市为例,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超过40万人,且每年以三四万人的规模递增。未来3年,本市将努力解决他们在京享受义务教育的问题,2012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可进入公办校就读。
虽然这些孩子能在流入地的中小学借读,但却因户籍制度所限,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我国各地所学课程存在差异,一些流动儿童在流入地读到高中,离开家乡已有12年,回家高考,所学课程已与当地考试衔接不上。”参与起草纲要的一位专家说,这也是将“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办法”写入教改十年方案的原因。
这一工作也已写入教育部今年的工作要点中。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相关的调研工作将很快启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规划纲要第七战略课题组组长袁振国表示,这一办法出台后,将不会立即在大城市推开,会首先选择随迁子女流入规模较少的二线城市先期试点。
“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说。目前,我国各地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贸然“放开”在户籍地参加高考的限制,将会导致大家都跑到北京、上海这些地区参加高考,城市将不堪重负。据透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升学办法的出台将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同步,“户籍制度没有了,就不存在在户籍地参加高考的问题了。”袁振国说。“还可以在中职上动脑筋。”北京师范大学有关专家建议。目前,由于本地生源的下降,北京中职学校近年来生源不足,很多教育资源闲置浪费,在高考户籍地报考的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之前,这实际上可以成为打工子弟在当地升学的方式之一。(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为随迁子女建立临时学籍 实现教育覆盖 中国教育在线北京青年报 邓兴军 2010-04-09
8日记者获悉,近期市教委拟向携带适龄子女的来京务工人员发放“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宣传卡”,同时深入自办学校进行逐校逐人登记,为所有自办学校随迁子女建立临时学籍,这在本市还是第一次。对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公办学校实行首接负责制,不得拒收或置之不理。
市教委表示,为了进一步妥善解决好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到2012年左右基本实现随迁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目标,研究制定了“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宣传卡”和“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登记卡”。
宣传卡主要是向广大随迁子女积极宣传在本市进入公办中小学就读的工作要求和基本程序,引导广大随迁子女到公办学校接受安全、良好的义务教育。此外,还向社会公布了各区县教委政策咨询电话。市教委明确要求各区县教委要组织本辖区中小学校认真学习随迁子女在京就读的有关政策。
公办学校实行首接负责制,对主动到学校咨询和申请就读的随迁子女及其家长要热情接待,积极予以接收。学校接收有困难的,要登记好学生的基本情况,报区县教委予以协调解决,不得拒收或置之不理。宣传卡拟通过市有关部门协助发放。
登记卡主要面向的是目前还没有进入公办、民办学校,主要在自办学校就读的学生。由各区县教委下校进行逐校逐人登记,同时将学生基本信息统一录入到《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临时学籍登记表》,以登记表中学生的信息为基础,建立随迁子女基本信息数据库,为将来建立随迁子女临时学籍奠定基础。
登记卡信息登记完毕后,由学校统一保管。学生在本市转学时须持登记卡,到新转入学校联系,并在登记卡背面做好信息变更登记。通过这些措施,市教委力图实现随迁子女教育全覆盖,并纳入本市正常工作范畴。
北京市教委:随迁子女在京借读不收借读费4月15日,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今年小升初工作已经启动,市教委承诺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工作,并表示不收借读费。
北京市教委表示,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外地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借读,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文件精神的意见》(京政办发[2008]50号)规定办理,不收借读费。各区县教委要采取措施,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切实做好本区县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工作。
北京市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发入学登记卡
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教育报 王超群 2010-04-12
中小学接收随迁子女实行“首接负责制”
2010年,北京市将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发放入学登记卡,中小学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时实行“首接负责制”。同时,对主动到学校咨询和申请就读的学生及其家长要热情接待。学校接收有困难的,要登记好学生的基本情况,由区县教委予以协调解决,不得拒收或置之不理。这是记者日前从北京市教委获悉的。
为做好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从2010年开始,北京市教委制作了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宣传卡和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登记卡。各区县教委要认真组织力量做好政策宣传卡的宣传和登记卡的组织登记工作,为将来随迁子女建立临时学籍、实施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
据了解,政策宣传卡拟由北京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和市公安局协助,在基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工作人员入户登记和来京务工人员办理暂住证时发放。登记卡将由各区县教委组织专门人员逐校逐人登记。登记卡信息登记完毕后,交由学校统一保管。学生在本市转学时须持登记卡到新转入学校联系,并在登记卡背面做好信息变更登记。
按照北京市教委统一要求,各区县教委于4月23日前完成本区县学校学生信息登记工作,建立区县随迁子女基本信息数据库。此后,临时学籍登记表还将于每年春季和秋季开学后两周内定期向市教委上报。
第三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
外来人员(含进城务工农民)子女
接受义务教育的相关政策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城市各级政府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指示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有关精神,结合本区实际,制定了《关于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意见》。具体办法如下:
根据巴南区农民工的构成特点,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并具备相应手续者,其子女可在务工所在地学校就读,并与当地正住户口适龄儿童少年同等对待。一是在巴南区经商并取得经商所在地工商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二是在巴南区务工并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用工合同的人员;三是在巴南区从事其他合法工作的人员。流入巴南区城区(鱼洞、李家沱地区)的上述人员子女,可到指定学校就读。在鱼洞地区分别指定了4所小学和2所初中,在李家沱地区分别4所小学和3所初中接收上述流动人口子女 — 1 —
(详见附表)。流入到巴南区其他场镇(或农村)务工、经商及从事其他合法工作的流动人口子女,可就近在流入地学校就读。
“农民工”子女就学所需手续
上述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学校就读应具备以下手续: 1.本人(或监护人)提出入学申请。
2.在申请就读学校附近经商的个体工商户应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在申请就读学校附近企事业单位务工的,应提供与用工单位签订的劳动用工合同;在申请就读学校附近长期(一年以上)从事其它合法工作的,应提供所在地镇(街)、村(居)委会证明。
3.暂住证(街道之间的流动人口应提供流入地街道居委会或派出所出具的居住地点证明;
4.户口薄。
学校审核上述手续经后安排相应班级就读,同时,按照学籍管理要求办理异动手续。
城区指定接收“农民工”子女学校基本情况表
巴南区教委入学咨询及投诉电话: 66223793;66227010;66227009。
巴南区指定接收农民工子女学校基本情况表
巴南区教委入学咨询及投诉电话: 66223793;;
***9
第四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分析
提要 “民工潮”作为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趋势,已渐渐为人们所接受。上世纪90年代后,第二轮“城市移民”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流动人口外出打工日渐出现“家庭化”趋势,从而使得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流动大军涌入城市后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对北京、上海、浙江(杭州)三地的流动子女受教育的调查问卷,对流动子女的教育状况作出具体分析,最后从教育观念、政府、社会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存在的问题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状况。由于受种种因素的限制,目前外来务工人口子女就学的方式,主要是在正常缴纳借读费后进入市区公立学校;进入收费较贵的政府批准的私学校;在非法或不合格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据调查,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小学和民工子女学校入学的小学生人数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如上海浦东新区民工子女学校有1.4万余人,在公立中学借读的共2.86万人;闵行区民工子女学校有1.6万人,加上在公办中学借读的共有2.22万人;宝山区、嘉定区民工子女学校分别有2.56万人和1.13万人。市中心区和远郊人数较少。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难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基础教育由县、乡财政管理的教育体制。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1979年以后,我国的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往往是受户籍制度、教育投入机制影响的结果。没有城市户籍或是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外地务工的流动人口在农村交纳教育附加费,在城市打工也缴纳工商税、暂住费等费用,他们负担了城乡的双重费用,但他们的子女上学,却仍然要另外缴纳很高的费用而且得不到应有的服务,这种状况不利于民工子女入学接受应有的教育。
(二)一些公办学校相对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以及学杂费是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的一道门槛。部分家长不愿让孩子在公办学校就读,一是民工学校收费低。如在杭州,民办学校每学期收费600元(以小学为例),公办学校按杭州市收费标准每位学生每学期收取300元的借读费,在北京甚至达到600元。在杭州调查发现,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立学校的收费表面上是按《杭州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暂行办法》收取,但实际上,学校仍以各种原因“强迫”家长以自愿奉献的名义缴纳上万元的教育基金。二是民工学校收费方式比较灵活,允许学生按月或按季度交费。三是民工学校的招生条件宽松,面向全社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办理手续简单,公办学校招生原则,往往先满足本地生源,才会考虑外来民工子女。其次,公办学校在入学办理手续上要求民工子女要持有流入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证明、暂住证、健康证等一系列证明,往往使得想让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家长奔波、折腾一番,有时还需要走“后门”,拉关系,这让当初到城市务工人员无所适从,同时也滋生公办学校一些单位部门的腐败。
按照杭州市划定的市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很多有两个孩子的外来人口家庭基本上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选择,一如他们选择质次
价低的生活用品一样,很自然地选择教育水平虽低但收费低廉的打工子弟学校甚至让孩子辍学。据报载,截止2001年5月份北京的20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小学阶段的入学率为90%,初中阶段为20%,有相当数量人口面临着就学那难但没有质量保障的尴尬境地。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受到歧视。有的公办学校的借读生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比,有的活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法积极参与,从而造成他们在学校成为被冷落的对象,逐渐形成一种自卑的心理。因此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到公办学校受到歧视,而宁可选择学校没保障的民工学校。据在杭州学校外地生与本地生关系问件调查发现,在对于“你平时更喜欢和哪些同学一起玩”这个问题的回答,回答更喜欢和杭州本地同学一起玩的比例为0,回答更喜欢同外地生一起玩的有49.21%,认为都一样的占4.21%。寻究其原因,虽存在方言的阻碍,而更多的是在本地与外地、市民与民工阶层的划分。从而造成本地与外地学生交往的鸿沟,也使得更多的流动人口子女认为城里人瞧不起他们,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因此,接收学校如何使外地学生和本地学生和睦相处,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
(四)民工子弟学校为外来民工子弟就学提供了便利,但存在的问题不能忽视。民工子弟学校发展快,分布散,不均衡。据2001年5月下旬上海各区县教育局统计,目前在沪工有民工子女学校519所,在校学生约12万人,分布在卢湾、黄浦以外的17个区县,其中民工子女学校有50所以上,在宝山、闵行、嘉定三个区,共有学生52000名,占总人数的43.2%。
办学条件不符合要求。根据各地区县教育局自查和2001年5月教委检查的结果,除少数租用空置校舍的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环境尚可外。如浙江杭州明珠实验学校为首的5所民工子弟学校,其余以简屋、民宅、厂房作为教育的居多,办学条件多数不符合要求。北京丰台区共有民工子弟学校52所,其设立和办学均未经过丰台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在从北京、上海、杭州调查数据得知,这些民工子弟学校的举办者很少是本地长住户口,大多数是外地人员,其文化程度多为初、高中毕业,有的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其中学校的教师情况普遍是“半路出家”,65%没有教师经验,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其流动性很大,劳资矛盾明显。民工子弟学校因办学条件的诸多原因,学校的卫生状况和免疫预防工作差,缺少严格的卫生检查,学生事物中毒时有发生,并且学校里的设施、交通工具等也普遍存在安全事故隐患。就其中火灾隐患一项,据上海市消防部门去年4—5月对506所民工子弟学校消防安全专项检查,这些学校普遍存在安全通道不畅,无疏散标志,消防设施严重不足等火灾隐患。
民工子弟学校内部管理问题众多。民工子弟学校内部组织结构简单,在许多方面权责不分,尤其是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民工子弟学校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地位,学校的权利不能在法律上得以承认和有效保障,学校的存在及其对内对外的各种关系很容易受到国家或当地政府相关经济、文化、教育政策影响,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之中,动迁对学校来说是家常便饭;民工子弟学校现在也已开始激烈的竞争,影响学校竞争实力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并不是学校办学质量与办学特色,而在于学校所处的地段,取决于学校附近是否有集中的民工聚居点,是否有大量的学龄儿童存在,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外来民工子女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五)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管理衔接和法律法规亟需协调、完善。目前,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在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上的管理,出现了流入地的教育部门基本不管理,流出地教育行政部门难以管理的现象。在上海,除安徽寿县社会力量办学办公室有专门在沪负责联系民工子女办学情况外,其他各地都没有专人负责。为此,曾发生过两所学校为抢生源而降低收费现象。检查中还发现,有一个学校承办人兼了6所学校校长。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市、区、县教育局只能进行简单的日常管理,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予以扶植,涉及到经费、校舍、交通、消防、安全等难以管理。由于外来人口流入情况难以预测,所以区县教育局无法制定办学计划。
而对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法律法规上,虽然早在1996年国家教委就提出解决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措施,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要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创造条件,但对解决此类问题的法律责任、社会责任未作出明确界定。1998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没有强制的具体操作内容,而其具体的政策要求由各地自己制定,没有明确流入地的学校对于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责任和义务及具体收费;没能从法律法规层次上对兴起的民工子弟学校的地位、权利加以确认。再者由于,无论是流出地还是流入地政府大都对此保持低调,除了经费问题外,还有管理协调上的问题。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减少外来子女教育的经费投入,从而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门槛;或者忽视未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现状,片面追求功绩效应,追求小班化教育,没能协调好空闲的公办教育资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创造条件。此外,一些领导部门认为民工子弟学校这一现象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现象,不会持续太久,可任其自然消亡,从而出现了一批具有严重隐患和教育问题的民工子弟学校,威胁到外来流动子女受教育质量。
(六)国家教育投资少而分配不均。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为4.842%,我国仅为2.3%,远远低于平均值,加上因投入体制和环节的问题产生的消耗,真正落实到教育之中的经费就更为有限了,这说明了我国的公共教育投资水平是明显偏低。而在这有限的教育经费中,中央政府财政拨款过多用于高等教育,对义务教育投资不够,高教经费总量中80%来自政府,而义务教育中只有60%来自政府。
同时,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差距呈拉大之势。1995年,这一比例扩大到1:0.50:0.36,此后呈加大趋势。再者,我国教育政策以城市社会和居民为出发点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无视城乡差距;以传统的中央为主,忽视地方的资源配置模式,造成教育经费分配不公;以及现实存在的阶层差距拉大引致的教育不公等因素影响。对于收入不高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中相对欠发达的区、县(城乡结合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在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情况下,加上各种因素影响造成的教育经费分配不公,仅靠这些并不宽裕地区的教育经费来承担非本地区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费用,就显得勉为其难。
二、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重要意义。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也是国民教育,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义务教育也是国家行为,政府有责任负担起提供
有利于儿童入学的各种条件及机会。在目前旧体制无法适应新的社会转型时期,国家必须自动负担及统筹全民义务教育的责任。可以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持久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注重实效,并具有一定声势的宣传活动,使《义务教育法》和《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家喻户晓,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意义深入人心。特别要注重向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宣传,增强有关部门对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宣传争取他们对义务教育的重视,自己维护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
(二)强化流入地政府的作用,在政府领导下,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解决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涉及面广,仅靠教育部门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在我国,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所以需要强化流入地政府牵头,教育、公安,工商、财政、计划生育等部门通力合作的专门管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机构,统筹协调,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转学、学籍、考评等工作的管理,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抓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平等对待、处理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存在的现象。
(三)充分挖掘公办学校现有资源,以全日制中小学借读为主,多种形式办学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义务教育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借读收费标准并降低收费,明文规定取消赞助费和其他不合理费用,简化借读手续,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在公办学校就读,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予以免或部分免除学费和学杂费。从单一的办学体制转变为多种办学体制,由以国家办学为主体过渡到提倡社会办学,并以政府投资单一化向政府、社会、个人投资的多渠道发展。也可采用中外合资办学形式,引进国外资金和设备,提高教学质量。浙江杭州明珠实验学校就是采取了政府、企业、社会三结合的投资模式,不仅为学校的办学提供了物质保证,而且在教育工作也收到了三方面的扶持和关心。以其优良的硬件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成为了杭州以至全国及全国同类学校的领头羊。同时要协调各学校的教学资源,互通有无,以较强学校扶持那些教学资源薄弱的学校;也可利用国内高等院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民工学校建立纽带,采取成立相应的青年志愿者试点工程等方式。
(四)按照“疏”、“堵”、“导”、“督”等原则规范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疏”——挖掘公办学校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潜力,向公办学校分流。“堵”——对存在严重隐患和教学问题的民工子弟学校坚决予以取缔,并为原在校学生及时疏导,加大力度打击以办学骗取钱财的罪犯。“导”——调动乡、村积极性,鼓励其作为社会力量办学主体,对办学效益高,社会信誉好,具有一定办学条件的民办学校予以引导,支持,使其达标并鼓励此类学校扩大规模,形成品牌,使他们走上良性循环,自我发展的轨道。“督”——规范民工子弟学校,应该规定这些学校的办学标准,对办学者和教育的素质、教学质量、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五)不断完善现有的政策、法规。自1995年《教育法》的颁布使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步入正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在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泛行政化的倾向,一个以法治教的新局面正在逐步形成,而对于由于民工潮带来的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及相应产生的民工子弟学校,他们在行政与法制两者存在着空白,既得不到政府支持,也无法获得法律上的保障,要求建立一系列相应的民工子女教育的法律法规成为必然。
(六)实施多种教育投资模式,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实现教育公平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他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而教育公平是以教育投资为前提的,为了维护每一个国民受教育权,势必要加大我国教育投资比例,改变教育投资方式。我国要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个有利条件,教育投资多元化是缓解教育经费短缺和投资来源缺乏等多种问题的良策。这就要逐步实现我国教育投资来源的多元化格局,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渠道,同时采取各级政府依法征收并用于教育税费,以及各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多种可行性投资方式。其次教育作为国家的公共政策,这就要求对于每一位国民实现教育公平。要扩大教育公平就应按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适当调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国家投入比例,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逐渐普及教育;在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上,消除基于偏见、意识形态或既得利益的不公平限制,建立公平、公正的规则;同时建议在流动儿童、少年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县区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一定的教育经费补贴,调动这些县、区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的积极性,提供资金保障,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第五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问题及调适策略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问题及调适策略研究
组长:赵凯
一、实验背景:
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地区之间的人员流动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趋向.在城区的一些小学,多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地区、语言、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差异,这些外来民工子女一下子很难接受和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他们在所在的学校中,往往成为一只只离群的雁、单飞的鸟。摆在他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学习上困难,更有一个个心理上的障碍。他们的学习生活已越来越引起老师及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我们城西校区处于城郊结合部,又是在城西开发区内,外来人员子女来我校就学的较多,因此,本学期我们适时提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问题及调适策略"的研究,旨在通过实验,引导更多的教师关注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一些困惑和心理上的障碍,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素质,促使他们的人格健全发展.这不仅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更关系到地区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课题综述
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问题及心理障碍的调查研究,作出科学的归因分析,并作出相应的调适策略.
三、研究内容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学习基础、学习课程、学习方式的改变等原因而引起的学困问题。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社会地位、语言差别、学习环境等方面不适应而引起的心理、情感的困惑和障碍。
3,针对上述学困问题采取的调适策略。
四、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消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思想、情感
上的隔阂,消除因自卑等原因引起的学习消极甚至厌学情绪,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实验,消除因地区差别而造成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绩
落后、学科偏差等问题,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整体素质。3,通过实验,消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上的孤独、自卑、焦
虑感,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学习品质,发展他们的个性。
五、实验对象
实验小学城西校区1——6年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六、实验方法
调查问卷法、对比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七、采取措施
1,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一对一”互助活动。
2,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辅导,关注个人的成长,对特殊的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
3,加强家校联系,建立家校联系卡,家庭学校一齐努力,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快速适应新环境,真正融入于新生活之中。4,开设系列讲座,改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态度,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
5,通过少先队活动,在学生中建立“手拉手学习小伙伴”,融洽外来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外来学生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学习环境。
八、实验过程:
第一阶段:2003。9-2003。10
(1)外来民工子女学习困难及心理困惑问题调查(2)搜集资料
(3)制订研究方案
(4)课题申报,组织发动。
第二阶段:2003。11-2004。6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的研究,做好“个人档案”及种类活动资料的积累工作,分阶段进行实验分析与总结。
第三阶段:2004。7-2004。8
对实验研究的资料、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在阶段性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课题研究总报告,对本课题进行结题。
九、实验分工
班主任负责调查本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及时向各科老师反馈有关这些学生的学习信息,调整他们的学习情绪并做好家校联系等工作。各任课教师针对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的学困问题作出科学的归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整体素质,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九、条件分析
城西校区现有六十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家庭状况及背景,确保了本次实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城西校区的教职工不但思想作风正,在业务上更是个个拿得起,放得下,专业的师资队伍及良好的师风,确保了本课题的有效顺利开展。
十、成果表达形式
论文
学生学习成果
个案研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