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结题报告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青冈五中数学课题研究小组
小学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一后,数学学习的严重分化问题是长期困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一个问题,消除这一分化的有效途径是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本课题通过对初一和六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及理论学习等方面,分析了中小学数学知识的变化特点,从中小学老师的角度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上顺利过渡提供了一定借鉴。
一、课题研究的成果
1、教学内容的衔接
第一个衔接点:由“算术数”发展到“有理数”。
小学数学里的数都属“算术数”,从“算术数”发展到“有理数”是数学的一次飞跃,是初一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小学里应该为这次飞跃作好孕伏,打好基础。
1.在揭示整数的概念时,要给数的发展留下余地。2.早期渗透相反意义的量的认识。3.重视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第二个衔接点:由“数”到“式”的过度。
1.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法则。如:乘法分配律等。
2.用字母表示公式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等。
3.用字母表示应用题中数量关系。如:果园里种桃m棵,种梨树8棵,种梨树的棵树是桃树的几倍?
第三个衔接点:由列算术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渡。
由列算术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这是思维方法上的一个大转折。列算术式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所求的量方放在特殊的地位,通过已知量求得未知量。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应用题的“已知”和“未知”根据它们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通过解方程使未知向已知转化,从而求得问题的解答。因此,关键是找出数量关系中的等量关系。“简易方程”一章,重点放在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维方法上。先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来解,然后再进行对照,使学生认清这两种解法的特点。以后在解应用题时,尽可能用代数式方法解,逐步克服算术解法定势。
第四个衔接点: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
1.充分发掘小学数学教材里潜在逻辑推理因素。
2.在应用题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说出分析推理过程,并学会语言和数学符号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
3.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适当安排具有推理论证因素的练习题。
2、教学方法的衔接
教学方法的衔接,首先是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次数,严格统一书写格式。对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方法,或放慢进度,或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或铺路搭桥,因势利导,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活跃学生的思维,有赖于教师在教法上的新型多变,正确、合理、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能正确地顺利地解决一个个习题和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其次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小学起就要抓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学习方法的衔接
教师重视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关键。(1)预习方法的指导
小学阶段一般不要求学生预习,到了初一学生大多不会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只要学生认真预习,听课时常常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就会逐步尝到自觉学习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前教师可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指导时应教会学生:①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②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③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跟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目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4、学习兴趣的衔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保护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没有兴趣,没有求知欲,何谈提高教育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生动的事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和蔼亲切的笑容,幽默诙谐的语言,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在小学,教师要是以鼓励、诱导、启发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中学教师也要继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衔接工作。
5、作业书写格式的衔接
中学数学的表达式也可以先渗透到小学高年级。如:运算律用字母表示,图形的面积、体积、周长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几何图形用字母注明,计量单位用字母表示等。这样做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并不困难,并且有利学生用符号进行思考,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六年级升入初一后,教师要对作业格式做统一要求,严格按照要求的格式认真书写。在测验时,可以对书写格式赋予一定的分值,而平时要多次强调,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会很规范的书写了。
6、中小学教师间的有效联系推进中小学数学衔接
打破中小学校与校之间的界限,给中小学数学教师多提供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多交流,多探讨,加深相互学段的学生的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老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加大交流力度与深度。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牵头带领相关教师多进行互动式教学,多安排一些集体教研的时间。作为老师,尤其是初一的老师更应当主动求教,为学生顺利实现中小学数学衔接提供帮助。
总之,解决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既要注意中小学教材的衔接,又要注意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过渡;既要弥补旧知识的缺漏,又要认真巩固新知识;既要面向大多数,考虑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又要注意因材施教。既要从小学角度做好衔接工作,也要从中学角度做好衔接工作。通过努力,课题组成员在近两年来的教学成绩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工作尽管按预期计划顺利开展,但难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由于课题组成员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繁忙,没有专门的时间完成课题材料的汇总,研究成果也不能快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2、由于工作安排问题,课题组成员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题的研究及探索中去,对教学的反思总结不够。
三、结语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实在收获良多,但对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研究我们依旧在探索中。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对青冈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有一些启示与帮助,让我们为新课程的顺利推进和新课改的成功共同努力!
第二篇: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松柏中心学校课题研究小组
小学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一后,数学学习的严重分化问题是长期困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一个问题,消除这一分化的有效途径是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本课题通过对初一和六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及理论学习等方面,分析了中小学数学知识的变化特点,从中小学老师的角度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上顺利过渡提供了一定借鉴。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时常听到有的学生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小学数学成绩每次考试大都在八十分以上,很少有不及格的情况,怎么升初中后数学成绩下滑这么快?”,我们调查了几届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一后的数学成绩发现的确存在这一现象。询问其他学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目前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落实,中小学数学教学所存在的脱节现象日益严重,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新知识的增加引发了许多的变化,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的改变致使一部分刚步入初中门槛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导致成绩一时明显下降。按照思维发展规律,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如何缩短这个过程?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加大了对中小衔接的研究力度,也获得了不少的成绩,但针对于数学学科的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上的研究为主,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一个系统的对比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兼顾对中小学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具体问题
本课题试图通过“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有效衔接”的实践过程,将现实在中偏离我们数学教学的问题得到的效的解决、从教法与学法的沟通入手,努力削缓小学与中学两学段之间的“陡坡”,并达到一定现实意义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把学生上初中后的数学教学与小学的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1)对比本校六年级师生和初一师生在数学学科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分析引起初一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因素、影响中小学数学课程学习的相关因素分。
(2)根据数学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改进本校数学教学衔接的的对策及建议。通过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寻找能适应中小学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可操作性的方案。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预计达到以下目标:(1)构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教学模式;(2)探索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途径
自课题立项起,连续三年我们选取了本校六年级和初一年级两个班;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的实验研究。其中我们对2009届的六年级学生数学成绩进行连续跟踪调查。
(一)开展理论学习,提升课题组成员科研素养。
课题研究的先导是理论学习。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才能开拓出全新的研究领域。
(二)相互听课探讨,了解中小学教育现状。
充分利用我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组织小学和初中教师相互交流探讨,分析综合反思,调整策略,有的放矢地进行课题研究。
(三)进行问卷调查,掌握衔接存在问题。
课题中的调查问卷主要面对六年级和初一学生,组织了两次问卷调查,分别是《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现状调查》和《中学生学习现状调查》。面对老师的是《小学教师所希望的中学教育调查》。
(四)组织考核学生,形成阶段学科评价。
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研究,捕捉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形成阶段学科性评价机制。组织学生参加考核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搭建反思平台,及时提炼研究成果。
撰写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每节实践课后,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撰写教学反思,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水平。
(六)请领导、专家指导,指明方向。
课题研究期间,我们林区教研室有关领导和专家到我校检查指导工作,给课题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指明了方向,避免课题研究走入歧途。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活动
(一)前期调研,选择课题
我们大量走访了学生、学生家长、教师,调查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一后的数学成绩,发现的确存在成绩下滑在这一现象。询问其他学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我根据《关于神农架林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从《神农架教育教研课题目录》中选取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这一课题。
(二)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职责 柯贤杰: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黄全美:负责组织研讨和记录 万昌红:负责教材的收集和对比 王 禹:负责收集整理学生问卷
赵润超:负责与小学教师的联系和教师问卷调查 廖昌军:负责阶段性工作总结以及对外联络和经费保障
(三)合理规划,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 1、2010年1月-2月:
根据课题的性质,做好如下准备工作: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收集有关资料,商讨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人员的分工,并制定课题研究计划。2、2010年3月-4月:
完成开题报告,参加学校组织的开题报告会,接受专家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修改课题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四)实施课题研究,收集资料 1、2010年4月-8月:
课题组各位成员利用休息时间自行学习有关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加强课题人员的理论学习。2、2010年9月-2012年6月:
①学习优秀课例,组织成员在校内、校外听课学习; ②开展课堂教学实验(公开课);
③对小学部及初中部数学老师进行问卷调查;
④对六年级和初一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式情况问卷调查; ⑤对教师课件、教案、论文、学生成绩测试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⑥对中小学数学衔接内容进行对比研究;
3、课题研究后阶段的工作安排(1)2012年7月-9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研究论文。(2)2012年10月:
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形成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分析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从小学到中学数学知识从横向、纵向两方面扩展(1)数的范围发生了变化
从小学进入中学,学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测量温度,当气温在零度以上时,学生能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其温度的高低,但当气温在零度以下时,就难以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了。再比如,测量一座山的海拔高度(以海平面为零界面),用小学所学的数也就可以表示了,但测量海平面以下海水的深度时,又如何表示呢?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样初中所学的数,就由小学所学的正整数、正分数和零扩大到包含正数、负数和零的有理数范围。随即又出现了一类新的数,如: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2,它的边长是多少?于是又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数的范围又扩大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在内的实数的范围。(2)数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在小学范围内,解决实际问题,是可视为实物个数的数通过运算得出结论。升入中学,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和实数之后,与小学相比难度大大增加,其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一个点、一条线段的长度、一个数值都可用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表示出来了。但是另一类数又如何简单地表示呢?比如:用n表示整数,2n就表示偶数,2n+l就表示奇数,这样就解决了所有奇偶数的表达问题。一个简单的代数式就表示了无数个现实的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等,使学生由常量数学走入变量数学学习,这样的变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生了变化
在未引入代数知识之前,解决实际问题大多用的是算术方法,即由若干已知数值,采用的直接推出的办法得出结果。而引入代数概念后,给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更加简捷的途径。把问题中给出的己知量和问题所求的结果——未知量,均视作已知,按照数学逻辑,建立等量关系,然后通过运算求出未知数。这种方法就是方程的思想方法。
所以小学解决数学问题使用的是直推法,由己知数间的关系直接推出结论。中学解决数学问题,使用的是假设法,即先假设所求的未知数为己知数,把它和其它已知数按照题中所给出的关系组成等式,然后再通过求解得出结论。(4)几何知识拓展、提升
新课标对几何内容的安排采取了首先是直观和经验,接着是说理与抽象,最后是演绎的方案。以直线形为例,先借助直观认识一个直线形,进而借助多种手段合乎情理地发现它的某种几何性质,接着通过演绎推 理把这个性质展现出来。在几何内容上从小学到中学的变化,实际上是从“实验几何”过渡到“推理论证几何”。推理几何仍是传统难关。
2、教学方法法衔接问题
目前,“衔接”上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方法的严重脱节。小学教学进度慢、坡度缓;而中学教学进度快、坡度大。小学直观教学多,练习形式多;而中学直观教学少,练习形式少,教师辅导也少。小学重感性知识,口头回答问题多;而中学重理性知识,书面回答多。小学强调直观演示、偏重形象思维;而中学强调推理论证,偏重抽象思维。所以学生刚进中学感到不适应。
3、学习方法衔接问题
小学阶段科目少,内容浅,而中学课程增多,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由具体发展到抽象,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识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期”,没有自觉学习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
4、学习兴趣的衔接问题
学习兴趣是对学生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如对数学有兴趣,则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推动学生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灌”和“压”的办法,使不少的小学教师把数学课堂教学教得枯燥无味,使不少学生听到数学就头痛,对数学学习“望而生畏”。在教师的严加管束下,学生虽然没有兴趣,但也只得被动地勉强应付。可到了中学,强调自觉学习,教师稍一放松督促辅导,成绩下降,学生就对数学敬而远之。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会引起动机与效果间的恶性循环。
5、作业格式衔接问题
目前,中小学数学作业在书写格式上有许多地方不统一,小学生长期形成的作业习惯,升入中学后,一下子很难转变过来,也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例如:计算结果是假分数的,在小学一定要化成带分数,而在中学就不一定要化成带分数。又如:在中学不强调区分所谓被乘数和乘数,而在小学被乘数和乘数有严格的规定。又如:在中学解题时先要写“解”,而小学又不要求写。
(二)探索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对策
要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须要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要从小学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也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
第一个衔接点:由“算术数”发展到“有理数”。
小学数学里的数都属“算术数”,从“算术数”发展到“有理数”是数学的一次飞跃,是初一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小学里应该为这次飞跃作好孕伏,打好基础。
1.在揭示整数的概念时,要给数的发展留下余地,不能说“整数就是自然数”。而应该说“自然数属于整数”。还可以用如下的集合图表示整数的范围,以示整数除自然数外还有其它的数。
2.早期渗透相反意义的量的认识。小学虽不讲负数,但表示相反意思的量的名词述语是比较多的。如“收人和支出”、“增加和减少”、“上升和下降”等。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负数出现作好铺垫,并可出现符号。3.重视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中学生数学里一开始就是利用数轴学习有理数的。因此,在小学里要重视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在20以内加减法教学中就可孕伏了数轴的知识。在中高年级还应要重视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小数、分数并作加减计算。
第二个衔接点:由“数”到“式”的过度。从具体的量过度到抽象的数这是数学的一次飞跃,从确定的数过度到用字母表示数,引进代数式又是一次飞跃。从“数”过度到“式”的桥梁则是“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单元前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这部分内容学生必须认真学好,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用字母表示数是实际的 需要,这样表示的数和数量既简单明了,又具有含义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以后,在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充分运用“用字母表示数”的工具。1.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法则。如:乘法分配律等。
2.用字母表示公式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等。
3.用字母表示应用题中数量关系。如:果园里种桃m棵,种梨树8棵,种梨树的棵树是桃树的几倍? 第三个衔接点:由列算术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渡。
由列算术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这是思维方法上的一个大转折。列算术式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所求的量方放在特殊的地位,通过已知量求得未知量。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应用题的“已知”和“未知”根据它们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通过解方程使未知向已知转化,从而求得问题的解答。因此,关键是找出数量关系中的等量关系。“简易方程”一章,重点放在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维方法上。先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来解,然后再进行对照,使学生认清这两种解法的特点。以后在解应用题时,尽可能用代数式方法解,逐步克服算术解法定势。
第四个衔接点: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
小学数学里学习的几何初步知识,是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得到一些几何概念,基础是属于实验几何的范畴,往往侧重于计算,缺少逻辑论证。学习中学平面几何的关键在于需要逻辑推理论证的能力。而在小学,这方面恰恰是薄弱点。从“实验几何”发展到“论证几何”过渡的桥梁则是逻辑推理论证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如下几方面做好衔接工作。1.充分发掘小学数学教材里潜在逻辑推理因素。
2.在应用题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说出分析推理过程,并学会语言和数学符号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3.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适当安排具有推理论证因素的练习题。
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主题内容的深度,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尽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感到升入初一就象小学升级那样自然,从而减小对初中内容望而生畏的恐惧感。
对于正负数这一概念的引入.可先将小学数学中的数的知识作一次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注意到数的概念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逐渐发展的,也是因为原有的数集与解决实际问题之间的矛盾而引发新数集的扩展。这样既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有理数集合,又为再一次扩充作好了准备。引入负数概念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例子,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去积极主动地思考。
现在初一学生年龄大都在11至l2岁,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思维的不稳定性以及分析综合能力尚未形成,决定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将是初一学生学习数学面临的一个难度非常大的坎。因为学生解题时只习惯于套用小学的老师总结好的公式,属定势思维,不善于分析,不善于转化和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思路狭窄、呆滞,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因此,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因为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去思考。有些问题同时可用算术方法和代数方法,然后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使学生清晰地理解代数方法的每一步的感受它直接易懂的优越性.从而培养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衔接
教学方法的衔接,首先是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次数,严格统一书写格式。对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方法,或放慢进度,或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或铺路搭桥,因势利导,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活跃学生的思维,有赖于教师在教法上的新型多变,正确、合理、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能正确地顺利地解决一个个习题和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其次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小学起就要抓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学习方法的衔接
教师重视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关键。(1)预习方法的指导
小学阶段一般不要求学生预习,到了初一学生大多不会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既使预习也仅仅只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因此,教师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在指导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章知识的概况。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只要学生认真预习,听课时常常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就会逐步尝到自觉学习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前教师可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①听好每节课的学习要求;②听好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③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④听懂例题解法的思路及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⑤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填鸭式”、“满堂灌”,一定要掌握最佳讲授时机,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①多思、勤思,边听边思考;②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③善思,由听到的和观察到的去联想、猜想、归纳:④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①记笔记服从昕讲,要掌握记录时机;②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③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白“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①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②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③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跟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平时的课堂小结、单元小结或复习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去复习总结。我们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 6 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目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藉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4、学习兴趣的衔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保护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没有兴趣,没有求知欲,何谈提高教育质量。激发兴趣首先应抓住课堂教学的引导这个环节,运用恰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因大部学生对同一目标的兴趣的稳定性、持续性都较差,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参与状态,防止学生兴趣减退,保证学生参与的持续性,提高参与质量。随着参与兴趣的产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个别学生会出现与众不同的参与行为和独特的参与方式,影响到课堂秩序,教师应该以适当的方法巧妙纠正,做到既要引导全体进入角色,又不至于伤害其参与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生动的事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和蔼亲切的笑容,幽默诙谐的语言,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在小学,教师要是以鼓励、诱导、启发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中学教师也要继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衔接工作。
5、作业书写格式的衔接
中学数学的表达式也可以先渗透到小学高年级。如:运算律用字母表示,图形的面积、体积、周长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几何图形用字母注明,计量单位用字母表示等。这样做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并不困难,并且有利学生用符号进行思考,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六年级升入初一后,教师要对作业格式做统一要求,严格按照要求的格式认真书写。在测验时,可以对书写格式赋予一定的分值,而平时要多次强调,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会很规范的书写了。
6、中小学教师间的有效联系推进中小学数学衔接
打破中小学校与校之间的界限,给中小学数学教师多提供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多交流,多探讨,加深相互学段的学生的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老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加大交流力度与深度。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牵头带领相关教师多进行互动式教学,多安排一些集体教研的时间。作为老师,尤其是初一的老师更应当主动求教,为学生顺利实现中小学数学衔接提供帮助。
总之,解决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既要注意中小学教材的衔接,又要注意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过渡;既要弥补旧知识的缺漏,又要认真巩固新知识;既要面向大多数,考虑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又要注意因材施教。既要从小学角度做好衔接工作,也要从中学角度做好衔接工作。
通过努力,课题组成员在近两年来的教学成绩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其中黄全美老师的实验班在2010年和2011年参加全区统考,成绩列全区第二名;在2012年全区中考平均分69.11(全区第一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工作尽管按预期计划顺利开展,但难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由于课题组成员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繁忙,没有专门的时间完成课题材料的汇总,研究成果也不能快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2、由于工作安排问题,课题组成员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题的研究及探索中去,对教学的反思总结不够。
3、编写中小学数学衔接内容的教材,我们还在探索之中。
七、结语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实在收获良多,但对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研究我们依旧在探索中。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对林区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有一些启示与帮助,让我们为新课程的顺利推进和新课改的成功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1、《全国教师教研教改优秀论文集》中国言实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第三篇:中小学英语学科衔接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中小学英语学科衔接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靖江市孤山中心小学 江婷
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一)课题的提出
21世纪初教育部提出了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外语教育教学管理的思想,这种思中。小学与初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两个阶段,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连接。改革开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及成果颇多,但有关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却不多,已语教学衔接的研究在我市还缺乏成功的经验。我市自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后,面存在两大难题:
一是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均值得关注。目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仍中又从简单的问候语等基本问候重复学习的现象,特别是对在小学打下了良好的英言,进入初中后,重复学习,势必浪费时间,机械重复,影响学习的,泯灭拔尖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导致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下降及教师工作的重复、低效此,开展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是我们老师迫在眉睫,义不容辞的科研工作 二是中小学英语课程的目的、教法和评价方式不一致,导致小学生进入初重不适应的情况。小学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习英英语的自信心;小学英语教学主要通过视、听、说、读、写、玩、演等教学手段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而初中阶段英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主,渗透语法知识的讲解学目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关注结段和形式。中小学教师之间由于时间、空间、场所的限制,存在着严重的各自为方面相互脱节,极大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中小学英语教学如何衔接,如何促进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所界定的“中小学”是指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从英语教学目观念,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能力培养等方面如何铺垫、衔接学效率及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内容
1、研究我市现行初一和小学英语教材体系中的衔接问题,切实有效地提高
2、研究现行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教育评价标准、方式对衔接的影学法和教育实践的连续性。
3、研究现行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学习动机等智力因素和非接工作。
(二)研究目标
1、探索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衔接
2、探索学生知识与能力衔接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3、探索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方法与措施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对中小学的英语课程与实施(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调型调查等),分析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展开研究。
2.文献法。查阅国家有关中小学英语课程与实施(教学)的相关信息,确定果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3.总结法。探索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总结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最华,形成文字。
4.行动研究法。鼓励教师将教学行动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发现、筛选和研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仅提高教育科研的即时应用价值,而且以此帮
(二)研究措施
1、组成课题研究的队伍
由学校英语组所有成员共同研究。课题负责人:刘玲 江婷
课题成员:范小建 翁丽 季桂萍 徐佳
2、提高参与课题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1)课题研究的先导是理论学习,研究者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转变陈旧领域。据此,我们积极组织了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国内外现代教育经典理论、新法等。
(2)组织钻研中小学两方面的教材以及衔接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明确研力和科研能力。
3、开展形式研究的活动
(1)组织六、七年级的教师相互听课,了解中小学现状。
组织中小学教师相互听课。听完后再评析。通过听课评析交流,小学教师方法、教师的评介方法以后,就能使自己的研究变得有的放矢;而中学教师了解挥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优势,充分挖掘的潜力,更好地进行中学阶段的学习,(2)开展衔接教学观摩课、教学经验介绍与论文交流等教研活动。我们定期开展了研究成果的汇报会,如阶段性的研讨课、经验介绍会,并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
(一)主要成果
1、发现了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材内容与认知结构的脱节
相对而言,学生在小学阶段听、说、读的训练较多,写的训练较少。不少学糊不清,词汇的遗忘率较高,对单词、句子会读但不会写,甚至对学过的单词即不有些学生缺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科学学习方法。
(2)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脱节
小学的教学手段主要是说、唱、看图、做游戏等;中学的教学手段主要是任略的指导。中学老师不太注意中小学教法、学法的衔接,学生丧失对英语的学习强。
(3)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的脱节
小学生步人中学之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学的面孔变生疏了,英语教语教材的内容也变了而初中英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也忽视了师生习惯行为的衔接。
2、找出了衔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使学生无法在知识上衔接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从2001年起一般从三年级开始。但至今还有少数小学由于条件所限,无法从三年级开设英语是偏远的农村地区小学,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水平往往没有真正达到《课标学学生一起升入初中后,其整体水平显得参差不齐。初一英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成部分学生学习困难,部分学生因机械重复而失去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的差异使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适应不了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 在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是采用直观法组织教学活动。小学生通过感知语言中之后,语言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学生除了感知材料外,还必须理解语言材料一旦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吻合,学生就适应不了理性就会相脱离。
(3)环境变化的差异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产生障碍
小学生进人中学后,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对校园环境、师生环境初一学生对新教师的教学不适应,包括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板书、讲课时的声音图文并茂,讲究趣味性、直观性;而中学英语课文比较复杂,学生对此感到既好奇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4)英语教学方式的差异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重要原因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游戏、唱歌、模仿等形式,这些教学形式适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而当他们步入中学后,教师从培养小学生的“好奇步学习英语的信心”转化。学生再也不会认为英语学习是“好玩”的了,而是作这种情绪变化,学生就容易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3、总结了解决衔接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1)注意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的衔接
中学英语教师要通读小学英语教材,可经常去听小学英语课,掌握小学英语语的相同相异处,找准衔接点,包括词汇、语法项目和语言功能等。教师可将初一分进行整理编排,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加强或跳跃教学。在教学过弱,突出新授”。
(2)注意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初一教师应注意给学生设置过渡地带。在初一教学的起始阶段,更宜采用续把唱歌、游戏、竞赛等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气氛中学缓冲时期,以适应初一的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语言要生动,注重教学的有意义的情境中,培养学生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能力。这样,既可以维持和质量地实施了目标教学。
(3)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衔接
中学英语教师应维护好学生在小学阶段原有部分好的学习的习惯,如,积音、跟读及朗读等。教师还应同时让学生明白进入中学阶段有哪些习惯和方法应阶段,教师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要在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和好预习及复习、作业、考试等习惯和方法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提醒、训练和培养。到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师生情感的衔接
教师要认真上好一堂导言课。在导言课中,教师要作自我介绍,包括教师的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尽量多地了解老师,排除师生情感沟通道路上的障碍;教师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方法、建议等。教师还要创造宽松友好的课堂英语教学环境好学、严谨治学的行为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心理学生表扬,少给学生指责和批评,及时鼓励学生的成功,耐心诱导、启发学生学情,获得他们的敬佩和信赖。(5)注重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的衔接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一第一学期的考试要求不宜太高,既要学学过的内容,避免过难、过偏的内容。考试形式既要考虑笔试,又要考虑听力测又要考虑能力培养的训练;分值尽量合理,考分不宜偏低,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
4、增强和提高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通过四年的教学研究,教师们意识到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认识获得全面、和谐、主动、积极、富有个性发展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法,研究学生学法、策略,研究影响学生教育的因素等,使教与学有机融合,同致性和发展性。
通过课题研究,所有教师加强了理论学习,增强了衔接教学的观念,积极探在思考中不断升华自己的科研水平和能力。课题组教师已写出了数篇有关于衔接或省级获奖。
(二)课题的价值
本课题从我市英语学科教学实际情况出发,解决了中小学英语在教学内容惯、学习方法等的衔接,使教师与学生能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有助于小到师与生,教与学的双向适应,从而使英语教学少走弯路,减缓坡度,避免分化语教学质量的目的。课题研究成果对于有效地提高中小学的英语教学质量,具有语学科优秀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对教育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虽然本课题已结题,但我们对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还在继续探索和深入。
1、我们的已有研究成果应该及时更大范围地向学校推广,使成果服务于小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2、从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中发现,我们的研究不单停留在初一和六年级段,这样的研究才是完整的。
3、学生良好学习方法、习惯的培养是学校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而且每一届法也要不断适应这种新变化。
第四篇:中小学英语学科衔接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中小学英语学科衔接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靖江市孤山中心小学江婷
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一)课题的提出
21世纪初教育部提出了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外语教育教学管理的思想,这种思想已具体地反映在新英语课程标准之中。小学与初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两个阶段,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连接。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有关“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及成果颇多,但有关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却不多,已有的研究及成果也有局限性,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在我市还缺乏成功的经验。我市自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后,在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在衔接方面存在两大难题:
一是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均值得关注。目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仍存在着小学生学了几年英语后,进入初中又从简单的问候语等基本问候重复学习的现象,特别是对在小学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且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学生而言,进入初中后,重复学习,势必浪费时间,机械重复,影响学习的,泯灭拔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波及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导致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下降及教师工作的重复、低效,就会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此,开展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是我们老师迫在眉睫,义不容辞的科研工作。
二是中小学英语课程的目的、教法和评价方式不一致,导致小学生进入初中学习英语时,出现了学生英语学习严重不适应的情况。小学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小学英语教学主要通过视、听、说、读、写、玩、演等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而初中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主,渗透语法知识的讲解,通过听、说、读、写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考试是评价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中小学教师之间由于时间、空间、场所的限制,存在着严重的各自为阵的现象,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相互脱节,极大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中小学英语教学如何衔接,如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性难题。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所界定的“中小学”是指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从英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能力培养等方面如何铺垫、衔接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内容
1、研究我市现行初一和小学英语教材体系中的衔接问题,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现行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教育评价标准、方式对衔接的影响问题,探索中小学衔接阶段的英语教学法和教育实践的连续性。
3、研究现行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学习动机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切实有效地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
(二)研究目标
1、探索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探索学生知识与能力衔接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3、探索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方法与措施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对中小学的英语课程与实施(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调查方式(综合性调查,专题调查,典型调查等),分析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展开研究。2.文献法。查阅国家有关中小学英语课程与实施(教学)的相关信息,确定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策略,保证研究成果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3.总结法。探索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总结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最有实际效果的经验,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文字。
4.行动研究法。鼓励教师将教学行动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发现、筛选和研究来自实际的关于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仅提高教育科研的即时应用价值,而且以此帮助教师提高教育科研的技能。
(二)研究措施
1、组成课题研究的队伍
由学校英语组所有成员共同研究。课题负责人:刘玲江婷 课题成员:范小建翁丽季桂萍徐佳
2、提高参与课题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1)课题研究的先导是理论学习,研究者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才能开拓出全新的研究领域。据此,我们积极组织了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国内外现代教育经典理论、新课程改革理论、教育科研方法和教学方法等。(2)组织钻研中小学两方面的教材以及衔接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明确研究目标及内容,提高所有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3、开展形式研究的活动
(1)组织六、七年级的教师相互听课,了解中小学现状。
组织中小学教师相互听课。听完后再评析。通过听课评析交流,小学教师了解了中学各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的评介方法以后,就能使自己的研究变得有的放矢;而中学教师了解了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就能在教学中发挥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优势,充分挖掘的潜力,更好地进行中学阶段的学习,有的放矢地进行课题研究
(2)开展衔接教学观摩课、教学经验介绍与论文交流等教研活动。
我们定期开展了研究成果的汇报会,如阶段性的研讨课、经验介绍会,并定期形成我们的研究报告。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
(一)主要成果
1、发现了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材内容与认知结构的脱节
相对而言,学生在小学阶段听、说、读的训练较多,写的训练较少。不少学生到了初一后对字母、单词拼读还是模糊不清,词汇的遗忘率较高,对单词、句子会读但不会写,甚至对学过的单词即不会读,也不会写;不能正确理解语法;有些学生缺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科学学习方法。
(2)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脱节
小学的教学手段主要是说、唱、看图、做游戏等;中学的教学手段主要是任务型教学,倡导教师对学生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中学老师不太注意中小学教法、学法的衔接,学生丧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学生运用英语交际活动的能力不强。(3)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的脱节
小学生步人中学之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学的面孔变生疏了,英语教师的面孔也变了,校园环境变了,英语教材的内容也变了而初中英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也忽视了师生之间情感沟通的衔接,更忽视了小学生习惯行为的衔接。
2、找出了衔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使学生无法在知识上衔接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从2001年起,城市、乡村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一般从三年级开始。但至今还有少数小学由于条件所限,无法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即使开设了英语课程的小学,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小学,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水平往往没有真正达到《课标》要求的二级水平。来自不同地区的小学学生一起升入初中后,其整体水平显得参差不齐。初一英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存在的这种水平差异,按部就班,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困难,部分学生因机械重复而失去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的差异使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适应不了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 在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是采用直观法组织教学活动。小学生通过感知语言材料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而到了初中之后,语言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学生除了感知材料外,还必须理解语言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理性思维的方法。一旦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吻合,学生就适应不了理性思维的学习方法。英语的教与英语的学就会相脱离。(3)环境变化的差异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产生障碍
小学生进人中学后,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对校园环境、师生环境和生生环境都感到陌生。例如,大部分初一学生对新教师的教学不适应,包括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板书、讲课时的声音、言谈举止等。小学英语教材基本上是图文并茂,讲究趣味性、直观性;而中学英语课文比较复杂,学生对此感到既好奇,又陌生,又不理解,以至于影响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4)英语教学方式的差异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重要原因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游戏、唱歌、模仿等形式,这些教学形式适应了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玩等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而当他们步入中学后,教师从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朝着培养中学生“初步学习英语的信心”转化。学生再也不会认为英语学习是“好玩”的了,而是作为一种“学习负担”。一旦教师不注意这种情绪变化,学生就容易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3、总结了解决衔接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1)注意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的衔接
中学英语教师要通读小学英语教材,可经常去听小学英语课,掌握小学英语教学规律,明确小学英语与七年级英语的相同相异处,找准衔接点,包括词汇、语法项目和语言功能等。教师可将初一教材和小学阶段教材中机械重复的部分进行整理编排,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加强或跳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巩固基础,加强薄弱,突出新授”。(2)注意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初一教师应注意给学生设置过渡地带。在初一教学的起始阶段,更宜采用丰富多样的教法,寓教于乐。教师可继续把唱歌、游戏、竞赛等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使他们逐渐度过一个爬坡式的缓冲时期,以适应初一的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语言要生动,注重教学的重难点,要善于将机械得语言项目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培养学生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能力。这样,既可以维持和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可以高质量地实施了目标教学。
(3)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衔接 中学英语教师应维护好学生在小学阶段原有部分好的学习的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喜欢做游戏;听录音、跟读及朗读等。教师还应同时让学生明白进入中学阶段有哪些习惯和方法应随学习的深入进一步发展。在初一起始阶段,教师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要在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主要环节——如何听课、如何做好预习及复习、作业、考试等习惯和方法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提醒、训练和培养。让学生知道如何学、学什么,并逐步做到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注重师生情感的衔接
教师要认真上好一堂导言课。在导言课中,教师要作自我介绍,包括教师的兴趣、爱好、特长、教学策略与方法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尽量多地了解老师,排除师生情感沟通道路上的障碍;教师更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方法、建议等。教师还要创造宽松友好的课堂英语教学环境,讲究教学艺术,用真诚的态度和虚心好学、严谨治学的行为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课堂上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多给学生表扬,少给学生指责和批评,及时鼓励学生的成功,耐心诱导、启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获得他们的敬佩和信赖。(5)注重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的衔接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一第一学期的考试要求不宜太高,既要考虑中学刚刚学过的内容,又要考虑小学学过的内容,避免过难、过偏的内容。考试形式既要考虑笔试,又要考虑听力测试与口试;既要考虑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要考虑能力培养的训练;分值尽量合理,考分不宜偏低,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
4、增强和提高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四年的教学研究,教师们意识到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认识活动,同时又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全面、和谐、主动、积极、富有个性发展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潜心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学法、策略,研究影响学生教育的因素等,使教与学有机融合,同步促进,使中小学教学具有连贯性、一致性和发展性。通过课题研究,所有教师加强了理论学习,增强了衔接教学的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研究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升华自己的科研水平和能力。课题组教师已写出了数篇有关于衔接教学研究的文章,并有多篇论文在市级或省级获奖。
(二)课题的价值
本课题从我市英语学科教学实际情况出发,解决了中小学英语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的衔接,使教师与学生能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有助于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后能和初中教师达到师与生,教与学的双向适应,从而使英语教学少走弯路,减缓坡度,避免分化,节约时间,达到大面积提高我市的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课题研究成果对于有效地提高中小学的英语教学质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与英语学科优秀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对教育教学理论具有发展和完善之价值。
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虽然本课题已结题,但我们对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还在继续探索和深入。
1、我们的已有研究成果应该及时更大范围地向学校推广,使成果服务于小学和初中一线教学,得益于广大学校,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2、从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中发现,我们的研究不单停留在初一和六年级这两个层面,必须扩展到整个中小学阶段,这样的研究才是完整的。
3、学生良好学习方法、习惯的培养是学校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而且每一届的学生的特点又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适应这种新变化。
第五篇:初高中数学衔接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结题报告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结题报告
泾阳县云阳中学:李妮娜、燕玉红
一、课题背景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数学难学,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数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如何搞好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高台阶”,就成为高一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研究初高中数学衔接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的内容来研究:一是课程内容上的前后衔接,二是教学方法上的衔接,三是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三、研究目标和具体内容
1、主要目标:如何搞好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高台阶”,探讨高中新生在学习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是本问的主要目标。
2、主要内容:(1)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情况,及存在问题和解决策略。(2)初、高中数学思维水平的不同之处,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才更适合我们的学生。(3)初、高中教学方法得比较,如何改进教学才能深入浅出,更容易让我们的学生接受。(4)初、高中学习方法的不同之处,如何引导学生很快的摸索出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5)为了更好的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都采取了那些策略。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2、文献研究法:主要对现行的初高中的数学教材及考纲做出仔细对比研究找出衔接上的小漏洞之处,想办法弥补不足。主要对教育专家发表的论文和专著,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及网上的文搜集、整理和分析,全面正确地了解初高中学生在认知规律上有那些差异,从而找出更适合我们学生的途径。
3、经验总结法:依据教育实践中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案例,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深入、全面、系统地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促进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把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利于我们的学生的数学学习的东西归纳出啦,再应用于我们的数学教学实践中。
五、实施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 2015年9月,为课题准备阶段
选题申报,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同时也是初高中数学学习策略理论研究阶段。本阶段主要进行初高中衔接数学学习策略理论的学习,提高成员研究数学学习策略的水平,为后阶 段的研究打好基础,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本阶段的理论学习,全体成员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水平,了解了学生学习状况,分析了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通过理论学习,把教学中方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提出许多高中生应知的学习策略,如自觉预习、及时复习、做好计划等策略。本阶段主要工作成果: ①开理论学习研究会一次;
②全组撰写初高中衔接数学学习策略论文10篇。第二阶段 2015年10——2016年5月,为课题实施阶段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入课题研究阶段。定时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学研讨交流;定期对实验对象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实验效果。
本阶段主要是分析上阶段调查所得数据,研究初高中学生的差异性,分析了初中数学中哪些知识点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影响较大,初高中应如何更好地在知识、学法等方面做好衔接工作,分析高中生数学分化的成因。
通过本阶段的研究,对高中学生学习成绩分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提出了许多避免学习分化的建议,对高中学习影响较大的初中内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部分学生数学学习中出现的困难作了具体分析并提出矫正方案。本阶段主要工作成果: ①写教学案例9篇 ②教学反思9篇
第三阶段 2016年6月,为课题总结阶段 总结提炼,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对一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汇总,并撰写结题报告。
六、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
李妮娜、燕玉红:负责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情况,及存在问题和解决策略。
:负责初、高中数学思维水平的不同之处,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才更适合我们的学生。
:负责初、高中教学方法得比较,如何改进教学才能深入浅出,更容易让我们的学生接受。
:负责初、高中学习方法的不同之处,如何引导学生很快的摸索出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负责为了更好的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都采取了那些策略。
七、成果
1、开题报告一份
2、研究论文10篇,课题案例集9篇,教学反思9篇篇
3、结题报告一份
八、参考文献
新《初中数学课程标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标》,《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