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读书笔记
年代背景:《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1940年1月发表的一篇重要理论著作。它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明确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等,指出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又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的情况下,第一次科学而完整地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这篇文章发表后,在中共党内的反响,历来备受学术界和党史界的关注,相关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屡见不鲜。
基本内容:毛泽东在书中中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特点及其基本矛盾后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不再属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而是属于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按其社会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又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阔的道路。因此,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质特点的论述,揭穿了国民党顽固派宣扬‚基马尔主义‛的阴谋,也打破了民族资产阶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幻想。毛泽东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纲领,勾画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指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国体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是民主集中制。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实行‚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国营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其具体内涵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此外,毛泽东在书中还再次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他说,‚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的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
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论》这篇著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
体会与感受 :这次深入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使我充分地了解党和政府所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并自觉地拥护并贯彻执行之。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去认识,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难题,对巩固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不是没有好处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
第二篇: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姓名:赵梦华
班级:13级经济学实验班 学号:32013030104 《新民主主义论》这篇著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之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这时,国民党顽固派在日本侵略者的政治诱降下,为了清除投降道路上的障碍,采取了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不断发动反共高潮,并在思想上大肆叫嚷“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谬论。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前途极为担心。于是,中国将何处去?就成为当时最中心的问题。为了向全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 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全部见解,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根据中国历史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经验,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地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属于中国工人阶级;说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必须采取既区别于资本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1943年5月,共产国际解散,促使共产党以更加独立的姿态,运用马列主义的理论来探讨中国革命的实践,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其基本内容有: ⑴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抗战期间,毛泽东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以此为基点,构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框架。毛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从客观上来讲,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因为它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并不是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而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特殊性质的社会具有过渡性,它的目的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
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毛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都是行不通的;同样,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条件也不具备,只能建立一个全国大多数人民为基础的工人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国家制度,即使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①在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有一个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②在经济上,要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于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发展“友谊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富农经济。以此消灭旧的经济制度,建立以国营经济为龙头的新民主主义经 1)深入论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 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其次,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 再次,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2)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3)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制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济纲领是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归人民共和国所有,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容许民族资本的存在和发展,实行“节制资本”; 文化纲领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他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按其社会性质,基本上依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然而这种革命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一提出来,使人们眼界豁然开朗,一下子清楚了,明确了。他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确是为中国革命当前任务和它的前途作出了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易于了解的论断,不仅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而且领导全党和全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要关头大胆地跃进,取得了胜利。小平同志说,如果没有毛主席,我们革命的胜利可能要晚几十年。在胜利前,毛主席又早已清醒地看到,中国革命将在资本主义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的情况下取得胜利,因此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了种种设想,而对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
在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后,还不具备全面地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和可能,怎么办呢?那就要经过迂回的道路。
绝不能因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还没有成熟,就等着而不去夺取政权。无产阶级革命家要抓住机遇夺取革命的胜利,然后再在无产阶级政权下补生产力和其他文化条件的课。这就是中国革命必须要走新民主主义道路的道理。这就是新民主主义论主张在革命胜利、无产阶级夺得政权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资本主义成分应允许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据。
这究竟是否符合于马克思主义呢?可以引用马克思主义的一句名言,“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过程中,有两个方面最能显示它的特点:完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原有的书本上没有的,但又的确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一个方面是农民问题。这就是,在农村党领导组织农民武装,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战争和革命中提高农民水平(可以说,使他们逐渐摆脱自发的民粹主义、农业社会主义),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取得全国胜利。另一个方面就是资本主义问题。和“左”倾机会主义在民主革命过程中就反对一切资产阶级不同,毛主席的理论是,要区别民族资产阶级即中等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对前者要采取慎重的政策,不是一概打倒,一律反对。解放战争时党的三大经济纲领,一个是土地改革,一个是没收官僚资本,还有一个就是保护民族工商业。在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党从农村进入城市,毛主席和党中央在强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同时,十分注意团结一切民主党派,团结主要是中等资产阶级的社会力量,同他们合作共事,一起建立民主共和国。就因为中间阶层虽然有其弱点,但在中国是最有文化的,并且有一些资本和办工业的本领,是可以影响很多人的。如果不团结这个力量,那么我们纵然进了城,也将在城市中站不稳脚;而且很可能
助长我们队伍中的民粹主义、农业社会主义的倾向,那就更有遭致失败的危险。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因为有工人阶级、共产党的领导,团结、动员了中国人口中占最大多数的农民,还组成了一个由参加这个革命的一切人组成的统一战线。毛主席当时说:这个“统一战线是十分广大的,这里包括了工人、农民、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从地主阶级分裂出来的一部分开明绅士”(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13页。)。依靠包含上述两个特点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导,才可能有共产党领导的、以上农联盟为基础的这样广大的统一战线,也才可能取得并保持民主革命的胜利。
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其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的关于中国革人民革命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意思。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的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取得的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理论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 这个理论不仅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指导作用,而且有助于我们考虑建国以后的一些问题,以至今天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时,也还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发。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也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深入理解近20年来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有关政策的正确性,并且从历史的、理论的角度深入认识为什么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第三篇:《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电12-5 梁言 12101080101
读后感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读完毛主席的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之后,我觉得还是相当有收获的。文中引用了许多历史事件进行说明,让我不仅增强了对“新民主主义”的理解,还让我对历史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新民主主义论》问世于1940年,而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已经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逐渐停止正面战场上的战略进攻,一方面将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另一方面则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在其占领区内加紧扶植傀儡政权。抗战进入了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困难的时期,但国民党顽固派却奉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政策,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在军事上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伺机挑起各种事端,在政治思想上也加紧进行了反共的步伐,鼓吹“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叫嚣“共产党不需要存在”,重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老调。在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摆在面前的时候,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针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和疑虑,向全国人民做出庄严回答,以提出自己的根本主张,申明自己的鲜明态度。
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我知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正如毛泽东在文中所提到“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中又分为许多小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但早已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现在则更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同盟军。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毛泽东的这段话明确地告诉了当时处于困惑的人们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
不仅如此,《新民主主义论》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政治上,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采取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国体和民主集中制的政体。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上,文中提到应“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国家所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中国的经济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道路,决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让少数资本家和地主“操纵国计民生”。文化方面,毛泽东指出“在观念形态上作为这种新的经济力量和新的政治力量之反映并为它们服务的东西,就是新文化”。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以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为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此前我对中国为什么非走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道路,而不能走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道路认识还不是不够深刻,总觉得英、美不都走的这样的路,而且最终成功了吗?但在看了《新民主主义论》的第7小节“驳资产阶级专政”后,我明白了,诚然,这是欧美资产阶级走过的老路,但无如国际国内的环境,都不容许中国这样做。首先是国际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不允许;其次是世界社会主义不允许;还有就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没有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允许。再反观无产阶级,首先,无产阶级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其次,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俄国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成为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最后,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和中国革命的彻底的纲领,并且单独进行了土地革命,取得了广泛的支持。
既然不能走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路,是否就可以走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路呢?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的第8小节“驳左倾空谈主义”中又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即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的主要对象、主要任务,参加革命的力量决定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毛泽东胸有成竹、充满信心。鉴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在论著的结尾处,毛泽东以诗人特有的豪迈乐观之情,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伟大的战斗号召:“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而后来的历史的发展也印证毛泽东此时的论断,让人不能不佩服。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毛泽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成功的将理论巧妙的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提出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包括《新民主主义论》在内的多部(篇)著作则是这种贡献和功勋的重要载体。作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性文献,《新民主主义论》无疑是一部具有严密的逻辑、严谨的结构和严整的体系的理论著作。《新民主主义论》共15个小节,近3万字,其中逻辑严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让人在读完之后不得不相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
如果说,作为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毛泽东思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民族解放运动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那么,毫无疑问,作为毛泽东思想发展与成熟的主要标志,《新民主主义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则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所指望”、“知所赴趋”,乃至中国最后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无不得益于包括《新民主主义论》在内的革命理论的影响和指导。在问世将近七十年后的今天,这部熠熠生辉的著作提出的基本观点,对于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仍然极具启迪意义和借鉴作用。
第四篇: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开篇就是探讨中国向何处去的深刻思想,这篇由国家领导政权的核心人物所构设出的充分体现一代领导人的思维的指导方针,对共产党甚至全中国的影响之深是我无法估量的。《新民主主义论》这篇著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当时的中国仍处于二战的荒芜之中,而毛泽东同志已先一步开始思考当时中国所需要的指导精神了。“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只是后来,也是是当代领导人集团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各项理论的参考源本。而关于真理的探讨,则是不只是一个人,而已一个国家永恒的实践。其实中国该何去何从,到现在为止党依然没有给出一个完美甚至让人满意的答案,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毕竟这一探讨从提出至今不过数十年。
再来就是谈到建立一个新中国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分恢弘而具有分量的问题,不得不说这要具有相当政治视野和野心的人才能说清楚。因为这篇演讲提出之时中国仍处在水深火热中,不得不说毛泽东同志对未来的光明前景是十分有信心的。然后在当时中国对内只有做到基本统一,对外仍在谋求一个和平的政治环境,不断做出反侵略斗争的政治大背景下、在经济发展仍毫无头绪的情况下,他率先提出要建设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这并不是无关痛痒的问题,只是这个的深刻性没有人注意及重视,导致至今仍未完全实现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构筑。所幸经济建设仰赖邓小平同志的改革有了起色,植根于其上的文化建设也有所好转,其中新民主主义论的提出不无关系。
“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多么的恢宏壮阔的言论,这种远在脚踏实地之前的眺望星空,岂是普通人会做的预想?可见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人对他剖析问题深度之广以及其预见性而拍手称赞。这种放在现今没有任何意义的话在那个年代可谓超前设想,这更能说明一代圣人,往往是塑造出来的。
然后是从中国的历史特点中,解读出中国革命的特点,这可谓一个时代的核心思想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由此可以断言,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所谓中华民族的新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这就是现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在中国从事革命的一切党派,一切人们,谁不懂得这个历史特点,谁就不能指导这个革命和进行这个革命到胜利,谁就会被人民抛弃,变为向隅而泣的可怜虫。”毛泽东同志借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加以概括,很好地总结了历史,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观。“三民主义”相对“共产主义”而言,其宇宙观、革命彻底性不同,还有缺乏着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等。在指出顽固派这方面的错误思想后,毛泽东进一步为其分清新旧三民主义。强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是合乎时宜,适应历史发展趋势,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结果。
“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其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那末,这个历史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呢?它是一百年来就有了的,还是后来才发生的呢?
只要研究一下中国的和世界的历史发展,就知道这个历史特点,并不是从鸦片战争以来就有了的,而是在后来,在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形成的。我们现在就来研究这个形成过程。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又因为在中国这样的国情下,我国的资产阶级具有着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一面。在帝国主义入侵,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时,作为领导阶级的资产阶级为着自身利益多次向敌方妥协,但不否认其革命性一面的存在。国内陷入被人所支配、统治的境地,而这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号角吹响了全世界,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带来希望的曙光,并且,其力量的壮大为中国脱离此困境提供了可能。在受到帝国主义的强烈压迫,在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两者只能择其一的岔口上,在中国如此软弱的情况下,中国选择了倾向社会主义,这时历史和人民大众的选择。资产阶级的统治早已丧失了民心,正如俗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无产阶级的统治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这一切,在文章后面对资产阶级专政、“左”倾空谈主义与顽固派的驳斥中都有体现。
只有批判错误的守旧思想,才能促成新民主思想的发展。只有深入浅出地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蓝图进行剖析,才能得到所有民众的支持。新民主主义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它使领导政权与革命者们对革命的性质、内容与发展前途等有了明确而完整的认识,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了推动性的作用。
第五篇:《新民主主义论》讲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作——《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新民主主义论》以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形式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它的发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正式诞生和形成。
可以说,《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最成熟、最有价值的理论著作,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一、《新民主主义论》的写作背景:
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出席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长篇演讲。这篇演讲,经过修改、补充而成文,于1月15日定稿,2月15日同题初次发表于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延安新华书店随即出版同名单行本。2月20日出版的《解放》第九十八、九十九期合刊也刊载了这篇文章,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文内各部分加上了小标题,解放社又出了第一个同名单行本。
建国后,经毛泽东亲自修订,《新民主主义论》收入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和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二卷等。
毛泽东自己说,这篇讲话“目的主要为驳顽固派”(《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60页),在《新民主主义论》十五节当中专门有三节,分别是“驳资产阶级专政”、“驳左倾空谈主义”、“驳顽固派”。
但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绝不如此简单。他在这个时候写出这些文章,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
(一)必要性:
写作这篇文章的必要性,概括起来讲就是,当时在严重的斗争形式面前,中国共产党必须从根本上向全国人民说明自己对中国革命的见解,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1、中共需要表明政治主张。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共成为全国性的大党,公开走上全国政治生活的大舞台,越来越多的人们渴望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时局和中国未来前途的看法。中国共产党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也必须在全国人民面前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区别开其他政党的政治主张来,把人们吸引到自己的旗帜下。
2、面临“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1939年冬之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开动所有宣传工具,宣扬所谓“一次革命论”,鼓吹“一切革命都包括在三民主义里面了”,“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共产党在中国没有存在的必要”等等,高唱“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法西斯老调,叫嚷要取消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共产党领导的一切抗日根据地,为投降日寇作舆论准备。蒋介石也宣扬“以党建国”、“以党治国”、“要使抗战胜利之日,即为建国完成之时。”
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代表人物企图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走第三条道路,幻想在抗战后在中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道路。
这就提出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3、需要统一全党思想。
当时在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反对毛泽东制定的正确路线,否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反对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实际上就是要投降蒋介石国民党,甚至主张把人民武装都交给蒋介石。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批判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但是党内一些同志对于中国革命的性质、阶段、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前途等问题,仍缺乏明确的认识,甚至存在着错误的看法。这就要求在理论上阐述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澄清党内的错误思想,统一全党的认识。
(二)可能性:
1、近二十年成功与失败的革命经历,使中共逐渐成熟。
这时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有了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战爆发以来的成功和失败的丰富经验,已经成为一个政治上成熟的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已经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系统思考中国革命和中国前途的宏观问题。
1962年1月毛泽东回忆起这件事,颇有感悟地说:“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革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
2、斗争实践提供了理论创新的前提。
抗日战争时期的斗争,比之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规模更宏大、环境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因而经验也更丰富。
3、毛泽东本人这时处在党的领导核心的位置,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统筹中国革命的全局,而且在延安有了相对较好的条件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
二、《新民主主义论》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中,毛泽东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和纲领。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中国社会的性质
2、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
3、中国革命的步骤和前途
4、中国革命的方式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1、三大纲领: 政治纲领:
经济纲领:节制资本;平均地权;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共产主义思想领导;彻底反帝反封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三、《新民主主义论》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毛泽东在早年就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554页)新民主主义理论就是这样一面引导中国人民自觉地在复杂环境中不断前进的旗帜。
《新民主主义论》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性文献,为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建国初期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大体上是遵循了《新民主主义论》中所勾画的蓝图。
《新民主主义论》科学地论述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斗争的基本问题,它科学地总结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斗争的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近二十年艰苦曲折革命斗争的经验,系统地论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规律和特点,从而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
不仅批驳了国民党的“一个主义、一个国家”的谬论、回答了当前时局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而且回答了中国现阶段民主革命和未来建设新中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以《新民主主义论》为基础和框架,加上此前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这个理论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伟大理论创造,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政治上理论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可以说,《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最成熟、最有价值的理论著作,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王明反对毛泽东思想,他当面诘问毛泽东:“你有哪些著作可以作为毛泽东思想的基础呢?”毛泽东回答说:“新民主主义也就是毛泽东思想。我的《新民主主义论》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第一部基础理论著作,1939年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就考虑到这一点了。”(王明《中共50年》东方出版社2004版,17页)
(二)实践意义:
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极大地帮助了全党和全国革命人民的思想的统一,极大地帮助了全国人民解放区的政策的统一,因而极大地加强了中国革命。”
使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清楚地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和前景,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胜利信心,成为引导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有力地指导和促进了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
四、《新民主主义论》对于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一)为什么是毛泽东?毛泽东为什么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最早;与一些留法、留苏等的共产党人相比,他所学的马克思主义书籍也不是最多;在遵义会议之前,他也没有处在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主要领导岗位上。既然如此,为什么是毛泽东而不是别人,能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中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呢?
可以说,毛泽东的成功,与他的个人经历、品格、气质、学问、胆识、智慧、才干等有着密切关系。优秀的天赋、丰富的阅历、广博的才学、卓越的胆识„„等等,他具有形成这个思想的一些十分有利的个人特质。
总结起来,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观条件主要有:
第一,他始终立足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注意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思考。因此,率先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理念,是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提出的。针对党内长期存在的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严重倾向,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毛泽东选集》第2卷,534页)在《新民主主义论》最后一节,毛泽东也又一次提到“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毛泽东并且意味深长的警告:“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707页)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是中国的东西,又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东西”。
第二他始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注重调查研究。
对于调查工作,毛泽东始终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他自述“从我个人调查农村来说,是经过了六七年的时间的。”(《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2页)这就可看出他对调查研究工作的一贯关注和深切实践。
不是别的人,而是毛泽东提出了关于调查研究的一个原理:“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毛泽东文集》第1卷,267页)在《新民主主义论》最后一节,毛泽东提到“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时,列举到“主张事实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言下之意,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科学。
他注重社会实际调查、注重向人民群众学习,对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第三他对马克思主义具有坚定的信念、刻苦的学习精神、非凡的领悟能力,并勤奋刻苦的钻研马克思主义著作。
他曾对曾志说:“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少次。”(《缅怀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400页)
毛泽东在总结学习马列主义的经验时曾说:“马列主义的方法有三条,一是理论同实际相联系,二是反对自发论,三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毛泽东文集》第3卷,75页)。
第四,他真切地了解中国历史,批判的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遗产。
毛泽东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深切的了解。他始终强调“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改造我们的学习》)
中国古书,从经史子集,到稗官野史、笔记小说,他几乎无所不读。早在学生时代,就通读过《二十四史》,后来又再次通读全书,并写下大量批注。《资政通鉴》,他先后读了七遍。周恩来指出:“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333页),彭德怀也曾说过“在党内,真正懂得中国历史的,只有毛泽东一人。”
有研究者称“当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意识范畴中思考现实问题时,他那意识深处的传统智慧和行为方式往往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当他怀着伟大的民族感情一意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强大起来时,他确实又在自觉的同某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实行决裂,并一意遵奉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思想武器和社会目标。”(《毛泽东的文化性格》,陈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166页)
他通融古今,为他更突出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奠定深厚的学问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1、要全面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
毛泽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的时候,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做了比较具体的说明,纵观他的一系列论述,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至少包括互相联系的四个方面:
一个就是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在中国的具体化,主要根据欧洲国家情况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变为适合中国情况的马克思主义,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
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鲜化,也是中国革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当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永葆其生命和活力。
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在中国的民族化,也就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特点,使马克思主义变为被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四是马克思主义表述方式通俗化。
2、要完整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要树立极大的理论勇气来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在其一生的革命实践中,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个别结论区别开来,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敢于抛弃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某些已经过时的甚至错误的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中国国情和具体环境的新原理、新结论,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独立的光辉补充。
大家知道刘少奇曾经说过一段话,我们的毛泽东同志,不只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和政治家,而且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科学家,他不但敢于率领全党和全体人民进行翻天覆地的战斗,而且具有最高的理论上的修养和最大的理论上的勇气,他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适合于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件艰巨的事业。
3、要始终不渝的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倡导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根本上指明了方向。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与毛泽东确立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关,而这其中遇到的挫折,发生的失误,也与违背偏离实事求是路线有一定的联系,这种情况对毛泽东本人也不例外。
4、要注意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理论创新能力,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主体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理论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应该具备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革命批判精神。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应该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知识结构、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大发展在中国,这是毫无疑义的。”——1959年杭州会议,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