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应该抓住的着力点

时间:2019-05-13 11:2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应该抓住的着力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应该抓住的着力点》。

第一篇: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应该抓住的着力点

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应该抓住的着力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国内唯一一家定位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专业机构,有超过10年的规划设计经验。山合水易对城乡统筹模式、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新农村建设、古村古镇开发、民俗旅游设计、乡土建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聚集了大量的专业资源。

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旅游高度趋同化。强势文化对欠发达地区的影响开始主要是经济上的影响,这就使得经济影响向社会层面延伸。二是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决策者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就要建住宿、娱乐、接待设施,这些建筑很难与当地的环境协调,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三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可能使得目的地居民成为边缘人。目前乡村旅游,一般是分散的农户或者乡村一级组织承担了旅游者的接待,村民为旅游企业打工,却不能分享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果。四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不能解决结构需求,满足农民的旅游需求。乡村居民有参加旅游经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的需求,同时也有旅游的需求。让农民从旅游中获得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

发展乡村旅游,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要认识到包容的旅游市场结构是终极目标,发展乡村旅游要强调和谐、共容。对乡村旅游发展,政府要加强引导,从产业政策、资金、人才培训等方面对乡村旅游进行扶持探索方向与模式。二要有长期发展的目标,明确大企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剂。企业要营利,但也不要杀鸡取卵,要重视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保护,要与当地融合,吸引当地居民成为乡村旅游的骨干,让村民利益得到保护。三要加强规划,把乡村旅游发展提到发展战略高度。要打造产业链条,进行综合布局,要整合效益。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不宜大搞旅游,要做景观的保护。四要反哺乡村居民。

现在乡村居民的旅游动机一般不是很强,在他们有了大量可支配收入的时候,就需要旅游企业反哺,开发一些低成本的旅游项目,让农民增加眼界,也可让农民知道如何接待游客。

“加强规划”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着力点,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可以为您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第二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1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既是奇山秀水、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现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地。依托农村地区在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的特殊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互相渗透融合,是加快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农业来说,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体系;对于农村来说,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农民来说,则有利于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很大变化。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新气象。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恭城县的红岩村,2005年,80万人次的游客给这个瑶族小山村带来了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更是收入突破了10万元;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很高的鱼米之乡江苏常熟市蒋巷村,从2000年以来着手开发农业旅游,2005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5万元。据测算,该村经济增长中的15是靠发展旅游业实现的。很多具体事例表明,是乡村旅游将“三农”推向了市场,使其成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从而与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了全面对接。用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来衡量,大多数示范点基本达到了标准。

实践已经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建设新农村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国家旅游局已确定2008年全国旅游的主题为“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并在年初召开的全国旅游会议期间,召开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座谈会,要求农业旅游示范点与时俱进,率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还要求各省区市旅游部门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

2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2.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分布地区。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目前主要分布在如下三种类型地区:①景区边缘地区。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均处于乡村的包围中,这里多是我国乡村旅游业开展最早的地区。基本是三个发展方向:其一是,以农民自筹资金承包的山林地为资源兴办旅游业。其二是,在旅游农业(为解决物质供给问题,在景区周边农村围绕旅游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特种农业。如特菜种植业,特种禽、畜、鱼类的饲养业,商品花卉种植业,土特产品加工业和生产民族特色装饰物的工艺型农业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观光、学习、教育、参与等功能的乡村旅游。其三是,依托景区开展以家庭接待为主,融入一些乡情活动的乡村旅游。即称之为民俗旅游的“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②老少边贫地区。老少边贫地区的乡村旅游业是继景区周边地区之后,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这些地区多为山区,至今还保留着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原始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景观、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③都市郊区。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讲,不同性质的城郊在乡村旅游内容的构成上有其相同的部分也有各自的特色。在大都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辐射下,郊区已进入现代农业文明阶段。现代农村聚落景观、现代科技农业景观、融入现代美观念的各种观光农园,以及美化了的自然环境构成大都市郊区的农业观光特色等;除此之外,对都市人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是一年一度的各类采摘旅游和务农旅游。目前,郊县乡村旅游的开发已初见眉目的如湖北随州市,这里是以我国传统农业文化为特色的农业旅游区。

2.2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与问题。乡材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生命”初始的无限生机,旅游经济的附加改变了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这突出表现在游客对乡村旅游部分活动项目的偏爱上。国内游客参加频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据调查发现,民俗旅游基本上只是提供家庭接待服务,而乡情民俗的意味并不浓。这些农家旅店均分布在旅游景区周围,为周末来郊野景区游玩的旅游者提供

食宿服务。为适应城里人的习惯,农家屋都布置得像城里的小旅店,正餐除传统的农家饭外,也为游客提供包桌及大菜烹调服务,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内容开展得并不多,甚至没有。白天游客在景区里游玩,农家乐本应体现在夜生活中,然而这里的夜生活多数是看电视,有的家庭学着城里人买回VCD机乃至组合音响和激光灯,开辟简陋的迪厅供游客享用。唯一有点农村野外风味的是晚间的篝火晚会。距离景区稍远的村庄便无人光顾,体验乡俗民情的成份很低。

秋季采摘旅游是目前这三项活动中参加人数最多,参加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的构成面最广的。这是观光、参与性均很强的活动。我国开展的采摘旅游不只是为体味收获果实的感受,同时享有所收获的果实,有相当数量的游客在采摘中,对果实的数量和质量的在乎程度远超过参与收获过程的心理感受。因此在各采摘点(特别是果园)均堆放着被旅游者摘下又弃之的水果。从而可以看出,国内旅游者对物质满足的需求多胜于对精神满足的追求。

3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

3.1乡村旅游应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明确这一发展方向是使之规范化、健康、高速发展的根本保证。生态因素、文化因素本来就是乡村旅游得以兴起的根基。乡村旅游开展所依托的资源,不是先人遗留下来的、死气沉沉的、被称作凝固乐章的静景观,不是靠恢复、模仿而再现的历史场景,不是失去原有自然环境的高度浓缩在有限空间中的民俗风情,而是世代伴随人类繁衍、进化,充满生气与兴旺景象的能将游人融于其中的环境、氛围和活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只有贴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属于人类的。同时乡村旅游也是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正是在人们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将使人类失去栖息地,文化一体化将是人类最大的悲剧之后,乡村旅游成为城里人青睐、追求的新方向。我国的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3.2开发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带动、引导国内市场需求向高层次发展。什么样的产品是高质量的。“越是自然的才越是人类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一指导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原则在这里受到最严格的检验,也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在现代科技农业观光产品中,应加强传知授教的教育内容,使游人通过旅游获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开辟生态农业区,应为游人提供参与活动的充分空间,培养扶植生态农业接待户,以旅游经济的附加来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老少边贫地区,要加强开发区的文化含量,增加度假型、参与型旅游产品的开发,以适应国际市场日益扩大的需求。

3.3加强乡村旅游的研究。目前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景预测上都面临着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一是现代与传统的撞击问题,其二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结合的形式问题。现代文化已进入工业文化和后工业文化时期,而传统文化的保留区,基本还是停留在农业文化时期。两种文化时期,无论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还是社会意识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而最突出、最直观的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这对于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环境中的人们是不可抗拒的诱惑。而作为有过这种享受的人又无权阻止、限制这些刚刚开放眼界的人对外界事物的追求。很多传统文化就是在这种自觉自愿的向往美好的心态下,由于无人继承而消亡的。旅游是文化交汇的窗口,乡村旅游又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汇的最前沿。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要使这种冲撞化解,使现代与传统得以交融。

第三篇: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范文)

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

通过了解乡村旅游的发展,依靠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分析平水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对该村的积极影响和益处,以及成都消费市场的需求,本文认为应该支持像该村这样的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并在现有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上适当提升发展档次,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升级转化。

一、乡村旅游

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现代人为了逃离工业城市的污染和快速的生活节奏发展了乡村旅游。交通的便利带来了乡村可进入性的大大改善,使欧洲、美国、加拿大成为最早的乡村旅游地区。目前在法国、奥地利、西班牙、德国等地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有的甚至可以与传统的海滨度假平分秋色。相比较发展成熟的国家,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晚速度快。在发展过程中侧重点主要是观光游览、短暂休闲娱乐活动等。以名俗村、农家乐、采摘园等为主要形式。乡村旅游(郭焕成,2004)是指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政策支持)

国家于2005年提出幸福美丽新农村建设要求,县建设局以“依托土地综合整治,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依靠市场化运作,打造幸福美丽新村”为总体思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集成政策,整合资源,奋力推进赵家镇平水桥村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也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由成都市规划局投资160余万元在该村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和文化健身广场现已全面竣工。该综合体占地 500平方米,作为集聚民、惠民、便民、利民、富民于一体的综合平台。配套建设的占地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小区标志景观、休闲台、健身设施、绿化文化健身广场等更是为“美丽新村”的幸福村民提供饭后茶余、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益处

(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而发展乡村旅游业将极大消耗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多元化,有利于稳定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二)改变农村风貌。由于发展旅游的现实要求,乡村必将迎来新的风貌,新的气象。环境卫生将得到改善和监督,满足市场需求的景观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具有乡土气息的村舍房屋将得到修缮和保护。

(三)旅游扶贫。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补偿,或是经营产品,提供服务等都可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由于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土地成片闲置,而造成的土地浪费,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引进项目,合理规划利用,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一)区位优势。赵家镇平水桥村位于距成都市区40多公里的郊外,恰处成德南高速路旁,高速路口位于该村,距广汉三星堆和成都双流第二飞机场(在建)都较近。村内源于沱江的唐家桥河流灌溉全村,形成典型的“炊烟人家,河畔乡村”。

(二)交通便利。已经通车的成德南高速公路横穿赵家,并在平水桥村设有出口,从成都市区驱车前往该村经仅需要30分钟左右。规划中的金赵路、福兴大道、中金快速通道等道路均将通过该村,到时南部、巴中、汉中、西安乃至祖国各地的宾朋到成都都将路过该地,可以说,今后的该村就是入蓉的重要驿站,其形象就是“成都映象”。发达的交通环境,必将使该地成为重要交通枢纽,成都通往川东北的桥头堡。

(三)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该村保留最原始的乡村风貌的同时,实现了统一规划和创建,乡村风貌基础条件好。现有池塘10余处,夏日里蛙声一片,池内生态物种保留良好,仅部分被开发用于养殖。贯穿整个乡村的标准沥青路也是一道美丽的乡村风景。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该村也未引进任何有害有污染项目和企业,保障了乡村的最美生态。

(四)丰富的农产品。食用菌产业园区在全镇的规模达1亿多袋,该村也成为辐射地带;该村和相邻两个村经土地流转10000亩,发展了优质果蔬产业示范带,提供了新鲜,有机的果蔬;依托于“磨子”的乡村风景台,所制造的豆类农产品等可以为发展超市农业和阳台农业提供丰富的资源。

(五)项目优势。该村引进的房地产项目,将在改变乡村风貌的同时,适当开发度假产品,为广大游客提供长期居住或者“第二居所”,由此可带来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转化,解决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瓶颈,改变乡村旅游短暂,简单,乏味的局面。

五、发展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

从国际经验来看,未来乡村旅游的主流趋势,应该是休闲度假和康体娱乐,第二住宅、分时农业、节事等将会成为乡村度假的主要吸引物(吴必虎,2007)。成都作为“农家乐”的发源地,加之成都人的休闲娱乐精神,成都市“农家乐”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随着成都市场主流趋势的变化,该地的发展机遇也大大的增加。如此强有力的市场需求将为平水桥村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强有劲的助推力。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下,在现有乡村旅游发展基础上,升级转化发展更成熟的乡村旅游,可为平水桥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乡村建设带来新风貌,同时也未乡村旅游的发展翻开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第四篇: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促进新农村建设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许多地区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都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走上了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石榴红村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但是,由于受自身资源等条件的限制,该村目前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他地区可以借鉴石榴红村的一些成功经验,如政府引导、建设资金筹集的“四结合”模式等,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关键词:新农村;乡村旅游;“品牌”效应;可持续发展

本着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建设自己家园的原则,武汉市从2005年5月20日起正式启动了“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该计划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新社区,计划从全市2087个村中挑选110个作为试点。该计划把试点村从建设类型上分为三种:一是拆村新建型;二是整治提高型;三是旧湾改造型。石榴红村在该计划中被列为整治提高型,即对原有的房屋、道路、绿化等进行改造整治,使其达到社会主义农村新社区的要求。

一、现状、措施与效果及成功经验 1.现状

石榴红村位于武汉慈惠街道办事处最西部,南临汉江,北连107国道和汉渝铁路,西与新沟农场接壤;该村占地面积200亩,民房73栋,公房1栋,建筑面积10540平方米;居民总户数73户,共210人,是一个以培育和种植绿色蔬菜为主的农业自然村。从黄鹤楼出发到该村只有约20公里的路程,离武汉市区距离适中,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2.措施与效果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该村积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并成为“新农村建设湖北省示范村”。石榴红村已经整体改造成徽派建筑,并按照星级宾馆的要求将村民原来的住房统一改造成了旅馆,同时,请高校一些相关专家对村民进行了关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还通过建立“厨嫂协会”提高了农民的厨艺水平。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石榴红村各个方面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1)村容村貌。石榴红村住房原为普通农村房屋,已经破旧不堪,政府按照徽派建筑的模式及“先中间后两边”的原则,先对该村中间20户左右的旧房进行改造,再对两边50余户旧房进行改造。目前,该村已基本全部改造成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特色鲜明,古朴和谐。

(3)村民收入。石榴红村从2005年“十一”旅游黄金周开始接待游客,7天接待游客人数达3500多人次,旅游收入达4万元,户均创纯收入1200多元,其中,纯收入最高的一家达3000元;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超过16万人次。该村的年人均收入已达7000元以上。(4)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在统一改造的过程中,村内增添了医务室,并配备了专业的医务人员,每户都享受了合作医疗,低收入者和五保户人员也全部享受了社会保障。3.成功经验

石榴红村的成功不仅在于抓住了“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和新农村建设这两大历史机遇,还在于实事求是地利用、分析和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和条件。总结起来,石榴红村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政府积极引导。为了石榴红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结合成都红砂村、上海前卫村等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村的发展情况以及石榴红村自身的条件积极地向村民宣传乡村旅游方面的知识及现实和长远的利益。

(2)建设资金筹集模式。石榴红村在建设资金上按照街队出大头、农户出小头、市区投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四结合”模式进行筹集。目前,整个石榴红村建设投入资金已达600多万元,其中,街、队、农户出资298万元,引进外来资金320万元。(3)结合自身优势,突出特色。石榴红村是一个以培育和种植绿色蔬菜为主的农业自然村,本身无先天的可供旅游开发的旅游资源,同时,该村人均地较少(不足1亩)且建设资金缺乏,受这些条件的限制该村发展一直比较落后。但是,该村又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及绿色蔬菜的优势,而且该村村民居住集中,政府利用这些条件进行了适当的政策支持和适中的资金投入,使石榴红村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4)村委会始终坚持。在石榴红村改造之初,大多数村民是反对的,村委会在这时候一家一户地进行了耐心的疏导,通过让村里老党员先起模范带头作用的方式引导村民,其他农户在看到开展“农家乐”的农户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之后,纷纷加入到改造的行列。

二、目前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全村一半以上的农户进行了走访,发现该村的农户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即单纯开展“农家乐”的农户、既开展“农家乐”又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和单纯以种植蔬菜为主的农户,其中,开展“农家乐”的农户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单纯以种植蔬菜为主的农户,这充分证明了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是正确的。但是,目前石榴红村乡村旅游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问题主要有: 1.根本性问题: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项目的开发问题

“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具有审美、愉悦价值和旅游功能,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所有自然要素(自然存在)和人文要素(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石榴红村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缺乏可供旅游的自然资源,目前,只有统一改造后的徽派建筑,景点少而单一,而石榴红村一大优势和特色——绿色蔬菜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旅游服务项目是指与旅游相关的餐饮、住宿及休闲娱乐等,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方面。这方面,石榴红村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休闲娱乐项目不足和场所的闲置浪费,例如发展之初投资兴建的休闲娱乐场所“亲江乐园”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2.关键性问题

(1)缺少“品牌”效益。石榴红村目前最大的特色是统一的徽派建筑,没有发挥该村绿色蔬菜的优势、没有突出“农”字,缺乏自己的“品牌”。据调查,很多游客反映该村许多“农家菜”没有“农家味”。

(2)对政府和旅游时间的依赖性过大。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是石榴红村发展的保证,但是,长期下去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来石榴红村的游客主要集中在“五一”和“十一”长假期间,平时游客较少。3.次要性问题

(1)交通问题。目前,石榴红村有一趟公交车与外界联系,单线一天4趟,没有到达武汉中心市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旅游资源和服务项目开发完善之后将逐渐凸显出来。

(1)农民利益的协调问题。在发展初期,为了实现公平,村委会存在对开展“农家乐”的农户平均分配客源的问题,重视了公平却忽视了效率。但是,随着农民市场意识的提高,效率问题将逐渐凸显出来。

三、相关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各地区都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陆益龙,王成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比较——凤阳县小岗村和赵庄的经验[J].江淮论坛,2007,(4).[4]张俊卫,党淑英.浅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J].小城镇建设,2007,(9).[5]陈福义,范保宁.中国旅游资源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6]佟玉权.品牌化营销——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走势[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

第五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1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既是奇山秀水、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现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地。依托农村地区在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的特殊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互相渗透融合,是加快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农业来说,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体系;对于农村来说,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农民来说,则有利于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很大变化。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新气象。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恭城县的红岩村,2005年,80万人次的游客给这个瑶族小山村带来了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更是收入突破了10万元;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很高的鱼米之乡江苏常熟市蒋巷村,从2000年以来着手开发农业旅游,2005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5万元。据测算,该村经济增长中的15是靠发展旅游业实现的。很多具体事例表明,是乡村旅游将“三农”推向了市场,使其成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从而与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了全面对接。用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来衡量,大多数示范点基本达到了标准。

实践已经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建设新农村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国家旅游局已确定2008年全国旅游的主题为“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并在年初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期间,召开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座谈会,要求农业旅游示范点与时俱进,率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还要求各省区市旅游部门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

2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2.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分布地区。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目前主要分布在如下三种类型地区:①景区边缘地区。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均处于乡村的包围中,这里多是我国乡村旅游业开展最早的地区。基本是三个发展方向:其一是,以农民自筹资金承包的山林地为资源兴办旅游业。其二是,在旅游农业(为解决物质供给问题,在景区周边农村围绕旅游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特种农业。如特菜种植业,特种禽、畜、鱼类的饲养业,商品花卉种植业,土特产品加工业和生产民族特色装饰物的工艺型农业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观光、学习、教育、参与等功能的乡村旅游。其三是,依托景区开展以家庭接待为主,融入一些乡情活动的乡村旅游。即称之为民俗旅游的“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②老少边贫地区。老少边贫地区的乡村旅游业是继景区周边地区之后,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这些地区多为山区,至今还保留着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原始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景观、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③都市郊区。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讲,不同性质的城郊在乡村旅游内容的构成上有其相同的部分也有各自的特色。在大都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辐射下,郊区已进入现代农业文明阶段。现代农村聚落景观、现代科技农业景观、融入现代美观念的各种观光农园,以及美化了的自然环境构成大都市郊区的农业观光特色等;除此之外,对都市人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是一年一度的各类采摘旅游和务农旅游。目前,郊县乡村旅游的开发已初见眉目的如湖北随州市,这里是以我国传统农业文化为特色的农业旅游区。

2.2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与问题。乡材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生命”初始的无限生机,旅游经济的附加改变了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这突出表现在游客对乡村旅游部分活动项目的偏爱上。国内游客参加频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据调查发现,民俗旅游基本上只是提供家庭接待服务,而乡情民俗的意味并不浓。这些农家旅店均分布在旅游景区周围,为周末来郊野景区游玩的旅游者提供

下载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应该抓住的着力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应该抓住的着力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宁波市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典型介绍

    宁波市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典型介绍-----村落型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湾底村湾底村位于鄞州新城区的东面。开发农业旅游是湾底发展迈出的大步。桑园、牡丹园、梨园,现代......

    宁波市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典型介绍

    宁波市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典型介绍----区域型 区域型 蒋介石故里:奉化溪口镇溪口位于宁波奉化西侧,是一座美丽的江南历史文化名镇。在民国时期,又因出了蒋介石、蒋经国父......

    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以山合水易“云南开远红土寨旅游新农村方案设计”为例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

    乡村旅游助力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助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们在做乡村旅游规划时经常思考这一问题: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到底是......

    协调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5篇材料)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中国第一家专业乡村旅游规划设计院。作为乡村旅游设计与乡村度假开发的专业机构,山合水易拥有多位国家级休闲农业规划与乡村旅游设计专家,与农业部、......

    找准着力点 建设新农村

    找准着力点 建设新农村 聂市镇彭畈村支部、村委会 我们彭畈村位于聂市镇西部,辖13个组,282户,1023人,有耕地1656亩,林山6600余亩,其中村集体林山3500亩。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

    找准着力点 建设新农村

    广东连山吉田镇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实际,理清思路,把破解“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找准着力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走出了一条极具地方特色的......

    发展乡村旅游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市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乡村游是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依托周围的自然风光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城市居民来吃住、休闲、观光的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