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反映中秋佳节将至“黄牛党”倒卖车票猖獗亟需引起重视
基层反映中秋佳节将至“黄牛党”倒卖车票猖獗亟需引起重视
中秋佳节将至,人口流动量突然加大且集中,“一票难求”成为广大旅客最为头痛的事情之一,“黄牛党”的猖狂倒票行为更是给广大旅客出行“雪上加霜”。“黄牛党”的猖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交通运输和社会公共活动秩序,影响社会经济活动,侵犯了广大旅客的利益,亟需引起重视。
基层认为,“黄牛党”的存在有各种原因:一是倒票活动市场广阔,利润空间大。每逢中秋、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旅客流量会突然加大,很多旅客因回家、拜访等因素被迫向“黄牛党”“求援”,这时一张车票就会为“黄牛党”创造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甚至是几百元的利润;二是投资风险较小,见效快。倒票基本是一种稳赚不赔的活动,离开售票窗口就会见到效益;三是车站等工作人员与“黄牛党”内外联手。他们密切联手,相互配合,共同分享“蛋糕”,这就助长“黄牛党”气焰;四是售票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管理和制度的缺陷,加上利益的驱使,使得部分工作人员主动“投怀”到“黄牛党”怀中;五是监督机制不完善。广大旅客等对“黄牛党”行为只能是敢怒不敢言,基本没有监督权,即使发现问题,也是无从下手。
对此,基层建议:一是推行购票和坐车实名制。不仅在购票时需要实名制,还要在车上核对旅客与车票信息是否一致;二是部门联动,加大打击“黄牛党”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重拳惩罚“黄牛党”,执法人员要严格依法行政;三是加强对车站等管理人员的管理。不仅要对工作人员开展廉洁自律教育,更要对知法犯法人员严惩不贷,以起到警示作用;四是加大社会监督作用。设立举报中心,事故处理中心等,以便广大旅客及时投入到监督中来。同时,广大旅客要自觉抵制“黄牛党”倒票行为。(湖州市南浔区委办)
第二篇:基层反映由自然灾害引发的农村社会稳定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青州:基层反映当前自然灾害频发影响农村稳定亟需引起重视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存在发生频率高,破坏强度大,种类多,危害面积广等特点。尤其是近几年,各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受灾群众人数逐年增多,因灾导致的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日趋严重,亟需引起重视。
一、存在问题
一是因灾返贫较多导致影响农村稳定。据统计,2011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3亿人次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247.1万公顷,绝收面积289.2万公顷,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96.4亿元。另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常年农作物的平均受灾面积是7亿多亩,成灾面积是4亿亩,绝收面积1亿亩,因灾损失粮食每年在1000亿斤左右。自然灾害频发,对农村经济带来严重损失。一些农民的多年积累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失或被破坏,甚至由于灾害致使家中劳动力死亡或伤残,无法继续进行生产,加重家庭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受灾农民因无力承担农业损失,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甚至基本生活也难以保障,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二是缺乏长效救助机制导致产生不稳定因素。目前,各地自然灾害发生后,普遍注重生活救助、重建救助等基本方面,搞“一阵风”救助,对受灾农民缺乏长效救助机制。很多地区只重视“输血”,不重视“造血”,只注重一时资助,不注重长期帮扶。很多地区受灾农民因灾造成经济损失后,很难有资金、场地、人员用于创业和生产,导致他们成为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由于这部
分群体人员集中,人数较多,文化层次不高,表达利益诉求时,容易冲动、盲从,逐渐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因灾上访事件容易演变成群体事件。由于农业灾害涉及面广,如遇严重灾害,容易导致民心不稳,在后续补偿工作无法满足群众需要的情况下,信访群众受“找的官越大越能解决问题,来的人越多越能形成压力,行为越过激解决问题越快”等过激博弈心态影响,受灾农民往往全家,甚至是举村上访,出现了重复上访、越级上访、集体上访等问题,甚至聚众闹事,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例如,2011年8月,哈尔滨市木兰县遭受特大冰雹袭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5亿元,其中红升大队尹家屯为重灾区,农作物95%--100%绝产,引发数以千计受灾民众到木兰县人民政府上访。再例如,2012年受台风“达维”影响,某地水库开闸泄洪,致使下游养鱼户鱼池中鱼苗被冲,因经济补偿问题,养鱼户多次上访闹事。
四是预警体制不健全容易导致农民不满。目前,各地农业风险预警机制不够完善,对农业发展的指导大多局限于技术或市场方面,对灾害防范方面的指导力度不够,有效性预警信息发布少,利用率比较低。据调查,61.2%受访者对现在政府有关农业风险信息服务不满意,15.6%的受访者能接触到相关数据分析,但大多以市场信息为主,缺乏灾害性预警信息。当自然灾害来临时,由于一些地方预警能力不强或者灾害发布迟缓,使自然灾害酿成惨重损失,农民对相关预警工作意见较大,感到不满,容易以非理性
方式表达情绪,造成不稳定因素。
二、意见和建议
一是健全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明确相关部门责任,落实责任人,不断强化防灾减灾意识,做好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准备。要提高农业风险信息准确性,整合技术资源和设备,充分利用科学方法,掌握自然灾害预警第一手资料。要提高信息利用率,组建专家队伍,对自然灾害开展综合研究,定期准确地进行信息发布,及时提出预防灾害的对策,通过各种手段指导农民规避风险。
二是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各级政府要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短信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自然灾害。在发生较大突发性农业自然灾害公共事件时,要及时做好灾情信息发布和抢险救援安臵,安抚受灾群众情绪,引导受灾群众进行灾后自救,从思想上遏制因情绪激动造成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是及时落实灾后救助工作。各级政府要提早做好救灾物资的准备工作,确保将生活必需品在灾后第一时间发放到群众手中,保证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及时落实各项帮扶、救助政策,积极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产,避免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现象的出现,为社会稳定打下良好的基础。抓好农村农业保险工作,确保受灾农民得到及时救助。要构建救助长效机制,注重技术、项目扶持,提高农民自救能力。
四是全面排查解决矛盾纠纷。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要及时深入灾区走村串户,采取定时、定人、定点、定责的办法,开展地毯式的排查,村不漏组,组不漏户。要针对群众急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排查矛盾纠纷苗头隐患等不稳定因素,逐村逐户做好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登记工作,并及时做好汇报,尽快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要实行“包案负责、限时调处”制度,坚持分类指导,分流处理,因地制宜,因案施策,妥善解决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
第三篇:【基层反映】普法宣传“流于形式”亟待引起重视
【基层反映】普法宣传“流于形式”亟待引起重视近年来,党中央全面升级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各地农村纷纷举办普法宣传活动,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律理念,让农民熟悉法律,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但这些普法宣传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摆上几张桌子,放放广播,发发传单,时间还非常短。农民真正需要的法律知识没能走进农村,许多农民群众希望普法宣传要接地气,事先调查农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让农民真正需要的法律知识下乡进村来。
对此,基层建议:
一是普法宣传要常态化,各地相关部门除了每年“12〃4”法制宣传日例行宣传以外,还应当多利用节假日和农闲时节将普法宣传送到农村,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对镇、村法治文化广场、宣传长廊等阵地进行完善、升级,及时更新宣传内容,定期播放法治节目,发放法制宣传资料、书籍,使群众能经常获取法律知识,接受法治教育。
二是普法宣传方式要多样化,不少农民反映,一些普法宣传方式很枯燥,亟须改善。由于目前农村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有限,工作人员发放的传单他们看不懂,而且纯粹的法律宣传也十分枯燥,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
农民朋友喜欢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婆媳纠纷、赡养纠纷、土地纠纷等典型案件,到农村现场办案,并邀请群众参与。这样,既有利于案件的处结,又普及了法律知识,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是普法宣传要选准内容,针对不同的群体需求制定相应的普法宣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让农民朋友真正获得切身利益所需的法律知识。比如农民工参与的社会活动更多,合法权益更易受到侵犯,因此,普法宣传关注的重点要围绕工资拖欠、劳动时长、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帮助农民工增强依法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是可以充分发挥各类文艺团体的优势,依托民间文艺团体开展法治文艺宣传,保证演出团体的每次演出都有一定数量的法治节目,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精彩节目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形成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农民群众希望相关部门多到农村走走,多听听他们的想法,给他们讲讲运用法律成功维权的真实案例,使更多的农民相信法律,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四篇:基层反映农村户籍管理存在问题应引起重视
基层反映农村户籍管理存在问题应引起重视
近年来,农村户籍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较为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一是老年人户口漏登漏报。由于对农村高龄人员户口重视不够,导致一部分农村老年人无老户口簿、一代身份证户口籍底册错过补登机会,一直无户口。二是出生入户、死亡不注销。一些农村对子女出生落户申报意识不强,或者因超生因素,一直迟迟不入户口。有的农村群众在家人去世后,不及时到派出所注销户口,造成死者长期“活”在户籍档案中。三是年龄出入大,姓名差错多。早期户籍资料大都村干部代填,由于工作不细致,随意填写姓名和出生日期的情况比较普遍。四是户口手工编,存在重号现象以及一人多户口等。这些问题存在导致人口信息失真,也直接影响农民群众全面享受惠农政策,极易引发矛盾纠纷。各级政府和公安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堵漏补差。同时,建立健全各项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实施严密管理并改进管理手段,在农村全面建立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和变更更正等项登记管理制度,全面执行居民身份证申领、换领、补领等规定并加强查验、核查工作,同时建立和完善户籍的调查、通报、统计、档案等项管理制度,同时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户籍意识。
第五篇:基层反映当前司法鉴定乱象频生值得引起重视
基层反映当前司法鉴定乱象频生值得引起重视
人们常说“打官司就是打证据”,鉴定结论是一种重要的法定证据形式。司法鉴定结论,直接关系到案件办理的结果。不过,如何确保鉴定结果的公正是一个难题。目前,司法鉴定工作领域存在的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司法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也成为影响司法公正的一个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司法鉴定的混乱给审批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主要有:
一、不利于审判人员质证、认证。当一件案件中出现多份结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司法鉴定时,法官很难对几份结论不一而且效力相等的鉴定作出新的判断,因为法官并不具备司法鉴定的专业能力。
二、不利于社会稳定。一件普通刑事案件如果出现鉴定——不服——再鉴定——再不服,如此循环往复,往往造成案件事实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审理期限越拖越长,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即使最后勉强判决了,也不能令当事人和广大群众信服,致使案件审理的社会效果极差,不利于社会稳定。
三、不利于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一件刑事案件,经过反复的鉴定,不仅增加了当事人的负担,还由于拖延了审理期限,提高了审级(上诉)或延伸了审级(申诉),导致法院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从总体上讲,造成单位案件诉讼成本增加的后果,降低了诉讼效率。
基层认为,造成当前司法鉴定混乱的主要原因有:
一、司法鉴定队伍庞大。司法鉴定队伍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实际,队伍管理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队伍大了,难免素质参差不齐。在司法鉴定人员中,大部分人之前没有从事过司法鉴定工作,他们大多数的司法鉴定人员是兼职,他们有自己的第一职业。
二、司法部门监管困难。司法鉴定非常专业,涉及面又广,作为管理人员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目前,共有40多个执业类别的鉴定业务,每个执业类别都有他的行业规矩,所以要想从专业上管是不可能的。因此,监管只能针对违法违纪行为,涉及业务的只能靠行业自律。
三、司法鉴定标准不一。鉴定结果前后不一,甚至是鉴定结果不公已经成为司法鉴定行业的软肋,司法鉴定技术标准不统一,是造成多头、重复鉴定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除了医疗事故、交通事故和职工评残标准外,没有一个统一的鉴定技术标准。现在法医学鉴定标准滞后,跟不上鉴定人的需要。
对此,基层建议司法部门应该紧紧抓住监督、处分、淘汰等环节,严格纪律、严格监督、严格查处。另外,行业协会和大众媒体也应该发挥好监督作用,切实维护好司法鉴定秩序。(湖州市南浔区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