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反映:“世界杯消费季”衍生市场乱象亟待引起重视
基层反映:“世界杯消费季”衍生市场乱象亟待引起重视
今天,xiexiebang.com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世界杯消费季”衍生市场乱象亟待引起重视》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当前,巴西世界杯足球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相关商品和服务市场火热。而在“世界杯消费季”巨大商机的背后却衍生出了诸多市场乱象,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对此,工商部门作为市场监管的主要职能部门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监管。
一、“世界杯消费季”衍生市场乱象 的主要表现
一是服务行业走俏,衍生霸王条款。借助世界杯的东风,不少餐馆、酒吧、KTV、影院纷纷推出世界杯促销活动和相关套餐吸引球迷。然而,部分促销活动有强制消费之嫌。据媒体报道,某知名酒吧要求消费者在世界杯比赛时段前往酒吧观战时,必须购买其提供的五种“世界杯套酒”之一,而任意一种“套酒”的价格均高出平时许多,酒吧的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涉嫌剥夺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是周边商品热销,衍生侵权行为。随着比赛的火热开展,与世界杯相关的服饰、小商品、纪念品、毛绒玩具、体育用品等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然而,部分商家忽视了《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生产或销售侵犯国际足联特殊标志专用权的会徽、海报、吉祥物、比赛用球等商品。一方面损害了世界杯相关商标持有人和
赞助商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将对我国的国际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甚至破坏到我国的国际公信力。
三是竞彩市场火爆,衍生违法活动。随着世界杯的开幕,体育彩票的销售节节攀升,首个比赛日足球竞彩游戏日销量便突破1.5亿元。一些不法商贩看中其中的商机,通过线下酒吧、线上QQ群、论坛等方式招揽客户,擅自销售未经相关部门批准的足彩品种和足彩游戏,从中牟取暴利。这种经营非法彩票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彩票管理条例》的规定,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甚至可能滋生赌博、非法博彩业等违法犯罪活动。
四是保护意识缺失,衍生维权困局。一方面,热衷世界杯的消费者以年轻人居多,这类群体消费观念较为简单、随意,甚至对商家的强制搭售等不合理经营方式“不在乎”或“表示理解”,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商家实施违法行为的气焰。另一方面,由于世界杯比赛具有时
效性,消费者在消费时不注意消费凭证的获取,而在事后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商家的促销活动往往已经结束,再进行调查取证会存在一定难度,维权工作将陷入困境。
二、加强“世界杯消费季”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消费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利用工商部门贴近群众的优势,借助普法宣传、“走基层”活动等契机,采取散发资料、口头宣讲、播放视频等形式,强化消费引导。一方面,大力宣传新《商标法》等法律法规,讲解巴西世界杯足球赛会徽、海报、吉祥物、比赛用球等拥有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的知识,引导消费者注意选购合法、正规的世界杯足球赛纪念商品。另一方面,通过讲解典型案例的方式,帮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使其在消费时注意索取票据、保留证据,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联系维权部门,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是强化行政指导,确保合法经营。利用市场巡查、企业回访、代表座谈、行政约谈等契机,加大对服装、玩具、文具、纪念品等相关行业经营者的行政指导力度,帮助商家走出认识误区,使其明确任何生产或销售带有会徽、海报、吉祥物等世界杯足球赛相关元素的商品都必须经过特定授权,提高经营者的守法意识。同时,要求商家在进行世界杯足球赛相关商品和服务的广告宣传时做到诚信、合法,不得未经许可擅自使用世界杯足球赛相关知识产权以及利用广告宣传侵犯世界杯足球赛赞助商的合法权益,确保其主动与违法经营行为划清界限。
三是强化执法监管,净化市场环境。一方面,加强对辖区内酒吧、KTV等提供世界杯足球赛相关服务娱乐场所的市场巡查,确保利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使用霸王条款、强制消费等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得到及时发现、快速处理。另一方面,以商业区、交通集散
地、旅游景区为重点区域,以服饰、小商品、纪念品、毛绒玩具、体育用品为重点商品开展市场检查,重点检查是否存在未经授权使用世界杯足球赛会徽、海报、吉祥物等侵犯国际足联特殊标志专用权的行为,对于情节严重、危害较大的依法予以查处。
四是强化联动配合,提升执法实效。一方面,针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非法彩票经营等问题,工商部门应加强与公安、民政等部门的联动配合,在查处非法彩票的执法过程中做到追根溯源,确保工作成果最大化。另一方面,对于检查中发现的涉及商标犯罪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做好行政处罚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确保“世界杯消费季”市场真正“活而有序、繁而不乱”。
第二篇:【基层反映】普法宣传“流于形式”亟待引起重视
【基层反映】普法宣传“流于形式”亟待引起重视近年来,党中央全面升级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各地农村纷纷举办普法宣传活动,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律理念,让农民熟悉法律,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但这些普法宣传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摆上几张桌子,放放广播,发发传单,时间还非常短。农民真正需要的法律知识没能走进农村,许多农民群众希望普法宣传要接地气,事先调查农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让农民真正需要的法律知识下乡进村来。
对此,基层建议:
一是普法宣传要常态化,各地相关部门除了每年“12〃4”法制宣传日例行宣传以外,还应当多利用节假日和农闲时节将普法宣传送到农村,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对镇、村法治文化广场、宣传长廊等阵地进行完善、升级,及时更新宣传内容,定期播放法治节目,发放法制宣传资料、书籍,使群众能经常获取法律知识,接受法治教育。
二是普法宣传方式要多样化,不少农民反映,一些普法宣传方式很枯燥,亟须改善。由于目前农村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有限,工作人员发放的传单他们看不懂,而且纯粹的法律宣传也十分枯燥,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
农民朋友喜欢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婆媳纠纷、赡养纠纷、土地纠纷等典型案件,到农村现场办案,并邀请群众参与。这样,既有利于案件的处结,又普及了法律知识,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是普法宣传要选准内容,针对不同的群体需求制定相应的普法宣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让农民朋友真正获得切身利益所需的法律知识。比如农民工参与的社会活动更多,合法权益更易受到侵犯,因此,普法宣传关注的重点要围绕工资拖欠、劳动时长、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帮助农民工增强依法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是可以充分发挥各类文艺团体的优势,依托民间文艺团体开展法治文艺宣传,保证演出团体的每次演出都有一定数量的法治节目,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精彩节目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形成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农民群众希望相关部门多到农村走走,多听听他们的想法,给他们讲讲运用法律成功维权的真实案例,使更多的农民相信法律,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篇:基层反映当前司法鉴定乱象频生值得引起重视
基层反映当前司法鉴定乱象频生值得引起重视
人们常说“打官司就是打证据”,鉴定结论是一种重要的法定证据形式。司法鉴定结论,直接关系到案件办理的结果。不过,如何确保鉴定结果的公正是一个难题。目前,司法鉴定工作领域存在的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司法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也成为影响司法公正的一个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司法鉴定的混乱给审批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主要有:
一、不利于审判人员质证、认证。当一件案件中出现多份结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司法鉴定时,法官很难对几份结论不一而且效力相等的鉴定作出新的判断,因为法官并不具备司法鉴定的专业能力。
二、不利于社会稳定。一件普通刑事案件如果出现鉴定——不服——再鉴定——再不服,如此循环往复,往往造成案件事实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审理期限越拖越长,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即使最后勉强判决了,也不能令当事人和广大群众信服,致使案件审理的社会效果极差,不利于社会稳定。
三、不利于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一件刑事案件,经过反复的鉴定,不仅增加了当事人的负担,还由于拖延了审理期限,提高了审级(上诉)或延伸了审级(申诉),导致法院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从总体上讲,造成单位案件诉讼成本增加的后果,降低了诉讼效率。
基层认为,造成当前司法鉴定混乱的主要原因有:
一、司法鉴定队伍庞大。司法鉴定队伍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实际,队伍管理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队伍大了,难免素质参差不齐。在司法鉴定人员中,大部分人之前没有从事过司法鉴定工作,他们大多数的司法鉴定人员是兼职,他们有自己的第一职业。
二、司法部门监管困难。司法鉴定非常专业,涉及面又广,作为管理人员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目前,共有40多个执业类别的鉴定业务,每个执业类别都有他的行业规矩,所以要想从专业上管是不可能的。因此,监管只能针对违法违纪行为,涉及业务的只能靠行业自律。
三、司法鉴定标准不一。鉴定结果前后不一,甚至是鉴定结果不公已经成为司法鉴定行业的软肋,司法鉴定技术标准不统一,是造成多头、重复鉴定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除了医疗事故、交通事故和职工评残标准外,没有一个统一的鉴定技术标准。现在法医学鉴定标准滞后,跟不上鉴定人的需要。
对此,基层建议司法部门应该紧紧抓住监督、处分、淘汰等环节,严格纪律、严格监督、严格查处。另外,行业协会和大众媒体也应该发挥好监督作用,切实维护好司法鉴定秩序。(湖州市南浔区委办)
第四篇:基层反映:电商培训市场乱象丛生亟待加强监管
基层反映:电商培训市场乱象丛生亟
待加强监管
今天,xiexiebang.com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电商培训市场乱象丛生亟待加强监管》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部分传统企业纷纷“触电”,开始涉足电子商务领域,由此产生的电商培训市场日趋火热,百度搜索“电商培训”词条,相关结果就有1170万条之多。然而,在电商培训市场火热发展的背后,已暴露出了诸多市场乱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也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工商部门作为市场主体监管的主要职能部
门,应当高度重视电商培训市场乱象丛生的现状,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
一、电商培训市场乱象丛生的主要表现
一是无照经营,主体资质乱。作为盈利性质的教育机构,电商培训机构按规定须取得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授课老师也应取得相应的资质。而事实上,当前不少电商培训机构根本不具备相应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很多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培训机构也没有获得教育部门的审批。这些电商培训“黑户”或以“家教”、“咨询”等经营范围的营业执照办学,或干脆无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同时,目前市场上的电商培训机构办学时间短、办学场所隐蔽、流动性很大,有的直接通过线上教学,给“查无”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二是招摇撞骗,宣传内容乱。部分电商培训机构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刻意虚构一些不存在的荣誉为竞争增加砝码。一些培训机构的各类广告天
花乱坠,宣传的师资力量无一不是“名校名师”,甚至伪造一些电商界著名人物的所谓支持来虚假宣传、诱骗客户。据报道,一家自称北大电商总裁班的培训机构在网络宣传材料中,堂而皇之地声称“马化腾为总裁班发来贺电”,并放出所谓的“微信祝贺截图”,以腾讯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名义招募、北大新媒体名义高价售卖电商、微信等课程,腾讯公司已于今年4月郑重辟谣。
三是质次价高,培训内容乱。在巨大的电商培训需求市场面前,部分培训机构即使电商经验为零,依然进入电商培训领域试图分一杯羹。据媒体报道,一些电商培训机构的所谓“大师”甚至一天电商也没做过,只是在网上收集天猫、小米、黄太吉等已经被泛滥报道的案例,就能打包成电商培训“精品”课程忽悠学员。同时,培训机构利用受训学员多为传统企业的老板、高管,经济条件较好的现状,往往将电商培训课程价格设置的异常高昂,单次培训价格在万元以上,某些实际操作经验为零的“大师”电商培训收费一天甚至高达十万元。
四是衍生传销,推广过程乱。部分电商培训采用电话推广的方式,对推广人员的“业绩”按奖励提成,之后在会场进行内容夸张的传销式洗脑培训。如南京某吹嘘微信营销月入百万的“微信营销团队”声称“每天花4小时加微信好友,就能实现108天买奔驰、6个月买房、一年开上劳斯莱斯的梦想”,今年3月,该组织在招收学员时已被警方控制,所谓的“商业模式”被定义为新型传销。
二、加强电商培训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消费引导。工商部门应利用各类普法宣传、企业回访等契机,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发布消费警示、公布典型案例等方式,向辖区内有意向涉足电子商务的传统企业和其他潜在消费者开展宣传引导工作,提醒其在挑选电商培训机构时应注意查看是否经过教育部门登记认证、有无教师资质,提高消费
者辨识非法培训机构的能力,帮助其在培训机构五花八门的宣传面前擦亮双眼,避免落入不法培训机构精心布置的圈套。
二是强化行政指导。应利用日常巡查、行政约谈等途径,向辖区内各类培训机构宣传《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关于电商培训的各项制度规定,使其明确在开展相关盈利性培训时必须获得教育部门的许可并依法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并在经营过程中树立诚信守法的意识,将培养人才、育人为本作为企业理念贯穿经营活动始终,自觉与虚假宣传、霸王条款、消费欺诈等违法经营行为划清界限。
三是强化市场监管。一方面,工商部门应依托经济户口,联合教育、劳动等各部门力量,对辖区内电商培训机构进行拉网式排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无照、无资质、超范围等违规经营行为予以依法处理,确保监管不留死角;同时,加
大网络巡查力度,重点检查电商培训机构的宣传内容是否合法、是否存在欺诈、利用不平等格式条款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针对部分电商培训机构已被传销组织渗透的问题,工商部门应强化与公安部门的协作配合,做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采取联合执法的方式,对各类电商培训衍生的传销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四是强化消费维权。充分发挥工商服务站、12315申诉平台、“12315打假维权提示牌”、“一会三站”、红盾政务微博等的作用,认真受理消费者关于电商培训消费的投诉举报,做到深入调查、积极处理、及时反馈,切实保护好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强化与公安、教育等部门的联动配合,对受理的工商部门职责以外的投诉举报,第一时间转接到相关职能部门处理,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确保消费者投诉举报处理工作的无缝对接,促进电商培训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五篇:基层反映当前成人教育市场乱象频出亟待规范
基层反映当前成人教育市场乱象频出亟待规范
近日,有市民反映成人教育培训市场十分混乱,无牌无证经营,虚假广告满天飞,教学质量低劣等,很难让人放心。更有甚者,只要你交钱,不管你学不学,最后都能拿到证。基层反映当前成人教育市场乱象频出亟待规范。
调查发现,乱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无证经营,成人高等学历函授站是由高校和地方站点合作设立的,必须获得省教育厅的批准。主管部门是省教育厅,地方教育局负责协助管理,然而有多家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未获相关部门审批,涉嫌违规办学。二是虚假广告,法律法规规定,招生宣传内容必须符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招生政策,如实介绍本单位的招生情况及有关信息,而有些教育培训机构虽然有招生资质,却在宣传广告中存在夸大学校资历,夸大学历资格,混淆招生性质等违规虚假宣传。三是教学质量低劣,个别培训机构对外宣称与某大学合作教学,聘请大学教授上课,实际情况却是找一些“江湖老师”授课,教育质量差、教育内容缩水,且有些培训机构甚至明确告知只要交钱,不管你来不来上课,学不学课程,都能保证你拿到学历证书,这种情况等同于卖证,完全学不到任何东西。
就其原因,由于成人教育培训机构,主要分为两块,一块为文化教育,这一块由教育部门审批,还有一块是技能培训,这一块由劳动人事部门审批。由于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虚假广告、教学内容缩水、质量差、欺诈等涉及到多个部门监管,结果很难形成有效的整治。
为此,基层建议:一是加大打击力度。工商部门和招生监察部门要严厉打击成人教育市场的虚假广告和非法招生,做到露头就打。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国家招生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曝光常见招生骗术,引导学生家长辨别虚假广告,不给非法招生以可乘之机。三是打击非法广告。严查各类媒体发布的招生广告,坚决杜绝虚假违法招生广告的发布。对违反有关规定的,工商机关对相关责任主体依法从重查处。(湖州市南浔区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