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反映“网络暴力”带来3大危害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亟待重视
基层反映“网络暴力”带来3大危害严重影响社会和谐
亟待重视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2年7月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网络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2006年以来,“高跟鞋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最毒后妈事件”、“姜岩事件”、“艾滋女事件”、“辽宁女张雅事件”等等“网络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纽约时报》等欧美媒体甚至指责中国网民为“网络暴民”。《人民日报》总结了“网络暴力”三大特征:一是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二是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三是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网络暴力”的发生,会给当事人和社会造成3大严重影响。一是“网络暴力”给当事人造成直接伤害。网民在“非理性”因素的驱使下,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并把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公之于众,这既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当事人的名誉权。在“姜岩事件”中,王菲被“人肉搜索”后,他的姓名、工作单位、家庭成员以及住址都被公布在互联网中,这给王菲本人及其家人的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和伤害,而在“艾滋女事件”中,当事人更是遭受了直接、巨大的压力和伤害。二是“网络暴力”间接地腐蚀了社会的道德标准。道德标准既存在于现实社会中,也应该存在于网络中。“网络暴力”的发生,有的是直接对别人进行诬陷和诽谤,而有的则打着“维护正义”的旗号进行“以暴制暴”、“以恶惩恶”。不管“网络暴力”的发生出于何种原因,它都将极大地腐蚀社会的道德标准。在“艾滋女”案例中,当事人的前男友仅仅是为了报复,便抛弃了社会最起码的道德标准,对当事人进行无端的指责和诽谤。这既给当事
人造成了伤害,也间接地腐蚀了社会的基本道德标准。三是“网络暴力”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网络暴力”虽然发生在互联网虚拟社区中,但它是现实社会中暴力的延伸,最终又会回归到现实社会中。“网络暴力”的发生,指向的是现实社会中的具体事件,这种暴力虽然没有现实社会的暴力事件那样极端化和暴力化,但它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和由此引起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样值得人们关注。网民在参与“网络暴力”的过程中,接触到的是谩骂,攻击等暴力符号,潜移默化地影响到网民的心理,从而导致网民把网络中接触到的暴力信息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在“辽宁女张雅事件”中,网民对张雅本人的谩骂和谴责很难平息网民的愤怒,而未平息的愤怒则可能转移到现实社会中。
“网络暴力”形成原因基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的匿名性、高自由度和群功能是产生“网络暴力”的温床。网络的虚拟环境导致网络发言者的真实身份被隐藏,其责任与真实身份的断裂导致网络行为的放纵,以不负责任的娱乐心态对待各种事件。二是传统道德观念是产生“网络暴力”的深层次根源。当前社会道德滑坡和道德缺失现象十分突出,由于道德话语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有着广泛的文化土壤,很容易被唤起,众多网民基于维护道德的正义感参与了“道德审判”,却给当事人造成了不道德的伤害。三是现实社会缺乏意见表达通道、弱势群体的利益无保障是产生“网络暴力”的现实基础。当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理失衡、焦虑、不满、失望等负面情绪不断积累,却无法在现实社会中找到排泄渠道,网络便成为替代性的宣泄平台,社会负面事件便成为导火索,网民极端、片面、偏执的观点加剧了极化效应,从而产生“网络暴力”。四是网络法制不健全、网络道德建设滞后是产生“网络暴力”的根本原因。由于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极其迅猛,网络的法律和道德建设都相对滞后,难以对网民形成强有力的约束,表达的无责任约束很容易变成极富伤性的“网络暴力”。五是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对“网络暴力”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网络暴力”会对当事人、社会道德标准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遏制“网络暴力”的发生。因此基层建议:一是各级政府应具有明确的舆论导向意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努力构建公共信息平台,规范信息发布的渠道,并建立完善的网络言论的应急疏导机制。二是加快网络立法建设的步伐,以法律手段来约束和制裁“网络暴力”行为,用明确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和制裁恶性的“网络暴力”事件。三是规范网站行为,倡导行业自律,使其自觉承担起网络信息“把关人”的角色。四是加强对民众的网络媒体素养教育,提升网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自我做起倡导“绿色上网”。
第二篇:【基层反映】普法宣传“流于形式”亟待引起重视
【基层反映】普法宣传“流于形式”亟待引起重视近年来,党中央全面升级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各地农村纷纷举办普法宣传活动,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律理念,让农民熟悉法律,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但这些普法宣传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摆上几张桌子,放放广播,发发传单,时间还非常短。农民真正需要的法律知识没能走进农村,许多农民群众希望普法宣传要接地气,事先调查农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让农民真正需要的法律知识下乡进村来。
对此,基层建议:
一是普法宣传要常态化,各地相关部门除了每年“12〃4”法制宣传日例行宣传以外,还应当多利用节假日和农闲时节将普法宣传送到农村,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对镇、村法治文化广场、宣传长廊等阵地进行完善、升级,及时更新宣传内容,定期播放法治节目,发放法制宣传资料、书籍,使群众能经常获取法律知识,接受法治教育。
二是普法宣传方式要多样化,不少农民反映,一些普法宣传方式很枯燥,亟须改善。由于目前农村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有限,工作人员发放的传单他们看不懂,而且纯粹的法律宣传也十分枯燥,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
农民朋友喜欢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婆媳纠纷、赡养纠纷、土地纠纷等典型案件,到农村现场办案,并邀请群众参与。这样,既有利于案件的处结,又普及了法律知识,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是普法宣传要选准内容,针对不同的群体需求制定相应的普法宣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让农民朋友真正获得切身利益所需的法律知识。比如农民工参与的社会活动更多,合法权益更易受到侵犯,因此,普法宣传关注的重点要围绕工资拖欠、劳动时长、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帮助农民工增强依法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是可以充分发挥各类文艺团体的优势,依托民间文艺团体开展法治文艺宣传,保证演出团体的每次演出都有一定数量的法治节目,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精彩节目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形成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农民群众希望相关部门多到农村走走,多听听他们的想法,给他们讲讲运用法律成功维权的真实案例,使更多的农民相信法律,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篇:基层反映:“小区停车难”问题亟待重视(红十字)
基层反映:“小区停车难”问题亟待重视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买了车,小区停车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许多新建造的大型中高层居民小区,地下车库已全部停满,好多业主没处停车,都停在马路边上。停车难不仅困扰着新建小区,老式小区更是难上加难。小区停车难也凸显了去多问题。
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老城区往往道路狭小,停车问题更加突出,车辆往往挤占人行道停放,行人不得不在马路中间行走,安全隐患突出,一旦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将严重影响救灾进程;
二是不少车主为了防止被“贴单”(交通违法告知单),居然把牌照拆了,明显违反交通法规。停车难还导致车位单价高涨,许多小区甚至出现“车位单价高过楼盘单价”的奇特现象。
三是不少小区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也想了很多办法,但都受到相关因素的制约而难以付诸实施。比如有的小区曾考虑建立体车库,往空中发展,或建地下车库,因无法动用物业维修基金而作罢,设置马路停车位,不开车的居民强烈反对,很难做到皆大欢喜。
对此,基层建议,一是有关部门在审批新建住宅规划时,应将居住停车配建指标提高至1比1,即一户居民拥有一个停车位。二是鼓励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将内部停车设施在非工作时间向居民提供经营性停车服务。三是进一步提高居住、医院、学校等建筑停车配建指标。四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利用旧厂房改建公共停车场,审批流程相应简化。
第四篇:基层反映:网络购物腐败现象亟待关注
基层反映:网络送礼新兴腐败现象亟待治理
网络购物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以网络送礼为代表的新兴腐败现象也在互联网蔓延,亟待引起有关部门治理。
一、主要表现形式
“网购+快递”。与以往送礼者亲自上门送礼不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快递”的形式,让送礼变得更加隐蔽和方便。网店不仅可以把礼品和发票寄到不同的地址,还可以将发票内容开成“办公用品”、“会议费”等,为公款送礼提供便利。如某电商商城,只要买家自付运费,珠宝店铺售卖的价值不菲的金银制品等寄到指定的地址,并附上内容为“办公用品”的发票。
“短信+礼券”。与网购实物礼品并通过快递寄送相比,电子礼品卡和礼品券的出现,让送礼方式更加隐蔽。不少电商都推出了电子礼品卡或礼品券,只要输入卡号、密码,就可以完成支付。送礼者通过短信把卡号和密码发给收礼人,即完成了送礼过程。如一家自称“中国首家电子礼券综合平台”网站,支持销售的电子礼券支持提货、转赠、兑换等。礼券对应的商品既有普通的食品饮料,也有日用品等,还有高档箱包、手表等奢侈品,客服表示,在该网站购买礼品,发票内容既可以开“礼品”,也可以开成“服务费”或是“咨询费”等。
二、对策建议
“网购送礼”具有隐蔽性,要治理这一新兴网络腐败现象,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对发票管理力度。完善发票审查机制,对票据上所开的“办公用品”“会议费、资料费”等含糊其词的费用及时审查把关;大力推广电子发票,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每个交易过程中的商品名称、数量、单价等内容详细记录在信息系统和发票票面上,能够方便税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交叉比对,有效杜绝虚假发票蒙混过关的可能性。
二是加大对“小金库”治理力度。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小金库的监督检查的力度,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提高财务支出的透明度,彻底清理一些单位的“小金库”、“账外账”。
三是加大监督查处力度。“网购送礼”实是“四风”之害,这种隐蔽的送礼方式是网络时代的变形产物,纠正网络送礼腐败现象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有关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对“网购送礼”这种变相行贿手段坚决查处并给予曝光,重拳打击网络送礼违纪违法行为,让这一腐败现象无处藏身。
第五篇:基层反映:校园暴力的几大危害及建议
基层反映:学生暴力视频屡见亟需引起重视
近年来,网络上屡屡出现学生殴打、羞辱他人的暴力视频,尽管有关部门及广大网友呼吁尽快制止这种暴力文化传播,但类似视频仍接二连三出现。暴力视频频出亟需引起重视。
一是学生自我控制不强。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悸动、叛逆及性格形成期,可塑性极强,容易受到社会影响,易出现“从众”、“好奇”等心理活动,在诸多诱因下做出暴力举动。而拍摄者、围观者也多为学生,不但不去制止,反而觉得有趣,间接传播了暴力思潮。
二是家长忽视孩子心理。我国大部分地区,现代教育依然多为应试教育,而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急切,过于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孩子心理发展落后甚至畸形
三是学校监督管理漏洞。部分学校中小学生暴力甚至自杀现象时有发生,且暴力发生时无人制止、围观学生无人劝退、录像无人没收等问题暴露出学校监管漏洞。而部分学校为了提高社会知名度、升学率、吸引更好生源,过于注重文化课程,而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导致校园被暴力文化侵袭。
四是网站审核管理缺陷。作为网站管理者、视频审核者在明知暴力视频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下,还依然充当暴力视频的传播者,究其原因是为增加网站点击率、吸引更多群众眼球,但却传播了暴力思想、产生连锁暴力反应。基层建议:一是分析教育暴力少年。学校和家长在教育、批评、惩罚暴力行为少年外,更应分析深层次原因、识别暴力产生因素,有针对性的处理和改善有暴力倾向青少年的外在不利环境及内在错误认知,从而彻底改变不良行为模式。
二是强化父母监管责任。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要多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避免高分低能的出现,与学校、老师加强沟通交流,对不尽监管责任的父母应予追究法律责任。
三是建立暴力预防机制。学校应建立校园暴力早期识别系统,学校管理人员一旦发现学生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将这些信息汇总和分析,以预防暴力事件的发生。
四是教育政策机制改革。有关部门要在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并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和道德干预机制,预防心理疾病引发的过激事件发生。中小学要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定期安排学生参与法制教育活动,聘请法制老师以具体的校园暴力案件说法,而不是简单以文化课成绩作为对孩子的唯一评价标准。
五是遏制网络暴力传播。中小学生的分辨能力不足,校园暴力视频在网络传播,容易引起学生盲从、跟风心理,产生连锁反应。有关部门应加大整顿力度,严肃规范文化市场,严厉惩处暴力传播行为,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