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集镇农业发展情况简介
李集镇农业发展情况简介
一、概况
李集镇位于沛县西南部,距沛城20公里,总面积95.6平方公里,镇区面积2.98平方公里,下辖22个行政村,97个自然村,全镇共有14898户,总人口64623人,农业人口57056人,承包土地人口51605人,承包耕地总面积78941亩。其中小麦面积4万亩,设施菜面积1.2万亩,特菜面积2.6万亩。2011年,全镇新增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增长42%,财政总收入完成6183万元,增长54%,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061万元,增长57.7%。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962元,增长18.2%。
二、农业发展情况
(一)建设“两园三基地”产业区。以土地流转为手段,以标准化建设为要求,以市场效应为带动,扎实推动农业“五大产业区”工程进程。以周店日光能温室示范区为中心,建设万亩日光能温室示范园;以胡楼为中心,建设千亩黑木耳产业园;以姜梨园养殖示范区为中心,建设500万羽生态肉鸭养殖基地;以天立合作社为辐射面,建设5000头肉牛养殖基地,以蒲庄、何庄苔蒜种植示范区为中心,建设万亩特菜生产基地。同时初步形成设施蔬菜、肉鸭、肉牛、生猪等种养加工产业链,实现农业发展新跨越。
目前,日光能温室示范园主要以种植番茄、西葫芦为主,番茄亩产12000斤,每斤1.5元,西葫芦亩产2万斤,每斤
1.2元左右。计划全年新建日光能温室300亩、黑木耳菌棚500亩,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3万亩。菌棚总量将达到1000亩,预计销售收入80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万元。
(二)农村绿化工作。今年春季绿化、植树造林工作涉及镇区、胡楼新型社区、农业园区绿化、农田林网和鹿口北支河成片造林等,现已全面完成。其中镇区栽植行道树1500㎡,游园面积10000㎡,庭院绿化3000㎡。农村社区绿化面积2万㎡,农业园区绿化面积500亩,鹿口河两岸成片林绿化面积700亩,农田林网栽种杨树3500亩。
第二篇:李集镇中心小学校情简介2013年
李集镇中心小学校情简介
我校始建于1969年,由后司集、牌坊庄两村委主办。1981年被李集镇中心校命名为李集镇中心小学。
现在我校共有8个教学班,在校生328人,专任教师18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教师17人(本科3人),小学高级教师8人,小学一级教师9人,县级以上优质课教师10人。
学校占地总面积7600M2,建筑面积1816 M2,生均5.5 M2。有图书5200多册,生均15.9册,数学、自然教学仪器达省颁二类标准,体育器材达省颁标准,音、美器材达部颁二类标准,并配有微机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图书阅览室和远程教育室。
我们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两村委班子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以“让学生快乐地成长,让教师幸福地工作”为办学理念,实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从狠抓规范管理入手,努力实施学校科学化、制度化,在规范化管理及依法治校等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9年被评为商丘市规范化学校;
2010年被评为商丘市远程教育示范校;
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家庭教育课题研究实验学校;
2012年被评为夏邑县依法治校示范校;
2012年被评为全国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学校;
近年来在县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评估中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 在镇综合评估中年年荣获特等奖或一等奖。
第三篇:集镇建设简介
棠棣镇集镇建设情况简介
棠棣镇位于**市西南部,距城区12公里,辖27个村3个社区,总人口3.2万人,耕地3.7万亩,镇域面积8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0.76平方公里,集镇人口5000余人。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打造美丽乡镇的目标,按照拉大骨架、完善功能、生态宜居的要求,坚持以经营城镇理念谋划集镇建设,以科学的规划引领集镇建设,通过实施政府推动、政策促动、市场带动,不断加大投入,建设了中心文化广场、新桃小区、棠棣北街美化工程、兴业路商住小区等一批重点项目,集镇块头日益壮大,集镇环境得到优化,集镇功能不断完善。一是高起点抓规划,功能分区更优化。规划是建设的龙头,为更好地适**镇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牢牢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的建设原则,投入资金50万元,聘请高水平设计单位对镇域总体规划和镇区规划进行修编设计,规划面积由原来的0.76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规划的功能分区进一步优化,目前规划成果已经全部完成,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规划的修编为集镇下一步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明确的方向,有力地规范了集镇建设秩序。二是高标准抓建设,基础配套更完善。按照集镇美化、亮化、硬化、绿化的总体要求,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2014年镇政府先后投资30万元铺设了集镇北街彩色步砖1公里,投入15万元新增路灯31盏,投入45万元硬化维修集镇道路2公里,投入11万元建设了北街景观绿化带,镇区的面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集镇功能更加完善。三是高强度抓整治,人居环境更舒适。以建设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为重点,加大对集镇公共卫生的管理力度,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工程。配备了洒水车1台、垃圾车4台,在镇区设置了环保型垃圾箱156个,大型垃圾池13个,划分责任,建立了门前四包责任制,教育引导村民集中投放垃圾,做到了垃圾集中倾倒、统一收集和处理,安排专人对集镇街道实行常态化卫生保洁。加强对集镇环境秩序的整治。对乱搭乱建、乱摆乱放、乱停乱靠、占道经营等乱象组织了专班力量进行集中清理和强力整治,集镇的环境焕然一新。
第四篇:茅山镇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简介
茅山镇特色农业发展概况
尊敬的陈书记,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南京农业大学—茅山镇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签字仪式,这充分体现了南农大对茅山老区的关心与关爱,对茅山人民的深情厚谊。借此机会,我代表茅山镇党委、政府对长期以来关注、支持茅山发展的南京农业大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出席今天签字仪式的南农大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把茅山镇高效农业发展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下。茅山镇位于句容市东南部、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茅山北麓,104国道、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与茅山镇相切,句茅公路、茅延公路穿境而过。2011年底,镇域面积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7公顷,境内低山、丘陵、平坝兼有。下辖1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全镇常住人口29251人。
近年来,茅山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自身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全力打造“高效农业特色镇”和“乡村旅游星级镇”,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一)“五朵金花”产业稳定发展。在高效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培育地方特色,确定了以“葡萄、苗木、金银花、桑葚、玫瑰”五朵金花为主导的优势产业。逐渐形成了以丁庄村为核心的万亩葡萄园,以永兴村为核心的万亩苗木基地和千亩玫瑰种植园,以丁家边村为核心的千亩桑葚园,以前陵、蔡门村为核心的千亩金银花基地,具有“一村一品”特色的产业布局也日益呈现。与此同时,还
戴木坝生态园、海韵生态园等一批示范亮点工程。
(四)工商资本投入不断提升。我们牢固树立“抓农业重在抓项目,抓项目重在抓招商”的观念,充分发挥茅山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抢抓苏南等地农业产业加紧对外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度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和各级财政专项资金进军农业。近年来,全镇工商资本注入农业项目23个,总投资2.4亿元。东方紫酒、国家AA级景区怡景湾度假村、省4星级乡村旅游点九龙山庄已成我镇高效农业转型升级的标志性工程。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围绕壮大高效特色农业规模,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名优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做好做活“以特兴农、以特富农、以特强农”文章。各村立足实际,在坚持传统粮食作物稳产增收的前提下,重点发展葡萄、苗木、桑葚、金银花和玫瑰五大产业。到2015年力争达到葡萄2万亩,花卉苗木2万亩,桑葚5000亩,金银花5000亩,玫瑰5000亩,其他特色林果1万亩,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二)围绕提升高效特色农业层次,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为推进高效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镇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对高效农业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生产经营环节进行重点扶持。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助、优先信贷等途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切实抓好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产业化开发的紧密型结合,并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进一步发展园区订单生产,扩大当地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份额,先后培育了东方紫、小康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全镇现有镇江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带动生产基地3000亩次,带动农户1000多户次。尤其
一是坚持用现代经营方式推动特色农产品销售。随着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的不断壮大,本地龙头企业又无法进行全部吸收,“销售难”便成为困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突出难题。为破解这一重大课题,政府将通过财政支持政策,重点培养和壮大一批辐射功能强、销售渠道多的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组织、流通企业和销售能人。通过营销队伍的牵线搭桥,积极引导农产品进入周边苏果、大润发等连锁超市,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密切的产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鼓励批发市场与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和生产基地实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
二是坚持农旅结合促进乡村旅游发展。针对特定群体、重大节日和不同消费阶层,精心策划能反映、提升我镇乡村旅游景点特色和知名度的主题宣传活动。如在金银花盛开时节,邀请知名影楼前来取景,摄影爱好者、学生、老师前来采风、绘画、学习;“情人节”期间,在玫瑰种植基地开展诸如“玫瑰有约、浪漫一生”千人交友等活动;在“母亲节”、“十一”期间,开展如“葡萄采摘比赛”、“农村生活体验”、“网友自驾游”等乡村旅游系列活动。与此同时,创新乡村旅游宣传促销的方式和方法,积极参加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旅游推介会、展示会等活动,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好整体形象宣传和联合促销,营造浓厚的农业特色旅游氛围。加强与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各大旅行社建立战略联盟,借助他们的力量扩大我镇乡村旅游业的宣传,实景展示我镇风景如画的生态旅游环境,吸引各方游客纷至沓来。
三是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高效特色农业。充分发挥依托南京科教资源优势,利用好现有人才资源,组建由知名农业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队伍。围绕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农业高等
第五篇:辛集镇地名简介
辛集镇
辛集镇地处束鹿县中部偏西,其镇政府驻地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市东南65公里处。该镇北、东、南、三面与本县城关公社相连,西、西南与本县田家庄公社交界。全镇东西宽5公里,南北长3公里。总面积12.95平方公里。全镇居住30334人。其中镇辖10个大队,29个生产队,农业人口12663人,其中回族60人,汉族12603人,为一个自然镇。
古镇辛集历史悠久。据《束鹿县志》记载,明时此地已名新集,后与彭家庄、李家庄、廉官店、王家庄合并,改“新”为“辛”。同治二年五月(公历1862年)修筑寨墙时,又将临村高卜营圈入寨内,同治末年与辛集合并。该镇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皮毛聚散地,早在明朝之计就享有盛名。该地加工皮毛不仅远销东北、新疆、西南以及港澳等地,而且尤为英、德、法等外商所喜。到解放前,垄断了全国皮毛的70%。古谓“直隶一集”之称即由此而得。该镇以其自然镇名称为辛集镇。
抗日战争初期,该地属束鹿县。1942年属深束县。抗日战争胜利后,该镇改称辛集市,属石家庄地区行政专署。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由旧城迁至辛集,后改市为镇,隶属未变。1954年辛集镇划归束鹿县,这里1952年办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建高级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时,属辛集先锋人民公社辛集管理区。1961年公社规模缩小,将该管理区与月耳营管理区9个村,安古城管理区一个村,东良马管理区2个村,子曰庄管理区1个村划为辛集镇人民公社。1965年将该社其它13个自然村划为城关公社,辛集镇独立称为一公社。1981年1月,经呈请上级批准,改为辛集镇,并成立镇人民政府。
辛集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西部略高于东部,早年滹沱河曾流经该镇北部,灌溉千顷良田。给人以舟楫之便。后改道北移,现今故道仍然残存。这里土质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该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寒暑交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5℃,最冷月(-月)平均气温-3.7℃;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6.6℃。全年无霜期175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88毫米。
全镇有耕地8198亩,占总面积的42.2%。全部实行了标准园田化,是全县农机化程度、科学种田水平和粮食单产最高的地方。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粮田面积6400亩,占耕地面积的78%。1980年,粮食单产由1949年的124斤提高到1259斤,总产达805万斤。其中小麦总产376万斤,玉米总产333万斤。棉田900亩,皮棉单产由1949年36斤提高到98斤,总产达88200斤。农业收入108万元,占总收入的29%。该镇工付业发展较快,收入较大。现有皮毛加工、制革、农机修配、搬运、饮食、纸箱等工付业摊点109个,从业人数2500名,年产值935万元,纯收入298万元。辛集镇为束鹿县交通枢纽,已修成复线的石德铁路横穿该镇南部,束鹿至新河、束鹿至前磨头、安国至束鹿、束鹿县城至天宫营等四条公路线交汇于此,交通十分方便。1949年建国后,该镇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现有镇办高中1所,初中一所,教职工90人,学生13464人。小学5所,教职工89人,学生2311人。镇医院1所,医务28人。县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也设在这里,设有床位200多个,医护人员250人,人们就医用药十分方便。
建国以来,辛集镇一直是束鹿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委、县政府机关设在镇内兴华路西侧。该镇二、七、四、九、(农历)为集,市场贸易繁荣。是“诗洋画海金束鹿”的发源地。现设有广播站、电影院,人民礼堂,图书室和多处俱乐部、文化室等。文化馆的展室大楼耸立在该镇中心,是全县人民阅览参观和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
温家方碑
温家方碑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正南偏东1.9公里处。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有662人,均为汉族。耕地937亩。为温家方碑大队驻地。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和今杨家方碑全称中方碑。相传因此地奶奶庙内有一方碑而得名。光绪后(公元1908年)分为两村,因该村温姓居多,改称温家方碑。
赵庄
赵庄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西南3.3公里处。地势平坦,为壤土质。有1003人,均为汉族。耕地1,944亩。为赵庄大队驻地。
相传宋时赵姓在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赵家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区别本县同名时,改称赵庄。
杨家方碑
杨家方碑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东南2.3公里处。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有924人,均为汉族。耕地1,795亩。为杨家方碑大队驻地。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该村和今温家方碑合称中方碑。相传因该地奶奶庙内有一方断头台而得名。光绪后(公元1908年)分为两村,因该村杨姓居多,改称杨家方碑。
冯家方碑
冯家方碑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东南3.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壤土质。有1573人,均为汉族。耕地2992亩。为冯家方碑大队驻地。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引时名东方碑。相传因此地奶奶庙内有一方碑,故此得名。光绪后(公元1908年)因冯姓居多,改称冯家方碑。
留双营
留双营位于城关公社驻地正东1.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沙白土质。有1375人,均为汉族。耕地1994亩。为留双营大队驻地。
相传金宋交兵时,曾在此留下两个营盘,故名留双营。
孤马营
孤马营位于城关公社驻地南1.3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沙土质。有1379人,均为汉族。耕地2091亩。为孤马营队驻地。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途径此时,独剩一匹战马,遂得名孤马营。
西范庄
西范庄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西4公里处。地势平坦,土质沙白。有1326人,均为汉族。耕地2571亩。为西范庄驻地。
相传宋时有范姓在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范家庄,清光绪(公元1875—1908年)为区别本县同名村,曾改为西范庄,后又改为范家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又改为西范庄。
抬头
抬头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西南0.7公里处。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有810人,均为汉族。耕地1430亩。为抬头大队驻地。
相传汉时刘秀走国至此,见前面有一城池(安国城),鞍马止步,抬头观望。故有抬头望古城之说,故名抬头。
西良马
西良马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西3.8公里处。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有1509人,均为汉族。耕地3361亩。为西良马大队驻地。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为一兵马营,经常有大量马匹在此放牧训练,向各地输送良马,故称良马场,后成村落,称“良马村”。元时分建两村,按方位该村称西良马。
东良马
东良马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西南1.9公里处。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有2815人,均为汉族。耕地6376亩。为东良马大队驻地。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为一兵马营,经常有大量马匹在此放牧训练,向各地输送良马,故称良马场,后成村落,称“良马村”。元时分为两村,按方位该村称东良马。
六郎营
六郎营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正东偏南4.2公里处。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有2189人,均为汉族。耕地4545亩。为六郎营大队驻地。据束鹿县志记载:“六郎营相传宋将杨琼行六,尝屯兵于此”。故此而得名。
支家方碑
支家方碑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正南1.4公里处。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有1047人,均为汉族。耕地1810亩,为支家方碑大队驻地。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即名方碑村。相传因此时奶奶庙有一方碑而得名。光绪后(公元1908年)因支姓户大人多,改称支家方碑。
西石庄
西石庄位于城关公社驻地西北3.1公里处。西德铁路北侧。地势平坦,沙白土质。有666人,均为汉族。耕地912亩。为西石庄大队驻地。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石姓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各立一庄,该村按其方位、姓氏取名为西石家庄。清光绪(公元1908年)后,改称为西石庄。
东石庄
东石庄位于城关公社驻地西北1.9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沙白土质。有428人,均为汉族。耕地395亩。为东石庄大队驻地。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石姓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各立一庄,该村按其方位、姓氏取名为东石家庄。清光绪(公元1908年)后,改称为东石庄。
裴辛庄
裴辛庄位于城关公社驻地东北4公里处。地势平坦,属白沙土质。有2572人,均为汉族。耕地4694亩。为裴辛庄大队驻地。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名裴新庄。相传该村原名新庄。后因裴姓户大丁旺,遂更名裴新庄。清乾隆时改“新”为“辛”,称裴辛庄。
陈马庄
陈马庄位于城关公社驻地西北2.6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沙白土质。有955人,均为汉族。耕地1085亩。为陈马庄大队驻地。据束鹿县志记载,清乾隆时(公元1736—1795年)此村名陈马庄。相传该村由陈家庄陈姓和辛集马姓建村,遂以其姓氏取名陈马庄。
林子里
林子里位于城关公社驻地东北2.8公里处。地势平坦,土质沙白。有271人,均为汉族。耕地609亩。为林子里大队驻地。
相传该地原是辛集一家的树林子,由几家看管。后繁衍成要地,遂呼为林子。清同治(公元1874年)后,改为林子里。
胡合营
胡合营位于城关公社驻地正北偏西1.6公里处。地势平坦,土质沙白。有2084人,均为汉族。耕地3490亩。为胡合营大队驻地。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胡合营。
安古城
安古城位于束鹿县城辛集镇正北4.5公里处。西临安国至束鹿的公路。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有3307人,均为汉族。耕地6235亩。为安古城公社、安古城大队驻地。相传该村北齐安国县城,故名安国城,后“国”俗讹为“古”,遂称安古城。
旧垒头
旧垒头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西北3.1公里处,西津灌渠三干渠东侧。地势平坦,属白沙土质。有3543人,均为汉族。耕地7240亩。为旧垒头一、二、三、四大队驻地。
据要人回忆,1921年该村尚有三官庙,庙钟为明万历年间所铸,钟文即有“保定府祁州束鹿县鸣琴乡旧垒头村”字样。
徐家庄
徐家庄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西北3公里处。地势平坦,为白沙土质。有1333人,均为汉族。耕地2622亩,为徐家庄大队驻地。
相传宋时有徐姓在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徐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