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栖山镇基本情况介绍
栖山镇基本情况介绍
年初以来,栖山镇围绕“做强矿业集群、做优新型社区、做大富民产业、创新社会管理”总体思路,大力推进三区建设,打造全县一流的铁矿产业集群区、苏北日光能温室示范区、全省新型农村社区先行区,确保实现财政总收入超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一是突出培大育强,打造以姜梨园铁矿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区。培大育强“四大”支柱产业,扶持壮大“五大”传统产业。抓住“矿业经济”牛鼻子,强化产业招商,拉长产业链,全面发展下游产品深加工项目,在抓紧抓好姜梨园铁矿的扩产增效工作的同时,加快500万吨储量姜庙铁矿的审批核准工作,打造全县一流的铁矿产业集群区。
二是坚持园区化提升产业,加快日光能温室示范园提档升级。围绕“一带两园三基地”农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高速公路产业示范带、周店万亩日光能温室示范园、胡楼千亩黑木耳产业园、魏庄千亩出口创汇蔬菜生产基地、3万亩特菜生产基地、5000头肉牛养殖基地和建设,重点培育。确保全年新建日光能温室300亩、黑木耳菌棚300亩,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3万亩。同时初步形成设施蔬菜、肉鸭、肉牛、生猪等种养加工产业链,实现农业发展新跨越。
三是精心打造胡楼品牌,勇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省先行者。锁定新型社区建设“全省领先,苏北第一”目标,高标准建设胡楼社区25栋住宅楼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以“不离土不离乡,一户一棚奔小康”为目标,全力加快黑木耳产业园建设,年底前新建黑木耳菌棚300亩,全村菌棚总量将达到1000亩;突出村民自治,积极探索实践“1+5”民主议事决策机制,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发展。实现全县率先、全市领先、全省争先!
第二篇:栖山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状况分析[定稿]
栖山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状况分析
栖山镇地处沛县西南部,总面积9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8941亩,且80%属于土质偏下,总人口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万人,占总人口的88%。随着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农村人口不断增加,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处于不断增长状态,因而造成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科学合理的配置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这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状况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耕地对劳动力的需求,它是人口和劳动力压迫土地的结果,是在现有的耕地和生产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之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是指农业领域剩余的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领域的转移,包括产业转移与地域转移。
我镇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为1.98万人,占全社会总劳动力的30.5%,占农业劳动力的34.73%。按边际理论分析,这部分人的边际效益为零。
目前,栖山镇农村劳动力一方面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又以种植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一头沉”的经济格局,严惩束缚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合理配置。2004年全镇一、二、三产业劳动力配置结构为62.1:20.0:17.9,这个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接近,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就大了,在第一产业劳动力上,我们高出了20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劳动力却低了很多;另一方面文化素质低。无论是务工还是经商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而现在绝大多数农民并不具备这些素质,有些人既使进了厂、进了城,也只能找些脏、累、差的体力活干。事实上,劳动力文化素质与转移比重也有较强的相关性,那些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的一般从事二、三产业劳动,相反,那些文化素质较低、无一技之长的大都滞留在了农业。
二、制约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镇第一、二、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GDP增长速度连续4年超过10%,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开辟了就业空间,吸纳了较多剩余劳动力。但是农村劳动力供给量也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形势严峻,综合分析制约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是:
——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后。我镇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这不仅抑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也降低了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和水平,使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减少。研究结果表明,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呈正相关,非农程度化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会越多。
—— 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2013年我镇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足5000元,仅为二、三产业1/5—1/6。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越多越快,同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出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 农村城镇化水平不高。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是城乡产业的结合点。城镇化的提高,增强了城镇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之一。近几年,我镇城镇化水平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其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来,仍显速度慢、规模小。2010年全镇镇区总人口1.26万人,镇区总面积1.43平方公里,分别占总人口、总面积的19.38%和1.5%,镇区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也较少。
—— 城乡、工农“二元”体制的制约。农村剩余劳动的产生当然有农业生产本身的因素,但是在我国城乡长期实行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更加快了其膨胀的速度,也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工农之间的差距。这两种制度体系包括身份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低保制度、公共服务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等。这种有意安排的社会力量的不平衡性,导致“城乡剪刀差”、“工农剪刀差”的不断拉大,使大量的农业剩余无偿地转移到了城市和工业。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较高,数字较大,就业压力越来越突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我们应积极探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趋向合理的方法,努力拓展就业空间,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发展二、三产业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重要途径和工作重点。在发展工业方面,一是要加大引资力度,鼓励国外资本、市外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工业产业,努力实现工业的规模扩张;二是要坚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新型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三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资源过度消耗、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发展相关产业。我镇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生态农业示范区域,发展旅游业有着独特的优势,要尽快把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培植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
—— 确立适合我区农业发展的经营模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由于我区人多地少,且大多为山岭薄地,推行建立在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机械化基础之上的规模型的大农经济,显然不切实际,坚持建立在生物化、技术化、保护型、劳动密集型基础之上的家庭制小农经济模式是必然选择,也是正确选择。要加强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名、优、特、稀农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 加快体制改革,进一步建立完善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废除各种制约城乡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各种制度,制定倾斜于农村、惠及农业及农民的政策。要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农民享受到较多的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城市也应建立为农民工服务的体系,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使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逐步建立起一套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运行机制。要加强农村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同时严厉打击坑农、骗农、害农的行为。
—— 强化职业技术培训,促进剩余劳动力的本地消化和地域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着重抓好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农民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同时要加大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力度,使农民知法守法。要促进农民工合理流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在提供就业信息、维护权益、改善用工环境、解决后顾之忧等方面搞好服务;要加大地域转移力度,合理有序的向外地输送“适销对路”的高素质农民工;要切实搞好农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向高中教育努力、直至普及,切实提高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的文化素质。
第三篇:塘栖导游词介绍
塘栖导游词范文介绍
作为一位出色的导游人员,时常需要用到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进行实地口语导游的基础和前提。那么你有了解过导游词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塘栖导游词范文介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塘栖导游词范文介绍1塘栖镇在明清时富甲一时,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地势平坦,平均海拔为3.2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为16.2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300毫米之间。镇区内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四乡土壤宜植桑麻蔬果,物产丰富,其枇杷、杨梅、青梅、菱藕、甘蔗久负盛名,素以鱼米之乡、花果之地著称。昔日交通均以水路为主,人来货往无不借助于船只。塘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著名的水路码头。那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横贯镇中,镇中心又有市河、东小河、西小河、北小河与运河相通,整个地形如“出水荷花,比比墩阜,非桥莫通”。四邻八乡的物产都顺着河流来此贸易,集散于镇上。清代至民国,镇内集市贸易尤为兴旺,朝市、晚市、香市、庙会市支撑起半壁江山,成为江南水乡著名的水路码头。
塘栖的古建筑颇具特色,那些明清建筑,深宅大院皆高筑封火墙,隐于弄内,引升出一条又一条的陪弄,据说旧时全镇共有弄堂七十二条半。塘栖又是标准的水乡,处处是河,镇上的街面全都沿河而建,落成在屋檐里面,俗称“过街楼”。为方便那些从水路而来的客商们休息,在那沿河的一面还都建有一长溜美人靠(塘栖人称这为“米床”)。那一条条河道一条条街,全都用高高低低的石桥相连,全镇共有石桥三十六爿半。最有趣的是,就连那些高高低低的石桥上,都十分讲究地搭有桥棚,使得来往的行人雨天淋不到雨水,晴天晒不到日头。这廊檐街之广、之盛,在江南水乡可以说找不出第二家,名震整个江南。有俗语称:“跑过三关六码头,不及塘栖廊檐头”。怪不得,连丰子恺先生家乡桐乡石门的一句歇后语都以塘栖的廊檐街为内容,叫做“塘栖街上落雨—轮(淋)不着”。
塘栖,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是浙北重镇、江南水乡名镇、杭州市六大组团之一的中心城镇。塘栖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杭宁高速穿城而过,09省道、京杭运河东西向贯穿全镇,三条主干道直通杭州,距杭州主城中心十公里,为杭州水上巴士终点站。现辖27个村,7个社区,近10万人口,总面积79平方公里。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花果之地、丝绸之府、枇杷之乡”。
塘栖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人辈出,书香传世;塘栖,文物遗产众多,广济长桥、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栖溪讲舍碑、太师第弄、水南庙……默默向人们细述当年风采;塘栖,人杰地灵,物产丰盛,枇杷名扬天下,丝绸香飘海外,自古就是贡品。塘栖是座古镇,同时也是一座新城,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失去了“三十六爿桥”、“七十二条半弄”的风貌,但是她的魂和根还在,并且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经济大潮中,她依然走在余杭区的前列。先后获全国千强镇、浙江省文明镇、浙江省综合实力百强乡镇、浙江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卫生镇、杭州市经济发展十佳乡镇、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国家枇杷原产地域保护之乡等荣誉称号。
塘栖导游词范文介绍2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塘栖古镇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xx。
塘栖,建镇于1300年前,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重镇,素有“运河南大门”之称。塘栖的广济桥是京杭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至今也有500多年的历史。运河穿镇而过,这里自古以来是南来北往船只的终点和起点,河中船只穿梭,岸上商贾云集,曾盛极繁华。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这颗千年“明珠”的光彩逐渐黯淡。自20xx年京杭大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实施以来,这条黄金河道开始显现出新的活力。20xx年,杭州市政府总投资219亿元,开始实施“六大工程”建设。20xx年,运河综保工程以二期行动计划为抓手,坚持“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目标,将整治工作向余杭段推进,按照“申遗样板、运河名镇、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要求,启动实施塘栖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稳步推进塘栖新城建设。
在塘栖古镇的水北街,“聚源昌”糖色店等古建筑物已恢复临街旧貌,水北粮站、朱一堂糕点重新修缮了门面,百业兴旺,物流涌溢,大街小巷商号庞杂。改造后的三条半弄已经成为余杭区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墙门弄堂建筑群。市南街历史街区已恢复“美人靠”、“水岸廊檐”、“白墙黛瓦”、“花窗木门”等充满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古建筑,重现当年“塘栖下雨淋不着”的独特街景。在今年国庆期间,三大历史街区将对外开放,游人可以重新目睹“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的全新面貌。北京有胡同,上海有石库门里弄,在杭州余杭区塘栖古镇上,属另一种风格的又细又长的小弄,原有七十二条半,虽然现在仅存三条半,但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今年国庆节,这仅存的“三条半弄”将修缮开放。如果你有空,不妨去走一走,看看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地方有一种怎样的文化积淀;或者轻松一点,和孩子在狭窄的弄堂里躲猫猫,也是件有趣的事。
弄堂仅剩三条半
“三条半弄”,并不是说这弄堂名字叫“三条半”,而是塘栖古镇上原来有七十二条半弄堂,现如今只剩下三条半了,它们是沈家弄、郁家弄、太史第弄,其中太史第弄比其他两条弄多出一个弯,所以算一条半。
塘栖是京杭运河的南部起点,曾一度繁华。三条半弄就在塘栖闹市,弄内老屋层叠,典雅幽深。北京古建院杭州分所设计二所所长吴栋升介绍,塘栖“三条半弄”是一种弄堂墙门建筑,国内很少见。虽说现在只剩下三条半,但相对集中,数进房子连接成片,非常值得保留。
早在20xx年11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在给塘栖古街保护规划“把脉”的时候,就曾建议要着力保护古镇上的1座古桥(广济桥)和3个区块,即以广济桥为中心点的“T”型区块,北岸两侧1500米左右的水北街和与之垂直的广济路;三条半弄区块,即太史第弄、郁家弄、沈家弄、三元居弄(仅半条);八字桥区块。
今年国庆,杭州运河综保工程重要内容之一的“塘栖五街”,即水北街、市南街、三条半弄,将修缮开放。
据说是供仆人进出的 昨天上午,记者从太史第弄旁走进一个石库门,大门并不张扬,可是走进去却别有洞天,上面筑着门檐,门檐上雕龙画凤。
宅子为东西走向,两侧是厢房,中间有小天井,光线很好也很凉快,天井后面就是一间正房,木结构的,这样算是一“进”。从西边大门一直走进去,一共有5进。据说,进数越多就表明这家越有钱,一般普通人家只有一两进。石库门的两侧,沿着封火墙,本来各有一条很窄的弄堂,现在只剩下北侧的太史第弄。站在弄堂,伸直双臂,立掌就能碰到弄堂两侧的墙壁,墙上有凹槽,听说是用来放蜡台的。封火墙很高,弄内房屋均跨弄而筑,抬头看不见天,靠着与院子相通的偏门透进些光亮,因此三条半弄又属“暗弄堂”,也叫作“自族弄”。
据说以前的大家族很有讲究,主人家、客人都是从大门进屋,一直可以走到各进房内;而仆人们只能从这些边上小弄堂里进出,所以这种小弄堂又叫“避弄”,大概就是回避的意思吧。
老弄堂有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三条半弄,太史第弄最特别,不仅是它比其他两条多出一个弯,也最有故事,据载是420多年前,由塘栖有名的大户人家卓明卿建的。
卓氏在塘栖据载有600多年历史。卓氏始祖卓敬,是明建文帝时的户部侍郎,因察觉燕王朱棣有夺位企图,建议皇上将朱棣调往南昌。后来朱棣获取皇位,成了永乐帝,就杀了卓家3族30多口人,只有堂弟卓敦只身一人逃至塘栖,并改姓入赘宋家。一直到第六世宋贤时,因经商致富,其子卓明卿入朝为官,明神宗才颁诏允许他们恢复卓姓。
卓明卿在40岁的时候,在塘栖市河(现在的市新街)建了这座五进大宅。
在保护修缮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第二进的砖雕,由于年久失修,檐上已失传砖雕匾额,最后在《卓氏春秋》中找到了佐证,题为“仁心善行”,这次将按原字样精心恢复。
塘栖导游词范文介绍3塘栖镇位于杭州市北部,与湖州市的德清县接壤,距市区中心约20公里,距区政府所在地临平约13公里,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镇区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是个标准典型的江南水乡。镇区的东南有超山诸峰,素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称,为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与碧波涟漪的丁山湖形成了山水相映的迷人景观。2005年,全镇共辖28个村、502个村民小组、6个社区,镇区总面积为79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0万人。全镇有耕地41921亩,鱼塘6290亩,桑地5870亩,果地10492亩,山林5743亩,茶地404亩。
据现存的史籍记载,早在北宋以前,塘栖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打渔村,渔民们三三两两在此散居,在此晒网休息。直到元朝张士诚拓宽了官塘运河以后,人们沿塘而栖,小镇才初现雏形。到了明代弘治年间,通济桥的.构筑使镇区两岸连成一片,这才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光绪《唐栖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又云:“唐栖官道所由,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来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陆辐辏,商家鳞集,临河两岸,市肆萃焉。”由此可见,是秀丽的京杭古运河哺育了塘栖。
塘栖镇在明清时富甲一时,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原属仁和县管辖,民国后成立了杭县,塘栖便属杭县管辖。解放前,塘栖分水南和水北两镇,水南属杭县管辖,水北属德清县管辖,两县隔河而治。1950年5月,德清县城关区双溪乡3村即原水北镇划归塘栖镇管辖,结束了两岸分治的局面。1958年,杭县建制撤消,塘栖隶属于杭州郊区,称杭州市塘栖人民公社塘栖管理区。1959年3月遂又隶属半山联社。次年,半山、拱墅两联社合并为钱塘联社,塘栖又属钱塘联社。1961年4月,钱塘联社与老余杭县合建余杭县,塘栖隶属余杭县。今随县制变化,属杭州市余杭区。1985年11月,因县境内拆乡并镇,原丁河乡并入塘栖,1992年原塘南、宏畔、超山三乡又一起并入塘栖,于是,地域、人口一起猛增,使其成为余杭区内的第二大镇。
塘栖山明水秀,名胜古迹较多,自古以来就有着众多美丽的诱人景色。旧时,曾有栖溪十六景之说,分别为:芳杜菱歌、厂阴渔火、长桥月色、溪口风帆、永明晚钟、清流高阁、塔址芙蓉、北塘夜市、南山翠微、柳堂春晓、超颠远眺、溪河夜泊、翠河秋色、超峰雪霁、西浦斜阳、横潭渔火。文人雅士们纷纷为这些景色呤诗咏句,为那些景点增光添彩,留下了不少诸如“市门相向锁长虹,画舸奔云趁晚风”之类的佳句。历经沧桑,时过境迁,时至今日,那些昔日的胜景大都早已湮没不存。然今尚存的超山观梅胜景,则在新时期中焕发了青春。超山素为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与江苏的邓尉、无锡的梅园齐名。随着旅游业的开发,不但重现了十里梅海的胜景,而且还建成中国第一印山;镇中心横跨运河的广济桥,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1498年,系京杭大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拱桥;广济桥下的郭璞井,传说为晋人郭璞所建;水北保存完好的乾隆御碑,系浙江省境内最大的石碑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南宋古庙、吴昌硕墓、三条半古弄、八字桥古街等等。为了充分挖掘塘栖的文化内涵,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事业,一个占地1200亩的“塘栖运河文化村”即将动工兴建,她的建成,将使塘栖古镇焕发青春,重现昔日那小桥流水的迷人风光。
塘栖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士荟集、文风颇盛。明清时便有“樾馆”、“传经堂”、“丹铅精舍”、“经一庐”等藏书楼名燥一时,还出了象劳格、朱学勤那样的著名藏书家。塘栖,崇学之风颇盛,据清光绪年间的《唐栖志》记载:塘栖在明代时共中进士15人、举人40人、五贡14人。在清代时,共中进士23人、举人64人、五贡43人。早在光绪九年,塘栖就开设有义塾,俗称“蒙童馆”,光绪十六年,塘栖设“栖溪讲舍”,仁和县令捐资以助,并立碑记念此碑至今尚存。光绪三十二年,栖溪讲舍改办成“栖溪两等小学堂”。民国期间,公私立小学相继创办,小学与私塾并存,学子们小学毕业尚需继续深造者多移步杭城。抗战期间,曾因此办过中学,但时间不长便告停办。1956年,塘栖终于出现了当时县境内唯一的一座完全中学——杭县中学。时至今日,塘栖镇已拥有4所中学、1所职高、1所专修学院和17所小学,04年年末在校学生为12652人。历年来,塘栖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塘栖中学的高考升学率一直在区普高中名列前茅。目前,从塘栖中学毕业的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教授、学者、高级知识份子已达数百人。
第四篇:栖云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介绍
秦皇岛栖云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概况
一、项目背景
1、项目功能定位
秦皇岛栖云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将建成国际一流的避暑度假、休闲胜地;建成秦皇岛旅游经济与工业经济相融合的、集大型企业总部经济区、旅游度假为一体的高端绿色产业区。完善、扩展秦皇岛旅游度假的基础配套设施和提升秦皇岛旅游度假的品位和档次。
2、项目区位和范围
栖云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位于秦皇岛栖云山麓,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抚宁县交界处。海港区的西面,城区主干道秦皇西大街西端,北戴河的北面,距大海六公里,距北戴河鸽子窝八公里。景区北面为建设中的数据产业园区和诺贝尔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西侧为规划中的会展中心和55平方公里新城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栖云山海拔200米,为秦皇岛市区最高山体,可俯瞰城市,眺望大海,景色优美。
项目用地面积约7352亩,大部分为山坡地,山体坡度平缓,适宜建设。地块北临津山铁路,南面为建设中的秦抚路,东南边为秦皇岛城际高速铁路,西面为规划的浣山湖路,四周交通便利。
3、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栖云山国际大酒店、栖云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36洞高尔夫球场)、栖云山庄、栖云山欧洲小镇、总部经济会所、云顶山庄及国际老年公寓、体育公园、国际葡萄酒庄。
本项目建设规模:总用地面积4.9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255万㎡,及相关旅游休闲度假设施、道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绿化工程等。
项目总投资89亿元人民币,建设周期8年
二、项目规划理念
1、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国际性高尚活动区。
秦皇岛作为闻名海内外的度假避暑胜地,有着极大的旅游度假市场需求,特别是高端客户的度假活动需求正在迅速增加。本项目就致力于建设一个国际性高尚活动区,为城市提供一个高档次的集度假、会议、商务活动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区,提升城市品位。
2、完善城市配套,提升投资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项目建设的高尔夫球场,超五星酒店等等,都是城市发展所需要的配套设施,可以提升城市投资环境。项目还计划建设总部经济会所,面对世界级的大企业,作为他们高端商务活动的场所,进而吸引投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3、美化城市形象。
项目建设坚持绿色生态的原则,保护和美化原有的山体和水系。对绿化景观精心设计,使栖云山成为秦皇岛一颗绿色的明珠。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使用先进的环保节能技术,建造生态的绿色建筑。
4、旅游度假功能多样,提供完备的服务配套。
作为高端旅游度假项目,要求有完备的服务配套设施,从住宿、餐饮到休闲、运动、娱乐,还有会议、洽谈等等功能都一应俱全。并且每种功能都能提供多样的特色服务以满足不同的喜好需求。
5、作为秦皇岛国际旅游名城的标志,打造国际顶级度假区。
项目将建成秦皇岛的一个地标性工程,打造成国际顶级度假区。项目建设都按照国际级的标准来进行,从设计到建设过程每个细节都精雕细琢,直至项目建成后的服务运营,都会邀请国际性的服务管理公司来合作。
三、总体布局规划
1、用地布局
整个项目规划建设内容形成“一核、两环、八区”的结构。各个功能区都围绕中心栖云山布置,中心栖云山作为整个项目的绿核,“两环”分别为环山公路,和环山高尔夫绿带,八个功能区分别为:栖云山国际大酒店、栖云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总部经济会所、欧洲小镇、栖云山庄、云顶山庄度假公寓及国际老年公寓、体育公园、国际葡萄酒庄。
2、功能分区
1、栖云山国际大酒店
栖云山国际大酒店是在将200米高的栖云山降坡至175米的平台上,建造古堡式超五星级大酒店,138米高的“伦敦大笨钟”观光塔将是秦皇岛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国际大酒店拟建筑面积20万m2,局部10层。酒店拥有顶级餐饮和娱乐设施等众多的配套设施,设有多个多功能厅、高科技会议室、国际会议厅、贵宾接待厅,会议设施完备。可接待国家领导、国际贵宾,举办国际会议活动。多功能厅与宴会厅总面积达数千平方米,最大的宴会厅可供千人同时用餐。酒店设有总统套房、豪华套房、商务套房、标准间、单间共500余间,客房豪华舒适,设施齐全。健身设施一应俱全,室内外泳池,水流飞瀑流向室外。设有极写意水流按摩池、桑拿室和按摩浴池。健身中心配有完备的各类新型健身器材。国际名品街,将汇集世界名牌和奢侈品,为高端人士提供购物便利。
2、栖云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
项目规划建设36洞高尔夫球场,分为两个部分,北面是18洞国际锦标赛球场,南面为18洞都市水景球场。球场环绕山体周边布置,依山就势形成自然独特的球场形态。球场球道的分布特点为山地与平原交叉,每18洞球道均为山上山下错落分布,使人耳目一新。球场景色生机盎然,景色迷人。山上的球道被各种树木所围绕,山下球道中的水面广阔,水系众多。整个球场都在山水掩映之中,造就一个美丽而生态的顶级高尔夫球场。
3、栖云山总部经济会所
总部经济会所位于南面高尔夫球场的上方,可以俯瞰整个球场,景观优美,气势非凡。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由百余座独立的高尔夫企业总部会所组成,是特别利用秦皇岛特有的气候条件,针对企业贵宾接待、高层会议、战略谈判、培训、疗养度假等商务活动兴建的专属会馆区。会所内都可以享受五星级酒店的服务,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会议、接洽、餐饮、泳池、健身等一应俱全。每一栋总部会馆都是一座建在高尔夫球场中央的顶级商务中心。企业家们能在自己的私人领地里接待最重要的贵宾,也能在自己的主场举行最高级别的商务谈判。
4、栖云山欧洲小镇
栖云山欧洲小镇位于栖云山山麓东南角,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小镇镶嵌于高尔夫球场和湖泊之内,与高球场球道有着长长的绿茵岸线接壤,真正做到与高尔夫球场的零距离接触。南观高尔夫球场,眺望大海。提倡建筑、环境与人的和谐共生,采用欧洲小镇的形式,由旅游街道、休闲广场和众多造型各异的别墅群组成,再现经典的欧洲建筑风格,带来浓郁的异域风情。
建筑布局随地势起伏而层次分明,社区内精选各种珍稀植物树种,高杆的树种、纯净的高尔夫草坪与山庄交相辉映,使“建筑像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高尔夫与欧洲小镇的结合,本身就是自然与品位的完美融合。
5、栖云山庄
栖云山庄总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山庄位于栖云山东北角,北临城区,配 套设施完善,倾力打造高尔夫花园洋房。西侧栖云秀山近在咫尺,自然山水珠环翠绕,绿意盎然。小区布局充分结合自然地势,运用“南北向、大间距、低密度”的规划布局,结合山水特色,以高尔夫休闲写意的生活为概念,全力营造一种富有、休闲、生态以及健康舒适的极致尊崇生活。
小区配套商业步行街,提供各种配套服务,满足人们生活需要。
栖云山庄致力于打造富有现代气息的人文社区,倡导文化艺术、思想自由和个性尊重,小区配套小学、幼儿园、社区医院、城市体育公园,运动设施齐全、高尔夫推杆练习场、高尔夫尊贵会所、阳光泳池,让心随生活空间无限遐想。
6、云顶山庄高层度假公寓
公寓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紧挨会展中心,高尔夫球场和湖泊环绕,眺望大海,景色宜人。
国际老年公寓
国际老年公寓在栖云山脚下,紧依高尔夫球场,景色宜人,为老人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老年公寓应提供一系列的功能及价值选择,如娱乐休闲功能、便捷灵活功能、文化多样性、个人护理、个人价值实现感、商务活动支持、图书馆、社区性及安全性等。
根据老年人对设施的多样化要求提供现代化的配套设施,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和个人护理的需要,国际老年公寓突出“似家”一样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馨。景观也是老年公寓设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花园中优美的景色,可为老年人提供愉悦的心情,上山便道,适合老年人悠闲地漫步;同时,景观也考虑到季节的更替,颜色的选择等因素,从而为老年人营造一个美好的居住环境。
7、体育公园
度假区配套的体育公园各种体育健身设施齐全,将建设室内体育俱乐部和田径运动场,俱乐部将配置健身房、乒乓球、棋牌室等,田径场周边将建若干网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并配置各类室外活动器械。以体育为线索,以园林为载体,营造时尚景观空间,集运动、交流、休闲为一体,注重参与和体验,倡导全民健身。体育公园将打造成以大众运动、全民健身为主的开放性文化、体育活动基地。
8.国际葡萄酒庄
在密云蜿蜒起伏的山坳中,隐约浮现出一座童话般优美的欧式城堡,葡萄酒 的博物馆—这就是国际葡萄酒庄,总用地面积28。10亩。
庄园中设“红酒坊”餐厅,运用塔楼等欧式建筑特征,内设世界酒品展览室、红酒历史博物馆、红酒工艺流程馆、品酒吧、雪茄吧、西餐厅酒吧等。庄园入口处为一条200米长木制葡萄架长廊,半山坡上种植了数千株世界不同品种的优质观赏型葡萄。利用原有防空洞建设酒窖。山洞酒窖内设红酒罐装生产线,专为企业和名人提供单独区域藏酒。葡萄长廊下可一边采摘葡萄,一边品着美酒,两侧小溪水流潺潺,其乐无穷。
秦皇岛栖云山国际旅游度假有限公司
2010年8月
第五篇:栖山镇胡楼村人大代表之家简介
“人大代表之家”建设发言材料
2012年8月2日
栖山镇胡楼村人大代表之家覆盖10个行政村,现有市级人大代表1名,县级人大代表2名,镇级人大代表25名,辖区内共有选民15000名,根据县人大常委会“一个载体,两项制度”的创建部署,按照硬件标准化,软件规范化的要求,今年以来,我镇再次投入资金20余万元对胡楼村人大代表之家进行了全方位提档升级,着力构建徐州一流的专用型“人大代表之家”活动场所。
一、党委重视,把“家”筹好
栖山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精心筹划“人大代表之家”建设,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新思路,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不断促进代表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确保把“人大代表之家”建设成提高代表能力素质的基地;促进代表议政督政的舞台;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按照县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部署和时间节点的具体要求,栖山镇党委把“代表之家”的建立、运行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好、抓实、抓出成效,研究制定了一整套“人大代表之家”建设实施方案,精心安排,周密部署,统筹谋划,并把“人大代表之家”的开工、建设和验收作为7月份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人大主席为副组长的专门领导小组,抽调人大办、党政办、组织办相关人员根据工作安排和建设进度的要求,常驻建设现场。镇党委书记每日必到建设现场一线实地办公督查一次,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时效性。
二、加大投入,把“家”建好。
按照硬件标准化的要求,着力打造徐州一流的“人大代表之家”。重新选定了使用面积为150平方米的场所作为新址“人大代表之家”。对新的场所由内至外进行了全新的内外墙粉刷和高标准装修;重新购置了高规格、高标准、多功能的会议桌椅,可容纳80余人会议使用;重新安装了2台新的格力柜机空调、投影仪、电脑、电话数码摄像机、高标准音响、高标准多功能透气式窗帘;制作并悬挂了高标准国徽及墙壁凸透式宣传标语字体,并将8项制度及代表结构网络图全部制作成高标准板块上墙。同时我们又新建了800余平方米的人大代表户外健身广场,并对人大代表阅览室进行了高规格升级。高规格重新配备了阅读桌椅,并新安装了阅读用空调一台。新购置图书5000余册。
三、发挥作用,把“家”用好。
“人大代表之家”是宣传人大制度和服务大局的重要阵地,是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的有益探索,是保证代表履职的有力措施,我们本着“务实求真、开拓创新、丰富实践”的思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各项体制功能,全面提升基层人大整体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人民代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确保“代表之家”活动取得实效,在全县乃至全市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一是积极组织代表进行集中学习,不断提高代表素质和履职能力;二是组织代表接待选民,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进一步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三是有计划地组织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并广泛听取辖区选民的意见和对政府、人大各项工作的要求;四是积极组织代表开展视察、调研、评议活动,并通过视察、评议等活动对政府各项工作提出阶段性意见和要求,在监督政府工作的同时给予政府最大的工作支持;五是定期组织代表进“家”座谈,在代表们横向沟通的基础上增强友谊,进一步强化代表之间的协调,通过代表间交换意见,促进代表们更好地为加快栖山发展,造福栖山群众服务。
四、创新机制,把“家”管好。
“人大代表之家”作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新生事物,建设时间不长,仍有尚待完善之处,体制和形式的约束也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代表作用的充分发挥。下一步,我们要创新机制,把“家”管好,努力让人大代表以“代表之家”为载体,在议政督政中发挥光辉使命作用;以“代表之家”为纽带,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代表之家”为窗口,在推进法治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是创新思想认识机制,让人大工作者以“代表之家”为平台,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二是创新工作开展机制,把每一次的活动开展都记录在案,留下更多的文字记录和影像资料,丰富工作台账。三是创新载体服务机制,以“家”为载体,为代表参加各项活动提供优质服务和必要条件。四是创新履职责任机制,把“代表之家”作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沟通的桥梁,摆正“代表”与“群众”,“代表”与“领导”的身份位置。
虽然目前我们在创建“人大代表之家”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下一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沛县人大常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在栖山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提升“代表之家”发挥作用的空间;不断发掘“代表之家”潜在的职能;不断拓展“代表之家”的制度平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代表工作,以“代表之家”为阵地;以思想统一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引领;以活动开展为抓手;号召鼓舞人大代表在栖山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线大潮中去建功立业,并为加快栖山发展,造福栖山百姓做出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应当付出的积极贡献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