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一、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旅游业的三大主要支柱是旅行社、酒店和景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的方向也是旅行社、酒店和旅游景区。有研究报告指出,与旅游业直接或间接相关联的行业和部门有109个之多,而且外延还在扩张。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全世界境外游客的总数将达到16亿人次,国际旅游消费将达到2万亿美元。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上个世纪末旅游业已经超过了汽车业、钢铁、石油等产业,旅游业在全世界的整个生产总值中现在大约占10%的份额,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中国旅游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共有6批247个城市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占我国城市总数(661)的37%。2010年是世界旅游业连续第四个快速增长的年份,中国以10%的增长率继续巩固了世界旅游业前列国家之一的地位。
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10.4%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出入境旅游是国际旅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时期规划发展的目标为:实现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8%;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2%。
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也极大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加。由于农村地区的旅游投资产出快、劳动力价格低廉,农村地区由旅游投资带来的就业人口增加比城镇更为明显。另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直接就业1人带动间接就业4.3人,但我国旅游业劳动密集型特征较为明显,带动就业人数相比其他国家更为显著。
二、江苏省旅游酒店业发展的形势
1、国际旅游市场拓展空间巨大
在全球旅游业稳步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热点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亚洲已成为全球旅游业最兴旺的地区。国际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形势,以及亚洲地区旅游吸引力的持续增长为江苏省国际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新时期,生态和文化旅游逐渐成为全球旅游需求的主流,国际旅游市场对生态和文化旅游需
求的快速增长,以及江苏省丰富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机遇。
2、国内旅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将带动消费结构升级,为旅游业开辟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消费空间。尤其是国家在新时期更加重视文化、娱乐、保健、体育、社区服务等产业的全面发展,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环境。此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质的变化,旅游将会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和日常消费需求。
3、经济快速增长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未来几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与国内外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为旅游业发展带来巨大市场需求。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尤其是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交通、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将显著改善,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设施保障。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将继续得到宏观政策的支持。
江苏省地处长三角地区,经贸往来,经济技术合作,会展交流等的繁荣和旅游业的优势都为江苏酒店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旅游服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机会。
三、旅游人才需求缺口大
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目前旅游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据调查,目前旅游市场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原来的走马观花式旅游向文化考查型、生活体验型转变。市场发生了变化,但旅行社还没有做好准备,但哪家旅行社率先开发文化考察团、生活体验团,哪个旅行行社就会占领市场先机。只要经营对路、开发适合游客的需求的新的旅游产品,未来的旅游业还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为旅游已不再是那种全陪导游一路陪着观花的马队走一遍就行的旅游,它需要导游人员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有更高的服务水平和相当强的组织能力。
未来一段时期,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业总收入增长速度要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
尽管国内旅游和酒店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但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仍将上升。
据智联招聘统计,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的数字增长明显,仅2008年4月该网站所提供的相关岗位就比3月提高了12%。法国雅高集团大中华区运营副总裁Gerhard H.Zimmer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国际酒店业尤其是中国酒店行业的蓬勃发展,2011年仅北京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就将在50万左右。与此同时,随着国内酒店业的进一步发展,私人管家、收益管理经理等很多新兴的职业也应运而生。
另据紫光安德鲁旅游管理学校对北京希尔顿酒店、北京JW万豪酒店、北京金融街丽思卡尔顿酒店、北京千禧大酒店、北京饭店莱佛士、北京励骏酒店、北京国航万丽酒店、北京友谊宾馆、北京国际艺苑皇冠假日酒店、北京丽晶酒店、北京好苑建国酒店等十几家酒店的人力资源经理进行了酒店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五星级酒店平均每月需招聘35人左右,人才需求量较大。就人才需求状况来说,绝大多数酒店餐饮是最急需的部门,其他依次为前台、客户服务、客房。
近几年,来自全球各个知名品牌的酒店集团纷纷瞄准了中国市场,并大力投资和加盟,如仅上海就有近20家国际旅游管理集团投资或管理高星级酒店。据国家旅游局统计,世界上每一分钟都有一个旅游酒店业的职位产生。酒店业看重资历,行业没有年龄的限制,尤其是管理岗位,越老越吃香———随着资历的增加,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就越丰富,处理事情的能力也越强。因此,酒店业不仅近期需求旺盛,从长远来看,酒店业也是一个可以为之终身奋斗、回报丰厚的职业。
同时,酒店业薪酬也很可观,根据中国饭店协会最新发布的《中国饭店业职业经理人2009年度薪酬报告》显示,2009年度全国饭店业经理人的平均年薪为15.13万元。就五星饭店而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五地的饭店总经理平均年薪均已超过22万元。来自招聘网站、猎头的信息都显示,那些专业度高、综合能力强、精通外语、具备全球化视野、有高星酒店从业经历的人才将备受青睐,常常被高薪挖角。
相对如此庞大的旅游市场来说,专业旅游人才显得十分紧缺。要求学生具备旅游行业的基本管理知识、技能,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动手、组织、决策能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熟悉我国关于旅
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和主要国家的风俗习惯、交往礼仪;熟练应用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岗位有中文导游员(全陪、段陪、地陪、点陪)、景点讲解员、门市票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旅游行业将全面面对旅行社的竞争。失去了政策保护伞的民族旅游企业将面临巨大挑战。而旅游人才的竞争将是这场角逐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一批原有的旅游从业人员会因不适应现有的旅游业的发展而被淘汰出局。对于出入境旅游来说,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旅游专业水平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外语沟通和交际能力。因此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人才对于满足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调研论证报告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调研论证报告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融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为一体,又以劳动密集为基础。全球经营一体化使中国的国际性经贸活动大量增加,旅游业从中获得了较大的商机和蓬勃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的展望研究报告,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的一个主要目的地和客源国,接待境外游客将由现在的一年7000万人次增加到1亿7300万人次,意味着中国旅游业对国际性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尤为紧迫。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必将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开创了良好的前景。
中等职业学校正逐渐成为我国旅游行业初中级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重要的培养基地。我校正是抓住这个机遇,准备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一、专业情况概述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我校正准备开发的专业。学校已具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专业教师2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3人,学科带头人3人,1人取得高级营养师技能证,1人取得导游证,1人取得高级餐厅服务技能证,1人取得餐饮服务考评员证。能够保证学生持证上岗的培训需求。
我校现有设施完备的旅游专业实训室,包括形体训练室、餐饮与客房实训室等,其规格形式可以满足旅游专业学生的技能操作训练以及形体礼
仪方面的训练;学校的校园宽带网络和图书馆的大量与涉外旅游相关的书籍满足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除此之外,我校还与仁怀青年旅行社、福建石狮国昇酒店(五星)、仁怀市天豪大酒店以及各大城市的旅游相关行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使其作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上单位均属三星级以上涉外酒店或具备相应接待能力的旅行社,能较好的满足学生专业实习及日常实训的需要。
本专业开设语文、英语、计算机、法律基础、体育等公共课程,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餐饮服务管理、营养与卫生、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导游原理与实务、旅游地理等专业课以及旅游心理学、社交礼仪、公共关系、旅游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
二、相关行业背景
(一)旅游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仁怀这些年来,观光业的成长十分迅速,许多风景区、文化区,与游乐场都是观光人潮聚集的地点。以往仁怀的基础建设不够扎实,交通、食宿不太方便,限制了旅游观光的发展但是这几年,拜经济成长所赐,本地人也逐渐重视休闲,有助于旅游业市场的成长。
观光旅游号称是“零污染的行业”,只要靠著既有的自然人文环境,便能创造大量的利润。在管理良好的前提下,损害环境的程度相较于其他
行业要小的多,对开发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这个行业成长迅速。
当前,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它对经济增长、社会就业以及文化与环境建设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未来十年,我国旅游产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旅游产业是当前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它对经济的拉动、对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据预测,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产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商务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因此,作为六大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产业,在今后几年内必将保持着蓬勃的发展势头。
目前,在入境旅游方面,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最具生机活力的旅游目的地国家。2013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1.29亿人次、创汇517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0.3%。在国内旅游方面,我国已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2013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超过32.6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7672亿元人民币,占我国旅游总收入的67%。国内旅游产业的兴旺发达,有力地拉动了内需,促进了消费,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在出境旅游方面,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迅速崛起的新兴客源国。2013年,出境人数达9819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171.1%。我国出境旅游增长速度已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市场。随着旅游三
大市场的发展壮大,我国已经奠定了世界旅游大国地位,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推进。
(二)旅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自由度的大小和生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参与休闲或者旅游度假的意识和积极性,但是参与的愿望又受到来自各种社会因素变迁的重大影响,正是这些变化使得休闲、度假旅游日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在20世纪末期的后工业化社会里,休闲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人们消磨时间、培养兴趣以及维持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旅游出行更为频繁。2006年,中国人出游率首次超过100%(含国内游和出境游),这意味着所有中国人平均每年至少出去旅游一次,而且,随着旅游出行更为便利,选择更趋多样化,人们已由单纯的观光旅游逐步向休闲、度假旅游过渡,这我们从近几年消费较高之出境游的快速增长以及多种新颖类型的休闲方式可见一斑。
如今人们的工作节奏快,尤其是大城市白领阶层的工作压力,与十多年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旅游作为人们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径,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已达到这样的目的,向休闲、度假旅游的消费升级已成为必然。因此,无论从旅游行业宏观数据的分析,还是微观事件的考察,人们对于休闲、度假旅游的期望已发生质的提升。闲暇时间的增多成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必要条件。中国从1995年开始实行一周5天工作制,1999年为刺激内需开始实施黄金周制度,公共假日又由原来的8天增加至10天,每年的名义闲暇时间达到了114天。然而,黄金周实行9年以来,假日经济所带来社会、经济成本不断增加,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在黄金周期间不堪重负,而在平时设施利用率又明显不足,由此引发社会对于黄金周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三)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旅游企业迅速增长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30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10%的发展速度,这种长期、高速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少见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开放程度提高为我国旅游业的增长提供了异常强大的推动力。30年来我国旅游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得到开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持续提高,使得以休闲和观光为主要目的的入境、出境和国内旅游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世界旅游组织在20世纪末期的时候发布过一个报告,认为中国在2020年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地。由于近年来中国旅游业三大市场的强劲发展,这一时间将会提前到2015年前后。也就是说,从现在算起的2年时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和最大的出境客源地,再加上我国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地,中国旅游市场的总体规模将位居世界第一。
三、相关行业、企业或事业单位人才需求情况
旅游业作为贵州省“十三五”规划重点发展领域,将在今后五年的经
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省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均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旅游企业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按照我省202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战略,全省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增加值再翻一番,实现旅游倍增计划,旅游业成为贵州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随着贵州支柱产业的大发展,企业改革的深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向一线的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将倍受欢迎。旅游行业为完成发展目标和远景规划,需要我们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和的力度,以适应对高速发展的贵州以及西南三省大三角的持续增大的需求量,更需要一批具有丰富知识门类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其次,为适应服务对象对管理服务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越来越需要第一线的专业人员具有更强的服务意识,具有更高的服务技能。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的大量应用和建立在信息技术上的现代化营销手段的普遍使用,要求服务和管理人员都必须具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因此,必须在“十三五”期间加快培养旅游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以适应广泛的社会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也将为旅游专业毕业生开辟一条新的而又前景广阔的就业门路。
从目前情况来看,旅游业现有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皆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以旅行社为例,2013年我国已有旅行社26054家,旅行社从业人员只有339993人,与32.62亿的国内旅游人次相比,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导致了旅行社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投诉不断,旅游成了消费者投诉的热点。这直接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形象,给正在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带来了阴影。
我市为传统的旅游城市,拥有风景秀丽的奶子山国家森林公园、举世闻名的茅台酒、雄伟壮观的赤水河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着数量庞大的游客。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数量需求必然将越来越大,素质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四、专业论证结果
通过以上对我国旅游行业背景的分析和人才需求的调研,我们认为:旅游业是一个服务性很强的新兴产业,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它需要大量的具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初中级服务和管理人员,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大国。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必定需要大量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人员。
我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将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公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初步掌握饭店、旅行社经营管理和导游业务等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等能力。
1、经过论证,2015年我校将以3年制对口升学的办学模式,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仁怀市中等职业学校
第三篇: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随着基础建设的加快,全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太原市建设规模继2008 年达到 3300 万平方米,2010 年创历史新高。建设规模的高增长给建筑企业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会,但是,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不仅外地建 筑企业纷纷寻求在太原市场上分一块蛋糕,国外建筑企业携带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优势进入太原,建筑企业在抓住机遇的同时,更面临着严峻的挑 战。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主导作用越 来越突出。企业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市场、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人才 的竞争上升到了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地位。
为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科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走访了 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山西省建筑工程总公司、山西省建筑科学院等单位,对山西省建设行业的背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一.建筑行业人才基本现状 我省建筑行业共有施工企业 3400 余家,从业职工约 90 万人。生产第一 线的技术与管理人员,绝大部分仅具备中职或中职以下学历。以我省最大的 建筑集团企业山西省建筑集团总公司为例,职工总数为 34770 人,其中,专 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为6700 人,占职工总数的19%;而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中 高职和本科以上学历的占 25%,只占职工总数的 4.8%。全省建筑行业大专及 以上学历的管理人员比例就更低,这个比例也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与山西省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建筑队伍组织结构和对构建大型企业集团 的资质要求有不小的距离。因此,近几年来企业需要补充大量的高层次的专 业管理人员,以尽快提高本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资质水平,适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建设部在全国建设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科教兴业”战略。随着建设行 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建设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中新材 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大型工程的国际化招标,投 标的推行,建筑市场逐步趋向规范化、国际化。这一战略性转移,促使我们 必须迅速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建筑市场的实际需求,以 提高建筑行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建设 部启动了以构建和实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万——千万工程”,即造就万名 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造就十万名建设技术业务骨干;培养百万名建设专门人 才;培养千万名建设熟练技术工人和劳务人员。我省也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促进山西建筑业整体素质上台阶的“2324 工程”即造就200 名建设学 术带头人;造就3000 名建设技术业务骨干;培养2 万名建设专门人才;培训 40 万名建设熟练技术工人和劳务人员。随着这项工程在我省的逐步落实,培 养建筑人才的任务十分艰巨。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建筑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 方式和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 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实行了项目负责制和项目成本核算 制,同时,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
门应用科学,其理论研究也逐步得到了各方 面的重视。目前我省建筑市场急需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化的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队伍。然而,由于建筑类普通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过 分专业化、学科化,现在社会上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又出现空档,中职教育 层次偏低等原因,这样集专业、管理、经济、法律、税务、计算机等知识为 一体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建筑人才变得紧俏起来。以发达国家高等职业院 校在校生占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大多已达到20%~50%,而我国尚不 足8%,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建筑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
1、随着建筑行业整体向好,建筑企业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趋旺。
2、建筑工程、建筑学、电气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暖通工程、财务管 理、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工程造价、道路与桥梁是 2008 年至 2010 年建筑 企业招聘大中职的前十位。
3、建筑企业对这十大热门专业的需求量占建筑行业对毕业生需求量的 80%,近年来还以增幅8%的速度稳步增长。
4、高职成为建筑业招聘毕业生的基本学历要求。
三.建筑行业人才的发展趋势
1、随着行业的大发展和高增长,会拉动行业对人才需求。2011 年建筑业 的企业人才需求将较2010 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预计增长幅度将超过25%; 建筑业人员需求达2.3 万人之多。
2、技术类专业人才成为建筑业招聘永恒的主题,行业的高增长将带来此 类人才需求量的放大。2010 年企业对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将占到总需求的40%。3、2011 年建筑行业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太原市建筑市场正逐步全面开 放,企业竞争的加剧必
将带来人才的激烈竞争。4、2011 年建筑行业企业招聘中、高职毕业生的十大热门专业是:建筑工 程、建筑学、电气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暖通工程、工程造价管理、财务 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道路与桥梁。建筑工程管理和工业与民用建筑一直是企业需求毕业生的热门专业。
四.建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职业人才需求预测的调查报告,全省150 多个专业归为40 个专业类,按专业类进行统计显示:(1)社会人才需求量依次为市场营销,工商行政管 理,机械,土建??,其中土建名列第四位。(2)土建类人才需求的顺序为 工民建,工业电器自动化,给排水??其中工民建列土建类首位。由此看来,工民建专业有广泛的社会需求。我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包括建筑施工企业、房地 产开发企业、工程质量监督站、建设施工单位、监理公司、物业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咨询和项目评估等部门。
随着我国“十二五”计划的实施,国家将鼓励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 职工住房制度的改革,将会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制 定宏观财政政策,用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其目的就是通过加大对基础设 施的投入,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事实证明,这种带动作用无疑会增 加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
我们对太原市建设委员会、市人事局、各设计院(所)、建筑施工企业 等单位的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现状与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主要调查与分析 结果如下:
1、调查结果 大型施工企业调查结果 单
位名称 统计年限 所需人数(人)十三冶四公司 今后五年 2000 太原市建一公司 今后五年 1200 河津建安公司 今后五年 600 共计 今后五年 3800 三个企业职工总数为:19036 名 职工人均需求指数为:0.053
2、同比例类推计算结果 国有企业0.053x407075=21575 人 集体企业13158 人 408 家建筑施工企业累计共需量37733 人
3、按单位发展规模推算(1)设计单位:乙级单位今后五年共需677 人 丙级单位今后五年共需1438 人(2)施工企业:国有单位今后五年共需18637 人 集体单位今后五年共需12872 人(3)建筑管理单位:市级单位今后五年共需1112 人 县级单位今后五年共需2127 累计共需368633 人 上述预测较为保守,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太原市对建 筑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会进一步的增加。但是对人才的需求不会只仅限 于传统的房屋建筑工程方面,而是具有较为全面的土木工程基础知识的应用 型人才。这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十多年中,建筑业将会有一个更大更快的发展,社 会对建筑工程人才的需求将逐步转向高职高专培养出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本专业的教学改革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山西兴华职业学院 2011 年8 月
第四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与对象
(一)调研目的:
了解物流行业人才供求状况,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状况是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指南针”,是物流管理专业开发哪些课程和怎样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人才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能力、素质,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改革提供信息支持。
(二)调研对象:
为了了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能力、素质。项目组针对山西省内外的多家重点物流企业包含美特好清徐物流园区、山西盛唐物流、迎泽物流、太铁物流、大同物流园区、侯马物流保税区、天津港、上海港等企业,重点调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设置和能力标准;企业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在知识、素质以及能力机构方面的要求;企业主要物流设施、设备、物流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等,为我院在专业建设中,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
二、调研方法与内容
(一)调研方法:
根据调研的目的和内容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企业专家访问法;掌握山西物流行业企业的总体规模及发展水平,以及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山西物流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2)问卷调查法;了解山西物流企业的岗位设置,物流管理人才能力需求结构。
(3)文献资料分析法;收集并归纳近三年山西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人才招聘渠道;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等。
(4)网络资源分析法,通过网络招聘平台,收集了物流企业的岗位招聘信息,分析物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二)调研内容:
(1)山西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重点调查山西物流行业企业的总体规划及发展水平,以及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山西物流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2)山西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重点掌握山西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总量及能力需求结构,以及需求的变化趋势。
(3)山西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供给预测;重点掌握山西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供给的总量,以及需求的变化趋势。
(4)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置、实习实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途径。
三、调研分析
(一)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 1.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显示,未来五年物流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600余万人,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2010年,山西省被列为国家综改试验区,现代物流业又被列为综改试验区的重点发展产业,同时也是山西省“十二五”规划支柱产业。到2020年,山西要建成一核三区多节点现代物流体系,物流从业人员总数预计将达到188万人,专业人才需求约为22.3万人。
2.专业复合型要求增强
在今后一段时期,物流企业除仓存、运输、配送、搬运加工、货运代理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以外,熟知电子商务物流人才、连锁经营、国际物流、物流成本控制分析与预测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加缺乏。
3.专业结构性需求趋于明显
根据市场对物流人才类型的调研,未来物流人才需求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企业物流人才;二是物流企业人才;三是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四是物流研究人才。企业物流人才主要是指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报关员、配送人员、客户关系管理员等。这些人员必须熟悉物流行业,同时掌握了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物流企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营销。至于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主要是指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具有物流科技创新能力,并且知识面较宽的复合型物流管理规划人才。
(二)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1.综合性管理人才需求紧迫
根据企业调查,目前山西物流企业对综合性管理人才需求较为紧迫,成为制约山西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综合性管理人才包含:企业物流应用人才,物流项目开发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物流教学科研人才等战略型物流人才。这些高层次物流人才的特点是通晓物流活动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与应用,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
2.技术性、技能性物流人才需求量大
物流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通过企业调查发现,企业需求量最大的是在物流企业中从事设备的操作、维护,物流信息搜集、加工、整理,企业配送中心管理和经济核算,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报关等从事具体工作的中初级实用型人才。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非常紧缺。
3.企业更喜欢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
企业对物流人才不仅有专业知识的要求,还有职业素养的要求。根据调查显示,企业除了关心专业能力外,也非常重视员工的人际与管理基本技能、计量与技术技能、团队合作能力等。
(三)岗位需求分析 1.素质要求: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礼仪修养素质;(2)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的职业素质;(3)具有良好的计划决策、管理控制、数据分析处理等专业素质。2.能力要求:(1)知识能力
主要包括: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掌握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信息管理、国际物流和货运代理等理论知识;掌握物流营销与客户服务的知识;掌握物流成本分析的知识;掌握物流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
(2)基层作业操作能力
主要包括在仓储作业、运输作业和配送作业能力等操作技能层面上的能力。(3)执行能力
将管理者的决策化解为具体的计划、方案等能力。
(4)管理能力
对企业物流过程以及小型物流企业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对物流信息进行管理的能力。
(5)创新拓展能力
有创新意识,能够推陈出新,对物流市场进行拓展的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1.物流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综合素养
在调研中,有65.5%的受访者认为物流专业学生人应注重规划技能的培养,58.6%的人认为物流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硬件设备技能,而认为应具备人际交往技能的占44.8。所以说,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综合培养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2.物流专业学生应该注重职业资格证书
在调研过程中也进行了关于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证书需求的调查,有49%的人认为重要,41%的人认为一般,但是总体而言,拥有职业资格证书能够增加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砝码。
3.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物流行业的特殊性,动手能力是企业最看重的一项指标,所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在校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课程实践、认知实习、模拟训练、岗位实习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
4.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根据本项目的调研情况分析,结合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我们对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按照物流市场和专业素质需要,合理设置物流专业课程
在具体实施教育过程中,要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职业类型需要,开办和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这一创新的学科专业应该是许多传统学科的高度融合,在合理优化物流人才专业结构的同时,注意吸收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优势,完善物流课程设计。
(2)加强物流师资与教材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教师总结、探索和完善。目前高校的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管理科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物流专业水平总体不高。教师能否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创造性的培养对策,是实现模式创新的必要条件,可通
过派遣教师到物流公司挂职锻炼、高等院校进修、引进人才,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应组织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编写物流教学的基础教材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创新物流人才
由于物流业实践性强,因而,教学活动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淡化目前所采用的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探索多种手段,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案例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通过市场调查、方案制作、工场实习、企业实地考察等各种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校内物流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模拟实验室,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满足我国现代物流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4)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大胆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
教育的发展朝着宽口径、适应面广的方向发展,许多国家都在改变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状况,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应以厚基础、宽口径、应变性强的培养模式来提高人才对飞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我们也可以进行改革与创新。
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探寻与完善我国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以促进行业发展。
第五篇:××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参考提纲)
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既要有数据,又要有分析。
1.地方××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地方××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人数、技术等级、年龄、学历分布结构、工资收入等),过去三年人才招聘情况,未来人才需求趋势,对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3.地方××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4.地方××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专业社会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就业帮助大的证书,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岗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5.地方××专业人才招聘渠道分析
××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目前主要招聘渠道,能否满足需要,其中高职学生所占比例。建议重点解剖若干个企业。
三、地方高职院校××专业现状调研
1.地方高职院校××专业点分布情况
主要统计设置该专业的学校数
2.地方高职院校××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统计该专业近三年来在校生数和招生数,以及近三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分布情况。
3.地方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包括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实训条件、考证率、师资情况等。
四、××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定位
1.××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有专业方向才说明,没有则不必说明)。
2.职业面向与培养规格(面向哪些职业岗位,培养规格如何)
3.××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对课程模式、课程结构以及具体课程设置)。
4.相关专业开设及实训实习设备情况
5.××专业师资储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