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新闻学复习资料(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1:0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电新闻学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电新闻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广电新闻学复习资料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电记者素质:

一、空间意识

1、追踪热点空间

2、第一线“空间意识”

3、开拓新空间的意识

能否迅速准确的判断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能否迅速准确的判断新闻事实能否引起观众广泛兴趣;迅速准确的判断事实是否新鲜,是否对全局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迅速准确的判断同一事实当中的许多事实哪一个最重要;能否从复杂的事实中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以增强新闻工作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4、个人空间意识二、三种精神,四种知识,五种意识

三种精神:勤业,协作,敬业

四种知识:新闻,专业,科技,理论

五种意识:质量,廉政,忧患,更新,超前

三、现场意识

1、对现场的把握

2、对现场的报道

3.、困惑:记者首先是一个社会人,有社会责任,二者兼顾时,理念和素质

电视新闻:

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动态类新闻:

即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具有知悉意义的事实作简短迅速的报道,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多种手段综合应用的。

动态性新闻特点:

1、都是最近发生的受到群众普通关心的事件。

2、是记者不失时机的赶赴现场抢拍到的,有时需在现场随机应变、放弃原有的设想,转而抓到意外发现的新闻事件。

3、题材的确定固然是新闻取得成功的重要要素,采访及摄录技术也是决定新闻优劣的必要保证。

4、这类新闻事件几中,简短扼要,时间长度在1分钟左右(200字)。

无剪辑摄制法:

即剪辑是在头脑中和摄像机中进行的,而非后期的剪辑台上。

无剪辑摄制法的优势:

1、快,能增强时效,提高工作效率(在会议新闻、突发事件中)

2、消除电影化痕迹,增强现场感

3、锻炼拍摄者的素质:运动构图能力;景别过度流畅;一组镜头后的转场

4、提高播出的信号质量

无剪辑摄制法的要求:

1、了解所报道事件的全部内容和发生过程

2、选择出最重要的内容和较有表现力的镜头

3、按照思维和形象两方面的逻辑顺序将镜头连贯、流畅的组接起来

(1)思维逻辑:剪辑要符合人思维的规律,生活的逻辑

(2)形象逻辑:剪辑要符合镜头元素形象的连贯性

镜头连接规律:

“动接动,静接静”

1、所谓“动”“静”,是指在剪接点上,主体或者摄像机的运动状态。

2、四种可能性

(1)“接动作”(拼接):由两个不同景别或不同角度的镜头来表现一个动作。

(2)固定镜头与固定镜头相接:指运动状态不用的同一主体。

(3)固定与运动镜头相接:动接静保留落幅,静接动保留起幅。

(4)运动镜头与运动镜头相接:前者去掉落幅,后者去掉起幅。

注:起落幅指拍运动镜头前先拍静几秒然后动再静,起落幅要有关联。

人物新闻表现要点:

1、选择的主体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2、表现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让人了解

3、突出人与他人、社会的交流

4、寻找典型环境中的人生哲理,力求人物语言紧跟时代

5、采用纪实手法,注意细节描述

6、采访时的内容要具体、明确

7、人物选择追求“多元平衡”:(1)大小人物的平衡:大人物往小处写,小人物把大处说

(2)职业分布的平衡:体力与脑力,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人物做平衡;关注新兴人群

事件性新闻:

是指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展开的新闻报道。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的或跃进的。包含动态消息、新闻特写。

非事件性新闻:

是指那些脱离实践,从理念谈理念的新闻。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发生情况、经验或问题等做概括性或阶段性的反映,某时态是渐进的。包括典型报道、经验总结。

电视新闻“四化”式报道:

1、主题事件化:即精心选择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作载体,来勾勒、突出和深化新闻主题。在综合性较强的主题新闻里一定要有新闻事件做依托。原则:记者调查形式为先;记者现场出境为先;主人公同期声先行。

2、事件故事化:指,用故事来结构报道,以说故事的方式来引出事件,解释事件,并构成悬念,吸引观众。方法:巧用典故展开对比;设置悬念吸引观众。

3、故事人物化:即,让新闻故事的主人公站出来,用人物的命运变迁和具体感受来加深人们对于新闻主题的印象。

4、人物细节化:指,在新闻人物的刻画和描述中,注重细节的拍摄和描述,用细节突出其个性,加深受众对新闻的印象。

电视新闻细节表现:

能够突出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的语言符号语言与非语言符号语言,它不仅指有冲击力强的图像,还包括富于感染力的现场语言、播音、音响、屏幕文字等要素。

电视新闻细节描写表现要求:

1、细节只能从生活中去寻找,不能虚拟创造

2、细节既包括人物语言、动作、肖像、表情,也包括故事环境以及相关器物。

3、随时注意观察,及时将镜头推上去,或采用特技手法加以强调

4、细节是能够反映主题的事例、画面。

5、多设想将在现场遏制的情况和问题,多准备几个采访问题。对于提问的采访对象,一般只采访当事人。尽量不采访记者,除非是当事人。街边随即采访,不能图方便拿自己的亲友代替。

电视新闻标题:

在电视新闻栏目中出现在一条或一组电视新闻画面上的,用于概括、提示、评价新闻内容的简短字幕。电视新闻标题的表现形式:

1、口播新闻标题:通常加在主持人画面下方,也可以加在过肩题图当中或侧下方。

2、新闻提要标题

3、图像新闻标题:通常加在开头一组画面的下方。注意空幕出现的时间长度为正常人浏览两遍的时长,一般人每秒可以读汉字6-8个字。注意出现几秒后加标题,尤其是以记者现场出境或有现场感的人物活动为由头时。

4、小栏目标题或直播节目标题:通常叠加在小片头的落幅画面上,且较为突出。

电视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求:

1、鲜明,简洁,准确。注意字行的排列美。:标题一般每行不超过13个字,不超过2行。口播新闻每行不超过6个字,不超过6行。电视节目或栏目的标题不超过7个字。标题文字颜色一般为白色以显得客观、公正、纯洁、正式。标题文字字体一般为黑体,以显得端庄且清晰。方式:淡入淡出,滑入滑出。

2、以实题为主,多用动词,兼顾节奏。电视新闻要多用实题、单一性标题。新闻特写、专题片、重大时政新闻报道中均可能会才用虚实结合题,或使用副题。少用形容词、副词,以及静态句式和被动句式,尽量做到琅琅上口、好听易记。

3、尽可能将新闻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写入标题

4、尽量多交代几个“W”

5、及时出消标题字幕,以实现“隔场画”的作用。

怎样做好电视新闻标题:

1、努力制作“创新式标题”,开发“实用型标题”。

2、标题的包装要与栏目风格相适应。

3、用标题说话

4、善于利用广为流传的歌词、诗词等。

5、避免常识性错误及语言污染。

数字使用的目的:

客观的说明某一个新闻事实,西方所谓的精确新闻。用以来强调某一新闻事实。

数字使用原则:

准确无误;具体形象;简单明了不重复;口语化:电视新闻多用约数,小数点能免则免,撰写文字稿时对于千位以上的数字以及百分比应该用汉字,而非阿拉伯数字。

数字使用的技巧:

1、比较法:横向比较;纵向比较

2、比喻法:利用固有经验表达信息。表现数字、地名、年代。

3、分解法

4、综合法

5、解释法

新闻角度:

即报道角度。是指记者观察、挖掘、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侧重点。选择最佳的角度能变平庸为新鲜、肤浅为深刻。增加视角,而非增加事件。

选择角度注意事项:

1、把握住社会大背景

2、把握新闻事实的全貌

3、把握宣传报道的动态和趋势:看简报,分析会议;建立自己的信息网;关注其他媒体;记者自身对生活的观察。

如何选择新闻角度(五个切入点):

1、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角度(关键点)

2、选择能够反映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的角度(最近点)

3、选择具有新意的角度(新奇点)

4、选择揭示性、倾向性、指导性强的角度(相异点)

5、选择视觉吸引力较强的角度(视觉点)

同期声:

是指在拍摄人物讲话的现场录下的讲话声和现场背景声。前者习惯称为同期声。后者又称为效果声。

同期声的作用:

1、强化新闻证实性。

2、提高新闻现场感

3、为热点事件营造舆论声势:尽可能多采访几个群众,以多编同期声增强生动性。

4、传达人物思想和感情

编播要点:

1、选准拍摄角度

常以过肩镜头(过肩镜头:摄像机越过靠近摄像机的那个人的肩头进行拍摄)构建画面;至少要给一个人物形象的正面;人物新闻以平摄(平射角度:对于人物摄像机高度位于肩部)为主。

2、利用好无画面采访

3、尽量的深入采访

4、沉默也是同期声

5、掌握话筒的使用技巧

(1)指向性话筒常用于噪音较大的环境,但要对准采集目标。

(2)颈拄式话筒用于不需要过多活动的谈话中,需避免衣物本身的摩擦声。

(3)吊杆使用:尽量靠近声源;保证录音师和摄像师的交流;注意阴影和主体运动。

(4)避免受访者“唱卡拉OK”

(5)避免人为噪音,切忌手乱搓,急拉线。

(6)录好空间,选准声道

6、提高同期声运用的目的性:切忌画蛇添足;切忌依靠采访镜头推进节目

7、注意声音的景别属性:纪实作品声音与画面景别一致。

电视深度报道:

是凭借声、画形象,对重大的新闻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实,做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与点评。

电视深度报道特点:

1、选择经济与社会领域中比较重大的、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并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进行报道和剖析,社会反响大。

2、记者、编辑必须看新闻工作的基本功,并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并深入调查。

3、较多的利用对比手法、资料镜头和现场采访。表现手法多,思辨色彩浓,立体感、层次感较深。电视深度报道的节目形态:

1、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

2、电视新闻纪录片

3、专题报道:典型报道;事件现场报道;重大事件综述回顾;调查性报道

4、电视评论:短评;专题评论

5、电视访谈节目:人物专访;谈话节目

连续报道:

是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新闻事件及所追踪事态,进行及时而又持续的报道。

系列报道:

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作多次、连续的报道。

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的关系:

1、共同点

都是多条消息的组合,都是采用固定栏目,集中播出的方法,发挥规模优势。

2、差异点

(1)连续报道有时间特点,强调时新性。系列报道有空间特点,强调时宣性。

(2)连续报道用于事件性新闻,事件单一,不可预见性强。系列报道用于非事件性新闻,典型经验、成就,报道层次多,稳定性强。

(3)连续报道中,各独立报道间常互为因果关系。系列报道中,各报道的前后安排无必然联系。

(4)连续报道反映事物发展变化,作用为提供信息。系列报道透过现象抓本质,做主旋律,宣传导向作用。

如何做好专题评论:

中心原则:做电视评论要不“讲”道理

1、完善电视化手段

(1)寻找解释问题的镜头,同期实证:述评结合;采访过程捕捉有表现力的细节;后期制作注意综合视觉符号的运用

(2)注意重视体态语言对人物心理和观点的反映作用,包括新闻人物和主持人体态语言

2、更新观念

3、鼓励求知:出国,读研,自学

4、借用外脑,多学科的融合,增加视角

5、把握“平等”与“落差”:要慎用“流氓、通奸、有前科、渎职、贿赂、缺德、自私”等字眼,哪怕加上“涉嫌“二字;也不要标签化人物,如“他心地善良”,“他是个女强人”等;不要揣测他人的想法,如“他感到万分沮丧”。

6、找到合适选题:热点——多数群众讨论多的;难点——改革中的挫折和困难;情点——能感人、发人深省的。

如何做好电视连续报道:

电视连续报道多用于事件性报道,它反应记者对事件的敏锐程度,以及探究调查的表现能力。

1、选好题

2、有跨度

3、报道完整

4、形象鲜明

连续报道存在的问题:

1、存在不适合做而做的连续报道:连续报道要求时间变动性强,内在恩怨性过强的不适合作连续报道。

2、时间不够集中

3、标题制作缺乏提炼和推敲

系列报道的优劣势:

优势:全方位的展示成就和问题;主动驾驭大题材

劣势:“活”与“不活”,抽象空洞还是丰富形象不好把握。

如何把系列报道做主动:

1、需要不断地讲

2、让报道“活”起来:把镜头拍活;尽量多的运用采访和细节;灵活运用数字;重策划,连点面。

3、起好头,定好调:开头的线索交代;开头的片头包装

4、以事服人,以情感人

5、学会“变形”和“交融”

第二篇:广电复习资料

1:广电的发明:P

22:电视传播的制式P8

【电视传播的制式】 电视制式是指一个国家在播放节目时所采用的特定制度和技术标准。在电视信号的传递过程中,将彩色的三基色(红绿蓝)分解与组合为电信号时,一些国家各自采用了不同的格式,便有了彩色电视制式的不同,(1)NTSC制(美国,日本,,北美、东亚)特点是:电视机成本较低,兼容性能较好,但彩色不稳定

(2)PAL制(中国,世界大部分地区)特点是:电视机成本高,但性能最佳,收看效果好

(3)SECAM制(法国,俄罗斯,中东,东欧)特点是:电视机效果间于PAL制和NTSC制之间,成本较高,兼容性能较差

3: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社会总体文化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系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是一种劣势文化。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大众传媒的依赖性等

4:声音与画面的对位P289

5:节目内容的划分P21

4【节目类型】按节目内容划分,六分法:新闻类 言论类 知识类 教育类 文艺类 服务类四分法:新闻性 教育性 文艺性 公共服务性

不同点:

1、四分法把六分法中的新闻与文艺两类节目归为新闻性节目

2、四分法将六分法中知识、教育两类统归为教育性··

四分法更直观实用,国际上以四分法为主

6:广电受众的特点P150

广泛性 复杂性 自主性 隐匿性 稳定性中的流动性

7:【蒙太奇】P368

叙事蒙太奇,是指根据事件自身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逻辑顺序、因果关系,将多个电视镜头画面有机地组接在一起,以连续、流畅地叙述事态的发展的一种组接技巧。它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

叙事蒙太奇的四种基本形式(四种章法)

1、顺序式蒙太奇2、颠倒式蒙太奇3、平行式蒙太奇 4、交叉式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是指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画面并列为基础,通过两个镜头画面的对列冲击,产生一种特定的艺术效果的一种组接方法。(上个镜头与下个镜头单独看没什么关系,但放在一起让人产生了某种联想)它以加强内涵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为主旨。不注重事件的连贯,事件的连续,而是画面的内在联系。

表现蒙太奇:对比式蒙太奇、比喻式蒙太奇、象征式蒙太奇、积累式蒙太奇

8:每个国家的代表电台

美国

1926年,NBC(全国广播公司)成立 总部纽约

1927年,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成立

1943年,ABC(美国广播公司)成立

1980年,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成立覆盖面最大

英国

BBC(英国广播公司)1922年由6家无线电广播公司和电器公司组成,为商业组织。1927

年依法归为国有。

IBA(独立广播局)成立于1955年,属商业企业。

日本NHK 1926年成立,总部折在东京,为半官方机构。

9:消费文化与消费价值观、消费主义 消费文化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创造性的并经过实践检验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内在本质。然而很多人把一些非文化、反文化的东西归结为文化,这是非常荒谬的。消费

文化包括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生态消费文化,它是社会文化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

分,是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政治制度、经济

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居民的整体素质等都对消费文化有重要的影响。

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区别

文化学的研究,进一步发挥消费文化对消费从而对生产、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促进社

会消费主义是在西文国家曾经出现过的一种消费思潮,它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追

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所在。这与消费文化恰好是背道

而驰的,是反文化的东西,是“文化垃圾”。因此尹世杰教授专门撰文指出:“要为消费文化

正名,要弘扬消费文化、反对消费主义、要充分发挥消费文化的作用”。

消费文化是文化在消费领域的渗透与发展,消费文化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的提出,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加强对消费、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今

后的重要任务。

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

“消费文化”,是指直接进入文化消费领域、满足人们日常文化需要的产品和活动,也包括为了

直接消费而进行必要的再生产(复制)和辅助性创造活动。

“文化消费”是人们用于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等相关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是促进社会文

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0:【长镜头】是指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一次性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一种电视镜头。长镜头

是个相对的概念,长镜头记录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生活片段,它记录、反映了一个较为

真实的生活内容。一般长镜头是一到几分钟。特点:记录完整、给人感觉真实,是分切镜头

所无法比拟的。

长镜头的纪实风格

其一,它保持了现实生活时空的完整性,以及现实生活的原生态。

其二,它展现了两种美:自然生活的动态美和观察自然生活的动态美。

其三,它以现实生活流程为内部叙事结构,充分体现了生活的自然结构法则。【分镜头】即分镜头脚本,又称摄制工作台本,“分镜头剧本”又称“导演剧本”。也是将

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中间媒介。是导演将整个影片或电视片的文学内容分切成一系列

可摄制的镜头的剧本。将影片的文学内容分切成一系列可以摄制的镜头,以供现场拍摄使用的工作剧本。

11:【培养理论】培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教养理论”,格伯纳(Gerbner,1969)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

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

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

养分析”。

它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电视媒介在当时所发挥的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和其他犯罪十分严重。格伯纳等人

在美国政府专门成立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了“培养分析”的研究。

该理论揭示的是大众传播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它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

12:黄金栏目与黄金节目的关系

电视节目的定义:所谓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或电视节目制作机构为播出、交换、销售而

录制的可供人们感知和理解的视听作品。它是电视传播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最基本的单位。

(二)单个节目必须符合以下几点基本要求才具备播出条件:

1、要有相对完整的内容

2、要有相对完整的结构

3、要有合理的电视语言

4、要符合技术规范

电视栏目的内涵

(一)电视栏目现象

1994年4月1日一个新栏目《焦点访谈》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档推出。

1996年4月28日《实话实说》节目领“脱口秀”节目风气之先。

1997年7月11日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很快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快乐”旋风。

(二)概念、特征

1、栏目化:就是以星期为单位,把电视台的时间按计划分割给各个节目,而这些节目就按

这既定的播出时间和长度,有规律的播出。

2、“电视栏目”的来源

“栏目”一词来自平面媒体。

电视栏目:一般以栏目名称、特定的标志图像和间奏乐等与节目其他部分区分开。其所有内

容或同一主题、同类题材、或同一体裁、同一特征等,由于整个节目和谐统一,使节目布局

与节目结构层次化、精致化、延续化。有一定的播出时间和周期。

3、电视栏目与电视节目的区别:

电视节目:电视台各种播出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

电视栏目: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节目的编排形式,是电视传播内容的基本单位。因此,人们

习惯上常把栏目叫做节目。

电视栏目化,就是要做到电视节目定时间、定内容、定栏目,按时播出。利用固定的栏

目,来稳定固定的观众层。

“三定”中,定时间是非常重要,而且要求极严,应当做到分秒不差的定时广播。

电视栏目的特征:

1、系统化。它要求节目的内容、类型系统化,时间长度规范化,节目编排条理化。

2、固定化。它要求有固定的栏目名称、固定的片头、固定的节目长度、固定的播出时段、固定或相对固定的节目主持人等。

3、综合性(复合性)。栏目类节目可以是文艺性节目的综合,也可以是新闻性、知识性节目的综合,也可以兼有新闻、知识、教台、文艺、服务等多方面的内容,它在内容方面有较强的兼容性,手法形式多变——报道、访问、讲话等各种形式交错使用,融教育、服务、娱乐

于一炉,对观众有比较广泛的适应性

栏目化.是电视节目管理走上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栏目化的优势:

(1)从节目的编排上,“栏目化”大大减轻了编排工作的劳动强度。

(2)从节目的创制上讲,“栏目化”也使节目部分的工作有章可循。

(3)“栏目化”方便了观众的收视。

(4)从受众的心理分析看,电视节目栏目化容易使受众形成一种本能的反应,形成一种识

别的惯性,能最快地辨认出节目类别或内容主旨,从而更好地抓住受众。

电视栏目化的负面影响:

(1)“栏目化”使节目的创制人员变得不爱创新,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从而使节目日渐僵

化。

(2)“栏目化”还使得电视台的应变能力降低。黄金时间 :一天中广播电视节目视听率最高的时段。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往往将重要新闻和

优质节目在黄金时段播出,广告商最愿意出高价在黄金时间做广告,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黄金时间不同;同一地区不同媒介、频道、各套节目的黄金时间也不同。经受众抽样调查,中国电视的黄金时间是每天18∶30~22∶00;广播的黄金时间在6∶00~7∶00。

13:电视标准清晰度:标准清晰度电视(standard-definition television),又称标准画质电

视、标清电视、SDTV,是指清晰度达到720x576像素的标准,但还不足以称为高清晰度(High

Definition)的电视系统。这个定义通常适用在数字电视中,特别是指与传统模拟系统有着

相同(或近似)清晰度的播送信号。是指其画面质量高于普通电视,但低于高清晰度

电视,具有多功能及不同传输格式的全数字化电视。它是向HDTV高清晰度电

视过渡的最佳途径。能够播送SDTV的标准包括DVB、ATSC和ISDB。后两项原本是为

了高解析电视(HDTV)而开发,但更常被用在通过多任务(multiplexing)传送多重SD图

像和声音流。

根据美国高级电视委员会(ATSC)的规范,SDTV能以720x480像素(pixels)的16:9宽

高比(40:33矩形像素),720x480像素的4:3宽高比(11:10矩形像素)及640x480像素的4:3纵横比(正方形像素)播送。画面刷新率(frame rate)可以为每秒24、30或60格

画面。以4:3长宽比放送的数字SDTV和一般的模拟电视(NTSC、PAL、SECAM)效果相同,但能够降低鬼影(ghosting)、雪花图像和噪声的发生。然而,若是接收端的状况不佳,有

可能出现方块效应(blockiness)或画面延迟(stuttering)的现象。

14: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

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

提出的一组观念。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

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

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

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

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

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往往存在3种不

同的体系:

①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②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

③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

特征:现实性,总体性、阶段性、相对独立性、依赖性

15:电视新闻采访的方法P358

16: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的区别P226

【中国政治新闻是系列报道还是连续报道】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所谓“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连续的报道,各条报道之间没有外在的时态连续,却有内在的必

然联系。多个独立报道集合在同一主题思想下,以求对新闻事实作比较系

统、全面、有一定深度的报道。

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连续及时的报道,完整反映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局及其影响。取材于不可预知的事件性新闻,报道时间相应于新闻事件始末。

17:声音:P22

518:【广播电视传播的制度】国营制度型 公共制度型 商业制度型

1、国营制度型完全由国家控制,从人事调配、传播内容到经费支持,均由政府的有关的部门负责管理。国营制度型电视传播,一般不从事商业性活动,是政府的直接舆论机构。

2、公共制度型国家不直接参与管理,电视台既不为政府所有,也不为商业财团所有,而是由国家特许的非营业性公司或社会各界的联合体进行管理。这些管理机构独立自主,按

照电视法规开展传播活动,经费来源为向观众收取“观看费”,有的从广告中收取部分费用

3、商业制度型由财团或个人控制,政府通过审批营业执照来宏观管理。这些电台、电

视台的传播经费来源完全靠广告收入,广告收取费用多少取决于“视听率”的高低。

18:《变形记》7年前与现在的对比(节目分析)19:《爸爸去哪儿》

第三篇: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1、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

2、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

3、辨析是要专才还是广学?对于立志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除了学好新闻学外,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学习其他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到新闻实践中刻苦磨炼,从而建构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4、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要观点:

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4、对事实的信念

第一章

1、新闻活动的渠道:

一、亲身传播

二、大众传播

三、群体传播

第二章

1、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的基本特点:一是真实,二是新鲜

3、新闻的本源:即事实的变动新闻的来源: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

4、新闻来源一般有三条路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

5、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新闻五要素是指发生新闻的主角、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6、明确新闻五要素的作用:第一,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第二,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

7、导语:是相对于新消息而言的,现代新闻写作中,导语通常保留新闻中二个或几个要素。突出哪一些要素取决于新闻价值在哪,哪些要素最能引起读者、观众或网民兴趣。

8、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则具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第三章

1、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就是指狭义信息即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2、信息最基本的特点是“新”。共享性是信息最重要、最本质的特性。

3、信息与新闻的异同之处异:①信息的范围外沿比新闻大 ②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不及新闻强 ③信息的传播形式比新闻多 ④信息提供的服务效果更直接。同:①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②都是受者预先未知的事理 ③都讲求新鲜、真实和准确 ④都是可传递的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是物质与信息的又一显著区别

5、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提供信息新闻的工作是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

6、当代新闻工作在业务上体现出的新要求:⑴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⑵加强深度报道 ⑶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 ⑷加强全方位报道

7、新闻: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的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

8、宣传与新闻的异同之处同:①都属于传播范畴 ②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 ③新闻事业脱胎于宣传活动异:①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最基本的区别 ②出发点不同,新闻的传播过程是:事实—事实,宣传是:观念—事实—观念 ③归宿点不同,宣传有很强烈的主体意图,而新闻没有 ④选用的事实不同,新闻选择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宣传选择是新近的和过去的都可以,只要达到宣传效果即可 ⑤传播的要求不同,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

9、如何正确处理新闻和宣传的关系?

①努力实现新闻与宣传的双重价值 ②讲究宣传艺术,善于用事实说话 ③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结合10、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11、新闻与舆论的异同之处同:公开传播,对新近发生的事实作反应异:①新闻:着眼于新近发生变动的事实,舆论是众人针对特定事实所表示的意见 ②新闻尽可能客观、公正、全面,舆论则带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感情色彩 ③新闻传播越广越好,舆论传播具有一定影响企图,往往在利益相近人群间传播。

12、舆论的社会功能:①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②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13、新闻媒介与舆论的关系:一是反映并代表舆论 二是引发舆论 三是引导舆论

第四章

1、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报刊作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却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

2、1663年,德国莱比锡出版了《莱比锡新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早报,它采用书本形式。

3、KDKA是匹兹堡电台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亚历山大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电视发射台。

第五章

1、“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

2、自媒体:以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具有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

3、报业:回归精英

报纸回归精英的表现:深度解读的解释性报道、揭示事件真相的调查性

报道和深度评论恰恰是对事物全面、细致、深入了解的关键。

第六章

1、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两者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原因是: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分工日益精细,人们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需要日益迫切,这就大大刺激了新闻事业的发展。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受教育面扩大,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必然使读者群越来越大。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广告越来越多,新闻事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中获利丰厚的企业,这就刺激了投资和扩大再生产。⑷同时,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日益先进的物质手段。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加速运用到新闻事业上来,新闻手段日益现代化。

2、了解一下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的特点

3、电视的新闻文体:消息报道、现场新闻直播、纪录片、新闻述评、新闻特写。

4、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是“三真”、“三公”和“三度”三真是真实、真相、真情。三公是公开、公平、公正。三度是速度、广度、深度。

5、187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在英文系开办新闻专业课。中国的新闻教育始于1918年。

第七章

1、新闻媒介的共性是: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

2、公共利益至上是新闻媒体的第一诉求。

3、传媒事业至高无上的宗旨、社会主义制度对于传媒业的本质要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主要表现为道德谴责、社会劝诫和舆论制约。

5、新闻媒介是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

6、“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这双重属性是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外在表现形式。

7、按办报方针来分,报纸可以分为三种:商业性报纸,政治性报纸,企业性的政治报纸。

8、新闻事业有阶级性,不等于说任何新闻都有阶级性。

第八章

1、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一、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二、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三、实施舆论监督

四、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五、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2、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是筹划、设计新闻媒介两项最主要的工作。

3、西方学者对新闻媒介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过三个时期,即强效果—弱效果—适度效果。(了解这三个阶段的内容)

4、“二级传播”理论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意外收获。“二级传播理论”的关键是舆论领袖。

5、议题设置: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

第九章

1、大众传媒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全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 二是协调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以求平衡

2、当代中国传媒业新的生态环境:⑴全球化时代 ⑵高风险社会 ⑶多元社会

3、媒介所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国有制、私有制、公有制。

4、新闻体制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媒介、政府以及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

5、政治活动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界通过持续不断地新闻发布活动,使自己成为媒介最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政府将媒介作为公众传达自身观念和主张的工具;政府通过操纵媒介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

6、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众传媒快速扩张其直接表现两方面:第一,为大众传媒提供大量的广告,使得大众传媒得以维持日常运转和不断发展;第二,为大众传媒提供大量消费者。

7、“文化帝国主义”现象也是现代大众文化传播中值得忧虑的现象。文化霸权的形成,其中最大的驱动力是商业原则。

第十章

1、新闻自由就是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这种自由不是完全的或绝对的自由,而是人类所能达到的自由,即必须从各国所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能提供的社会环境出发,实现新闻自由。新闻自由必定受到特定的、具体的社会环境的制约和控制。

2、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一是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二是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三是有些国家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

第十一章

1、国家对传媒业的管理需要考虑国家、公众和传媒业三者得益的平衡。

2、国家对传媒业的管理,一般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市场准入层面的管理,二是内容层面的管理,三是结构层面管理。

第十二章

1、传媒业的经营活动三大原则:一是普遍服务原则二是编营分离原则三是受众中心原则

2、公信力:获得受众长期的青睐和信任,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媒体有归属感。

3、能让受众信任的新闻媒体最关键的就是做到:①新闻真实、及时;②新闻有吸引力,满足受众的需要;③说真话,反映公众的要求、愿望;

④敢担当,勇于揭露损害国家、公众利益的不良行为和不法之徒;⑤有责任心,对受众服务到位。

4、公信力的建设是长年累月不懈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结果。然而,几条不良新闻、几个不当举措却可以让信誉毁于一旦。

5、当前传媒业的经营三大基本潮流:集约化、专业化以及跨区域、跨行业、跨媒体经营。

第十三章

1、受众是学生

2、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

3、受众是消费者4受众是公民

2、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3、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有决定性的影响:

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

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3、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4、新闻媒介受众的特征:

1、广泛性

2、混杂性

3、隐藏性

5、受众的权利:

一、知情权

二、表达权

三、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第十四章

1、我国新闻工作的五项基本原则:新闻的真实性、指导性、群众性、战斗性和党性

2、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3、辨析题:新闻真实和本质真实

本质真实具有代表性的四种说法:第一种是本质真实指的是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 第二种是本质真实指的是全面反映情况 第三种是本质真实指的是正确的立场 第四种是本质真实指的是舍去假象、偶然性的事实,而必须报道真实、必然性的事实。

4、新闻失实最突出表现:①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②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③要件残缺,隐瞒事实 ④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⑤因果不符

第十五章

1、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光有一个新闻定义还不能解决报纸所面对的难以尽数的新近发生的事实与有限版面的矛盾。新闻选择的四项主要标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则。

2、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这些素质包括五个“性” :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3、对新闻事业有强制性,目的在于约束新闻报道,以免危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

第十六章

1、新闻专业理念是: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第四篇: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1、语言的出现是人类新闻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2、文字是第二个。

3、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写了世界上第一部新闻学专著《德国新闻事业史》,它标志新闻学研究的真正开始。

4、1895年科赫教授在德国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新闻研究所。

5、1918年北京大学开设新闻学课程,并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术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

闻学研究会”。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新闻学刊物《新闻周刊》。

6、徐宝璜《新闻学》、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是我国第一批

新闻学著作。

第一章新闻和新闻学

1、新闻是社会新近变动的信息。(广义的定义)

新闻是社会新近变动的信息的传播。(狭义的定义)

“事实说”、“报道说”、“传播说”、“信息说”

2、新闻的特点

(1)、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

什么是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即新闻传播的信息和社会新近变动的信息本身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通过传播反映的新闻事实和现实原型是一致的。

(2)、事件性: 事件↔事物

(3)、新鲜性:新鲜性被称为是新闻的第二生命。

包括两层含义:一指时间上的新;二指内容上的新。

(4)、广泛关注性:即新闻能引起社会上多数人关注的规定性。

广泛关注性↔公开性

3、新闻学的定义:新闻学是指研究新闻、新闻事业、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科学。

4、新闻与信息、宣传的关系 :(1)、新闻与信息:

相同点:都具有传播现象的一般属性。

1、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表述。

2、都是接受者预先未知的事物。

3、都讲究新鲜、真实和准确。

4、都是经过传播的现象。

相异点:

1、信息的包含量比新闻大。

2、信息的传播形式比新闻多。

3、新闻比信息更具时效性。

(2)、新闻与宣传:

相同点:都是传播现象,都具有传播的一般性特征。

不同点:①出发点:受众了解信息↔宣传者输出观点

②表现方法(即手段):叙实↔述理

③时间观念:时新↔时宜

④归宿(即结果):“受方晓其事” ↔“传者扬其理”

第二章新闻事业

1、新闻事业的性质:阶级性、党性和党派性。

(1)在阶级社会里,任何新闻事业都有阶级性。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新闻的阶级性。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有强弱之分。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有隐显之分。

(2)党性就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

(3)资产阶级在阶级性一致的前提下,还存在着党派性。

社会性工具性

2、新闻事业的特征:在空间上,新闻事业与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

在时间上,新闻事业和社会有着紧密的“共时”联系。

新闻事业发展水平和生产力状况紧密相关。

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具体而言,受两大因素的制约:一是社会对新闻的需求,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能为新闻传播提供的物质手段,这两点从根本上讲可以归结为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3、新闻事业的媒介系统:通常指报纸、广播、电视、新闻杂志、新闻电影和多媒体网络等。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传统的三大媒介,多媒体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介。

网络:(1)变单向传播为交互传播。(2)接受信息更为便利。

第三章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的构成:(1)、从价值实现主体来看:事实、传者、受传者。

事实(基础)→传者(中介)→受传者(主导)

(2)、从新闻价值实现流程来看。

第一,新闻事实价值。即新闻本身所具有的能引起受传者关注的那种有用性。

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区分为两种状况:一是呈显性形态,较易发现和识别.二是呈隐性形态,隐伏较深,不易觉察。第二,新闻传播价值。即新闻价值在传播过程中的实现。

传播者的选择价值。受众效果价值。

2、新闻价值是相对的:社会环境不同,新闻价值不同。

媒体不同,新闻价值标准不同。

(1)媒体的性质不同。

(2)媒体市场定位不同。

(3)媒体宣传重点不同。

受众对新闻价值来说也是一个变量。

第四章新闻自由

1、新闻自由的含义及由来

(1)新闻自由即出版自由。具体地说,新闻自由是新闻传播领域内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收受自由,报纸的出版自由,广播、电视的传播自由,发表评论的自由以及开展批评的自由。

(2)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的人:新闻自由口号最早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

1644年,英国诗人、政论家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让我们有自由来认识、发抒己见,并根据良心作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2、新闻自律:所谓新闻自律,是指新闻工作者及其新闻媒介机构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限制或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

1896年《纽约时报》的发行人奥克斯在其报眼上公开宣称:“本报所有新闻都是值得刊登的”。这可以算是新闻自律观念的初步萌芽。

“报业评议会”“新闻纪律委员会”“新闻协会”“编辑人协会”等。

1991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自律规约。

3、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资本主义新闻自由

1951年国际新闻学会提出的衡量新闻自由的四条标准:

一、自由采访

二、自由通讯

三、自由出版报纸

四、自由批评

社会主义社会:有普遍自由的条件;有普遍自由的形式

资本主义社会:无普遍自由的充分条件;有普遍自由的形式

第五章新闻记者

1、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

新闻记者是信息的传播者和社会活动家,这是对新闻记者社会角色所作的最简洁、最本质的概括。

第一,记者这个社会角色的产生是源于社会信息传播的需要。

第二,记者的职业特征就是搜集信息、传播信息。

第三,信息传播的好坏,是对记者进行社会角色评价的主要根据。

两种不同的角色观:

记者是作为搜集与传播新闻信息的社会活动家,其实质是社会的公仆、人民的公仆。记者是无冕之王。

2、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

总的说来,就是在一切与社会公众有关的问题上,准确、真实、客观地为公众提供各种新闻信息(包括事实与意见),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并从中受益。

(1)报道事实与意见,为社会公众服务。

报道事实就是提供新闻,报道意见就是发表各种评论。这是新闻记者最主要的社会职责,也是最主要的社会责任。

报道意见是对各种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进行评论,是对社会公众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舆论引导,它同样是记者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

(2)提供知识,教育人民

(3)介绍和阐明社会目标和社会美德,描绘典型社会图景。

(4)开展社会批评,进行舆论监督。

所谓舆论监督,特指新闻媒介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以及对于政府和政党的批评,促使其纠正错误。

3、新闻记者的素质

(1)新闻记者的政治、思想素质

• 指新闻记者的理想、信念、信仰、道德情操和人生观、价值观。

• 就无产阶级新闻记者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2)

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与献身精神。

(4)健全高尚的职业道德。

(2)新闻记者的业务素质(专业素质)

• 知识

“杂家”、“专家”

记者的知识素养大体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即文、史、哲的理论功底。第二个层次是专业知识。第三个层次是一般知识,主要是文化科学方面的知识。

能力

写作能力

活动能力

运用现代传播工具的能力

外语能力

• 特殊的专业品格

随机应变的思维品质

强烈的创新意识与竞争意识

第六章新闻受众

1、新闻受众指接受新闻信息的人,因接触媒介的不同而通常被称为读者、听众、观众、网民。新闻受众是个集合概念,是“众”,有别于新闻信息接受个体。

2、受众需求

(1)受众对新闻媒介的需求

(2)受众对新闻信息内容的需要

• 物质功利需求:

第一,了解重要事物的消息及意见的需求。

第二,提供日常生活帮助的需求。

第三,扩大社会接触面进行社会交往的需求。

第四,文化教育的需求。

• 精神情感需求:

第一,娱乐的需求。

第二,做伴的需求。

第三,好奇心的需求。

3、受众心理

(1)求真心理

(2)求新心理

(3)求近心理

(4)易得心理:指新闻受众在选择媒介和接受新闻信息时表现出的希望便捷轻松掌握的心理。

4、受众权益

受众权益包括受众的利益和权利。

• 知的权利

新闻受众按照法律规定,有权从新闻传播媒介获得各种信息——新闻和意见。这是受众最基本的权利。

• 言的权利

受众按照法律规定,有权通过新闻媒介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开展自由讨论。

• 批评监督的权利

受众按照法律规定,有权通过新闻媒介对社会和国家事务,对有关工作人员,对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进行批评和监督。

• 传播服务保障的权利

受众依照法律享有进行传播消费和一系列服务保障的权利。

• 侵害补偿权利

受众权益在受到侵害时有权依照法律享有要求补偿的权利。

第七章新闻传播效果

1、新闻传播效果分类

根据新闻传播效果的表现形式来划分: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

从受传者思想行为与传者意图之间的关系而言:正效果和负效果

逆反效果:传递虚假信息

过多重复旧有观念和结论,超过受众心理满足程度,可能产生逆反效应。传递的信息和受众固有观念相抵触也可能引起逆反效应。

无效果:是指新闻传播对社会没影响,传播前后受众的思想和行为没有任何变化。

2、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

 传播者

传播者是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体因素。包括新闻事业的主办者、新闻传播活动的参与者、新闻媒介的经营者。

 受传者

受传者的需要不同,传播效果不同。

受传者的政治、文化素养和年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不同,传播效果不同。受传者的选择性注意、理解与记忆。

受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程度。

 传播内容

 传播媒介

不同的媒介特性不同,就不同的传播内容来说,其效果不同。

信道质量影响新闻传播效果。

 社会环境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

第八章新闻舆论监督

1、定义:新闻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通过新闻媒介对公共权力运行中的偏差行为及其他不良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制约,促使其修正错误的舆论监督。

2、主体:人民群众

3、基本原则:(1)党性原则

(2)真实原则

(3)正面为主原则

(4)平等原则

在监督的流程上,自上而下的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监督平等。

在监督的层次和评判标准上,高层权力和低层权力平等的接受舆论监督。

(5)依法原则

4、基本方法:在新闻媒介上进行公开批评

受众来信

内参

第五篇:广播电视新闻学复习资料 2

1,电视口播新闻:是播音员通过电视屏幕,主要运用声音,辅以文字字幕和图片、图像资料、口头传播新闻信息。

2,广播连续报道: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

传播特性:a 整体连贯,报道及时,时效性高---------报道时新性、连续性、完整性b,制造悬念,产生吸引,传播力强--------悬念感

C,紧凑衔接,夹叙夹议,震撼力大-------递进性

d 互为因果,多重角度,突出本质--------纵横结合、有始有终

特点:①报道事件过程的完整性与动态性(整个过程都具有新闻价值)

②“进行时”的时效感与悬念感。

③最大限度地开掘信息资源,扩大信息容量,发挥信息效应,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相关背景资料等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关注

④连续报道的节奏往往由新闻事件发展的状况决定,而不能由记者或编导的整体策划来决定。

3,独家新闻:原指抢先刊载或者发布独自一家报道的新闻,具有特殊的新闻价值和一定的权威性。它除了是独家新闻机构首先发布这一因素之外,还包含高度概括实施的本质,社会影响更普遍,启迪人心更深刻,指导作用更明显等因素。

4,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摄像机(受众),以采访记者、目击者或参与者身份作出图像的报道。强调现场感与参与感。

优势: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现场感强

5,专题类电视新闻:是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深入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某些具有新闻价值又为广大观众所关心的典型人物、经验,新出现的社会现象以及某一战线、地区新面貌等题材的新闻报道形式。

6,电视新闻的采摄要领:a,仔细观察,精心捕捉典型画面。

b,点面结合,力求虽短犹长效果。

C,主意拍摄章法,攀登“无剪辑”境界。

d 快采快播,力争时效。

7,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报道特点: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特点透视解析立体化、表现手法多样化、传播语境真实化

1)选题方面,不再局限于曝光式的批评性报道,更多地将眼光投向富有建设性的议题

2)报道手法上,纪实手法运用更纯熟;播出方式上,从形式上更为优化、美观;传播效果上,更加注重互动性;采制渠道和方式上得到更大的自由和灵活性,进一步掌握主动

3)在应对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中,电视现场直播逐渐显示其独门武器的威力,也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技术手段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4)栏目化是电视节目渐趋成熟的标志,通过栏目的连续性建立长期整体的效果,同时培养固定的受众群体

9,电视深度报道的报道要求

①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展示。(从零度叙事走向深度叙事,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一是通过增强现场的拍摄镜头与同期声,不断地运用最具冲击力的画面打动人;二是强调用真实的力量,用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情节、细节和新闻故事感动人。)

②是对新闻背景进行有效整合。(“全”和“细”)

③是对新闻信息进行理性解读。(新闻的客观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报道事件的过程本身就包括报道者对事件的发现和解释过程,主观介入不可避免。)

④要对新闻事实进行精当点评。(深入浅出)

8消息类新闻报道形式:口播新闻、图片新闻、摄像新闻、字幕新闻、现场报道、连线报道。10,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阶段:发展的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

1)电视短评、编后语等

2)配画面的短评

3)探索有电视特色的评论节目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了第一个评论性专栏节

目《观察与思考》,1988年改名《观察思考》1993年,《东方时空》中《焦点时刻》,1994退出《焦点访谈》

11,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

12,电视新闻的信息传播特点:

播报面广------广泛内容精炼-----简短传播快速------快捷

内容新鲜------鲜活注重提炼主题(1,新闻由头2,新闻角度3,新闻立意4,老题材觅新意5,表现手法新)

13,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是以关注民众生计、民众意愿、民众立场为主要价值取向,并致力于以民众视角、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与民众生计、民众生存、民众日常生活、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近变动事实的传播。

2、广播电视民生新闻的特征:

①价值取向上的民众接近性。(新闻题材所属空间的本地域性;新闻题材对广大民众切身利益的密切相关性。)

②传播形态上的平民可亲性。

节目主持:说新闻

新闻源的开拓:开通新闻热线;招聘信息员,建立信息网络;招募百姓摄像师

在荧屏形象上,也尽量让普通民众成为主角,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的观众。

在语言表达风格上,民生新闻的主持人与以往的新闻播音员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节目编排上也有变化。

③舆论监督性上的公众平台性:对社会的丑陋现象进行深刻批判与揭露;对政府某些管理职能部门的腐败与官僚主义进行监督;批评市民生活中种种非文明行为

16,新闻调查报道:是就某一新闻事件就群众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进行专题的调查研究,是有分析解释有思辨的电视深度报道

调查性报道三要素:调查由报道者完成,报道主体包含某些对读者或观众而言有一定重要性的事实,其他人正在企图对公众隐瞒这些事实

17,深度报道:是运用画面与声音符号体系,以及电视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形声并茂地全面深入记录、反映、解析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并揭示其实质、因果关系及发展趋势的新闻报道样式。

18,电视现场直播的特征:

19,时政新闻的特点:

①鲜明的政治色彩。(党的喉舌)

②严格的规范性和程序性。(关于国家领导人的称谓,内容要有统一性)

③具有“头条新闻”的优先权。

④时效性更强。

⑤周密策划与随机应变。(每一个环节都要到位)

20,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的差异:

④ 题材选择的差异事件性与非事件性 报道时效的差异时新性与时宜性 报道序列的差异时间序列与并列关系 传播功能的差异传播信息与正面宣传

21,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特征:

评论类电视新闻是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

形式多种:评论员评论。电视论坛、电视述评、电视评论、主持人议论。播报员播报评论文章-------本台评论、短评、编后语。

新闻性:挖掘新思想新观念,在新的前提下求时宜。

社会性:即节目的群众性,“热点、难点、焦点”

政治性:新闻是基石,评论是旗帜

指导性:正面的舆论导向

22,电视新闻述评表现特色:

① 述与评的融合a现场调查过程中所蕴含的的观点,论证过程b记者在现场所做的观点性采访,论点群体化c演播室主持人直抒论点

② 论据的形象性a新闻事件的现场形象b 被采访者当事人,目击者或有关人士的讲述c记者的现场报道,介绍必要的背景

③ 评论的群体性记者:主持人的理论受众参与论证专家、学者的评说

④ 主持人------评论员的核心作用a总体策划能力b即兴即说能力:提供论据、组织串联、直接论证c 现场采访能力:获取信息(论据、论证)d提炼思想的能力

广播的优势

传播信息的快捷性传播内容的感染性传播范围的渗透性传播对象的广泛性收听工具的方便性广播媒体的“绿色环保”性。

一、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

这一属性是在社会运用之中产生的。

1、社会性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自身是没有社会性的。然而,在一定的社会中,广播电视往往被一定的阶级、政党和社会团体所掌握和运用,为他们的利益和目的服务,这就产生了它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性就是阶级性。

2、大众性

二、广播电视与经济、政治、文化

1)加强今日新闻的采写

2)学会在报道中将最新鲜、最精彩的内容“拎”出来,用最明显的形式摆在读者面前

3)寻找新闻的最近点,尽可能举出某件事实发生在今天的依据

广播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

科技的发展使得广播电视传播媒介在对立和互补中发展:一是广播电视的日益国际化、全球化;二是广播电视普及使传播区域化、个人化,这种变化使得媒介功能面临着调整和重组。

一传播新闻,播报政令;

二沟通监督,引导舆论;舆论就是公众的意见,是社会上代表相当一部分人利益的相当数量的人对同一个问题表达个人观点、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汇集。舆论传播:社会公众对他们所关切问题的意见、态度、信念在社会群体和大众媒介中的公开表达,并且形成具有一致性和强烈性的共同社会意识,以及发挥社会作用的社会过程。源自媒介的言论,一方面利用舆论监督政府,另一方面又传递着社会政治组织的意识形态,并根据这种意识形态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

三交流信息,服务社会;一是体现在满足社会及其个人对各种信息的需求;二是通过交流之过程即交流活动本身,达到个人与社会、区域、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作用。四传授知识,丰富生活。

23,广播电视新闻的社会价值:

1)电视新闻媒介的特征------------即时形声传播性

下载广电新闻学复习资料(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电新闻学复习资料(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播电视新闻学复习资料 考试必备

    广播电视新闻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新闻传播泛化 新闻传播泛化是指传播者——信息发布者的非专业化、信息获取与发布的权威性弱化和信息载体超长链接。 2、媒介的公信力......

    2013年南京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及其复习资料

    2013 一、简介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其前身是建于1958年的南京大学新闻专修科,后因遇国家暂时困难而停办。1986年,经教育部批准,恢复南京大学新闻专业。1992年10月正式建系,2003......

    新闻学

    新闻学、传播学经典文献目录论著1 《论出版自由》,[英]约翰.弥尔顿,商务印书馆,1958年 2 《论自由》,[英]约翰.密尔,商务印书馆,1959年 3 《舆论学》,[美]李普曼,华夏出版社,1989年 4......

    2018年一级建造师《通信与广电》精选复习资料(5篇模版)

    2018年一级建造师考试预计将于9月13、14日举行,为使考生对一级建造师《通信与广电》考试有更好的把握,学尔森结合考试教材重点内容,为大家整理了精选复习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 光......

    文学院广电新闻学、广告学2013届毕业生毕业实习细则[小编推荐]

    文学院广电新闻学、广告学2013届毕业生毕业实习细则 一、实习目的: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二、实习要求: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积极工作,虚心求教,努力把自己在课堂上......

    新闻学专有名词

    电缆电视:用射频电缆或光缆来传输、分配和交换声音、图像及数据信息的电视系统,又称有线电视(英文缩写为CATV)。世界上第一套共用天线电视于40年代末期在美国开始运行,以后逐步发......

    新闻学写作

    总复习题型: 1、名词解释(4*5)2、辨析(2*5) 3、简答(8*5)4、操作(30*1) 一 新闻的界定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杨保军教授对新闻的界定,即“新闻本质上是一种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

    新闻学自我介绍(大全)

    当到达一个新的环境后,常常需要我们进行自我介绍,用自我介绍往往可以向他人介绍自己。那么自我介绍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闻学自我介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