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和
建议
大建设给建筑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推动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建筑业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完善显示公平价格的调价机制
建筑工程因施工工期长的特点,决定其受材料、人工价格因素影响很大。而影响材料、人工价格波动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是施工企业无法预测的,如:政策变化、国际环境、节能减排、需求变化、矿产资源管理、地方建设规模等等。建筑工程实行包死价、施工企业承担无限风险是不科学和不公平的,其结果是偷工减料、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各种纠纷不断等情况发生。因此,完善显示公平价格的调价机制十分必要。建设主管部门应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规定施工企业承担风险的幅度和范围,并加强监管,保证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对外来企业的管理
建筑市场是过度开放的市场,市场准入标准低、不落实,全国各地建筑施工企业可以不受限制的进入各地建筑市场,皮包公司、违法挂靠,造成建筑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恶劣,阻碍了地方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
1、完善市场准入标准,建立严格的审查、监督机制,选择资质高、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进入市场。
外省进入本地建筑市场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是一级及以上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外省企业进入本地市场必须设有一定规模的固定经营场所及足够数量的管理人员和一级建造师,并应缴纳不低于150万元的保证金。进入本地市场的外省企业应是注册地省级以上先进施工企业,近三年完成过不少于三项单项合同额1.5亿元以上的房建工程或市政工程,近三年获得省级以上优质工程不少于2项。建设主管部门应严格市场准入标准的审查和落实,对外来施工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2、建立市场清出机制,维护正常的建筑市场秩序 建立外来施工企业定期考核制度,对进境满一年未承接施工任务、皮包公司、违法挂靠、行为不良、扰乱招投标市场、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合同违约、拖欠民工工资、违反建筑市场管理规章的施工企业予以清出市场,外来施工企业必须持经考核合格的《进境备案证》方可参与投标和承接工程任务,维护正常的建筑市场秩序。
三、合理确定“合理低价”
推行的“合理低价”中标的招标办法已经演变为“最低价中标”,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一套科学的商务标评标办法和合理的评标过程,专家评委难以确定“合理低价”。
1、招投标管理部门应组织有丰富造价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研究制定一套科学的商务标评标规则和办法,为合理确
定“合理低价”提供依据。
2、改变“即投即开”的招投标方式,为专家评委提供一个合理的评标过程。专家评委在未熟悉图纸、不知道现场条件、没有时间仔细研究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的情况下,其评标结果不可能是合理的。
3、提高专家评委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在以商务标为主要评标因素的评标过程中,要求专家评委要有很高的造价专业水平和能力。专家评委的管理部门除选择有较强造价专业水平和能力的专业人员担任专家评委外,还应不断加强对专家评委的专业培训,提高评标质量。
4、清单控制价编制单位除严格按清单规范编制清单控制价外,还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以合理低价为原则拟定合理报价范围,专家评委有权对合理报价范围进行必要的审查和调整,投标报价在专家评委最终确定的合理报价范围内为有效报价,然后以抽签方式在最终确定的合理报价范围内确定中标价,这是当前比较合理的商务标评标办法,可以防止恶意低价竞争。
四、建立优选承包商制度,扶持地方企业发展
地方建筑施工企业是地方建筑业发展的主力军。保护和扶持地方建筑施工企业是促进地方建筑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很多外省市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均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建立优选承包商制度,不仅可以扶持地方企业发展,也
可保证政府项目的建设。优选承包商是以地方施工企业为主,经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综合评价产生的(外省企业可以占10%左右)。除特殊工程外,政府建设项目均由优选承包商承建,承包价格以合理低价为原则由政府确定,施工单位从优选承包商中摇号产生。优选承包商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年评选一次,过程中实行违规清出制度。
五、加强对建设工程审计审价工作的监管,保障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是引起建筑业材料款、农民工工资等纠纷的症结所在,也是阻碍建筑业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设主管部门应积极发挥应有作用,加强对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的管理。建设主管部门应要求建设单位在办理竣工备案前完成与施工单位的竣工审计决算,并签订剩余工程款的支付协议,否则,不予办理竣工备案手续。
六、明确劳务公司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劳务公司市场行为的监管
劳务公司应承担劳务组织、工人的技能培训、安全教育、工资管理等责任和义务。在本地建筑市场,劳务公司只收取管理费,不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建设主管部门有责任加强劳务公司市场行为的监管,特别要规范劳务公司对农民工工资的管理和其应承担的责任。
第二篇:加快建筑业改革发展思考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伴随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快速发展,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日益增强,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持作用进—步增强,对增加就业,特别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结建筑业在改革与发展中积累的经验,研究、把握建筑业改革发展的规律和方向,进一步完善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相适应的建筑市场管理体系和市场运行机制,对于进一步增强建筑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建设工程投资效益,充分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筑业是影响、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在深入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深刻认识建筑业在新形势下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充分认识到加快建筑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增强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是完成建筑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的历史任务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城镇化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任务,给建筑业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各种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工业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城乡居民住宅、大型公共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和更新改造,都要通过建筑生产活动来实现。建筑业的运行质量,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质量,直接决定着社会固定资产的内在质量。只有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才能更好地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资产质量,才能使建筑业更好地完成在新世纪新阶段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要构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不断趋于缓解的社会。目前,我国的建筑业容纳着超过3000万的农民工就业,在进城经商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重约为三分之一。建筑业已经成为“城”和“乡”之间经济关系的最主要结合点之一。建筑业的就业容纳能力能否持续扩张,在建筑业中从业的农民工的劳动收入能否及时足额拿到,直接关系到农民能否有更大机会分享城市化、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好处,关系到城乡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因此,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不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建筑业就业,切实维护建筑领域从业人员的利益,有利于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
(三)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是迎接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建筑业面临挑战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规则、技术标准、经营方式、服务模式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建筑业企业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具备技术、管理、人才和资金优势和竞争实力的境外承包商将会与中国企业争夺石化、电力等大型工业、能源项目,争夺土木工程的总承包市场,以及大型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市场,人才争夺也将进—步加剧。因此,只有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通过兼并重组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快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走出去”步伐,才能使建筑业企业更好地迎接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的挑战。
(四)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是适应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优化升级形势的必然要求
投资体制改革和投资主体进—步多元化,将会使投资者更加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从而业主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和市场化。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的限制,允许各类企业以股权融资方式筹集投资资金,将会促进建筑业企业加快培育资本运作能力,沿产业链、价值链发展生产经营。我国国民经济进—步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增长的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只有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推动建筑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有效地促进建筑服务的升级,不断提高行业的生产力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进—步优化升级的要求。
二、对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及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的分析
(一)建筑业规模持续扩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日益增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建筑业继续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2001年至2003年,建筑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都超过20%,2003年,建筑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3083.87亿元,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181.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9%。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为改善城乡面貌、缩短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第二,大量的投资正是通过建筑业的转化作用,形成了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固定资产。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5.56万亿元,其中3.34万亿元是由建筑业转化为生产力的,占到总规模的60%。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缺失的作用。第三,建筑业对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包括相关的研发、咨询服务以及各类新型建材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明显的拉动和辐射作用。第四,建筑业在安置人员就业,尤其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方面作用突出。2002年全国建筑业农民工3137万人,占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0.58%,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近三分之一。第五,建筑业和建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部分地区县域经济增长和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即使在发达地区,如江苏、浙江的建筑业重点地区,农民收入中也有超过40%来自于建筑业。
(二)建筑业生产力快速发展,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建造能力不断提高,超高层、大跨度房屋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大跨度预应力、大跨径桥梁设计及施工技术,地下工程盾构施工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大型复杂成套设备安装技术等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长江三峡大坝、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岭澳核电等能源和水利工程,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东海大桥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要求高、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建设工程项目,高质量、高速度地建成或正在投入建设,极大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跨550米、位居世界拱桥第一的卢浦大桥,主跨1490米、居世界悬索桥第三的润扬长江大桥,主跨1088米、居世界斜拉桥第一的苏通长江大桥,世界上最大盾构直径(14.5米)的上海上中路越江隧道等许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完全依靠我国自己的设计和施工力量承包建设。这些工程项目的建设充分反映了我国建筑业技术能力和建造水平,展现了我国建筑业的崭新风貌。
(三)建筑业企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走出去”势头方兴未艾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际建筑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攀升。美国《工程新闻记录》评选的2004年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中,中国公司有47家进入排行榜,约占225强的五分之一。上榜企业的全球业务营业额为54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0%。
目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开始进入快速、良性发展的轨道。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方式从80年代的劳务分包、土建分包发展为大量的总承包以及bot等方式。承包工程范围不断拓宽,从最初的房屋建筑和交通领域发展到涉及冶金、石油、化工、电力、通讯以至航空、航天及和平利用原子能等高科技领域,科技含量和带动国内机电产品出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海外市场从初期以非洲、中东为主要市场,发展到业务遍及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走出去”的队伍中,大型建筑业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涌现出中建、中港、中国路桥等一批优势骨干力量。许多项目都受到所在国政府和业主的一致好评。
(四)各地区积极出台有关政策引导建筑业改革发展,建筑业企业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
各地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或指导意见,积极推动本地区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江苏、福建、湖北、山东、湖南等省政府颁布了建筑业改革发展指导意见。江苏省研究制定了构筑建筑强省的指标体系,每年发布建筑业发展报告;河北省研究制定了建筑业改革发展规划。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内蒙古、吉林、广东、河南、安徽、甘肃等省、自治区(市)都积极引导建筑业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改革步伐,引导建筑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至2003年底,浙江省90%以上的国有和集体建筑业企业完成了改制工作;江苏省394家国有和县以上集体建筑业企业中有362家完成了改制,占企业总数的92%;内蒙古、新疆等中、西部省、自治区也已经基本完成了国有中小型建筑业企业改制。同时,中央施工企业积极开展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工作。
改革进展较快、力度较大的省(市),建筑业发展优势进一步增强,区域性优势企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2003年浙江、江苏两省的建筑业总产值已占到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近四分之一。这两个省有两个特点:一是建筑业改革,特别是对原来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改革比较早、进度比较快,近两年建筑业增加值的增长幅度也很大。二是管理体制顺、力量强。两省建筑工程管理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行业和企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目前,全国建筑业结构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整个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在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经过政府引导和企业自身的调整,总承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的组织结构初步形成,行业组织结构趋向合理。建设部从2002年对施工企业进行资质重新就位后,全国施工总承包类企业共计33652家,比重新就位前减少了28.7%;专业承包类企业29886家,比重新就位前增加了27.2%,建筑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二是建筑业企业围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开展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强化技术、资金、机制、市场、功能等关键竞争要素,打破部门、行业、地区、所有制的界限,在广泛的空间里展开了兼并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活动。同时围绕价值链重组展开经营结构调整,确定企业的主营业务板块,集中资源发展自己的优势业务。许多传统骨干工业设计院和大型施工企业积极发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业务,重视培育前期研究、策划、融资、专有技术等能力,逐步具备国际型工程公司的形态和功能。2003年由设计院改造而成的工程公司就完成工程总承包项目5808项,合同额达250亿元。随着结构调整的进一步展开,建筑业的产业集中度正在逐步提高。
(六)建筑业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逐步提高
经过多年市场竞争的磨练,建筑业企业管理正在向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通行模式转变。目前,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已得到许多优秀企业的重视和应用。各类建筑业企业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不断进行工作流程再造,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锻炼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工程项目管理和技术人才。目前,我国已有注册建筑师4.1万人,注册结构工程师3.3万人,注册监理工程师8.2万人,项目经理100万人(其中一级项目经理13万人)。
建筑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技术创新能力正在成为提升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追求科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优势企业依靠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建设部门在制定企业资质条件时不仅要看注册资金,还应该更多地考虑企业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
(七)整顿规范建筑市场取得积极成果,市场秩序和工程质量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深入研究我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问题,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和加强执法监督,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近年来,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大力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深化工程造价体制改革,积极开展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全国人大将《建筑法》修订列入十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目前建设部已经完成了《建筑法》修订稿的前期起草工作,正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整顿规范建筑市场工作取得积极成果,符合市场经济的建筑市场运行机制逐步形成。
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取得良好成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2003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国务院领导同志也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建设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十六个部委,建立了部际工作协商制度,共同研究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政策措施和重大问题。为了从源头上治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建设部会同部际工作协商会议成员单位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意见》、《关于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推行工程建设合同担保的若干规定(试行)》、《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使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文件,并付诸实施。
质量和安全是企业的生命,是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丢掉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这两个大目标,建筑业健康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各项改革工作应十分重视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近年来,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批示精神,积极落实安全生产要求,加强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抓住重点地区、重点环节,强化监管,紧紧咬住安全目标不放松,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中尚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是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勘察、设计、施工、使用及运营过程相互分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还没有彻底转变,这几个阶段至今还未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诚信体系和工程风险管理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及相关中介服务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工程建设的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还较低。建筑市场中条块分割、地方保护的现象仍然存在;业主不合理压价、拖欠工程款、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情况仍然突出;规范建设市场行为的法规和技术规范尚不完善。
二是建筑业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单
一、财务风险突出等问题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央和省属大型国有建筑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我国建筑业尚缺乏一批资金、管理、技术密集,具有行业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三是企业依靠专有技术和企业标准领先市场的意识还不够强。许多建筑业企业更看重规模、产值,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技术竞争优势不强。建筑业企业之间或与科研机构、相关院校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同时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科技投入远远不够。
四是现行的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方式主要还是“投资、建设、监管、使用”多位一体,工程建设管理的政企职责不分,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的市场化手段应用程度不高,利用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力量还不充分。
三、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步伐的思考
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建筑业队伍结构调整。坚持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努力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坚持以政府投资工程为重点,加快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前提,完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促进建筑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建筑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建立符合工程建设规律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作用。
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加快国有建筑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大型企业集团;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改革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提高工程建设市场化程度,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综合效益;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工程建设监管体系和建筑市场机制,为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综合效益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一)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运行机制,创新市场交易规则,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随着建筑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许多方面都触及政府职能和行政管理体制问题,我国建筑业和工程建设体制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我们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把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促进建筑业和工程建设事业发展作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之一。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招标投标制度。要研究调整强制性招标投标的范围,凡政府投资工程应当依法进行招标,对非公有资本投资工程,除法律法规有规定的外,可由业主决定是否招标。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招标投标的方式,专业工程设计招标,评标标准应该突出专利、专有技术和工艺的先进及适用性;建筑工程设计招标,除重要建筑进行方案招标外,应大力提倡概念招标,以节约成本;项目管理、工程监理等招标,要重在选“人”、选“企业”,而不是简单地看价格;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总承包或施工承包,应当在通过技术标评审的基础上,实行合理的低价中标。凡政府投资工程必须进入有形市场,进行公开招标、评标和定标,并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全过程监控。
二是要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要彻底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维护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要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依法查处工程建设领域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加入wt0五年过渡期即将结束,我们要按照国际惯例规范好国内建筑市场,给予所有市场主体公平一致的待遇。
三是要加强对政府投资工程的监管。要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资金拨付、招标发包、质量安全监督、竣工验收、保修维护等法规制度,实现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管理程序化、规范化,依法进行,杜绝随意性和人为因素,切实提高政府投资工程的综合效益。
(二)加快现代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建筑业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了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国有建筑业企业应依据行业规律和企业特点进行改制。目前,国有大型骨干建筑业企业一方面要按照区域性或专业化原则,归并重组子公司,缩短管理链条,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另一方面,要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成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进一步焕发生机和活力,更好地发挥在建筑业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地方所属中小型国有建筑业企业可以改制为国有资本不占控股地位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也可以改制为民营企业。其中,以创造性智力劳动为主的设计咨询类建筑业企业,可以主要由本企业职工按贡献、按岗位持股。在各项改制工作中要切实做到规范推进、公开公正,有效维护出资人、债权人和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建筑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应当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增强企业活力为目标。建筑业企业要结合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推动产权有序流动,有利于优化企业和社会的资本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增进企业和社会的财富。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建筑业企业结合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中央与地方所属关系进行重组。
(三)加快建筑业企业“转型接轨”步伐,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建筑业企业主要是勘察、设计、施工三个种类,模式统一、功能单一,不仅与国际通行的建筑业企业模式和企业功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且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业主采购“菜单”化的需求。在加入wto过渡期临近结束和当前市场发展呈现多元化的清况下,建筑业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转型接轨”步伐,即积极转变企业的组织形态和服务功能,尽快地与国际通行的服务模式相接轨。
当前工程项目可大致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是大型重化工业工程项目,如石化、冶炼、电力等;第二类是大型土木工程项目,如水利水电、路桥、港口、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第三类是大型公共建筑工程项目,如大型文化、体育、商业设施和会展中心、航站楼等工程项目;第四类是量大面广的住宅工程项目及一般性工程项目。前两类项目的市场发展分别要求企业具备很强的工艺设计核心技术、采购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和设计与科研、复杂施工工艺及先进施工机械相结合的能力。第二类工程项目若采用bot、boot建设方式,则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融资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后两类工程项目的市场发展分别要求设计企业具备建筑方案原创设计能力,施工企业具备总承包能力和明显的质量成本竞争优势。
从“转型”来看,大型勘察院应逐步将技术层与作业层分离,技术层向岩土工程咨询公司或环境等工程咨询公司发展,作业层向钻探、打井等专业化施工企业发展。大型工业专业设计院可以向具有设计、采购、施工管理、试车考核等全功能国际型工程公司发展。也可以选择工程咨询公司体制,仍以设计为主业,拓展建设项目前期咨询和后期项目管理能力,为业主提供技术性和管理性服务。大型建筑设计院应重点提高方案原创设计能力,逐步将施工图设计分离出来,同时拓展工程前期策划和项目全过程管理能力。同时,应积极培育发展专业化、特色化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促进建筑个性化创作的发展。
要鼓励传统大型骨干施工企业和设计企业把产权制度改革同做大做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的目标结合起来,通过自我功能改造或重组整合,成为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优势的大型建筑业企业集团,既立足于国内需求,面向“大业主、大工程、大项目”等高端市场,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率领我国建筑业企业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建筑业企业“转型接轨”,不是简单地改变名称,由现行的设计院、施工企业改称工程公司、咨询公司、设计事务所,而是要深入分析市场的要求和趋势,用国际化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全方位的对企业的组织形态、管理流程及服务功能进行调整和再造。建筑业企业要有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感,抓紧明确企业的定位,制定目标和发展战略,不仅注重产值规模的增长,更要注重打造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保证企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四)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和现代工程咨询服务体系,提高项目投资的综合效益
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是深化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规范建设市场秩序的重要措施。
从80年代初期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工程总承包试点以来,工程总承包的业主认可度和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但目前这项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为了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方式,国家通过相关法规的修订,赋予其明确的法律地位,并出台有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工程总承包方式的发展。应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高度出发,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建筑业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由工程总承包企业自行选择施工分包商,并对投资效益、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
包括可行性研究和评估、工程勘察、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项目管理等在内的工程咨询服务体系的发达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建筑业的发展水平。因此,大力发展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等工程咨询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工程咨询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工程咨询从业人员的执业责任、权利和义务,是提高我国建筑业整体素质,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重要措施。
建设单位要充分发挥各类工程咨询服务机构的作用,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政府投资工程应积极开展以优化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咨询;各类工程咨询服务机构应积极与各类投资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优秀建筑事务所也应积极拓展项目管理业务,为业主提供全过程的服务。优势骨干监理企业应积极向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方向发展。另外,还要积极培育发展工程质量保险评估、代理机构、工程技术咨询等现代中介服务组织,不断丰富工程咨询服务体系的构成。各类工程咨询服务机构要特别注重自身信誉的建立,这是现代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关键前提。
(五)大力发展劳务企业,抓好农民工教育培训,增强提高行业素质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重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目前,建筑业已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要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来加强建筑农民工的各项工作。
一是要大力扶持发展建筑劳务企业。在继续实施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的同时,逐步将建筑业农民工纳入社会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强监管,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积极推行建筑施工企业健康、安全、环境体系认证,制定强制性的工地生活区标准,探索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和途径,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是要建立建筑劳务用工信息网络,积极引导建筑农民工跨地区就业。建筑劳务输出地区应加强对外出建筑劳务队伍的协调与服务,可在建筑劳务输入量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服务机构。中西部等地区应把建筑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同时注重发挥本地区的专业技能优势,创立劳务输出品牌。
三是要高度重视建筑农民工培训和教育。积极推动将建筑农民工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组织协调,落实资金、师资力量和培训基地,因地制宜搞好农民工培训,切实提高建筑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施工总承包企业要改变劳务用工机制,选用成建制的劳务企业,切实加强对建筑农民工施工安全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推进建筑业企业技术进步,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发展状况,制定建筑业中长期技术创新规划和有关政策措施,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积极引导和促进建筑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以大企业为主体持续提高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综合国际竞争力提高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要大力支持大型工业设计企业或工程公司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大力支持大型土木工程公司提高科研能力和大型现代化机械设备装备能力,大力支持大型施工承包企业发展施工图设计能力,将设计与施工工艺紧密地结合起来。鼓励建筑业企业以大型工程项目为平台,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
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广泛应用和渗透,加快了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我们要及时把握这一科技发展特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项目管理水平,实现建筑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建筑业企业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施工工法,不断增加企业的核心技术储备。要充分发挥设计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主导作用,工业项目设计中,设计企业或工程公司要用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建设单位和建筑业企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倡导清洁生产理念,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贯彻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设计、施工要以营造“绿色建筑”和“节能省地型住宅”为目标,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影响。设计要考虑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降低持续的资源消耗费用。选用建筑物的材料和制品,要考虑建筑物拆除后的材料可以循环利用,使建筑业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技术进步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人才机制。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竞争更具国际化,而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本质是人才机制的竞争。建筑业企业在股份制改造中,特别要注重人才的激励和培养机制,建设四支队伍(企业领军人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队伍),突出两个重点(造就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做到四个不唯(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达到两个人人(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实现企业中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企业自身的发展。
(七)充分促进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实现建筑业与相关产业的相互促进、相互配合
工程建设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资源进行组合、转化的过程,需要一个高度专业化、市场化的生产、交易体系,建筑生产、交易活动需要有相关产业组成的发达的供应体系、高品质的产品以及相关产品生产要素市场的支撑。因此,建筑业的发展程度与相关产业组成的供应链的发达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筑业的现代化和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应当充分依靠市场,充分发挥和体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与其他相关产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动关系,相互作用,互相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关产业包括建筑材料、机电设备、工程机械设备、网络通讯、电子设备、室内装饰装修设施等,建筑业企业应当通过工程总承包和施工总承包,来组织和促进各相关产业的专业化生产,促进产业供应链的合理优化;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机械租赁、专业分包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为工程总承包组合社会资源创造条件。建筑业企业可以通过强强联合,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关系,加强与其他产业企业之间的连接和组合。
目前,建筑业已经呈现出一种开放型的发展态势。一些其他产业的企业,如机电设备制造、出口,专业化玻璃幕墙、钢结构生产企业等,通过发展施工、安装功能,发展项目管理服务等功能,进入到工程总承包市场,已在市场发展中逐渐融入到建筑业中。建筑业的发展还要与相关产业的科技进步、产品发展、生产组织的新动向同步,不断地学习和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提高建造水平,促进新的建筑供应、生产体系的建立。
(八)以治理拖欠工程款为主线进一步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创新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为建筑业发展创造更加优化的外部环境
当前,要继续做好解决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社会难点问题,努力实现国务院提出的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的工作目标。一是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意见的通知》,及时对影响目标按期完成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解决对策。抓好落实清欠责任,提出解决拖欠难点问题的政策措施。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运作方式进一步分析研究,提出规范措施。房地产企业应实行经济担保制度。二是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
要加快修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和招投标代理机构的市场准入规定,使建筑市场准入管理成为有力的引导手段。加快修订和完善资质标准,减少不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减轻企业申报资质负担,为企业拓宽经营发展空间,大型企业做强、中小企业做精做专,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条件。
继续深化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向技术法规发展。进一步完善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立项、编制、批准、实施等管理体制,加快工程建设标准的制定或修订。解决工业领域技术标准化陈旧落后的状况,建立健全结构合理、覆盖范围广、先进适用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的配套措施。按照投资体制和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工程造价机制。
积极推行工程质量保证保险和执业资格人员责任保险制度,将建筑市场各类责任主体和各类专业人士全部纳入信用体系范围,实行失信惩戒制度,用市场经济手段约束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行为。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转变政府职能后,应将主要精力放在谋划全局、把握方向、提出战略、制定政策和技术标准、推动立法和提高监督执法能力上。行业管理、行业自律的任务要更好地依靠协会、学会承担。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支持行业协会、学会工作,协学会要加强自身建设,成为真正的行业自律组织。
第三篇:加快建筑业发展实施意见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根据省政府组织召开的全省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实现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推动建筑行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速度型向效益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建筑业的综合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和经济贡献率,促进建筑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要求,按照区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关于“做大做强我区建筑业、培植扶持规模建筑企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为进一步促进我区建筑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结合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精神和我区建筑业发展现状,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我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产业。实践证明,加快建筑业发展,有利于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有利于增加地方财税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围绕区委、区政府“做大、做强、做优”建筑业的总体要求,各街道、园区、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建筑业工作,要把培植壮大建筑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为建筑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我区建筑业加快发展。
二、强化组织,加快本区建筑企业实施人才培养步伐
建筑主管部门要制定职工教育和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抓好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岗位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队伍的培训工作。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对获得过国家级工程质量奖、国家级施工工法和3项扬子杯工程的项目经理,在评定高级职称时可以破格晋升,对特级资质建筑企业,经省人事部门认定,授予初级、中级专业职称评审权。
三、积极引导,加大本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步伐和新技术应用力度
建筑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先导作用,推动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鼓励、引导建筑企业增加对建筑业科技进步的投入,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带头人。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对建筑企业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建筑企业实施符合国家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经省经贸委确认后并按税收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鼓励建筑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增加企业核心技术储备,促进建筑企业进入高端市场,建设项目因技术创新节约投资或提高效益的,由建设单位按照优质优价原则,给予必要的奖励。
四、调整结构,提升本区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
建筑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建筑企业。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联合、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等综合能力的大型建设企业集团。鼓励大型建筑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项目合作为基础,与中小企业共同开拓市场,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扶持发展一批经营特色明显,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企业,引导企业做专做精,引导施工总承包企业向专业领域拓展。大力发展劳务企业。鼓励现有成建制的建筑劳务队伍办理工商注册,申报劳务企业资质。加强对劳务带头人、召集人的政策培训和业务指导,鼓励以合资入股的方式组成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对建筑劳务企业实行统一的劳动保险制度,由劳务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对职工进行培训。将从事建筑业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统一进行培训。在编制工程造价制定人工单价、定额时,应明确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不可竞争费,用于企业职工培训和缴纳社会保险。
五、设立基金,支持本区建筑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加大对建筑业发展的政策引导,经区政府研究,决定设立建筑业发展基金,扶
持建筑业发展。
(一)资金来源:由区财政每年在区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资金。
(二)资金用途:
1、对企业创建国优“鲁班奖”和省优“扬子杯”工程的奖励;
2、建筑业发展先进街道(开发园区),优秀建筑企业和建筑管理先进个人奖励资金。
六、实施税收奖励政策,增强本区建筑业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奖励标准:对年建安决算收入(开票数)达到1亿元及以上的区内规模建筑企业,按企业实际缴纳入库营业税的15%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的50%直接奖励给该企业,另50%在该企业购置生产设备时予以补助。
(二)领取办法:凡符合条件的企业,由企业在次年1月凭上缴税发票及上年财务会计报告向区建工局、财政局提出申请,并向企业所在街道财政所(园区财政分局)备案,建工局负责收集企业的申请及缴税发票、财务会计报告复印件,财政局负责企业销售收入和缴纳营业税、的审核,经确认后共同拟定奖励方案,报经区政府批准后兑付。对企业购置安装设备的补助,由企业提出申请,提供设备购置发票,经建工局审核后报区政府批准,按政策兑付。
(三)奖励资金分担办法:根据现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对企业的资金补助,按税收实际受益地分别由区、街道、园区分级负担。
七、开展规模建筑业企业评选,加大对本区规模建筑业企业的扶持
(一)总体目标培植、扶持规模建筑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水平,从全区规模建筑业企业中评选出“十强企业集团”,“十强企业集团”的总产值、利税等指标要占到全区建筑业总量的70%—80%,形成江宁建筑业的品牌团队,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全区建筑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评选原则实施“动态考核管理、优胜劣汰、重点扶持”的原则。凡本区具有二级以上(含二级)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均可以申请加入“十强企业集团”,实施动态考核管理,每年对相关指标及其增幅进行考核,达到标准的,保留在“十强企业集团”内,考核不达标的,退出“十强企业集团”行列。凡进入“十强企业集团”的企业,按照重点扶持的原则,享受区政府及建工局的重点扶持的优惠政策。
(三)评选标准
1、企业的产权关系明晰,权责明确,社会信誉度较高,企业内部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须报区建工局备案),具有较大规模的生产经营能力,在全区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对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贡献和带动作用。
2、具有房屋建筑总承包二级(含二级)资质以上或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完成建筑业总产值或总营业收入(含多元化发展产值)达3亿元以上,利税总额达2000万元以上。年均经济发展和各类经济指标增幅达15%以上。
3、企业通过以IS09000标准认证,拥有独立完整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质量水平优良,创精品、创名优工程走在全区建筑业企业前列。每年确保创1项省级以上(含省级)优质工程,创市级优质工程占所承接工程数量的20%以上。
4、企业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确保每年创2项省级文明工地,市级文明工地要占所承接工程数量的30%以上。
5、企业有开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有科技成果推广运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企业保证每年施工产值的1%以上作为科技投入;每年至少要有1项工程被列
为省级或市级“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每年要有1项以上国家或省级科研项目、工法。
6、企业全年无因拖欠民工工资而引发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
(四)管理办法按照“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原则,每年对进入“十强企业集团”的规模建筑业企业开展一次考核考评,对照进入“十强企业集团”的标准以及企业的总产值(总
营业收入)、增加值、利税、技术装备、创优、创文明工地等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一次严格考核考评,达不到相应规定条款的内容或主要经济指标年增幅达不到15%以上的企业,第一年给予“亮黄牌”,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和对策,次年企业仍达不到相应规定条款的内容或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仍达不到15%以上的,“亮红牌”,淘汰出“十强企业集团”行业。对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制”,次年淘汰出“十强企业集团”行列。
(五)扶持措施
1、加大对进入“十强企业集团”的规模建筑业企业资质升级的扶持。在企业基本符合企业技术资质等级条件时,优先帮助提高一个资质等级或增加兼营资质。
2、加大对进入“十强企业集团”的规模建筑业企业承接工程业务的扶持。获得省级优质工程以上(含省级优质工程)的建筑业规模企业可在区内自主、直接参加工程招投标活动,各部门不得对企业设置任何障碍,不得收取国家、省市规定之外的任何费用。获得省级优质工程以上(含省级优质工程)企业要求参加投标的建设工程,无论实行公开、邀请招标或直接发包,优先推荐企业参加投标或直接发包,在评标结果相同的情况下优先推荐该企业中标。在区政府安居工程等住宅产业计划中,优先为进入“十强企业集团”行列的规模建筑业企业安排建设任务,支持其实行开发、设计、施工总承包。
3、加大对进入“十强企业集团”规模建筑业企业的外向市场开拓扶持,在办理出省施工审批手续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每年优先安排企业法人代表或高层管理人员外出参观学习,主要是考察市场,学习外地管理经验及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材料的使用。
4、创优质工程、创文明工地等方面优先向进入“十强企业集团”的规模企业倾斜并切实搞好协调服务。对创国优(鲁班奖)工程的企业,由区政府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创省优“扬子杯”工程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
5、加大对进入“十强企业集团”的规模建筑业企业的宣传鼓励,提高企业知名度。在区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网站上开辟“企业风采”专栏,凡入围“十大企业集团”的建筑企业可在专栏内进行专版宣传,展示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帮助企业扩大社会知晓率,打响企业品牌。
6、凡入围“十强企业集团”的企业,该企业的注册所在地表彰与奖励。
八、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每年在全区开展建筑业发展先进街道(园区)、优秀建筑企业和建筑管理先进个人评选活动。
(一)建筑业发展先进街道(园区)评选条件:
1、完成或超额完成区政府下达的建筑业发展目标;
2、无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工程质量事故;辖区内建筑施工企业无拖欠工人工资行为及引起的上访行为;
3、建筑业增加值、利税在全区前5名或年增长幅度超过50%。
(二)优秀建筑企业评选条件:
1、完成区建工局下达的有关指导性经济指标和任务;
2、完成优良工程和文明工地的创建指标;
3、建筑业施工面积、产值、增加值、利税在全区前15名;
4、无安全生产事故、无工程质量事故;无拖欠民工工资行为;
5、严格执行建设工程管理各项政策规定;
6、企业法人在江宁区注册。
(三)建筑管理先进个人评选条件:
1、企业(项目部)全年无安全生产事故、工程质量事故;
2、企业(项目部)全年无拖欠工资行为和因拖欠工资而造成的群体性上访行为;
3、完成工程创优和创文明工地指标;
4、项目经理(建造师)资质年检合格;
5、由所在企业推荐,区建工局统一评比考核。
(四)奖励办法: 建筑业发展先进街道(园区)和优秀建筑企业各奖励2—5万元,建筑管理先进个人每人奖励2000—5000元。
具体考核评比工作由区建工局负责。
九、其他事项
1、本实施意见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原江宁政发(2005)29号文件停止执行。
2、享受该项政策的企业不再重复享受区政府其他优惠政策。
第四篇:关于加快地区建筑业发展的初探
关于加快地区建筑业发展的初探
摘要:简要阐述阜新建筑业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如何培养阜新在6年时间内建设成为建筑业优市,进行初步的探讨。工程项目管理化是建筑企业发展的趋势和走向,企业自身要找准市场定位、适应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工程项目管理。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动向,提高队伍综合素质,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节能改造循环经济把握机遇 开拓进取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举全省之力“突破辽西北”、“突破阜新”战略精神,是阜新建筑业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实现“建设支柱产业”、打造“建筑业优市”的总体目标及任务,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历史性挑战。
一、建筑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质水平低。目前建筑全行业的总体资质水平偏低,全市建筑企业各自竞争发展,没有形成能够代表本地区建筑行业水平的建工集团,建筑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无法体现。
2、企业素质偏低。许多建筑企业思想僵化陈旧, 法制观念薄弱, 人才流失严重;企业自身造血功能较弱,在技术革新、设备更新等方面缺乏资金投入,技术和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增长方式陈旧,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仍处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发展低级阶段,尚未建立以高新技术和雄厚资金条件为基础的集约经营模式。
3、竞争能力差。目前,许多实力雄厚、资质高、垫资能力强的外埠企业纷纷进入阜新建筑市场,而本地建筑企业由于市场开拓性差和竞争能力弱,致使一方面无力开辟外埠建筑市场,另一方面连本市建筑市场所占份额也呈逐年缩小的趋势。
4、经营效益不佳。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建筑企业普遍存在工程压价现象,造成行业整体利润偏低。我市建筑企业普遍实力不强,垫资能力弱,承揽工程能力较差,加之多数企业经营管理粗放,运行成本较高,因此企业经营效益普遍较差。
5、政策扶持不足。建筑业现已具备了作为阜新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而给予大力培育扶持的基本要素。但目前对其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均显不足,缺乏做大做强阜新建筑产业所必须的系列化、配套性扶持政策。建筑企业所面临的金融支持不足、工程款拖欠、建筑市场不规范、压等压价及重复征税等棘手问题,亟待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予以及时解决。
二、加快建筑业发展对策措施
1、加快组织结构、经营结构调整
按照“扶优扶强、做专做精”的原则,对全市建筑企业实行分类指导,加速形成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鼓励和支持交通、水利、铁路、煤矿、房屋建筑、勘察设计企业之间组建大型土木工程联合体或项目管理公司,发展和培育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重点支持建筑企业向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引导和支持企业向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承包方向发展。
企业资质要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引导建筑企业向多元化经营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向关联度较高的上下游产业延伸,积极拓展经营业务,形成一业为主,多元并举的经营格局。
2、把握机遇 开拓进取 努力推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推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制定工作规划和具体推进措施,加快培育、发展一批本地区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的骨干企业。企业自身要找准市场定位、适应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工程项目管理。
行业协会要积极组织企业总结、交流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及时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动向,注重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为企业调整经营策略提供参考。要不断拓展与国内、国际社会的交流渠道,组织企业与国内、国外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交流与合作,支持和指导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
3、积极推进建设领域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建筑业科技水平
建设领域科研创新要以大型开发和建设企业为主体,加强大型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将科技进步对建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到建筑业统计体系之中;
同时要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在重大科研课题研究、知识创新和人才培育方面的作用,鼓励支持“产、学、研”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并建设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重点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服务体系。
4、培育壮大建筑业人才队伍,营造阜新建筑业的竞争优势
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满足建筑企业发展人才需求。建筑业将培养和引进企业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高级技能人才。并抓紧培养和引进一批施工企业战略转型急需的战略规划、投资、金融、证券以及精通国际工程承包建设规划的专业技才。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升行业人才素质。完善政府、企业、个人教育经费分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教育资源,建立完善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国内培养与国(境)外培训相结合的综合培养体系。加大对现有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力度,推进人才继续教育的制度化、法制化,不断提升行业人才素质。
5、提升建筑业装备水平。
指导企业加大投入,尽快实现生产过程的大型作业自动化、智能化,小型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鼓励设备租赁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政府首先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增加设备投资、扩大企业技术改造规模的投资。二是针对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负债规模较大的情况,采取 “债转股”和不良资产剥离政策,切实减轻企业债务负担。三是采取 “主辅分离、人员分流”和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优惠政策,对大中型国有施工企业的人员分流给予财政性的资金支持和补助,切实减轻建筑施工企业冗员过多和负担过重的问题。
6、拓展建筑业发展空间。
建筑企业要不断加大开拓市场的力度,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树立大市场观念,既要开拓本市市场,又要开拓外埠乃致国际市场;既要开拓城镇建设市场,又要开拓新农村建设市场;既要开拓现有市场,又要开拓潜在市场和未来市场,全方位多层次拓宽建筑业市场领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增强市场应变能力。
7、以提高企业依法经营能力为重点,推进建筑业企业的法务工作
全面开展和推进阜新建筑业企业的法务工作,在做好专业律师为建筑业企业提供法律援助的同时,帮助建筑业企业增强自身的法律风险防范及化解能力,将法务工作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及其实施的全过程,对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维护建筑业企业和广大员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都将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8、全面推进建筑业循环经济发展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建筑节能节材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为保障,以示范工程为先导,建立建设系统循环经济推进机制,转变建筑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积极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积极组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攻关,以政府部门既有
建筑和公共建筑作为节能改造试点,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和科研提供资金支持。墙体材料基金和散装水泥基金向循环经济项目倾斜,通过专项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和科研的资金支持。
9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
进一步加强建筑行业协会建设。各协会应建立行业自律制度,行业协会还应该关注本行业发展的前沿,预测行业发展的方向,认真研究本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会员提供服务,反映会员诉求,规范会员行为,切实维护会员利益。
培育和规范工程质量检测、建筑司法鉴定、保险代理、信息咨询、法律顾问、勘察设计、建设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发挥中介服务功能,为参与工程建设活动的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协调、沟通、评价、监督等服务。
第五篇: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鲁政发〔2004〕70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筑业改革和发展,做大做强山东建筑业,实现我省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的转变,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贡献大、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需要建筑业来实施,建筑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加快建筑业改革和发展,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推进城市化进程,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省建筑业改革和发展成效显著。目前全省共有7106家建筑企业、290万从业人员,2003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30.7亿元,实现增加值799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6.4%。但与先进省市相比,我省建筑业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外向度较弱,经营机制不活,产业集中度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省上下务必保持清醒的认识,切实增强加快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统一思想,抓住机遇,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尽快把山东建筑业做大做强。
二、明确全省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
(一)总体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山东建筑业,实施大建筑业、大企业、大市场战略,创新体制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市场监管,确保质量安全,提升产业素质,实现我省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的转变。
(二)发展目标。建筑业产业规模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增大,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居全国前列。到2005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800亿元,实现增加值90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6.5%左右;到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实现增加值150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7%左右;到2020年,建筑业总产值超过6000亿元,实现增加值250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6%左右。
(三)战略重点。一是实施大建筑业战略,横向拓宽产业领域,突破以房屋建筑业为主的局限,向市政、交通、水利、电力、矿山等专业工程拓展,尽快形成覆盖房屋建筑、土木工程、设备安装、装饰装修的大建筑业格局;纵向拉长产业链,向房地产、新型建材、服务业、制造业延伸,加速产业融合。二是实施大企业战略,以优势企业为依托,以资本和专业协作为纽带,市场培育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推进企业规模膨胀与联合重组,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综合实力和融资能力强、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从2004年起,全省每年增加1?D3个特级资质、20?D30个一级资质建筑企业。三是实施大市场战略,以重点工程和高技术含量工程为主导,巩固省内市场;以北京、上海、西部和东北为重点,拓展省外市场;依托国内外大承包商,以劳务合作和工程分包为突破口,开拓海外市场。各级建筑业主管部门要为建筑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帮助解决其开拓市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四)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建筑业协调健康发展。一是调整所有制结构,推进建筑企业改制,积极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促进建筑企业向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优化建筑企业资本结构。二是调整企业结构,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合理发展专业承包企业,大力扶植劳务分包企业,尽快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配置、各类型企业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三是调整市场结构,引导优势企业占领基础设施和大型公共建筑等高端市场,鼓励中小企业拓展市政、路桥、环保、钢结构、古建筑、装饰装修、防腐保温、地基基础、建筑智能化等专业市场,支持中西部县(市)建立劳务基地、发展劳务输出。四是调整经营结构,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提高融资能力,拓宽经营领域,扩大多种经营,向承包商、投资商、开发商相结合的方向拓展。
三、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一)加快推进建筑企业改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目标,以股份制、民营化、集团化为方向,以省属、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全省建筑企业改制步伐。到2004年年底,全省建筑企业改制面达到85%以上,国有企业全部完成改制;2005年基本完成全行业改制。企业改制坚持因企制宜,鼓励整体改制,也可分拆改制、分步实施。效益较好的国有和集体建筑企业,可改组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或转为民营企业;困难企业可通过兼并、破产等办法退出市场。在改制工作中,鼓励民营资本受让国有和集体产权,鼓励股权适度集中,鼓励优势企业收购兼并弱势企业,鼓励有业务协作关系的企业相互持股。改制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规范运作,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切实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
(二)妥善解决建筑企业改制中的资产处置问题。企业改制必须做好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工作,并委托具有相应评估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和评估,资产评估报告和土地估价报告应分别报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备案。省属国有建筑企业改制中涉及划拨土地处置的,可按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经贸委、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规范土地资产处置促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鲁
国土资发〔2004〕16号)的规定办理。改制企业产权转让或资产出售,以资产评估值为基准,按市场原则确定转让价格。凡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和合法程序进入市场交易的,实际成交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评估价值,并在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购买方在付清价款前处理企业资产的,须经出售方同意。
建筑业属于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可以完全退出。通过国有产权出售、股份制改造、股权转让、期权及期股设置等多种途径,加快国有资本退出步伐。社会法人、自然人、境外投资者可以部分或全部购买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或股权。国有产权、股权的出售转让,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省属建筑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处置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鲁政发〔2003〕62号)的规定执行。今后,各级政府不再批准设立国有独资建筑企业。建筑企业集体资产的处置,可参照国有资产处置的有关规定执行。
改制建筑企业应按国家规定顺序依法清偿债务。改制企业拖欠的职工工资、医疗费、津贴、补贴、住房公积金、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欠交的社会保险费以及预留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等,企业改制时经中介机构核查,劳动保障、财政部门确认后,从企业净资产中扣除,由改制企业支付和缴纳。改制企业一次性补缴社会保险费有困难的,可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分期缴纳协议,期限不得超过3年。企业未退还的职工集资款,以现有资产清偿,也可在职工自愿的前提下,转为职工对改制企业的股金。
(三)依法规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国有建筑企业改制,应当依法规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企业改制时,要制定职工安置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报政府有关部门审核后实施。改制后的企业原则上应当全部接收安置原企业职工,并按照统筹管理的规定重新进行社会保险登记,继续参加各项社会保险,衔接好职工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关系。省属国有建筑企业改制时,劳动关系、职工安置和劳动保障费用等涉及职工权益问题的处理,按照鲁政发〔2003〕62号文件及其他有关文件的规定执行。
(四)加快建筑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创新。深入推行项目法施工,建立以工程项目为基点的矩阵式组织形式,围绕项目公司、项目部、项目经理配置企业资源,设置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构,建立以项目部为核心的施工生产组织形式,形成以项目成本为中心的经济核算体系,形成项目管理层与劳务作业层相对分离的机制。鼓励具有高级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和设计、监理单位,通过改造或重组,组建为专业化的工程总承包公司或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开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业务。
四、提升产业内在素质,提高建筑经济增长质量
(一)大力推进建筑科技进步。加大建筑科技推广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建筑业,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的转变。到2010年,使我省建筑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以上,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和信
息技术应用率达到60%以上。制定完善建筑业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定期公布推广应用、限制使用和强制淘汰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目录,组织实施各类科技示范工程,加强新型建材和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围绕建筑施工的关键技术,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在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设立技术开发中心,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中介机构为纽带的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每年可从企业利润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科技开发和奖励技术创新中的有功人员。
(二)加强建筑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引进和培养人才,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项目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精湛的技工队伍。全面加强对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到2010年,全行业培养1000名优秀企业家、1万名优秀项目经理(建造师)、10万名优秀技术工人。组织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大力提高农民工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从2004年起,全行业每年至少培训10万名建筑农民工。
(三)发展壮大建筑劳务队伍。大力扶持发展建筑劳务企业,规范建筑劳务用工,实行劳务队伍成建制、基地化管理。总承包企业、专业分包企业不准使用没有资质的劳务队伍。鼓励总承包企业使用本省劳务队伍,支持大中型企业在建筑业较发达的县(市)和中西部地区设立劳务基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县(市),要主动与建筑用工需求较多的地区搞好对接,把建筑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建筑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建筑劳务用工信息网络,及时发布供求信息。
(四)大力拓展省外、国外市场。将扩大外出施工作为做大做强山东建筑业的重点来抓,不断增加我省建筑企业在省外和海外的市场份额,力争到2010年,完成出省施工产值600亿元,完成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10亿美元。鼓励大企业跨省、跨境谋求发展,发挥其骨干和龙头作用,打造山东建筑业的良好品牌。积极倡导中小企业与省内外大企业开展工程分包和劳务协作,借力发展。充分发挥我省建筑队伍在电力、交通、设备安装、防腐保温等工程领域的市场优势,不断巩固和扩大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财政、金融等部门要从政策、资金上大力支持建筑企业外出施工,重点解决好授信额度等问题。加大建筑业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建筑企业积极与国内外大承包商合资、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加大监管力度,建立良好的建筑市场秩序
(一)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严格履行工程建设法定程序,强化建筑市场准入清出管理,严格实施招标投标、施工图设计审查、施工许可、质量和安全监督、竣工验收备案等制度。继续深入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重点约束业主的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查处违规发包、倒手转包、恶意拖欠、偷工减料、鉴证失信等行为。加强有形建筑市场建设,规范招标、评标行为。坚决打破地方保护、部门分割,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
(二)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以开展创建“质量诚信、用户满意”工程活动为总抓手,促进工程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指导督促企业完善工程质量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改进和加强工程监理,改革政府工程质量监督体制。开展工程质量大检查和巡查,对工程质量隐患和通病进行专项治理。重点抓好各类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住宅工程质量,鼓励企业多创精品优质工程。
(三)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严格落实建筑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在工程造价中计提安全施工设施费用,健全企业安全生产保证和考核体系。改进对建筑安全生产的监管方式,建立安全防护用具及起重机械设备安全使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的督察和检查,对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责任单位和有关人员,要严格依法查处
(四)整顿规范装饰装修市场秩序。加强装饰市场监管,实行装饰产品市场准入和室内环境检测验收制度,推行装饰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依法查处装修过程中破坏结构安全和使用有毒有害装饰材料的行为,保证居住和使用安全。规范家庭装修市场秩序,培育发展家庭装修有形市场和装饰产品超市,推行家庭装修“一条龙”服务。严格家庭装修企业管理,对无资质承揽家庭装修工程的企业,要依法坚决予以取缔。
(五)推进工程造价改革。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做好各种生产要素价格和费率的测算与发布工作,及时调整完善工程计价标准,加快建立由市场形成工程价格的机制。改进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推行企业定额,规范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总承包企业与分包企业的结算行为。
(六)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建筑劳务企业的管理和监督检查。从2004年起,用3年时间全面清理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起预防拖欠的长效机制,维护建筑企业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开通农村劳动力进入建筑业的绿色通道。各地要加大各项配套改革,清理针对农民从事建筑业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等问题。有条件的城市或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农民工培训和生活基地。
六、加强组织领导,为建筑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加强对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各级政府要把建筑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研究制定扶持建筑业发展的政策,科学规划和指导产业发展。建筑业主管部门要认真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建筑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分析,搞好调控和服务。
(二)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健全市场各方主体和执业人员的信用档案,组织开展对建设单位、建筑企业、中介机构的信用评价,加快建立信用保证体系,完善建筑市场信息系统。
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与财政、金融、税务、保险、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形成更完善、更具约束力的社会信用管理新体系。
(三)树立建筑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全省建筑业广泛开展学习海尔和许振超、争创“三个一流”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争创一流,认真组织实施产业发展战略和目标,不断深化改革,推动科技进步,打造一流环境,树立建筑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建筑业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特别要加强对建筑强县(市)和骨干企业的宣传推介,支持他们创立品牌、拓展市场、扩大影响。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为做大做强山东建筑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各市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定促进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城乡建设 改革 发展 意见
抄 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4年9月27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