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三宅一生
三宅一生
1938年生于日本广岛,六十年代初,他考入东京多摩美术学院设计科,学习服装设计。1965
年,他赴法国巴黎留学,1966年成为著名时装设计师拉•罗修的助理设计师,1968年又转到
纪•梵希门下,担任助理。在两位大师的培养下,学到了许多高级时装设计和复杂制作工艺的技巧,他于1969年辞职渡美,任杰弗里宾的设计师,研究成衣服装设计。1970年回到日
本后,在东京开办了“三宅时装设计所”。1971年,三宅一生赴美,在纽约首次举行了个人
时装发表会,曾轰动一时,1973年,他又在巴黎举办了高级成衣发表会。1976年,举行了
名为“三宅一生与12个黑女人”的剧装表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77年荣获“1976年全
日设计奖”。1983年又获美国时装设计协会奖三宅一生的作品选择的设计素材不拘
一格,外观造型自由奔放,从中可以看到他理想主义、乐天派和充满挑战的个性,他的作品
常常来自未知的源泉,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他设计的服装形态差异很大,但总是充满个性的灵光,带着无拘无束的解放感。三宅一生极具艺术家的精神与气质,他将服装中的艺术属
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将服装设计的领域扩展到了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范围。三宅一生是一位艺术造诣很高的设计师。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个性很强。评论界认为他所表
现的是活动的雕塑。设计作品充满了对比之美,生动的配色,正如国家Rouseau自然的色调
一般,布料的弹性运用,在走路时亦能显出身形。而他对于材质的独到风解,使得褶裥的花
样更多了。三宅一生是假服装发表之名,行艺术创作之实从那时起,他开始用缠裹和重叠的方式,以富有异国情调的织物与日本传统的服饰观念相结
合。为了这个目的,三宅一生设计了三种不同性向的织品,均能达成简便易穿的要求,这些
织物分别是Splash、Twist和 Pleat Please。这三种织品各具特色,但都以皱褶的处理为基本
形式,经过特殊的整理过程使织物具有随身舒适的效果,其中Pleat Please是三宅最为人知的织品代表作。虽然这种面料的始创者是30年代的意大利著名设计师马瑞阿诺•佛坦尼
(Mariano Fortuny),但三宅一生将这种带有细密褶皱的布料注入了更多新意,并在设计中使
它在造型方面的作用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品牌简述:
三宅一生是伟大的艺术大师,他的时装极具创造力,集质朴、基本、现代于一体。三宅一生
似乎一直独立于欧美的高级时装之外,他的设计思想几乎可以与整个西方服装设计界相抗
衡,是一种代表着未来新方向的崭新设计风格。三宅一生善长立体主义设计,他的服装让人
联想日本的传统服饰,但这些服装形式在日本是重来未有的。三宅一生的服装没有一丝商业
气息,有的全是充满梦幻色彩的创举,他的顾客群是东西方中上阶层前卫人士。公司简介:
创始人Issey Miyake 三宅一生1938年出生于日本广岛,曾在Givenchy(吉旺希)公司任
设计助理。1970年在东京成立了三宅一生设计室此后相继成立了三宅一生国际公司、饰品
公司、欧洲公司、美国公司等。曾获日本时装编辑俱乐部奖、迈尼奇时装报大奖、纽约普瑞
特(Pratt)学院杰出设计奖、美国时装设计协会奖、奈门马科斯奖等多项大奖。褶皱大使三宅一生
第二篇:褶皱大师 对比之美 三宅一生
褶皱大师 对比之美 三宅一生
Issey Miyake 三宅一生1938年生于日本广岛,六十年代初,他考入东京多摩美术学院设计科,学习服装设计。1965年,他赴法国巴黎留学,1966年成为著名时装设计师拉·罗修的助理设计师,1968年又转到纪·梵希门下,担任助理。在两位大师的培养下,学到了许多高级时装设计和复杂制作工艺的技巧,他于1969年辞职渡美,任杰弗里宾的设计师,研究成衣服装设计。1970年回到日本后,在东京开办了“三宅时装设计所”。1971年,三宅一生赴美,在纽约首次举行了个人时装发表会,曾轰动一时,1973年,他又在巴黎举办了高级成衣发表会。1976年,举行了名为“三宅一生与12个黑女人”的剧装表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77年荣获“1976年全日设计奖”。1983年又获美国时装设计协会奖。
三宅一生的作品选择的设计素材不拘一格,外观造型自由奔放,从中可以看到他理想主义、乐天派和充满挑战的个性,他的作品常常来自未知的源泉,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他设计的服装形态差异很大,但总是充满个性的灵光,带着无拘无束的解放感。三宅一生极具艺术家的精神与气质,他将服装中的艺术属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将服装设计的领域扩展到了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范围。
评论界认为他所表现的是活动的雕塑。设计作品充满了对比之美,生动的配色,正如国家Rouseau自然的色调一般,布料的弹性运用,在走路时亦能显出身形。而他对于材质的独到风解,使得褶裥的花样更多了。三宅一生是假服装发表之名,行艺术创作之实。
三宅一生喜爱用缠裹和重叠的方式,以富有异国情调的织物与日本传统的服饰观念相结合。为了这个目的,三宅一生设计了三种不同性向的织品,均能达成简便易穿的要求,这些织物分别是Splash、Twist和 Pleat Please。这三种织品各具特色,但都以皱褶的处理为基本形式,经过特殊的整理过程使织物具有随身舒适的效果,其中Pleat Please是三宅最为人知的织品代表作。虽然这种面料的始创者是30年代的意大利著名设计师马瑞阿诺·佛坦尼(Mariano Fortuny),但三宅一生将这种带有细密褶皱的布料注入了更多新意,并在设计中使它在造型方面的作用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设计师档案:
·1938年4月22日,出生于广岛市。
·1964年,日本多摩美术大学设计系毕业,毕业后赴巴黎深造。
·1965年,进入巴黎高级时装培训学校学习,其勤奋谦虚成绩名列前茅。
·1966年,进入巴黎高级女装联合会设计学校学习,成为著名时装设计家纪·拉罗切的助手。
·1968年,转为同样出名的设计家纪梵希作助手。
·1970年,结束在西方的学习回到日本,并在东京开办了“三宅时装设计所”。·1969年,到纽约成为时装设计师吉奥弗雷·比内公司的成衣设计师。
成名足迹:
·七十年代不断举办大型服装表演,表演展示的服装都渗透着日本民族精神的情趣。·1971年,他的“土豆口袋”被搬到纽约去表演。
·1973年,他的设计又进军巴黎。
·1976年,在东京和大阪推出了题为“三宅一生与十二个黑姑娘”的时装表演,获得极大成功,六天内观众达一万五千余人。继而,他在东京和京都展示的是“与三宅一生共飞翔”的服装新系列,也是场场爆满,观众达二万二千人,日本同胞都想目睹本国时装师的佳作。
·1983年,三宅在巴黎展示的服装系列,因选用鸡毛编织的面料而震慑了巴黎时装舞台。设计风格:
他的时装一直以无结构模式进行设计,摆脱了西方传统的造型模式,而以深向的反思维进行创意。掰开、揉碎,再组合,形成惊人奇突的构造,同时又具有宽泛、雍容的内涵。这是一种基于东方制衣枝术的创新模式,反映了日木式的关于自然和人生温和文流的哲学。三宅一生品牌的作品看似无形,却疏而不散。正是这种玄奥的东方文化的抒发,赋予了作品以神奇魁力。
他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创新”,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馆长戴斯德兰呈斯称誉其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伟大的服装创造家”。他的创新关键在于对整个西方设计思想的冲击与突破。欧洲服装设计的传统向来强调感官刺激,追求夸张的人体线条,丰胸束腰凸臀,不注重服装的功能性,而三宅一生则另辟蹊径,重新寻找时装生命力的源头,从东方服饰文化与哲学观照中探求全新的服装功能、装饰与形式之美。并设计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观念服装,即蔑视传统、舒畅飘逸、尊重穿着者的个性、使身体得到了最大自由的服装。他的独创性巳远远超出了时代的和时装的界限,显示了他对时代不同凡响的理解。
在造型上,他开创了服装设计上的解构主义设计风格。借鉴东方制衣技术以及包裹缠绕的立体裁剪技术,在结构上任意挥酒任马由缰,释放出无拘无束的创造力激情,往往令观者为之瞠目惊叹。
在服装材料的运用上,三宅一生也改变了高级时装及成衣一向平整光洁的定式,以各种各样的材料,如日本宣纸、白棉布、针织棉布、亚麻等,创造出各种肌理效果。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服装上的禁忌。他使用任何可能与不可能的材料来织造布料,他是一位服装的冒险家,不断完善着自己前卫、大胆的设计形象。
三宅一生的设计直接延伸到面料设计领域,将自古代流传至今小的传统织物,应用了现代科技,结合他个人的哲学思想,创造出独特而不可思议的织料和服装,被称为“百料魔术师”他对布料的要求近乎苛刻,让布料商甚至自己亲自进行上百次的加工和改进实在是司空见惯。因而他设计的布料总是出人意料,有着神奇的效果。喜欢黑色、灰色、暗色调和印第安的孔经染色。他所运用的晦涩色调充满着浓郁的东方情愫。他喜欢用大色块的拼接面料来改变造型效果,格外加强了作为穿着者个人的整体性,使他的设计醒目而与众不同。所获奖项:
1974年获日本时装编辑俱乐部奖。
1977年获1976年的MAINICHI设计奖,这项奖第一次颁给时装设计师。在东京发布“一块布”,在东京和发布“和三宅一生一起飞”。
1980年,参与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的日本风格时装展;获得纽约布莱克学院奖。
1984年,获得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奖和MAINICHI设计奖1985年,在巴黎获得时装奥斯卡奖,再一次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展示。
1990年,在阿姆斯特丹举办展示会,在东京举办“我要褶皱”展示,获奖。
1992年,获得朝日奖。被《星期日时报》评为创造20世纪的1000人之一。
1994年,“三宅一生我要褶皱”获得日本创造奖1996年,发布“三宅一生我要褶皱”客座艺术家系列1,获得MAINICHI设计奖。
1997年,发布系列2;获得日本政府颁布的紫绶带奖章。
第三篇:一生三舍
舍得舍得,没有“舍”哪来的“得”?这是普通人都能认识得到的道理。有句俗语说得好: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的确,你不能总是指望天上掉馅饼,没有付出的回报是不长久、不现实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对“舍”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为得而舍”上,那只能算一个实用至上主义者,发展到最后就成了因我有所舍、我必有所得,甚至只要我有所舍,没有我不可得,以至于走上歪路、邪路。
由此看来,“舍”的学问比我们表面看得到的要深刻得多,它是一种立世存身的价值观念,是一种实现人生目标的智慧,是一种无所不明又无所不包的胸怀气度,是一种身心和谐、主宰自己的人生的精神境界。
本书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是“舍”的气度。在舍与得之问,不少人更喜欢得:得到尊敬,得到利益,得到荣誉,得到地位,等等。是啊,这都是人之常情,谁不希望事业更成功、生活更富足呢?问题是,有的人目光仅仅停留在要得到什么以及如何得到上,而忽略了与“得”唇齿相依的“舍”。他们应该明白的是,只有肯舍敢舍,有一种“大舍”的气度,才能得到更多。
文摘
第一章 有所得必因有所合 1.舍与得互为转换
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寺旁的庭院里栽培了数百盆各色品种的兰花,讲经说法之余,总是全心地去照料,大家都说,兰花好像是金代禅师的生命。
一天,金代禅师因事外出。有一个弟子接受师傅的指示,为兰花浇水,但一不小心,将兰花架绊倒,整架的盆兰都给打翻了。
弟子心想:师傅回来,看到心爱的盆兰这番景象,不知要愤怒到什么程度。于是就和其他的师兄弟商量,等禅师回来后,勇于认错,且甘愿接受任何处罚。
金代禅师回来后,知到了这件事,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喜爱兰花,为的是要用香花供佛,并且也为了美化禅院环境,并不是想生气才种的啊!凡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执著于心爱的事物而难割舍,因为那不是禅者的行径!”
金代禅师的“不是为了生气而才种花”的禅功,深深地感染了弟子们。世间的事物变化无常,我们不必执著于心爱的事物而难以割舍。毕竟,我们喜爱一种事物的初衷,并不是因为失去它时要伤心。人生中的很多东西既然已失去,不妨就让它失去吧。
法国的军队从莫斯科撤走后,一个农夫和一个商人在街上寻找财物,他们发现了一大堆未被烧焦的羊毛,两个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归途中,他们又发现了一些布匹,农夫将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选些自己扛得动的较好的布匹,而贪婪的商人却将农夫所丢下的羊毛和剩余的布匹统统捡起来。重负让商人气喘吁吁,缓慢前行。
走了不远,他们又发现了一些银器,农夫将布匹扔掉,捡了些较好的银器背上,商人却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压得他无法弯腰而作罢。
突降大雨,饥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湿了,他踉跄着摔倒在泥泞当中,而农夫却一身轻松地回家了,变卖了银器,过起了富足的生活。
人生在世,有得有失,有盈有亏。有人说得好,你得到了名人的声誉或高贵的权力,同时就失去了做普通人的自由;你得到了巨额财产,同时就失去了淡泊清贫的欢愉;你得到了事业成功的满足,同时就失去了眼前奋斗的目标。我们每个人如果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的得与失,就会发现,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整个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地得失反复的过程。一个不懂得什么时候该失去什么的人,就是愚蠢可悲的人。谁违背这个过程,谁就会像贪婪的那种人,累倒在地,爬不起来。谁能坦然地面对失去,谁就有可能换来幸福、美满的人生。居里夫人的一次“幸运的失去”就是最好的说明。
1883年,天真烂漫的玛丽亚(居里夫人)中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钱去巴黎上大学,只好到一个乡绅家里去当家庭教师。她与乡绅的大儿子卡西密尔相爱,在他俩计划结婚时,却遭到卡西密尔父母的强烈反对。这两位老人深知玛丽亚生性聪明,品行端正。但是,贫穷的女教师怎么能与自己家庭的钱财和身份相配称呢?父亲大发雷霆,母亲几乎晕了过去,卡西密尔屈从了父母的意志。
失恋的痛苦折磨着玛丽亚,她曾有过“向尘世告别”的念头。玛丽亚毕竟不是平凡的女人,她除了个人的爱恋,还爱科学和自己的亲人。于是,她放下情缘,刻苦自学,并帮助当地贫苦农民的孩子学习。几年后,她又与卡西密尔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卡西密尔还是那样优柔寡断,她终于砍断了这根爱恋的绳索,去巴黎求学。这一次“幸运的失恋”,就是一次失去。如果没有这次失去,她的个人历史将会是另一种写法,世界上就会少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学会习惯于失去,往往能从失去中获得。得其精髓者,人生则少有挫折,多有收获;人会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贪婪走向博大。2.不要指望有什么免费的午餐
天下有免费的午餐吗?贪官拿了别人送来的免费的“午餐”,他就要付出进监狱甚至被处以极刑的代价。彩民中了大奖,他就要常年关注彩票,付出自己的坚持与热情、希望与失望、金钱与时间。所以,当有陌生人告诉你享有免费的“午餐”时,如果你不是乞丐,一定要考虑考虑陌生人说的话。有这样一个故事:
数百年前,一位聪明的老国王召集了聪明的臣子,交代了一个任务:“我要你们编写一本《各时代智慧录》,好流传给子孙。”
这些聪明人离开老国王以后,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完成了一本12卷的巨作。老国王看了后说:“各位先生,我确信这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们不会去读完它。把它浓缩一下吧!”
这些聪明人又经过长期的努力工作,几经删减之后,变成了一卷书。然而老国王还是认为太长了,又命令他们继续浓缩。
这些聪明人把一卷书浓缩为一章,然后浓缩为一页,又浓缩为一段,最后则浓缩成一句。老国王看到这句话时,显得很得意,说:“各位先生,这真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并且各地的人一旦知道这个道理,我们担心的大部分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这句千锤百炼的话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春天播种,秋天才有收获;在生活中,付出的越多,得到的越多。为什么固定电话号码、手机号码中奖这类拙劣的骗术屡禁不止?因为有人上过当,因为这类骗子曾经得逞过。政府、媒体、亲朋好友们告诉你这是假的,可还是有人去相信什么中奖的鬼话。大多数的人都想快速发达,但是却不明白做一切事情都必须老老实实地去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只要放弃投机取巧的心态,实实在在地建立顾客网及组织,成功必定离你不远了。只要还存有一点取巧、碰运气的心态,你就很难全力以赴。不要梦想中彩票,或把时间花在赌桌上,这些一夜之间发达的梦想都是人们努力办事情的绊脚石。
自从传言有人在萨文河畔散步时无意间发现金子后,这里便常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淘金者。他们都想成为富翁,于是寻遍了整个河床,还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借助于它找到更多的金子。的确,有一些人找到了,但更多的人却一无所得,只好扫兴而归。
也有不甘心落空的人,便驻扎在这里,继续寻找。彼得·弗雷特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有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工作。他为了找金子,已把所有的钱都押在这块土地上。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直到土地全变得坑坑洼洼,他失望了——他翻遍了整块土地,但连一丁点金子都没看见。六个月以后,他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于是,他准备离开这儿到别处去谋生。就在他即将离开的前一个晚上,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雨终于停了,彼得走出小木屋,发现眼前的土地看上去好像和以前不一样:坑坑洼洼已被大雨冲刷得平平整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这里没找到金子,”彼得忽有所悟地说,“但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并且拿到镇上去卖给那些富人。他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他们的家园。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一定会赚许多钱,有朝一日我也会成为富人……”
彼得仿佛看到了将来,美美地说:“对,不走了,我就种花!”
于是,他留了下来。彼得花了不少精力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各色鲜花。他拿到镇上去卖,那些富人一个劲儿地称赞:“瞧,多美的花,我们从没见过这么美丽的花!”他们很乐意付少量的钱来买彼得的花,以便使他们的家变得更富丽堂皇。五年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了一个富翁。
只有勤劳才能采集到真正的“金子”,用你的劳动去获得你想要的,比幻想你想得到的更重要。收获大,冉艰苦的工作也会变得惬意。收获可以使人忘却不快的往事,对前景充满信心。从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因而获得最宝贵的经验,这亦是工作——即劳动带来的一种收获。没有付出,便没有收获可言。世上收获最多的人,往往是付出最多的人。记住: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美国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在谈到“华人首富”李嘉诚时说道:
“他有很多哲理性的语言,我都非常喜欢。有一次,有人问李泽楷,他父亲教了他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李泽楷说父亲没有教他赚钱的方法,只教了他做人处世的道理。李嘉诚这样跟李泽楷说,假如他和别人合作,如果他拿7分合理,8分也可以,那他拿6分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他让别人多赚2分。所以每个人都知道,和李嘉诚合作会赚到便宜,因此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6分,但现在多了100个人,他现在多拿多少分?假如拿8分的话,100个人会变成50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
第四篇:一生三求
一生三求人生在世,不过百年,流年似水,此生何求?名利如粪土,富贵似浮云,不论理想有多么远大,境界有多么高尚,不论是为国为家为个人,说到底,最终追求的都是内心的一种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就是幸福。
但幸福的滋味,只有吃得下、睡的着、想得开的人,才能品味出来。春秋时期的大哲学家老子,有“治身养性者,节寝处,适饮食”的说法,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睡的香”为健康的重要客观标志之一,可见,古今中外对幸福的理解都是一
吃得下意味着身体好,睡的着意味着精神没有压力,不生病,精神好,才吃得下;没病痛,没心思,才睡的着,这两点的前提都是想得开。人生在世要活得明白,活的痛快,就要想得开:受到冷落时要想得开,遭到嘲讽事要想得开,受到委屈时要想得开,遇到不平时要想的开,丢了钱财时要想得开,碰到挫折时要想得开,有了灾祸时要想得开......想得开是一种风度,是一种风采是一种胸怀;想得开,是一种气派是一种境界。吃得下、睡的着、想得开的人,时刻都能品味出人生幸福的滋味。其实幸福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不复杂,吃得下、睡的着、想得开,就是最大的幸福。一生有三求,吃得下,睡的着,想得开;幸福有三宝,吃得好,睡的好,活得好。
第五篇:解读周总理伟大的一生
解读“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 终其一生的使命
——读人物传记《周恩来》有感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美国作家迪克·威尔逊所写的长篇人物传记----《周恩来》。传记用翔实的资料写了周恩来这位伟人一生所走过的曲折路程,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毕生信仰,全心全意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中,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中外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受人爱戴和崇敬的伟人,然而却很少有哪位伟人能够象周恩来这样深深感染了整个民族甚至赢得了整个世界的崇敬,当周恩来逝世后,联合国破例为他降半旗致哀。
合上书本,眼前浮现的仍旧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光辉形象,瘦削而又慈祥的笑脸,微微泛白的头发,浓眉下一双深邃又略显疲惫的眼睛;一件中山装,上衣左方是一枚“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像章,右臂稍稍弯曲上扬。
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毛泽东把周恩来叫做管家,这是一个善意的称呼。有一个欧洲外交家曾经这样评论道,如果把中国比作一个家庭,那么深受人民爱戴的周恩来就扮演了一个母亲的角色„”我们都知道,在一个家庭中,母亲的角色至关重要,事无巨细都要关照到、考虑到。而作为一个大国的总理,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中国现状,周恩来总理如同人民的勤务员和公仆一样竭尽全力在管理着中国这个大家庭。
曾记得初中时候学过一篇深切怀念周恩来总理的题为《周总理,你在哪里》的诗歌,年少的我当时尚不能体会作者在诗中的多次喟叹:“周总理,你在哪里呀你在哪里,你的人民想念你!”如今,看过传记《周恩来》后,我终于懂得了他永远活在人民心里的原因,那就是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周总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为了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幸福日理万机、呕心沥血、披肝沥胆,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心里装载的永远是百姓的疾苦,他将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作为了毕生的追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周总理价值观、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的内核,是周总理矢志不移的奋斗定律。他是人民忠实的公仆,也是勤政高效的公仆。作为一个大国总理,周总理日夜处理着繁杂的内政外交、党内外事务。我国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育等各行业的恢复和发展,无不浸透着他的汗水和心血。周总理常说:“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他还对邓颖超和身边工作人员说:“我是总理,我每件事都要想到全国人民”,“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周总理心系群众,时时记挂着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只要是关系到群众的事情,他总是真情对待,体贴入微,关怀备至。他身体力行,哪里群众有灾害和困难,他就及时出现在哪里。他经常教导说,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像春蚕那样吐出最后一根丝,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与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中,白天他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体验人民生活,晚上仍旧是伏案研究政府文件直至深夜。
1972 年 5 月,经专家会诊确定,周总理身患癌症。他每天克服癌症带来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坚持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可谓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看过书中这样几个真实的数字之后我不禁哽咽无语:“周恩来住院期间动手术14次,但他仍同中央和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233次,会见外宾63次,开会47次。”他身体力行、切切实实履行着“为人民服务而死”的伟大诺言。
行之以躬,不言自信;追昔抚今,心潮澎湃。由敬爱的周总理我想到了我们现任的温家宝总理。作为泱泱大国的总理,温家宝身上肩负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之重任,他始终牢牢把握“执政为民”的正确航向,深入农村基层调查研究,体察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形成了亲民爱民的工作作风,在政坛上树立了一个亲民总理的伟大形象,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他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奔波着、劳碌着;饥寒温饱、民族大义、江南塞北、江河土地,每一样他都无法放弃,下矿井、进学校、踏暴雪、进农家,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温家宝总理的身影。我们无数次在电视画面上看到,每次面对众多不幸的灾区群众,温家宝总理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饱含深情、语言哽咽、眼含泪水。“我们国家和灾区人民都是一家人,哪怕有一丝希望,我们就要作出万分的努力„„乡亲们的灾难就是大家的灾难,乡亲们的痛苦就是大家的痛苦,乡亲们失去的亲人也是大家的亲人„„”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总理亲切的话语,都会化为中华民族战胜重重困难的强大动力,使10多亿人民发挥出无穷无尽的力量,打下一个又一个的抗灾硬仗。于是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亲民总理,爱民总理,甚至还有好多人把他与周恩来总理相媲美。
官员的形象不是刻意装出来的。一个细心的举止,一个充满温情的微笑,往往不经意间就能彰显人格的全部魅力。只要心中有人民,人民就会打心眼里爱戴和拥护他。但愿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能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温家宝总理为楷模,常怀爱民之心,常动亲民之情,常施惠民之政,常行助民之举,为人民服务“不敢稍有懈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高举旗帜,努力践行党的十七大精神,执政为民,造福百姓,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人民将会更加幸福,我们的祖国将会更加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