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轼的一生(共5篇)

时间:2019-05-15 10:2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读苏轼的一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读苏轼的一生》。

第一篇:解读苏轼的一生

大家好,本人笔名为文刀,此次为你:

解读苏轼的一生

作为苏轼的眉山老乡,这两年我一直想写写我心中的苏轼,可一直没有下笔。苏轼文风是行云流水,我今日也乱写一下,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了这个欠账。

中华三千年文人丛林,苏轼是我的最爱,凡是见到有关苏轼的书,我几乎都读都买。唐宋八大家全集,浏览为主,只有苏轼全集唯一细读品味,这或许与我有苏轼眉山小老乡情结有关。苏轼已经被古人写满了。感谢宋代印刷术发达,宋人爱写日记、笔记,苏轼一生历史素材丰富,轶事多多。作为有号召力的文化明星,苏轼也被今人写烂了。中国人林语堂用英文写成《苏东坡传》,后人再反译为中文,不愧一代名传,文笔灿烂,摇曳多姿。我看新出的刘小川的《苏东坡》和徐棻的《苏东坡和他的大宋朝》虽然篇幅大得多,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相比,还是不是一个数量级。大文人写大文人,时有神来之笔,实在难以超越。刘小川写苏东坡,人物对话若彻底用四川话来写,也许更有味道。徐棻写苏东坡,采用戏剧手法,虚构人物,如苏兴、江琥之类,又想历史写真,两难。她还不如干脆写成一个电视连续剧剧本。我看苏轼,千年后还有高分贝余响,杭州密州徐州黄州惠州儋州眉州都在抢夺这块金字招牌,不只因为他文学各个方面全能,更重要的是他人格完美,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在大文豪中最有世俗凡人样、人间烟火味,很有大众亲和力。他没有理学家那种假正经、伪道学味,可以亲切称他为我们的苏东坡。

苏轼是北宋高官,最高做到翰林学士知制浩,相当于国务院秘书长,离参知政事(总理级)差一点。他是小皇帝的老师,又是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的秘书,可惜皇帝学生宋哲宗亲政后欺师。看来他与张居正一样,师生关系没有搞好。纵比来看,在宋代当文官最舒服,有官妓佐酒伴游,也许还陪睡。苏轼本人长相清瘦,身高170厘米以上,比欧阳修人才强,又会诗词文赋,语言活泼风趣,因此更有女人缘。我猜测身在后宫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都有点暗恋他,皇帝宰相都有点嫉妒他。他性激素水平似乎并不高,子女数量不如弟弟苏辙。他性心理不变态,没有今日张二江之流大贪官大色官那样烂淫乱交,炫耀108数字心理。他坦言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戒除性欲最难。举例说苏武北海牧羊,九死一生之际,还不免为胡妇生子。他说人生忍痛易,忍痒难。只这一点,我看就比司马光、朱熹之类活得真实,洒脱得多。苏轼会欣赏美女,美女也喜欢他。他的戏诗“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让黄州歌女李琪不朽。他的判词“这回还了相思债”让杭州色和尚了然被刑杀,九泉下也甘心。刘小川说苏轼在徐州时代就收王朝云为妾,还浓笔重彩,摹写王朝云心态。十四五岁的杭州女子,小小年纪,哪有那么复杂的单相思心理和嫉妒心态,她内心会与歌妓琴操、巫亮、王胜之、温超超等暗自较劲。刘小川怕是先入为主,拔高了。我看还是林语堂写得合理些,苏轼是在黄州时代才收用王朝云为侍妾。

我个人感觉苏轼八字有点问题,他似乎有克妻命。原配王弗死得早,夫妻十年,26岁去世。继配王闰之死得年轻,夫妻二十五年,46岁去世。侍妾王朝云在黄州好不容易生了一个幺儿苏遁,苏轼很是高兴,写下唯一的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可惜幺儿苏遁没有保住,十月夭殇,王朝云再没能生育,遗恨连绵。夫妻生活约十五年,34岁去世。三位夫人生不能与苏轼白头偕老,死后只有王闰之一人与老公异乡相伴。

苏轼本人,44岁似乎是个坎,农历7月28日似乎是他的凶日。他的忌日是这一天,幺儿苏遁死是这一天,湖州任上被逮押送乌台也是这一天。乌台诗案成为北宋朝野热议时事和千年文坛历史话题,苏轼大名得暴天下,得留后世。我有时想,苏轼到湖州写谢表,何必写上““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之语。现在应当承认这谢表写得确实有刺,有点瞧不起上级领导意思,是他自己主动挑事,让首都开封城内的上司借机整治他。这些总理级小人物那时想不到这么一弄,历史定论是害己不利人。乌台诗案中的小人群都臭名万年,贻害子孙。余秋雨写《苏东坡突围》,更揭露了大科学家沈括伪君子两面派真面目。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倚。没有乌台诗案,我看就没有大名赫赫的苏轼。没有苏轼被发配到黄州监管,自食其力,耕耘东坡几年,苏轼更不会变成苏东坡,他一生文学成就要大打折扣,肯定没有念奴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中国文坛巅峰作品问世。

苏轼是黄州的大恩人,苏轼只是写: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就惹得后人起劲,硬要把赤壁大战发生地考证在此。赤壁赋中黄州赤鼻矶显得高耸清新,实地路过一观,绝对有点失望,与宽阔的长江比起来,黄州赤壁一点也不漂亮不高峻。我有时想文人一支笔确是厉害。苏轼当徐州太守只有两年多,就把千年徐州州牧姓名全部压倒掩埋。徐州城周群山,云龙山一点也不雄壮,因为有了苏轼的放鹤亭记,有了苏轼的醉卧石床轶事,就惹得乾隆爷、毛主席、胡耀邦都来登临。现在山顶树起一群假鹤,成为徐州第一名胜。

苏轼农历1036年12月19日生于四川眉州纱縠行,属于半商半官家族。在封建中国,纯农耕家庭哪里有经济实力培育文化子弟。农贾双来才能起家,士商携手才能致富,这或许是一个历史规律。苏轼农历1101年7月28日客死常州,虚岁66岁,恰与恩师欧阳修、敌友王安石同寿。他自己怕也想不到,一生多难,乌台不死,惠州不死,儋州不死,半途回到常州却死了。他末年能够渡海、渡岭,安全回北。我感觉这可能与新皇帝宋徽宗比其哥哥有文化素养,喜欢文化人有关;也可能与他当年好心,把混混高俅介绍进了端王府有关。这件好事在北宋灭亡后,在《水浒传》里就成为坏事了。苏轼没有战略眼光,看人不准,没有预见,算他人生唯一弱点。

天佑善人,苏轼末年有幸见到了想方设法要治死他的章惇宰相被流放。他写信给其子章援,饶恕并宽慰了这个嫉妒小人,给自己的人格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他想买田归老宜兴。我想那时他有了提举成都玉局观的退休领薪职务,天若假其年,也许他会省亲回到四川眉山老家来看看祖屋祖坟。可惜天绝善人,他没有活足70岁,临终也还脱达:“我平生未尝为恶,料不会坠入地狱”。游览常州苏轼这个老乡临终地时,我心中一直有种别样的感觉。苏轼幸运,年纪轻轻,1056年经川陕陆路出川到达汴梁,次年兄弟同考进士,就一举成名,苏轼还是榜眼。宋朝国土小,人口少,重文轻武,进士我看历朝历代只有宋代最为好考,眉山宋代就出了886名进士,苏轼幸遇恩师欧阳修慧眼,他没有为拿到这块官场敲门砖而浪费人生大好年华。他生于眉州,宦游各地,贬官各地,眉州汴梁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颍州扬州登州定州惠州儋州,足迹几乎遍布北宋疆土。古今一理,当京官容易陷入人事旋涡,当外官则比较超脱,还有不用花私人钱到处旅游的好处。苏轼在汴梁当大官感觉不舒服时就要求外任,这很明智。我感觉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苏轼仕途顺利时,他写的诗词文赋一般比较平淡,只有处在贬官时期,他的作品才才气充溢,佳作涌出,后人最爱诵读。哎,文人不做官,做官非文人。苏轼末年自己评价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的,管制在黄州时,他醉唱: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流放在惠州时,他低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离开海南岛时,他高唱: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种人生豁达境地,我看前世无一,后世无二。苏轼之后,明清两朝官员发配要远到云南腾冲、新疆伊犁、黑龙江宁古塔等地去。明清皇帝们似乎从苏轼诗文中得到了启示,岭南风光很美丽,衣食住行都简易,荔枝可吃海可浴,哪有这种流放地。

苏轼的诗,喜用七言,博喻连篇,如游镇江金山寺、徐州百步洪等篇。有时真有点嫌他炫材好博,他爱写诗,写得最多,三千多首,在宋诗中题材丰富。可除了几首七绝脍炙人口:不识庐山真面目。春江水暖鸭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望湖楼下水如天等,他的诗佳作不太多。有唐代李白、杜甫摆在那里,苏轼他再有诗歌天才也无法超越。

苏轼的词,后世公认他是豪放派词人。通览他三百余首词,我看他的豪放词就那众所周知的几首:江城子、浣溪沙、菩萨蛮、念奴娇、定**。。苏轼本色我看还是属于婉约派,他的豪放词只是开创而已。他的绝妙好词都是婉约型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无情流水多情客。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李清照批评苏轼的词不太严格符合音律。这正是苏轼高处。他若依规依矩填词,象周邦彦那样,哪里写得出传唱千古的天籁好词来。苏轼实可称为一代词圣。

苏轼的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我看读起来最有味。韩愈多谀墓之作,已经有了可厌的道学气。柳宗元山水游记好,可惜格局小了点。欧阳修生逢承平年代,歌功颂德之作多。王安石性格古怪,文也古怪。老苏和小苏文气不如大苏,三苏的议论文都算一个套路。曾巩作品太少。苏轼的文、赋实有李白诗歌风骨,他起首一般突兀,变化多端,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行文神秘莫测,结尾有时喜欢用歌行,如凡物皆有可观。文起八代之衰。。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苏轼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他不喜欢做谀墓文,外快收入因此少了一大截。他只对张方平、陈襄等七位对自己有大恩德的人才写墓志铭,估计也是义务。他也不喜欢做序,因为他祖父名苏序,要避讳。在不得不做序的时候,他一般改称引,这也少了一些润笔收入。真要定评苏轼,我看可以仿照李白诗仙,给他一个苏轼文仙的称号。

苏轼的赋,他写得少;小品文,他写得多,如《东坡志林》。赋基本上篇篇是极品,《前赤壁赋》的出世或许标志着赋的创作水平到了历史的珠穆朗玛峰,让前人和后人无可企及。小品文,开了明、清、现代性灵一派,生趣盎然,乐天知命。难怪林语堂要引苏轼为知音,单独为苏轼这个文人写传。

苏轼热爱生活,随遇而安,喜欢开玩笑,雅俗共赏,在今日肯定是一个编段子的高手。他开弟弟苏辙玩笑: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开朋友陈慥玩笑: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后世冯梦龙《醒世恒言》更编出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说他开苏小妹玩笑: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新婚之夜苏小妹出题刁难“闭门推出窗前月”,新郎秦少游在苏轼帮助下才对出“投石冲开水底天”妙句。可惜苏轼成年没有亲姐亲妹,他只有一个弟弟苏辙。我最喜欢他与佛印等和尚斗机锋、逗和尚的故事,如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如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后人更生发出苏轼游览庙宇,小和尚先不认得。。最后他题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妙事。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更借力苏轼,编出讽刺和尚为僧、和尚、鬼乐宫、色中饿鬼的宝塔诗,这有点以偏概全,过分了。

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今后千年我看眉山也出不了苏轼这样的大文豪了。眉山市以东坡老家为成乐高速公路标语牌,各种宣传资料号称三苏故里,我看着眼点只有大苏。眉山市中心的标志物三苏群雕,老苏居中,大苏在前、小苏随后,只有大苏显得高拔,雕塑家看来拿捏到位。东坡故居纱縠行后人改建成三苏祠。近年眉山市正对三苏祠大门修建了三苏纪念馆。眉山市整治通惠河,树有苏轼徐州抗洪大型石墙浮雕,财政投入确实不少,吸引来的游客还是不多。三苏祠和三苏纪念馆,周围商味建筑低俗拥挤,今后怕也难拆迁扩建。

我有时想苏轼死后埋骨河南郏县,河南人似乎不太注重。如果他和弟弟当年选择回川与父亲共葬眉山市土地乡就好了,今日眉山旅游业怕已经搞大。青神县中岩风景区,树有苏轼与王弗雕像,宣传为苏王初恋之地,毕竟于史无据。眉山号称千载诗书城,修建了远景楼、东坡外滩,现正大力打造两宋荣光大道、东坡文化产业。这个东坡老家的名号没有他家来抢。我更希望东坡老家的大小官爷们,多多学学苏轼的人格和官格,多做好事,不做坏事,更不要做匪事,这才是传承东坡文化的真谛。

第二篇:苏轼的一生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2]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3]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4]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5] 好美食,[6]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7] 好品茗,[8] 亦雅好游山林。[9]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10]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1]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12]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13]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14]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15]

东山再起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17]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15]

筑建苏堤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13]

流落儋州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苏东坡夜游承天寺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13]

最后结局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18]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19]

2主要成就编辑 文学成就 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 “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诗作

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22]

绘画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22] 《黄州寒食诗帖跋 黄州寒食诗帖》[23]

第三篇: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苏轼与她们情真意笃。王弗生长子苏迈,王闰之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朝云在黄州时生下四子苏遁,却不幸夭折。朝云在闰之病逝后,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不幸病死于惠州。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作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朝杰出的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是我国古代文坛上的巨星之一,几百年来深受人们的敬仰和喜爱。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苏轼与她们情真意笃。王弗生长子苏迈,王闰之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朝云在黄州时生下四子苏遁,却不幸夭折。朝云在闰之病逝后,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不幸病死于惠州。

《蝶恋花》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二句,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下片抒写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三句,用白描手法,叙写行人(自己)在“人家”墙外的小路上徘徊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词人至此才点出自己的身份是个“行人”,固然是指当下自己是这“绿水人家”墙外的过路人,但也有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夫》)的含义在内的。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隐指惠州远在天涯海角,则此处的与佳人一墙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吗?尾二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对佳人离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此二句极有理趣,盖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词人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全词构思新巧,奇情四溢。写景、记事、说理自然,寓庄于谐,语言回环流走,风格清新婉丽。此词在旨趣上与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蕴着乐观旷达,这种精神是贺词中所没有的。苏轼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这首流传千古的《蝶恋花》,其实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苏东坡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出了名的大才子,礼部考试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的极力赏识,殿试中,得到了宋仁宗赵祯的称赞,成为新科状元。

当年苏轼的父母为了避免苏轼兄弟俩进京考试后,会被京城中的官宦富商选上乘龙快婿,就在进京前为他们兄弟办了婚事。

当时苏轼才18岁,他的新娘名王弗,16岁,那时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苏轼心里想,自己连人都没有见过,光凭媒人介绍就结亲?不行!我得去看看。他悄悄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王弗,约他在王家后花园的墙外见面。

王家离眉山二十多里,骑马一个时辰便到。苏轼见绿水逶迤的王家苑外,园门紧闭,只听见墙内传出少女嬉笑之声。他登上高处,往园里一看,见几个年轻女子在打秋千,不知其中有无王弗,更不知未来的妻子会不会开门与他相会......时值暮春,从园内探出墙头的杏枝上,依然是红花凋落,成荫的绿叶丛中,缀满了蚕豆大小的以幼果。溪边柳林的花絮正随风飘散......不知是惜春的伤感,还是对未婚妻子不来赴约的失意,苏轼心里不觉生起一丝酸溜溜的惆怅。他没精打采的往回走,一路上,清风习习,乳燕翩翩,溪边坡上,碧草如茵,心中又升起一种清新的快意。回到家,他便作了那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然而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几句,却总能越过苏轼与王弗,想起王朝云。

苏东坡有三个妻子,一个最爱的人。

三个妻子都姓王,最爱的一个人的姓苏。

他的妻子的名字依次是:王弗、王润之、王朝云。

他最爱的人的名字,不可考。每个神气完足的人物的心底萦绕的那些甜蜜,总是那么隐晦而迷蒙,叫人望眼欲穿也捉摸不透、看视不清。只知道那位女子是他的堂妹。正因如此,东坡才未能娶此伊人。设若那个女孩子不姓苏,我实在想不出东坡娶不到哪一个聪明秀丽的女子。因为,聪明的女子总会爱上东坡的。或许他的堂妹才真可谓是“苏小妹”,美丽端方,机灵聪慧。而传说中嫁给秦观的那位苏东坡的亲妹妹,则纯粹是捕风捉影,胡编乱造而来。堂妹最终嫁给了柳仲远,名不甚大,才不甚高,品行端正,清贫一生。她比颠沛流离的东坡早逝,香消玉损之际,东坡心如刀割,不顾年高体衰,往坟头吊谒,作祭文一首。以前东坡也写过两首诗给她,但平常视之颇不易解,因为那实在像倾吐衷情、表达爱愿的情诗。

再说他的妻子。苏东坡颇有女人缘。当然这里不是讲他的风花雪月史,而是说,东坡的一生颇受女人的理解及照顾。除了三个妻子,他所侧身的宋朝中,有两(三位?记不清了,懒得查)位皇太后都曾在他受小人排挤之际努力保护过他。女人最能理解男人,当苏东坡受到这么些女人的眷顾及帮助时,这些女人是值得尊敬的,她们不啻为“巨眼英豪”,而东坡更值得夸赞,只有他这么样的人,才具有让很多优秀的女人理解的能力。

王弗是东坡的结发妻子。也是东坡的姨家表妹。不知娶了表妹却不能娶堂妹的东坡在结婚的时候有何感想,他那时只有18岁,可能由于年轻气盛,未能留下诗文。幸而王弗颇有才华姿容,且知书达理,明晓事体。所以,在旷达豪放的东坡和生人晤谈时,总有王弗在“垂帘听政”,因为事后她能告诉东坡要不要和他见面的这个人深交。林语堂曾经这样评价王弗:“才华过人的诗人和一个平实精明的女人一起生活之时,往往是显得富有智慧的不是那个诗人丈夫,而是那个平实精明的妻子。”可惜红颜易老,王弗在26岁时归西,苏轼将之安葬在母亲坟旁,并在那里种植了3000株松树。十年后,39岁的东坡写下了那首悱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弗死后三年,东坡和王润之结婚。之所以是三年,是因为期间东坡要为死去的父亲苏洵居丧。王润之是王弗的堂妹。她打小就佩服姐夫的文采风流,并且她也有一个对东坡五体投地的哥哥。于是,因父母双亡有了婚姻自主权的东坡在润之哥哥的张罗下,和润之结了婚。这时候,东坡大概是32岁,王润之20多岁。王润之温柔贤惠,不比王弗善于识人,她事事迁就东坡,默默地支持苏轼度过了他一生中坎坷不已的二十多年。其间,东坡遭遇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槛:乌台诗案。但是,王润之在死时也享尽了尊荣,因为那时正好是苏东坡被重新启用,且官居三品的时候。王润之有一个风光的葬礼,更重要的是,东坡死后和她葬在了一起。王润之对东坡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她在杭州时为东坡纳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妾。

这个小妾就是东坡的第三任妻子王朝云。她12岁时即被王弗收纳。在王弗死后,东坡将之扶正。朝云比东坡小了近三十岁,但还是比东坡早亡,在四十岁左右死于疫病。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可以说明王朝云对东坡的理解程度: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之后,东坡为纪念朝云在西湖边建“六云亭”,并写楹联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东坡晚年对佛法情有独钟,朝云亦是,且被东坡称为“天女维摩”。

东坡虽有娇妻三人,却都红颜薄命,让人唏嘘。

但如果,我们假设王弗能伴东坡终老。或许,在这位精明的夫人的匡助下,东坡的人生路途就不会那么崎岖了。而路途一旦平坦,也许就没了那隐藏在诗文中的极致之美。

幸耶?哀耶?

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在时间的广淼之湖上泛舟的东坡,或许不会这么看,这么想。

知心知意的红颜知己——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东坡似乎与王姓颇为有缘,原配夫人王弗,嫁到苏家时才十六岁,红 王弗 王弗 袖添香,是苏东坡的伴读良友,可惜二十七岁便去世了。化为苏东坡感情极深处的悲思。王弗去世十年后,在密州的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苏东坡为她写下了千古第一悼亡词《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弗去世三年后,苏东坡续娶了王闰之,是前妻的二堂妹,她性情温顺,对王弗的儿子苏迈视如己出,是一位贤妻良母,也深得苏东坡敬重。王朝云的地位虽不能与王闰之相比,但她在精神和艺术感受上,又比王闰之更能进入苏轼的精神世界。她不是靠练达持家的处世经验,而是凭着对艺术生活的了解与体验,对细腻感情的把玩品味,与富有浪漫气质的苏轼相贴近的。

王朝云与东坡先生相知之深,可谓一举手、一投足,都可知道对方的用意,东坡所写的诗词,哪怕是轻描淡写地涉及往事,也会引起朝云的感伤。最典型的莫过于东坡所写的《蝶恋花》词: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据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这首《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 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古人认为,芳草为柳绵所化,所以枝上柳绵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随风而生。这首词也暗喻了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的命运。在政敌的迫害下,他生涯类转蓬,一次比一次贬得远,一次比一次遭受的打击大。朝云唱到那两句时,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对苏东坡忠而被贬、沦落天涯的境遇是同感在心,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而东坡亦是知她的这份知心,才故意笑而劝慰,两人之知心,可见一斑。

如果说王弗努力在苏轼的仕宦生活与处理人际关系工作中给予苏轼深深地关注和帮助;王闰之在苏轼经历大起大落的人生沉浮中,认同了苏轼的人生价值观,让他感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那么,王朝云则以其艺术气质,能歌善舞,对佛教的兴趣和对苏轼内心的了解与苏轼相投契。

据毛晋所辑的《东坡笔记》记载: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机械。”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坡捧腹大笑。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从此对王朝云更加爱怜。

说苏轼满腹文章,或满腹聪明才智,当然也对,但苏轼之为苏轼,其在新旧两党当权时都受打击,确实因为他一肚皮都是些不合时宜的思想。难怪苏轼捧腹大笑,把朝云引为知己。朝云深知,经历生死沉静的人生变故之后,苏轼对于高官荣宠已视之淡然,在苏轼仕途上春风得意的背后,隐藏着他对人生祸福相倚的忧惧,对物质富有的厌弃和精神生活之空虚的种种感触。能透视苏轼内心世界致此,称得上是苏轼的红颜知己了。

。写这首词的时候,王朝云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小丫头。多年后的一个秋天,层林尽染,落木萧萧。朝云唱起这首老歌,竟突然泪流满面。苏轼问她何故,朝云说:“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就再也唱不下去了。”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

古人认为,芳草为柳绵所化,所以枝上柳绵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随风而生。这首词也暗喻了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的命运。在政敌的迫害下,他生涯类转蓬,一次比一次贬得远,一次比一次遭受的打击大。朝云唱到那两句时,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

(1)“蝶恋花·春景”,元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春景”:这是一首写春景的很有名的小令。上片写伤春:触目红花纷谢,柳绵日少,青杏初结,普天芳草,充满了繁华易逝,“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下片写伤情:借“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意象,寓有对朝廷一片痴心却被贬官远谪的惆怅,含蓄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坎坷、飘泊天涯的失落心情。此词作于何时已不可考。曹树铭《苏东坡词》以为作于苏轼密州时期:“细玩此词上片之意境,与本集《满江红》(东武城南)之上片相似。而本词下片之意境,复与本集《蝶恋花》(帘外东风交雨霰)之上片相似。以上二词,具作于熙宁九年丙辰密州任内。铭颇疑此词亦系在密州所作,志以待考。”李世忠则以为作于苏轼黄州时期。张志烈则以为作于苏轼定州时期。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则以为作于苏轼惠州时期的绍圣二年(一〇九五年):“《年谱》:绍圣二年乙亥,先生年六十,在惠州。柯常、林抃、王原、赖仙芝游白水山。三月十九日自嘉佑寺迁居合江楼;《纪年录》、《年谱》、《总案》均失载,朱、龙二氏不编年。按:《冷斋夜话》与《林下词谈》均云朝云在惠州常歌此词(《历代诗余》卷一一五引《冷斋夜话》:“东坡《蝶恋花》词云:‘‘花褪残红青杏小„„’东坡渡海(岭),惟朝云王氏随行,日诵‘枝上柳棉’句,为之流泪。病极,犹不释口。东坡作《西江月》悼之。’”),《林下词谈》姑无论,《冷斋夜话》作者惠洪与东坡同时而稍晚,其言或不误据。果如此,当作于惠州时期或更早。因乙亥为东坡在惠州所经第一春,暂编于此,以俟详考。”邹同庆、王庆堂《苏轼词编年校注》则亦以为作于苏轼惠州时期的绍圣二年:“绍圣二年(一〇九五年)春,作于惠州。案:朱本、龙本本词俱未编年,曹本有注云:‘细玩此词上片之意境,与本集《满江红》(东武城南)之上片相似。而本词下片之意境,复与本集《蝶恋花》(帘外东风交雨霰)之上片相似。以上二词,具作于熙宁九年丙辰密州任内。铭颇疑此词亦系在密州所作志以待考。’宋人笔记载此本事,均是苏轼贬官惠州事,如《冷斋夜话》云:‘东坡《蝶恋花》词云:‘花褪残红青杏小„„’东坡渡海(案,此处有误。朝云死于惠州,东坡渡海时已不在人世。‘海’应为‘岭’之讹)惟朝云王氏随行,日诵‘枝上柳棉’二句,为之流泪。病极,犹不释口。东坡作《西江月》悼之。’(《丛书集成》本《冷斋夜话》无此条,见《历代诗余》卷一一五引)《林下词谈》亦云:‘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青杏小’,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云:‘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遂罢。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见《琅嬛记》卷中、《青泥莲花记》卷一下、《词林纪事》卷五引)果如以上记载,则此词当作于贬官惠州期间。又词中‘天涯何处无芳草’之‘天涯’,是苏轼贬官岭南时诗文中惯用词语。另如绍圣二年在惠州所作《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诗云:‘只知吴楚为天涯,不知肝胆非一家。’绍圣四年惠州所作《次韵惠循二守相会》诗云:‘且同月下影三人,莫作天涯万里心。’故本词中之‘天涯’,亦非泛言,当指地处偏远的惠州。基于上诉分析,姑将此词编于绍圣二年春,以俟详考。”

(2)“花褪残红”:褪,脱去,花褪残红即花瓣落尽。白居易《微之宅残牡丹》诗:“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摧花不全”。“青杏”:未熟的杏子。因颜色青绿,俗称青杏。杏树一般四月萌芽上旬,中旬开花。至五月上旬,杏花凋谢,青杏结于枝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四月八日》:“四月八日(农历)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唯州南清风楼最宜夏夏饮,初尝青杏,乍荐樱桃,时得嘉宾,觥酬交错”。“小”:毛本作“子”。

(3)“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4)“绕”,元本注“一作晓。”(5)“柳绵”:即柳絮。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诗:“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

(6)“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7)“墙里秋千”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又卷一:“却,犹倒也;谨也。”“却被”,反被。唐·胡曾《汉宫》诗:“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译文:

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春天还会到来的)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熙宁七年,苏轼在杭州时,曾收侍女朝云,时年十二,后收为妾,侍奉苏轼二十三年,随他颠沛流离、起起落落直至惠州。朝云美丽、贤惠,长于歌舞,陪伴苏轼度过了无数艰难岁月,是苏轼至亲至爱的患难伴侣。据相关文学资料记载,在惠州,一日,苏轼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于是,请朝云唱《蝶恋花•春景》。朝云歌喉婉转,满目噙泪。苏轼就问:“朝云为什么这样伤心?”朝云回答:“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说罢更不能成声,自此终日惆怅,不久抱病而终。此后,苏轼郁郁寡欢,终生不再听人唱此词。全词如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首词上阕“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意思是说,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有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不要担心,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这里,词人描绘了一片暮春景色。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这既交带了地点,也通过“燕子”和“人家”来增添了暮春时节的活力。“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柳棉”即柳絮。意思是说,柳絮漫天飞舞,芳草无际。“柳絮”和“芳草”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是最易撩人愁思的意象。芳草总是那样无情的延伸远方,柳絮却又纷纷扬扬飞舞,最易勾起思念之情与惆怅之感。词人用了一个“又”字,不但暗示了词人谪居此地已非一载,而且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岁月无情,悲从中来的伤感之情油然而生。“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春色无边,芳草茂盛。这里,词人不但用青青芳草渲染了暮春时节的“乐景”氛围,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词人化用了《离骚》中“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以此表明了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的深层意义。这是词人苏轼豪放、洒脱的表现,更是词人的无奈之举。词人“以乐景表哀情”,真是倍增其伤感。

据有关资料记载,朝云唱此词至“枝上柳绵”句时,感受甚深,情不能自抑。苏轼却笑曰:“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悲秋”是词人苏轼的人生感悟,表现出词人年岁如秋而壮志难酬的叹惋。“伤春”是朝云的人生体验,是朝云对青春如残红飘絮无情的感叹。

下阕“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重在伤情。“消”即消失。“多情”指墙外行人。“无情”指墙里佳人。意思谁说,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外的行人听到了笑声。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多情的行人惘然若失,凭空生出无限的烦恼。“墙”喻指隔离物。从作品表层看,似乎是描写生活中邂逅的恋情,但从深层次看,却是反应了苏轼密州时政治上抑郁的心境。似乎苏轼与朝廷之间也是隔着一堵墙的。“佳人”(即美人)不正流露出苏轼渴望朝廷理解的情结。屈原在《离骚》中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其中的“美人”喻指理想中的人,即楚王。然而,词人却“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最终落得贬谪岭南的下场。因而,“多情却被无情恼”实际上暗示了词人嘲笑自己的多情,一心一意为朝廷,最终被打击流放,来到这偏远的岭南还想到朝廷,真是增加了无谓的愁苦。

总之,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在艺术上,本词还表现出婉约词风,不但以乐景表哀情,而且实写虚写交互中,加深了词人的情感深度,表现出了词作的深沉意蕴。

第四篇:解读三宅一生

三宅一生

1938年生于日本广岛,六十年代初,他考入东京多摩美术学院设计科,学习服装设计。1965

年,他赴法国巴黎留学,1966年成为著名时装设计师拉•罗修的助理设计师,1968年又转到

纪•梵希门下,担任助理。在两位大师的培养下,学到了许多高级时装设计和复杂制作工艺的技巧,他于1969年辞职渡美,任杰弗里宾的设计师,研究成衣服装设计。1970年回到日

本后,在东京开办了“三宅时装设计所”。1971年,三宅一生赴美,在纽约首次举行了个人

时装发表会,曾轰动一时,1973年,他又在巴黎举办了高级成衣发表会。1976年,举行了

名为“三宅一生与12个黑女人”的剧装表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77年荣获“1976年全

日设计奖”。1983年又获美国时装设计协会奖三宅一生的作品选择的设计素材不拘

一格,外观造型自由奔放,从中可以看到他理想主义、乐天派和充满挑战的个性,他的作品

常常来自未知的源泉,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他设计的服装形态差异很大,但总是充满个性的灵光,带着无拘无束的解放感。三宅一生极具艺术家的精神与气质,他将服装中的艺术属

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将服装设计的领域扩展到了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范围。三宅一生是一位艺术造诣很高的设计师。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个性很强。评论界认为他所表

现的是活动的雕塑。设计作品充满了对比之美,生动的配色,正如国家Rouseau自然的色调

一般,布料的弹性运用,在走路时亦能显出身形。而他对于材质的独到风解,使得褶裥的花

样更多了。三宅一生是假服装发表之名,行艺术创作之实从那时起,他开始用缠裹和重叠的方式,以富有异国情调的织物与日本传统的服饰观念相结

合。为了这个目的,三宅一生设计了三种不同性向的织品,均能达成简便易穿的要求,这些

织物分别是Splash、Twist和 Pleat Please。这三种织品各具特色,但都以皱褶的处理为基本

形式,经过特殊的整理过程使织物具有随身舒适的效果,其中Pleat Please是三宅最为人知的织品代表作。虽然这种面料的始创者是30年代的意大利著名设计师马瑞阿诺•佛坦尼

(Mariano Fortuny),但三宅一生将这种带有细密褶皱的布料注入了更多新意,并在设计中使

它在造型方面的作用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品牌简述:

三宅一生是伟大的艺术大师,他的时装极具创造力,集质朴、基本、现代于一体。三宅一生

似乎一直独立于欧美的高级时装之外,他的设计思想几乎可以与整个西方服装设计界相抗

衡,是一种代表着未来新方向的崭新设计风格。三宅一生善长立体主义设计,他的服装让人

联想日本的传统服饰,但这些服装形式在日本是重来未有的。三宅一生的服装没有一丝商业

气息,有的全是充满梦幻色彩的创举,他的顾客群是东西方中上阶层前卫人士。公司简介:

创始人Issey Miyake 三宅一生1938年出生于日本广岛,曾在Givenchy(吉旺希)公司任

设计助理。1970年在东京成立了三宅一生设计室此后相继成立了三宅一生国际公司、饰品

公司、欧洲公司、美国公司等。曾获日本时装编辑俱乐部奖、迈尼奇时装报大奖、纽约普瑞

特(Pratt)学院杰出设计奖、美国时装设计协会奖、奈门马科斯奖等多项大奖。褶皱大使三宅一生

第五篇:苏轼

苏轼

一、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二、经历 1.早年经历

苏轼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祖父是苏序,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也雅好游山林。2.进京应试

1056年,苏轼首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当时主考官是欧阳修。苏轼写下文字让欧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预见苏轼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3.自请出京

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派任杭州通判和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4.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冈市团练副使。此时苏轼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许多千古名作,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4.最后结局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死于常州,葬于汝州郏城县,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三、成就

(一)文学 1.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

2.诗作

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在几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生活阅历极为丰富。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理趣诗。

苏诗中有冷静旷达态度的体现,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对苦难傲视和对痛苦超越。苏轼学博才高,苏诗表现能力惊人,在苏轼笔下什么都是题材。北宋时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苏轼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具有极大创作成就。

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还避免宋诗尖新生硬和枯躁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3.文章

在苏轼文道并重和“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泛指事物的规律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具有极高的表现力,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二)艺术 1.书法

苏轼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2.绘画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和程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提出“士人画”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主要作品 1.古文:《记承天寺夜游》、《记游定惠院》、《石钟山记》、《天石砚铭》等 2.诗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3.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中秋》、《满江红》、《浣溪沙》、《水调歌头·中秋》等 4.书法:《赤壁赋》、《洞庭春色赋》、《怀素自序》等 5.绘画:《潇湘竹石图》《小鸡啄米图》《枯木怪石图》等

五、评价 1.综合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2.各家评价

宋高宗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黄庭坚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王直方: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王灼:东坡先生以文章馀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周济: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

刘熙载: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

王鹏运:北宋人词,皆可模拟得其仿佛。唯苏文忠之清雄,夐乎轶尘绝世。沈曾植:“东坡以诗为词,如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夏敬观: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

林语堂: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钱穆:苏东坡诗之伟大,他的人格也伟大的,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

下载解读苏轼的一生(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苏轼的一生(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轼(共5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解读周总理伟大的一生

    解读"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 终其一生的使命 ——读人物传记《周恩来》有感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美国作家迪克·威尔逊所写的长篇人物传记----《周恩来》。传记用翔实的资......

    浣溪沙苏轼(共五篇)

    浣溪沙苏轼 内容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簌簌,花朵飘落的......

    苏轼 浣溪沙(共5则)

    浣溪沙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苏轼 教学目的: 1、感受作者笔下描绘的农村生活景象,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朴实淡雅、以诗入词的特点。 3、了解苏轼......

    苏轼

    说不尽的苏轼苏轼是伟大的文学家。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评论苏轼说:“他一向被推为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苏轼在世时已经文名满天下。李......

    苏轼

    苏轼经历了从仁宗到徽宗的五朝,平生足迹几乎遍及当时中国的重要州郡,而且远至西北地区、海南儋耳。象他的前辈梅尧臣一样,他把写诗当作日常的功课,一直坚持到老年。他多方面向前......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

    苏轼

    苏轼 (北宋文学家) 编辑 锁定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