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工作汇报
在全市上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纵深推进各项改革的重要时刻,市委领导同志抽出时间专门听取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充分体现了市委对旅游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这对我们既是鼓励,又是鞭策。在此,我谨代表市旅游局及全市旅~业广大干部职工向各位领导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将我市旅游业发展情况作以汇报,恳请批评指正。s0100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我市旅游业起步于1987年,以市委、市政府设立襄樊市旅游事业管理局为标志。但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当时我市旅游业发展十分缓慢。2000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旅游才真正进入大发展、快发展时期。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我们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认真贯彻上级旅游部门关于“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工作思路,坚持“政府主导、旅游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旅游工作方针,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要素,奋力开拓旅游市场,促使我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整个旅游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全省排序位次前移。近年来,经过市、县两级共同努力,我市以“三国文化”、“荆山生态”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日趋成熟,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全市旅游景区招徕、吸纳游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0年以来,除~年遭遇“非典”之外,全市旅游经济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递增速度。~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96.82万人次,实现国内外旅游总收入20.43亿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由原来的全省第五位跃居全省第三位,在同类城市中提升到第二位。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8.9万人次,实现国内外旅游总收入1.26亿元,分别比历史上最好的2002年“五一”黄金周增长20.17%和31.28%。其中,纳入全市假日旅游统计范围内的全市18个重点景区点共接待游客22.4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41.93万元。实现“五一”黄金周接待游客总量位居全省第四,旅游收入位居全省第三的良好水平。
二是旅游产品日趋丰富,精品名牌正在形成。经过多年开发和建设,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舰宗教朝拜、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这些产品为依托,襄樊名城一日游、南、保、谷荆山原始自然生态游等旅游产品,正在成为省内外旅游界内推崇的襄樊精典线路,受到各地旅游者的青睐。同时,以中部名城文化寻古旅游区为主体,以西南部山地峡谷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东北部平原河湖采风揽胜旅游区为两翼,贯通湖北精品旅游线、中华三国文化线和襄樊名景揽胜大循环线的旅游精品正在形成。保康、谷城、南漳3个县以及保康后坪、谷城南河等3镇分别迈入“湖北省旅游先进县(区)”和“湖北省旅游明星乡镇”行列,为树立全市旅游品牌形象奠定了较好基矗
三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增强。截止到现在,全市共建成对外开放的各类景区29处。其中,国家A级景区(点)13处,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各1处;设立各类旅行社27家,其中具有经营出境游资格的国际旅行社1家;评定星级宾馆52家,其中4星级1家,3星级9家,1-2星级42家,床位4000余张;评癣认定旅游商品84种,在去年省旅游局组织的全省旅游商品征集活动中名列第三,在今年4月省政府举办的“华中旅游博览会”上为襄樊争得了荣誉和地位。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海内外游客的不同需求。
四是旅游合作开局良好,区域旅游地位日渐突出。为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我们立足改变本地旅游产品号召力不强的现实,大胆探索与周边地区进行旅游协作、合作的新路子,致力发展区域旅游。先后联合十堰、南阳、神农架等地共同开发旅游产品,联手开拓广东、山东、武汉、北京等地市场,成功吸引了广东、北京等地旅游专列的到来。今年,我们又积极争取省旅游局支持,想方设法让襄樊挤进了“湖北‘一江两山’旅游精华游”的“笼子”,作为湖北省主打旅游产品向海内外推出。同时与武当山精诚合作,促成了我市龙头景区古隆中与武当山、神农架达成捆绑销售协议。4月30日,成功吸引了南京首架旅游包机来樊,为招徕大型旅游团队打开了新的通道,提升了襄樊在中西部旅游中的区域地位。
五是综合环境明显改善,旅游市场全面规范。2000年以来,结合城市“创优”,围绕实现“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和游客满意”的总体目标,全市大力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整治旅游环境,全力规范旅游市场,使市、县两级重点景区基本实现了“四通”、“六化”。即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无线通讯和绿化、硬化、美化、净化、旅游厕所标准化、公用信息图形符号规范化,提升了城市旅游硬件水平。在改善旅游硬件环境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又启动了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等为内容的软件建设工程。新年伊始,就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在全市旅~业开展了以“看襄樊、爱襄樊、襄樊人游襄樊”为主题的文明创建活动,把旅~业文明创建、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市场规范、旅游商品设计等融为一体,在省内外旅游界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省旅游局的高度评价。为推动我市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结合迎接“春节”和“五一”黄金周,我们与工商、公安、消防等部门联手开展了旅游安全大检查和旅游市场秩序大整顿;联合宗教、林业、文化等景区主管部门启动了景区环境专项整顿和治理工程,加强了旅游投诉的受理和立案调查等工作,规范了我市旅游市场,防止了重大旅游投诉和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树立了安全、诚信的旅游城市形象。
近年来,我市旅游业虽然发展很快,但要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
一是景区开发面临各自为阵、盲目建设的挑战。虽然市、县两级都编制了各自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受旅游业在我市发展时间不长,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旅游资源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或所有,旅
游部门缺乏必要的调控职能等诸多因素制约,全市旅游资源仍处于自主自发的开发建设阶段,导致旅游景区、旅游项目不能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造成了一些旅游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如南漳一个县,就开发有3个同等规模、同等档次的漂流项目,鱼泉河不到10公里的水面,就有2家企业同时经营漂流项目;保康、谷城两县各自开发风格类同的吊脚楼,等等。这种不按规划盲目开发建设的格局,既造成了恶性竞争和投入分散,又制约了特色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形成。
二是有效管理面临体制不顺的矛盾。由于历史、现实的种种原因,当前,全市景区景点分属于文化、宗教、建设、林业、水利等不同部门,旅游处于多头分散管理之中,甚至在个别地区还有同一景点“山”、“水”分属两家管理的现象。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县(市)区之间、部门之间相互制肘,致使规划难实施,管理难到位,宣传难同步,形象难确立,严重影响了我市旅游发展的统一性和整体性,难以凝聚发展合力。
三是加速开发面临投入不足的困难。旅游产业是一项前期投入巨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按照现代旅游科学理论,需要建立“政府导向”型的投入机制引导社会投资,以加强旅游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强投资者信心。但是,由于我市两级政府都没有设立旅游开发建设资金,受其制约,各地虽然出台了一些鼓励、支持旅游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但却难以发挥出应有效应。由于缺乏投入支持,我市许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如习家池、水淹七军、马跃檀溪、邓城遗址等,包括一些已经开发的景区点,如米公祠、鹿门寺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有说头、没看头、少玩头”的现象,难以从学术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从论文价值转化成市场价值,从新闻价值转化成游览价值。特别是在一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地区,这种矛盾尤为突出,致使旅游开发陷于“无米下锅”的窘境,抱着“金碗”讨饭吃。
四是产业协调发展面临政策扶持不力的局限。旅游包含“食、注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产业关联度高,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性。为促进旅游业协调发展,2001年,xx、省政府分别以国发[2001]9号、鄂政发[2001]47号文件的形式,通知各地对星级宾馆用水用电政策进行调整,要求“按照工商企业用水的收费标准和类别,调整旅游星级饭店用水价格;将旅游星级饭店用电价格划归非普工业类,取消电价二次综合附加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政策在我市一直未能执行。其他诸如扶持旅游交通车辆发展、减免旅游项目相关规费等,我市一直也没有出台相关政策。由于政策扶持不力,极大地削弱了企业市场竞争和自我发展能力,直接影响了我市旅游业发展。据了解,在海南、云南等地,旅行社取得三星级标准客房价格一般为70元/间。但据我市三星级宾馆介绍,这一价格已明显低于我市三星级宾馆成本;其他如宜昌、十堰等周边地区旅游车辆到我市营运仍有利可图,而我市企业却“养不起”旅游车辆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受这些因素制约,我市旅游产品报价一直居高不下,导致许多外地游客“望价却步”,拉大了我市旅游同周边地区旅游的距离。此外,由于受观念、技术、制度不到位等因素影响,我市许多对游客很有吸引力的工厂、车间在开发、建设时没有设计游客观光通道、观光平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方兴未艾的工业旅游在我市还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如二汽试车厂这一国内垄断性的旅游产品至今仍拒绝向游客开放。凡此种种,都制约了旅游业健康发展。
二、我市旅游的发展前景
我市有以三国故事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优势,有以薤山、南河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优势,有以轿车生产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再加上十分突出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经过3—5年的努力,襄樊旅游应该也可以发展成为旅游大市、旅游强市。
1、襄樊旅游旅游可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襄樊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但~年在全市GDp中已占5.2%,近几年年均增长率为%,再过几年,在GDp中的比重可达8%以上,成为支柱产业。但我们认为,新的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产业更加重视,更加支持,可能用不了年,再过年基本可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2、襄樊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就业。我市目前旅游从业人员约有1.2万人,旅游总收入是亿元。按此计算,旅游总收入达到8%,还可以拉动就业人。
3、襄樊可以发展成为人气很旺的旅游城。对全国乃至世界而言,以襄樊的古隆中、水镜庄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古城墙、鹿门寺为代表的其他历史文化是份量很重的旅游产品,有很强的吸引力,非常适合于远程游客在黄金周中与武当山、神农架和三峡的七日游。对武汉、南阳、十堰等周边而言,除以上产品外,还有以荆山生态为代表的大量的自然景观,适合于两日游;对市区游客而言,本市的自然景观,特别是市区的历史文化古迹,汽车工业、高新农业、水上游和南漳、谷城等县市的景区(点)可成为很好的一日游成立。我市如果把这三个空间的客源吸引进来,我市旅游将必然是一种人气很旺的场面。
三、请求市委帮助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市旅游发展前景虽然十分广阔,但是,要将目标变成现实,仍需我们加倍努力,仍需市委、市政府继续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为此,请求市委帮助解决好以下问题:
1、指导市、县两级加强旅~政管理队伍和旅游法制建设。借鉴旅游发达地区,包括周边旅游地区如武汉、宜昌、十堰、荆州等地经验,以旅~政管理机构建设和旅游法制建设为突破口,配强班子,配齐人员,赋予旅~政管理部门管理、监督、协调本辖区资源开发、规划实施等权力。现阶段要将市级旅游管理机构人员编制扩至20人以上,将旅游重点县旅游局队伍编制扩至10人以上,确保全市旅游管理机构能够照章理事、有人办事、有办事人。
2、成立综合协调机构,建立定期议事制度。建议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成立由建设、宗教、文化、林业、水利等旅游资源主管部门和土地、工商、城建、公安、消防、旅游、交通、民航、铁路等相关管理服务部门
负责人组成的“襄樊市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共同行使对全市旅游发展的最高决策权和执行监督权,解决当前全市旅游发展中各自为阵的问题。此外,为提高综合协调机构的管理权威,建议市委赋予“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对其成员单位班子人员去留拥有一定的建议权。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行业调控和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市财政每年要建立不低于500万元的旅游开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已开发或拟开发的重点景区的水、电、路、厕所等基础设施或重大旅游项目配套,发挥其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二是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力度,落实国家、省对星级宾馆的水电优惠政策。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支持旅游商品、旅游车辆发展的优惠政策,推动“食、注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协调发展。
4、协调有关部门支持旅游部门开发创新旅游产品。重点协调有游览参观价值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企业在生产、设计过程中建设游客通道和观光平台,开发工业旅游项目,为发展旅游提供便利。当前,重点协调好二汽试车厂对游客开放,发挥其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加盟发展旅游业。对企业来说,取得游客通过参观增加企业收入、企业通过游客扩大宣传的效果;对旅游来说,形成新的有吸引力产品,拉动其他要素发展,实现互动多赢的效果。
第二篇:2011旅游工作汇报
2011旅游考核情况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县旅游管委的具体指导下,镇党委、政府把旅游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把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武术文化做成以旅游为主的大文化,把旅游资源开发和综合农业开发、招商引资列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齐抓共管,使我镇的旅游工作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首先,棘梁山在前期投资30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又投资4200万元,修建了牌坊、游亭、绿色长廊、玉皇庙等,用大理石铺设了上山道路,扩修了停车场,山上栽植了各种名贵树木,果树8万余株,山上绿化面积260亩,在全县旅游景点中居绿化最好的景点之一。整个山上的布局规划,请 北京规划设计院正在绘制图纸,经论证后,可交付实施。
根据我镇沿湖线路长、游客多的特点,把发展农家乐、渔家乐餐馆,当作今年发展旅游的又一大事来抓,经过反复论证、层层做工作,投资600余万元,新上改扩建渔家乐餐馆11家。其中,聚义岛码头附近3家,金山坝码头2家,商贸街4家,棘梁山下2家,棘梁山上9处农家乐,全是以水浒为主题命名,具体位置已确定,图纸设计好后,即可动工。同时,镇党委、政府正在和济宁开发商协商,已达成初步印象,在桑元村西建一处集游乐餐饮、颇具东平湖特色的大型旅游基地。
为增加旅游的知名度,今年投资180万元,在棘梁山下的司里村,建立了棘梁山工艺品厂,该厂制造各种旅游纪念品、毛绒玩具等,购置加工设备30台套,生产产品60万套,年纯收入120万元。同时,投资360万元,在东金山村建立水产品加工厂一处,今年加工各种水产品420吨,纯收入560余万元,使游客到我镇玩的开心,带的礼品称心。今年我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了3亿3千万元。
为了形成以棘梁山为主的旅游圈,我们引进了浙江宁波腾头付企平的和谐园林公司外商,在棘梁山西投资1.2亿元,流转土地5000亩,建设高标准旅游苗木花卉观光基地,到十一月底,已到位资金8000万元,土地正在平整规划之中。
总之,在今年的旅游工作中,由于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12年,是我镇旅游发展的关键年,在县旅游管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决心、有信心,用3到5年的时间,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把我镇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全力打造旅游强镇。
第三篇:旅游工作汇报
旅游工作汇报
在全市上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纵深推进各项改革的重要时刻,市委领导同志抽出时间专门听取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充分体现了市委对旅游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这对我们既是鼓励,又是鞭策。在此,我谨代表市旅游局及全市旅游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向各位领导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将我市旅游业发展情况作以汇报,恳请批评指正。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我市旅游业起步于1987年,以市委、市政府设立襄樊市旅游事业管理局为标志。但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当时我市旅游业发展十分缓慢。2000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旅游才真正进入大发展、快发展时期。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我们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认真贯彻上级旅游部门关于“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工作思路,坚持“政府主导、旅游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旅游工作方针,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要素,奋力开拓旅游市场,促使我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整个旅游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全省排序位次前移。近年来,经过市、县两级共同努力,我市以“三国文化”、“荆山生态”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日趋成熟,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全市旅游景区招徕、吸纳游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0年以来,除2003年遭遇“非典”之外,全市旅游经济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递增速度。2003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96.8
2万人次,实现国内外旅游总收入20.43亿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由原来的全省第五位跃居全省第三位,在同类城市中提升到第二位。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8.9万人次,实现国内外旅游总收入1.26亿元,分别比历史上最好的2002年“五一”黄金周增长20.17%和31.28%。其中,纳入全市假日旅游统计范围内的全市18个重点景区点共接待游客22.4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41.93万元。实现“五一”黄金周接待游客总量位居全省第四,旅游收入位居全省第三的良好水平。
二是旅游产品日趋丰富,精品名牌正在形成。经过多年开发和建设,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宗教朝拜、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这些产品为依托,襄樊名城一日游、南、保、谷荆山原始自然生态游等旅游产品,正在成为省内外旅游界内推崇的襄樊精典线路,受到各地旅游者的青睐。同时,以中部名城文化寻古旅游区为主体,以西南部山地峡谷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东北部平原河湖采风揽胜旅游区为两翼,贯通湖北精品旅游线、中华三国文化线和襄樊名景揽胜大循环线的旅游精品正在形成。保康、谷城、南漳3个县以及保康后坪、谷城南河等3镇分别迈入“湖北省旅游先进县(区)”和“湖北省旅游明星乡镇”行列,为树立全市旅游品牌形象奠定了较好基础。
三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增强。截止到现在,全市共建成对外开放的各类景区29处。其中,国家A级景区(点)13处,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各1处;设立各类旅行社27家,其中具有经营出境游资格的国际旅行社1家;评定星级宾馆52家,其中4星级1家,3星级9家,1-2星级42家,床位4000余张;评选、认定旅游商品84种,在去年省旅游局组织的全省旅游商品征集活动中名列第三,在今年4月省政府举办的“华中旅游博览会”上为襄樊争得了荣誉和地位。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海内外游客的资者信心。但是,由于我市两级政府都没有设立旅游开发建设资金,受其制约,各地虽然出台了一些鼓励、支持旅游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但却难以发挥出应有效应。由于缺乏投入支持,我市许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如习家池、水淹七军、马跃檀溪、邓城遗址等,包括一些已经开发的景区点,如米公祠、鹿门寺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有说头、没看头、少玩头”的现象,难以从学术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从论文价值转化成市场价值,从新闻价值转化成游览价值。特别是在一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地区,这种矛盾尤为突出,致使旅游开发陷于“无米下锅”的窘境,抱着“金碗”讨饭吃。
四是产业协调发展面临政策扶持不力的局限。旅游包含“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产业关联度高,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性。为促进旅游业协调发展,2001年,国务院、省政府分别以国发[2001]9号、鄂政发[2001]47号文件的形式,通知各地对星级宾馆用水用电政策进行调整,要求“按照工商企业用水的收费标准和类别,调整旅游星级饭店用水价格;将旅游星级饭店用电价格划归非普工业类,取消电价二次综合附加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政策在我市一直未能执行。其他诸如扶持旅游交通车辆发展、减免旅游项目相关规费等,我市一直也没有出台相关政策。由于政策扶持不力,极大地削弱了企业市场竞争和自我发展能力,直接影响了我市旅游业发展。据了解,在海南、云南等地,旅行社取得三星级标准客房价格一般为70元/间。但据我市三星级宾馆介绍,这一价格已明显低于我市三星级宾馆成本;其他如宜昌、十堰等周边地区旅游车辆到我市营运仍有利可图,而我市企业却“养不起”旅游车辆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受这些因素制约,我市旅游产品报价一直居高不下,导致许多外地游客“望价却步”,拉大了我市旅游同周边地区旅游的距离。此外,由于受观念、技术、制度不到位等因素影响,我市许多对游客很有吸引力的工厂、车间在开发、建设时没有设计游客观光通道、观光平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方兴未艾的工业旅游在我市还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如二汽试车厂这一国内垄断性的旅游产品至今仍拒绝向游客开放。凡此种种,都制约了旅游业健康发展。
二、我市旅游的发展前景
我市有以三国故事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优势,有以薤山、南河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优势,有以轿车生产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再加上十分突出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经过3—5年的努力,襄樊旅游应该也可以发展成为旅游大市、旅游强市。
1、襄樊旅游旅游可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襄樊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但2003年在全市GDp中已占5.2%,近几年年均增长率为
%,再过几年,在GDp中的比重可达8%以上,成为支柱产业。但我们认为,新的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产业更加重视,更加支持,可能用不了
年,再过
年基本可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2、襄樊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就业。我市目前旅游从业人员约有1.2万人,旅游总收入是
亿元。按此计算,旅游总收入达到8%,还可以拉动就业
人。
3、襄樊可以发展成为人气很旺的旅游城。对全国乃至世界而言,以襄樊的古隆中、水镜庄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古城墙、鹿门寺为代表的其他历史文化是份量很重的旅游产品,有很强的吸引力,非常适合于远程游客在黄金周中与武当山、神农架和三峡的七日游。对武汉、南阳、十堰等周边而言,除以上产品外,还有以荆山生态为代表的大量的自然景观,适合于两日游;对市区游客而言,本市的自然景观,特别是市区的历史文化古迹,汽车工业、高
第四篇:旅游工作汇报(定稿)
旅游工作汇报在全市上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纵深推进各项改革的重要时刻,市委领导同志抽出时间专门听取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充分体现了市委对旅游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这对我们既是鼓励,又是鞭策。在此,我谨代表市旅游局及全市旅游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向各位领导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将我市旅游业发展情况作以汇报,恳请批评指正。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我市旅游业起步于1987年,以市委、市政府设立襄樊市旅游事业管理局为标志。但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当时我市旅游业发展十分缓慢。2000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旅游才真正进入大发展、快发展时期。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我们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认真贯彻上级旅游部门关于“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工作思路,坚持“政府主导、旅游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旅游工作方针,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要素,奋力开拓旅游市场,促使我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整个旅游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全省排序位次前移。近年来,经过市、县两级共同努力,我市以“三国文化”、“荆山生态”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日趋成熟,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全市旅游景区招徕、吸纳游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0年以来,除2003年遭遇“非典”之外,全市旅游经济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递增速度。2003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96.82万人次,实现国内外旅游总收入20.43亿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由原来的全省第五位跃居全省第三位,在同类城市中提升到第二位。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8.9万人次,实现国内外旅游总收入1.26亿元,分别比历史上最好的2002年“五一”黄金周增长20.17%和31.28%。其中,纳入全市假日旅游统计范围内的全市18个重点景区点共接待游客22.4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41.93万元。实现“五一”黄金周接待游客总量位居全省第四,旅游收入位居全省第三的良好水平。二是旅游产品日趋丰富,精品名牌正在形成。经过多年开发和建设,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宗教朝拜、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这些产品为依托,襄樊名城一日游、南、保、谷荆山原始自然生态游等旅游产品,正在成为省内外旅游界内推崇的襄樊精典线路,受到各地旅游者的青睐。同时,以中部名城文化寻古旅游区为主体,以西南部山地峡谷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东北部平原河湖采风揽胜旅游区为两翼,贯通湖北精品旅游线、中华三国文化线和襄樊名景揽胜大循环线的旅游精品正在形成。保康、谷城、南漳3个县以及保康后坪、谷城南河等3镇分别迈入“湖北省旅游先进县(区)”和“湖北省旅游明星乡镇”行列,为树立全市旅游品牌形象奠定了较好基础。三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增强。截止到现在,全市共建成对外开放的各类景区29处。其中,国家A级景区(点)13处,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各1处;设立各类旅行社27家,其中具有经营出境游资格的国际旅行社1家;评定星级宾馆52家,其中4星级1家,3星级9家,1-2星级42家,床位4000余张;评选、认定旅游商品84种,在去年省旅游局组织的全省旅游商品征集活动中名列第三,在今年4月省政府举办的“华中旅游博览会”上为襄樊争得了荣誉和地位。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海内外游客的不同需求。四是旅游合作开局良好,区域旅游地位日渐突出。为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我们立足改变本地旅游产品号召力不强的现实,大胆探索与周边地区进行旅游协作、合作的新路子,致力发展区域旅游。先后联合十堰、南阳、神农架等地共同开发旅游产品,联手开拓广东、山东、武汉、北京等地市场,成功吸引了广东、北京等地旅游专列的到来。今年,我们又积极争取省旅游局支持,想方设法让襄樊挤进了“湖北‘一江两山’旅游精华游”的“笼子”,作为湖北省主打旅游产品向海内外推出。同时与武当山精诚合作,促成了我市龙头景区古隆中与武当山、神农架达成捆绑销售协议。4月30日,成功吸引了南京首架旅游包机来樊,为招徕大型旅游团队打开了新的通道,提升了襄樊在中西部旅游中的区域地位。五是综合环境明显改善,旅游市场全面规范。2000年以来,结合城市“创优”,围绕实现“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和游客满意”的总体目标,全市大力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整治旅游环境,全力规范旅游市场,使市、县两级重点景区基本实现了“四通”、“六化”。即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无线通讯和绿化、硬化、美化、净化、旅游厕所标准化、公用信息图形符号规范化,提升了城市旅游硬件水平。在改善旅游硬件环境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又启动了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等为内容的软件建设工程。新年伊始,就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在全市旅游行业开展了以“看襄樊、爱襄樊、襄樊人游襄樊”为主题的文明创建活动,把旅游行业文明创建、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市场规范、旅游商品设计等融为一体,在省内外旅游界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省旅游局的高度评价。为推动我市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结合迎接“春节”和“五一”黄金周,我们与工商、公安、消防等部门联手开展了旅游安全大检查和旅游市场秩序大整顿;联合宗教、林业、文化等景区主管部门启动了景区环境专项整顿和治理工程,加强了旅游投诉的受理和立案调查等工作,规范了我市旅
游市场,防止了重大旅游投诉和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树立了安全、诚信的旅游城市形象。近年来,我市旅游业虽然发展很快,但要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一是景区开发面临各自为阵、盲目建设的挑战。虽然市、县两级都编制了各自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受旅游业在我市发展时间不长,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旅游资源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或所有,旅游部门缺乏必要的调控职能等诸多因素制约,全市旅游资源仍处于自主自发的开发建设阶段,导致旅游景区、旅游项目不能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造成了一些旅游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如南漳一个县,就开发有3个同等规模、同等档次的漂流项目,鱼泉河不到10公里的水面,就有2家企业同时经营漂流项目;保康、谷城两县各自开发风格类同的吊脚楼,等等。这种不按规划盲目开发建设的格局,既造成了恶性竞争和投入分散,又制约了特色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形成。二是有效管理面临体制不顺的矛盾。由于历史、现实的种种原因,当前,全市景区景点分属于文化、宗教、建设、林业、水利等不同部门,旅游处于多头分散管理之中,甚至在个别地区还有同一景点“山”、“水”分属两家管理的现象。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县(市)区之间、部门之间相互制肘,致使规划难实施,管理难到位,宣传难同步,形象难确立,严重影响了我市旅游发展的统一性和整体性,难以凝聚发展合力。三是加速开发面临投入不足的困难。旅游产业是一项前期投入巨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按照现代旅游科学理论,需要建立“政府导向”型的投入机制引导社会投资,以加强旅游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强投资者信心。但是,由于我市两级政府都没有设立旅游开发建设资金,受其制约,各地虽然出台了一些鼓励、支持旅游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但却难以发挥出应有效应。由于缺乏投入支持,我市许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如习家池、水淹七军、马跃檀溪、邓城遗址等,包括一些已经开发的景区点,如米公祠、鹿门寺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有说头、没看头、少玩头”的现象,难以从学术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从论文价值转化成市场价值,从新闻价值转化成游览价值。特别是在一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地区,这种矛盾尤为突出,致使旅游开发陷于“无米下锅”的窘境,抱着“金碗”讨饭吃。四是产业协调发展面临政策扶持不力的局限。旅游包含“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产业关联度高,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性。为促进旅游业协调发展,2001年,国务院、省政府分别以国发[2001]9号、鄂政发[2001]47号文件的形式,通知各地对星级宾馆用水用电政策进行调整,要求“按照工商企业用水的收费标准和类别,调整旅游星级饭店用水价格;将旅游星级饭店用电价格划归非普工业类,取消电价二次综合附加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政策在我市一直未能执行。其他诸如扶持旅游交通车辆发展、减免旅游项目相关规费等,我市一直也没有出台相关政策。由于政策扶持不力,极大地削弱了企业市场竞争和自我发展能力,直接影响了我市旅游业发展。据了解,在海南、云南等地,旅行社取得三星级标准客房价格一般为70元/间。但据我市三星级宾馆介绍,这一价格已明显低于我市三星级宾馆成本;其他如宜昌、十堰等周边地区旅游车辆到我市营运仍有利可图,而我市企业却“养不起”旅游车辆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受这些因素制约,我市旅游产品报价一直居高不下,导致许多外地游客“望价却步”,拉大了我市旅游同周边地区旅游的距离。此外,由于受观念、技术、制度不到位等因素影响,我市许多对游客很有吸引力的工厂、车间在开发、建设时没有设计游客观光通道、观光平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方兴未艾的工业旅游在我市还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如二汽试车厂这一国内垄断性的旅游产品至今仍拒绝向游客开放。凡此种种,都制约了旅游业健康发展。
二、我市旅游的发展前景我市有以三国故事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优势,有以薤山、南河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优势,有以轿车生产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再加上十分突出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经过3—5年的努力,襄樊旅游应该也可以发展成为旅游大市、旅游强市。
1、襄樊旅游旅游可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襄樊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但2003年在全市GDp中已占5.2%,近几年年均增长率为%,再过几年,在GDp中的比重可达8%以上,成为支柱产业。但我们认为,新的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产业更加重视,更加支持,可能用不了年,再过年基本可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2、襄樊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就业。我市目前旅游从业人员约有1.2万人,旅游总收入是亿元。按此计算,旅游总收入达到8%,还可以拉动就业人。
3、襄樊可以发展成为人气很旺的旅游城。对全国乃至世界而言,以襄樊的古隆中、水镜庄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古城墙、鹿门寺为代表的其他历史文化是份量很重的旅游产品,有很强的吸引力,非常适合于远程游客在黄金周中与武当山、神农架和三峡的七日游。对武汉、南阳、十堰等周边而言,除以上产品外,还有以荆山生态为代表的大量的自然景观,适合于两日游;对市区游客而言,本市的自然景观,特别是市区的历史文化古迹,汽车工业、高新农业、水上游和南漳、谷城等县市的景区(点)可成为很好的一日游成立。我市如果把这三个空间的客源吸引进来,我市旅游将必然是一种人气很旺的场面。
三、请求市委帮助解决的几个问题我市旅游发展前景虽然十分广阔,但是,要将目标变成现实,仍需我们加倍努力,仍需市委、市政府继续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为此,请求市委帮助解决好以下问题:
1、指导市、县两级加强旅游行政管理队伍和旅游法制建设。借鉴旅游发达地区,包括周边旅游地区如武汉、宜昌、十堰、荆州等地经验,以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建设和旅游法制建设为突破口,配强班子,配齐人员,赋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监督、协调本辖区资源开发、规划实施等权力。现阶段要将市级旅游管理机构人员编制扩至20人以上,将旅游重点县旅游局队伍编制扩至10人以上,确保全市旅游管理机构能够照章理事、有人办事、有办事人。
2、成立综合协调机构,建立定期议事制度。建议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成立由建设、宗教、文化、林业、水利等旅游资源主管部门和
第五篇:宜川旅游工作汇报
宜川旅游工作汇报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旅游强县”发展战略,把发展旅游经济放到突出的位置,按照“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的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围绕“景点开发,文化挖掘,宣传推介,行业管理”工作重点,大力实施旅游项目建设,积极进行旅游宣传推介,深入开展旅游环境整治,着力推进以壶口瀑布为龙头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旅游工作回顾
2011年,随着青兰高速路壶口段的贯通,加之世园会在西安召开,截至7月份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实现经济收入??万元。旅游重点项目蔡家窑接待中心、县川口接待中心、禹王宫以及景区供水工程等基础设施改造项目顺利完成,提升了景区的基础服务设施水平,丰富了景区游览内容。以“稳定省内,巩固周边,拓展东南沿海和长三角、珠三角”为宣传推介重点,提升壶口旅游品牌,先后在内蒙、东北、四川和山东等地进行了旅游产业考察和宣传推介。依托旅游景点开发,发展旅游文化综合服务产业,实施了龙王辿和二战区长官司令部旧址恢复项目,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进一步提升了我县旅游文化品位;组织专家挖掘整理了宜川胸鼓、壶口斗鼓、蒲剧、剪纸、布艺等民间文化产品。强化旅游行业管理,认真做好行业服务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旅游环境大整治活动,结-1-
合“双创”工作,对城区、景区及旅游沿线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治理。组建成立了宜川县旅游质量监督所,定期深入涉旅经营单位进行检查指导,对全县星级宾馆饭店、农家乐等涉旅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有效促进了星级饭店和农家乐接待户的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预期目标:围绕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景区目标,以景点建设、宣传推介、文化挖掘、行业管理为抓手,做强宜川旅游产业。力争全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门票收入4000万元。
1、以发展为核心,做好旅游开发的战略定位工作。以大思路谋划旅游,把宜川旅游置于全省、全国的战略高度来统筹思考,准确把握宜川旅游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机遇,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和方向,结合宜川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制定宜川旅游开发的发展战略,为今后宜川旅游的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
2、以规划为龙头,做好旅游开发规划策划工作。坚持先策划后规划的原则,着手制定《宜川县旅游产业开发总体规划》和《壶口景区开发详细规划》,做出具有可操作意义的规划。探索景区开发市场化模式,在景区开发建设上进行市场化运作模式,按照“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多方投入、企业主体、有序开发、错位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实现多元化投资。
3、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做好精品景区建设工作。加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实施龙王辿、县川口重点项目和蟒
头山、二战区长官司令部续建工程,组织开展重点景区申报A级景区工作。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主要抓好县川口接待中心外网工程、景区旅游公厕改造、寨子沟供水管道改造、科考路、壶口景区沿路山体加固等工程。组织实施壶口景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立壶口电子票务系统和监控系统。
4、以旅游品牌为依托,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我们要抓住世园会在西安举办的有利时机,以巩固国内客源市场为目的,将今年的宣传重点放在西安。在西安公交车投放车体广告,在陕西电视台气象与导游栏目参播壶口,宣传宜川旅游,给我们争取更多的客源。壶口管理局在西安建立壶口景区宣传营销窗口,还要利用青兰高速路通车的机会,选择沿线重点城市,召开推介会、大篷车宣传、举办壶口摄影展等,努力开拓新的客源市场。举行“宜川学子壶口行”宣传促销活动。
5、以内涵挖掘为突破,提升壶口文化的吸引力。坚持“政府主导、文旅联姻、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思路,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断丰富壶口旅游的文化内涵。编排一系列反应黄河文化、黄土风情特色浓、游客反响好的文艺节目,为游客提供具有文化震撼力的视觉盛宴,使游客在领略到壶口壮丽景色的同时,能体验到当地浓郁民俗风情,展观壶口景区旅游文化内涵。
6、以乡村旅游为特色,延伸旅游产业链。我县的乡村旅游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青兰高速路通车后,给这高柏和壶口两个乡镇带来了非常好的机遇,今
年主要扶植这两个乡做好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发挥财政资金的投资导向作用,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旅游环线重点乡镇的环境综合整治、旅游新村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三、县川口服务区项目简介
按照国家建设部批准的“ 黄河壶口风景名胜区建设规划”,由南向北分别是县川口、圪针滩、孟门山、大桥西、主景区、龙王辿、蔡家窑七个点,其中县川口、圪针滩、龙王辿、蔡家窑四个点为开发性项目,孟门山、大桥西、主景区为三个保护项目。近年来,我县依照景点建设、文化挖掘、宣传推介的旅游开发思路,景点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县川口服务区功能定位为接待服务区,也是景区的南大门。旅游接待中心,建筑面积4817.27㎡,内容包括:超市、银行、邮电、医疗、商务、休闲餐饮以及票务服务、贵宾接待、展览厅等。该项目于2010年3月开工,11月底完成了主体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200万元,今年6月10日通过了县城建局组织的初步验收。2011年,将实施县川口服务区二期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接待中心内饰工程和室外工程,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完成建设内容。项目建设资金全部到位,其中开发银行贷款164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935万元,按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依据项目建设进度支付建设资金。
县川口服务服务区建成后,即成为壶口景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之一,对于增强壶口景区的接待服务能力,增加壶口旅游内涵,提升景区整体品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