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陆房战役》观后感
《陆房战役》观后感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4月21日,中心小学全体教师乘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一起观看了《陆房战役》的纪录片。看了影片后,感受着血腥惨烈的战争场面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我们重温了六十多年前那段历史。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保卫这片热土浴血奋战,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我们也经受了一次弥足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
1939年4月,我泰西抗日根据地不断壮大,威胁着日军控制的津浦铁路和战略要地济南,成为日军一块心病。5月初,日军第12集团军调集日伪军8000余人,坦克、汽车100余辆,火炮100余门,由集团军司令官尾高龟藏指挥,分9路围攻泰西抗日根据地,企图寻歼八路军第115师主力。
5月9日夜,除山东纵队第6支队由于地形熟悉顺利突围外,第115师师部及第686团、津浦支队和中共鲁西区委、泰西地委共3000余人未能突出包围,被重重围困在泰山西麓、肥城县的陆房周围纵横各约10公里的山区。陆房地区是一块有10余个村庄的小盆地,周围有小山便于防守。第115师代师长陈光沉着地分析敌情后,决定部队以陆房为中心,依托周围小山组成环形防御,坚决固守,坚持到天黑后寻机突围。
5月11日拂晓,日伪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陆房发起全线进攻。防守岈山阵地的第1营第2连,坚决打退了敌军多次冲锋。中午,日军改变战法,由轮番攻击改为集团冲锋。敌集中所有火炮,在山脚下向山上急速发射,随后便成群结队地向山顶冲来。八路军待敌人冲近后,才突然向敌猛烈开火,并不时发起反冲击,予敌以重大杀伤。与此同时,其他阵地上的战斗也在激烈进行。第2营在各个阵地上英勇抗击日军进攻,连续打退敌军4次猛烈的进攻,毙伤敌军100余人。到下午,各部队都牢牢地守住了阵地。
黄昏,日伪军停止攻击,收缩兵力,包围监视,企图在翌日天亮后再向八路军发起进攻。第115师首长决定,乘敌夜间收缩兵力之机,实施夜间突围。22时许,各部队开始收拢,随即开始秘密突围。12日上午,日伪军以炮火掩护步兵攻入陆房村时,才发现八路军早已全部转移。
陆房战斗,是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末期,我八路军主力部队初到山东后进行的第一次战役性的战斗,是继平型关大捷之后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这次战斗,不仅消灭了大量的日军,粉碎了日军合围的阴谋,而且保卫了我抗日武装的精华115师及当地党政机关、干部。更为重要的是,此举赢得了我八路军主力进入山东的合法地位。时任抗战统帅的蒋介石为陆房战斗的胜利发出了“殊堪嘉慰”的贺电,事实上承认了我军主力进入山东的合法地位。因为当时115师进入山东,本属“先斩后奏”。与此同时,陆房一战,为建立、巩固和扩大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伯承同志在《我们在太行山上》一文中指出:“1938年12月以后,115师东进。在冀鲁豫地区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1939年5月的陆房战斗中毙伤日寇1300余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也迅速发展起来。”
此次战斗,八路军第115师等部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1300余人,胜利地突出敌之重重包围。
陆房战斗的伟大胜利,不仅促进了肥城各项工作的发展,而且为巩固发展我泰肥山区抗日根据地,为坚持抗战,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结束后,内心依然不能平静,思想受到了深刻洗礼和教育。影片再现了八十多年前那场硝烟弥漫的战斗,英雄先烈的英勇事迹让我们深受感动。通过此次教育活动,教师们都接受了一次爱国教育的洗礼,看到了我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斗的革命史诗,纷纷表示在接下来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牢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切实开展此次教育实践活动。
第二篇:观看影片《陆房战役》心得体会
观看影片《陆房战役》心得体会
4月21日下午,中心小学继续组织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学习,全校教师参加学习。
本次集中学习的内容为观看《陆房战役》。1938年底,陈光、罗荣桓奉命率115师主力由晋西出发,跨越同蒲、平汉铁路,挺进山东敌后。1939年3月3日,首战樊坝消灭伪军800余人,配合地方党打开了我军在鲁西建立根据地的局面。115师挺进山东,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极大恐慌。5月,日军从济南、泰安、肥城、汶上调重兵及大量汽车、火炮分九路合围“扫荡”泰西地区,妄图一举歼灭我115师主力。当时,我军只有3000余人,除一部分战斗部队外,还有师直机关,中共鲁西区党委等党政机关人员,5月11日被日军包围于肥城西南陆房一带。罗荣桓同志因去泰西东汶支队不在师部,突围的重担全部落在陈光肩上。在这次严峻的考验面前,陈光分析了敌情后,当即决定依托陆房周围的山地发挥我军山地作战的特长,控制陆房以西肥猪山、岈山及凤凰山等制高点,命令686团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阵地。我686团及津蒲支队的指战员们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战斗急烈时陈光亲临前沿阵地指挥,一直坚持到黄昏。夜幕降临后,陈光下令连夜突围,从敌人间隙中跳出了包围圈,安全到达东平南地区。我军在陆房战斗中虽伤亡300余人,但毙伤日伪军大佐联队长以下近千人。陆房突围后罗荣桓同志回到师部召开了干部会议,表扬了全体指战员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高度评价了陆房
突围的胜利,保存红军建军以来的一大批优秀骨干,对发展革命力量坚持敌后抗日战争,具有重大意义。陈光也在会上讲了话。
陆房战斗的伟大胜利,不仅促进了肥城各项工作的发展,而且为巩固发展我泰肥山区抗日根据地,为坚持抗战,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次浴血奋战中,从团长到战士,都表现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强敌面前不示弱,高手面前敢亮剑,无产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压倒了气势汹汹的来犯之敌。他们把自已的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奋不顾身,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他奉献了自已的才能和鲜血。
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良好作风和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党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自觉践行。
第三篇:陆房战斗电影观后感
陆房战斗观后感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5月,日军第12军司令官尾高龟藏从泰安、肥城、东平、汶上、宁阳等17个城镇,调集日伪军8000余人,坦克、汽车百余辆,火炮百余门,分9路围攻泰西抗日根据地,企图寻找八路军主力决战。中国八路军第115师一部在山东省泰安以西地区对日伪军的突围战斗。此次战斗,八路军共毙伤日伪军大佐联队长以下1300余人;八路军伤亡300人。
在电影中,我们总可以看到众多的伪军和汉奸,他们比日本鬼子还要可恶,还要无耻。他们为日本鬼子出谋划策,为扫荡打前站,他们帮助日本鬼子消灭抗日的游击队,杀起骨肉同胞比日本鬼子还要狠。日本的飞机大炮对付不了“小米加步枪”,训练有素的日本军人不以打击中国的军事力量为目标,不去占领主要城市和战略要地,而是在农村转来转去地找八路军游击队。
这场短兵相接的战斗,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还不是什么有名的战役,淹没在数以千计的被忽略的战役中,但正是这数以千计的像“陆房战斗”这样的战役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保证。也正是这数以千计的战役重创了日本,使日寇闻风丧胆,胆战心惊,最后被迫投降。中国军队大多数不是伪军,也不是听到日寇来了拔腿就跑的窝囊废。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他们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第四篇:台儿庄战役观后感
台儿庄战役观后感
周恩来同志当时评价说:“这次胜利虽然在一个地方,但它的意义却在影响战斗全局,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世界。”
台儿庄战役的结局,说明了日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日军在华北和华中地区均受到了中国军队的抵抗,而且还在平型关地区遭受了八路军歼灭1000多人的败迹,但总的说进攻是顺利的。这次台儿庄战役,日军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一部却在中国军队的包围攻击下,仓皇败退,溃逃时重武器、军用物资和士兵的尸体大量遗弃在战场上。这是日军一次战役进攻中的败退。这在日军侵华战争以来尚属首次。在日军来说,这不仅是在兵力数量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挫折。“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日军《步兵第10联队战斗详报》载“不识他人,徒自安于自我陶醉,为国军计,更应以此为慎戒”。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政治上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用胜利的事实证明了“亡国论”是没有根据的。在军事上取得了消灭日军一万余人的胜利,达到了消耗日军兵力的目的。这些都是有利于抗战持久战的总方针实现的。当然,战役本身对中日战争的全局并不起多大的战略作战,因此对台儿庄战役在军事上的意义,不宜评价过高。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前途的看法。抗战爆发以来,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出,有的国家甚至不敢相信。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所以,英赞扬此战胜利的评论。显然,这次胜利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为争取外援增强了有利条件。
第五篇:金门战役观后感
爱恨金门
我是在对先烈的缅怀下,对历史的沉痛中陷入沉思,尔后提笔的。翻阅这段历史之卷,我此刻正深深地品味着“不忍卒读”的含义。
在队领导的倡导和组织之下,我全队人员观看了纪录片《金门战役检讨》,其要旨:64年前,在祖国刚刚成立,举国上下还沉浸在一片欢腾中的第二十四天,为完成祖国统一,我人民解放军二十八军集结九千余将士,义无反顾地向台湾岛的第一屏障——金门发起战役,终因指挥不当,全军覆没,血洒海疆。在解放军军史上留下此次彻头彻尾的败战。从那以后的半世纪多,我军兵锋从未染指台湾海峡!在生痛和震撼中,我陪剧情落了幕,思绪却插了翅,飞翔在暴风雨的海上。
尽管今天,中国正乘着经济迅猛发展之风全面提高,赫然立于世界之林,台海问题作为金门之战的病根,依旧困扰着千千万华夏儿女之心。金门之战没被极力宣传,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胜利往往有一百个父亲,失败却永远像个孤儿。吃了败仗总是不光彩的,甚至含有那么些屈辱的韵味。我们习惯了对胜利的大张旗鼓,浓妆重彩,而面对惨败时轻描淡写,尽量稀少的提及,藏着掖着,而后慢慢忘记。这,就是逃避,活生生的不敢面对现实。时光虽不能倒流,历史却可以重演。选择对历史的遗忘,就是背叛。金门之战作为我军登陆与反登陆作战的一段血与痛的历史,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的。
历史把金门之战惨败的原因,归结为指挥层的轻敌和指挥不当。
这一点,毋庸置疑。当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贸然把用来到金门执政的办公桌、到金门庆功的猪肉、到金门花销的人民币抬上战船时,当M9A1火箭筒前筒被安放在甲船后筒在乙船火箭弹却在丙船时,金门之战就注定是个悲剧。摸不清敌情,准备尚未充分,贸然出兵,纵是滚滚二十载的硝烟中历练出的铁军又如何,这与送将士入虎口有何异。今天,我们用惨败来形容这次进攻,可当时,是我军九千余民满腔热血壮志未酬的将士在用生命来诠释啊。当脑海里面对着那些为祖国上刀山下火海的英烈时,看着那些白发飘零,老泪纵横的老兵时,你才会知道,所有的泪水、检讨、悔恨都那么飘渺徒劳,不着边际。九千多的亡灵,我们就以这样的方式来祭奠么!我们常说要警钟长鸣。我想钟声源于失败,更该来自成功。共产党从无一地而夺天下,从星星之火到解救万民,旗下的十兵团从平山东,扫淮海,到跨长江,克福州,战无不胜。最终还是为战果所麻痹,被胜利冲昏头脑而轻敌,落下这段惨烈的篇章。“中国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倘若当时指挥层当时多些谨慎,做到举轻若重,高瞻远瞩,又怎会酿造这等悲剧。可历史从来不相信如果。就这一点,是值得引起所有身处于决策层、为子弟兵守安全、为人民谋福利、为共和国争未来的执行者们关注的。
每每提及金门,内心难以自抑地生痛,为那场战役的结局,更为所有英烈不在跳动的心。可一次次地想起金门,又一次次地为之震撼,为英烈的忠贞,为军人的天职。
当登岛部队残部后方补给断绝,节节失利退守古宁台时,千余名
将士死守北山洋楼,哪怕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也要血拼到最后;哪怕战死异乡,也绝不后缩。这种置生死与度外、有敌无我的英雄气概,足以让天地为之惊,鬼神为之泣。
当孙云秀受命带着自己近一个营的兵力对金门进行增援时,将士们明知一去必不返,依旧义气凛然。留下背包,写下家乡亲人的地址,尽可能多的带手榴弹毅然登岛,“将军有必死之心,战士无生还之念”,为攻陷金门抛洒热血。任何一个生命体意识到前方的威胁可能波及自己的安危时,尚且会出于本能予以避让。可他们,在使命面前,在命令面前只会“鲁莽前行”,这不是气节,不是天职,又能是什么!
“他们死了,他们败了,他们仍然是我军的旗帜和军魂!” 今不同于往,不仅是我们的作战方式,战略思维,更是我们所面临的安全形势。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加速向东方转移,亚太地区正慢慢成为全球战略角逐的焦点。美国为强化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控制、维持世界霸主地位,高调介入地区热点问题,致使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加。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纷纷制定和实施具有扩张性的海洋战略,不断在钓鱼岛、南海等岛屿归属和海域划界问题上挑起事端。台海局势的不确定性始终存在。面对严峻复杂的安全形势,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才能有效应对这一系列的安全威胁。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懂得从过去的实战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同时,作为每一名军人,我们更应该从英烈们那里,学习他们的英勇和大义,去懂得军人的天职,不断增强使命感。
今天,我们还只是穿着军装的学子。我们是学子,就应扎扎实实
地打牢文化知识的根基,丰满自己的翅翼,为明天的战斗作下铺陈;我们穿着军装,就必须坚决贯彻习主席一系列决策指示,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牢记“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牢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牢记“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在向着国防建设的方向,一路打下去。用一颗虔诚的心,一份为祖国利益勇往直前的冲劲,去告慰所有的英烈们,去诠释我们无悔的青春。它们都应当——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