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珍宝岛战役观后感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今天在课堂上观看了20世纪中苏边界问题之珍珠岛战役,看完之后,我认为对了解当时中苏和中美的关系有重大的帮助。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击退苏联军队入侵的战斗。1969年3月,苏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中国岸上纵深地区炮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在这次事件中,苏联政府称珍宝岛属于苏联,反诬中国边防军人侵苏联,并且公布了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抗议照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珍宝岛无可争议地是属于中国的领土,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在中国的管辖之下,有中国边防部队进行巡逻。苏联的所谓“抗议照会”是推行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强盗逻辑。
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历来为中国领土,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在这里从事生产活动,中国边防军也一直在这一地区执行巡逻任务。
自六十年代初期后,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中苏边界开始多事。六十年代中期后,苏联不断对中国实施军事压力和威胁,在中苏边界上挑起事端,从1964年10月至1969年2月,苏联军队在中苏边境地区挑起各种边境事件达4180余起。1967年后,苏联边防军开始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巡逻队上岛巡逻,多次制造流血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巡逻官兵多人,抓捕中国渔民。对于苏军的挑衅行径,中国边防部队严格执行中国政府、中央军委的指示,采取了极大的克制忍让,但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抗议和警告置若罔闻,苏联边防军的挑衅行为毫无收敛。
当时在两国发生冲突的珍宝岛地区,双方兵力相差不多,然而中国军队只有徒步的步兵和部分炮、工兵,既无坦克、装甲车也无空军支援;苏军步兵则全部摩托化,不仅有占优势的炮兵,还有大量坦克、装甲车及空军飞机和直升机可直接用于支援作战,因而在技术装备、火力上居于绝对优势。尽管中国方面的军力在边境冲突地区处于劣势,但是中共中央、毛泽东进行边防斗争的决心却坚定不移。当时“九大”即将召开,根据中共中央的安排,全国开展了声讨“苏修”入侵的群众性示威活动,参加者据当时宣称有1.5亿人以上。中苏边境、中蒙边界附近的人民解放军部队和民兵,也进入了战备状态。
1969年3月2日8时,中国边防部队派出巡逻分队登岛执行巡逻任务。苏军发现后,立即出动70多人,分乘2辆装甲车、1辆军用卡车和1辆指挥车,从苏联境内分路向珍宝岛急进,接近珍宝岛后,列开战斗队形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进逼,并以一部兵力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的一个小组侧后穿插。入侵苏军不顾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向其发出的警告,突然开枪射击,打死打伤中国边防巡逻人员6人。中国边防巡逻分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珍珠岛战役正式打响。在此战役中,苏军先后出动50余辆坦克、装甲车和170多名步兵,运用直升飞机和纵深炮火掩护,并炮击中国境内纵深地区,但是我军英勇抗敌不怕牺牲,一次次的抵抗住了苏军的进攻,并击毙苏军边防部队总队长,还缴获了苏军的T62型坦克,现停放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珍宝岛战斗的结果使苏联方面相当震惊,对中国常规力量的实力也有了新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苏联的战争企图。1969年9月,在首都机场,周恩来总理同从河内参加胡志明葬礼后回国途经北京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进行了坦率的谈话。其后,中苏边境谈判在北京举行后,中苏边境冲突开始和缓。
在国防建设上,珍宝岛战斗也产生了诸多影响。且不说随后开始的规模巨大的战备工作,单就装备上讲,由于在珍宝岛之战中,当时我军装备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如75毫米无后坐力炮、85毫米加农炮和56式火箭筒等,都无法有效地击穿T-62的正面装甲,这刺激了中国坦克和反坦克技术的大发展,我军开始进行重点进行打坦克的训练,军工部门则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坦克武器会战,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69式火箭筒、105毫米无后坐力炮等一系列应急装备首先投产,其后一直到80年代。红箭-73反坦克导弹、86式100毫米反坦克炮等都能够有效对付苏军T-72坦克,基本解决了当时的战备需要,并使我国的反坦克装备和技术储备至今仍居于世界前列。
其次,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的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中美关系走向缓和。中美关系的缓和,既是两国领导人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做出的现实选择,是毛泽东和周恩来与尼克松和基辛格的伟大杰作,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珍宝岛事件在中美关系缓和和进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当时中美双方由于长期的对立和偏见,彼此抱有极大的戒心,美国方面还一度认为中国在边界冲突中是比苏联更具有军事冒险主义色彩的危险国家,在决定对中苏矛盾加以利用的时候,他们当时最关心的是怎样利用这场危机,迫使苏联在一系列关乎美国利益的问题上做出美国所希望的让步,只要有利于达到这个目的,不管是支持苏联攻击中国,还是力挺中国抗衡苏联,都在考虑的范围当中。结果,事态的发展使他们看到,偏向中国更有利于达到上述目的,这才在短时间内单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更有利于缓和两国紧张关系的措施。这些措施鼓励了中国决策层内部主张利用美苏矛盾,实行联美制苏的意见。总之,中美关系的缓和,既是两国领导人为适应形势法杖的需要而做出的现实选择,是毛泽东和周恩来与尼克松和基辛格的伟大杰作,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005年4月27日,全国人大批准《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2005年2月20日,俄罗斯国家杜马表决批准该协议。根据该协议,珍宝岛是中国的领土。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国边防部队在严寒条件下,面对苏军的先进坦克、装甲战车,毫不畏惧,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采取灵活的战术,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顽强的精神。
第二篇:金门战役观后感
观后感
或许因为姥爷是军人的缘故,从小我就深深被军事题材的影片吸引。从《地雷战》、《地道战》到《小兵张嘎》等老片都深深吸引着我,百看不厌。那时候看电影热衷于打斗的场面,着眼于武功队队员精湛的武艺以及神准的枪法,还有八路军指战员英勇不屈与日本鬼子奋战到底,哪怕牺牲也无所畏惧的精神。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作为一位解放军军人的我不在被影片华丽的场面、绚丽的外表所吸引,也开始慢慢思考影片反应的深刻内涵,从中汲取养分充实自身。本周五下午,按照大学安排我们十六队全体学员有幸观看了,由刘亚洲政委著作《金门战役检讨》改编的同名电影,共分为轻敌、苦战、审敌和血憾四集。本片体现了刘政委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独到的观察、分析历史的能力,着眼于未来战争,以史为鉴,对台海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可能出现的军事冲突,提出了新的看法。
本片不仅形象、生动地还原了金门战役的作战历程,更通过战争亲历者以及他们亲属的口述使我们更加深入、完整地了解了这段历史。影片中对这段历史是这样回顾的“1949年10月24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十四天,人民解放军二十八军下属三个团共九千余人渡海进攻金门,发起金门战役。在岛上苦战三昼夜,因后援不继,全军覆灭,是解放军成军以来唯一一次彻底失败的战例。我军历史上虽有湘江之战、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皖南事变等惨重损失,但均非全军覆灭。1949年以前,我军驰骋陆地。敌强时,我避而歼之;敌弱时,我聚而歼之。1949年我军始下海进攻岛屿,乃全新课题。海岛作战,胜则全胜,败则全没。这一作战特点直至今日仍颠扑不破。”本片的目的不简单是对这段历史的简单回顾,精髓在于分析此次战役失败的原因,找到问题、解决问题。以史为鉴,使我军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实现习主席提出的“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
通过此片我们可以总结的经验教训有很多:民情陌生难得支援、多次无视胡琏兵团登陆、我军无统一指挥等。但我认为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轻敌。当时敌我态势是: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十兵团入闽,以排山倒海之势南推。十兵团司令员叶飞,福建南安人,出生于菲律宾,衣锦还乡,闽人治闽,无限风光。叶飞号称“小叶挺”,善战,多谋,常胜。解放战争以来,十兵团平山东,扫淮海,跨长江,克福州,战无不胜。1949年10月17日解放厦门,金门顿成一座孤岛。岛上守军为李良荣的二十二兵团,约两万人。十兵团十万大军隔海虎视。优劣立见。这时候,最可怕的敌人出现了。这个敌人就是轻敌情绪。一股有毒的气氛弥漫在十兵团上空。轻敌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是主帅。正是由于轻敌才使叶飞存在侥幸心理,使‘小叶挺’的判断力失常了,导致多次无视胡琏兵团登陆。其次是全军将士,主帅的态度是全军将士的睛雨表。叶飞如此,进攻金门的总指挥员肖锋更是如此,具体体现在部队编排、战前准备工作,以及作战方案上。轻敌不仅体现在轻视我军对作战的态度上的轻视,更低估了蒋介石固守金门的决心。海岛作战,守方处孤岛,临绝地,惟有死战求生,别无他途。金门之战正是如此。李良荣破釜沉舟,虽是屡败之师,但殊死一搏,屡败困兽亦能咬人。以史为鉴,当今台军已非当年蒋军,台湾亦非金门。台海作战将比金门作战艰难万倍。不是台湾固守台湾,而是整个西方固守台湾。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我们始终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箭在弦上,我们切不可再犯轻敌大忌,要始终保持警惕。作为国防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我更应该吸取此次战役教训,深刻检讨。通过对战役基础知识的学习,充实自己,为强军目标贡献力量。
第三篇:金门战役观后感
爱恨金门
我是在对先烈的缅怀下,对历史的沉痛中陷入沉思,尔后提笔的。翻阅这段历史之卷,我此刻正深深地品味着“不忍卒读”的含义。
在队领导的倡导和组织之下,我全队人员观看了纪录片《金门战役检讨》,其要旨:64年前,在祖国刚刚成立,举国上下还沉浸在一片欢腾中的第二十四天,为完成祖国统一,我人民解放军二十八军集结九千余将士,义无反顾地向台湾岛的第一屏障——金门发起战役,终因指挥不当,全军覆没,血洒海疆。在解放军军史上留下此次彻头彻尾的败战。从那以后的半世纪多,我军兵锋从未染指台湾海峡!在生痛和震撼中,我陪剧情落了幕,思绪却插了翅,飞翔在暴风雨的海上。
尽管今天,中国正乘着经济迅猛发展之风全面提高,赫然立于世界之林,台海问题作为金门之战的病根,依旧困扰着千千万华夏儿女之心。金门之战没被极力宣传,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胜利往往有一百个父亲,失败却永远像个孤儿。吃了败仗总是不光彩的,甚至含有那么些屈辱的韵味。我们习惯了对胜利的大张旗鼓,浓妆重彩,而面对惨败时轻描淡写,尽量稀少的提及,藏着掖着,而后慢慢忘记。这,就是逃避,活生生的不敢面对现实。时光虽不能倒流,历史却可以重演。选择对历史的遗忘,就是背叛。金门之战作为我军登陆与反登陆作战的一段血与痛的历史,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的。
历史把金门之战惨败的原因,归结为指挥层的轻敌和指挥不当。
这一点,毋庸置疑。当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贸然把用来到金门执政的办公桌、到金门庆功的猪肉、到金门花销的人民币抬上战船时,当M9A1火箭筒前筒被安放在甲船后筒在乙船火箭弹却在丙船时,金门之战就注定是个悲剧。摸不清敌情,准备尚未充分,贸然出兵,纵是滚滚二十载的硝烟中历练出的铁军又如何,这与送将士入虎口有何异。今天,我们用惨败来形容这次进攻,可当时,是我军九千余民满腔热血壮志未酬的将士在用生命来诠释啊。当脑海里面对着那些为祖国上刀山下火海的英烈时,看着那些白发飘零,老泪纵横的老兵时,你才会知道,所有的泪水、检讨、悔恨都那么飘渺徒劳,不着边际。九千多的亡灵,我们就以这样的方式来祭奠么!我们常说要警钟长鸣。我想钟声源于失败,更该来自成功。共产党从无一地而夺天下,从星星之火到解救万民,旗下的十兵团从平山东,扫淮海,到跨长江,克福州,战无不胜。最终还是为战果所麻痹,被胜利冲昏头脑而轻敌,落下这段惨烈的篇章。“中国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倘若当时指挥层当时多些谨慎,做到举轻若重,高瞻远瞩,又怎会酿造这等悲剧。可历史从来不相信如果。就这一点,是值得引起所有身处于决策层、为子弟兵守安全、为人民谋福利、为共和国争未来的执行者们关注的。
每每提及金门,内心难以自抑地生痛,为那场战役的结局,更为所有英烈不在跳动的心。可一次次地想起金门,又一次次地为之震撼,为英烈的忠贞,为军人的天职。
当登岛部队残部后方补给断绝,节节失利退守古宁台时,千余名
将士死守北山洋楼,哪怕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也要血拼到最后;哪怕战死异乡,也绝不后缩。这种置生死与度外、有敌无我的英雄气概,足以让天地为之惊,鬼神为之泣。
当孙云秀受命带着自己近一个营的兵力对金门进行增援时,将士们明知一去必不返,依旧义气凛然。留下背包,写下家乡亲人的地址,尽可能多的带手榴弹毅然登岛,“将军有必死之心,战士无生还之念”,为攻陷金门抛洒热血。任何一个生命体意识到前方的威胁可能波及自己的安危时,尚且会出于本能予以避让。可他们,在使命面前,在命令面前只会“鲁莽前行”,这不是气节,不是天职,又能是什么!
“他们死了,他们败了,他们仍然是我军的旗帜和军魂!” 今不同于往,不仅是我们的作战方式,战略思维,更是我们所面临的安全形势。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加速向东方转移,亚太地区正慢慢成为全球战略角逐的焦点。美国为强化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控制、维持世界霸主地位,高调介入地区热点问题,致使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加。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纷纷制定和实施具有扩张性的海洋战略,不断在钓鱼岛、南海等岛屿归属和海域划界问题上挑起事端。台海局势的不确定性始终存在。面对严峻复杂的安全形势,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才能有效应对这一系列的安全威胁。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懂得从过去的实战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同时,作为每一名军人,我们更应该从英烈们那里,学习他们的英勇和大义,去懂得军人的天职,不断增强使命感。
今天,我们还只是穿着军装的学子。我们是学子,就应扎扎实实
地打牢文化知识的根基,丰满自己的翅翼,为明天的战斗作下铺陈;我们穿着军装,就必须坚决贯彻习主席一系列决策指示,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牢记“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牢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牢记“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在向着国防建设的方向,一路打下去。用一颗虔诚的心,一份为祖国利益勇往直前的冲劲,去告慰所有的英烈们,去诠释我们无悔的青春。它们都应当——不朽!
第四篇:台儿庄战役观后感
台儿庄战役观后感
周恩来同志当时评价说:“这次胜利虽然在一个地方,但它的意义却在影响战斗全局,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世界。”
台儿庄战役的结局,说明了日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日军在华北和华中地区均受到了中国军队的抵抗,而且还在平型关地区遭受了八路军歼灭1000多人的败迹,但总的说进攻是顺利的。这次台儿庄战役,日军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一部却在中国军队的包围攻击下,仓皇败退,溃逃时重武器、军用物资和士兵的尸体大量遗弃在战场上。这是日军一次战役进攻中的败退。这在日军侵华战争以来尚属首次。在日军来说,这不仅是在兵力数量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挫折。“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日军《步兵第10联队战斗详报》载“不识他人,徒自安于自我陶醉,为国军计,更应以此为慎戒”。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政治上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用胜利的事实证明了“亡国论”是没有根据的。在军事上取得了消灭日军一万余人的胜利,达到了消耗日军兵力的目的。这些都是有利于抗战持久战的总方针实现的。当然,战役本身对中日战争的全局并不起多大的战略作战,因此对台儿庄战役在军事上的意义,不宜评价过高。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前途的看法。抗战爆发以来,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出,有的国家甚至不敢相信。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所以,英赞扬此战胜利的评论。显然,这次胜利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为争取外援增强了有利条件。
第五篇:《金门战役检讨》观后感
以史为鉴,警醒后人
——观《金门战役检讨》有感
由刘亚洲政委著作《金门战役检讨》改编的同名电影,共分为轻敌、苦战、审敌和血憾四集。本片体现了刘政委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独到的观察、分析历史的能力,着眼于未来战争,以史为鉴,对台海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可能出现的军事冲突,提出了新的看法。1949年10月24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十四天,人民解放军二十八军下属三个团共九千余人渡海进攻金门,发起金门战役,在岛上苦战三昼夜,因后援不继,全军覆灭,是解放军成军以来唯一一次彻底的败仗。我军历史上虽有湘江之战、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皖南事变等惨重损失,但均非全军覆灭。1949年以前,我军驰骋陆地。敌强时,我避而歼之;敌弱时,我聚而歼之。1949年我军始下海进攻岛屿,乃全新课题。海岛作战,胜则全胜,败则全没。这一作战特点直至今日仍颠扑不破。
金门战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金门战役虽战于一隅,却影响全局。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存在。而这次战役的失败,直接影响到两岸的政治格局——直到今天仍然两岸对峙。这场战役是解放军历史上的一次惨痛的记忆,首先我非常同意金门战役失败的首要原因是轻敌这一观点。四野第10兵团在叶飞率领下,以排山倒海之势平山东,扫淮海,跨长江,克福州,战无不胜。1947年10月 17日攻取厦门,金门顿成一座孤岛。岛上国民党军队约2万人,而我军10万之众隔海虎视,根本不把金门2万残兵放在眼里。28军也轻敌,以为取金门易如反掌。在渡海船只不够,第一波攻势只能运9000士兵的情况下,就贸然渡海进攻金门。然而,蒋介石早已下了固守金门的决心,国民党军拆了寺庙、祠堂、民房,甚至用坟墓墓碑做碉堡。十几天之内,在古宁头到一点红之间宽达10公里的海岸线上,200多个碉堡耸立起来,给后来的解放军登陆部队带来了灾难。
除开战术失误、不明敌情贸然进攻、进攻队伍建制混乱外,我想重点谈谈两个字“运输”。就要对金门发起攻击时,叶飞却命令兵团后勤部在10月底前筹措大米四百万斤,柴草六百万斤,供应厦门市。这一命令占用了大量的渡海工具。与此同时,蒋介石下令,派空军将大陆沿海的船只全部炸毁。台湾飞机不光炸福建的船只,连浙江、江苏沿海的都炸了,甚至炸了上海造船厂。
船只那样缺乏,第一波只够载运九千兵,可有些船上仍然装了不该装的东西。主攻团的几条船上都载着大量新印制的人民币,据说是准备用来庆功时大把花销的,被国民党军缴获时许多钞票连褶印都没有,整整装满好几箩筐。另一个团的船上装了猪,也是庆功用品。更可笑的是,居然在有的船上还载着办公桌椅,以便‚新政权使用。
解放军第一梯队3个团9000余人登陆之后,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只能隔海待命,眼巴巴地盼望第一梯队的船回来,可因潮汐之故,船在金门搁浅,随即被敌军全部炸沉。再无船只的解放军虽有杀敌增援之愿,却无白手渡海只能,只能隔海泪流,让人好不气愤!
在惨痛的史实面前,我们唯有痛定思痛,将历史的教训铭刻在心中,虽然现在我们在努力通过和平渠道解决台湾问题,但我们也有愿为之一战的决心,面对更复杂的军事环境,更多方面的阻挠,我们更应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