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潍县战役
09.04.07-08][潍县战役][上下集全][X264/MKV][340M][eeload永久] 这是六十多年前的一段往事,胶济铁路线上一座城市迎来决战时刻,枪炮齐鸣,兵临城下,这场战役怎样打响?森严壁垒,封锁重重,攻城将士遭遇怎样的激烈战斗?潍县古城又如何迎来黎明的曙光?敬请关注《军事纪实》栏目。
上集:
1946年6月22日,蒋介石公然撕毁《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调动国民党百万军队大举进攻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刚刚结束八年抗战的中国大地,再次弥漫起内战的硝烟。潍县为何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内战之初,占尽军事优势的蒋介石声称,只需三到六个月就可以全部占领解放区。战况的发展,表面上看也的确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包括105座城市在内的大片解放区相继飘起了青天白日旗。然而让蒋介石没有料到的是,他的老对手、善于打运动战的毛泽东,却主动放弃了一些地盘,甚至包括自己的政治中心—延安。当蒋介石得意地给进驻延安空城的胡宗南发出贺电,称赞此举“功在党国,雪我十余年来积愤”的时候,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毛泽东的战略瓦解之中。经过国共双方两年的较量,战争形势发生了逆转。1947年秋天,华东野战军胜利地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之后,根据形势发展,华东野战军随即组成了外线兵团和内线兵团。然而,国民党却乘我华野主力转战之机,迅速调集六个师的兵力气势汹汹地大举进攻胶东解放区。我山东兵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胶东保卫战。经过五个月的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的“九月攻势”,并乘势收复了除少数据点外的大片地区,扭转了山东战局,迫使敌人转入了“点线防御”,他们被迫加强胶济线、津浦线的设防工事,加固济南、兖州、潍县、青岛、烟台等城市的防御体系,妄图以此阻挡我军的攻势,维持残局。潍县是山东境内仅次于济南、青岛的一个工商业城市,有十万人口之多,素有胶东走廊之称。它位于胶济铁路的中心,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是连接渤海、胶东、鲁中的枢纽,是胶济铁路的重要军事重地,也是国民党在山东的重点设防城市。为了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拔除潍县堡垒,山东兵团奉命筹备潍县战役。用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的话说:“打下潍县,我们就能全部控制横贯山东全境的铁路交通大动脉——胶济路,这就好比摧折了济南之敌的一条主要臂膀,山东战场的敌人将不得不退缩到济南至徐州的狭窄地域内,陷于穷途末路的困境之中。攻克潍县,我胶东、渤海、鲁南三个解放区得以完全连成一片,有力地促进解放区的政权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支援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将大大增强。” 两军对垒,战役一触即发此时潍县以东,除青岛尚在国民党军控制外,潍县与青岛之间的地区已经全部解放。而潍县以西,潍县与济南之间则完全被国民党军所控制。1948年3月1日傍晚,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在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的指挥下,出掖县、平度,夜行晓宿,开赴潍县,然而部队到达潍县后并未驻扎,仍一路西进。国民党军政要员一时难以摸清人民解放军的真实意图,其宣传机构惊呼 “攻济企图昭然若揭”。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认为,潍县工事坚固,兵力众多,可保无虞。他甚至判断解放军可能趁势攻取济南或南下津浦路作战,因而急忙调兵遣将,加强济南和津浦路中段的防御力量。“要消灭它,必先孤立它。” 这是刘少奇在全军瓦解敌军工作会议上的一句名言。此时的潍县,正是插在共产党山东战区的一根坚硬的肉中刺。据此,山东兵团首长决定,首先肃清胶济铁路西段之敌,彻底孤立潍县,然后杀一个回马枪,拔掉潍县这颗硬钉子。仅仅就在几天后,胶济铁路西段战役打响,在短短的12天时间里,华东野战军先后攻克了周村、张店、淄川、博山等地。3月23日,胶济铁路段沿线的战斗胜利结束。国民党军固守的潍县成为“孤岛”,被彻底孤立,完全切断了潍县与济南的联系。整个胶济线上就剩下西边的济南,东边的青岛和中间的潍县三个孤立据点,苟延残喘。3月下旬,山东兵团司令部决定,将潍县战役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渤海纵队、鲁中部队以打援的姿态分割昌乐与潍县守敌于两地,尔后扫清潍县城外据点,占领攻城阵地。第二阶段,以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为主攻,正式攻
城。另外,以第7纵队和第13纵队为主,分东西两个方向打援。作战方案很快获得中央军委、华东局和华东野战军前委的批准。3月31日9时,山东兵团下达《向昌潍地区开进的部署命令》。兵团挥戈东进,直奔昌潍。4月2日,9纵由邹平、长山一带出发,开赴潍县地区。4月4日,13纵率胶东南海、滨北部队进抵胶县、即墨一线,监视并阻击青岛可能增援之敌。其38师开赴潍县,配合9纵作战。7纵并渤海军区第13师部署于龙山、章丘一线,准备阻击济南东援之敌。此外,根据华东局指示,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派特种兵纵队的一个榴弹炮营和一个工兵营赴潍县作战。万事俱备,潍县战役一触即发。兵临城下,潍县国民党守军指挥官--国民党第96军军长兼整编第45师师长陈金城并未惊慌失措。陈金城对潍县的守备充满信心,自诩“潍县城防工事深沟高垒,金城汤池。”他对部属扬言:“我们有这样坚固的城堡工事,又有优势的空军,只要屯足粮弹,就是打上一年半载,也不成问题。”并立下了“城在陈在,城破陈死”的誓言。陈金城的自信并非没有他的道理。潍县素以“双城”著称,县城周围地形开阔。白浪河纵贯南北,将县城分为东、西两城。东城、西城相距仅一百多米,西城高出东城5米,两城之间有5座石桥相通。城垣工事坚固,明碉暗堡交错,易守难攻。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依托城墙,构筑防御工事,以备对抗可能由青岛登陆的美**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又不断修筑城墙,达三年之久。整修后的潍县城墙,有四层楼高,墙顶能容两辆汽车并开。外侧陡峭,全部由青石砌成。整个城防体系以西城为核心,设有3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在城市外围,有大小90多个独立据点,其中最大的两个,一是西城北面的北宫,二是西城南面的南大营。每道防线均设有大量的碉堡、地堡、散兵坑等工事,堡垒多为钢筋水泥所筑,据点周围设有地雷、陷阱、鹿砦、铁丝网等附防御物。第二道防线在城关,筑有高3米、厚4米的土城墙,墙上设有大量碉堡、地堡、散兵坑等工事,外有宽5米、深3米的壕沟以及铁丝网、鹿砦,布设地雷一千多颗,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雷区。第三道防线才是东、西两城的高大城墙,墙上布设有电网和上中下多层火力点。整个防御体系呈辐射状,延伸至三、四里之外,有点有面,既可独立固守,又可相互策应。难怪陈金城自诩“金城汤池”了。国民党对于潍县的守卫也非常重视,潍县守军有整编45师的212旅3个团、214旅1个团和师直属部队的6个营,装备优良,训练有素,且配备炮兵,战斗力较强。另有张天佐、徐振中、张景月的保安团9个团、屈晏宾的第8专区自卫总队3个团以及其他地方武装,猬集于潍县的国民党守军多达4万7千余人,其主力2万5千余人,集中于潍县城。潍县的得失牵动着国民党第2绥靖区司令员王耀武高度紧张的神经。3月下旬,王耀武亲自飞抵潍县机场,召见陈金城、张天佐等人,会商固守潍县对策,决定依靠潍县坚固复杂的工事,强调“地平线以下作战”,采取收缩据点,集中兵力,加强城防工事,固守待援的方针,以外围作战阻滞解放军进攻,尔后固守东西两城,等待援兵。王耀武还特别指示:“对城墙四周务必做到扫清射界,毋使共军接近城垣。”让王耀武没有想到的是,根据战役部署,4月2日,我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已向潍县北部地区开进,渤海纵队已进入益都以北弥河以西地域,鲁中军区部队已进入昌乐中部地区,并由此形成了对潍城的合围之势。按照王耀武的指示,陈金城、张天佐下达了命令:
一、凡属构筑工事用的一切材料,各部队可任意取用。二,凡有碍射击的建筑物一律拆除。于是,一场空前的劫难降临到潍县人民头上。潍县城及周围居民、村民的门板、木料、箱柜等以“军用”为名被任意抢夺。城周围开始大肆破拆,民居、商铺、学校等所谓妨碍射界的建筑无一幸免。据《大众日报》记者战后调查记载:“每日一万五千以上市民被编成若干队实行破拆,但这样还感觉不足,于是又下炸药把残存的断垣残壁统统炸掉。连绵十数日,不曾间歇。”沙滩街所有700余家大小店铺被毁,物资荡然一空。据文献记载,国民党军共拆毁民房一万余间。为了保城、保命,国民党守军肆无忌惮,丧心病狂。聂凤智攻克潍县的用兵方案4月5日傍晚,山东兵团司令部进驻寿光县东部赵家辛章村。当晚,许世友、谭震林主持召开作战会议,研究确定作战方针和攻城方案。9纵司令员聂凤智陈述了自己早已深思熟虑的作战方案。他分析说:敌指挥机关
及防御重点在西城,东城相对较弱,应先取东城。但是,西城高于东城5米,攻击东城,必然要受到两城火力的钳制。即使拿下东城,部队在已有减员的情况下,还要攻击重点设防的西城。这样,两次攻击的难度和代价都将很大。相反,不怕硬,以硬碰硬,先打掉西城,敲掉敌人的指挥机关,然后依托西城,居高临下,攻击东城,将稳操胜券。会议决定采取聂凤智提出的作战方案。许世友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说:我们家乡有个规矩:“好菜请上客”。先攻西城,先吃这盘“好菜”!谭震林说,所谓稳打,是说利用一切天然地形隐蔽前进。若无天然地形时,则用坑道作业接近敌人,夺取敌人顽固工事,借以减少自己的伤亡,以小代价换取大胜利。所谓稳扎,是说占领了一点立即构筑工事巩固起来,不让敌人重占,而且利用这一点吸引敌人的反扑,求得大量杀伤敌人。许世友特别强调:一定要纠正扎而不打、打而不扎的偏向!4月8日黄昏之后,9纵和渤海纵队所属各部陆续到达潍县城周围,进入指定的攻击地点。傍晚,外围战正式拉开帷幕。战斗从城南远郊、城北和城南三个方向展开。城南远郊方向首先打响。胶东军区西海军分区独立一团,直插城南二十里堡火车站和飞机场。4月9日下午4时,一团首战告捷,攻占了飞机场,切断了敌人的空中走廊。从此,国民党军只能靠空投对潍县城守军进行补给。我军乘胜攻击,相继于11日和12日攻下二十里堡火车站,占领许家楼发电厂和坊子火车站。占领发电厂后,立即切断潍县电源。城墙电网失去作用。至此,华野部队完全控制了潍县城南远郊地区。与此同时,9纵26师附榴弹炮1个连、山炮两个连、重迫击炮1个营,开始对位于西城的北宫和北关展开行动。如今的潍坊市第一职业中专就是当年的北宫。北宫,又称玉清宫,是一座道观。这里地势较高,四周视野开阔,十分利于防守。国民党军利用庙宇作核心工事,在周围修建了大量的子母堡群,多为钢筋水泥建造。防御工事密密麻麻,纵深达一百多米。国民党整编45师主力212旅2团2营在此防守,火力配备很强,能控制整个西城城北地区。北宫据点被国民党军视为攻不破的堡垒,他们编出口溜:“北宫,白攻。南宫,难攻。擂鼓助威,金城难破。进攻潍县,危险。”许世友说:“朱总司令早就告诉过我们,今后夺取大城市,加强土工作业接近敌人,减少我外围作战伤亡、消耗,就是敌人有铜墙铁壁,亦不免为我歼灭。”据此,我们提出一个口号:“人马均活动于地下。”遵照许世友的指示,4月9日晚,在夜幕的掩护下,26师各团悄悄接近敌军,但他们并没有发动进攻,而是分别执行警戒、掩护和土工作业任务。战士们每隔五米一个人,先伏在地上,筑起一个卧射掩体,然后下挖,挖至一定深度,再前后挖,最后相互打通,形成战壕。至敌人百米左右时,再横向左右展开,构筑出击阵地。与此同时,25师和27师也派出一些部队,接着26师往北挖交通壕。每个团后面至少挖两条交通沟,交通沟蜿蜒曲折,一直延伸至10里以外,宽的可以通过炮车,窄的能通过担架,两侧挖有大量单人或双人掩体。有了这种“地下走廊”,国民党军飞机、大炮的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解放军的部队调动、物资运输、通讯、侦察等活动全部转入地下,大大减少了伤亡。
就这样,经过昼夜不停的土工作业,国民党煞费苦心设置的多道复杂防御工事,被我军从地下挖壕前进,完全破坏。一场守城与夺城的生死较量已酝酿成熟,攻城战斗一触即发。华野部队能否顺利攻克潍县堡垒,他们又将遭遇怎样的激战呢?
下集:
构筑“地下走廊”的坑道发挥了什么巨大作用?国民党军固守“鲁中堡垒”又是怎样被彻底拔掉? “地下走廊”,决胜外围战1948年初,为配合发动潍县战役,攻克胶济铁路线上这个重要枢纽城市,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从胶济铁路西段开始,发起了强大的春季功势,在短短的12天时间,先后攻克了周村、张店、淄川、博山等地。国民党军固守的潍县成为“孤岛”,被彻底孤立,完全切断了潍县与济南的联系,解放潍县指日可待。3月31日,山东兵团挥戈东进,直赴昌潍。4月8日傍晚,城外远郊方向的战斗首先打响,并迅速控制外围。
4月9日晚,按照许世友的指示,在夜幕的掩护下,负责主攻的26师各团接近敌军,他们依靠土工作业,在西城城外构筑了一个长长的“地下走廊”。4月10日晚,77团和76团同时向敌人发起攻击。由于北宫之敌防守严密,77团进攻连续受挫,苦战一夜,天亮前撤了下来。进攻受挫后,26师师长刘涌、政委张少虹决定调整战术,从侧面向北宫侧后方实施坑道作业,对守敌进行合围、压缩,切断敌人退路,从敌人背后攻击。这一招果然厉害。4月12日傍晚,失魂落魄的北宫残敌突然窜出据点,向东北关落荒而逃,北宫迅速被77团占领。坑道作业在攻克北宫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坑道作业、迫近作业、连续爆破,抛射炸药包、集中兵力和火力突破一点、实行穿插分制等“尖刀战法”,是解放军攻破潍县的五大战术。经过两天的土工作业,4月13日傍晚,攻克东北关的战斗打响,战斗愈加激烈。4月14日夜,76团和78团依托己占领的东北关和西北部,从东、西两面夹击北关,将守军击溃,完全占领北关。经过七天七夜的鏖战,至4月15日,26师圆满完成预定的作战任务,共歼敌三千余人。外围战斗打响后,位于北门里的国民党整45师师部被炮弹击中。国民党第96军军长兼整编第45师师长陈金城不得不将师指挥所迁移至南门城门洞内。蒋介石似乎摸透了陈金城的心思,突然发来电报:“吾弟固守名城,激战兼旬,备极艰辛,已饬王司令官率队和青岛派队星夜驰援,务望坚守阵地,并须多控制机动部队以便夹击,而竟全功”。这无疑是给陈金城打了一针强心剂。当晚,陈金城召集张天佐等团以上军官,传达电报,在总统像前进行“誓死与潍县共存亡”的宣誓。随后,将誓词和宣誓人名单电告蒋介石和王耀武。4月12日下午1时,王耀武飞临潍县上空视察,用无线电话向陈金城询问情况,下达作战指令。最后,将一面写有“金城难攻”的锦旗和他亲笔书写的“鲁中堡垒”、“百战功高”两张条幅投赠陈金城,以激励守城官兵士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潍县战役结束后,27师政治部宣传科奉命制作奖励“潍县英雄连”的锦旗,无意中发现一面紫色缎子面料的锦旗,上面有“金城难攻”4个大字,上款是“赠给整45师全体将士”,下款为“第二缓靖区长官司令部”。原来这是从敌45师师部缴获的战利品。他们将旗面上的字拆掉,擦洗干净,做成了“潍县英雄连”的锦旗。战士们风趣的说:“这面奖旗还是解放成份呢。” 兵力悬殊下的攻守之战4月15日,9纵司令部发出攻城部署调整命令,命令25师、27师以北关为依托,作攻城准备。26师和13纵第38师为第二梯队,准备投入纵深作战。4月16日,王耀武亲率3个师6个旅的兵力,由济南出发,增援潍县。陈金城一扫满脸愁云,立即将消息传达各部,使不断衰落的士气为之一振。令他们庆幸的还有战局的缓和。4月18日,渤海纵队11师接替7师进入南关、西南关阵地,从城南方向作攻城准备。在西城的北城墙外,25师、27师并肩进入阵地。山东兵团攻城部队进入阵地之后,城外突然沉寂下来。陈金城、张天佐等错误地判断,解放军很可能因伤亡过大,无力攻城,已撤围转去打援。其实,解放军攻城部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迫近土工作业,交通沟已接近城墙不足百米。山东兵团和9纵首长摸透了陈金城、张天佐盲目乐观的心理,4月21日,在攻城部队的准备工作即将就绪之时,为进一步麻痹敌人,求得攻城的突然性,决定实施“欲擒故纵”之计,命令前沿部分部队向后收缩。国民党空军马上向王耀武报告:“共军主力已悉数向西北移动。”王耀武、陈金城误以为解放军攻城日久,伤亡很大,被迫放弃攻城,因而洋洋得意。据守济南的国民党军居然召开庆祝大会,庆贺“潍县解围”。而此时,山东兵团各攻城部队正在紧张地进行战斗动员和作战部署。洋洋得意的王耀武和徐州“剿总”先后急电令陈金城从速出击,恢复所有据点及飞机场。陈金城得意忘形,下令东城守备队派步兵两个营,于22日上午8时在空军的掩护下,出鸣凤门向西南方向出击,刚过白浪河,即被解放军前沿部队打得丢盔弃甲,鼠窜而逃,伤亡一百多人。陈金城大呼上当,悔之已晚。只好把希望寄托于王耀武亲率的济南援军。4月22日,根据山东兵团指示,各主攻部队和炮兵奉命进入阵地。23日18时,总攻开始。攻城战斗在南北两面同时打响,在城北面,365门大炮同时开火,憋足了劲儿的官兵们以密集的炮火结合坑道爆破朝预定目标展开猛烈的攻势,敌人顿时乱作一团,城墙上下火光闪闪,硝烟弥漫,北门城楼转眼间被掀去半截。经过持续一个多小时的炮击,预定目标基本被摧毁,敌人的火力被完全压制,失去还击能力。20时左右,内爆开始。工兵按动发电机把手,每个内爆点500斤炸药相继爆炸,顿时地动山摇,天昏地暗。9纵首长命令部队实施连续爆破,迅速扫清城墙下敌人的子母堡群,为登城扫除障碍。9纵27师79团首先突过外壕,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对敌城外矮墙地堡群和土城寨实施爆破,仅用20分钟就占领土城寨。随即,该师80团、81团各一部,也都对城墙外据点成功爆破,占领了出击阵地,为强爆城墙和登城战斗提供了依托。24日零时21分,9纵27师79团3营开始强爆,经过50分钟的连续爆破,城墙被炸开一个豁口。1时30分,79团团长彭辉抓住战机,命令8连、4连架起云梯,首先登城。3时左右,解放军已有5个连队登城,国民党军自诩为“金城难破”的潍县城被攻破。陈金城大为惊慌,下令坚决堵住缺口。他明白,突破口如果堵不住,整个城防体系将彻底崩溃。天刚亮,国民党军开始向79团的突破口展开猛烈反击,同时用炮火压制79团后续部队,封锁突破口。6架国民党战机飞临战区上空,不断向突破口投弹并俯冲扫射。遵照山东兵团及9纵首长“不惜一切代价”、“白天强行攻城”的命令,25师主力73团在纵队炮群的火力支援下,仅用了三分钟就炸开一个城墙缺口,六分钟后即登上城头。73团、75团、79团、80团在城墙上下相互支援,协同作战。79团5连在拂晓前突入城内,开始了纵深战斗。5连攻入的地方,正冲一所小学校。学校与城墙仅一路之隔,两面是水塘,叫荷花湾,一面与居民区相连,比较孤立。5连3排下城后,在排长杨学良指挥下,首先占领了小学校,后续部队下城后,迅速向学校西南面展开,抢占了20多栋民房。天亮,国民党军开始组织反击,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不断逼向5连。双方逐屋逐院地反复争夺,巷战十分激烈,彼此伤亡重大。中午时分,5连退到小学校,全连只剩下20多人,干部只剩下两位排长。他们毫不畏惧,顽强坚守。15时40分,9纵25师部队控制了制高点,攻城作战取得了依托和转机。16时左右,各师部队将突破口扩大,后续部队陆续登城,突入城内,投入纵深巷战。5连孤军奋战,整整坚持了13个小时,终于迎来了大部队。攻克潍县,拔除国民党“鲁中堡垒”黄昏时分,渤海纵队11师也突破了南面城墙,投入城内作战。入城各部队按预定方案,勇猛挺进。陈金城、张大佐见败局已定,凭借西城东门附近高大的钟楼,拼命阻击,率残部涉渡白浪河,退往东城。至晚上10时左右,西城战斗结束,西城守军被完全肃清。此时,攻占东城的战斗迫在眉睫。携攻克西城的胜利之势,不给敌人任何喘息之机。4月26日下午,按照山东兵团首长的作战部署,我军又乘势发起对东城的总攻击,完成了对东城的合围。18时,攻城部队开始炮火准备,轰击一个半小时,将东西城墙及沿白浪河一线的目标全部摧毁。20时20分,西、南两个方向的攻击部队全部打响。从西边攻击的9纵27师80团一部,早在25日黄昏即涉渡白浪河,抵近城墙选择了突破点,埋伏在外壕河堤下。炮火击毁城垣目标后,该部迅速对城墙实施连续爆破。21时,爆破成功,即刻率先突入城内。22时10分,9纵25师73团也突破城墙,投入纵深。随后,77团又从城门突入,向正东猛攻。午夜时分,担任第二梯队的9纵25师74团、27师81团也奉命投入纵深战斗。27日7时许,攻城部队已控制东城的三分之一区域。陈金城、张天佐等见东城难以固守,决定向张天佐驻守的昌乐仓上据点方向突围,寻求生路,并电告王耀武:“战局危急,拟向仓上转移,希望青岛方面即时派飞机来潍县掩护突围。”为出逃方便,陈金城、张天佐等都换上士兵服装,进行了化装。天刚亮,掩护突围的20架飞机飞临东城上空。陈金城、张天佐即率领突击部队在飞机掩护下由东门外向东南方向冲去。为掩护撤退行动,国民党军释放了烟雾弹,大半个东城笼罩在浓浓烟雾之中。弥漫的烟雾丝毫也没能挽救陈金城、张天佐的败局。此时,解放军西海独立一团和西海特务营根据聂风智“虚留生路,在野外歼灭逃敌”的指示,早已在东门外张网以待。解放军西海一团集中火力,围追堵截,歼灭妄图向东南方向逃窜的陈金城突围部队一千余人。生俘国民党96军中将军长兼45师师长陈金城,96军少将参谋长李友尚等6名少将,国民党山东第8区专员兼第8保安总队少将总队长张天佐被击毙于战场上。
27日上午10时,9纵73团3营向敌人的最后一个据点——三官阁发起攻击。三官阁是一座两层楼阁,也是这一带的制高点。阁下筑有一个大地堡,阁上修有4个堡垒,配备4门山炮,3挺机枪。国民党军依托工事顽抗,对攻城部队形成很大威胁。攻城部队对敌人堡垒进行了侧面爆破,并在火力掩护下开展政治攻势。阁上守敌得知陈金城败局已定,走投无路,被迫缴械投降。27日11时,73团占领东门,东城内国民党军全部肃清。下午4时,东城外国民党守军残部在强大的政治攻势下缴械投降。至此,攻城战斗全部结束。潍县东西两城被攻下,潍县周围的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相继起义或突围逃窜。4月29日,固守在安丘的保安第八总队十团一千余人仓皇南逃,经半天激战,被解放军安丘独立团全部歼灭。4月30日夜,被围困在昌乐的保三师少将师长张景月率残部分路突围逃窜。逃离昌乐后,除张景月只身活命,其余八千余人均被渤海军区部队歼灭。5月8日,潍县战役胜利结束。自4月2日发起,华东野战军经过25天的浴血奋战,攻克潍县县城,加上以后几天的歼灭外围残敌,和东西两线对援潍之敌回撤时的追歼,共计35天,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这次战役全歼国民党军4.6万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解放4000余平方公里,人口百万,使我胶东、渤海、鲁中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拔掉了国民党的“鲁中堡垒”,进一步孤立了济南、青岛之敌,有力推动了山东乃至全国的解放。
第二篇:潍柴新年致辞
再过几个小时,2011年农历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代表集团公司和公司党委,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公司全体员工及家属,向广大驻外人员,向在各个时期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老领导和离退休职工,致以新春的祝福!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潍柴乘势而上、再创辉煌的一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集团广大干部员工牢记使命、开拓创新、拼搏奉献、精诚协作,以潍柴人特有的激情,推动企业继续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集团全年销售收入达到911亿元,产销各类发动机77万台,继续保持了全球高速大功率动力第一提供商地位;人才第一、结构调整、核心技术转型、信息化、国际化、机制体制创新工程全面实施,一个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屹立在世界装备制造业之林!
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我们要感恩社会、感恩客户、感恩股东,尤其要感恩我们的员工。成绩的取得,饱含着几代潍柴人的心血和汗水,凝结着生产、销售、技术、管理等各条战线,每一名员工的智慧和创造。你们的付出和贡献,企业将永远铭记!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我们也将迎来潍柴65岁华诞。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我们“十二五”期间,挑战全球第一目标,进军世界500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第一工程”,不断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加快推进新兴业务导入,实现产业和技术升级;充分整合产业链资源,提高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持续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打造独具潍柴特色的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人本企业”理念,扎扎实实开展好“感恩年”主题活动,让员工充分共享企业发展成果,让潍柴人得到全社会应有的尊重。
同志们!
展望新的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光荣与梦想同在。让我们在崭新的起点上,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紧紧抓住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继续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锐意进取的精神,用“包容、沟通、责任”的企业文化点燃干事创业的激情,用强大的执行力实现战略快速落地,敬业奉献,扎实工作,再接再厉,开拓进取,为打造卓越的全球化企业集团而不懈努力。我坚信,我们一定能够再创一个丰收的2011年,早日实现进军世界500强的梦想,共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最后,再次祝全体员工新春愉快、幸福安康!
谢谢大家。
2011
年2月2日
第三篇: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 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
湘江战役形势示意图
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1] 战前情况
1934年11月中旬,从中央苏区向西进行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继续西行,向湘桂边境前进。蒋介石则拼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湘江战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突破三道封锁线 湘江战役前,根据蒋介石的安排,湘军刘建绪的第1纵队,开赴广西东北部的全州,与广西第15军夏威部切取联系,组成拦截红军的正面防线;中央军吴奇伟的第2纵队,由薛岳指挥,沿湘桂公路祁阳、零陵、黄沙河一线进行侧击,保持机动,防止中央红军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中央军周浑元的第3纵队、湘军李云杰的第4纵队、湘军李韫珩的第5纵队从东面将中央红军压向湘江防线。
1934年11月16日,湘桂军阀达成堵截中央红军的“全州”协议。湘军刘建绪与桂军夏威防区的划分以湘桂边界的黄沙河为界,桂军担任兴安、全州、灌阳至黄沙河(不含)一线的防御;湘军担任衡阳、零陵、东安至黄沙河一线的防御。根据协议,桂军将原属湘军的全州防务揽了过去。
随后,桂第将其所部15个团约三万人全部部署于桂东北地区,呈南北走向的一字长蛇阵。长蛇阵的北段,为全(州)灌(阳)兴(安)三角及湘桂边境的清水、高木、永安、雷口四关,由第15军代军长夏威负责;长蛇阵的南段为恭城、龙虎关、富川、贺县带,由第7军军长廖磊负责。北段夏威部包括:第15军44师、第15军45师134团、15军43师、第7军24师,约10个团。南段廖磊部包括第7军19师、15军45师的两个团,约5个团。这是一个北重南轻的部署。
11月18日 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广西贺县白芒营、恭城龙虎关分别与桂军交战。20日,红九军团逼近江华,21日,攻占江华县城,并派出两团兵力攻打龙虎关。之后,红五军团、红八军团和红九军团部队都先后进入江华、永明,威胁广西富川、贺县、恭城。白崇禧(李宗仁长驻广东,当时桂军的实际指挥官是白崇禧)担心中央红军从富川、贺县带进入广西腹地,又接到王建平从上海发来的密电,说蒋介石采用政学系头目杨永泰 “一举除三害”的毒计,拟将红军由龙虎关两侧地区向南压迫,一举除红军、广东、广西“三害”,遂作出了将部署于全灌兴三角地区的夏威部主力南撤的决定。
11月20日晚(一说为21日晚),白崇禧以李宗仁的名义电告蒋介石,要求将夏威部主力南撤,所留空白由湘军填补。蒋介石于22日下午17时,下达了准许桂军南撤的复电,并向何键发电,要求何键派湘军南下全州接防。
白崇禧接悉复电后,没等湘军接防,即刻下令连夜将在全州、兴安、灌阳布防的夏威所部主力撤往恭城(灌阳以南百余公里),仅在全州留有7军24师72团的两营干训队,兴安留有一个团(属43师),灌阳留有一个团(44师130团)。
可是,湘军在接到蒋介石的接防命令后,并没有即刻南下接防,而是一再拖延。直至1934年11月27日,湘军才进入全州县城,但进入全州后又停止南下。11月22日桂军南撤至12月1日湘桂军占领所有湘江渡口,全州以南、兴安以北60公里的湘江门户洞开达9日之久。这就为红军突围创造了机会。
11月22日,红一军团侦察科长刘忠,率军团便衣队和红五团侦察排,化装进入全州城,发现桂军南撤。25日中午,刘忠向率领红五团驻守湘桂边境永安关的二师参谋长李棠萼汇报了情况。李棠萼通过电台向军团部报告。军团长林彪又发电报向军委请示。11月25日17时,军委下达了《我野战军前出至全州、兴安西北之黄山地域的作战部署》的命令。发现红军从全灌兴三角地带西进企图后,桂军主力11月26日开始从恭城向北调动,湘军11月27日进入全州城。11月27日下午,红一军团抢占了全州以南、界首以北的所有湘江渡口。11月28日凌晨,桂军在新圩向红三军团发起进攻,湘江战役正式打响。
第四篇:八大战役
一、邯郸之战
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将军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此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此后,诸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管理解读长平之战,玄机重重:赵王临阵换掉德高望重的廉颇,却得到了包括蔺相如在内决策层的一致反对;秦将白起居功至伟,却一再推脱攻灭赵国的重任,放弃再立功勋的机会;长平一役让秦国歼灭赵国主力,然而此后却耗费了长达32年的时间才灭掉赵国„„,用管理学的思维去解读这些迷思,会看到历史深处的另一番景象。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歼灭战鼻祖、秦国大将白起大破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举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此为着名的“长平之战”。然而,这一役也留下了诸多迷思,耐人寻味。
三、马陵之战
中国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着名伏击战。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二十七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着名战例。
齐国在桂陵之战,尤其是随后的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从此,魏国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
四、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即由此起始。宋代着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五、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南长垣西北的一次着名截击战。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
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中国战国时期,齐军深入魏地,迫使攻赵魏军回救,将其歼灭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的一次截击战。周显王十五年(前354),魏惠王派将军庞涓率兵8万攻卫伐赵,围困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次年,赵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领兵8万救赵。田忌企图率军赴赵进攻魏军主力,以解赵围。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赵,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齐军应乘魏国内防务空虚,直趋大梁,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于归途截击,以达到既援救赵又打击魏的目的。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庞涓果然中计,回师救赵。魏军进至桂陵突遭齐军截击,仓皇应战,终致惨败,庞涓被擒。后来的军事家把孙膑在此战中创造的避实击虚、攻其必救这种战法誉为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六、长勺之战
中国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与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春发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庄公注意整修内政,取信于民,决心抵抗。深具谋略的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一说曲阜北)迎击齐军。两军列阵毕,鲁庄公欲先发制人,被曹刿劝止。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冲击,均未奏效。齐军疲惫,士气沮丧。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庄公急于追击,曹刿恐齐军佯败设伏,即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发现辙乱旗靡,判明齐军确败,方建议乘胜追击,终将齐军逐出鲁境。此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原则取胜而着称。
同样是齐鲁两国交战,同样是鲁庄公、齐桓公,一胜一败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齐鲁第一次交战时,鲁庄公借口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为由,把大军开到齐国腹地,干时一战,遭到沉重打击,庄公化装才得脱险。齐国保卫了自己国家的尊严和独立,但它却乘干时战胜之声势,侵略鲁国,直趋长勺,轻视鲁军,骄横自满,受到了历史的惩罚。长勺战前,鲁军由于干时的失败,庄公既能作复仇雪耻的战争准备,又能破例接待既无官职、又无名望的曹刿,并能开诚布公地和他讨论战胜敌人的战略,这是难能可贵的。战斗中又按照曹刿的意见,掌握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获得了胜利。
七、合纵攻秦之战
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赵、魏、韩、燕、齐等国先后组成各种联军,进攻秦国(今陕西、河南、山西一带)的作战。大致有5次。
在群雄角逐的复杂环境中,充分运用外交与军事相结合的合纵或连横战略,使战略发展到新的水平。中原各国合纵攻秦失败,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只顾暂时利益而不能建立牢固的联合。秦国改革彻底,国富兵强,以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再结合连横战略,获得最后胜利。特别是“远交近攻”这一战略,对最后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没有实力的外交,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战争胜利。
八、赵破匈奴之战
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的重要围歼战。
此战,李牧针对匈奴军骑兵机动性、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的特点,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俟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是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台儿庄战役
台儿庄战役
【1】
摘要:台儿庄战役是自抗战以来,国民党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取得了正面战场第一次大捷的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源于全国同胞共同的决心以及真正的觉悟,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将士战胜敌人的勇气和信心。这场战役是我国抗日战争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本文从这场战役的背景、军队与战略技术、胜败原因、影响等方面对台儿庄战役进行探讨,从中发掘出这场胜利来之不易的战役的关键点。此次战役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
关键词:台儿庄 国民党 战略技术 国共合作 进入1938年后,日本高层对侵华战争的前景“一片看好”。国际上,德国已经承认“伪满洲国”,德中关系迅速降温;除苏联外,英美等西方国家对日本的侵略行径依然置若罔闻,没有任何有力的制裁措施或对华援助。日军于1937 年12 月13 日和27 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2】,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津浦路和陇海路的枢纽、中国南北交通的中心之一——徐州。著名的徐州会战就此打响。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军队保卫徐州的一次外围战役。
一、背景 1.1地理背景
台儿庄的地理背景非常重要,台儿庄地处苏鲁交界,位于枣庄南部,地处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区驻地)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西面毗邻南四湖,为山东南大门、徐州之门户,乃是南下徐州的最后一道屏障,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横贯全境,自古是南北漕运枢纽。台儿庄既是陇海、津浦两条铁路的一个战略据点,又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咽喉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3】。
1.2战争背景
日本人深知台儿庄的重要性,派出矶谷师团从山东的徐州南侵,企图迅速拿下台儿庄,然后渡过运河包抄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的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附近集中了40万人的优势兵力。侵华日军新任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陆军大将,接替了松井石根的统帅权。为一举打通津浦线,他打算与华北方面军南北夹攻,合围徐州。与此同时,李宗仁司令官,冒着硝烟炮火,急速抵达徐州,亲自布置战略,与敌人进行决战。李宗仁将军力排众议,起用了代人受过、被民众斥为“汉奸”的张自忠,同时,将川军王铭章师收编进自己麾下。不久,在津浦路北线的韩复榘集团军为保存实力,擅自放弃重镇济南,致使津浦线大门洞开。日军主力矶谷乘虚南下,连克泰安、济宁、大汶口。日军坂坦师团为策应津浦线上矶谷师团的正面进攻,占领青岛后,沿胶济线进迫鲁南军事重镇临沂,与中国守军展开激战,台儿庄会战的序幕拉开。
二、军队与战略技术 1.1参战军队
台儿庄战役国民党军队参战约29万余人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其他特种部队在外。这场战役首次记录了中国空军、炮兵、装甲兵对抗日战场的贡献。参加台儿庄战役的中国特种部队有空军第三大队(辖第七、第八中队),炮兵第四团 ,炮兵第七团第一、第二营 ,第二○○师炮兵第五十二团第八连 ,铁甲车第三中队 ,他们的【4】参战有力地配合了步兵的作战行动。日本军队参战人数约5万人,包括重装备的机械化部队,具有同空军协同作战能力,步兵联队及骑、炮、工兵等联队和坦克队组成。此次战役国民党军队共歼敌2万余人,自身伤亡5万余人。在武器装备上,日本军队远远优先于国民党部队,这从侧面反映了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来之不易。1.2日军战略
日军的作战方法首先是以外线作战的态势,对国民党军队起大包围,从南线(津浦南段)向台儿庄军队后方迂回,又从东线(临沂战场)向军队进行侧击,然后用内线作战的手段,集中全力,突破我军的一点,企图进行决定性的打击。这种作战,即是1870——1871年欧洲普法战争期间普鲁士大将毛奇的“色当”战略的运用。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处处模仿德国,军事方面亦不例外。这种战略的运用,从1884年日本整军,一直到发动侵华战争,已经有50余年的历史。
1.3我军战略
我军台儿庄大捷,是我军以“色当”战略对日军的“色当”战略,我军成功,而日军失败。这是日军有史以来在国外作战遭受的第一次惨败,在日本陆军史上留下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孙连仲第二集团军善守,担任台儿庄城寨的阵地战,汤恩伯第二十军团善攻,担任台儿庄侧背的运动战。孙集团军坚守城寨,诱敌深入,避免决战;汤集团军让开正面,在抱犊崮与台儿庄迂回线上运动,协同孙集团军歼灭台儿庄之敌。在台儿庄战役中,汤集团军与孙集团军一守一攻,相辅相成,不仅是台儿庄战役胜利的重要保证,也为坚持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创造了成功经验。
三、胜败原因 1.1我军胜利原因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与广大将士奋勇作战,以死报国的高度的爱国主义是分不开的。在台儿庄战役中最为重要的胜利原因有三:①在台儿庄战役前夕中央代表大会以后,全国军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在我军装备极差、子弹不够的情况下,全军报保卫国土誓死抗击侵略者的决心,以血肉之躯与敌方炮火坦克相搏斗至死不退。敌人猛攻三昼夜,才冲入台儿庄城内。在我军将士奋勇杀敌时,得到了当地人民直
【5】接间接的支援,协同作战。②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的配合。徐州会战之前,蒋介石于1938年1月在武汉作部署时,曾和彭德怀会见,希望八路军派兵袭击津浦线,声援徐州战事。1938年3月,国民政府军委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赴徐州协同李宗仁指挥作战,临行前,白崇禧特向周恩来请教对敌作战的战略指导方针,周恩来强调,应该采取“固守要点,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要阵地战和运动战相结合,把敌人消灭在台儿庄”。这一正确的作战方针得到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赞赏和具体的贯彻与实施,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宝贵贡献。③台儿庄战役同李宗仁将军的名字是分不开的。他临危受命,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坐镇徐州,指挥津浦线防御战。他所率领的五战区各部队,除桂系第十一、二十一两个集团军外,都是从各个战区抽调的,有“中央军”和“杂牌军”,派系复杂,问题甚多。李宗仁知人善任,晓以大义,动之以情,团结部署,共同抗日。他的作战部署周密,坚定沉着,指挥若定,实行运动战与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新战略技术,在台儿庄战役中大见成效。
1.2日军失败原因
台儿庄战役是日军自明治维新以来在海外第一次失败的战役,带给日军想要一举侵略中国战略失败的打击。日军失败的重要原因有如下几点:①日军骄傲轻狂,战略错误,兵力不足。南北军团不能密切配合。北军团孤军深入,结果导致惨败。日军在南北两战场(淞沪、南京、济南)将我百余万抗战主力“扫荡”之后,骄狂无比。南北两路主将都以为攻打徐州,也不过是“旅次行军”。到了南北两路同时受挫,仍以为只要认真作战,仍可一举攻下徐州。矶谷师团长不待蚌埠援军北进呼应,也不待临沂坂垣师团的配合,便直扑台儿庄,以期一举而下徐州,夺取打通津浦线的首功由此造成战略错误,形成了
【5】北攻而“南段不动”的局面。②由于台儿庄地理位置的限制,大部分战役都为巷战,台儿庄一带无法充分发挥机械化部队。一墙之隔的两个军队使得日军无法近距离使用坦克。大炮与飞机轰炸。这个局面出乎敌人意料之外,导致敌军武器装备不能提供太多帮助。我军机械装备论实力固然不如日军,在不特别需要精良机械的战场上,我军战胜日军的士气与实力便彰显出来,究其原因,乃日军“全恃机械与各兵种之协同,其步兵多存有依赖之心”。③日军战线过长,没有机动兵力及时增援,也是其在台儿庄失败的原因之一。敌人步兵的攻击精神,已经今非昔比,几乎不堪一击。当日军准备冲锋时,只要我军下令反冲,敌军立即抱头后窜,没有之前战场上是勇气。对于李宗仁将军提出的战争策略,敌军很难适应,缺乏应付办法,从而陷入被动,从有目的的进攻,转为无希望的防守。
四、影响
①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批驳了亡国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台儿庄大捷事日本在全世界更加孤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预感到日军已陷入泥淖而不能自拔,其侵华战争必然遭到失败。日本侵略者骄傲跋扈,不可一世的姿态第一次出现了裂缝。原来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产生悲观情绪的“亡国论”思想也逃之夭夭。台儿庄大捷使日军在短时间侵略中国的美梦破碎。
②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提高了我军的士气,增强了战胜敌人的勇气和信心;振奋了全国民心,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向深处发展。在台儿庄战场上,论军队素质,敌军是精锐部队,而我军则是“杂牌军”;论武器装备,敌军之火力远胜于我军。但是在敌强我弱的总格局下,我军打败了强大的侵略者,取得了胜利,这对于参战的将士和全国各地的人民的激励是不言而喻的。
③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国民党各派系之间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协同歼敌的辉煌成果。国民党政府的军队,派系繁多,矛盾复杂。长期以来,各派系之间,割地争雄,连年内战,给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以可乘之机。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时刻,在全国民众抗日高潮的推动下,国民党政府部队广大官兵焕发出了崭新的爱国主义精神。正如周恩来总理指出的“国共实际的合作,是从军队开始的。”从战争全局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敌后战场给了国民党军队有利的配合。台儿庄战役虽然是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胜利,但是中国共产党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精神的有利体现。
参考文献 【1】 韩信夫 鏖兵台儿庄【M】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
【2】 付勇 潘家德 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的合作【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9 月 【3】台儿庄大捷百度百科
【4】何仲山 《大捷—— 台儿庄战役实录》评介【J】 《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5】朱馥生 抗战初期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及其原因浅析【J】《文史论坛》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