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五篇)

时间:2019-05-13 11:0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篇: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

简答题

1:简述新闻工作者非智力因素的构成要素。答: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非智力因素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2:简述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的构成要素。答: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归纳起来不外有: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并能熟练操作各种现代媒体,如电脑、数码相机,以及驾驶现代交通工具等能力。

3:简述分析动机、情感、意志、性格这四种非智力因素在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答:1)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2)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情感情绪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情绪情感在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中的选择功能;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调节作用;3)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

4:简述记者理想的向性类型。答:1向性,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心理学家对性格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其包括内向(内倾)型和外向(外倾)型。2作为比较成熟的记者,在向性特征上不宜处于两个极端,过于外向的人有注意力不稳定、不拘小节等弱点,而过于内向的人又不善于交际,中间型者则易在活动中“左右逢源”。3优化向性构成对适应记者职业是十分有益的,但这种优化不等于对自己原有个性的彻底改造,而是增大其向性的可塑性,使其能随环境的变化展示其个性的不同侧面。

5:简述记者在采访中怎样能在言语中达到更好的效果。答:1在采访的言语互动中,为了保证有好的采访效果:记者与采访对象都要争做合格的对话者;2)双方要会提出与回答问题;3)对不同性质的采访活动要运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

6:简述晕轮效应在新闻采访的影响。答:1晕轮效应——当记者对某个人有好印象或是过去曾了解过这个人时,那么对他说的话就会深信不疑,对他所做的事就总是向好的方向理解。2即便别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了他的问题,记者也难以接受。3这种一好百好的思想就是认知中的晕轮效应。如在采访中有了这种效应,记者的认识常常会背离客观的立场作出不符合实际的报道。7:简述新闻敏感产生的心理过程。答:任何记者在产生新闻敏感的时候,都是要经过怀有动机——创造条件——形成初步构想——进行尝试性思考——典型诱因出现——顿悟,这样一个心理过程。

8:简述首因效应对新闻采访的影响。答:1首因效应属于第一印象。一般来说人们在相互接触中都十分重视第一印象,因为它的印象深刻,在短时间的人际交往中很难消失,它会对继起的一系列活动产生一定的作用。2采访中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当记者见到某个采访对象时,第一眼看上去对方或很邋遢,或很冷淡,或某个方面不顺眼,那么,就往往对他后面讲的话听不下去,甚至会对他的一些好事也有某种莫名其妙的反感。3反之,第一眼看上去顺眼的人,对他后面的谈话都会有好感。如果记者太看重第一印象了,不能在知觉习惯上固执地坚持第一印象的看法,排斥后来的新信息,形成先入为主的思想方式,这样的话,那则对采访来说是十分有害的。

10:新闻写作心理的特点有:1)被记者内化了的新闻素材和外化了的新闻作品之间存在着量和质的区别。2)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3)新闻作品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记者“本质力量的书”。

第二篇:心理学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指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科学方法两大特性:观察客观和自我校正

实验心理学诞生: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诞生 韦伯定律: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强度之比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Φ/Φ=C

费希纳:率先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色觉与后像,出版了《理物理学纲要》

贡献:提出费希纳定律,证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间存在的联系(S=K*lgR,即感觉强度随着刺激强度的增长作几何增长

艾宾浩斯:贡献,证明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建立第一个高级过程有关函数---遗忘曲线 将记忆分成三类,随意记忆、无意识记忆以及自发记忆

观察法: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是获取客观原始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基本方法,也是一些重大科学现象的重要方法包括自然观察法(明确目标,确保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对象产生影响)、参与观察法,个案法 调查法。

相关分析法:相关分析法为研究着提供一个量化的指标,用以评估并详细说明两个或者多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这个指标就叫做相关系数

实验法:通过人为的,系统的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理解的科学方法。要素,a实验假设和推论b实验变量c实验控制(控制额外变量方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抵消法/平衡和统计控制)

实验信效度:实验的信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信度验证方法有直接验证系统验证和概念验证

实验效度:分内部和外部效度 内部指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明确程度 外部即实验结果的普通代表性和适应性。

变量:因变量,由实验者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某种特定反应.因变量应满足要求,有效性和客观性

实验心理学研究课题:1课题确定2被试选择3实验控制4数据整合5研究报告撰写 实验设计(一)被试选择分配和保护(二)确定变量控制的方案

实验报告内容:标题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棍参考文献附录

多自变量设计:存在多个自变量的实验方案,也称多因素实验.优点:高效 利于控制额变 结果有更强的普遍意义 可以获得交互作用.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包含匹配和随机化两种分组技术 被试内设计:比较相同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行为

小样本设计(一)ABA设计(二)多基线设计

第三篇: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全人教育:是致力于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社会文化取向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学生个人成长取向上说是知、情、意、行整体发展的教育。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是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

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实际教育教学环境中,通过感官或利用仪器,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或生理变化以获得有关研究资料的方法。

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直接观察以外的手段,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间接地收集有关资料,以了解研究对象心理和行为。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

认知发展:指个体认识事物的活动与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

社会性发展:指人的情感,个性,兴趣爱好,价值观,世界观等社会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自我意识:是个性心理发展的核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他主要关注人格的发展。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学派以皮亚杰为代表。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智力:即一般的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其核心成分是思维能力。

智商:比内量表以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来反映智商。三元智力理论:智力是个体适应环境行为的心理能力,其心理机制是在信息加工中的反省成分,操作成分与知识习得成分,这三种活动结果称三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人类的认知并非一元,而是多元,传统智力只有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过于狭窄。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艾里克森强调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他的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化。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结论。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探索得出结论。

有意义学习:指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机械学习:指学习者没有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新知识不能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联系起来,只是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

试误说:桑代克对学习过程的说明。认为联结是通过反复尝试从而逐渐减少错误而建立的,没有什么认识、理解、意识的作用,因而是一个盲目的过程。

顿悟说:苛勒认为学习不是S—R的联结,而是在头脑中对知觉的重要组织,构成了一种完形,其过程不是试误而是突然顿悟

同化:在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中,新知识被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合适的观念所吸收,从而获得了意义;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更为分化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称为同化

学习动机: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心理性动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各种学习,过强或过弱的动机都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对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的一种需要。习得性无助:由于一系列的失败经验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

学习迁移:学习的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普遍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也出现在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中。

学习迁移类型:根据学习迁移的性质分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或者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根据迁移的层次分类,可以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先后顺序分类,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分类,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

知识:教育学常把知识定义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

心理表征:指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它包括事实、规则或个人态度、信仰等。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特点。程序性知识及操作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地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的具体操作。

策略性知识:运用规则对内调控自己的认知加工活动的程序性知识

同化论:指把某种外部材料或因素接纳,吸收,合并成自身一部分的过程。三种同化模式:1)下位学习2)上位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当学生已掌握的概念在概括和抽象程度上高于新学习的概念时,这种关系的建立过程被称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所形成的概念概括或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时,就会出现上位学习。

并列学习:如果新概念即不能与认知结构中的特定的有关概念构成下位关系,也不能构成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这种学习就属于并列结合关系(例如,质量——能量)。

变式练习:是陈述性知识学习向程序性知识学习转化的关键,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认知策略:或叫策略性知识,就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起执行和控制作用的过程。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三种: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侧略。

问题解决: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消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发散性思维:是人们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

动作技能:又称心因性动作技能。它受内部心理过程所控制。它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反馈:是指有机提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把来自运动器官的效应信息,再经过感受器传导到大脑神经中区,获得有关动作的正确性精确度或适合性信息过程,高原现象:在复杂的动作 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品德: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 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或倾向。

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等四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心理成分。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研究方法是开放式两难故事形式。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定向阶段与朴素的自我中心定向;习俗水平——赞许、使人高兴和助人定向阶段及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契约—尊重法律定向阶段与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

群体:群体是人们按照某些相同的心理和社会原因,以特定方式组织起来,共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共同体。

从众: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

社会助长: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

社会惰化:指一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一件事时偏少的现象。心理健康:不仅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自我认知态度,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健康成熟的人格,自我调控能力,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以及积极地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六方面。

心理健康评估: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收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对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初步分析诊断的过程。

心理咨询:在特定的咨询环境中,通过资访双方建立良好信赖的关系,咨询人员运用有关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与来访者进行交流,探讨,磋商,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分析自己,订立目标,以便改善心理状态,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形成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开发个人潜能。

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程度处于一般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之间,它的主要症状体现为自我意识障碍,情绪障碍,学习心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恋爱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等。

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它是在综合多种理论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领域。

教学策略:在不同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是指教师教学时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操作指南,并不限定于某种教学方法,而是统设各种方法于一定指导思想之下,以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评价:教学设计者需要回答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教学目标达到没有,在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必须运用一系列评价手段,方式进行平定。

第四篇: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观察法:观察,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内,严格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借助专门仪器对被试进行实验的方法。

个案研究法:是对被试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了解,以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动力定型:是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是对复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

相互诱导: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的活动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活动,叫做神经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

真动知觉:是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似动现象: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知觉,是将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知觉为运动的一种现象。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就叫做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这就叫做绝对感受阈限。

差别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受阈限,而把这种感觉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二者成反比关系。

感受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发生起伏波动的现象。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知觉的恒常性或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这种稳定性或不变性。

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由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能力,它是智力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无意识记:没有预定的目的,不必经过任何努力,也没有运用任何专门的方法所进行的识记。有意识记:有预定的目的,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并在必要时经过一定的努力所进行的识记。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倒(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回忆:根据需要把经历过的事物独立地在脑中呈现出来的过程。

超额学习:是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不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联系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联想: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幻想: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想象。

思维: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的思维叫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以概念为支柱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叫抽象思维 发散思维:朝着多个方向,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叫发散思维.集中思维:朝着一个方向,导出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叫集中思维

创造性思维:使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是发明创造的思维方式。

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使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思维定势:指的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解决同类问题,从而形成了习惯性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序去解决问题。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思维过程的基础,并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由出乎意料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叫。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容动力。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不屈不挠地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

个性: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需要反映某种客观存在和要求的必然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具有稳定性特征,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点。间接兴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总是和活动联系在一起,成为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

性格:是指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气质:在心理学中,把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称为气质。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变化的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特点。

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的、独特的思想与产品的能力。

学习:广义的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意义学习:通过符号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叫意义学习

机械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现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学习障碍:不能通过听、说、读、写、算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去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现象。

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创造性:是产生独特非凡而具有一定人类价值产品的能力。也称创造力,或创造心理。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疲劳:是指学生由于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学习,学习效率下降,学习兴趣降低的一种不良心理现象。

考试焦虑:是由考试情境引起的一种特殊焦虑状态。

品德:即道德品质,又称品性、德性。是指个人依据一定德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德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顺从:是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是指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即心理学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有认知缺陷、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帮助,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情绪状态。

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异常心理。是心理活动中,由挫折而形成的轻度创伤。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专门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来访者的良好人际交流,帮助来访者自强、自主、独立,客观分析所面临的困扰并加以克服,增进心理健康,提高适应能力的过程。

功能固着:只知道熟悉事物通常的用途,而不知道它的新功能。

原型启发:指的是以类似事物为原型,经过类比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它是有确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注意策略:是指对自己有意注意的认知和调控。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智力:就是使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和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习得性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里状态。

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自我意识:是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教师的威信:就是指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的威望和信誉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商:又称情感商数,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

挫折: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个人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感知、比较与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时,所体验到的一切情感。

第五篇: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2.心理动力——个体对现实世界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3.心理过程——是人心理在动态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

4.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5.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6.群体心理——是指在群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群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7.意识——能为个体所清晰察觉的心理活动。8.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9.行为——有机体的反映系统。

10.需要——个体在生理、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人人有生理需要,还有社会,物质,精神需要。

11.兴趣——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

12.世界观——是信念体系,决定人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态度。兴趣和世界观,它们之间的关系,总体称为心理动力。需要是动机的基础,兴趣是需要的体现。

13.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现实性。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14.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5.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6.观察法——是自然观察法,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研究的方法。观察法优点: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表现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缺点:观察资料的质量易受影响,且数量较少,难做概括化结论。

17.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的影响。

18.自变量——有研究者操纵变化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19.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特别需注意问题是:“必须妥善处理实验条件。”实验法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应遵守两项基本原则:(1)随机化原则。(2)局部控制的原则。(保持实验条件同质一致)

20.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包括口头调查(谈话)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调查法实施程序(1)确定调查方案。(2)调查准备。(3)收集分析结果。

21.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主义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加深对特定个体的了解。有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缺点:收集的资料可能真实性不强,以而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第三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22.教师——古代人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现代认为“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授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23.教育机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种特殊智力空间的能力,指教师对教学中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如,上单杠教学时,学生从杠上掉下摔伤。

24.角色——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社会职责和行为。

25.角色认识——角色扮演着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

26.角色认同——教师角色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

27.角色信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形成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28.教学风格——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经常采用的方式方法的特点。

29.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以教师为主学生因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以及反馈所引起的效应。30.结果预期——指个体在特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31.效能预期——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

32.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33.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第四章 学习心理概述

34.学习(广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人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次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5.有意义学习——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来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36.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37.接受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38.短时记忆——指信息从接受到无感觉记,到短暂的记忆储存,形成短时记忆,时间短,容量有限。

39.长时记忆——从短时记忆中把信息用各种方式组织起来,并用信息方式组织起来,并用信息编码形式长期储存称长时记忆。

40.刺激泛化律——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41.刺激分化律——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42.强化——是一种操作,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刺激后能使反应发生多,高概率的纠正强化。如:某学生的动作,得到教师好评,学生多做并越做越好。

43.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43.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44.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45.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46.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47.学习驱力——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可称为学习驱力。

48.认知的内驱力——学习驱力之一。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4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学习驱力之二。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50.附属的内驱力——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

51.诱因——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空想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52.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另一个基本要素。

53.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54.结果期待——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和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55.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与推测。56.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57.耶克斯—多德森法则——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举例解释这一定律,如打篮球比赛,对方较弱,教练应激发队员思想状态别大意。如对方一般,让大家平稳心态,稳定发挥取胜。如势均力敌的冠亚军决赛,激发队员动机水平要低让大家放松,别压力太大。58.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59.正迁移(积极迁移)——是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60.负迁移(消极迁移)——是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于干扰或阻碍作用。

61.纵向迁移(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62.横向迁移(水平迁移)——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63.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64.逆向迁移——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

65.特殊迁移——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缘由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主义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66.普通迁移(非特殊成份的迁移)——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67.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与特征。

68.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它是人脑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69.感知——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是人类知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认知形式。70.观察——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

71.思维——是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72.分析——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属性或各种特征。73.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特征或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一个整体。

74.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75.比较——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联系。

76.抽象——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各种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77.概括——在抽象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一班的与本质的要素,结合成为概念,法则与思想。

78.教材直观——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79.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知的认知活动。

80.感想概括——即直接概括,是在直接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81.理解概括——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高级概括形式)

82.正例(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

83.反例(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84.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变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第八章: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 85.记忆——通过识记、把持、再现(在认或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86.知识的识记——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知识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编存的过程。

87.知识的保存——是识记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巩固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存储过程。

88.知识的遗忘——记忆的知识内容不能在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

89.前摄抑制——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9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9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第九章 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 92.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93.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个体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94.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95.智慧技能(程序性知识的一个亚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96.认知策略(程序性知识的一个亚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控自己的加工活动。97.心智技能——以程序性知识为基础,经过学习和训练能达到高度自动化的,用来解决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认知活动。

98.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

99.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它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00.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第十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 101.问题——是疑难或称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现代心理学认为,问题是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种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问题的三个基本成份:①给定(问题的起始状态)②目标(答案)③障碍

102.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任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103.问题空间——是人对问题的内部表征,包含三种状态,即初使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104.算子——是问题解决者把一种问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问题状态的认知活动。

105.算法策略——(是问题解决策略中的一类)指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106.启发式策略——(是问题解决策略中的另一类)指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小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107.手段——目标分析策略,是一种有明确方向,通过设置子目标来逐步缩小起始状态递归。(属逆向工作法,从总目标到子目标。

108.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109.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它功能。)110.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它暂不思考这问题而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后,他可能会突然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111.启发——指从其它事物上发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112.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征。113.发散性思维——指能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使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以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这种思维有三种基本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

第十一章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 114.自我意识——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 115.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我的看法,即对实在我的认识。116.投射自我——是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117.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即对想象中的我的认识。118.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观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119.悦纳自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抢认可,肯定的态度。

120.自我意识的结构——:①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②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③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121.态度——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12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22.强化理论——强化是联结理论的核心概念,人和动物都能自动地做出许多行为,凡是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强,凡是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就会下降,以致消退。

123.群体——称团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124.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125.社会懒化——指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下降。126.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127.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4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128.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129.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130.感染——是一种情绪的传递过程,它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131.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统一的标准,使集体成员的认识趋同,最终将认识模式化,固定化的结果。

——指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集体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倾向。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

133.健康——指人的身体,心理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指不仅是负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善状态。

134.心理健康——无心理疾病,能消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存放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135.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为目的一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二是促进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136.心理健康教育——将人体心理健康的知识技能,原则措施,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传授指导,培养的一切活动。第十五章 教学设计

137.教学设计——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教学组织,模式选择,煤体选用等进行的设计)

138.教学目标——指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或者说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

139.教学模式——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

140.教学媒体——指教学过程中用以运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和工具。第十六章 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141.信度——测验的可靠性,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142.信度()——用同一被试样本所得的两组资料的相关系数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称为

143.效度——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特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征的程度。

144.难度——指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通常一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占应试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145.区分度——又称鉴别力,指试题对所要测量的心理特性的识别程度。也就是项目的效度。

下载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名词解释心理学

    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教育活动的自然情境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的行为变化,从而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取有关材料,从而了解被试者的心理。 教育心理......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科学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观察法:是在教育过......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中等学校心理学:是研究中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学与教互动过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2广义的教育: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活动,......

    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心理过程 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所处的动态变化过程,即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

    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 1、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2、观察法......

    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个性心理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所具有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

    心理学名词解释[推荐5篇]

    名词解释 学习的定义: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稳定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有意义学习: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