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廉政文化书籍
廉政书录
1、《中国廉政文化史》、2、《反腐倡廉沉思录》
3、《利剑行动》、4、《国色》、5、《决择》
6、廉政故事35.97、做最好的党员
8、廉政公署15.49、新中国反腐简史16.110、通向廉政之路15.511、忏悔录14.912、透视十大腐败犯罪现象18.713、廉政党课三十讲35.514、廉政箴言14.515、中国廉政文化读本
2116、腐败与反腐败24.517、《纪检监察案件证据调查与运用实用教程》2套
18、《新编纪检监察业务教材(上、下册)》2套
19、《廉诗三百首》
20、《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史论》
21、《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音响)
22、《高台驻足:一个领导者的人生感悟》
23、《中国廉政文化丛书(第二辑)》
24、权力监督与腐败预防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25、中华廉政文化读本 人民出版社
26、长篇原创反腐小说—权力底线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7、市长秘书 作家出版社
28、廉政工程(制度、政策与技术)李成言 北京大学出版社
29、致命旋涡 王晓方作家出版社
30、领导干部公共服务能力 李鹏飞中国方正出版社
31、领导干部政治鉴别能力 李勇进中国方正出版社
32、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孙国新中国方正出版社
33、领导干部心理调适能力 李勇进、王迎春中国方正出版社
34、领导干部创新能力 孙国新中国方正出版社
35、领导干部沟通协调能力 蒋玉林中国方正出版社
36、廉政文化建设要论 张利生中国方正出版社
37、反腐倡廉建设新经验与新对策 李秋芳中国方正出版社
38、中国廉政勤政故事 王文升中国方正出版社
39、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中华诚信名言点评 江万秀中国方正出版社
40、《辉煌历程—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三十年》
41、《纪检监察概论》
42、《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教程》
43、《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教程》
44、《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教程》
45、《纠风工作教程》
46、、《执法监察工作教程》
47、《纪检监察案件检查教程》
48、《纪检检查审理教程》
49、《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教程》
50、《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教程》
51、《反腐倡廉监督教程》
52、、《国(境)外廉政建设与反腐败考察研究》
53、《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教程》
54、《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学习读本
55、《治理商业贿赂政策与知识问答》
56、《职务犯罪热点、难点解析》
57、《反腐倡廉学习读本》
58、《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实用问答》
59、《反腐倡廉热门话题》
60、《中国国家廉政体系研究》
61、《公务员法》学习读本
第二篇:中国廉政文化
中国廉政文化
11级物电一班 江辉 11020108
廉政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周礼》就曾经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根据欧阳修的《廉耻论》,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节”,也就是说清廉是官员必备的政治品德。明朝的郭允礼撰写《官箴》,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吏不敢慢;廉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成为对“公廉”最为后世称道的经典阐释,对中华廉洁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廉政,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评价,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主要内涵是从政的思想和道德、从政的社会文化氛围、从政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廉政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和思想的新发展、新探索,它的核心价值是清廉为民做事。
廉政,有四个基本范畴,一是指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要求,作用于执政者的内心世界,形成廉洁从政的文化动力;二是指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从政的文化氛围,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用健康向上、追求清廉的文化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三是指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的职业文化;四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诚信友爱的社会境界在心理上的一种文化反映。
廉政建设的精神实质,是引导全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执政为民的自觉意识,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它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廉政建设方面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要求和服务方向的体现。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座丰富的廉政资源宝库,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廉政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廉政建设只有注入文化的基因之后,才会赢得恒久的生命。今天,我们在自豪地对待这份“文化遗产”的同时,应积极萃取古代公廉文化的精华,将其转化为我们党在新时期执政的重要基石和有力支撑。
但是,今天我们建设的廉政毕竟不同于古代的“清官文化”,需要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首先,廉政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廉政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建设的根基打牢了,才能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其次,加强廉政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课题。当今时代,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
全球化深入发展,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文化已经被视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高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对于正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中国来说,加强廉政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在新世纪和平崛起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这是时代赋予廉政建设的崭新意义。
第三篇:廉政文化书籍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根据《冷水滩区领导干部家庭助廉活动方案》文件要求,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家庭成员共同开展了阅读《党员干部反腐倡廉学习读本》、《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读本》等廉政文化书籍学习活动,使我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及家庭助廉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只有通过全面的经常的学习教育,真正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严思想政治防线,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思维趋向和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密切相关。因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古人曾云:“廉、仁、公、勤四者,乃为政之本领。”廉洁是从政者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历代有远见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官吏的廉洁问题,把廉洁问题看作是关系到政权巩固、国家兴衰的根本问题。《管子•牧民》篇说:“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把“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生存发展的根本道德。而四德之中,“廉”实际上处在核心地位。官吏的廉洁与否,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存亡和国家的兴衰。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有些党员干部在个人欲望的驱使下逐步淡漠了法制观念,在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子女关面前丧失原则,置党多年的培养教育于不顾,利用职务之便做出有悖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原则和宗旨的事情,迈出了罪恶的步子,把自己送入了地狱之门,最终身败名裂,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教训是深刻的、令人痛心的,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我们一定要从这些案例中吸取教育,引以为戒。结合全区开展的净化政治生态专项警示教育活动,我认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时刻坚持的方针和原则。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从头做起,自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自觉筑牢拒腐防变意识,做一个党放心、人民满意的干部。
一要加强学习,坚定信念。信念是人生的总开关、总闸门,坚定信念是抵御一切外来侵蚀的根本。透视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无非有两条轨迹:一条是从政治上被打开缺口,另一条是从经济、生活上被打开缺口。两条轨迹的起点,就是信念发生动摇。因此每一位党员干部在自己的一生中,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得有半点马虎松懈。必须以案为镜,引以为戒,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和荣辱观,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牢思想政治防线,保持共产党人的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二要牢记宗旨,克己奉公。当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不断充斥人们的思想,我们现在各方面的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越要从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稍有不慎,就可能犯错误、栽跟头。“常在河边走,难得不湿鞋”,就是要时时刻刻谨小慎微。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在大事上一定要泾渭分明,小节上时刻从严把握,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脑子里要有明确的界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
三要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反腐倡廉、拒腐防变,一条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防微杜渐。如果对诱惑之“微”不严防,对蜕变之“渐”不严杜,最终必然丧失做人原则和为官准则。以“小节无所谓”原谅自己,放弃从严要求,是党员干部保持本色的宿敌。在当今物欲横流、诱惑遍地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必须谨记“不以廉小而不为,不以贪小而为之”的古训,牢记党规国法,始终做到“自持、自重、自省、自警”。
四要以身作则,争当表率。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在整个社会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每一个党员干部要做到知行统一,不仅要做廉洁自律的表率,还要身体力行举好反腐倡廉的大旗,努力营造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人人思廉、人人保廉,人人促廉的浓厚氛围,为实现社会风气由“要我廉政”向“我要廉政”的根本性转变而奋斗。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通过廉政学习,使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要从自己的工作性质、业务特点出发,彻底转变“反腐败是额外负担”“我们小职工不存在也不需要反腐倡廉”的错误想法,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反腐倡廉职责,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平衡发展。
第四篇:中国经典山水画书籍
中国经典山水画书籍
《大涤子题画诗跋》是一部绘画论著。
石涛每画必题,汪绎晨据家藏石涛画之题跋及散见他处者辑成此著,附于《画语录》之后。俞剑华又将汪辑未及者辑成《石涛题画集》。石涛的绘画思想主要见己题于《画语录》,题画诗跋中的不少跋语,是“语录”的进一步阐发,如反对摹拟,表现自我等。此外,认为绘画应取不似似之,对形、理、情三者关系的见解,对“神”的推崇等,也很有价值。
石涛对“理”“法”的关系很有新见,这就是“理尽法无尽,法尽理生矣。理法本无传,古人不得已”。禅宗及南宋理学家讲“月印万川”、“理一分殊”,“理尽法无尽”当本于此,而“法尽理生”仍主于破“法障”而得“理”,后二句谓理法无传,当然在于自得,故其背后仍是强烈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他所说的“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感慨“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批评“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都是这种自主意识、创造精神的体现。绘画的创造精神不仅表现在“师古人”的争论上,而且表现在“师造化”中。石涛写道:“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问,不似似之当下拜。”这“不似似之”其实正道出了中国绘画主于“表
现”而非“摹仿”的民族特征。石涛还本于孟子及文章家的“养气”说,提出画家的养气,“峥嵘奇崛,磊磊落落”,气“与“神”相关,气胜则精神灿烂,意懒则浅薄无神,他认为,后人只摹倪瓒画的枯索寒俭,而未得其远神,这些看法确是出乎众上。除理、法关系外,石涛又论及形、理、情三者关系:“以形作画,以画写,理在画中。以形写画,情在形外。至于情在形外,则无乎非情也;无乎非情也,乎非法也。”所论深刻。
除辑入《大涤子题画诗跋》者外,其余题跋也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如论蒙养、风格、评人之画与自评,论用笔的三操、三人、三格、三胜等,都极有见地。
有192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论画辑要》本及《美术丛书》本。《石涛题画集》为俞剑华辑本。
顾凝远,号青霞。吴郡人。为人好学,于古今坟典艺志无所不窥,喜蓄商周秦汉文物。画山水师董、巨、又出入荆、关,兼精画理。
《画引》是一部绘画论著,明朝顾凝远撰,全书共有一卷。
《画引》分为七论,即:论兴致、论气韵、论笔墨、论生拙、论枯润、论取势、论画水。每论仅数十字,最长的论生拙亦仅二百余字占《画引》文学简约,更无从构成体系,但很有独到之见。如《论兴致》认为,作画之兴致须藉外物
触发,“或枯槎顽石,勺水疏林”,那种似被造物所弃置者,应以深情冷眼求其幽意所在。这与强调主观的“丘壑内营”不同,亦与大山横陈触发兴致相异,实反映了倪瓒式的审美趣味,也是文人画标举萧索荒寒意境的体现。
在《论气韵》中,顾凝远与前人大异,将气韵与生动分开讲,并将二者看作因果的关系,继而又将气韵分为在境中与在境外两种,且气韵又取之于四时气候,这也是“物感说”的运用,与前则的兴致触发一致。《论笔墨》指出枯涩、堆砌之弊,以“先理筋骨而积渐敷腴,运腕深厚而意在轻松”为正途,至于“高明隽伟之土”似不限于此,其实亦“能”与“神”之别。《论生拙》所论最为深刻,不仅对生与熟、拙与工的关系说得很辩证,还进而从抒天趣而不拘于绳墨言生与拙,至如“画之元气苞孕未泄,可称混沌初分,第一粉本”,则显见庄子色彩。作者以生与拙仅许之元人,是因为文人画到元代达到高峰,而以生、拙取画的原因是“生则无莽气故文,所谓文人之笔也。拙则无作气故雅,所谓雅人深致也”。
作者推尊文入画,而以生拙别之于院体的技艺圆熟及唐人所尚的雄奇。《论枯润》将墨之枯与润同气韵、文理相联系。《论取势》言“不可从本位迳情一往”,非仅有全局观点,而且深诸辩证法。
总之,《画引》虽挚爱文人画而显得偏嗜,但所论可谓
精警深刻,尤其是拈出“生拙”言元入画,是对文人画风格的重要概括,值得注意。
曾收入《佩文斋书画谱》,又有《美术丛书》本、《画论丛刊》本,《画苑秘笈》本等。
沈颢,字朗倩,号石天。吴县人。补博土弟子员,性格豪放,工诗文书法,山水画近、沈周。周亮工在《读画录》中说沈颢曾作南北二宗各二十幅,俱有妙境。
顺治十八年题陈元素墨兰图,现藏故宫博物院。有《枕瓢》、《焚砚》诸集,论画著作《画传灯》已经亡佚。
《画塵》是一部山水画论著,成书于1650年前后,为作者晚年所撰。分十三目,共三十七则。其《分宗》之说,受莫是龙、董其昌影响,但更为明确地以南宗为文人画,北宗为行家画,所列南北宗画家与莫、董不尽相同。《定格》、《辨景》、《笔墨》、《位置》、《命题》、《临摹》等目,都有很多精到的论述。
《画麈》由于,是山水画的专门论著,受风气影响而再论南北宗,:所说虽承莫、董之论,但值得称道之处除以文人画、行家画分论南,、北宗之别、外,还论及了二者的风格不同是始于王维的“裁构,淳秀,出韵幽淡”和李思训的“风骨奇峭,挥扫躁硬”,较莫、董所论又有发展。随着山水画的高度成熟和传神理论的不断阐发,沈颠发展了郭熙所论,在《辨景》中提出新看法:“山于春如庆,于夏如竞;
于秋如病,于冬如定”,此当为山之“神”;在他看来,“层峦叠翠,如歌行长篇;远山疏麓,如五七言绝”,因而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较“传神”更高的要求:“挹之有神,摸之有骨,玩之有声。隐约可见从“有声画”、“无声诗”之诗画互拟,发展为诗画互补。与神、骨相关,沈颢的创作思想又表现为尚“简”,其以诗拟山水,称道“愈简愈入深永”,并以己作《十笔图》示以石内之皴、树上之纹、屋宇之界,俱不必拘,且拟之于古代两笔兰的“花数不计”,三笔大士的“耳目鼻,口语相不计”。在他看来。颓林断渚的绘画正如味外取味之诗,是“霹雳火中清冷云”式的作品,此说或已涉南。宗画所,尚的风格标准。沈颢还认为,郭熙所说的砰作画先命题为上品,无题便不成画“近于胶柱,他以“题在诗先,其响不之天而之人”,崇尚天籁,诗通于画,则是“良工绘事,有布置而实无布置,无布置而实有布置”,继而所说的“象之所有,不必意,意之所有不必象。理不离子异见,事不关乎慧用”既有辩证精神,又受禅宗影响。
关于技巧,沈颢也很有创见寥.如论笔墨的“具境而皴之,清浊在笔;有皴而势之,隐现在墨”;论位置的将《山水论》“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发展为“远山有平无曲,远水有去无来,远人宜孤不宜侣”;论落款的誓:广幅中有天然候款处,失之则伤局气论鉴画的“画逢青眼神偏王,论到黄金气不灵”等,都非凿空之论电针对因袭泥古
之风,他论临摹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为归,并以?应知古,人稿本在大块内,吾心中,慧眼人自能觑着”,发展了张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论,也很值得珍视。
有《图书集成》、《昭代丛书》、《广百川学海》、《美术丛书》、《画论丛刊》等本。
龚贤字千,又字岂贤、半亩,号柴丈人、野遗。江苏昆山人。流寓陵清凉山,筑半亩园,自写照作扫叶僧,名所居为扫叶楼。工山水,得董源、吴镇笔法,与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谢荪合称“金陵八家”。兼工诗文、书法。有《香草堂集》。画论著作除《画诀》外,尚有《柴丈画说》、《半千课徒画说》。
这本书是山水画的专门画诀,主要目的在于为初学者说法,所言以画树石者为多,兼及屋、桥、亭、泉、风帆等。此著将自己心得体会作切实明白之论,是山水技法理论中颇具实用性之作。作者认为“画树易,画石难。树有体段,石无端倪”,故应先画树,后画石,画树先画枯树起,画好树身然后点叶。关于画树的经营位置、用笔方法,画石的阴阳黑白、不方不圆、大小顾盼等,都是重要的经验之谈。所论画松画柳之别,更是独得之秘。
在《柴丈画说》中,龚贤以笔法、墨气、丘壑、气韵为“画家四要”,并提出笔法古、墨气厚、丘壑稳、气韵浑,和笔法健、墨气活、丘壑奇、气韵雅的要求,以“巧不可得
而拙者得之”为“功深”。论笔法则云中锋可学大家,偏锋尚不能见重于当代。余者为技法论,除“空景要冷,实景要松”外,多为行笔用墨技巧,颇具实用性。
《半千课徒画说》影印本题名《奚铁生山水树石画法》,余绍宋辨其为龚贤原本,而跋为伪托,俞剑华则断为龚氏所作。此著性质与《画诀》相类。
以《半千画诀》名之者,有《清瘦阁读画十八种》本。以《画诀》名之者有《四铜鼓斋论画集刻》本,《论画辑要》本,《艺林名著丛刊》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及《丛书集成初编》本等。以《龚安节先生画诀》名之者有《画沦丛刊》本、《美术丛书》本。
笪重光,字在辛,号江上外史,亦称郁冈扫叶道人。江苏丹徒人。顺治进土,官御史,有直声,以劾明珠,弃官去。工书画,诗亦清刚隽永,如其人。清吴修《昭代尺牍小传》评其书曰:“出入苏、米,纵逸之致。”笔意超群,与姜西溟、汪退谷、何义门并称为康雍间“四大家”。著有《书筏》、《画筌》等。
该书是一部水画论著,约成于1670年前后,名取义于“得鱼亡筌”,用***写成,所论以山水画为主要对象。作者将历代画论;画法荟萃一起,采撷精华,删汰糟粕,经着意锤炼、斟酌,为使学者便于记诵,故写成骈文,有类歌诀。既有总体性的画道、画理,又有具体的规律、技法。且持论
公允,不作门户之见,尤为难得。但此著四千余字,一气呵成,偶句联翩,不分段落,读来不免费力。为此,与作者同时的王翚,恽格曾为之逐段评注。百余年后,汤贻汾又作《画筌析览》,将原书析为论山、论水、论树石、论点缀、论时景、论钩皴染点、论用笔用墨、论设色及杂论、总论等十部分。删去原著论人物花鸟的少量文字,及浅而易晓、冗而非要者,使之眉目清晰,便于观览。而《画筌》主要作为山水画论著的内容,亦尽见于汤氏《析览》,其十论可谓之提要。
《画筌》指出:“丹青竞胜,反失山水之真容;笔墨贪奇,多造林丘之恶境”,笪重光正是针对“人非其人,画难为画”的情况,“聊摅所见,辑以成篇”而作此著的。他的绘画思想主要体现在汤贻汾析出之《总论》中,如“眼中景现,要用急追;笔底意穷,须从别引。偶尔天成,加以人功而或损;此中佳致,移之彼处而多违”。汲取了苏轼等人所论,对灵感的捕捉、促生,对绘画的自然佳致,都有很深体会。如“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对空实、传神、计白当黑、虚实相生,有极为精到、深刻且辩证的看法。笪重光对只从古人笔墨中讨生活的摹古、泥古之风不满,有针对性地胪列古代画家所长之地域特色,明确提出“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并以有成就的画家能各成一家,是在于“善师者师化工,不善
师者抚缣素;拘法者守家数,不拘法者变门庭”,所论颇有现实意义。笪氏论画,兼重资分格力,且不为南北宗论所限,在指。出“画工有其形而气韵不生,士夫得其意而位置不稳”同时,又谓“气势雄远,方号大家;神韵幽闲,斯称逸品”,其态度之公允持平,实难能可贵。
作为山水画论,《画筌》-也是精义屡出。如总论“山川气象,以浑为宗;林峦交割,以清为法”,片言统百意,实为一篇之警策。论山水关系的“山脉之通,按其水境;水道之达,理其山形”,尽赅二者的互相依存、互为生发。余如论山水的布置、经营、宾主、虚实、断续、动静,论树石的疏密、远近、交互、错综,石看三面、树分单夹,论山水、江湖、村野等诸般风景的点缀、映带,论季节、时间、气象条件所造成的不同景色,论具体的笔墨、设色、钩皴点染等技法,都是前人画论全面、合理的总结。较之南朝、唐宋人所作的《山水松石格》、《山水论》、《山水诀》等著来,堪称前修未逮,后出转精。
有《清瘦阁读画十八种》、《四铜鼓斋 山论画集刻》、《论画辑要》、《艺林名著丛刊》、《画论丛刊》、《美术丛书》等刊本及《知不足斋丛书》、《昭代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刊本。
恽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东园草衣、白云外史等。武进人。兼工诗、书、圆,时称“三绝”。家贫,不应科举,卖画为生。初工山水,与王翠交往后自度不及,转作花鸟,水墨淡彩,清润明丽,自成一家,而山水亦得元人冷澹幽隽之致。后人将其与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吴历合称“清六家”。有诗文《瓯香馆集》。
《南田画跋》是一部绘画论著,又名《瓯香馆画跋》,因是格题跋辑成之作,难成完整的体系,但仍能窥见其颇富创造精神的绘画思想。由于恽格的父兄是忠于明朝的抗清义土,恽格也立志不应科举,他对绘画创作不似古人那样只主张寄托高雅之情,而取“摄情”说,寄寓民族感情,但由于生活在清初的高压时期,所说 入未免隐晦。他对画中逸格最为推崇,研讨亦多,在前人论“逸”的基础上另有创获。关于绘画的风格,他最推荒寒幽淡一类,并有颇多论述。总之,恽格不仅以徐崇嗣的没骨法为宗,创常州画派,他的画论对清初及其后的画坛也有相当影响。
“摄情”是恽格论画的核心。他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他将“情”沟通创作者与鉴赏者的两方面,堪称绘画领域中“,主情”论的代表。由于“摄情”,情充沛而移注于物,故在他看来,物亦含情,故人当以情写之:“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秋令人悲,又能令人思,写秋者必得可悲可思之意,而后能写之,不然不若听寒蝉与蟋蟀鸣也。”处在清初文网严酷、政治高压的情况下,他既以仲长统《昌言》所说的“清如水碧,洁如霜露。轻贱世俗,独立高步”明志,称“余谓画亦当时作此想”,赞美“乔阿古干”的“昂霄之姿,含霜傲风,挺立不惧,可以况君子”;自云“雪霁后,写得天寒木落,石齿出轮,以赠赏音,聊志我辈浩荡坚洁”。又难以压抑地直言:“写此云山绵邈,代致相思,笔端丝丝,皆清泪也。”可以认为,恽格继承了宋遗民郑思肖以墨兰寄寓情志的传统,其“摄情”说与朱耷的寄托亡国之痛是同中有异。当然,“情”的范围可不拘于此,较之“四王”的主于摹仿古人,恽格的“摄情”说接触到文艺创作的真正动力,无疑更值得肯定。
恽格对绘画的风格探讨颇多,而偏嗜逸格与幽寂荒寒之境。如下跋语可看作他的理论总纲:“不落畦径,谓之士气。不入时趋,谓之逸格”,“称其笔墨,则以逸宕为上。咀其风味,则以幽澹为工。虽离方遁圆,而极妍尽态。”他认为“高逸”就是“脱尽纵横习气,.澹然天真”,在创作中,“以潇洒之笔,发苍浑之气,游趣天真,复追茂古,斯为得意”,“潇散历落,荒荒寂寂。有此山川,无此笔墨。运斥非巧,规矩独拙。非曰让能,聊行吾逸”。关于风格,他推崇简贵,尤其称道倪瓒的天真澹简,“一木一石,自有千岩万壑之趣”。继而又崇尚荒寒幽寂,曾云:“风雨江干,随
笔零乱,飘缈天倪,往往于此中出没。”称道“凄寒将别,笔笔俱有寒鸦暮色外,对老树荒溪、危崖瀑泉、半壑松风、一滩流水等景色最为欣赏,尤对倪瓒的幽澹、黄公望的荒率倾心不已。既屡赞元人幽秀之笔,幽亭秀木,又云“寂寞无可奈何之境,最宜人想,亟宜着笔”。可以认为,恽格不将郭熙的调和“君亲之心”与“林泉之志”引为-同道,而极推逸格和荒寒幽寂之境,以元人为榜样,是与他的经历、思想、所处时代有关,诚如他所赞叹的元人绘画“其品若天际冥鸿”,“非大地欢乐场中,可得而拟议者也”,实关系着他作为明遗民的情怀。
有《画论丛刊》、《美术丛书》本,及民国五年保粹堂据光绪中翠琅玕馆版重编印的《艺术丛书》本,又有嘉庆时张海鹏辑《借月山房汇钞》本、道光时陈璜校刊的《泽古斋重钞》本、《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推荐书籍
我的老师北大毕业,师从茅先生。他推荐的书对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同学有很大帮助哦
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人民出版社
2、《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美】贡德•弗兰克,中央编译出版社
3、《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美】王国斌,江苏人民出版社
4、《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冯尔康,商务印书馆
5、《叫魂》,【美】孔飞力,北京三联
6、《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法】魏丕信,江苏人民出版社
7、《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东方出版社
8、《清史史料学》,冯尔康,沈阳出版社
9、《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梁治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0、《清代法制导论》,【英】S•斯普林科尔,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1、《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周育民,上海人民出版社
12、《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虞和平,上海人民出版社
13、《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杨国强,上海三联
14、《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北京三联
15、《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王庆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6、《大门口的陌生人》,【美】魏斐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7、《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美】孔飞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8、《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朱安东,华文出版社
19、《同治中兴》,【美】芮玛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淮军志》,王尔敏,中华书局
21、《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姜鸣,北京三联
22、《甲午前后之晚清政局》,石泉,北京三联
23、《戊戌变法史事考》,茅海建,北京三联
24、《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孔祥吉,辽宁教育出版社
25、《戊戌以后中国三十年政治史》,李剑农,北京三联
26、《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桑兵,北京大学出版社
27、《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美】柯文,江苏人民出版社
28、《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跨国研究》,兰相欣,华东师大出版社
29、《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美】周锡瑞,江苏人民出版社
30、《清末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李孝悌,河北教育出版社
31、《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政治与宪政改革》,马小泉,河南大学出版社
32、《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刘伟,湖北教育出版社
33、《晚清学部研究》,关晓红,广东教育出版社
34、《中国的现代化》,【美】罗兹曼,江苏人民出版社
35、《中国:传统与变革》,【美】费正清,赖肖尔,江苏人民出版社
36、《儒教与道教》【德】马克思•韦伯,江苏人民出版社
37、《经学、政治与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美】艾尔曼,江苏人民出版社
38、《梁启超•明治维新•日本》,【日】狭间直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9、《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美】艾尔曼,江苏人民出版社
40、《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英】冯客,江苏人民出版社
41、《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美】任达,江苏人民出版社
42、《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美】萧公权,江苏人民出版社
43、《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美】郭颖颐,江苏人民出版社
44、《胡适与中国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美】格里德,江苏人民出版社
45、《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余时英,江苏人民出版社
46、《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美】艾凯,江苏人民出版社
47、《晏阳初传》,汪荣祖,岳麓书社
48、《梁起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美】张灏,江苏人民出版社
49、《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美】柯文,江苏人民出版社
50、《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美】史华兹,江苏人民出版社
51、《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冯尔康,河南人民出版社
52、《北京的生育婚姻与丧葬》,【德】罗梅君,中华书局
53、《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7889)》,【美】罗威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4、《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章开沅、马敏、朱英,湖北人民出版社
55、《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黄宇和,上海书店出版社
56、《中华民国史》第1编,第2编第1、2、5卷,第3编2、5、6卷,李新,中华书局
57、《五四运动史》,彭明,人民出版社
58、《血路——革命中国的沈定一传奇》,【美】萧邦奇,江苏人民出版社
59、《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美】裴宜理,江苏人民出版社
60、《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美】胡素珊,江苏人民出版社
61、《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金冲及,北京三联
62、《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王永祥,人民出版社
63、《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许子东,北京三联
64、《中国政治》,【美】杨森、沃马克、江苏人民出版社
65、《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黄树民,北京三联
66、《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美】易劳逸,中国青年出版社
67、《毁灭的种子:蒋介石与蒋经国》,【美】易劳逸,中国青年出版社
68、《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张乐天,东方出版社
69、《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熊月之,上海人民出版社
70、《“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王向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必读书目
(2006-11-30 09:09:09)
转载▼
当代法国年鉴学派巨子雅克·勒高夫说的:“拒不思考历史的民族、社会和个人是不幸的,同历史遗亡症引起的伤害相比,往昔的创伤微不足道。”
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
看了这些书目,又回忆起了上研究生的三年生活,熟悉的很,难忘的很,怀念那里的学术氛围,怀念那里的孜孜不倦的导师,怀念那里的每一场学术报告会,怀念那里的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们,感谢三年的学术生活给与我今天的一切。
最感谢的那里的恩师——严老师,谢谢你!
推荐中国近现代史必读书目:(转贴)
一、专题史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萧致治: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
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热透视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戴 逸: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
石 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王 拭:维新运动史
吴廷嘉:戊戌思潮纵横论
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柯 文:历史三调:作为经历、事件和神话的义和团
廖一中:义和团运动史
乔志强:辛亥革命前的十年
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
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
李 新:中华民国史(共五篇八卷)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稿
李新,陈铁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史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张玉发:中国现代史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二、通史研究
严耕望:治史三书
柯 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
萧一山:清代通史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三、专题研究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 辛亥革命前后史事论丛
辛亥革命前后史事论丛续编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黎 澍:再思集
李时岳:近代史新论
李 侃:中国近代史散论
周策纵: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革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
罗尔纲:湘军兵志
宝成关:奕訢慈禧政争记
苑书义:李鸿章传
李喜所:梁启超传
马洪林:康有为大传
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
朱 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马 敏: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
侯宜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政治改革风潮
徐宗勉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
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
丁伟志:中体西用之间
吴雁南、苏中立:晚清社会思潮
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
罗福惠: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论稿
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
四、专题论文:
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
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形成过程考析
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
片面最惠国待遇在中国的确立
近代史研究 1996年第1期
论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双重动因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4期
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关于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史学月刊2000年第6期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轨迹——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50周年
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8期
太平天国失败的多维透视 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8期
中国式近代化的启蒙与浅尝:关于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评说
山东师大学报2001年第4期
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反思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
洋务运动与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春季刊
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对法斗争方略演变之探讨
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0世纪中法战争史研究回顾与前瞻 广西师大学报2000年第6期
如何看待中法战争的结局 广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因与后果 历史教学1994年第7期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与意义 齐鲁学刊1991年第1期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 史学集刊1998年第4期
论“百日维新” 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
历史研究 1998年第5期
中体西用论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嬗变 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戊戌维新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
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2期
义和团运动和古典爱国主义的终结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5期
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1期
有关八国联军战争的几个问题 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
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1年第10期
社会思潮与义和团研究的百年历程 历史教学2000年第12期
探求民主与富强之路的两种模式——晚清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论
福建论坛1988年第1期
20世纪初年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三个方案及其命运
湖南师大学报1991年第5期
清末新政与清朝政府的灭亡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辛亥革命阶级基础再认识——兼论海峡两岸学者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意见分歧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集团力量的兴起及其难局
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近五年来关于晚清时期“西学东渐”问题的研究略述
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
西学传播与晚清社会的蜕变 复旦学报1993年第3期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中国现代化的艰难起步 教学与研究1991年
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评 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