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书籍摘要(原创)
书籍提要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月北京第1版
本书是改革开放以后传入国内的关于中国通史的著作中较有代表性的一本。作者着眼于中国的整体历史,用西方商业发展的历史经验诠释中国历史演变的规律与各种矛盾产生的根源,试图借此书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导中国历史研究中。本书在序中讲述了作者在美历史研究的历程和学术成长,提出他对近代中国转型困难的理解: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旧中国一直缺乏量化管理的思维,道德判断代替价值判断现象越盛,则实际的技术手段就越受局限。<西安与黄土地带><亚圣与秦始皇><土壤、风向和雨量>等目次,讲述中原地形对农耕经济形态及中央集权体制形成的重要作用,由<名士成为军阀><长期分裂的局面>到<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等讲述统治者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的过程,而<北宋:大胆的试验>至<满洲人的作为>则描写皇权及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历程,之后<1800年: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百日维新、民国成立和五四运动>讲述中国在旧有的体制下由盛转衰、沦为半殖民地,同时不断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历史。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迎接来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就是末章<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讲述的内容。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传达了作者对历史的精妙理解,不失为一本历史入门的好书。
第二篇: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简评
中国历史与文化刘云鹤 1090800114 生命科学学院
1《中国大历史》简评
选择《中国大历史》这本书纯属机缘的巧合,因为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帖子,说是大学生必读的一百本书中,就有《大历史》这本书;也不知怎的单单就记得这一本。后来寒假里为打发无聊,书店里看见了,就买下了。
初看这本书,就觉得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在我看来,有以下两点:
篇幅短小,以点论面
这本书连目录都算上,也就350页,每一个标题下的内容也只有1-3页的叙述。这非常适合我们这些有点儿历史基础,平时没有大块时间读书,又渴望有一些标新立异思想的大学生们。
白话文体,通俗易懂
现代史上,最权威的通史学者应当属钱穆老先生了,他的《国史大纲》堪称经典。曾下决心拜读一二,但望竖排版式和老式白话文而却步。但黄仁宇老先生2早年曾任国军的下级军士,是一个从阶级底层走出来的历史学者,在不失史家之严谨的基础上,同时更加平民化,使了解历史不再被识为畏途、不再只是几个历史学家的“斋中之物”;而且从20世纪五十年代他即在美国,攻读历史,思想更接近西方人;此书写于20世纪九十年代,白话文体已经发展完善。所以,读起来是没有什么难度的。
再读下去,就能发现其真正精髓的东西了。
这本书是一本简要的历史概论,与以往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教科书不同。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时间发展为轴,从政治意义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对后世的影响,条目清晰有力整齐,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然后我们学生就死记硬背,只记得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没有质疑,没有独立思考。这哪里是在学历史,这样死记硬背却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的一种兴衰荣辱,学历史又有什么意义?有如鸦片战争为例,我们所了解的鸦片战争,只看到了英国人火器如何先进,战船如何高大,战胜了以后,如何与我们签订不平等条约。完全看不到中国人在对待此事时的敷衍了事,以次充好,欺上瞒下。爱国主义重要,但是一个只知道帝国主义罪恶而不知反省自己的民族,又如何立足。黄仁宇也正是基于这个理由,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宏观理论。他在此书的中文版自序中写道:
我年轻时从军十年,解甲退伍之后,负笈于海外,可谓“学书未成先习剑,用剑无功再读书”。有了这样一段颠簸之经验,自己尚在憧憬于近身所见闻的事迹之真意义,而一旦授有学位,作为人师,在美国学子之前讲解中国历史,深觉得不能照教科书朗诵,尤其每次复习与考试之后,不免扪心自问:他们或她们须要理解井田制度到何程度?与他们日后立身处世有何用场?难道他们或她们必须知道与Han Fei TZu(韩非子)同受业者有Li Ssu(李斯)其人,他曾鼓励Shih-huang-ti(秦始皇)焚书,后又为宦官Chao Kao(赵高)所构杀?1《中国大历史》,黄仁宇,北京:三联书店,2007,350页,ISBN 978-7-108-01036-0黄仁宇在抗战期间及战后,担任国军下级军官十年。
Empress Wu(女皇武则天)的一生事迹仅是“秽乱春宫”?对我的学生讲,除了用她与沙俄的Catherine the Great(凯瑟琳二世)比较,或与清朝的Empress Dowager(慈禧太后)比较,这段知识尚有何实用之处?
或许正是应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黄仁宇在中国生长,后又去西方接受教育,又是军人出身,自然就少了一些很多中国文人身上的酸腐之气。可以注意到的是黄先生的文笔,是带着一些中国人的文化气息,一些传统文人的犀利,又夹杂着一些西方人的随性。他提出macro-history(大历史)的说法——3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这种“大历史观”强调背景和事件发生的众多原因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大历史所讲究的那种融会贯通,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即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或一个历史事件的出现,是经历无数先决条件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是由无数的偶然条件构成的必然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事件发生是由于诸多原因的积累,但却无法去剖析,给出令人满意的认识方法。黄仁宇先生运用高超的逻辑技巧,用他独特的研究技巧和方法,为我们展示一个恍然大悟的必然结果是如何产生的。毕竟,成王败寇,在中国历史上所流传下来的史书杂记,在别人看来并不代表着真实。他是用一种“大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种种问题,剖析的很全面很彻底,让人不再蒙蔽。也正是这种比较,能使我们看清中国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能看到中国的“盛”,却看不到中国的“衰”。方舟子这样评述:
4黄先生的史学成就,不在于对具体史实的考订,也不在于他所倡导的“大历史观”有多大的效力,而在于他对中国史实、甚至是司空见惯的史实所做的深刻、新颖的剖析和解释。黄先生是当代中国学者中,罕见的具有见微知著、融会贯通的驾驭史料能力的“通史”之才。他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所做的独到思考,已经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许多中国学人。
这就是黄老先生为我们带来的东西,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种看历史的角度。其所研究的中国大历史大都是从一种西方的眼光来看,其中亦有不少西方的例子与中国作对比。其中的很多说法是中国学者所看不到的,正是这种“另一端”是他的文章令人新奇,整本书让人读起来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客观且不失真,正所谓“换一个角度看历史”。
有人把黄仁宇和余秋雨、易中天、于丹等这些成名于公众的人物作比较,认为他们有一些相同点,也有人认为黄仁宇的历史观只不过是“下里巴人”,甚至缺少最基本的历史常识。但我觉得他是独立于这些人的。首先,譬如《中国大历史》这本书,是一本历史著作,不是文学作品;其次,此书中的内容皆有考,没有信口评说,是一本严谨的历史著作;第三,本书语言清雅俊秀,没有任何粗俗语言。
从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黄仁宇先生是很钦慕钱穆先生的。钱穆先生在他的《国史大纲》前言中说过:
5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3出自《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悼念黄仁宇先生》,方舟子,《新语丝》月刊2000年第2期《国史大纲》(上册),钱穆,引言,商务印书馆(修订本)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他用通俗之言演绎深刻之理,见微知著。其欲树国民之历史性格,又何止只是有功之臣。
第三篇:近代历史书籍推荐
推荐之一:历史入门
1.斯塔夫理阿诺斯【美】:《全球通史》(上、下两册,1492年分界,历史对今天的意义)2.罗素:《西方的智慧》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4.李厚泽:《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5.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6.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7.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推荐之二:晚清变局
1. 梁启超:《近50年中国进化概论》(内容:中国治中国、东亚治中国、世界治中国)
2.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内容:近代化与百年屈辱,观点在标题中)
3. 郭庭以:《中国近代史纲》 4.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5.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内容: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展的推动)
6. 唐德刚;《晚晴70年》
7.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大历史观》 8.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推荐之三:民国记忆 1.《剑桥中华民国史》 2.陈志让:《军绅政权》 3.唐德刚:《袁氏当国》
4.杨天石:《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 5.黄仁宇:《从大历史观解读蒋介石日记》 6.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革命年代》 7.岳南:《南渡北归》
8.龙应台:《1949,大江大海》 9.齐邦媛:《巨流河》 10.何兆武:《上学记》 推荐之四:拒绝遗忘 1.笑蜀:《历史的先声》
2.谢泳:《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 3.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4.李锐:《庐山会议实录》 5.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6.王年义:《大**的年月》 7.杨显惠:《夹边沟记事》
8.卢建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9.国亚:《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 10.《大逃港》
第四篇:历史书籍读后感
历史可以惊醒后人,可以让后人学习到前人的经验。现在很多小伙伴们都比较喜欢读史书,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历史书籍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历史书籍读后感1
这个寒假我读了《史记》。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历史书籍读后感2“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这本书,《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在书中的故事也是久久流传,不仅是这样,它的每一个故事中如果你细细的读,你会发现好多的道理。那么《三国演义》一书中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在这个寒假,我就借着这个理由,勾起了我对三国演义的兴趣。
三顾茅庐不仅是个成语,还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演义》一书中: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刘备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关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故事的过程,说明了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
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管理者要礼贤下士、知人善用。比如:商汤任用伊尹等人作为大臣,商朝很快强大起来。还有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国力才逐步强大。这都是礼贤下士、知人善用的表现。
不仅是这个道理,三顾茅庐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刘备就是这样,一次去了没有找到诸葛亮,第二次去还是没有,可他的心向着国家富强,又第三次去了诸葛亮家,在第三次终于请到了。这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一心想着蜀国的未来的精神,不就是我们在学习上所缺少的吗?如果我们在学习上再用一点耐心和努力,我相信没有我们不能面对的学习难关,就没有在学习上的那一声声叹气。
在这个寒假,读的历史书籍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有了读书的兴趣,我会继续从书籍中发现在生活中发现不了的东西。
历史书籍读后感3中国——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丽的祖国——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远与美丽,它让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你们,是否也为自己美丽的祖国的深远的历史感到骄傲与自豪呢?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没错!这件简单单的四十二个字就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年代。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仅此六十四字,却意味深长,细细品味,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漫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史的这是写照,不是吗?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有多少人用笔墨来赞美历史!历史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将会让我们明白许多。
难道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我们不应该将历史牢记在心,放眼未来吗?身为青少年的我们,身为祖国花朵的我们不更应这样吗?
来吧!大家一起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喝彩吧!炎黄子孙们!华夏儿女们!
第五篇:历史书籍读后感
篇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这本书,《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在书中的故事也是久久流传,不仅是这样,它的每一个故事中如果你细细的读,你会发现好多的道理。那么《三国演义》一书中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在这个寒假,我就借着这个理由,勾起了我对三国演义的兴趣。
三顾茅庐不仅是个成语,还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演义》一书中: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刘备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关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故事的过程,说明了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
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管理者要礼贤下士、知人善用。比如:商汤任用伊尹等人作为大臣,商朝很快强大起来。还有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国力才逐步强大。这都是礼贤下士、知人善用的表现。
不仅是这个道理,三顾茅庐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刘备就是这样,一次去了没有找到诸葛亮,第二次去还是没有,可他的心向着国家富强,又第三次去了诸葛亮家,在第三次终于请到了。这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一心想着蜀国的未来的精神,不就是我们在学习上所缺少的吗?如果我们在学习上再用一点耐心和努力,我相信没有我们不能面对的学习难关,就没有在学习上的那一声声叹气。
在这个寒假,读的历史书籍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有了读书的兴趣,我会继续从书籍中发现在生活中发现不了的东西。
篇二:史记读后感
这个寒假 我 读了《史记》。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司马迁笔下的人物 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 的文字 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 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 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
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 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 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 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 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 人责任 所在吧?
篇三:历史是个什么玩意读后感
中国,做为四大文明古国中硕果仅存的国度,它有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也饱受着世间最多的苦难。迄今,它依然屹立在这片神州大地,养育并祝福着后世的子孙们。读了袁腾飞的这本书后,我再一次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深感自豪!在书中,让我们看到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呢?是盘古开天,女娲造人那样悠远的传奇;是皇帝怒伐蚩尤,神农甘尝百草的仁义;是西周征讨朝歌那剑锋所指,兵戈如潮;是春秋战国灿若群星的百家争鸣;是始皇一统天下后那抚剑背影 的山河永寂,是汉武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征途中冷月寒洲下的漠漠广寒;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烽火连天的长江水;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那流金的秦淮河。书中为我们呈现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仿佛是一匹素雅绵长的蜀锦,编织着它的瑰丽荣华,又好似一卷缓缓铺开的水墨丹青,诉说着它的含蓄和深邃。历史有趣吗?
有人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粉饰;也有人说历史永远是成功者的自传,失败者的真相早已湮灭在尘烟中。但是我想,真实永远不会被谎言所遮掩,历史的车辙碾过,总有些蛛丝马迹让我们去发掘。在《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一书中,作者把深刻的思考用幽默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告诉我们其实历史并不枯燥,发掘历史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不但能了解那些繁华盛世背后的仁君英主,解读那些黑暗年代以死报国的济世名臣,还让我们明白是什么让他们变得睿智而又无畏,同时也让我们不禁想到如果是自己,在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舞台剧中,又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历史已经成为过眼云烟,那些英雄的血脉和精神却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正如书中所说,曾经强大的民族,将永远不会沉沦。那么,今天我们将如何继承过去,又如何开创未来呢?
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古人告诉我们,读书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许这样的宏图伟业离我们还有些遥远,但是为往圣继绝学,是我们现在就能做到的。当我们学习托福雅思的时候,也不要忘记看看四书五经;学钢琴素描的时候,也别忘了我们的古筝和国画。这样,当你和同学、同事聊天时,别人才会感到你是一个有素养有内涵的人;而在和外国人交谈的时候,也不会为对自己国家认知的匮乏而感到窘迫。历史的车轮还在滚滚向前。读史才能明今,修身才能证道,让我们做一个能够继往开来的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值得骄傲的中国人吧!也许有一天,你也会青史留名,让你的子子孙孙也会在书中看到你的名字。
篇四:时间简史读后感
浩瀚的宇宙空间,神秘的微观世界都是散放着那么迷人的色彩,是那么的引人入胜,使我不得不遐思,若干世纪后的人类科技到了何种程度,生物进化到了何种地步,时空旅行者能否从漫画中一跃而出?
这些好奇使我不得不想要一探究竟,无意之中,在书店遇到了一本书,其貌不扬,但凑近一看,黑底上赫然写着四个字“时间简史”!我如获至宝,它的鼎鼎大名早已耳闻,只是一直没有中文版本出版,只能苦苦叹息,但不知何时这本书悄悄走上了书架,我赶紧买来读了读。
初读此书,不得不赞叹史蒂芬教授那如丝般缜密的逻辑性,你会发现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他过人的才智,他可以把相对论当做孩子手中的乒乓球来形象地描述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是无法分离的这一物理规则。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章节莫过于时间旅行。比如这一段:
再重复一下,由于时间和空间是相关的,一个和逆时旅行紧密相关的问题是你能否进行得比光还快,这一点也许不会使你惊讶。很容易看出,时间旅行意味着超光速旅行,()在你旅程的最后阶段做逆时旅行,就能够使你的整个旅行,在你希望的时间内完成,而这样你就能以不受限制的速度行进!但是,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倒过来也是成立的,如果你能以不受限制的速度前进,你也就能够逆时旅行。其中一者成立而另一种不成立是不可能的。
无可挑剔的逻辑在字里行间展露锋芒,无死角的思维在史蒂芬的笔下尽情跃动,让人无法相信这本书竟然是由只有三根手指能活动的残疾人霍金教授写出的呢?
没错,作者虽然几乎全身残疾,但在思想和学的领域上,着实是一名伟人!
一本好书不仅能交给别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的书。
我深深地了解到了科学上有许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不盲目地追求权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提出自己的理论,种种事例不胜枚举。
当今社会,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无论是对开阔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眼界,活跃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能力都大有裨益,但是,我们绝不因此满足,让这些好处成为绊住我们探索发现的脚步的锁链,而是要仍要保持前人对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见解,不盲目相信现有知识的品质,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科技事业,为人类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篇五:毛泽东读后感
《毛泽东》一书读后感我爸爸常常对我说: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大串联”时在北京亲眼看见了毛泽东。我虽然没有见过毛泽东,但是毛泽东这一光辉名字,从我上小学识字的第一天起,就在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前几天,我买到一本中外名人故事从书——《毛泽东》,我如饥似渴地读完全书。夜里,我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梦中我跋山涉水寻找毛泽东,终于在天安门城楼上,我幸福地见到了毛泽东„„我激动地对他老人家说:“敬爱的毛主席,我一定向您学习,学习您刻苦学习的精神„„”
是的,《毛泽东》这本书中最感人的是毛泽东一生刻苦学习的精神,书中生动地记叙了这方面许多感人的片断:
毛泽东主张学习要有崇高的理想,他认为应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改造国家和社会发奋学习。毛泽东在学习上一贯刻苦、勤奋,在青少年时代,每天清晨,同学们还未起床,他就借着熹微的晨光,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夜深人静,同学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常常在走廊上或茶炉室的灯光下看书。书籍是毛泽东的终身朋友,直到他心脏停止跳动前几个小时,他还示意工作人员读书给他听,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
写到这里,我想起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可怜”两字,老师上课时解释过,我当时不注意听,没弄懂。过后,我想问老师,但怕老师批评我上课不注意听讲;我想问同学,又怕同学笑我这个当班长的这也不懂。于是就“不懂装懂”,闷在心里。后来考试,正好考这两个字的解释,我解答为“可惜”,闹出一场笑话。这件事我对谁也不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