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博物院参观总结

时间:2019-05-13 11:4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无锡博物院参观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无锡博物院参观总结》。

第一篇:无锡博物院参观总结

无锡博物院参观心得 尹维康

十月二十九日,我所在的科技学院全体入党积极分子党课班学员参观了代表无锡历史科技文化的无锡博物院。

我们首先在馆前广场伴着党旗合影留念,然后入馆参观。此行我们前后一起参观了'无锡故事、无锡历代文物精品、徐悲鸿画作、西方虚拟艺术共四个展馆。

最先参观无锡城市故事展馆,该场馆采用场景复原,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展陈手段来展现历史原貌,做到史实性与可看性的完美结合,栩栩如生的场面让我们的学员颇感有趣,展览撷取了无锡历史长河中的精华与亮点进行归纳,从殷朝泰伯时期,渐渐到了民国,由名族工商业到教育业,浓墨重彩地突出了唐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无锡社会经济的发展演变,着重于无锡从农耕经济向市民经济的转化,让我们看到了无锡从当初的一片荒凉到现在超大城市的发展历程。展览让我们了解了无锡在经历了怎样的经济形态的转变与积累之后,才为民族工商业的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展览中的市井生活场景复原,讲述了一个个城市故事;高科技手段还原的三里桥明清米市,为无锡人唤醒了一段段城市记忆。

从城市故事馆出来,我们上升到三楼,对历代文物精品馆进行参观。历代文物精品展馆藏依次像参观者展示了历史各个时期的珍贵艺术品,品目包含了金银玉铜瓷、无论其外形做工还是艺术价值,无一不让人对古代先民的精湛技术赞不绝口。馆藏文物让参观者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直观而深刻的了解。代表了中华青铜文化的缩影的西周青铜器,包括了银缕玉衣、玉枕、玉璧的珍贵玉器,以及杨芝山核雕和吴王夫差剑等考古文物的展示,让我们对于古老的吴文化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参观完了文物馆,我们来到了徐悲鸿绘画作品展,这里展出了出生与无锡宜兴的绘画艺术大师徐悲鸿的大量生前文物和绘画佳作,有中国工笔画、西方油画以及素描作品。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所以,参观之中我对这个伟大的画家充满了无比敬仰。

最后我们来到了底下一层的西方虚拟艺术馆。由“凯旋门”进入,眼前便出现一道西方艺术大师长廊,集中展示了西方雕塑、绘画、音乐、建筑等4大类别的大师雕像及名作,其中的仿真虚拟技术新颖神奇,令人叹为观止。

参观完无锡博物院,从院里走出,我感到,作为一个在无锡学习生活的大学生,绝对有必要多多了解无锡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博物院正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和载体,在此可以体会过去无锡人的辉煌,感受艺术家们为无锡所做出的贡献,更对青年入党具有积极深远的教育意义。

二O一一年十月

第二篇:无锡博物院参观观后感

无 锡 博 物 院 观 后 感

班级:通信1101 组长:陈茜 成员:丁王彤

郭素玲 何丹丹 时间:2011.12.4

无锡博物院参观观后感

为了响应思修老师的号召,更深刻的了解无锡文化,我们小组决定到无锡博物院进行参观,感受科技成果为我们生活带来的美好。

我们乘坐105路车,来到了无锡博物院,进入大厅便可以看到一个很大的显示屏,上面展示了无锡作为江南水乡的典型城市的古香古韵以及人文自然文化。随后,我们参观了科技展览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型模拟设备,它展示了无锡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水势变化以及地势变化,让人们以最直观的方式直接了解了本地的地理情况。再往里走展台上摆放着几个显微镜,上面展示了一些昆虫标本和微小的细胞结构。科技展览馆里还摆放了许多人体模型以及对人体的各种体能测试机器,让我们准确的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我们还参观了无锡一路的历史发展及古代文明,里面展示了远古人类生活运用的各种器具以及一些古代化石,如石刀、石锲、动物化石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发展历程的珍贵资料。

这次参观虽然没有面面俱到,但是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无锡文化,相信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里,我会爱上这里的!

通信一班

陈茜

今天,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去参观了无锡博物院,博物院建筑十分宏伟,内容十分丰富。

我们先参观了科技馆。科技馆反映了科技、生活以及健康的方面的内容。一楼科技馆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太湖的地址、气候与水情,科学技术较先进;二楼的生活馆贴近生活,指出身体健康的指标及检查方法,反映了绿色生活及如何去环保,科技馆来劲了人与科技间的关系,利用科技反映生活,让科技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

后来我们进入了一个远古时代,朴素的衣物、淳朴的风情,让我深有感触。那里有各个朝代的风俗以及当代的人文、环境。这次科技又有了新的作用,利用影像投影,将古代人们的生活表现出来,栩栩如生。那里也呈现出一些时期的发明及一些著名乐曲。

再后来,我了解到无锡血与泪的历史,看出一些令人惊叹的古墓遗产,一些优美的书画展示,工艺精湛的紫砂陶瓷等,显示出无锡的文化博大精深。

参观博物馆后,我知道了科技无处不在,科技丰富了生活,生活离不开科技。我们要学好科学,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通信一班 何丹丹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无锡的文化和历史,以及若干若干对于我们大一新生来说一切新奇的事,我们小组终于能如愿以偿地来到了无锡博物院。而在这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科技馆了。现在的无锡市政府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文化素养的重大理念,科技馆便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理念。当我们走进一楼“科技与太湖”展馆时,就已被她其中生动逼真的模型所吸引,她用了形象的还原模型向游客展示了魅力太湖的风貌,另外还她还不忘用显微镜等向我们隆重介绍了与我们一同栖息于太湖之滨的微生物们。她用于教育了的方式让我们走进太湖,了解太湖。而二楼的“科技与生活”展馆则切实关系到了我们生活的各方面,如身体健康、环保节能等。让我们知道原来科技离我们的生活那么近,科技让生活更加轻松、更加美好。之后我们又浏览了无锡的悠久历史,从远古时代开始,我们智慧的祖先就开始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书写生活这个词了。他们的石器一步步慢慢演化成我们现在的机器,过程很漫长却让人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其实这次的参观也有些遗憾,就是没有足够的时间能把博物院好好地看一遍。但,我想,以后有的是机会,不是么?四年,或许更久,我有很多的时间来了解你,无锡!

通信一班 郭素玲

为了增加我们的科学及历史知识,我们小组选择参观了无锡市博物馆。

我们首先来到了科技馆,看到了关于太湖治理及与人类自身健康有关的展区。在太湖水展区,我深刻了解到,环境问题的严峻及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我们每人都应以环境保护为己任,将环保以及绿色生活理念贯彻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与我们身体健康有关的展区,我们做了各种测试,意识到锻炼身体以及合理安排日常生活饮食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来到了历史观,博物馆里一件件珍贵资料安静地躺在那里向我们诠释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我会牢记那段历史。把他深深埋于内心深处并激励自己发愤图强,坚持不懈。历史的车轮不能倒退也绝不会重演!中华民族的腾飞要靠我们今天的拼搏,当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吸收历史的教训和前人的经验,不辱使命,把国家兴亡当做我们的责任!

通信一班 丁王彤

PS:下面是我们去参观留下的照片哦!

这是在无锡博物院门口呢~~~

大厅呦~~~

话说、这也是在大厅~~~嘿嘿

第三篇:参观博物院心得体会

参观文物瑰宝 品味中原文化

按照学校布置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为了开拓视野、了解家乡,2013年2 月21日,我和两位同学来到了中原腹地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中心--河南博物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展览,这里的藏品主要以河南境内出 土的文物为主脉,上起远古、下迄近现代,展览汇集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等各类珍 贵文物,再现了中原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历史与科技文化成就。每到一个展台前,我们利用手中的相机、笔和纸忙碌着。在郑州商代遗址祭祀坑展位,我们认真记录着,在西汉金缕玉衣展台前我们不禁赞叹古人的聪明才智,在汉代庄园遗物展厅中,我们兴高采烈地讨论着当时庄园的繁荣和多彩的文化......通过这次参观了解、感知中原古代历史文化的美妙之旅,开阔了眼界,领略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同时,感受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对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形成独特的个性化认识、培养了我们的合作精神,我们由衷地为自己的家乡感到光荣和自豪。

第四篇:无锡博物院观后感个人范文

无锡博物院观后感个人范文

一个充满科技的博物院,形象地展现出吴文化的丰富,展现出吴文化的悠久。下面是东星资源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无锡博物院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无锡博物院观后感个人范文 1

位于无锡太湖广场的无锡博物院,由无锡博物馆、革命陈列馆、科技馆“三馆合一”组建而成,一个充满科技的博物院,形象地展现出吴文化的丰富,展现出吴文化的悠久。

进入博物院,我们首先来到了球幕影院的走道。虽然只是一个走道,但那立体感和艺术美,让我们啧啧赞叹。

紧接着,我们来到徐悲鸿艺术展馆。徐悲鸿的《立马》、《月色》、《天寒翠袖薄》、《猫蝶》、《天马行空》、《平安》等等,都是他的国画作品。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平安》,这幅画上面有一些竹子和一只大公鸡,讲解员说“竹报平安,所以画了竹。为什么画公鸡呢?因为公鸡每天都要报晓,所以这幅画叫平安。”国画对面是油画和素描,我们对其中两幅画很好奇,因为徐悲鸿把其中某一个部分又画了一遍,讲解员说:“徐悲鸿画这幅画,不是为了画画,而是为了练画,所以他又画了一遍。”我十分佩服徐悲鸿的画艺,他那一幅幅画让人赏心悦目,就连用来练习的画竟也这么出神入化。

随后,我们到了惠山泥人展区。一尊尊泥人塑像呈现在我们眼前,大家迫不及待地冲到泥人前,真想摸一摸,看看是不是真的。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有的很调皮,嘴都笑开了花;有的表情严肃……看着这些惟妙惟肖的作品,我们还边听着讲解员讲述故事,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故事当中。

最后,我们走进了无锡漫长的历史画卷中,从泰伯禅让王位,立国梅里,到无锡今天的辉煌,吴文化历时三千多年,泰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吴文化。那一个个古老的用具,一部部古老的机器,仿佛在诉说着吴地人民勤劳创造的一段段真实的故事。

悠悠吴文化,绵绵至德情。吴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极其丰富,外延源远流长。无锡博物院把这说不完的历史长河生动地体现了出来,让我们能够深入地了解它。这次参观真是大有收获呀!

无锡博物院观后感个人范文 2

在无锡风景秀丽的太湖广场南侧,矗立着一座造型独特,金银相间,金碧辉煌的建筑物,那就是无锡博物院。今天我在爸爸的带领下,有幸来到博物院参观。

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无锡博物院”这五个大字。随后,我们向右走直接进入第一层展区。这里陈列品有几百件,辅以照片、图片、模型和文字说明集中反映无锡古代时的生活环境以及在无锡出土的一些古代的陶瓷、玉器、青铜器等物品,让我感受到在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情况。那时人们生活简单,质量低,生活困难。现在,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幸福。我应该珍惜这美好的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无锡的腾飞做贡献。

二楼展厅,陈列的是一些金银器、漆木器、雕塑、书画、织绣等。向人们展示古代至近代无锡人民的聪明才智。我更加了解无锡的发展概况,获取了一些历史知识。我更加热爱无锡,喜欢无锡了。

三楼展厅,陈列的是近代革命文物。为了无锡的解放,多少革命人物抛头颅,洒热血,贡献了自己的一切。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另外还展示了无锡的一批名人,他们不光为无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为无锡出了这么多名人感到无比自豪,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四楼展厅,主要展示的是无锡的民间艺术。无锡的惠山泥人,色彩炫丽,栩栩如生,其艺术手法让人叹为观止。宜兴的紫砂壶造型各异,蜚声海内外。真让我大开眼界。

通过这次参观,我觉得我们无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作为一个无锡人,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一定要刻苦学习,绝不能给我们无锡抹黑。

无锡博物院观后感个人范文 3

今天,我们乘车来到了位于钟书路100号的无锡博物馆,这时一个长方形的一个建筑物,外观全是金色的,馆身都是透明的'玻璃,整个建筑独具匠心。

进入博物馆,首先看见的是3台电视机,上面循环放映着登月计划等一些人类的壮举。同学们忍不住驻足观看,时不时发出惊叹声。紧接着,我们穿过了球形电影院,来到了大厅,大厅的大理石地板十分光滑,就连电子的屏幕上放的东西都映在了地板上。这个大厅十分宽广,十分的大,显得十分有气势。

这时,一位解说员向我们走来,他带我们乘电梯来到了惠山泥人展厅,解说员向我们介绍道:“惠山泥人可是我们无锡三宝之一呢。”说完便把我们领进了展厅,一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就是一个伟大的惠山泥人作品——庙会。作者用它的一双巧手,把普普通通的泥巴变成了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一个个小人,商铺……并且,细心的作者还在一些屋子里点了根蜡烛,让夜间效果体现出来,可谓下尽了功夫,继续向前走去,看见了一张表格,这是什么呢?解说员向我们解释道:“这就是为什么只有惠山脚下的泥才能捏泥人的原因了,因为惠山脚下的泥铁和锌含量最高,捏出来的泥人不易变形。”哦,听完后我们茅塞顿开。

接着,我们来到了徐悲鸿画馆。一进门就是一个徐悲鸿的石膏象矗立在那儿,上面还刻了他的一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绝不可以没有傲骨。”在旁边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他的许多油画,素描,国画等优秀作品,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它的马,一匹匹体格健壮,肌肉丰满,栩栩如生,仿佛每一匹马都朝我们奔来,可有气势了。

这次博物馆之行对我来说可是硕果累累,不是吗?

无锡博物院观后感个人范文 4

无锡博物院,一个承载着历史文明的地方;无锡博物院,一个展望未来科技的地方。这个将历史和科技巧妙融合在一起的博物院位于太湖广场的南面,与图书馆一起矗立着,真像两座巨大的“知识宝库”。

走近博物院,我们立刻被三台电视所吸引。电视上播放的是一些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一个喷气式飞行背包了。我想在那个时候,科学家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

我们进入了第一个展厅,是有关徐悲鸿的。展厅的一部分是徐悲鸿的塑像、照片和他用过的物品。当我看到这些时,心想:徐悲鸿不是一个有名的画家吗?难道他就用这么普通的物品?那么他的生活该是多么清贫呀!接着,我们欣赏了他的部分作品。他画的小动物真是惟妙惟肖,一个个都仿佛要从画纸上跳了出来,活生生地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第二个展厅是惠山泥人馆, 惠山泥人在中国是很有名气的。一走进展厅,我就看到了一个大阿福。只见这个大阿福的头上还扎着两朵牧丹花。大阿福打扮得真漂亮!我正感叹着,冷不丁解说员阿姨来了一句:“别看这个大阿福打扮成这个样子,它可是男性。”什么,男性!天哪,这可真是典型的“男扮女装”!看完所有都一模一样的“粗货”大阿福,自然就要看看“细货”了。所谓“细货”,就是手工的了。这是好几只小花猫,全身都是黑黄相间的条纹,胡子翘起,眼睛瞪得圆溜溜的。如果夜里有老鼠来偷东西,一定会被这几只在黑暗中若隐若现的小花猫吓倒。至于那个送给慈嬉太后的礼物就更不用说了,做得可真精细啊!

第三个展厅是关于无锡文化的。这个展厅里有无锡的很多先民的情况以及文化的发展。像一些耕田的农具,甚至还有一艘大船,都在这个展厅里展示。数字投影向我展示了许多关于无锡的历史与文化知识。其中有一座古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这座古桥虽然只是跨过很小的一条河,但是却很陡。许多挑着担子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从桥上走过。有的年纪还很小,那瘦弱的身子与沉重的扁担显得极不相称;有的是年轻人,轻轻松松地就健步走了过去;有的则是老人,银发下藏着吃力的面孔。虽然这样,桥上桥下仍然人声喧闹,爽朗的笑声不时响起。那时人们的生活可比现在差很多,却也显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我们无锡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有着优秀的历史名人,更有着优秀的少年儿童。来,让我们为无锡、江苏、祖国,甚至世界的美好未来一起努力,为人类文明争光添彩!

无锡博物院观后感个人范文 5

8月1日,由我和席依琳带领的雏鹰假日小队到无锡市博物馆参观并且拍摄非遗视频,无锡市博物院位于太湖广场南侧,建筑面积共6.7万平方米。我们站在雄伟高大的博物院前,我觉得它的外形可真有特色,它的底部和顶部的墙面是大大的波浪造型,中间一层有三个金光闪闪的多面体组成,远远望去,像金色的水波拍打着白色的太湖石。

有人说:想要了解一个城市,就要去当地的博物馆。我们来到了博物馆一楼的大厅,只见眼前出现了一个巨大的LED屏幕,不断地向参观者播放着无锡美丽风光和民俗风情的画面。我和同学们进入了大厅的右边——《吴风锡韵》展厅,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幅讲述吴文化历史的漫漫长卷。从上古时期的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到泰伯奔吴……历时两千多年,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终于有了无锡县。我还发现,无锡从古代起,就是个“鱼米之乡”,边走边看,热闹的南禅寺出现在我眼前,鼎鼎大名的“世泰盛”绸布店也出现在我面前,我看见老无锡的水弄堂,挑着担在小石桥上来来往往的劳动人民,还有古运河边热闹的米市和布码头。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一张张古老的照片,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塑,一阵阵热闹的无锡话吆喝声,让我置身历史的隧道,真实地感受到了几百前热闹繁华的无锡城。

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了三楼的泥人展示厅和紫砂展示厅。我们先进入了泥人展示厅,映入眼帘的是泥塑雅韵几个大字,往前走,只见那些泥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制作泥人。其他在橱窗里的泥人也是神态各异,有我们无锡的大阿福,她神态安详地端坐着,好像在思考着什么。还有野猪林等很多的泥人,有的皱紧眉头,愁眉苦脸;有的满脸欢喜,有的气势雄伟……真是我们无锡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奇葩啊!

我们又来到了金玉紫砂,一跨进大门,就令我震惊了,天哪,这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紫砂壶,到现在,居然能保留得那么好,颜色也还是那么鲜艳,不愧是我们无锡的骄傲啊!这些紫砂壶,有的做工精细,有的颜色鲜艳,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清朝的松鼠钮人物纹贴花朱泥壶了,它虽然颜色没有那么鲜艳,但它上面的花纹却十分的精细,壶上的小童子很活泼,顽皮,栩栩如生,仿佛要跳出来一样。

除了参观这几个展示厅,我们还参观了集成电路体验馆,科学与探索等很多展示厅。

我和同学商量好了,下次我们还来。

第五篇:历史论文 参观博物院有感

河南博物院观后感

上周六,我和班级里边的同学一块参观了河南博物院,里面陈列着出土的古代的历史文物,上至秦汉,下至民国的东西,都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看过之后,我对我们的中华历史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和灿烂!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几千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不仅确立了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地位,同时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馆。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银器、石刻造像、钱币、书画等,均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绝伦、玲珑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汉墓出土的金镂玉衣,是目前时代最早的一件。馆藏的古代雕刻艺术品,诸如汉画、佛教造像、砖雕和其他浮雕、圆雕作品等,是古代工匠艺人智慧的结晶。其中著名的戏车画像砖、田延和造像碑、刘根造像碑、鲁道明造像碑、十一面六臂观音像、盘龙石砚等等,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精典之作。骨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有“中华第一笛”之美誉,是中国最早的乐器。与之同出的刻符龟甲、龟腹石子,与我国文字的起源、八卦的起源有着密切的联系。金银器中,河南登封出土的武则天除罪金简、邓州福圣寺塔地宫中出土的金棺银椁,堪称稀世珍宝,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它的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高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教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华文化、文明都有重大影响!

玉柄铁剑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虢季墓),身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西周晚期器物。剑身为铁质,铁质剑身与铜芯相接,铜芯部嵌入玉茎内。剑首及茎身接合部均镶以绿松石片。出土时已折为两段,剑身外包一层丝织品,并被装在用皮革精心制作的剑鞘内。考古学将漫长的人类社会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三个时代,分别对应于历史学上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三种社会形态。玉柄铁剑玉柄、铜芯、铁身,它的发现,把中国冶铁史向前推进了200年,标志着作为社会生产力新代表的铁器已经萌芽,宣告封建社会即将来临。称的上是“中华第一剑”!

中原大地,群雄逐鹿,演绎了多少风云变化,河南这片土地上,承载着无数的英雄史诗!

河南博物院还收藏有二千多枚恐龙蛋化石,在世界各博物馆中首屈一指。另有部分珍贵的近现代文献、文物,其中如太平天国的布告、义和团的旗帜、吉鸿昌烈士就义时的血衣、彭雪枫烈士的遗物、《响导》周报、《红旗报》、《中州评论》《拂晓报》等,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与古代历史文物一样,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观光过河南博物院之后,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灿烂和厚重,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时下,我们正在进行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此时,我们可以很骄傲的说我是一名中国人,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说我是已经中国人!

河南博物院主馆简介

馆区中心部位为主展馆,高45.5米,以元代登封的观星台为外观雏形,建筑平面以正方形为母体,主体建筑便自然演绎而形成了“金字塔”造型。冠部呈方斗状,恰似扬斗以承“甘露”,下接覆地斗以纳“地气”,其中心位置精细设计了一个透明的圆洞。主体建筑蕴含了中国古文化中地处“天中地心”和“天圆地方”的感念,也有“会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内涵。冠部四周分别镶嵌四神图案,表示古天文学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天象星座;大斜面从建筑构造的需要加上白色乳钉图案,形似青铜器上的乳钉纹样和传统建筑板门的门钉形状,又是茫茫宇宙满天星的反照,代表了宇宙中数以万计的星座;主体斜面的四周顶部浅蓝色的透明窗及顶部垂直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主体建筑造型奇特,其实宏伟,独具现代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特征。

整个河南博物馆建筑群采用了传统建筑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布局手法,从总平面上看,四隅分布附属建筑,聚散有致,和谐统一,寓意“九鼎定中原”。建筑群呈四面辐射状,寓意中原文明向四周传播。假如我们从上鸟瞰整个建筑群,则宛若“大鹏展翅”向天飞,主体建筑如大鹏身躯,展馆大门就像大鹏的头部,两侧配楼恰似大鹏的翅膀,后边与文物库房相连的过廊,更是大鹏之尾。整个造型象征着古老中原再现历史的辉煌,经济文化的全面振兴和腾飞。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立体画面:两只大象的中间有一个人,它的寓意是河南的简称(豫)。然后我们进入了第一个展厅,里主要是旧石器面时期与新石器时期的东西。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他们都别具特色,仰韶文化的特点是,红陶上面有白底黑花的图案,仰韶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器物是彩陶双连壶。龙山文化的特点是,一般是石或灰陶的用具,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第二个展厅,里面是商代的青铜器,它的花纹刻得比较粗糙。第三个展厅是西周时候的青铜器,比商代的精美一些。到了第四个展厅,也就是春秋时期,这时候的青铜器已经制

作的相当精美了,尤其是“莲鹤方壶”壶口呈莲花形,周围有几个花瓣,每个花瓣都是双层的并且都有镂空的花纹,中间的盖儿上还有一个展翅欲飞的小仙鹤,壶身似葫芦形,周围还有四条龙,壶底有两个带鳞猛兽做支撑。这件青铜器本是用来成酒的,但是它更重要的功能是作为陈设器物来显示拥有者的地位。我们又参观了二楼的展览,二楼主要是唐代、宋代、元代的一些器物,最后我们看了看明清珍宝馆,里面有漆器、珐琅器、象牙制品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件用象牙雕刻的白菜,那白菜帮白白的,白菜叶微微发黄,叶面上的纹路都能看得很清楚,叶子上有一只蝈蝈,就连它肚子上的条文都清晰可见,蝈蝈的旁边还有一枝粉红色的小花,这颗白菜雕刻的真是栩栩如生

文明曙光—原始社会时期(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

[2009-12-08]

天地玄黄,鸿蒙顿开 ——我从哪里来?

在布满鸟踪兽迹的中原大地上。骨笛唤醒的文明晨曦,沐浴着裴李岗最初的农庄。仰韶的彩陶描绘着,心中的日月星辰、花开蛙唱。蚌塑的龙虎之间,是延续了五千年宇宙和生命的思量。三皇五帝,从穴居走向城邦 中华民族从此崛起在东方

定鼎中原——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年~前1046年)

[2009-12-08]

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论语·为政》

禹迹茫茫,九州之中,二里头深埋着第一王朝的宫城 铸鼎象物,九牧贡金,夏王朝启开了青铜时代的大门 商都翼翼,中原定鼎。人牲之祭,神鬼知否苍生情。安阳殷墟,考古人手下蓦然现身。宫殿陵墓,三千年不泯历史烟尘。甲骨惊世,维系中华文化的生命刻符,妇好青铜,巾帼王者的创造颠峰。文明洞达四域,邦畿千里同风。

制礼作乐——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2009-12-08]

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论语·八佾》

周代商立,宅中土以封邦建国 天命唯新,建洛邑而制礼作乐 长子居河淮,古器存殷风。康叔封卫淇,历世传尊彝,申吕屏南国,身籍宝簋铭

虢公钟鸣鼎食,只留“唇亡齿寒”的遗训

应侯金瓯玉佩,仅存湮灭千年的尊荣 王臣济济,人文郁郁 礼乐之邦,薪火永续。

逐鹿与争鸣——东周时期(前770年~前221年)

[2009-12-08]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王纲解纽,天下群雄并起 元典创制,诸子百家齐鸣

鹤鸣在野 鼎列于堂 郑卫占时代先机 盘匜交叠 俎豆馨香 群英拥南北要津 问鼎中原 绝彩惊艳 荆楚抚夷夏之融 刻镂华章 青铜绝唱 韩魏主三河之盟 老庄哲思如荒原清泉 孔孟文章似暗夜明烛 列国气象,异彩纷呈,八方共逐鹿,风雨聚天中 吾中华,文明斯兴!

有容乃大——两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06年~公元589年)

[2009-12-08]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

铜驼荆棘,兴衰只叹汉魏故城

膏腴蓬蒿,沉浮还现梁苑遗冢 楼头明月,欲揽广宇连栋,墟间炊烟,遥唤阡陌桑农。瓷里青白,俑之千态,不废陶土情,胡汉交错.佛陀西来,千秋砖石证。铁具耧耕,文典石经,人物殷阜,礼仪繁盛,以天下一家,大哉中华汉风。

盛世荣华——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2009-12-08]

隋唐东都,盛世洛阳 运河帆楫充流,丝路驼队络绎,万国衣冠、八方咸集。将军洞府,走来如云侍女,则天金简,深藏武皇心迹。

当惊神工开物、火土历炼、三彩绚丽,自有文人矜持、武士威猛、女性丰腴。千岁之莲绽香,诸佛凝睇

先贤古圣、熠熠群星,光耀中原大地。

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

[2009-12-08]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经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东京梦华,一段清明上河的熙攘世景 北宋皇陵,一个中原王朝的寂寥背影,石雕泥塑,凝结平民世情人生 文房清供,汇聚文人哲思雅意 瓦舍勾栏,杂剧百戏的成熟之地 官瓷民窑,再现中原制瓷的胜境风采,惠泽世界的科技发明 野牧与农耕的文化汇融

东方帝国、仪态万方,集古代文化之大成。

中原楚系青铜艺术馆

以河南淅川县楚国贵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器精品为展示主体。按照青铜器用途分类,集中表现中原楚系青铜艺术的精美绝伦。

王子午鼎的华美装饰和85字铭文,是研究楚国公卿的重要实物;云纹铜禁,作为我国迄今发现的用失蜡法铸造的年代最早的铸器,五层镂空透雕,二十四只龙形怪兽的攀缘伏撑,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另有“王孙诰编钟”博大雄浑,青铜神兽诡丽奇巧,以及云纹方壶、克黄升鼎、卷云纹填漆鼎等一大批沉寂二千五百年的惊世之作,钟鸣鼎食,煌煌穆穆,都聚于这一方天地。

河南古代玉器

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抟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许慎《说文解字·释玉》

中华民族有着浓厚的爱玉、尚玉的文化传统,中国的琢玉艺术历经八千年的发展,绵延持续,日久而弥新。在中国古代,玉是通天地、祀鬼神的社稷重器;权势与地位物质表徵;追求不朽、保尸防腐的殓葬工具;洁身明志,标榜美好情操的人格象征。中原地区所出玉器,多属上古三代良工精琢之品,这种自然精华与人文之美的结合,构筑了我们先民人生的理想境界。

明清珍宝馆

巧工千代集粹 人间万象博览 锦心奇思珍宝间 阅尽沧桑无限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源远流长,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明清时期的工艺美术进入了辉煌的发展阶段,制瓷、织绣、象牙雕刻、漆器、珐琅器和金银制作等工艺,门类齐全,制作精工,创意新奇,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美学鉴赏价值,显示了古代匠师非凡的智慧和惊世的技艺

汉代张衡地动仪

中原人类生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至少已有100多万年的历史,日升月落,星汉灿烂,一直伴随着人们。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先民们为了生存的需要,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开始对神秘的太空进行观察与探索。“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经过了叩问、求知、研究、发明的漫长历程,观象授时、观星纪事、天人合一,形成了中国古代天地观念独特的知识体系。灵台仪象,人才辈出,谱写了中国天文学的辉煌篇章。河南处“天心地胆”之地,中国古代天文学最早在这里发祥,许多震烁今古的奇迹都发生在这片文明厚土上。汉张衡地动仪和元登封郭守敬观星台,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验震器——地动仪,它的原形虽早已无存,但二千年的历史并未湮灭人们对它的记忆,凭着史书仅195字的记载,后代学者为复原它的真实面目而汲汲以求,这不仅是一个验测地震仪器的复原,而是追寻我们先民“求实疾虚”伟大科学精神的历程。

千古之谜——史书记载的地动仪

地动仪 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张衡发明,是世界上第一个验震器。张衡制成地动仪后,将其放置在洛阳城南的灵台上,进行观测。地动仪未能流传下来,可能是在永嘉之乱(公元307——312年)之后失落的,现在只能从《后汉记》、《后汉书》等文献中推测它的原貌。

简帛文字 《后汉书·张衡列传》《后汉纪、卷十九》

“(顺帝)阳嘉元年(即公元132年),复造侯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震,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甩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当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译文:《后汉书·张衡列传》

说明:这一百九十六个字的大概意思是: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张衡又造候风地动仪。地动仪用铜铸成,外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盖。内部有都柱,都柱傍有八道,并有精巧的传动机构。地动仪外部有八条口内含铜丸的龙,下有八个张嘴的蟾蜍,遇有地震,内部的机关会被触动,使龙口之丸吐出,掉入下面的蟾蜍口中,发出激扬的振声。由于只有一个龙吐丸,而其它的龙头不动,观测者根据龙珠掉落的方向,可知地震的方位。有一次,一个龙吐丸但是人们没有感觉地动,洛阳的学者都认为候风地动仪不能验震,但是过几天,报来陇西地震的消息,于是人们都叹服地动仪的精妙。从此以后史官开始依此记录地震的方位。

地动仪复原研究过程

张衡地动仪制成后,沦落乱世而不知所终,逐成千古之谜。北齐时的《器准》和隋代初年《地动铜仪经》中还有地动仪的图式和制法,而这两本书都已亡佚。自宋代开始,中外学人凭借不足二百字的记载,苦苦寻觅地动仪的原貌,留下了不可泯灭的足迹。

登封观星台

登封乃至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人所认为的天中地心,中国古代的许多帝王在此建都立国。相传周公姬旦营都洛阳时,曾在此用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这里迄今还留有唐代立的周公测景台。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为改定历法观测星象,选择此处修建了观星台。这一古天文台集圭表测影、观象授时于一体,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的不朽丰碑。

中国古代为观测天象建造了许多天文台,元代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由郭守敬为修改历法观测天象、测量日影在登封督工建造的观星台,打破了以往天文台建筑的模式,将台体建成圭表式,使观测的精度大为提高。这座宏伟的建筑也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

筑。

天心卓绝——郭守敬的贡献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中国元代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生前创制了多种天文仪器,编制了《授时历》颁行天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大地与天体测量,推算出精确的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天,与当今世界的公历分秒不差。

郭守敬的主要贡献

书影:“唐开元年间,令南宫说天下测影,书中见者有十三处,今疆域比唐代大,若不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日测验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测影”。——《元史·郭守敬传》

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给元世祖忽必烈的上书中提到“实际观测是制定历法的根本,唐代编制《大衍历》尚在全国设十三个观测点,今天的疆域要比唐代大很多,只有到更远处观测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制定出通行全国的历法。”元世祖同意了郭守敬的建议在全国设二十七个观测点。其范围包括现在的西伯利亚、朝鲜、河西走廊、南海。这就是天文史上的“四海测验”壮举。郭守敬曾涉千山过万水,来往于不同的观测点实施观测。

登封观星台

位于登封市城东南15公里的告成镇。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天文台,具有测影、观星和记时等功能,是一座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古代科学遗产。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台为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郭守敬、王恂等人奉敕所建,是当时全国建的27个天文观测站之一。台为砖石混合结构,由台身和石圭(俗称量天尺)两部分组成。台的平面呈方形,上小下大,通高12、62米。台北设有两个对称的踏道口可以登台眺望。北壁中间砌成一个上下直通的凹形直槽,凹槽直壁之上的高表与台下石圭形成一组测量日影长度的圭表装置。槽底石圭自南向北由36方青石连接而成,长31 2米,宽0 53米,上刻两条平行双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北端有泄水池,池中有刻度,用以测量水准。

今告成(古阳城),纬度在北纬元代属河南府(即洛阳)管辖,观星台的兴建和观测日影就在这里。当时,这里观测的结果是:河南府——阳城(即今告成)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元史·天文志》)。距现在测定的纬度仅差0.23度。

下载无锡博物院参观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无锡博物院参观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参观河南博物院有感

    参观河南博物院有感 博物馆是一座现代化博物馆,里边有许多的文物收藏、陈列展览供人们去参观了解河南的有关历史文化、还有一些科学研究有的文物旁边还配有电脑网络系统、多......

    参观河南省博物院有感

    参 观 河 品 南 味 博 中 物 原 院 历 史 文 化 学院: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 中国近代史纲要 参观河南博物院,品味中原历史文化 天翻地覆,人间正道是沧桑;蓦然回首,我们已经走过一......

    参观四川博物院感悟

    参观四川博物院感悟2013年11月11日,在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12级第二党支部带领下,我们光电七班的入党积极分子们参观了四川省博物院。通过此次参观,我对四川几千年的文化,特......

    参观安徽省博物院有感(5篇模版)

    参观安徽省博物院有感 M31314016 沈璐 上个礼拜三下午,在袁静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和一些贾茜老师班上的学生一起乘校车去了趟安徽博物院。事实上,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去安徽省博物......

    参观南京博物院有感5篇

    参观南京博物院有感 今天我参观了南京博物院,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地方我感受到了文化艺术与大自然的魅力。 穿过一片绿荫向前,来到了艺术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傅抱石先生的画作,它们......

    无锡碧桂园参观观后感

    无锡碧桂园参观观后感 等了许久终于来到了无锡碧桂园参观,在无锡项目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无锡项目各个工序的施工工艺。以及了解了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 首先参观的是无锡......

    参观无锡博物馆有感

    参观无锡博物馆有感. 11月19日,在熊微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环艺专业的全体成员一起去了无锡博物馆参观。经过了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博物馆的门前,引入眼帘的是这座博物馆雄......

    无锡水厂参观心得

    无锡水厂参观心得近期举行的为期两周的无锡雪浪,南泉水厂参观学习活动,对于设备部门来说,在活动开始前,就明确的定下的三个学习目的。一是实地接触深度处理设备,臭氧设备,活性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