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日本大地震看中国人的人性
从日本大地震看中国人的人性
2011年3月11日,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个黑色的恐怖日,就在这一天14时26分,在日本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了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了强烈的海啸和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截至日本当地时间3月16日,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造成至少3676人死亡,失踪人数上升至7558人,这一数字随着废墟清理工作的推进还有可能上升。
这次里氏9.0级地震给日本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日本经济遭受重创,日本人民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日本政府积极投入抗震救灾中。这次地震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给予支持和慰问。为支持日本政府和人民抗震救灾,中国政府向日本派遣了抗震救援队,并向日本政府提供3000万元人民币的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应日本政府的要求,追加援助了2万吨汽油和柴油。此外,中国红十字会连续2次向日本灾区共捐款600万元人民币。但是,在日本遭受特大地震后,也听到了一些杂音和噪音。有的人不但不同情日本人民所遭受的灾难痛苦,反而幸灾乐祸,他们认为这是上天对日本的惩罚,是日本对华侵略的报应,是天理难容,甚至有人恨不得这次地震来得更猛烈些,把日本直接震入太平洋中。也有人一谈到日本地震,就眉飞色舞,眉开眼笑,高谈阔论,说日本终于也有这一天了。也有人PS了一张彩图,一群老太太笑得前俯后仰,图上写着一行字:真是太高兴了,日本地震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日本地震幸灾乐祸呢?这是由他们的人性决定的。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按理,日本大地震理应得到人们的同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由于在近现代史中,中日关系不是很好,两国交恶,日本自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后,相继在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八二三”上海事变以及“七七”卢沟桥事变,挑起事端,制造战争,并多次大规模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惨无人寰的惨案,中国人民经过八年全面的浴血抗日,才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可是,战败后的日本并没有向中国人民正式道歉和忏悔,军国主义的亡魂未死,日本政治家参拜靖国神社,挑衅中华民族感情,并在美国协助下依然强占钓鱼岛及周边岛屿,在东海故意制造中间线之说与中国争夺主权和权益,侵犯中国的利益。
我们自小就接受了爱国教育、民族自尊自强教育以及正义正直教育,我们也是看着战争片长大的,《地道战》、《地雷战》、《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以及后面的《南京!南京!》、《台儿庄战役》、《八路军》、《亮剑》等,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已经铭刻在心,让我们对日本军国主义友好,那是不可能的了,国之仇,家之恨,民族矛盾是不可能从记忆中轻易抹去的。
“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为善,这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人的本性不只一种,且一定的行为必然有其相应的本性作为其根本。而人的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正是基于上述事实,一些人对日本地震采取漠视的态度,旁观或者不施援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面对灾难中受苦的人,哪怕这个人是你的敌人,你幸灾乐祸,那就有违人的本性了。
面对日本大地震所遭受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可以选择漠视,可以选择旁观,也可以选择同情,选择援助,但唯独不能选择幸灾乐祸,将自己的快乐寄托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这是有违人性的。
我们与日本一衣带水,相互是邻居,翻开中日交往史,在2000多年的交往中,友好相处的历史远远超过两国之间的战争历史。尽管,近现代的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但是,在记住历史教训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往前看,毕竟战争对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没有好处的,冤冤相报何时了。
抗日战争已经结束60多年了,我们没有必要还陷在历史里面出不来,日本人民跟中国人民一样,都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受害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强大自我,将国家建设足够强大,让任何敌对势力都不敢轻举妄动,一旦敌人来骚扰、来侵略,将他们消灭就是了。中国政府在得到日本大地震的信息时,第一时间就跟日本联系上,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关切和同情,同时,中国国际地震救援队也是最早到达日本参与救灾的,为日本2万吨的燃油资助以及巨额人民币物资援助,所有的这些做法都是一个大国应该具有的风度,中国人民的以德报怨必将赢得世界各国的赞誉,这绝不是某些人所说的“农夫与蛇”的故事。一个人可以对家人有感情,也可以对亲戚、邻居、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有感情,也可以对家乡、对祖国有感情,也可以对所有动物、植物以及其它生物有感情。而一般动物呢,比如狗只对自己哺育的孩子,以及对喂养它的主人有感情。显然,人性在本性意识上的表现就是人类所可以和应该具有的大感情。
中国政府以及中国人民对日本大地震的关心、同情以及无私的援助,就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人性--大义和大爱,因为大义大爱无疆就是最大的人性--爱所有生灵。这种大义大爱的光辉必将给受灾的日本人民以鼓舞,以信心,以爱,也会给那些曾经仇视中国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以愧疚,以打击,这种大义大爱也将赢得更多的日本人对中国友好。
谨以此文向在日本大地震、海啸以及核泄漏中遇难的人表示哀悼,向在地震中遭受重大损失的日本人民表示慰问,并真诚希望中日永不再战。
也想通过此文正告那些抱着军国主义亡魂的侵略者,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如果豺狼来了,我们有猎枪在等着。
编者按:只有在灾难面前才能更加显现出人性,中国人的人性:大义和大爱。相对那些对日本震灾幸灾乐祸者来说,作者这篇文章可说是一篇比较理性的文字。大是大非面前我们坚持着自己的本色,这是国人应该做的!
日本地震后的思考
一直以来就想写一篇文章,一个是对日本地震的灾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和鼓励。另一方面就是对当前一些个别人在这次灾难中的行为谈点看法。日本东北沿海发生的8。8级的地震,这不仅仅是日本人民的灾难,也是我们全人类的灾难,全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纷纷对灾难中的逝者表示哀悼,为生者祈祷平安。就在日本地震的前一天,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了
5.8级地震,尽管如此,中国政府还是在第一时间就向日方表达了慰问和派遣救援队及医疗队协助抗震救灾的意愿。由15名成员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已于13日抵达日本并在岩手县开始了救援工作。与此同时,外交部和中国驻日使领馆正全力搜集掌握中国在日人员受灾情况,为其提供领事保护。这一切无疑证明了中国政府对日本灾民的同情与支持,也表现了一个国家的素质和修养。可个别无视党纪国法的份子,袖手旁观,幸灾乐祸,更有甚者,唯恐天下不乱,造谣生事,趁火打劫。发表一些令人作呕的文章。实在是有损我中华民族一个文明古国的伟大形象。
我们都知道。日本曾经在我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中国人民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侵略者最终被送上历史的审判台。受到全世界的审判,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公正的历史。侵略者的可悲下场被全世界人民永久的封存在历史的档案管。成为历史的遗迹。生命是没有国界的。生命是伟大的,无辜的。人民是期盼和平的,世界正在朝着和谐,稳定发展的方向前进。这时历史的规律。
天灾,是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不可避免的。就如我国这几年一直灾情不断,这不仅仅是中国的灾难,也是全世界,全人类的灾难,在我国汶川地震期间,全世界都对中国的灾情表示了慰问和支援,《每日新闻》报道,大阪的门真市立砂子小学的学生们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9万多日元(100日元约合6.67元人民币),该校有不少二战遗孤的后代。校长坂田说:小孩子们这时候感觉离中国很近,危难的时候不分国籍,我们希望小孩能够感受到他人的痛日本民众继续关心四川灾区,这既是一种国际的友爱,也是国家与国家,人民与人民之间的一种人之常情。一个小孩子都能够作到的事情,为什么我们却做不到呢?真是岂有此理,逆天下之大违,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哦!我只能说:一个把仇恨填满胸膛的人,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朋友,也永远不会得到朋友的帮助!因为你的心中没有爱1你的心中只有恨!在这里,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为全世界和日本政府以及人民的友好与支持表示深深的致谢和欣慰。
生命是地球上群居的一个团体。任何一个国家的灾难,都是对我们这个团体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大难当头,我们应该放下一切其他因素,奉献我们的一切可以奉献的,当然也包括精神鼓励。盲目的追宠,幸灾乐祸。只能是个别人的无知与愚昧。这样的人我只能说,你无非是人类的败类。中华民族的败类。一个大饼子都能跪着爬的狗!
中国希望和平,世界呼吁和平。这是人类合理发展的必然结果。战争带给我们的只能是灾难,也就是说人为的灾难。毛泽东说过,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搞好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全人类的生活水平才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历史永远是向前发展的。历史永远不会是停止不前的,物质的文明和文化必将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人文的素质也将会逐步的提高。
也许我们的国家还很贫穷,但是我们的精神却是丰富的,文明的。高尚的。我们不屈服于灾难,我们要用一种精神去战胜困难。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期盼世界的和平,民族的繁荣,也希望中日友好的关系日益完善。中国有一句话,怨怨相报何时了。大难当头,放下一切,团结一致,奉献出我们能奉献的一切力量。希望日本人民早日恢复健康。重新建立美好家园。祝福中日人民世世代代的友好下去。希望世界永远是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期望人类的生存条件永远不被灾难所毁灭。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公民。我们有义务去执行和响应国家的号召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有些人尤其是不法商贩,趁机造谣生事,蛊惑人心,一时间所有商场的咸盐被抢劫一空。我总是纳闷。电台,新闻再三的强调。日本的地震不会导致我国的生活用盐问题,可是有些人全然不顾政府的通告,却对不法商贩的小道消息奉若神明。真是让国人啼笑皆非。我就想问这样的人,你为什么不相信政府却要相信那些小道消息呢?这说明了什么呢?你不相信政府是吧?做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母亲。我希望世界的和平,我希望我们国家的繁荣,我更希望我的孩子们健康的成长。多学习人家的优点,你要知道一个强国,必然有他强盛的理由。没有一个强国是靠打,砸,强来博取的。一个人要用你踏实的工作作风,一步一个脚印,用一切行动来证实你的存在与不凡,每个人都长眼睛,毕竟心中都有一竿称,你的一切所做所为,无一不被人们沉入心地,划上一个问号?人生路漫漫,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说,在这里要从零开始。谦虚,谨慎。不要把自己的前途毁灭在哥们意气之中,你要知道,人与人之间你是说不清楚的。没有人会为你的错误买单。
最后,让我们共同祈祷日本人民早日从灾难中走出来。重新建设美好家园。
编者按:日本地震,不单单是我国伸出了救援之手,世界各国也都纷纷援助。是的,不能忘记那些屈辱,但同时不要忘记“生命是没有国界的。生命是伟大的,无辜的。人民是期盼和平的,世界正在朝着和谐,稳定发展的方向前进。”所以文章里着重阐明了中国对日本的援助是无可挑剔的,文中观点值得国人思量。
日本地震与中国人
现在这应该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日本地震了,9级!目前死亡3000多人失踪也有6000多人了,其他损失我就不说了,大家在网上都能看到!
可是日本地震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呢?
隔岸观火,幸灾乐祸,这些成语被很多中国人运用得很好!
有人说日本地震是因果轮回,70多年前侵略中国,范下了南京大屠杀等一些列滔天大罪!好,如果说日本地震是因果轮回,是报应!那中国呢,中国得罪谁了!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云南地震,难道这也是报应,难道是对成吉思汗铁蹄踏遍欧洲的报应?
经常会看见有人说日本人怎样怎样侮辱中国,弄一张图片,写上一系列很气愤的话。最后加上一句,不转发就不是中国人!我靠!你可以抒发你的气愤,你可以说出你的想法,但是你不要强加给别人好吗?难道不转发就真的不是中国人了,中国人什么时候这么迷信了!迷信到会相信不转发就会死全家的一类话!要那么说,我前两天接了两个日本留学生,岂不是头号大汉奸了!你那不是爱国,不是正义,是无聊!你在写那个说说的时候是不是应该看看自己的电脑是不是索尼的,看看自己的车是不是丰田的,看看自己的手机是不是索爱的,看看自己的家电是不是松下的!然后你在说这些,好吗?
真正的爱国不是写上一个说说,说谁不转谁就不是中国人,而是做些实际行动,可以是抵制日货,可以是上街游行,大家学过政治,书上写着中国公民有言论,游行自由……
真正的爱国不是日本地震了,而我们在这幸灾乐祸,而是做好你应该做的事,你是学生,就学应该学的知识,你在工作,就完成你的任务!真正的做些实事!
真正的爱国不是报仇雪恨,不是没事就大骂日本!没错,每个中国人往前说三代可能和人本人都有仇!但是仇恨不是记忆的最佳方式,你每天早上起来晚上睡觉都要想想几十年前的事你的生活还能继续吗?你这个人还能阳光吗?中国还配得上是泱泱大帮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时就是那么个时代,中国沉睡!世界就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难道高中历史你们没学过落后就要挨打吗?如果现在的中国人还写了个说说,说着谁不转谁就不是中国人!如果现在的中国男人都像小沈阳!如果现在的中国女性只知道韩庚和一起来看流星雨!那中国人面临一百年前的鸦片战争,面临着外族侵略的日子还远吗?
不是让你忘记历史,而是让你换一种方式记忆!只有中国强大了,才不会害怕任何侵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中国强大,说这些的时候,那些无聊的人就软了吧!会说中国强大不是我一个人能办到的,中国崛起不是我力所能及的,没错,个人力量是很小!但是如果每个中国人那么想,结局可想而知!把对日本的仇恨转化成力量!
没错,日本是地震了,感性上说!那座小岛被震的体无完肤,千疮百孔!我的心情就像是看爱情公寓2那样快乐!但是生活是现实的,世界是现实的!现实就不能没有理性!你们真的认为一次地震就能为中国人报仇雪恨吗?
百年前西方国家侵略亚洲!而亚洲只有日本改革成功了,没有受到严重的侵略,而这改革也成功为侵略中国埋下了种子!
60多年前,日本法西斯战争失败!两颗原子弹险些将这个弹丸之国夷为平地,可是日本只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依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就算今天中国的gdp超过日本,但是人均一下还是中国的10倍!日本地震了,我还是吃着我的泡面,你还是坐你的公交!大家更应该关心一下中国怎样改变大家的生活,关心中国怎样强大,当中国强大到地位可以和一千多年前的贞观盛世相聘美!请问那不是最好的雪耻吗?
大家以为日本地震都有好处吗,或者说对中国有很大的好处吗?现在是世界是一个整体,经济一体化,军事一体化,各种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已将全世界拴在了一根线上,远的不说,就说咱黑大的百特买电子,优盘内存卡马上涨价了!
竟然还有人说中国不应该援助日本,这是个纯牌的sm,中国永远是个礼仪之邦,中国永远是个泱泱大国!中国不会因为几十年前日本范下的滔天罪行而见死不救!如果那样落井下石,和日本有什么区别!何谈泱泱大国,何谈礼仪之邦?再说了给日本援助也就是个形式主义!大家懂的!中国自古以来号称海纳百川,虚怀若谷,怎么到这个时候就经不起考验呢?真正的宽容不是说出来的,宽容是当一个有着血海深仇的国家有灾难时而我们还能援助他!你想想!只要是一个有良知的日本人,想起当年对中国的罪孽!而今天中国人的援助!他情何以堪!
中国人不要只记得日本,八国联军侵华你们都忘了吗?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你们都忘了吗?法国公开拍卖中国国宝你们忘了吗?
编者按:面对日本地震,我们不应该幸灾乐祸;真正的爱国,不是报仇雪恨,更不能因此指责同情日本灾难的中国人。文章联系历史,提醒我们:我们记住历史是对的,但记住历史不是为了要仇恨日本人民,更不应该为日本的灾难幸灾乐祸。自然灾害,需要世界一起来面对,我们应该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
第二篇:日本大地震
文稿由宣明会提供
就日本东北部发生历来最猛烈的9级大地震,日本世界宣明会职员正于宫城县发放紧急救援物资,包括卫生日用品、粮食、奶粉、食水和衣物毛毯等;同时亦已于登米市成立了儿童天地以舒缓灾后儿童的情绪,并计划协助灾区重建工作,日本大地震--宣明会救援工作汇报。感谢市民的支持,截至四月一日,香港世界宣明会已为日本灾民筹得港币3738万。
香港世界宣明会总干事赵焕明表示:「多谢广大市民的支持,宣明会得以即时为今次在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失去挚亲和家园的灾民提供适切援助,于灾区发放紧急救援物资以应灾民之急。我们将继续协助当地灾民重建家园。」
世界宣明会一直迅速回应天灾的紧急救援需要,具有专业的救援队伍进行灾情评估及调配紧急救援物资,过去曾为2004年南亚海啸以及去年海地大地震及智利地震的灾民提供及时适切的援助。世界宣明会早于1960年在日本积极协助有关孤儿的工作。日本世界宣明会于1987正式成立,主要在当地筹款帮助发展中国家贫困儿童,亦支持救灾重建工作,其中项目包括2008年缅甸风灾及四川大地震,工作汇报《日本大地震--宣明会救援工作汇报》。
市民可循以下途径捐款:
1.直接存入银行户口
汇丰银行018-377077-003
恒生银行286-364385-003
中国银行012-883-0-002136-6 2.划线支票抬头请写「香港世界宣明会」或「WORLD VISION HONG KONG」
市民请将银行收据或划线支票连同个人资料寄回「简便回邮六十九号香港世界宣明会」收(免贴邮票),信封面请注明「日本地震救援」。捐款可凭正式收据扣减税项。
3.网上捐款www.xiexiebang.com.hk查询。
时代论坛
第三篇:从古代科举制看中国人的“状元情结”
从古代科举制看中国人的“状元情结”
摘要:科举制自出现以来,经历了隋、唐、宋、元、明、清六代的发展,历经1300多年,而状元则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时至今日,“状元”一词仍是中国人心目中是成功的象征,在中国人心中更是有着根深蒂固的“状元情结”。
关键词 : 科举制
状元情结
科举制在我国历经沉浮,状元作为科举制的“本土产物”并没有随着科举制的终结而消亡,于此同时它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着形式,在现今的考试制度下,仍然存有一席之地,并且深入人心,成为“状元情结”,这和中国千年科举制是分不开的。
一、科举制的产生、发展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根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不同于以德取人的两汉察举制,也不同于魏晋南北
[1] 朝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
(一)科举制的开篇——隋唐时期
隋文帝是科举制的正式开创者,隋文帝掌权后,为了压制原北周贵族集团,阻止江南门阀士族势力再度扩张的同时获得寒门士族的拥护,废除九品中正制,于公元587年设立“志行修谨”和“清平干济”两科,开科举士。从此,我国实行了近两千年的科举制开始了。隋炀帝执政后规定:用定期统一考试的方法选取进士。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产生既是隋文帝实际政治斗争的需要,又有其必然性。它把用人大权从士族“中正”手中夺回来,直接由中央掌握,利于中央集权。有计划地按国家需要开科取士,有统一的考查检验标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平等地公开竞争,科举制显示出其选拔人才的优越性。唐代的科举制比隋代有较大改进。比如,考试科目由隋代的两门增加到八九门。公元702年,武则天又设立了测试检验考生武艺的武举科。可以看出,唐朝
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要比隋代增加了。然而在唐朝后期,科举制的弊端开始显露,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科举制造成的拉帮结派现象,形成了新的官僚贵族集团彼此 争夺控制各级政权。
(二)宋元时期科举制的完善与变革
宋朝自开国皇帝赵匡胤起,就十分重视通过科举制笼络人才。他通过科举制等措施重用文官,加强中央集权,以重屋叠架的文职机构层层控制各级政权,因此宋代也是中国官僚体制急剧膨胀、官僚集团臃肿庞大的时代。宋代科举基本沿袭唐代,但也做了些改革,如英宗后科举考试由一年一次变为三年一次。针对唐代科举之中的弊病,宋代在原来考生要经过乡试、省试之外,把武则天采用过的殿试正式确定为制度。另外,为了制止不正之风,宋太祖取消了唐代的举荐制,同时实行了更为严谨的糊名制度,还加上誊录法。宋代采取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科举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取士不问家世,只看个人才学”的比较完善的选任制度。尽管科举制自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但中央政权正是通过这一渠道与中小地主和自耕农结成了强大的政治联盟。辽金元都是北方游牧民族起家,或建立北部地方政权或入主中原,与以农耕为主的汉族既有民族矛盾又忙于攻占杀伐,加之社会尚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阶段,总的说来都不如唐宋重视科举制,致使科举制一度中落。
(三)明清科举制的强化
明继承了元代科举与学校结合、以朱熹《四书集注》为主要考试内容的做法,有利于协调育才和选才的关系。但在实践中,明清时的学校培养是手段,考试取人才是目的。士人入学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为博取功名利禄,所以学校只能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清朝取得天下后,为治理国家,顺治二年开始科举取士,清代科举制大体延续明朝旧制变化不大,清代修纂了一部《钦定科场条例》,对科举作了详尽的规定。清代科举考试公分为四个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此外,在清代,出上述四级科举考试外,为招揽“经邦治国”、“经世致用”的特殊人才,在常科外还设特科即博学鸿词科和经济特科,皇帝随时根据需要进行考试录取。明清的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以八股文为主。八股文这种文体有两个特点一是题目均出自“四书”,内容是模仿古代圣人或圣人弟子的口吻来解说儒家经典,观点必须限制在程朱理学的范围之内;二是文章形式有严格的规定,形式非
常死板。随着鸦片战争的发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八股文完全不适用。于是,1905年2月,清政府正式下诏废除了科举制。
二、科举制的重要地位
(一)科举制限制了中国地方封建势力的发展,从而巩固了 中央集权的政体
隋唐以前,中国的官吏任用制度曾经历了四个阶段。西周实行世卿禄制、秦推行军工制、汉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但这些制度都不适应统治的需要。隋唐后采用了科举制选拔官吏。科举的基本原则是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于是庶族地主乃至平民百姓都有了入仕的机会,而豪门子弟却因面临激烈的竞争随时都可能被淘汰出仕途。因此,地方豪门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受到极大削弱,很难长期持续地发展它们已经取得的地位和势力以形成割据力量,而地方封建割据势力的薄弱是中央集权政体得以巩固的先决条件。这也是我国自隋唐以来,高度中央集权的政体很少受到过严重挑战的原因。
(二)科举制度促经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一,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第二,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学校教育所流行的玄虚思想也有积极意义。第三,中国的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对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起过启发和借鉴作用。
(三)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对官员的选拔
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状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科举出身的官员,一般具有比较高的文化知识,提高了我国官员素质。
(四)科举制发展和强化了儒家学说,从而使封建统治者用儒学统一了中国文化
实行科举制后士人只有精通儒学才能做官,只有钻研儒学才有出路。这样,中国封建统治者借助科举制真正实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统治策略,用儒学统一了中国文化。随着儒学在中国不断的强化和发展,中国的思想文化也逐渐由开放性的多元文化体系演变成封闭性的一元文化体系。可见,通过科举制,中国封建统治者又从意识形态方面巩固和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正统地位。
三、科举制下状元的简况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唐 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谢恩》:“状元已下,到主司宅门下马,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 元 关汉卿 《陈母教子》第一折:“学儒业,守灯窗,望一举,把名扬。袍袖惹,桂花香,琼林宴,饮霞觞,亲夺的状元郎!”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自从在上辈状元公手里造好了,直到现在,周 家老是兴兴旺旺。”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在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产生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之巅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 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中国古代社会,从庶民百姓到 达官显贵,无一不坚定地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
[3]孔老夫子起,“学而优则仕”成了亘古 不变的知识分子的奋斗之路。因而,苦读寒窗数十年,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为的就是以文入仕,为的就是跻身宦臣,光宗耀祖。状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读书人的毕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 仰头看”的巨大殊荣。一旦殿试第一,马上就由吏部考试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书郎,或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从此也就步入了凶险难卜的仕途,开始了宦海沉浮荣辱的漫漫人生。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老其一生,终于登上了显赫的高位。如唐代,姓名可考的状元147人,事迹可考者29人,其中就 有5位宰相、8位尚书一级的官员(含次官)。而清代,114名状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书层次的达20人之多。①可以说,在官场努力升职,成为状元这一群体实 现人生价值的至上追求[4]。
一介书生,考取状元实在不易。全国无数读书人,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宋代大文豪苏洵就曾发过“莫道登科易,老夫
如登天”的感慨。特别到了清代,考到白发满头仍然是个“童生” 的不乏其人。四五十岁中进士,人们并不觉得他年龄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就是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生动写照。如宋代共产生了118个 状元,据《中国状元全传》载,其中生卒年可考者51人,其中20岁—30岁中状元者37人,占72.5%,最小的18岁,50岁以上中状元者2人。清代共 有状元114人,生卒年可考者54人,其中20岁—30岁中状元者19人,占35%,最小的21岁。50岁以上中状元者5人,最大的62岁。状元之路绝不易于巴蜀之道。
正是由于“状元”路是如此艰辛,而成为状元之后又是一登龙们,声价十倍。其苦与福的反差更是强化了百姓心中关于“状元”的神话,自此“状元情结”已根生与人们的心中[5]
四、今日“状元”,再现人们“状元情结”
[6]自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发布我国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来,高考就成为我国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门槛,在百姓心中,这无异于古代科举是选拔,认为只有进入好的大学才会有光明的未来,这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寒窗苦读,学而优则仕,追求金榜题名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以状元为荣”的思想观念,再次穿越千年,涌上人们心头。
目前“状元”一词已频频出现在我们的高考中,由每省市的文理“状元”,到单科状元,于是全国“状元”无数。国内顶级和港澳的知名高校也纷纷高调对高考状元展开了追逐[7]。一些名牌大学,以录入“状元”为骄人业绩,中国一
[9]流大学北大清华更是“状元”云集,各省市的基本都网罗在名校的门下。这更是催生了中国人的“状元”情结,把“状元”看成是高官厚禄,事业有成的前奏,更是“绩优股”的代名词。不仅如此,媒体更是大肆宣传“状元”,各省、地县级市的报纸的头条在醒目的位置,都会以专门的版面进行类似的报道。而国内的新浪、搜狐等知名网站都会争相以第一时间邀请状元们或相关的专家展开在线的访谈;[10]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也曾专请状元做嘉宾;而状元所在的母校,则往往在学校的大门前打出鲜红的横幅,甚至在城市人群聚集的街道都会出现“热烈祝贺××高中的××同学获得省/市高考××状元”的条幅。在这些铺天盖地的宣传面前,街头巷尾民众议论的话题自然与此相关[11]。各地政府对于“状元” 更
是给予高额的物质奖励,展示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
制度研究的文化“情结”显示出,文化在制度分析中占重要一席,也表明特定文化具有促进或制约制度变革的作用,忽略了文化因素,人们对制度的生成、演变和转型等理解将是不全面的。科举制度,作为一种持续最为久远、体系最为完备、范形最为稳定的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在千余年的社会中占据着社会中心地位,是因为科举制的制度设计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契合性。譬如,众多举子能够“六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劝学篇》)地如此刻苦勤奋,社会上下能够出现“五尺
[12]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重学风气,何以?就在于科举制的目标导向与“学而优则仕”的中国文化特质的呼应。状元之所以能在神州大地上经久不衰,这如果不与文化与制度关联性的角度进行研究,就无从回答科举制影响的广泛与深刻性。
五、结语
科举制曾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根生科举制的“状元”更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奇葩。随着时代的变迁,“状元”一词虽已远离古代科举制中最直接的意义,但它具有的光环却经久不衰的积淀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成功的代名词,并成为一种“状元情结”深刻的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种“状元情结”是1300年的科举历史是滋生出来的文化产物,对于其背后带来的影响或许各个学者有着各自的看法,但不论其利弊,我们不可否认它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更成为无数莘莘学子受教的动力剂,推动着我们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168.
[2]王炳照. 徐勇.中国科举制度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105.
[3]郑若玲. 科举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制度文明为中介[M].大连大学
学报,第29卷 第1期.[4]张伟.中国高考制度的变迁.基础教育,2006年 第7期.[5]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6]盛奇秀.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7]付 康.由“高考状元”热现象之众议引发的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 第1期.[8]张晓光.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年3月.[9]傅国涌.告别状元情结.基础教育课程,2007年8月.[10]刘长铭.培养人才必须放弃科考情结或状元情结[J]. 教育论谈焦点, 2010年3月
[11]萧铮.解不开的“状元情结”.世纪论坛 , 2010年6月 [12]杜佑.通典:卷15·选举典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4.
第四篇:从权利角度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
Script>[内容提要] 本文以中国人对自身权利的维护作为出发点,对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在中国社会的不同的诉讼观念进行分析: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由于出现的种种压抑个人权利的因素、导致了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无讼”现象的产生;而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但中国社会却又出现了法律信仰的危机。希望通过对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能使传统的诉讼观认识有一个新的发展,能对当前我国法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澄清起到一点作用。
[关键词] 权利意识 无讼观念 信仰危机
权利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制度。当我们说某个人享有权力时,是说他拥有某种资格、利益、力量或主张(1)。
------夏勇
1,为什么我国古代会产生“无讼”现象
经历了漫长的五千年的发展,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与其他文化一起构筑了源远流长的东方文明。同时作为世界法律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世界法律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象,而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无讼”的法律传统了。历来,诸多学者对中国人诉讼观这一独特的现象进行了探讨,提出不少看法、观点。这里,我将从权利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从初民社会到当代社会,权利的观念体系和保护机制经历了一个渐进的、漫长的演变过程(2)。可以断言,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个人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没有任何权利意识、权益观念、而是收到了诸多因素的压抑而显得淡薄、不那么突出罢了。当治者滥用权利、践踏民众权利到极端程度时、民众敢于揭竿而起诛灭暴君;当民众对社会的分配强烈不满时,他们会喊出“均贫富”的口号;当王权极度膨胀、社会极端不平衡时,他们会有“等贵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思想的出现。可见,在我国古代社会,个人的权利意识是被层层压迫的,当忍无可忍时,它将似火山一样爆发。
归根结蒂,中国人权利意识的淡薄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内涵不同的文化作用于不同的个人将对这个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传统文化对权利意识的压抑可以说直接导致了中国人诉讼观念特殊性的形成。下面,我将通过对我国传统社会中权力受压抑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证其对中国人诉讼观念的影响。
(一)社会结构
根据现今西方的一般学说,导致文明社会产生的原因有四:
最常提到的是生产工具、生产手段的变化所引起的质变。这主要指金属器的出现、金属与生产手段的结合……
第二种因素是地缘的团体取代亲缘的团体。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亲属关系愈加不重要,最后导致国家的产生。
第三种因素是文字的产生。产生文字的主要动机据说是技术和商业上的需要……
第四种因素是城乡分离。城市成为交换和手工业的中心。……(3)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社会后会发现,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自然、民族情况,我们的先民未经历上述文明产生的历程,在金石并用时代就进入了文明社会,而在此时,个人的独立性未能充分发展,个人的存在必须依赖于全体。因此,当中国人从原始社会进入国家时,个体家庭和私有制并没有充分的发展起来,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依然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当这种宗族制度和等级制度结合在一起时,就演变成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影响至今的宗法等级制度。这个制度和政治权利紧密结合后,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在这个特殊的社会结构中,一个人最基本的身份首先是一个家的成员,其次才是其他,而在家这个伦理实体中,个人主义上的个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就此而言,家庭中无论尊卑长幼,大家都处在同样的的地位上面。虽然父的地位是尊贵的,但身为一家之长,他不但要对家内成员承担种种义务,还要作为家的代表向社会和国家负责。他尽可以对子女行使权威,但他实在不比他们更有资格被看作是个人;他从来不能如真正的个人那样思考和行动。他实际只是家的一部分,要履行社会分与它的那部分职能,遵循礼法所规定的种种义务(4)。
处于家----国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之中,人是作为整体之一部分而存在的,根本无独立可言,更别说主张自己的独立的权利了。在这种社会结构下,权利在国、族、家的重重压迫,变得日益淡薄,渐渐被隐藏于中国人人格的最深处。
(二)文化价值取向
数千年来,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儒家文化始终站着主导地位,儒家文化深深影响着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的每一个中国人,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
儒家学说是以义务为导向的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的设计中,历代儒家学者从规定个义务出发勾划了每个人的社会角色,并制定了社会的行为规则。“天人合一”,“义利相对”,“尊卑贵贱”,“知足忍让”,这一系列的价值取向规则决定了儒家将无讼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历代儒吏更是将“无讼”作为自己的重要业绩之一。某地“十年无讼”,该地的官吏则要被认为教化有方,受到奖赏;而狱讼繁多则被视为不祥之兆,因此而自责。为了追求“无讼”的治境,历代儒吏都向人们灌输贱讼的价值取向,把敢于诉讼的人说是“刁民”,把帮助人们打官司的人斥为“诉棍”(5)。
在儒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统治者压制诉讼,而百姓则从意识中鄙视诉讼,认为诉讼是对社会秩序的极大的破坏,而不是对自己切身权利的保护。这样一来,从上到下都将诉讼视为洪水猛兽,避而远之,“无讼”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司法制度因素
中国古代,除中央以外,历来就没有出现过独立的司法机构。法官是由派往各地行政官兼任。司法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法官作为民众的父母官,高高在上,民众十分惧怕衙门。在司法中,法官往往受到权势影响,难以公正断案,从而使民众形成一种不愿打官司的心理(6)。且看一则宋人判词写到:“打官司有甚得便宜处,使了盘缠,废了本业,公人面前赔了下情,着了钱财,官人厅下受了惊吓,吃了打捆,而或输或嬴,又在官员笔下,何可必也”(7)。一方面这反映了在我国司法制度及其
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现的司法腐败,另一方面也说明由于司法制度的缺憾,个人的权利通过官府很难得到真正的维护,与其诉讼还不如“私了”,这也造成中国古代的“无讼”现象的产生。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家国社会结构的存在,再融入儒家无讼的价值取向,从统治阶级到一般百姓,权利意识是无法发展壮大的,即使有一点萌芽,也会因种种因素而夭折。
二、为什么当代我国出现法律的信仰危机
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的权利意识也随着发生一些变化。但在改革开放之前,总体来看,人们的权利意识虽有增强,但增幅不大。这是因为,在1949年以前,由于内忧外患,所有民权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不是被中途阻断就是半途而废,对中国人权利的增强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在解放以后,由于过分强调集体性,个人权力根本得不到重视,再加上以后错误路线的干扰,无视和践踏公民权利的事情不断发生,到了文化大革命,这种情况更是发展到了极端。直到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政治改革的深化、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更新,公民的权利意识才发生了重要的变更。
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法制建设也初见规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涉及公民个人权利的法律也已在《宪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中明文规定,但是在实践中却发现,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求助于法律,通过诉讼解决的情况是不甚如人意的。在对“如果您与亲戚、朋友、邻居或同事发生纠纷到法院打官司,您会感到__?”的一次社会调查中,被调查的550人中,对此问题的有效回答是100%,持中性观点“既不光彩也不丢脸”的占60.2%。这表明,中国传统诉讼观念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多数人已不再抱有“贱讼”和“耻讼”的观念了。同时也发现,认为到法院打官司“比较丢脸(17.1%)”和“很丢脸(18.3%)”的比例远远高于以为“很光彩(2.44%)”和“比较光彩(2.00%)”的比例(8)。从上述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意识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相当一大部分人在真正面对法律、面对诉讼时而选择规避,转向其他途径来保护自己的权利,我认为这种情况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本文以下将从不同角度对其分析:法律制度本身
亚里士多德曾经在其名著《政治学》中明确提出:“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好的法律,要使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9)。
党的十五大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那我认为,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就是需要有一批良好的法律以供执行。但是我认为,现今我国已经颁布或将要颁布的法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谈不到“良好”的。当然,“良好”应当有一个标准,良好的体例、完善的结构、清晰的脉络、优美的词汇,但是我认为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法律最需要的,是有一个灵魂,一个令其有活力的灵魂。这个灵魂是孕育在民众的生活实践当中的,法律只有建立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之上,在中国这个传统的国度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能最有效的维护中国人权利的,才能被广大国人所认同的。正如托克维尔所说:“法律只要不以民情为基础,就总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民情是一个民族的唯一的坚强持久的力量。”(10)
然而,我国现存的法律当中,有相当一大部分是脱离国情移植西方的,这些法律虽然在形式上是完善的,甚至是完美的,但其在内容上却是僵死的,没有生命力的,它是凌驾于中国社会之上的,是难以融入中国现实的。当中国人的权力受到侵害而需要保护时,发现法律与他们是非常遥远的,这时,他们只有求助于其他手段,久而久之,将对法律产生不信任,法律的信仰危机也在所难免了。根据对1986---1996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收案统计情况与调解组织受理纠纷情况统计表的比较,我们会发现:1986年全国各级法院一审收案数为16.1万件,远远低于调解纠纷的730.7万件;而到1996年,一 审法院一审收案531.2万件而调解纠纷为580.2万件,还是低于调解纠纷数(11)。虽然法院受理诉讼案件逐年上升,纠纷调解数逐年下降,但我们还是应当注意到:此时案件总数的绝对量已经增加,公民诉讼率只有不足50%,可见仍有绝大部分公民通过其它途径去维护自己的权利。权利主体自身
以上我们对我国制定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信仰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下面,我们从公民主体角度进行阐述。
所谓法律信仰危机,是如下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是主体以坚定的法律信念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规则作为其行为准则;二是主体在法律规则严格支配下活动。可见,它既是一个主观范畴的概念,也是一个可见之于主体行为的客观化概念(12)。
当我们站在权利主体的角度看待我国出现的信仰危机时,我们会发现法制不完善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另一方面,这是公民在面对自己权利需要维护时作出的理性反应。正如苏力先生所言:“假定每一个人的选择都是理性的话,那么这就意味着他(她)们接受这种民间法或习惯法为他(她)们的最佳法律保护。(13)”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但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在许多地区,法律并不是对公民权利维护的最佳手段。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描述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的农村社会,认为当时仍是“礼治社会”,人们仍习惯于一种“无诉”的社会生活,因而把去打官司的人视为“败类”,而把司法机构视为纵容破坏既定和谐的不祥之物,是“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当然费先生的描述已不在使用当今的中国,近几十年来中国农民的权利意识已产生了质的飞跃,但是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我国广大的农村、有纠纷自己解决,村内调节的情况还是广泛存在的。因为在广大农民看来,政府提供的法律是不足以或对维护社区秩序是不对路的,真正能让他们处于和谐状态之中,最佳、最有效维护他们切身利益的是他们遵循了
要的监督指导,让其继续发挥作用。
我国应重新重视庭外的解决方式。这是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当事人利益的纠纷解决方式,法律的一大作用就是维护社会的正义公平、维护当事人的权利,当庭外解决能维护当事人权利时,这种极符合交易成本的解决方式是极有益的。在美国,虽然每年有大量的诉讼案件,但诉讼外解决的案件也是极其多的,这是一种有效合理的方法,无论是附属法庭的,还是民间的都应被提倡。
四、小结
上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人诉讼观念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当代的法律信仰危机是同我国古代有巨大区别的,但权利可以将其联在一起,透过权利我们应该认识到法律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它的而不时一种摆设,人都是理性的,又是独立的,即使在古代也代表着家庭的利益,没有谁会干有损于、不利于自己的事,因此,为了维护权利来规避法律是正常的,我们所作的不是惧怕它,而是应找出原因而完善我国的法治体系,让法律成为一个真正能保护公民的东西,而不是一个花瓶。
参考文献:
(1)夏勇《人权概念起源》第二章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年p27-60
(2)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版 第4页
(3)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 第14页 文物出版社 北京 1986年
(4)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第一章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 北京
(5)同(2)第57页
(6)同(2)第59页
(7)《名公书判清名集》卷十 转引自于语和《试论“无讼”法律传统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消极影响》 《法学家》2000 北京
(8)同(2)第75页
(9)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吴寿彤译 商务印书馆p88
(10)(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果良译 商务印书馆1991
(11)同(2)第72-72页
(12)谢晖《法律信仰概念及其意义初探》 《宁夏大学学报》1996(3)第39-45页
(13)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之《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 北京
(14)同上
(15)汤维建《试论美国的民事诉讼法律文化》摘自《法律科学》2000年第3期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人民法院)
从权利角度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第4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日本大地震感想
日本大地震感想
日本大地震已经于2011年3月11日发生了。震级达到9.0级,其破坏程度之大,是难以想象的,损失时无法估量的。震后的感想颇多。
日本在四个板块的交界地带,日本人能是在摇动的国土上生活的。过敏的素质比较高。风险意识比较强,国家也经常进行防灾减灾演练。日本地震的次数是比较多的。电视的画面展示,地震的时候,人们迅速躲避,逃离大楼或者在避难所躲避。时间很短,人们没有慌乱的。
海啸掀起10米高的巨浪,海边的建筑物、汽车都像玩具一样的被巨浪卷走。10年前的印度洋海啸还让人心有余悸。如今日本的海啸也已经夺取了许多人的生命。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无力!
大灾面前,大爱无边。人们摒弃分歧,人们团结如兄弟,共同奔赴抢险救灾的行动中。凸显了国家对国民的重视程度,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施救理念。
建党90周年感想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华人民来说像是给了失足落水的人一块浮木救生一般.建党之前,中国的统治者无能懦弱,领导方向畸形,导致了整个国家犹如一盘散沙,完全抵御不了外来的侵略.资本主义国家长驱直入,明目张胆地掠夺,目中无人地叫嚣,老百姓终日惶惶不安.中华热血儿女满心愤慨却又束手无策,祖国大地一片阴霾.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似乎昭示着中华大地的复苏.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终于带领中华儿
女度过了这个严冬,开始走进春天的日子里.中国共产党一直崇尚着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突破的理念.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给各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指导思想也促使党在建党90周年里前进的步伐沉稳而矫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现改革开放.而今,xx提出“八荣八耻”一直引导着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我们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为祖国发光发热!现在,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攀升,实力强盛,是世界公认的一大强国.每次看到祖国的一点点进步,都会让我倍感欣喜与骄傲.这个洋溢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终于再次站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展示她独特的魅力,成为无数国家的焦点。我自豪我激动。
应该感谢的是我们可爱的中国共产党,在这九十年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坚定地向前迈着步伐,迎难而上,带给祖国崛起的希望与无限的生机活力。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用厚实的肩膀担起复兴中华的重任;他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不断取长补短,突破创新,引领祖国实现一个又一个的梦想。
感谢有你!我感谢在中华人民最无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我感谢当敌人的利刃伸向祖国时中国共产党挡在了最前面;我感谢因为有中国共产党而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那么,在党的90周年生日之际,我衷心地献上我的祝福:生日快乐
辛亥革命100周年感想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站在百年后的中国,回想百年前的中国,不由感慨万千。如今的中国,国家和谐统一,各民族和谐相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突飞猛进之发展,经济实力更是跃居全球第二。如今的中国,中山先生未了的梦想一一得到实现,中国变得从来没有今天这样强盛团结。
而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今天辉煌的发展成就时,可曾想过,如果没有百年前以孙中山为核心的中国革命先驱,不怕牺牲,不怕艰辛,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王朝,中国怎会有今天之繁荣。
或许有人说,这一切是共产党的功劳,是的,共产党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国家统一,国家发展。但是如果没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对于中国革命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共产主义理想岂能有今日之蓬勃发展。
中山先生道:“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中山先生用火一般的革命热情,激发了无数爱国青年革命的热情,使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轰然倒下,使妄图瓜分我中华的帝国主义噤若寒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是这位中国现代革命第一人留给继承者的一句话。而正是他的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中华优秀儿女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豪情。
孙中山、毛泽东他们应该是一体的,他们的梦想都是民族独立,国家发展,他们为了这个梦想而执着努力着、奋斗者,并感染了无数中国人一起为这个理想而努力,他们都是为我们这个民族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他们都是可以彪炳史册的中华伟人。我们应该牢记孙中山以及他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积极探索,辛亥革命一百年,那些为中华崛起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将永载史册。|||我们应该牢记孙中山以及他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积极探索,辛亥革命一百年,那些为中华崛起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将永载史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是这位中国现代革命第一人留给继承者的一句话。而正是他的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中华优秀儿女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豪情。
胡主席七一讲话感想
6月30日,在北京隆重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鼓舞人心、“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重要讲话。
在这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历史高度和时代高度,精辟概括了90年来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鲜明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全面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伟大成就集中体现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胡锦涛总书记深刻阐明了这一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要求党和人民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面向未来,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90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学习了“七一”讲话,作为党员的我要严格按照党的章程和党内法规行事,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要经常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党员应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对一个人来说,能做到这几点真的很并不容易,尤其是那一身正气,一心为他人,我想也只有真正的党员能做到,更让我觉得能成为一名党员是何等的光荣。我会把胡总书记的话牢记在心,用此来做为自己前进和努力的方向。我知道我很难全部做到,但我将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