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论文 读依田熹家《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比较》有感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外名著阅读活动”论文
题目
比较》有感
作者和学号
班级
日期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读依田熹家《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2012年12月6日
《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比较》读后感
在现今中国,有很多中国人对日本这个国家都怀有一种仇视的情绪,这大概是因为近代以来日本对我国的几次侵略以及中国人从小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所造成的。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很多中国人在提到日本的时候都会表现出不屑一顾,但是在这种反日的情绪下,人们除了用语言攻击、抵制日货之外,却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超越这个确实要比我们发达、先进很多的国家。
日本在近代以来的迅速发展使得日本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日本的综合实力要远远超过中国。而根据史料记载,中国与日本的近代化开始于同一时期,甚至中国(1840年开始近代化)要早于日本(1853年开始近代化),但由于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得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开始放缓。因此,我们应该要深刻的认识到中国与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不同之处,找出自身的不足以及对方的优势,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能够超越日本,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站稳脚跟。
在中日近代化的研究中,日本学者依田熹家的《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比较》一书十分具有代表性。
在该书中,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了中国与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不同之处:
一.基本文化形式的不同。
在该书的一开始,依田熹家就提出,文化形态在近代化过程中起着相当有利的作用。他从几方面分析中日文化的异同导致的近代化差异。1.从文化形态来看,日本是并存型的,什么都可以;中国是单一型的,非什么不可。2.从文化的摄取形态来看,日本是全面摄取型的;中国是部分摄取型的,表现出来就是中体西用的顽固。3.从社会的协作形态来看,日本是非亲族协作型,注重的是“忠”、“义理”;中国是亲族协作型,注重的是“孝”,因此,日本人更加具有自我牺牲和集体精神。4.从社会的教育形态来看,日本是普及、提高能力型,日本人更注重提高常识,而不是以达到目的而读书,日本的教育普及是其经济等迅速发展的基础;中国是选拔、达到目的型,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读书都是以科举为中心,认为读书是为了达到某种有限的目的,比如改变自身的身份。
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差异,日本看起来更适合吸收、学习外国的现代文明,而中国却一直守着自己的那一套,坚持“非什么不可”的文化形态,致使中国与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有了如此巨大的诧异。
二.国内统一市场的不同。
作者认为,中国在戊戌变法运动时,中国的18省实际上是“十八国”,而每个省的内部也是四分五裂。之后中国在欠缺可以成为近代国家前提的统一国家的状况下发生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又陷于军阀割据的状态。接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契机的同意运动有发生了曲折,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大规模内战才完成了统一。统一的如此迟缓,成为近代化的一大障碍。
而日本由于国土狭小、海运便利等原因在江户时代的中期大体上已经完成了强有力的国内统一市场。
三.近代化对象的不同。
作为日本近代化对象的江户时代的统治体制,是由幕府与藩组成,称作幕藩体质。其最大的特征是遵照分割统治与世袭的身份制原则来进行统治。并且日本的幕藩体制允许各藩拥有自己独立的行政、军事组织。只要克服了三百诸侯的分立,就能为成功过渡到统一的现代化国家做好前提准备。
作为中国近代化对象的是清朝统治体制。在中国,由看起来好像是高度集权的清朝过渡到近代化国家似乎比较容易。但是,事实上只带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仍然长时期遭受国内分裂的痛苦,这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学术、思想的不同。
在该书中,作者提到日本并没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本土文化,因此日本属于文化摄取型,日本擅长摄取各国家的文化长处,因此各种学术思想在日本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有利于日本学习西方先进政治、技术,使日本加快近代化进程。但是,中国有属于自己的各种文化底蕴,属于文化发生型。而儒家文化在中国人心里早已根深蒂固,所以在接受外来不同文化时,中国人不敢大胆的接受,因此外来先进文化在中国很难生根发芽。因此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上要远远落后于日本。
五.经济近代化的不同。
日本从19世纪初开始,随着海防问题的出现,逐渐意识到需要制造西式武
器以及作为其基础的西式炼铁。特别是由于鸦片战争的影响。与此同时,幕府与各藩出现了武器制造、造船、纺织等一系列使用西式机械的产业,其中大多数在明治维新后作为官营企业继承了下来。
中国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的军队、特别是其核心的湘军和淮军实行了西式装备,开设了修理武器、轮船的官办工厂。
从表面看来中日量过都是通过从欧美购进机械来移植近代产业。但两国所处的客观条件还是有不同的:1.当时日本已经形成了国内统一市场,并由日本自己掌握,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统一国家。因而殖产兴业政策也是由同一国家的政府来推进的。在中国,当时国内统一市场尚未形成,建立于这一基础上的统一国家尚未提上日程。2.当时日本和中国都同样陷于殖民地化的危机之中,但由于欧美的压力主要是针对中国,中国两次对外战争都打了败仗,加上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加收了外国的援助,中国比日本更具有更多的半殖民地性质。3.中国由于有着更多的从属性以及西学的传统不足,在洋务运动中机器的购进和使用几乎全都委交外国人和买办,这一状况长期延续下来。日本与此不同,在幕营和藩营的阶段就主要依靠本国的西学家和经营人才,所以其对外从属性比较小,由于明治政府接受了这些企业,更加减少了从属性。
从该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不同。这致使中日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巨大差距。但在我看来,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中日两国在文化形式上的不同。
不同的文化形式决定了在面对问题、处理问题上完全不同的方式。只有中国人从思想上开始改变,对于文化的基本形态从单一型向并存型进行转变。对外来文化进行筛选,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此一来必定能获得更多对于近代化进程有利的技术、政策等等。也必定能让中国不断进步,成为一个真正的超级大国。
第二篇:读《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比较》有感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外名著阅读活动”论文
题目
作者和学号 班级
日期
读《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有感
梅馨月
1320520121
13财务管理1班
2015年12月3日
读《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有感
摘 要: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处在封建社会的晚期,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并且同样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侵略的威胁,两个国家又都不约而同地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可是进入近代,仅仅不到半个世纪,这两个国家的发展命运竟是这样的不同:日本迅速地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资本主义的改革和近代化,成为亚洲惟一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沦为丧失了独立主权的一个为列强所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近代时期中日两国的社会变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因此探讨与比较中日近代化的成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关键词:中日;近代化;成败;比较
在70年代日本奇迹般的重新崛起时代,中日两国现代化的比较研究,也一度成为学术热点。研究日本现代化不但是中国现代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日本反思现代化历程的需要。在中日近代化的研究中,日本学者依田熹家的《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比较》一书十分具有代表性。在研究中,依田熹家发现,中国学者和日本本土学者对日本现代化的研究有很大差异。“中国朋友感到‘惊诧’希望知道的事,很 多却是我们日本人感到‘理所当然’、不屑一顾的事,而很多我们认为通过大量史料得到证实的事,却使很多中国朋友极难理解”,故依田熹家在写了成名专著《日中现代化比较研究》后,人为还有进一步阐述近代日本的现代化问题的必要,由此著述了《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比较》。依田熹家对日本的侵略战争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反省,在本书的辅助书目中有大量的日本史名著,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理解。
依田熹家在《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一书中指出,日中两国有很多差异,采用类型比较,对中日社会类型、文化类型和教育类型进行分析。
一、社会类型
在社会类型方面,日本是非亲族协作型,它的团队是企业和单位,或者有的是养子,没有血缘关系,主要表现为武士道精神的忠,这就有利于现代企业发展;中国是亲族协作型,主要通过亲族、家族组成有血缘关系的团体,主要表现为儒家思想的孝。因此中国的家族企业表现为亲族谋利,日本企业表现为派阀谋利。
在日本,他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集体本位主义”,“集体本位主义”乃是日本民族立国之本之魂,也是日本近代崛起、现代迅速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日本人看来每个人都是在恩情债务这张巨网系统中的适当位置上生存奋斗的,因此日本人非常讲究“恩情难报”与忠诚之道;在中国,百善孝为先,中国人自古最注重孝道,家族和自 己人的观念一直存在。所以从某些方面来看,日本人更加具有自我牺牲和集体精神。
二、文化类型
文化类型方面,日本的文化是并存型和全面摄取型,不同文化可以并存,而且对外来的文化加以全面的摄取;中国则是非并存型和部分摄取型,对外来文化不能全部吸收,只能一部分吸收,表现出来就是中体西用的顽固。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骨子里“赶英超美”的意识与愿望非常强烈。明治维新所倡导的“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和“赶超欧美”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当日本看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坚船利炮后,马上激发了学习的欲望,他们不仅学习科学技术,学的更是当时相对比较先进的思想。战后日本国内的超强投资需求吸引了大规模的投资。日本充分发挥了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的优势。日本新建大型工业基地,挖筑深水港,广建商业码头,为输出工业制品提供了方便条件。因此日本属于文化摄取型,在日本并没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本土文化,日本擅长摄取各国家的文化长处,因此各种学术思想在日本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有利于日本学习西方先进政治、技术,使日本加快近代化进程。但是,中国有属于自己的各种文化底蕴,属于文化发生型。在我们都为我们是历史悠久的古国而感到骄傲时,恰好就是这悠久的历史阻碍了国人思想的进步。儒家文化在中国人心里是早已根深蒂固了的,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都没有打破儒家思想,过于繁 重的文化拖累了中国人的脚步。所以在接受外来不同文化时,中国人不敢大胆的接受,因此外来先进文化在中国很难生根发芽,因此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上要远远落后于日本。
三、教育类型
在教育类型方面,两国的教育形态存在差异。日本是普及提高能力型,比较注重普及和提高能力,所以日本很讲究教育普及和国民文化的普及。中国是选拔达到目的型,过去的科举制度、考试制度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就是做官,选拔精英,而不是注重能力。
进一步分析中日两国教育理念差异的历史根源:书中提到中国冯桂芬写于1860年《采西学议》。冯桂芬称“习于夷者曰通事”,中国的懂得西洋事物者与日本的同类人地位差别非常之大。这也正是魏源的《海国图制》在日本比在中国产生更大的轰动和影响的原因,《海国图制》在具有兰学基础的日本找到了它的大批读者,而在中国,魏源只能慨叹自己过于超前。为何会有如此差距?根源是中国有科举制,而日本没有。中国封建社会以选拔为前提采取科举制教育,形成了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中举而学习的类型,所以整个国家的教育理念功利性很强,就是“选拔优秀者进行教育”——对非优秀者没有必要进行教育。这种思路一直演变到现在的“重点学校”的形式。而同期的日本采取的是义务制教育,日本明治5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制,在此之前,日本的初等教育早已获得普及,甚至比同期的欧美各国都先进。首先让全民识字率大幅度上升,虽然人才的选拔还是世袭制,但可以不论身份而研究学问,致使在权力机构以外存在学问和人才,为日后国家的发展奠定人员基础。可见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文化意识的进步。
对当代中国而言,日本是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它最能引发中国人的心理和时空错位,有时你觉得它是你欲罢不能的美梦,可一转眼又成了午夜凶铃里那双直钩钩盯着你的眼睛。所以,对当代很多中国人而言,日本首先是一种情绪,然后才是一个真实存在,对极端者而言,甚至它首先是一种天然不自觉地的恨意,然后才会去寻找一个恨的理由。在这样的气氛中,任何真正的日本研究都变得微弱而小心谨慎,好多时候我们有着这样的逻辑,日本是通过学习西方而完成近代崛起的,那我们为何不直接绕开日本学习西方或者直接学习日本从西方学习的东西,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我们知道,任何外因必须通过内因依靠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承认日本自身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结构以及其特有的对社会变化的敏感和学习能力才使得日本在近代能够脱颖而出,所以我们有接触、理解和学习日本的必要,因为相似的文化源头和几乎差不多时间的近代化改革的起点使得日本在很多方面的经验教训能够为我们所借鉴反思,我们要有担当的勇气去告别周作人式的孤独的微弱的小心翼翼,告别《地道战》里卓别林式的无益夸张和《鬼子来了》式的过分宏大空洞抽象的人性思考,告别站在自己越来越大的泡沫上嘲笑着日本泡沫破灭的虚荣心态,去实实在在的了解日本。了解日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对自己快速变化的历 史身份的重新定位,是一种正常时代的正常国民心态的回归,虽然有时我们对此还不是很适应。我们不是要忘记过去,而是要学会在变化中重新开始,从中得到思考和启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意人才的综合培养;深入研究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科学地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汤重南:《日本文化与现代化》,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2]依田熹佳:《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文帆:“评依田熹家著《日中近代化比较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89年版。
第三篇:毛概作业——读《中国回忆录》有感
读《中国回忆录》有感
关于近代中国的历史,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不管是经历过或是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总是能够说出其大概脉络,这毕竟是从小读书时就一直不断被灌输,学习这段历史的结果。不过,相信我们中很多人知道这段历史都是从历史书上学到的,都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上看这段历史的,当然我也是,所以对外国人是怎样看这段——动荡的,深刻的,属于中国的历史,我一直抱有强烈的兴趣。
若是你接触了一些国外的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书,对国外的中国研究有所了解的话,想必“费正清”这个名字你一定听说过。在长达50多年的时间里,这位来自美国的历史学家在他的一生中主要研究的便是中国历史。这位历史学家将他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中国问题研究,对中国历史有着充分话语权的他也被人们尊称为“头号中国通”。而他所写的《中国回忆录》作为他在中国生活往事的记录,也可以看作是个人化的中国现代史,一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现代史。而这本书也便是我通过外国人的眼看中国现代历史的桥梁。
1929年秋天时,费正清在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时,便开始学习中国问题,因为牛津大学没有开设中国语言和历史课程,所以他只能自己研究,以他的说法说便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探索中国问题。”然而不利的环境对他来说算是塞翁失马,这也让他摆脱了中国问题研究的常规方法,使他能够像19世纪西方人所做的那样,主要以英国人的眼光来探讨现代中国,这是他走向中国的初步经验。1932年上半年,25岁的费正清作为学术研究事业的开创者,不远千里来到了中国调查学习,从此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经由海路到中国,船仅在香港停留的几个小时便再次向北行驶,但初到中国的费正清已经被香港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色和港口繁忙的景象所迷住了。而在北进的途中遇到的景象反映的却是那时中国的另一面——战争。日本舰队正与中国舰队打得不可开交,处在离上海商埠下游12英里的黄浦江口的吴淞炮台遭到轮番炮轰。他登上一艘专供白人乘坐的班轮往上海,因为中日交战国都不会向它开火。在炮舰的陪同下抵达上海对于一个研究中国外交关系的现代史学家来说,确实是恰如其分,不平等条约约束行为的能力在上海最明显不过了。在接下来的日
子里,费正清辗转到了目的地——北京,在这里开始了他在中国的学习之旅。在来中国之前,他曾经有过四段不同的学习经历,包括在艾克塞特、威斯康星、哈佛以及牛津的各两年期限。这些学历的经历对他能在北京,这个有欧美国家有很大不同的文化古都,也能保持他对自己学术研究方向的判断力。
经过在北京的学习,在蒋廷黻的支持下,一番努力挣扎后,费正清成为了一名教师,并发表了一篇科研文章。借助于作为外国学者的身份,费正清结识了在北京的多位中国的学术精英,其中有领导“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的胡适,社会学家陶孟和先生,中国地质调查所创立者丁文江,还有他最亲密的朋友——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他们两家住同一条胡同,经常结伴外出旅行考察,也常常在一起闲谈,分析中国的各种问题。通过他们,费正清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的各种信息,费正清说梁思成夫妇在他旅居中国的经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连“费正清”这个中文名字也是梁思成帮忙取得。后来,因为需要回牛津大学完成学位论文,费正清于1935年结束了4年的北京田园生活,回到牛津大学参加哲学博士学位考试。也是在这时,日军在中国大地上开始的侵略也在逐步扩张了。
二战爆发后,在珍珠港时间之前,费正清作为研究中国方面的专家在美国情报协调局工作,而当美国与日本开始交战后,他便被派往重庆,这是当时国民政府的陪都,在那里担任了美国驻华特别助理。重庆的潮湿和乱哄哄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把当时的重庆比作是破旧的盒子堆积而成的垃圾堆。也正是当时的重庆,他接触了大量的左翼人士,通过《大公报》的记者杨刚、中共的新闻联络员龚澎,进而结识了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共高层。通过与左翼人士的交往,费正清对对革命事业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也对中共产生了好感,提出了美国应该尽快与中共建立更密切的联系的建议。
1943年,费正清返回到了华盛顿,之后在美国更是积极地投身到中国问题的研究。1955年,他经过多方面努力,取得哈佛大学的支持和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在哈佛大学创建了东亚研究中心,并出任第一任主任。中国邦交正常化之前,他与基辛格谈过中国问题,提出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的建议,后来基辛格评价说“和他的谈话改变了历史”。邓小平访美后,费正清曾陪同美国政要访华,邓小平当面感谢他“在恢复中美关系中所做出的贡献”„„这一切,使得这位研究历史的学者,本身就具有某种历史传奇的色彩。鉴于他为东亚研究中心做出的杰出
贡献,他退休时,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命名为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这是对他一生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的最高褒奖。
从这本书叫做“回忆录”,就可以知道这书的内容是费正清在中国的亲身经历。费正清的回忆录在某种程度上仍是一部中国半个多世纪历史变迁的剪影。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费正清在此期间的经历也是一波三折,他在抗战岁月来到中国,广泛接触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他对中国社会及其未来走向的基本判断。费正清先生以他一贯的睿智,通过风趣的笔墨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这种视角来看中国现代这段历史,超越了一时一地的现实局限,身处局内却又不失客观,比起那将历史简化为人名,地名和名词解释的知识汇编的历史教科书,更加的鲜活生动又不失公允,也因为“回忆录”的带有自传色彩,让它读起来更轻松些,这也正是我读这本书后体会到的感受。
第四篇:毛概论文实践读《论十大关系》有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书
题
目: 读《论十大关系》有感 所属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
院系年级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2015 年 6 月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摘要: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为共产主义的中国指明了方向,《论十大关系》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建设思想。
关键词:建设 矛盾 改革 发展
一、著作介绍
《论十大关系》是一篇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极为重要的著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适当地安排国民经济,提出按“农、轻、重”的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提出我国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文章讨论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提出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不能离开经济建设来片面地强凋国防建设。
二、个人观点
《论十大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依据,并对改革的性质作了界定。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论十大关系》是一篇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极为重要的著作。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适当地安排国民经济,提出按“农、轻、重”的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提出我国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文章讨论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提出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不能离开经济建设来片面地强凋国防建设。
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点,今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是否需要改革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曲折历程。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依据。毛泽东讲;“一共讲了十点。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毛泽东大胆地向传统看法提出 了挑战,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依据,即改革就是解决矛盾。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把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归纳为十对,并逐一加以解决。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反复强调处理好十个关系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就蕴含了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改革的性质是为巩 固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特别是1957年2月,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进一步发挥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更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依据和性质。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像“资本主义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它不是对抗的,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是变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改革之路
在改革的方向上,即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基本是是照抄苏联模式,“尽管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几乎是一张白纸,只能是边照抄、边学习,边探索,边总结。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我党也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注重搞调查研究,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论十大关系》就是1956年2-4月.毛泽东连续听取了党中央有关同志和国务院30多个部的汇报后写成的。苏共20大的召开,又为我党解放思想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以苏为戒,总结苏联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论十大关系》的开篇,毛泽东就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1956年3月19日和24日,在政
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讲到赫鲁晓夫“揭了盖子”,他破除了那种认为苏联苏共和斯大林一切都是正确的迷信,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改革的基本原则。改革就是解决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更合理地调整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权利义务关系,提高人们意识表达的自由程度,从而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以苏为戒,毛泽东总结苏联体制和某些制度中影响人们积极性发挥的弊靖: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在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上,搞高积累;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把地方卡得过死;民族关系上的大民族主义;党派关系上的大党主义等等+结合我国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社会主义改革这一基本原则,对今天的改革仍具有现实意义。
四、著作影响
《论十大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优秀成果,同时又对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指导意义。虽然它的许多可贵思想后来没能坚持下去,但是却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仅从改革的具体内容上看,如:“调整产业结构,强调农业的战略地位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等,仍是今天改革需要解决了的问题。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发表的讲话《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在《论十大关系》中曾提出要解决。5O年代中期就提出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至今仍需要在不断深化的改革中加以解决,这不仅说明改革历程的艰辛,更说明毛泽东当时提出的改革思想,意义十分深远。
‘】
参考文献: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人民出版社 1956.
第五篇:我与中国梦毛概论文
我与中国梦
何谓中国梦?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标志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从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就开始慢慢地崛起,现在中国前进的步伐已经无法停止,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再也无法忽视中国的存在。然而,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需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共同努力。因为我知道,在中国的偏远地区还有农民吃不饱饭;还有一些小朋友无法像我一样进入学校学习知识;还有一些亲爱的同胞正在经受病痛的折磨,却无法及时就医;还有一些朴实的人虽然已经努力辛苦了一辈子却无法住进砖瓦房子里。每个人都有一个梦,马丁路德金的梦是实现白人与黑人的平等;袁隆平的梦是研制出超级水稻让更多的中国人不在饱受饥饿;李连杰的梦是将中国的武术、中国功夫传入西方……我,中国新一代的接班人,也有一个梦,我的梦就是中国梦,中国梦就是我的梦。我会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与现实之中,努力为我自己的祖国贡献出我渺小的力量。一个人的梦是个小梦,一个人的力量也微不足道,但如果我们所有人的梦都是中国梦,所有人都尽力去完成这个梦想,这将是一个伟大而雄伟的中国梦。也许,在这过程中有我们想象不到困难,但我相信这个梦一定会实现。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会把中国梦作为自己的梦,这样讲也许有点大,你们会认为我有点异想天开。但换个角度来想,现在大学里有多少学生是在为自己的梦想奋斗;多少同学已经迷失了方向,在游戏中虚度光阴;有多少同学无所事事,不务正业,浪费掉了大好的时光……如果我能够保持清醒,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就拿我所学的专业给排水来说,我希望我毕业以后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让喝不到水的人们能喝上水,让喝不上安全水的人喝上放心可靠的水,让那些污水处理技术趋于娴熟,让受到污染的河流能得到有效的治理,让每一滴水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让每根水管都承载着希冀。这就是我大学里所要努力的方向,梦想并不是空穴来风,不是侃侃而谈,它需要你付出实际行动,也许为了实现我心中的这个梦,我要比同龄人付出更多,甚至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做科研。但我想我绝不会后悔自己这时的努力,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奋斗,亿万中国人同我一起奋斗,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梦,他同样是你的梦、他的梦、我们的梦、他们的梦、是中国的梦。中国梦是个大梦,我的梦属于中国梦,当我的梦想实现的时候,中国梦也会实现一部分,这就是我与中国梦。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是对民族的承诺;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这是对人民的承诺;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这是对历史的承诺。这是共和国领导者对祖国、对人民的情怀和担当: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一定会牢牢的记住他对我们这代人的希望,我更会把它作为动力,让它带领我走完大学、走完人生、实现梦想。
钱学森为什么走回归祖国的道路,我想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富国的梦,中国梦也是他的梦,他希望可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社会主义新中国迄立于于世界的东方。这是一个梦想绽放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梦想家。中国梦,从我的梦开始;我的梦,就是中国梦!当我的梦实现之时,中**亲的梦也就会实现,这时,我们民族可以骄傲地立在人类面前,我们的祖**亲也会用最美的姿态,与世界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中国梦,我的梦,我与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