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近五年旅游发展情况及今后五年旅游发展思路的报告
一、近五年襄樊旅游发展情况
199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旅游局的大力指导下,我们立足把旅游业培育成襄樊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使这五年成为襄樊旅游发展最快的五年,旅游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整个旅游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全省排序位次前移。经过市、县两级共同努力,以“三国文化”、“荆山生态”为主题的旅游品牌日趋成熟,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全市旅游景区招徕、吸纳游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据预测,2005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将达到487.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9亿元,分别达到1998年的1.74倍和1.06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将由当年的全省第6位跃居全省第3位,位居同类城市第2位。
二是旅游产品日趋丰富,精品名牌正在形成。经过多年开发和建设,目前全市已形成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宗教朝拜、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中部名城文化寻古旅游区为主体,以西南部山地峡谷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东北部平原河湖采风揽胜旅游区为两翼,贯通湖北精品旅游线、中国三国文化线和襄樊名景揽胜大循环线的旅游精品正在形成。以这些产品为依托,襄樊名城一日游、汉江水上一日游及荆山原始自然生态长线旅游产品,正在成为鄂西北精典线路,受到各地旅游者的青睐。2005年,吸引了北京、广东等地旅游专列的到来,实现了旅游专列停靠我市游览观光的重大突破。
三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增强。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建成开放各类景区29处。其中,国家A级景区(点)13处,国家4A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各1处;设立各类旅行社23家,其中具有经营出境游资格的国际旅行社1家;评定星级宾馆51家,其中4星级1家,3星级9家,1-2星级41家,床位4000余张。旅行社和星级宾馆的数量分别达到1998年末的5倍和6倍。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海内外游客的不同需求。
四是旅游合作开局良好,区域旅游地位日渐突出。为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我们大胆探索与周边地区进行旅游协作、合作的新路子,先后联合十堰、南阳、神农架等地,联手开发广东、山东、武汉、北京等地市场,成功吸引了广东、北京等地旅游专列到来,放大了襄樊作为中西部和鄂西北旅游的门户和集散中心的效应,提升了襄樊在中西部旅游中的区域地位。目前,在湖北省旅游总体规划中,襄樊与武汉、宜昌被并列为湖北三大旅游区域中心。
五是综合环境明显改善,旅游市场全面规范。结合城市“创优”,围绕创造“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和游客满意”的总目标,全市大力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整治旅游环境,全力规范旅游市场,使市、县两级重点景区全部实现了“四通”、“六化”。即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无线通讯和绿化、硬化、美化、净化、旅游厕所标准化、公用信息图形符号规范化,提升了城市旅游档次,保持了旅游市场连续多年重大旅游投诉和旅游安全事故的零记录。
近五年来,我市旅游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问题的长期积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发展规划没有得到很好实施,旅游发展重点不突出。二是旅游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全市旅游产品品种虽然日趋丰富,但以“跟风”产品和大路产品居多,缺乏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在已经开发出的诸多类型产品中,且不说在内国际、国内缺乏领先地位,单是在省内领先也廖廖无几。三是旅游“六大要素”结构不够合理整个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均衡,宾馆环节畸粗,高品位景点、旅游交通、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娱乐等环节畸细的状况仍很严重,直接制约了整个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四是旅游整体形象尚不鲜明。“荆山生态”、“三国文化”两个旅游主题,既难以体现、突出襄樊特色,又停留在概念化阶段。除了本市的业内人士外,外界知之甚少,缺乏相应的吸引力;五是旅游服务环境亟需改善。窗口行业服务意识不浓,旅游企业服务手续繁琐,优质服务差距较大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影响了今后旅游市场的发育、发展,人为延缓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今后五年我市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我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国家、省、市旅游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继续贯彻落实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以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心,以整合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开拓市场、优化结构,提升形象为重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力争到2008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11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7.03%,把旅游业培育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具体措施
1、用“三划”明确方向。一是编制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建设鄂西北旅游门户和集散中心”的发展目标,把握好我市旅游业发展优势,有效重组、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科学地进行产业设计,制订出阶段性发展目标、政策、措施、重点项目等,指导今后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避免盲目、低层次和无效建设。二是搞好整体形象策划。导入形象设计战略,根据襄樊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特色,策划和设计襄樊旅游总体形象,使襄樊旅游品牌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让人一读朗朗上口,一看就能记住。三是做好旅游项目策划。精心策划一批旅游景点建设、旅游线路包装、旅游休闲娱乐、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管理项目,扩充旅游容量,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扶持,培植我市旅游业发展后劲。
2、用“三提”展示形象。一是提升文化品位。深入挖掘襄樊及所属各县的历史文化遗存,使襄樊成为三国文化、楚文化的代表。在搞好现有开放景点的文化项目开发建设基础上,加快邓城遗址、九连墩遗址、雕龙碑遗址、马跃檀溪等文化遗产可视性景观的规划、建设,力争建成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经济增长点。二是提升环境品位。依托襄荆、汉十等高速公路的开通,提升市域内公路等级及景区道路通行能力,改善好旅游交通环境;按照ISO14000环境认证体系和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推进景区规范化管理,促进景区保护、管理、开发、经营与国际接轨。三是提高建设品位。按照弘扬个性、优势互补的要求,指导景区做好项目设计与建设工作,打造襄樊整体形象。
3、用“三调”优化结构。一是调整市场结构。重点抓好广东、北京、上海、西安、洛阳等大城市和襄樊航班、火车直达城市的宣传促销,以襄樊周边地区为基础,积极开拓中远程市场;同时,指导景区、饭店等涉旅单位调整销售政策,实行新老市场、大小客户、淡旺季节相区别的灵活的价格政策,吸引游客。依托古隆中、荆山生态等成熟景区点,携手武当山、三峡、明显陵等周边景区,开展联合宣传促销,拓展襄樊旅游市场。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以鼓励开发旅游商品、设立旅行社团、旅游交通企业为重点,针对性地制订出台优惠政策,创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引导旅游行业进行结构调整,逐步将旅游六大要素培植成六大产业,并形成有机高效的旅游产业链。三是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由单一产品向多层次产品、高品位产品结构的转变。要重点开发新时尚的生态旅游产品、高品位的观光旅游产品、大众化的休闲度假产品、独创性的文化旅游产品等。通过调整优化结构,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素质,加快推进我市旅游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轨。
4、用“三开”拓展市场。一是开放旅游市场。打破行政区划,在与神农架、南阳、十堰等地开展联动协作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区域性联动协作范围,通过旅游部门推动、行业协会互动、企业联合行动等各种形式,在市场管理、营销策划、产品开发等方面广泛开展协作,实现区域间旅游经济协同发展。同时,积极降低市场门槛,鼓励吸引有实力的外地企业投资开发新景点、设立新企业,以资本为纽带,促进旅游市场开放。二是开辟境外市场。以国家、省旅游局每年一次的海外宣传促销活动为载体,加大“三国文化”品牌的境外促销力度,在世界范围内营销襄樊旅游。坚持把营销重点放在日、韩和东南亚市场,依托他们,带动我市入境游快速发展。三是开通网络市场。积极支持、鼓励旅游企业将现有的宣传网站建设成为集宣传、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大力推动网上交易,建设旅游网络市场。
5、用“三化”引导发展。一是旅游市场规范化。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旅游市场整治,加强对宾馆、旅行社、导游、购物商场、餐饮、娱乐业的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使旅游市场始终保持规范、有序的状态。二是旅游企业集团化。适应加入WTO的竞争需要,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旅游集团兼并重组我市旅游企业,鼓励市内旅游企业建立大型旅游集团,支持优势景区“靓女先嫁”,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三是旅游产业信息化。适应世界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襄樊旅游网站建设,实现与各旅游网站、旅游企业服务网的互联互通,及时发布网上信息,实现旅游产品的销售、预订一体化,为逐步实现旅游产业信息化打下基础。
第二篇:关于近五年旅游发展情况及今后五年旅游发展思路的报告
一、近五年**旅游发展情况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旅游局的大力指导下,我们立足把旅游业培育成**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使这五年成为**旅游发展最快的五年,旅游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整个旅游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全省排序位次前移。经过市、县两级共同努力,以“三国文化”、“荆山生态”为主题的旅游品牌日趋成熟,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全市旅游景区招徕、吸纳游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据预测,××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将达到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分别达到年的倍和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将由当年的全省第位跃居全省第位,位居同类城市第位。二是旅游产品日趋丰富,精品名牌正在形成。经过多年开发和建设,目前全市已形成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宗教朝拜、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中部名城文化寻古旅游区为主体,以西南部山地峡谷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东北部平原河湖采风揽胜旅游区为两翼,贯通湖北精品旅游线、中国三国文化线和襄樊名景揽胜大循环线的旅游精品正在形成。以这些产品为依托,襄樊名城一日游、汉江水上一日游及荆山原始自然生态长线旅游产品,正在成为鄂西北精典线路,受到各地旅游者的青睐。××年,吸引了北京、广东等地旅游专列的到来,实现了旅游专列停靠我市游览观光的重大突破。三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增强。截止××年底,全市共建成开放各类景区处。其中,国家级景区(点)处,国家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各处;设立各类旅行社家,其中具有经营出境游资格的国际旅行社家;评定星级宾馆家,其中星级家,星级家,星级家,床位余张。旅行社和星级宾馆的数量分别达到年末的倍和倍。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海内外游客的不同需求。四是旅游合作开局良好,区域旅游地位日渐突出。为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我们大胆探索与周边地区进行旅游协作、合作的新路子,先后联合十堰、南阳、神农架等地,联手开发广东、山东、武汉、北京等地市场,成功吸引了广东、北京等地旅游专列到来,放大了襄樊作为中西部和鄂西北旅游的门户和集散中心的效应,提升了襄樊在中西部旅游中的区域地位。目前,在湖北省旅游总体规划中,襄樊与武汉、宜昌被并列为湖北三大旅游区域中心。五是综合环境明显改善,旅游市场全面规范。结合城市“创优”,围绕创造“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和游客满意”的总目标,全市大力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整治旅游环境,全力规范旅游市场,使市、县两级重点景区全部实现了“四通”、“六化”。即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无线通讯和绿化、硬化、美化、净化、旅游厕所标准化、公用信息图形符号规范化,提升了城市旅游档次,保持了旅游市场连续多年重大旅游投诉和旅游安全事故的零记录。近五年来,我市旅游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问题的长期积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发展规划没有得到很好实施,旅游发展重点不突出。二是旅游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全市旅游产品品种虽然日趋丰富,但以“跟风”产品和大路产品居多,缺乏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在已经开发出的诸多类型产品中,且不说在内国际、国内缺乏领先地位,单是在省内领先也廖廖无几。三是旅游“六大要素”结构不够合理整个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均衡,宾馆环节畸粗,高品位景点、旅游交通、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娱乐等环节畸细的状况仍很严重,直接制约了整个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四是旅游整体形象尚不鲜明。“荆山生态”、“三国文化”两个旅游主题,既难以体现、突出襄樊特色,又停留在概念化阶段。除了本市的业内人士外,外界知之甚少,缺乏相应的吸引力;五是旅游服务环境亟需改善。窗口行业服务意识不浓,旅游企业服务手续繁琐,优质服务差距较大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影响了今后旅游市场的发育、发展,人为延缓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步伐。
第三篇:市旅游事业近五年发展汇报及今后五年发展思路
市旅游事业近五年发展汇报及今后
五年发展思路
市旅游事业近五年发展汇报及今后五年发展思路
市旅游事业近五年发展汇报及今后五年发展思路
一、近五年襄樊旅游发展情况 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旅游局的大力指导下,我们立足把旅游业培育成襄樊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使这五年成为襄樊旅游发展最快的五年,旅游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整个旅游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全省排序位次前移。经过市、县两级共同努力,以“三
国文化”、“荆山生态”为主题的旅游品牌日趋成熟,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全市旅游景区招徕、吸纳游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据预测,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将达到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分别达到年的倍和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将由当年的全省第位跃居全省第位,位居同类城市第位。
二是旅游产品日趋丰富,精品名牌正在形成。经过多年开发和建设,目前全市已形成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宗教朝拜、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中部名城文化寻古旅游区为主体,以西南部山地峡谷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东北部平原河湖采风揽胜旅游区为两翼,贯通湖北精品旅游线、中国三国文化线和襄樊名景揽胜大循环线的旅游精品正在形成。以这些产品为依托,襄樊名城一日游、汉江水上一日游及荆山原始自然生态长线旅游产品,正在成为鄂西北精典线路,受到各地旅
游者的青睐。年,吸引了北京、广东等地旅游专列的到来,实现了旅游专列停靠我市游览观光的重大突破。三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增强。截止年底,全市共建成开放各类景区处。其中,国家级景区处,国家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各处;设立各类旅行社家,其中具有经营出境游资格的国际旅行社家;评定星级宾馆家,其中星级家,星级家,星级家,床位余张。旅行社和星级宾馆的数量分别达到年末的倍和倍。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海内外游客的不同需求。四是旅游合作开局良好,区域旅游地位日渐突出。为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我们大胆探索与周边地区进行旅游协作、合作的新路子,先后联合十堰、南阳、神农架等地,联手开发广东、山东、武汉、北京等地市场,成功吸引了广东、北京等地旅游专列到来,放大了襄樊作为中西部和鄂西北旅游的门户和集散中心的效应,提升了襄樊在中西
部旅游中的区域地位。目前,在湖北省旅游总体规划中,襄樊与武汉、宜昌被并列为湖北三大旅游区域中心。五是综合环境明显改善,旅游市场全面规范。结合城市“创优”,围绕创造“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和游客满意”的总目标,全市大力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整治旅游环境,全力规范旅游市场,使市、县两级重点景区全部实现了“四通”、“六化”。即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无线通讯和绿化、硬化、美化、净化、旅游厕所标准化、公用信息图形符号规范化,提升了城市旅游档次,保持了旅游市场连续多年重大旅游投诉和旅游安全事故的零记录。近五年来,我市旅游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问题的长期积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发展规划没有得到很好实施,旅游发展重点不突出。二是旅游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全市旅游产品品种虽然日趋丰富,但以“跟
风”产品和大路产品居多,缺乏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在已经开发出的诸多类型产品中,且不说在内国际、国内缺乏领先地位,单是在省内领先也廖廖无几。三是旅游“六大要素”结构不够合理整个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均衡,宾馆环节畸粗,高品位景点、旅游交通、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娱乐等环节畸细的状况仍很严重,直接制约了整个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四是旅游整体形象尚不鲜明。“荆山生态”、“三国文化”两个旅游主题,既难以体现、突出襄樊特色,又停留在概念化阶段。除了本市的业内人士外,外界知之甚少,缺乏相应的吸引力;五是旅游服务环境亟需改善。窗口行业服务意识不浓,旅游企业服务手续繁琐,优质服务差距较大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影响了今后旅游市场的发育、发展,人为延缓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今后五年我市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我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
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国家、省、市旅游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继续贯彻落实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以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心,以整合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开拓市场、优化结构,提升形象为重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力争到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的,把旅游业培育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具体措施
⒈用“三划”明确方向。一是编制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建设鄂西北旅游门户和集散中心”的发展目标,把握好我市旅游业发展优势,有效重组、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科学地进行产业设计,制订出阶段性发展目标、政策、措施、重点项目等,指导今后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避免盲目、低层次和无效建设。二是搞
好整体形象策划。导入形象设计战略,根据襄樊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特色,策划和设计襄樊旅游总体形象,使襄樊旅游品牌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让人一读朗朗上口,一看就能记住。三是做好旅游项目策划。精心策划一批旅游景点建设、旅游线路包装、旅游休闲娱乐、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管理项目,扩充旅游容量,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扶持,培植我市旅游业发展后劲。⒉用“三提”展示形象。一是提升文化品位。深入挖掘襄樊及所属各县的历史文化遗存,使襄樊成为三国文化、楚文化的代表。在搞好现有开放景点的文化项目开发建设基础上,加快邓城遗址、九连墩遗址、雕龙碑遗址、马跃檀溪等文化遗产可视性景观的规划、建设,力争建成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经济增长点。二是提升环境品位。依托襄荆、汉十等高速公路的开通,提升市域内公路等级及景区道路通行能力,改善好旅游交通环境;按照环境认证体系和质量认
证体系,推进景区规范化管理,促进景区保护、管理、开发、经营与国际接轨。三是提高建设品位。按照弘扬个性、优势互补的要求,指导景区做好项目设计与建设工作,打造襄樊整体形象。⒊用“三调”优化结构。一是调整市场结构。重点抓好广东、北京、上海、西安、洛阳等大城市和襄樊航班、火车直达城市的宣传促销,以襄樊周边地区为基础,积极开拓中远程市场;同时,指导景区、饭店等涉旅单位调整销售政策,实行新老市场、大小客户、淡旺季节相区别的灵活的价格政策,吸引游客。依托古隆中、荆山生态等成熟景区点,携手武当山、三峡、明显陵等周边景区,开展联合宣传促销,拓展襄樊旅游市场。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以鼓励开发旅游商品、设立旅行社团、旅游交通企业为重点,针对性地制订出台优惠政策,创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引导旅游行业进行结构调整,逐步将旅游六大要素培植成六大产业,并形成有机高效的旅游产业链。
三是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由单一产品向多层次产品、高品位产品结构的转变。要重点开发新时尚的生态旅游产品、高品位的观光旅游产品、大众化的休闲度假产品、独创性的文化旅游产品等。通过调整优化结构,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素质,加快推进我市旅游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轨。⒋用“三开”拓展市场。一是开放旅游市场。打破行政区划,在与神农架、南阳、十堰等地开展联动协作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区域性联动协作范围,通过旅游部门推动、行业协会互动、企业联合行动等各种形式,在市场管理、营销策划、产品开发等方面广泛开展协作,实现区域间旅游经济协同发展。同时,积极降低市场门槛,鼓励吸引有实力的外地企业投资开发新景点、设立新企业,以资本为纽带,促进旅游市场开放。二是开辟境外市场。以国家、省旅游局每年一次的海外宣传促销活动为载体,加大“三国文化”品牌的境外促销力度,在世界范
围内营销襄樊旅游。坚持把营销重点放在日、韩和东南亚市场,依托他们,带动我市入境游快速发展。三是开通网络市场。积极支持、鼓励旅游企业将现有的宣传网站建设成为集宣传、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大力推动网上交易,建设旅游网络市场。⒌用“三化”引导发展。一是旅游市场规范化。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旅游市场整治,加强对宾馆、旅行社、导游、购物商场、餐饮、娱乐业的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使旅游市场始终保持规范、有序的状态。二是旅游企业集团化。适应加入的竞争需要,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旅游集团兼并重组我市旅游企业,鼓励市内旅游企业建立大型旅游集团,支持优势景区“靓女先嫁”,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三是旅游产业信息化。适应世界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襄樊旅游网站建设,实现与各旅游网站、旅游企业服务网的互联互通,及时发布网上信息,实现旅游产品的销售、预订一体化,为逐步实现旅游产业信息化打下基础。
第四篇: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及发展战略
重庆金田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及发展战略
根据集团公司全体股东对公司至2015年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今后五年集团公司的发展思路是:遵循一个方针:即企业经营方针;创新两个机制:即人才机制和分配机制;强化三个重点:及战略管理、基础工作和监督管理;实施四大战略:即低成本战略、品牌战略、差异化战略、多元化战略。
(一)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今后五年集团公司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以政府鼓励行业(如土地治理、三农项目)投资经营为主业,积极稳妥地做好现有煤矿企业;优先发展安防产业;加强资本运作,力争实现企业上市;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公司资产安全运行、保值增值和优化配置,成为构架严密、体制完善、运转高效,具备一流管理水平、配备一流人才队伍、培育一流企业文化、创造一流经营业绩的投资经营类大型民营企业。按2010年经营计算,到2015年集团公司总资产力争新增5亿元人民币,净资产力争新增1亿元人民币。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实施三大发展战略:
——实施资本运营战略。以资本运营为核心,优化、组合各生产要素,创新投融资体系,通过企业上市,发挥优质资源,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确保公司资产保值增值,为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提供资金保障。——实施产业拓展战略。依托集团公司成立15年来的产业项目资源优势,以产业间的内在联系为基础,以现有政府鼓励项目为主业,积极发展安防产业,通过合理规划,投资土地治理项目、智能交通和物流等衍生附加服务产业,拓展产业投资领域,提高投资效益,实现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网络化、品牌化。
——实施人才提升战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开发选拔机制、培养引进机制、激励竞争机制、分配使用机制,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发展环境,不断激发员工自主创新活力,全面改善人才结构,提升队伍素质,培养出一支适应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经营管理和资本运行需要的一流人才队伍。
通过资本运营、产业拓展和人才提升相互促进,使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源不断循环,全面提升集团公司价值,形成充满活力的发展局面,凝聚强劲的发展动力,全面完成股东们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集团公司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对金田集团而言,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着重要做到“两个转变”,即:从“量”的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从投资建设型向投资建设、经营管理和资本运营型转变;实现“三个创新”,即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上的创新。
创新发展理念。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好字优先”,强调在速度、质量和效益之间寻求良性平衡。要实现更大更好发展,就要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创新发展理念,以新的发展理念指导各项工作。要充分认识到不仅要继续保持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的提升,要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金田集团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实、做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回报社会、回报职工为价值追求,树立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加强经营服务导向。最大限度地提高集团公司经济效益。
创新发展方式。在发展方式上实现集约型增长,是集团公司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加强和改进项目前期工作,在项目规划、方案论证、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环节强化科学管理,有效提升投资效益。要大力倡导节约经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倡导科技创新,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使用。要对集团公司的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形成合理布局,引导投资结构优化,理顺经营管理体制,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加快从投资建设型企业向投资建设、经营管理和资本运营型企业转变。要充分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在发展方式上加快从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
创新发展路径。随着能源、资源对今后发展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现代企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的战略转型,我们必须创新发展路径,寻求新的发展支撑力。要开拓经营模式,创新经营业态,加快从单一煤矿投资向多种产业投资转变。要依托集团公司销售网络,构筑集休闲旅游、商贸流通、金融保险和现代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发展政府鼓励性产业。要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管理模式和手段。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要注重长效机制的构建,将人才、资金等各类要素引入持续增长和良性循环的轨道,改善发展环境。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使各部门、各层级形成合力,发挥最大效能。在发展路径上加快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产业拓展、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三)增强企业软实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不断提高竞争力,是企业长盛不衰的要诀。企业软实力是企业竞争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企业竞争力消长的长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要素。在经济竞争与文化较量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要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建设和班子建设,努力构建以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形象识别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体系,增强软实力,提高硬实力,全方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思想文化建设。要培育“敬业爱岗,求实奉献,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将其“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转化为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贯穿到工程建设、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形成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要培养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创新的积极性,让广大员工与集团公司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修订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行为准则。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振奋精神。通过思想文化建设,形成互动和谐的工作氛围、高效灵活的体制机制、适应市场的创新活力,逐步提升集团公司的软实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构建出以全局性和前瞻性的人力资源计划为基础,合理的人员供需配置、技能开发、绩效评价管理和薪酬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战略性人力资源框架,逐步形成完善的人力资源系统。要加大培养力度,进一步培养“一专多能”的实用性人才,塑造出一支与投资建设、营运管理要求相匹配的高素质专业队伍,逐步适应集团公司产业拓展、企业发展的需求。要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机制,着力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全面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发掘企业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优势。
加强党的建设和班子建设。要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把提高班子领导水平作为班子建设的内容抓紧抓好,改善领导方式,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第五篇:今后五年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
今后五年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
发展思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澜沧建设“世界拉祜文化中心”和“绿色经济通道”的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科技农业稳乡、绿色经济强乡、科教人才兴乡、和谐社会建乡”四大战略,推进结构调整、基础提升、产业振兴、扶贫攻坚、科教人才、民族文化、生态文明、社会管理、民生改善工程,推动东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达5321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达143.7万元;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达5900吨;农民人均有粮达350公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达2345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必须全力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把科学发展作为全局工作的中心任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坚持“好”字优先,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道路,用工业理念来发展农业。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倡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更加注重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是全面做好今后五年规划工作。一要确保“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使全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跃上新水平;二要做好今后五年规划的各项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
二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三农”工作,努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乡带村的发展机制。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今后五年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点。为打造新亮点,计划在大佛殿成立养殖合作社,来增加茶农的经济收入,带动周边村组养殖业的发展。同时积极招商引资,结合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在大佛殿、小米地等建造地方茶庄园,三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要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固定耕地面积,扩大复种指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大良种良法特别是冷凉山区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力争2018年良种覆盖率达90%。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产品结构、种养结构和农业结构布局的调整,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五年内,计划在南岱村、拉巴村完成1000亩甘蔗产业;在扎布村、河边村、拉巴村加大畜牧养殖年出栏大牲畜在1000头以上、生猪出栏7000头以上;东河村、邦敢村种植烤烟2000亩;东河村、河边村种植开发中药材种植基地,其中龙胆草100亩,七月一枝花50亩;东河村、硝塘村种植核桃10000亩、八角1500亩、草果1500亩;南岱村、邦敢村种植坚果1000亩;林下资源逐年扩大养蜂量5年内达5000箱,同时加大野生菌管理力度。着力提升茶、中药材、核桃、林业、烤烟、蔗糖、畜牧业等7大支柱产业。
四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农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重点,细化落实“渠道不变、用途不改,项目捆绑、资金整合,各报其功、各记其账,形成合力、整村推进”的要求,积极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治理,加快农村道路、自来水、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5年内启动“兴地睦边”项目,投建三道箐水库、积极进行项目资金申请,建设小米地水库及修建拉巴村大沟和掌月寨大沟等,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五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持续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鼓励全民创业,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或创业提供更多的帮助。支持农民通过公司、协会、合作组织等形式向外拓展市场,组织农产品加工、运销,促进农业增值增收。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着力探索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全面提升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培育眼界更宽、素质更高、致富能力更强的新型农民。
(二)突出资源市场化配置,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招商,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努力营造和谐开放、平等竞争、有序经营的投资环境。
(三)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要把民生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切入点,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改善民生,激发民智,发挥民力,努力构建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加快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的惠及全乡广大人民群众。认真抓好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工作,鼓励创作群众喜闻乐见,体现民族特色的原创歌舞,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抓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满足群众业余体育活动需求。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年入住适合的供养对象,全面利用敬老院设施建设。
(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建设更加秀美的拉祜山乡。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更加注重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倡导、引导、发动全乡人民积极投身义务植树、营林造林,主动为建设生态东河献力献策。强化水土流失治理、生态脆弱区植被保护和恢复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加快实施以公路沿线、城镇面山和水库周边为重点的“绿色走廊”工程。切实建设好、保护好生态环境、厉行节约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新风尚,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巩固“平安东河”创建成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各类毒品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信访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深入开展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使群众吃上放心食品、用上安全药品。进一步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和“拥军优属”活动。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能力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的基本准则,严格按照法律授予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履行职责,切实规范行政审批权、行政服务权和行政监督权,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主动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把政府建设成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014年工作任务
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实施项目建设带动投资持续增长,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地建设富裕和谐东河,着力落实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全乡经济社会平衡较快发展。
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021万元,增长15%;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1772元,增长15%;粮食总产5478吨,增长1%;农民人均有粮334公斤,增长1%;地方财政收入120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集中精力主攻产业的发展 按照“稳粮、兴畜、升茶,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今年,我们将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农业板块建设,挖掘农民增收潜力,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继续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示范基地带动的方式,大力实施产业开发工程;一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稳粮的基础上,形成了农业资源、畜牧、林果三大经济支柱,培育甘蔗、烤烟等新经济项目,今年在拉巴村种植甘蔗500亩,东河村、邦敢村争取种植500亩烤烟项目;二是林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加大采脂管理力度,同时巩固新种植核桃的面积,林下产业逐步扩大养蜂业的发展(达3800余箱),加强野生菌的管理;三是茶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应用生态茶园,加大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增加投入,提高单产和精加工档次,逐步打造适合我乡茶产业发展的品牌;四是在巩固现有的桑蚕种养殖基础上,支持新发展的农户;五是积极培育扶持畜牧养殖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预计在河边村及拉巴村实施。
结合农民增收、粮食增产、优势生物产业推进计划和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等战略部署,把优势明显、市场广阔的特色种养殖业等作为现代农业发展重点,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抢抓政策机遇,加快项目建设,加大项目储备,积极争取上级更大支持。
一是争取开工实施三道箐水库和掌月寨大沟建设;二是启动“兴地睦边”项目;三是完成乡政府干部职工40套及乡中学和乡完小各12套的公租房建设;四是积极争取村组公路通达工程建设,提高公路等级;五是做好拉祜传承点前期规划,在拉巴村建设民族文化传承示范村,着力打造和弘扬“拉祜文化”品牌,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实现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产业化发展;六是加大村组活动室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巩固农村基层组织阵地,让群众有学习、开会、议事、娱乐、就医的地方;七是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为主抓手,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助推乡域经济跨越快速发展,同时以贫困村产业开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力技能培训为工作重点,大力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着力实施好“安居温饱工程、基础设施工程、产业发展工程、社会事业发展工程、素质提高工程、生态能源工程”等六大工程;八是全力做好东河乡生态茶园改造工作的后期管理,保证好茶园遮阴树的成活率和配套树种;九是加快村庄规划工作,更好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做好以民生工程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是抓实“三农”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加强农业科技和农机推广运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推广杂交玉米、杂交水稻10000亩,冷凉水稻良种7000亩,规格化栽培2000亩,电脑农业200亩,测土配方施肥5000亩,粮食播种面积15500亩,总产量5000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实施掌月寨大沟建设。实施好人饮安全工程,解决1.4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积极争取实施整村推进项目。
二是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认真落实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推进边疆解“五难”学科技难惠民工程,不断加强科普知识宣传和科技推广应用。推广科技试验示范,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000人次,科普宣传8000人次。
三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大贫困学生救助力度,同时加大对学生辍学和逃学监管力度。进一步抓好校舍改造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和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是积极开展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力争参合率达到98%以上,使农民就医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卫生设施的投入,加强村卫生室管理,确保新合资金的安全。进一步加强农村预防保健队伍和妇幼保健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加大艾滋病知识宣传力度。五是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大力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全面实现人口的均衡发展。
六是加快发展民族文化和广播电视事业。加大民间文艺表演队的管理,挖掘民间文艺潜力,表演形式上多出精品。做好已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户户通”工程的维护工作,巩固广播电视覆盖率。有效解决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
七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各项体系。认真做好救灾救济、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养老保险、优抚工作,重视做好困难群众生活安排,确保受灾困难群众、低收入群众和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出问题,继续实施民生工程,支持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四)抓实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更大改善
抓好天然林、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保护,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工作,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实施好植被恢复、生态恢复、义务植树等工程造林,培育后续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好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使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五)以强化法制建设为载体,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扎实抓好综治维稳工作。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思想,强化维稳责任意识,以创建“平安东河”为抓手,围绕“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琐事不出组、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工作体系、机制,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对重点人员要进行帮助转化教育,防止重大刑事案件的发生。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加强信访工作领导。落实信访责任制,完善信访处置机制,排查社会矛盾,切实解决信访问题,把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六)加强自身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始终牢记人民给予的重托和希望,加快廉政建设,行使行政权力阳光运作,始终牢记历史赋予的使命和重担,建设高效职能政府,以政务公开为重点,打造阳光政府。以为民办事为平台,打造诚信政府。以转变职能为动力,打造服务政府。以惩防体系为依托,打造廉政政府。同时积极投入“四群众、三深入”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深入实际直接联系群众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