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道德失范
新闻道德失范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有些新闻媒体及新闻记者不同程度地违背职业道德准则的行为和现象,影响了新闻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新闻记者工作中职业道德失范的行为和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从完善立法,加强新闻记者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健全新闻单位内部约束机制和加强社会监督方面就如何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一些见解。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它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事业获得飞速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新闻媒体及新闻记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背职业道德准则的行为和现象,影响了新闻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如何有效的防范和守住新闻道德底线,是摆在当前广大新闻记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新闻记者道德失范的表现
当前新闻队伍职业道德滑坡和行为失范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偿新闻。把新闻产品完全商品化,实行以金钱为中介的新闻买卖。如有的记者报道新闻索要钱物,或者以收费方式向会员单位提供新闻报道支持,搞变相的“有偿新闻”。使新闻报道偏离了客观性、公正性和真实性,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侵害公众的利益,误导社会公众。
2、贪图享乐。有的记者通过采访会光顾各种名目的新闻发布会、招待会、开业及庆典。于是,出现了一些记者对“吃喝”、拿“红包”和“进宾馆”的热情远大于采写新闻。写出的稿子充斥着空话、大话、套话、废话,以偏概全。导致不愿下基层和艰苦地区采访,整天浮在表面上,把被采访单位提供的通稿改头换面,标上自己的名字便当作新闻来发表。
3、收受礼金或“封口费”。记者心安理得地接受被采访对象提供的各种好处,如收受红包、礼品等。更有一些记者,收取被采访单位的 “封口费”,严重的影响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
4、撰写假新闻。出于各种原因,漠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将新闻事实做以夸大,一味追求轰动、刺激、煽情的效果,在报道中无中生有,这不仅直接玷污了新闻媒体的形象,也辜负了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
二、新闻从业者道德失范的原因
1、经济利益的驱使。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强大的冲击,部分新闻工作者受其影响,忽视了“国家利益”、“政治利益”、“群体利益”,只求自身眼前实际利益,放松了对自己素质和职业的严格要求。
2、新闻行业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问题。任何行业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我国尚未走向规范的新闻媒体行业,因为其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和权威性,在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更容易滋生腐败,其一句简单的评论就可以决定一家企业的生死。同时我国的新闻媒体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其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这种比较特殊的地位也容易出现行业不正之风。
3、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强调:“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要或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但仍有记者将其视为一纸空文,我行我素,屡屡犯禁。有的媒体主管部门对记者操守的管理存在盲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未够完善,一旦记者出现了事故也只能听之任之。
三、加强新闻从业人员道德建设的策略
1、加强新闻记者自身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采访活动中,记者要公正无私,要按照新闻价值的标准来选择、衡量,不能把个人偏见、个人好恶和个人关系带到工作中来;其次坚持主持正义和真理,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新闻记者应该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在采访活动中,记者会经常接触到社会上的矛盾冲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称职的记者,要以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以除恶扬善、扶正祛邪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坚决同那种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以及错误言行作斗争;再次是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说真话,坚持尊重事实说真话的原则。
2.建立完善法规。把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纳入法制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目前,我国有关记者职业道德的法律还是一片空白,连一部行政性法规也没有,为此有必要推进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加快《新闻法》的出台,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立法,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行为进行严格界定,对违法行为追究其相应责任,从法律角度加强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约束。
3、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监督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推动他们端正行业行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进其职业道德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种快速、便捷的新闻记者身份查验手段和举报投诉渠道,可一方面有效地打击假记者的诈骗活动,另一方面对新闻记者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有力的监督和查处。同时,建立一个媒介等级信用评价机制,发假新闻多的媒介信用等级相应降低。在这种机制的制约之下,权威性强的媒介、从不发假新闻或者极少发假新闻的媒介就会脱颖而出,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支持,得到更多的信任。
4、健全新闻机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使记者职业道德建设制度化,是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保障。首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度的内容要细致周密,不能有漏洞,让人有空子可钻,不但要规定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而且还要规定对违犯规定的行为的处罚措施,使记者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其次是各级新闻单位的领导要按制度办事,把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使各项规章制度不至于流于形式;最后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对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和在新闻报道上作出显著成绩的记者,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表彰或奖励,对自觉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并在新闻报道上作出突出成绩者,应予以重奖,并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以激励大家献身于新闻事业。对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人和事,要根据错误的性质、情节轻重和造成的危害,分别予以批评教育、处分,个别严重者应调离新闻单位,对违法者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总之,在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今天,新闻已成为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闻工作者担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任务,要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树立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崭新形象。
第二篇: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的成因及治理方法的分析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道德失范的现象。本文分析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道德失范的现象及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强调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治理道德失范的治理方法。关键词:问题、道德失范、经济社会、治理
一、社会现状
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现存的四大文明古国,她的文明与美丽是不可否认的。众所周知,中国拥有自然纯真的美丽,富饶的神州大地上,一座座青山相连起伏,一朵朵白云山间萦绕,一条条河流奔腾融汇,一片片花海绽放芬芳,一阵阵歌声随风飘扬,这就是中国自然纯真的美丽。中国的美丽不只在于她的自然,而且更在于她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和传承不息的中华精神。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崛起令世界瞩目。然而,当我们为中国显著的成就骄傲自豪的时候,随之一些问题日益严重。曾经湛蓝的天空变得灰暗,曾经清澈的流水变得浑浊,曾经青绿的大山变得光秃,曾经放心的食物变得有害,曾经温热的人心变得冷漠,就连曾经应该尊敬的雷锋也被当成了“傻帽儿”,人们不禁的发问:这个社会是怎么了,让我们骄傲自豪的五千年传统美德和传承不息的中华精神哪里去了?在传播正能量的当下,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能小觑的,小问题的集合便是建设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大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折射出在社会发展的途中我们忽视了哪些东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是不争的事实。人们过度的获取自然的资源,从而获取利益,导致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追本溯源还是因为人们内心深处已经失去了约束自己的道德规范。还有很多问题,例如:景区内随处可见游客丢弃的垃圾、城市河道内肮脏恶臭的浑水等,很多时候道德与利益比起来已经是微不足道了。人与自然是如此,人与人亦是如此。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小品“扶不扶”就是最好的诠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温暖已经越来越淡薄,更多的是冷漠。雷锋精神是我们华夏儿女必须学习与传承的美德,但是不能否认,很多人把这种精神翻译成“傻”,可见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和传承不息的中华精神已经受到了严重的考验。
二、何为道德失范
在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和传承不息的中华精神严重的考验时,一个崭新的词语进入到我们的眼球里——道德失范。那么什么是道德失范?所谓的“道德失范”就是指旧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普遍否认,逐渐失去了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而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处在一种规范真空的社会状态中。也就是说社会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道德规范体系,个人行为丧失是非善恶标准,由不同的道德观、价值观相互冲突所造成的道德混乱和无序的现象。
法国社会学家E.涂尔干最早提出“道德失范”中的“失范”二字,字表意思是“缺少规范”。他所指的主要是一种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差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进一步发展了失范理论,他认为失范是一种“规范的缺席”,就是人们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缺乏广泛的认同,从而使社会规范丧失了控制人们行为的权威和效力。同时涂尔干认为道德示范是病态的,是外在的和约束性的道德控制的离散。默顿认为,道德失范是文化目标与制度手段的不平衡。简而言之,当人们能够用社会所肯定的手段以达到社会所认可的目标时,这时是平衡的,人们的行为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反之,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的缺乏等原因,人们不知道社会所肯定的目标是什么,或者有些人对这种目标不感兴趣,或者人们不重视达到这种目的所应该遵循的手段,这时社会规范的目标与社会所认可的手段发生不平衡,人们就很容易发生越轨行为。这种越轨行为,在我们当下社会就可以理解成我们所说的不道德的行为。
三、道德失范的成因
神州大地,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和传承不息的中华精神源远流长,为什么还会出现“道德失范”呢?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短短的65年里,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科技的腾飞,世界瞩目可见。但在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利益的催化,管理及制度的不完善,外来文化的冲击,教育和宣传只浮于表面形式,还有社会成员“知而不为”的心理等等一些列的原因,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信任危机等道德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发展道路上的阻碍。道德失范的成因,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经济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是导致道德缺失的唯一原因,但是它是一个事实存在的重要原因。不能否认,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是,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确实使得社会处于自由甚至混乱无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道德规范和法律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有许多的规范及制度需要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地去完善,还有许多的错误需要我们去改正。市场经济,经济为主,很多人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去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一些政府部门及企业的领导一味的追求高产,在权利下,工人们只能放弃了产品的质量。在收获经济效益及美名的时候,却忘了应对消费者起到的责任与义务。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生态环境问题、信任危机等道德缺失问题都是经济不断发酵的产物,这也说明当下社会还欠缺长效的道德规范及有力的约束制度。
(二)、管理及制度的不完善
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小品“扶不扶”,把有人摔倒了扶与不扶的问题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摔倒的人希望得到救助,理应第一时间有人来给予帮助,这是最寻常不过的了。可某些人利用同情心来诈取好心人的钱财,好心人不但没有受到感谢,而且财产和人格都受到了损失。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当社会制度不能长久有效的维护道德良知的取向时,好心人帮人救人被人嘲笑、质疑甚至诬告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温暖就会越来越淡薄,热心肠渐渐地变成冷漠。因为这样的道德成本真的太高了,而往往反诬的人却能得到丰厚的利益,导致了人们“知而不行”的现象频频发生。事实上,社会诚信的普遍缺失、假冒伪劣的横行,有很多的原因,但管理和制度的纰漏是其重要的原因。因此,有力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能确保帮助他人的好心人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这样人们才能由衷、放心和真心的去帮助他人。所以,和谐社会不仅仅需要道德在人内心上的约束和正确指引,而且还需要有力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作为外在的强有力约束。
(三)、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往来越来越频繁,中国的文化向外传播,同时大量的异国文化也涌向了中国。异国文化很大程度冲击了本土文化,不是否定异国文化的优点,而是说不同的社会环境应存在适合它的文化。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商业文化的前进,而商业文化很容易改变人们原有的消费观念、价值观念,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文化氛围随之产生。最为简单的例子,拜金主义的女孩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那拥有享乐主义的人,每天沉迷于物质世界,物质会慢慢腐蚀掉他的精神世界,在物欲追求的过程中不仅迷失了自我,而且大大增加了社会治安的负担。西方很多社会学家认为,物质主义文化使得人类沦落成一种物欲动物,物欲的膨胀,随时会使人逾越道德的底线或者忘记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社会文化价值观,那么是与非、曲与直、荣与辱、善与恶,人们不能分辨清楚,就会导致道德淡薄和道德缺失的后果。异国文化对本土文化有很大程度冲击不假,但是我们本土文化也存在一定问题,本土文化的不明确、储备不足都会让异国文化钻了空子。
(四)、教育和宣传只浮于表面形式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社会成员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上看,公众素质参差不奇也是现实存在的。那么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但现实社会中道德教育并不像学术教育那么的具体深刻,往往只只浮于表面形式,并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但家庭内部成员及社会成员很多时候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甚至用消极的负能量来影响正能量的传播。同时,正能量的传播不能简简单单的靠教育的手段,宣传也是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如今信息化社会中,媒体是一个宣传的好工具,但如何让媒体更多地发挥积极营造社会舆论的功能,是媒体应该深刻思考和践行的问题。人都有“从众心理”,而媒体就是“从众心理”的一种导向。所以媒体应大力宣传身边的道德楷模、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积极营造拥有正能量的舆论,而不是将很多负能量的新闻公布于众后就没有了下文,要利用舆论的压力和道德的批判将不良的社会现象加以改正。在道德楷模的领导下和舆论的氛围里,群众好心人帮人救人不会再被人嘲笑、质疑甚至诬告。
四、道德失范如何治理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失范的危害不能小觑。在经济社会的快速进程中,我们必须加强道德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不断地推进正能量的弘扬。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梦”离不开道德支撑,和谐社会一定是建立在良好而又普遍的公民道德之上。中国要发展、要前进,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同时还要依赖于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只有形成完备的道德建设体系,推进全社会的道德文明素质,“中国梦”的实现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道德失范的治理尤为重要,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加强道德教育的力度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向受教者灌输道德方面知识的同时,而且让受教者知道掌道德知识应该如何去践行。也就是说,必须教导学生具备道德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努力不懈辅导学生行为规范的实践。这才是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加强道德教育的力度,首先,教育应从主导人群抓起。我国青少年人数占全国人数三分之一还多,而且青少年是我国发展的希望,是中国未来的主导者,他们的道德教育一定程度决定了我国未来社会道德发展的导向。除了青少年,领导班子也一定程度决定了道德发展情况,领导班子起到了领导带头的作用。所以,加大对主要人群的道德教育,能起到积极地推动正确道德规范向导作用。其次,注重教育的方法。道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的教育,我们可以利用媒体的全面性,对全民进行道德教育。电视中,由影响力较大的影视明星主演的公益广告和动画公益短片,都是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还有道德楷模的评选及宣传,不仅能引起学习道德的浪潮,而且能诱导群众地域性自豪感,更有利于正能量的传播。
(二)、完善道德制度体系
很多时候道德制度的缺失,使得帮人救人的好心人财产和人格受到了损失。那么加强道德建设,必须要建立健全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通过明确的制度形成强有力的外在约束。十八大结束后,很多地方都起草并通过了“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大大的保证了救助人的合法权益。完善道德制度体系,首先,保证制度的合理性。制度的不合理,会诱导群众不道德的行为,也给了不道德之徒趁虚而入的机会。其次,加大制度的惩戒力度,建立相应的惩戒制度。对不文明行为施以严惩,是很多地区的普遍做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文明行为还是屡见不鲜。例如酒驾,自从加大了对酒驾的严肃处罚,酒驾下降了近50%。在道德制度的约束力和惩戒制度的威慑力双重保障下,人们会更加重视生活道德。所以建立失德违法行为的惩戒制度,适当的将道德上升为法律,用法律来支撑道德建设,是很重要的。
(三)、全民共同努力
道德建设需要全民共同的努力,不仅仅是普通公民,而且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共同奋斗。政府有着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政府的威信和公正,有利于正确道德观的发展导向。而且政府作为各项制度的编织和实施者,有权利加强违反道德制度的惩治力度,严惩违法乱纪行为。社会公益组织,积极组织社会成员参加各项道德实践活动,落实了道德教育的目的,也使正能量在社会中不断弘扬。作为普普通通的公民,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树立道德使命感,用他人的行为鞭策知己,用自己的行为约束他人,进而形成全民道德的良好氛围。三者要多沟通、多实践,唯有三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建设一个道德的社会。
总之,德是根,物是花,厚德才能载物,神州大地才能繁花似锦。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将核心主义价值观归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正是我们心之所向的道德社会。
第三篇:网络道德失范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干预
摘要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步伐越来越快,特别是网络也紧随其后,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成为人们日渐需要的重要工具。而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更是不陌生的熟悉人,在大学校园中,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不会缺少上网的经历。但是就像常人说到的那样凡事都有两面性,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不可详述的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危害,这就是引起大家广泛关注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网络道德的失范引起了大学生道德思想、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歪曲。此文预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现状、原因分析,阐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状;原因;隐性教育
网络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一个崭新的世界,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之大,信息之多,信息之复杂是我们有时都不可想象的。尤其对大学生来说,网络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网络信息内容纷繁复杂,除去有利信息以外,它还充斥着各种不科学、不健康的内容。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机会接触和传播这些低俗的内容。在接触和传播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的不健康发展,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给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坚持素质教育就要坚持德育为先。当代大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体,他们对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多,拥有较强自主性,从心理上排斥传统的说教命令方式,现行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仅在突破教育对象的心理防线方面存在缺陷,而且在教育范围的影响广度方面也存在局限性。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够有效地减轻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全面覆盖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多方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现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同时也能与显性教育共筑“合理构架”。因此,如何从隐形教育入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逆转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分析
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积极参与分子,极度活跃分子之一,与网络接触的时间长、范围广。尤其是大学生的品性与行为正处于不断的变更时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干预,进而在网络世界中产生违纪违德行为,甚至牵引到现实生活中,彻底改变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值得大家的重点关注。
(一)何为网络道德失范
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是以善恶为道德行为评价的基本标准,进而对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进行调节的规范。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归根结底,它是由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而,社会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观念会随着时代、阶级和文化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随着网络的兴起,道德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社会中,也逐渐渗透到网络社会中。网络成为伦理道德的载体,网络“简而言之,就是指建立在现代计算机与通讯技术基础上的因特网(Internet),又称国际互联网或互联网。”借此,网络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即网络社会。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发展,使道德教育从真实的现实社会转入到虚拟的网络社会,网络道德己经成为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
然而,网络道德自主性的增强,突破地域限制的特点,使得网络道德与现实既有道德在融合的基础上又有不可忽略的矛盾,从而引起网络世界出现了纷繁复杂的网络道德问题。网络道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网络道德失范。它是指“网络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和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网络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和失序。”[2]就网络道德问题的内涵而言,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与网络技术和网络道德规范密不可分。就目前而言,虽然国内外制定了相关的网络道德原则和网络道德制度,但是,这些道德原则和道德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而宽泛的,目前还未对各个网络参与者的上网行为做出具体而详细的规定和限制。网络技术所造就的具有即时性、隐蔽性、虚拟性、广域性、信息无国界性和海量性等特征的新的人类生存环境,在这一环境下,人们的伦理道德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而大学生作为网络
[1]的积极参与者也不可避免的在网络世界中产生道德失范的行为。如大学生上网时间过长导致对网络的迷恋、网络qq聊天中隐瞒或欺骗行为、网络语言攻击、未经他人允许盗取他人账号或偷看他人隐私、抄袭他人著作等不良行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净化网络环境,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网络在改变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使人们出现了道德责任感缺失和道德冷漠的现象。其结果便是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所谓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性行为,行为程度和性质从网络失德到网络违法直至犯罪。[3]网络的便利和快捷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成为不可或缺的紧需工具。但大学生对网络的不合理使用同样也产生了很多的道德失范问题甚至是违法犯罪问题。
1、网络道德信仰淡漠化
信仰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信仰是人的心灵被某种主张、说教、现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从而在意识中自动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价值体系。”[4]道德信仰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和评判标准。网络的匿名性和交互性,使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自由扮演和转换自己的角色、体验多样的生存状态。由于摆脱了传统权威规范和媒介信息传播模式的束缚,西方国家凭借网络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非主流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对我国道德理想信念的信仰。2008年11月,某高校大学生严某通过笔记本电脑撰写了两篇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文章,其后,他又拍摄、制作了自己宣读这两篇文章的视频,并将其粘贴到某论坛上。随后,严某又在武汉开通“蚂蚁复仇者” qq群,通过这些群成立“中国人民党”并自封党主席,在网上发布反动言论。最后严某因涉嫌传播反动言论罪被我国公安机关严厉制裁。大学生通过网络宣传反动言论,传播腐朽、堕落封建迷信思想或邪教言论的行为,体现了其对社会主义的道德信仰不坚定,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网络道德情感冷漠化
网络交往的间接性和以符号性为特征,人与机器的频繁接触代替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人同他人、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系。针对qq聊天或者游戏中隐满或欺骗行为的原因分析,62.2%的大学生仅仅是处于安全意识,显示了其对他人交往情感的冷漠。2009年7月16日,一网友在百度某贴吧中,发了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贴子,数小时之后,将近40万网民回复了该贴子,网友称其为当今网络第一神贴。从发帖人的主观愿望出发,这一帖子事实上并不是为了表达发帖人的某一观点或情感。人们都在探讨为什么这样的恶搞贴子会被疯狂地转载,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上网时出现孤独、无聊和寂寞的心理。网络道德情感的冷漠化、无聊化,经常使大学生在网上恶意攻击他人、互相谩骂,久而久之,这些不文明的道德行为就容易形成网络道德行为习惯,而这种不良的上网习惯则会使群体观念越来越淡薄,也极易使其道德评价标准出现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双重标准。道德评价标准的双重性又易导致其道德人格的多重化,这种多重人格也会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来,并产生不良的行为后果。
3、网络责任意识薄弱化
2004年10月,成都某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章某,利用学校提供的便利条件,在自己的校园网个人空间建立了主页,同时将一境外淫移色情网站的网址,链接在自己的主页上,并大范围的转发给同学,使同学的生活和学习受到不良影响。最终张某因非法链接境外淫移色情网站被公安机关拘留。当代大学生利用互联网非法链接暴力、色情网站,并转发给他人的案例说明了其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匮乏。康德认为,“只有处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5]在众多信息充斥的网络社会里,当代大学生极易忘记自己对其他网民应负的道德责任。他们认为网络社会是极端自由的,自己的各种需要可以不断获得满足,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可以免除惩罚,在网络空间中可以为所欲为。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弱化,易导致当代大学生对我国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藐视,易给他人带来伤害,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因而,我们要注重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
4、网络不文明行为泛化
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不良行为屡见不鲜。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暴力以及偷窥他人隐私等。据调查14.3%的大学生有意无意地查探过他人的隐私。10.2%的大学生当看到网上色情图片或网站时会选择看看里面有什么。2009年5月26円,在校大学生萧某在网上发帖称,其在知网下载了两篇硕士论文,这两篇论文的整体框架基本一致,不同的是论文抄袭者仅把抄袭论文的地名改了。该贴一发就引起了网民们的热议,学校指出如果论文作者的抄袭行为属实,将根据国家关于学位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这一案例说明了部分学生的网络学术道德的丧失。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是其网络不道德行为中突出的一个问题。“学术道德就是指学术人在参与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时所遵循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6]大学生是我国学术发展的后备力量。网络技术的即时性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给大学生进行学术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购买学术论文,剽窃、抄袭他人著作,任意篡改他人著作中的数字信息、聘请网络枪手等等。有的学生甚至还利用互联网进行不法活动。例如网络欺诈、盗取他人财产、滥用信息技术制造和传播病毒、散步虚假和有害信息或诽谤他人等等。有的行为还给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严重的隐患。因而,我们要建立健全网络法规建设,约束大学生的网络不道德行为,减少危害所带来的损失。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
1、周围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现代社会虽然总体发展越来越好,但也不乏瑕疵。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情的冷漠,传统道德观念受到严重的挑战,并逐渐在人们的心中淡化。老人倒地,看到就应扶起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在当今社会却引起广泛的讨论与争议,现在人们在决定扶与不扶之前都会做很久得挣扎,甚至挣扎过后决定不扶。众所周知的小悦悦事件就深刻反映了人情的冷漠与道德观念的弱化。受市场经济不良因素的影响,各种各样的欺诈行为屡见不鲜。当今我国社会道德环境已遭到严重污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根基逐渐动摇,道德观念模糊,对原有的传统道德观念也产生怀疑。
除受现实大环境的影响以外,网络环境的复杂与混乱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也极为重大。当代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娱乐,网络娱乐节目、影视作品含带了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大学生受此影响,思想开放,追求自由,就逐渐排斥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除此之外,网络言论的虚拟化、空间化、大范围的自由化,导致网络言论混乱,“畅所欲言”,长时间与网络不良言论的接触也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思想发生变化,甚至产生违纪违法的思想。
2、大学生本身缺乏自控力与是非判断力
人类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等客观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又要受到人的身心发展状况等主观内部因素的制约。当代大学生出现和存在的网络道德问题,与其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的特点直接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值经历生理发育过早,而心理发育相对落后的特殊阶段,他们生理、心理发育从不成熟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其自身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还比较薄弱。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步性,致使部分大学生放纵了自身德性系统中劣性因素的萌生和泛滥,从而做出一些有违网络文明发展的失范行为。
理因素以外,大学生对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也存在不足。当代大学生的某些网络不文明行为,表现出了大学生对网络上的错误和迷惑信息、诱惑信息的选择、评价能力的薄弱。网络时代是信息网络化、数字化和符号化的时代。在信息海量化的网络世界中,人们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觀别和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就将被时代抛弃。因而,培养网络主体检索、选择和有效利用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成为网络参与者必备的能力。
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引发大学生出现网络失范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网络自律能力的欠缺。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7]由此可见,道德问题的出现是与道德主体的自律能力紧密相联的。道德从本质上讲,就是道德主体把外在的道德要求、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认同的道德责任,并按照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原则进行道德行为,也可以说道德本身就是一种自律行为。网络社会他律的作用被减弱,网络社会秩序的顺利进行,强化了道德主体的网络道德自律能力。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出现网络道德问题,原因就在于其对网络非道德行为的理性控制和约束能力较差。
3、网络技术的不完善
在网络空间里,大学生们可以隐去姓名、年龄等个人关键信息,在网络“黑 箱”里肆意地进行虚假角色扮演。一些网络技术水平较高的大学生隐秘地侵犯其他人的重要信息。网络技术滥用是网络道德失范发生的客观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网络缺乏对不良言论、非法网站的监管技术,让网络世界信息混乱无序。
4、针对大学生网络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制度还没有统一、具体的条文规定。有 些学校建设的网络德育平台,由于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欠缺,未能充 分发挥宣传和教育功能,学校和社会很难及时发现和干预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当然,除上述原因之外,学校、家庭网络价值观引导监管不力;传统道德观念宣传、强化不到位、网络道德评价体系不完善也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干预措施
当代大学生传统道德观念模糊、对道德标准认识不清,并在网络世界中产生网络道德的失范行为,这就需要引导大学生规范自己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鉴于大学生对生硬死板的显性教育的排斥,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把教育的意向和目的隐藏到学生周围的环境与特定形式之中,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的内隐性、丰富性、多样性、愉悦性、持久性等特点。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上以显性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方法极易让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形成矛盾,从而产生激烈的对抗,让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在这一新形势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二)具体干预措施
1、以生为本,充分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的呈现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学生是学校的主体,那么学校就应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生为本,打造良好教育基础。(1)丰富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大学精神、学校传统以及校园文化活动、文化环境的总和。它是校园内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体现,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文化通过文化的渗透机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育人功能,对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道德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
首先,校训是我们建设一所大学的理念、思想,对学生无不留下深刻印象。校训的德育作用,就在于能促进个人价值内化,使之成为一种心理定向,有意或无意地按照它的基本精神来塑造自己,这是一种最为宝贵的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前,清华大学的校训为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把校训改为 “严谨治学,勤奋学习,自强不息”;后来又改为 “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这些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校训正反映了清华大学以人为本、注重素质、孜孜以求、永不懈怠的校风。高校一定要把校训建设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用好、用活这样一个隐性德育的法宝。
其次,健康的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其核心就是学校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观、生活观、审美观。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中最为活跃、最具教育意义的因素,它巨大的隐性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校风作为校园环境中的软环境,它是一所高校的师生在共同的教学、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较大惯性的群体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风尚,以及由此对象化了的物质和精神风貌的总和。良好的校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同化,潜移默化地规范、约束着他们的行为,并内化为自身素质,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课堂教育是校园文化育人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言传身教、师德风范会直接使校园精神在师生中产生共鸣,一定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2)丰富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它是教育理念的物化,蕴含着精神和价值的取向因素。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直觉,把握校园物质文化的本质内涵,从而与校园物质文化建立一种非功利的精神和价值呼应关系,进而得到一种精神满足和价值取舍,最终使自身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因此校园物质文化具有独特的隐性教育功能。高校校园建筑应合理布局,建筑风格应整洁大方,以增强建筑的文化内涵。如设立富有感召力的雕塑,用建筑自身的文化来培育和强化学生道德观念、道德价值。
(3)规范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制度文化是重要的隐性德育资源,在教育实践中,这些因素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的影响往往是普遍存在但又是经常被忽视的。一方面,要提高教育管理制度的民主性,学生是一切活动的主体,隐性德育的实施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接受态度、接受能力。目前高校的规章制度虽非常完善,但管理效果却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学校规章制度的制订往往只重视制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而忽视了制度的可行性,忽视了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管理的公正性。在学校内部,教育管理者的人格因素,包括教育者的品德、民主公正意识,是决定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育管理中,要提高制度执行的公正性。
2、合理安排各科课程,充分发挥其德育作用。
各科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情感气质、师生关系、仪表外貌等,都蕴含着丰富的隐性德育因素。这些因素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不可言语的感化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以合适的方式向学生呈示这些德育资源,并努力创造和挖掘各种潜在的德育资源。道德教育资源在它未被学生意识到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并没有成为现实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在对各学科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科的历史、现实角度出发,让德育因素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并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德育资源,把德育因素融入到教学、实训和科研中去。
3、要充分合理利用各种信息平台。
当今信息平台包括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新兴的网络空间、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能够承载各类信息的活动方式和物质实体。各种信息平台不仅能以隐蔽的方式传播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点和社会规范,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极大的影响,而且它覆盖面广,深入社会的每个角落,能影响到每一个大学生。尤其是新兴的网络空间和手机短信、微信、微博,因其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生活伴侣”。因此,必须加强各类信息载体建设,以使更多的大学生接受到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一方面要重视传统信息载体的建设,如精心选择、订购一定数量的有利于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报纸和杂志,经常利用校内外广播、电视等媒介传播先进人物的英雄事迹;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活动的特点,加强新兴信息载体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戴永明.蒋恩铭.网络伦理与法规丨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17-11 [2]汪少波.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与对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2): 117 [3] 徐云峰,《网络伦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参见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devise/devisel.aspx?id=60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丨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5 [6]沈曦.大学生学术文化的构成要素m..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3(II)[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1995: 119
第四篇:国家公务员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国家公务员道德失范分析及对策研究
(期末考试论文)
课程名称: 行政伦理学
任课教师: 刘吉昌 专 业: 行政管理
年 级: 2009级
学生姓名: 孟繁星
摘 要:在社会主义国家,在人民把权力移交给人民代表和公职人员以后,以权力腐败为突出表现的违背权力道德的社会问题仍难以避免。从某种程度上动摇了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分析公务员道德失范问题的现状与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要求,是当前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失范;原因及对策
公务员是公共管理组织或个人,它泛指国家行政机关中行使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所有工作人员,具有道德主体性的行政人,它要进行价值选择、承担伦理责任,要对相互冲突的价值之间进行选择与取舍。
不容否认,在社会主义国家,在人民把权力移交给人民代表和公职人员以后,以权力腐败为突出表现的违背权力道德的社会问题仍难以避免。诚如江泽民同志在第七届国际反贪污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权力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里,无论是在哪种社会制度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危害着社会和人民。”
一、我国公务员道德概述
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之中,政府信用处于核心地位,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其他组成部分起着表率和示范作用。而公务员是政府的主要组成人员,是行政活动的主体,公务员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和威信。
公务员的道德是指公务员在执行国家公务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思想政治立场和道德原则,也指公务员在职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道德心里和道德品质。公务员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务员道德有着不同于其他职业道德的特殊性。首先,公务员的思想道德对于其他道德具有表率性。公务员行使国家权力,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公务员的道德状况直接影响其他行业的思想道德状况。其次,公务员道德是以公众评价为尺度。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是否遵守道德要求,是否诚信,应该有一个评判的标准。如果是从公务员内部进行评价未免有失公允,而由公众进行外部的评价更能体现其客观性。最后,公务员道德具有政治性。公务员的思想道德与政治相互渗透和影响,公务员的思想道德既是政治性的思想道德,也是思想道德化的政治。
二、我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现状 1.公仆意识淡化 公务员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者,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并且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可在新形势下,有些“公仆”的公仆意识却渐渐淡化了,这些公务员脱离群众,不为群众办实事,好说空话,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等等。2.个人利益至上
现阶段,一些公务员不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一事当前,首先考虑个人利益,或是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不能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上级也下级、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有的公务员对中央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3.求稳怕乱,不思进取
一些公务员守成思想严重,不是把心思用在怎么样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上,用在发展上,而是力求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不出差错,所以就机械的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这些同志工作中瞻前顾后,不仅不能创造条件加快发展,而且与各种到手的机遇檫肩而过,严重挫伤了当地群众的积极性。4.以权谋私,败坏党风
有些公务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大搞权钱交易,收受贿赂,贪赃枉法,使腐败现象蔓延。公务员权力腐败,严重败坏了党风,污染是社会风气,是近年来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
(二)我国公务员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1.受历史根源影响
我国封建专制历史漫长,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统治者把儒家思想作为教化人民的工具,要求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要遵守儒家的思想道德规范,可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在行政过程中的随意性是相当大的。道德原则对他们来说是形同虚设,只是统治人们的工具。这一不平等的道德现象至今仍对我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确立了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制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随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道德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复杂的大环境中,政府机关的作风被败坏,公务员的道德水平严重降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按照自己的意志参与政治、经济生活,在社会资源配置中扮演全能角色,而在之后的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转型期中,各级政府的道德观念适应不了经济体制变化的需求,造成了公务员道德水平低下的情况。2.受传统行政道德观念的影响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直接参与经济活动,造成了权力垄断的长官经济,以官本位为导向的传统行政必然阻碍以法制为基础的现代行政道德观念的发展。在传统观念支配下,行政活动成了获取权力的手段,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掌握的权力越大,获得的利益也越大,政府是全能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3.行政体制自身的影响
计划体制下长期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职能泛化,行政无程序,监督无法规。一段时间里政府人员普遍下海经商,行业特权普通化,法人犯罪猛增。作为行政主体的国家公职人员处于二难境地,如果拒绝组织行政授权和行政命令,就可能被解职或调离岗位,如果接受使命,经商下海,权力经商的后果只能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危害和灾难。
4.受行政管理体制主体社会价值取向偏颇的影响
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是一个历史过程,道德规范难以形成完整而成熟的体系,行政道德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行政管理主体对行政道德准则与规范的理解与认同出现偏颇。有的公职人员只是以所属社会集团的利益做道德评价标准,以至发生角色冲突。一方面公务员以公民身份去从事行政行为,造成行政失职,行政不作为。另一方面公务员以公职权力从事公民个人行为,行政越权,是非混淆,善恶难辩。表面上礼让谦恭,实质上勾心斗角,失去了尽职尽责、施展才华、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判断是非和规范行为的能力,丧失了国家公务员的身份、责任和使命。5.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市场经济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为个人平等竞争冲破旧体制下的人身依附关系提供了经济基础,优胜劣汰法则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但是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效应诱导了权力市场化、人情市场化、人格市场化倾向,形成了以买卖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特征,交换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把人品、良心、知识、能力、友谊、爱情等统统看成买卖关系。当官就是为了发财,贪图享乐,由社会公仆变成了社会主人,导致行政道德失范。6.法制建设滞后、司法腐败以及法制领域失范
现代化不能离开法制化,但是我国长期实行人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罪与非罪,合法与违法界限被严重混淆。行政道德不能仅仅靠教化系统,还需要法律法规来纠正失范行为。在需要规范而缺乏规范、需要法律而法律稀缺的情况下,法制观念淡薄者认为法律有隙可钻,有机可乘,不惜以身试法、践踏法律,导致各种丑恶现象屡禁不止,违法犯罪现象蔓延。
三、我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治理对策
(一)加快以限权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与行政道德失范的实质,就是行政管理主体改变公共权力的性质,进行非公共活动,以达到私人或小集团的目的,从而干扰和破坏了公共合法的社会资源与价值的分配过程。因此加快以限制政府权力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是治理行政腐败与行政道德失范的根本出路。首先应当确立有限政府的观念,即承认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要对政府的规模与结构加以限制,改变党政同构,机构叠床架屋,有效地防止政府机构的无限膨胀。其次,要对政府的行为方式加以限制,克服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法不分、政商不分、军商不分、政社不分的现状,尤其不应该把社会团体政府化。杜绝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直接介入经济活动、从事赢利经营的不良现象。再次,建立、健全公民参政、议政、督政的制度化渠道,改革干部人事的选拔制度,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实行竞争选举,保障公民参与国家管理事务的权力不受干扰。
(二)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构建制度伦理
行政法律制度的建设构成了我国当前行政模式的取向,也直接决定着行政伦理道德的状况。公务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仅仅靠其自觉是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要把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法律化、制度化,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制度伦理的优点在于:制度成为人们活动的出发点,而这个制度是按照某种道德要求塑造起来的,道德要求作为一种规则、习惯被固定下来,从而对任何人都构成了强制性的约束力。
(三)健全公务员道德监督机制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必须有强制力的威慑和有力的社会监督。监督机制能弥补法律的不足,有着法律所不能替代的功能。良好的道德和习惯只有在外在监督和内在修炼综合作用下才能养成。我国目前的监督机制是多方位的,有一定的规模、程序、方法和规则,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分工不合理、不清晰,缺乏权威性和协调性,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这也是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的重点之一。所以,公务员要自觉的而不是被动的,虚心而不是抵触,真实而不是虚假地接受八小时之外,来自社会团体的、人民群众的、新闻媒体的批评和监督,增强行政组织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民主化,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我国的行政监督主体不仅有行政组织自身,还有政党、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公民和社会舆论。首先,应当使监督机构保持独立性。其次,充分重视民众的舆论作用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实现多角度的立体的监督。最后,应设立专门的公务员道德管理机构对公务员的道德进行监督。
(四)塑造健全的行政人格
在伦理学中,人格就是指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综合,也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行政人格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区别其他从业人员的内在规定性,是公务员的伦理品质、伦理境界以及他本人所接受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的总和。公务员健全的行政人格包括科学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等等。塑造健全的行政人格首先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行政理论素养。在强调教育灌输和伦理培训的同时,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在提高个人品位和修养的同时,提高公务员本身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更有利于塑造健全的行政人格,完善公务员道德的建设。
(五)培育良好的行政组织文化
公务员道德建设不仅要提高公务员的道德理论素养及个人的道德自律意识和责任感,尤其要注意酿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和组织氛围,创造有利的行政组织环境。每个公务员都处于一定的行政文化氛围之中,受行政组织环境的影响。积极地行政组织文化有利于公务员道德的建设,消极的行政组织文化对公务员道德建设有阻碍的作用。所以要本着批判的精神继承传统的行政组织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净化公务员道德培育的土壤,充分发挥行政组织文化的积极作用,激发公务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公务员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六)建立道德激励机制
过去,我们只重视道德义务的存在,忽视了道德作为一种权利的存在价值,从而使对行政伦理的过高要求成为一种形式。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惩罚不道德之人,同时也要奖励和褒扬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给予其一定的加薪、升职等条件,通过媒体的宣传和赞扬,激励公务员遵循道德的要求,提高公务员行政伦理状况。
参考文献:
[ 1 ] 顾栋.关于加强行政道德建设的思考[ 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1).[ 2 ] 孟昭武.浅议行政权力的亲和性和强制性[ 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1).[ 3 ] 宋惠昌.科学与道德:行政权力道德化质疑[ 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1).[ 4 ] 张康之.对“公共管理伦理学”的历史可能性的证明[ J ].社会科学研究, 2006,(2).
第五篇:大学生道德失范及矫正措施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大学生道德失范及矫正措施
姓名:卜佳琪
学号:11141207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应用
班级:11计2S
大学生道德失范及矫正措施
摘要:爱因斯坦曾说,人类最需要的努力,是在我们的行为中追求道德;我们内心的安定,甚至我们的生存都离不开道德。只有道德的行为才能给生命以美好和尊严。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表现在社会道德领域就是道德严重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势必影响到大学校园内的莘莘学子。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正日趋严重。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除了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外,更关键的是当前大学生道德观的缺失。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失范,矫正措施
引言: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代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缺失,并且由此而引发的不良事件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小到大学生公交车上不让座位、该排队的不排队,大到打架、做二奶、杀人,都引起了社会的大讨论。我们不能否认我们的很多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是不敢恭维的,也不能否认那些媒体的报道是真实的,其实只要你到校园里一走,你就会发现道德失范的行为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满地皆是”。但是这仅仅是少数的人,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这样,个别学生的道德水准是让人担忧的,但总体上来说,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思想较以前来说还是有所下降。一.什么是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的含义有很多,而大学生道德失范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的行为现象。[1] 二.大学生频现道德失范现象案例
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社会上是高层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是我们社会的精英,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大学生的努力与拼搏。大学生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人们将他们定位为“祖国的花朵、民族振兴的力量”。但是,或许是应了那句老话“不堪承受之重”,如今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人们评价大学生的诟病中最严重的一种。(1)诚信缺失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儿园小朋友占84%,小学生占51.3%,中学生占20.1%,大学生占0.48%。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净洁无瑕。随着接触社会,童心受到社会的玷污,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匮乏,到大学阶段达到了不诚实的最低点。
山西大学一位辅导员说,一名2010年入校的学生为申请贫困生名额,谎称父母双亡。因时间紧迫,辅导员未来得及核实就将该生认定为贫困生。不久这名学生请假,称父亲生病住院,老师追问他所谓的“孤儿”身份,他才实话实说。
“有些同学是非观、价值观淡漠,社会不良风气在校园里也明显增多。”山西某高校一名学生说,计算机、英语等各类等级考试作弊行为已屡见不鲜;评优、选干和贫困生评选中,有些学生弄虚作假欺骗组织,有的甚至让家长出面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
(2)被推三阻四的隔离宿舍
曾被评为山西省高校十佳的某高校张老师深感对一些“90”后学生束手无策。甲流传播高峰时,部分“90”后学生对隔离宿舍安排一事群起抵制,令他至今仍感愤愤。
2009年甲流传播高峰期学校发烧病例较多,由于学校医院容量不足,校方决定每个学院的每个年级设一个隔离宿舍,以集中发烧学生,避免交叉传染。
这件原本简单、在以往大学生看来“义不容辞”的事,在“90”后大学生们身上落实起来却格外艰难。“80”后为主的三四年级积极响应,“90”后学生们则推三阻四。
“质问不是问题,但大学生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平日里和蔼的张老师不由得火冒三丈,因时间紧迫,他强制执行。
难题并未结束。隔离宿舍内未发烧的3名学生不愿搬离,张老师再三劝说才搬走;之后,接收这3人的宿舍又纷纷抗议,拒收来自发烧宿舍的同学。
“这次事件折射出一些‘90’后大学生自私、集体观念差等问题。”张老师说。(3)马加爵事件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6幢317号宿舍发现4具男性尸体,经查死者是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的4名学生,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和龚博。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在之后的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后认定,4人的同学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而此时马加爵已失踪数天。
马加爵1981年5月4日出生,今年不到23岁,杀人手段却极其残忍。警方发现尸体死亡原因都为脑部钝器击打所致。
2月24日,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3月1日又向社会公开发布了通缉令,悬赏20万,查缉马加爵。此后,曾有10来个“疑似”马加爵,经指纹指认或DNA测试后被否定。
据介绍,马加爵平时爱踢足球和打篮球。四个死者中,除龚博住在另一幢楼外,马加爵和唐学礼、杨开红同住第6宿舍楼317房间,邵瑞杰则住在隔壁的316室。五个人同级,常在一起打球。据同学说,马加爵生性比较粗暴。平时打球,只要有人踢不好或无意间踢到他身上,他便会动怒,有时甚至翻脸骂人。马加爵有几个广西老乡以前常来找他玩,后来渐渐不来了。还有同学回忆,马加爵以前经过316室,只要听到里面的音乐声大一点就会破口大骂。有一次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动了马的东西,马发现后便一直记恨在心,从此不再理睬该同学。同学都说他性格孤僻,不太好处。
广西当地媒体记者案发后曾到马加爵的家中———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12号。马加爵的父亲马建夫年已六旬,母亲则因病重卧床多日。自从马加爵涉嫌云南大学4人被杀案后,其家人一直心神不宁。该媒体记者在马加爵母亲做衣服的桌子上发现了一叠近期的报纸,或许是翻阅过多的缘故,报纸已经破旧。马加爵的母亲提起儿子,只说了句“我现在只想对儿子说一句话,就是希望他能早日自首。” 4名被害学生多为贫苦农村家庭的孩子,事发后,家人悲痛欲绝。在警方和校方安排下,4人的家属到云南大学处理后事。(4)女大学生做二奶
二奶,小三,情人,这些名词现在是大家耳熟能懂了。每个时代都会弄潮翻新,词语也是一样,不间断的总会蹦出几个来,弹弹你的神经,乱乱你的思维。每个新词的出现,后面必然会有相对应的方程式来求证。正所谓有因必有果,相互是牵系着的。
目前,就大学生来说,有很大一部分人群都喜欢去当二奶,做情人,更愿意做小三。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社会进步太快了,还是人心在慢慢堕落了?
大学生做二奶很普遍,北京某知名艺术高校的飘飘同学介绍说,她们学校这种现象已经很普遍了,她身边就有10几个去当二奶的,不过现在她们都过得很惨,被抛弃了。同样,北京另外一所某高校的萍萍同学也介绍说,我身边也有几个同学,有的是没毕业就当二奶,有的是毕业后工作不到半个月就去当二奶的。
二.道德失范现象原因分析
(1)从根本上讲知行矛盾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导致的人的认识的多元化,不同的世界人生价值观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影响的结果。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社会,在社会中存在不同道德认识,相互间联系日益增强,必然产生不同的道德行为,这是知行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2)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是相当重要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生理能力,外表看来已经是男人或女人了,但是心理还不够健全,大学生自控能力差,道德意志不坚强。在受到社会种种诱惑,腐朽落后思想面前无法保持足够的理智,易于冲动产生各种道德行为。
(3)家庭学校的教育对大学生的知行矛盾产生也是非常大的影响,家庭是教育最初的场所,俗话说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不少家长教育说的和做的不一样,无法使学生信服,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离,一方面是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注重知识的识记,不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到的科学知识道德观念,在现实中很少有得到实践的机会。给学生一种学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学习只是升学的工具。给学生形成了一种学校学到的东西只是理论上的大道理错觉,真正的实际生活中可以不管不问。按照自己需要行事个人主义。
(4)道德发展的相对滞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变化面前人们产生了不安,不仅有人们对未来变化的无知产生的,也有些是对一些传统文化由于社会发展巨大变化与人们的需要不相适应。比如说人们对婚姻观念的传统认识是夫妻白头偕老,婚前性行为传统道德不容得,而随着的大学生性成熟,有这方面的需要,要求有婚前性行为。而传统的道德观念无法解决这一矛盾,也就是传统道德与现代人得生活方式有冲突,传统道德没有与时俱进,发展相对滞后。
四.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对策分析
(一)道德失范问题经济基础上的解决
大学生道德失范的解决要实现既包括实现社会财富分配上的公平,大学生基本上很少收入谈不上收入的公平,这里主要说的是指,大学生的家庭收入的公平。俗话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基础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
1.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要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满足广大人们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人们生活提供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
2.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应该继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挥作用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注重国家宏观调控,发挥国家财政的作用,初次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形成良好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共同富裕。
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规范化,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统一管理和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与监督等问题。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
4.从大学生角度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多种形式就业为大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保障,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安全感,帮助解决大学生物质基础问题。
(二)大学生道德认识培养
大学生道德认识是社会是一种知识,一种技能,来源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以大致有两种道德认识培养途径。
1.从具体实践角度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道德实践中获得道德知识和加深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比如:参加社团活动,大学生下乡等活动。
2.在学习过程中
老师应该积极的指导学生进行道德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的理解道德,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通过道德行为体验,更好的理解道德认识。
(三)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2]所以要注重满足学生的社会需要。
1.加强家庭情感教育
使每个学生在爱心的关怀下成长,在生活中让学生明白父母的爱心,教育学生要多为别人考虑,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关注他人,关爱生命。热爱生活,多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明白,自己和别人一样重要,引导学生与他人相处,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加深对道德情感的理解。
2.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道德教育
(1)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在教育的同时应加强道德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课堂为主阵地激发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中通过以理服人以理孕情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在课堂中根据不同德育教学内容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能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感情,在课堂中通过情境教学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诱发大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
(2)以活动为主要方式强化道德情感体验,实践活动中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3)以教育者高尚的情感人格感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加强情感的沟通,敏感发现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问题,用开放的教育理念教育大学生。
(四)道德意志的培养 1.学校教育方面
用理想信念来引导他们,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关于人的价值理论来影响他们,使学生明白做事的目的,让他们不会迷茫。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课选老师,教师在教学应该多联系实际,在班级管理方面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把体育教育放到重要的地位。改变不合理的升学制度,高考不能只考知识的多少及运用,鼓励高校自主招生。
2.家庭方面
从小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不要溺爱学生,培养学生自主自立意识,多参加社会实践,个人的意志培养要从小事做起,每一个要克服的障碍,都离不开意志努力,面对着所执行的每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靠的是内心的力量。事实上,意志力并非是生来就有或者不可能改变的,而是一种能够培养和发展的技能。我们可以通过正确制定计划明确计划的目标,目标要合理不要过高。计划定完了关键也在于执行,为了让执行起来更有动力,更容易完成,要注意计划要前紧后松,先难后易,订计划的时候都是最有动力的时候,俗称三分钟热乎气儿。计划分阶段进行,一个长达一个月的计划,分成四周进行,每周分别地明确任务和明确目标,非常便于检查进度,阶段数以三至五个为宜计划要有修改和弥补的余地。并且这个余地不能影响计划整体的实现进度,如果你时间紧,就要自己加把劲,把计划订得更紧一点,好歹的留一点时间在最后一两天,复习完了还能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工作更是如此,要有了解全局的能力。去主动的做事情不要懒惰,要尽量的能今天做的不要拖到明天。不要把做事看成痛苦的事情,其实它是人的需要。首先,下决心去做事情,做事要有动力,不仅仅是人的需要方面的,而且要意志的努力才可以实现。其次,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要有实际的行动来证明,不能老说空话。[3]再次,情感体验,要从自己的行动,自己的感悟中发现自己取得的成果,及时给自己心理暗示,让自己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提高自我效能感。
(五)良好道德行为培养
道德行为是道德的最终的体现形式,是道德的关键,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及对道德的评价是依靠道德行为产生的效果来认识和评价的。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是道德最终环节,但是道德行为的产生是道德其他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包括道德知情意。还有道德外部制约因素。
1.从制度方面推进道德法制化
我们知道道德是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的,靠的是人们的舆论约束,信念的约束,而人的需要如果超过社会能提供的需要量,有些人可能为了生存不顾道德约束,因而光有信念和舆论约束是不够的,使道德具有国家强制力保证是必不可少,也就是道德法制化。比如在我们学校周围的网吧里乱吸烟大学生非常多,严重影响了自己和其他人的身体健康,大学生都明白不应该。我也曾经试过制止,一般他们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他们不会停止,问原因他们会说别人也在吸是的大家都在吸,于是我也就沉默了,是的大家都在吸烟,我能说服谁呢,他们形成了一定违背道德的力量,单个人已经无能为力了,这个时候要靠什么,只有国家法律国家强制力,要有强力的制度保障。把具体的不道德行为纳入法律制约之下,使其受国家强制力的约束。中新社北京5月10日电自2011年1月起,中国内地将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其它可能的室外工作场所完全禁止吸烟。这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要求提出的目标。[4]相关的法律出台中,比如,三审通过的《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办公室、会议室、礼堂、公共走廊、电梯以及本单位的餐厅、咖啡厅”也明确为禁烟范围”。[5]
2.个人信念上要求树立高尚道德观念,促进观念向信念转化(1)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
道德是具有崇高性的,这种崇高性指的是道德的对于人们的有用性而言的,道德本身只是一个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工具,本身不是说好的或者是坏的,关键在于人们怎么用它,它的使用价值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利益的就是高尚的道德,不满足的就是不道德的,或道德失范。下面是一些满足人民群众利益的普遍的道德,对大学生道德失范有一定帮助,尊重生命生命存在是人们的第一需要,即安全的需要,只有大家生命安全又保证了才有可能进行更加进步的需要;不恶意伤害道德的这一原则是处理与人,人与社会最重要的原则,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我们的存在不能去否定别人的存在,要尊重别人的存在,要尊重他人的利益。不恶意伤害不是说不伤害,人们为了生存,生存资料是有限的,你的获得必然会伤害他人获得,因此伤害要有原则。就是不恶意伤害他人,一般的说来就是明知道这样会伤害她人,就不要这样做,古语:“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共同发展发展是人的重要需要,大家在竞争中和谐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这些原则要通过道德内化作用,转化为道德信念。
(2)促进观念向信念转化
上述的道德观念虽好,但是要不能转化为道德信念,其效用就会大打折扣。实现道德观念向道德信念转化要重视道德的内化作用,把道德观念内化为我们的信念,把上述的道德观念转化道德信念,从而指导我们的道德行为。道德内化要在日常行为中树立良好的榜样模仿学习,和通过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认同自居和自我强化等方式实现。
3.从学校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1)加强道德的制度建设
道德作为人于人之间的规范,本身道德形成靠的是道德社会约束力,也就是每个人保护自己的力量,集中起来就是社会的力量,这种力量本身是没有的,他是依赖于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不可避免的和其他人产生冲突,冲突的避免靠的就是大家都放弃一定利益,形成一定规则,避免他人伤害。道德行为的形成离不开校规校纪及家规等规则的影响,形成良好的校规校纪及家规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注重校规校纪的制定和执行,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注重道德外化作用。
(2)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不需要外在监督和意志努力既可自动实现的道德行为。它可使道德行为经常化、巩固化和自动化,因此它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道德行为习惯是在反复训练和实践的基础上养成的。
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在实践中教给学生学生合理的道德行为方式,使学生懂得在什么场合应该怎样去做;第二,坚持长期的练习与实践,不怕行为出现反复;第三,为学生创设良好行为情境,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第四,可采用一些具体方法如活动替代法、铭记警句等办法来巩固好的行为习惯;第五,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树立对良好道德行为形成有重要意义,对学生道德行为行为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用马克思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引导学生。
五﹑总结
总之,在大学生泛滥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拒绝不良思想的影响,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从而提升自己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来迎接更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江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28卷(第2期).14-16.[2]潘宗秋.大学生日常行为道德自律及相关情境研究[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年,第4卷(第2期).23-26.[3] 史玉玲.道德发展认知理论对当前学生道德发展中知行矛盾冲突解决策略的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77-80.[4]李建华.道德情感培育的个体之维[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1卷(第5期).1-8.[5] 贾乐芳.当代青年的道德失范与重构[J].北方经贸,2009年,第7期.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