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goow第二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印象

时间:2019-05-13 11:3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Bngoow第二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印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Bngoow第二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印象》。

第一篇:Bngoow第二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印象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第二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印象

2009 年9月的香港,迎接国庆 60 周年的新闻已不时见诸报端,恰逢此时,第二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里召开.这是近年来华文旅游文学创作和研究的一次难得的盛会.应邀参加研讨的学人 40 余位,分别来自内地、港澳和海外.基于近年国内旅游文学研究的低位运行和全国性研讨的相对沉寂,因此这次国际研讨会便更加受到创作者和研究者的重视,也更加引起文化界的注目.开会那天,与会嘉宾、学人、记者、院校师生和旁听者济济一堂,超过了百人.较之笔者此前曾经参加过的旅游文学研讨会,我的突出印象是,这次会议的研讨有着更加宽广的视野,也有着更加新颖的视角.由于此次研讨是以提供入选论文为基础的,因此与会学人都得到了平等的发言机会,在与大家分享了各自的成果与心得的同时,也推进了更深的交流,带来了更多的启迪.会议的显著特点,是参会学人的研究明显地超越了此前内地研究偏重古典文学的倾向,从而展现出了旅游文学的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代并重”的格局.而与会者的各自研究中,既有对于中国旅游文学宏观脉络的梳理,又有断代文风的汇说;既有不同作家创作的类比析论,又有相同流派作品的差异品评;既有旅游文学的界说探讨,又有作家自我创作的体验心声;既专注到旅居他乡华人的海外咏叹,也研究到外国作家的中国游思hh真是林林总总,纷纷芸芸.一

会议在理论探讨上,对旅游文学的概念有了明显拓展.会中,学人除了使用“旅游文学”这一固有用语外,还提出了或使用了“行旅文学”、“旅居文学”、“行走文学”、“漂流文学”、“流放文学”以及“文史游记”等等的名称.如果对这些名称进行认真的思考,就可以发现,原来这些称呼并不都是“旅游文学”的别名或分支.因为,人们提及“旅游文学”时,往往不免会联想到通行的“旅游”一语的定义;而这里的“行旅文学”、“旅居文学”、“行走文学”名称的所指,却不是当今“旅游”一语所能包容的.如暨南大学王烈耀教授就指出,不同于“旅游”的“旅居”,首先是没有“旅游”那样的时段限定,而“旅居”的目的也大多不是为了去消费,反倒是去赚钱去打拼,既有别于世界通行的“旅游”的经典定义,感受也往往与旅游者大相径庭,因此,“旅居文学”反映出来的认识深度和个人体验,也就与此前“旅游文学”有着许多不同.同济大学喻大翔教授所专文论述的,是近20 年“文史游记”在内地的兴起与发展,他所总结的“文史游记”的“游写内容不再以自然为中心,而是以人物及文史为中心”的特点,不只道出了“文史游记”与人们心目中的“旅游文学”的差异,也启发着人们去思考如何来理解不断丰富着的“旅游文学”的范畴.这正好与暨南大学蒋述卓教授会上阐述的华文行走文学的文化功能构成了不谋而合的呼应.再如关于旅游文学的文体样式,此前人们一般多认为是散文,是游记,更广一些也就扩及到诗歌.这次的研讨会是 2006 年第一届会后的第二届,继续着上届研讨会白舒荣有关“游记游走于传记和小说之间”的分析和潘耀明“旅游小说”的界说,在这次会上,苏州大学汤声哲教授也毫不隐晦地指出,小说也是旅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香港教育学院霍玉英博士也认为,旅游文学可以是虚构的,可以是跨越时空的印象重组.会中探索旅游文学的“虚”与“实”的,还有香港岭南大学陈惠英等多位学人.如国际文化交流策划人周樱、香港理工大学林绮雯,也都在阐述中对旅游文学中“纪实与虚构之旅”给以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周樱还对作品中表达“独立知识分子”良知的一些旅游文学表示了她的赞扬.有突破意义的,还有研究者对“旅游元素”或“旅游文学元素”的认定和关注.如北京大学的孔庆

东教授,便就中国武侠小说空间广阔的特点提出了“武侠小说的旅游元素”;与此同声的是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的陈浩泉会长,他也同时指出了“小说、戏剧等形式的作品,同样可以有旅游文学的元素”.在具体分析时,孔教授又指出,成功作品的“旅游元素”具有“给读者带来整体上的空间移动感”的效应,同时也批评了一些作品“作者迷失在其所描写的景物中”的问题(如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陈会长是屡有作品问世的作家,所以他以自己的作品为基点,进而详释了自己如何将“旅游文学元素”服从于情节需要和映衬人物心境的技巧.二

对中国游记的记述方式、创作规律和作家写作意图的研究,在这次会上也同样十分引人注目.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陈思和教授主持了这届研讨会的总讲评.他在讲评中首先对笔者参会论文给以了的肯定,这让我既感动又惶恐.我提交研讨的论文是 《 中国游记的记述类型与 〈 徐霞客游记 〉 的里程碑意义》,如香港树人大学何祥荣博士对潘岳《西征赋》的忧惧意识与政治抱负的解读;香港教育学院郭思豪博士所披析的谢灵运山水诗的旅游文学内涵;浙江大学林家骊教授就南朝沈约、谢�的东阳、宣城山水游览诗所作的文化思考;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谢春彦就李白、杜甫诗游的新说;香港教育学院邓城锋博士从游记看苏轼抒解失意情怀之方的探视;香港大学詹杭伦博士对秦观游汤泉的赋与诗的详析;香港岭南大学汪春泓教授对清代赵翼纪行诗、征旅诗的文学价值的凝炼;澳门大学谭美玲博士从沈复的《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中所揭示的清代中叶广州“花艇”文化的内涵;hh

还值得提出的,是这些研究却没有停留在某人某时的园囿,却多深化到旅游文学的更宽的领域,如林家骊教授的文化思考就延伸到了前人所称的“地以文而显”的人文传承规律的探究,画家谢春彦对李杜诗游的析论中又着重比较了二人与毛泽东诗词、朱德诗词之异同.值得注意的,还有香港科技大学陈建华博士思考的晚明时期旅游与人生与文学的关系,他认为,中国晚明时期游记之所以能够呈现出姿彩各异的个人风格,汪老所说的“约而能深,博而不腐,尤重风景的人文意义,而非只记山川,述里程”,正是旅游文学得获成功的要津.五

此前,曾有内地学者把香港称为“文化的沙漠”,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判断,错误的产生或许在于香港回归之前两地信息的不畅以及文化载体传递的不顺.从前面述及的香港高校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学人“队伍”,就可以看出,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都有自己的学人来参会,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学人在研究旅游文学,而且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是让人颇为惊讶的.如果是内地的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地域,怕也难得找到如此的阵容.即如此次研讨会的邀请函,其所用的,也是中国传统函件的标准格式,以“敬启者”开头,以“此致 某某某某”作结.如果回看内地常用的“此致 敬礼”之类的套语,大概也会让港人笑掉大牙的(因为在“此致”的后面,应该是提行顶格书写的信函接受者,也就是说,这份函件你要送到哪个单位,或者送给谁;这个问题,吕叔湘先生在其《语法修辞讲话》里早已说过,而吕先生的这一具有指导性的实用著述,是1951 年经过《人民日报》连载,其后又出版、再版乃至重印再三的).或者应该这样说,香港虽然有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却又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保留着中华文化较为完好的文脉.这次的研讨会,是由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明报月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协会、香港作家联会联合主办的.因而港澳和内地的许多文化名人都应邀作为嘉宾与会,甚至连续多日到会听会也不觉厌烦.有启迪意义的,是这个研讨会的立意并不只是为了推动港澳的文学创作与研究,而是要繁荣全球华文的旅游文学.旅美作家王性初《打造华文旅游文学的话语权》道出的,也许就是发起单位共同的初衷.海南《天涯》杂志李少君会上论及的当代中国旅游文学的全球化背景,浙江作家卢文丽所说的“只要人在行走,旅游文学就能够永远流传下去”的断语,也许就是他们的补充.香港中文大学张双庆教授是该校联合书院冯国培院长发起和组织这两届会议的主力和负责人.由于任务繁重而未及为自己准备好论文的张教授,虽也不无遗憾地与朋友悄悄讨论自己原有的构思,却又在十分高兴为大家张罗会议进程的同时,开始了第三届研讨会的筹备.会议的另一发起者和组织者潘耀明先生,既是香港《明报月刊》的总编,又是有着 20 余部作品的著名作家.世界华文文学杂志社社长白舒荣的《架设沟通人类心灵的桥梁》,探索的就是潘耀明(笔名彦火)的旅游文学创作.她在详析了潘文写作特色和文学贡献之后,还引用了潘耀明《那一程山水》跋里的一句话“旅游事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十分蓬勃发达了.旅游文学应该是大有可为,他将磅礴于文学之林而卓然蔚成一株魁伟的大树.”应该说,学人们一次次地汇聚研讨,也正是对这棵绿树的照料与培育.会中令人久久难忘的,还有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吴玲瑶会长诙谐灵动演绎的《旅游文学里的幽默》(以其创作 40 余部作品的根底),军旅出身作家阎阳生细致真切地对其“老三届”旅游文学的追忆,谭美玲博士等演讲时图文并茂的 PPT ,更有谢春彦老师的现场作画,杨剑龙教授的即时赋诗;此外,还有宴会时一台台几乎人人都卷入的才艺表演会上会下,如此生动活泼又多姿多彩的交流,或者也从一个侧面映衬出了旅游文学这株生命之树的常青.

第二篇:《世界华文文学》参考书目(总论与台港澳部分)

《世界华文文学》参考书目

(总论与台港澳部分)

总论:

1、公仲主编《世界华文文学概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2、赖伯疆《海外华文文学概观》,花城出版社,1991年

台港澳:

1、白少帆等主编《现代台湾文学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

2、王晋民主编《台湾当代文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3、杨匡汉主编《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

4、古远清《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

5、王剑丛《香港文学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6、刘登翰主编《香港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7、卢玮銮《香港文纵》,香港华汉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

重要作家名录:

台湾作家

赖和

吴浊流

张我军

杨逵

林海音

钟肇政

叶石涛

覃子豪

余光中

洛夫

郑愁予

白先勇

钟理和

陈映真

王祯和

王拓

白萩

张秀亚

琦君

柏杨

纪弦

痖弦

王文兴

三毛 琼瑶 张晓风 七等生 张大春 李昂 古蒙仁 林文月 席慕蓉

香港作家 叶灵凤 刘以鬯 曾敏之 金庸 梁羽生 董桥 戴天 张文达 梁锡华 黄国彬 潘耀明 黄维梁 潘铭燊 黄霑 蔡澜 岑逸飞 倪匡 小思 西西 温瑞安 黄河浪 陈浩泉 也斯 寒山碧 张诗剑 李碧华 钟晓阳

澳门作家 陶里 苇鸣 林中英

第三篇: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召开第65届国际学术研讨会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召开第65届国际学术研讨会

作者:

来源:《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3年第09期

以“学前教育机会与质量”为主题的世界学前教育组织第65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上海召开,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并致辞。千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参加会议。刘利民在讲话中指出,扩大和改善幼儿保育和教育,让每个儿童享有人生良好开端,已成为各国政府从儿童早期打破贫困循环圈、培养人才、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之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和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各级财政投入的力度、各项政策措施出台的密度和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扩大的速度前所未有,入园难问题逐步缓解。中国政府始终把提高幼儿园保育质量作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努力促进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刘利民指出,未来10年将是中国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实现基本普及的关键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要努力寻找破解之策,进一步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扩大普惠性资源;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努力破除发展障碍;进一步加强监管,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进一步加大社会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广大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3-07-14

第四篇:“黔台杯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启事

“黔台杯·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启动啦

“黔台杯·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新闻发布会现场(上海作家协会大厅,2012年8月27日下午)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应运而生的微型小说、小小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了海内外读者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其中,不少优秀的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走进教科书,走进考场,走进网络,走进微电影,走进国家级文学奖评选,走进千家万户,其发展前景十分看好。1993年,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曾经发起联络众多海内外华文媒体、文学社团举办“春兰杯·首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搞得风生水起,影响很大。时任大赛评委会主任、著名老作家柯灵这样评说:“在大树参天的文学老林里,微型小说是后起之秀,现代小说行中的最少年”,举办这样的大赛“对这一文学老林中的小说新秀,无疑是一次有力的催化和推动”。为了进一步推动这种文学样式的繁 荣发展,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在上海黔台酒业有限公司的资助下,决定举办“黔台杯·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

凡是篇幅不超过1500字的原创微型小说、小小说均可参赛,也欢迎更精短的百字小说,稿件可寄至设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大赛组委会,或电邮大赛指定专用邮箱sjhwwx@263.net,也可投稿给各参赛报刊。赛期自即日起,明年2月底截止。大赛设立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优秀组织奖,最高奖金为一等奖一万元。

这次大赛的协办单位除上海市作协和中国电信天翼阅读,其余均为遍布东南亚、东亚,欧、美、非、大洋洲及港澳的19个华文作家社团;参赛报刊有国内的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小说界》《天津文学》《微型小说选刊》《微型小说月报》等30多家,海外有《新华文学》《马华文学》《泰华文学》《美华文学》《香港文学》《澳门文艺》、泰国《新中原报》、澳大利亚《澳华新闻苑》等13家,另有20多家网络媒体支持,其规模和参赛报刊均超首届大赛。

大赛开赛新闻发布会于8月27日下午在上海市作协大厅举行,来自上海各大媒体,中央在沪媒体及腾讯、搜狐、网易、新浪等主要网络记者到会。据大赛组委会介绍,此届评委会将以海内外文学界权威、专家组成。整个大赛经过半年的赛期,将于明年春终评、公示后予以揭晓、颁奖。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认为,微型小说经过这么多年的锤炼,在反映当下社会生活方面一定会有更具生命力的新变。曾经担任第一届大赛评委的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孙颙说:目前的微 博与短信,虽然未必是微型小说的文体,但在“微”这一点上是相通的。现代人需要快捷的沟通与文化欣赏,微型小说代表文学参与这一竞争。文学圈接受当代阅读审美与方式转变的挑战,并在这种挑战中与读者互动地影响。微型小说是这种互动的很好的实现手段。专家认为,大赛无论对微型小说的发展和拓展中华文化在海外强有力的影响,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凌鼎年

“黔台杯·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启事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微型小说、小小说已成了海内外读者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中,不少优秀的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走进教科书,走进考场,走进网络,走进微电影,走进国家级文学奖评选,走进千家万户,其发展前景十分看好。1993年,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曾经发起联络众多海内外华文媒体、文学社团举办“春兰杯·首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搞得风生水起,影响很大。为了进一步推进这种文学样式的繁荣发展,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在上海黔台酒业有限公司的资助下,决定举办“黔台杯·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欢迎广大海内外作家、微型小说爱好者踊跃投稿参赛。

主办单位: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新加坡注册)。协办单位:

上海市作家协会、新加坡作家协会、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泰国华文作家协会、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印度尼西亚华文作家协会、文莱华文作家协会、香港华文微型小说学会、日本华文文学笔会、日本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学会、泰国留学中国大学校友总会文艺写作学会、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大洋洲华文作家协会、非洲华文作家协会、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美国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新西兰中华文学艺术联合会、澳大利亚华人文化团体联合会、澳大利亚悉尼华文作家协会、中国电信天翼阅读 参赛报刊:

《小说界》《天津文学》《四川文学》《山东文学》《福建文学》《北方文学》《黄河文学》《山西文学》《广西文学》《西藏文学》《山花》B版、《青春》《写作》《小说月刊》《文艺争鸣》《微型小说选刊》《微型小说月报》《小小说月刊》《金山》《短小说》《天池小小说》《青岛文学》《连云港文学》《东方剑》;

《新民晚报》副刊、《解放日报》朝花版、《南方日报》《文学报》《作家报》《今日文艺报》《手机小说报》《新课程报·语文导刊》; 新加坡《新华文学》、马来西亚《马华文学》、泰国《泰华文学》、菲律宾《菲华文学》、美国《美华文学》、香港《香港文学》、《新少年文艺》、澳门《澳门文艺》、泰国《新中原报》大众文艺副刊、《亚洲日报》泰华文艺副刊、《中华日报》副刊、新西兰《华页报》、澳大利亚《澳华新文苑》„„ 媒体支持:

作家网、上海热线、上海故事广播《悦读60分》、云文学网、中华微型小说网、小小说作家网、天涯社区、美国文心网、美国世界名人网、美国世界精品网、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网、美国《世界华人周刊》、夏威夷《珍珠港》、澳大利亚澳华文学网、新西兰澳纽网、新西兰中国城网、巴西侨网、印度尼西亚华文网„„ 后援单位:上海黔台酒业有限公司

征文内容:各类微型小说、小小说,篇幅不超过1500字,也欢迎更精短的百字小说。题材、内容不限,艺术表现方法不限。必须是未发表过的原创作品,严禁抄袭。请勿一稿多投。

来稿请寄:200020上海市绍兴路74号上海文艺出版社“黔台杯”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组委会 收,或直接发到大赛指定专用邮箱sjhwwx@263.net。纸质稿件,宜用A4纸打印。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手机或电话、电子信箱。也可投稿给各参赛报刊,注意事项如上述。

各参赛报刊在发表作品时,请注明:“黔台杯·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字样,标明大赛标记(见附件)。

奖项设置:

一等奖2篇,奖金各人民币1万元,奖杯各一座; 二等奖5篇,奖金各人民币5千元; 三等奖10篇,奖金各人民币1千元; 优秀奖50名,奖金各500元;

优秀组织奖若干名,奖励积极参与的参赛报刊、媒体支持和协办单位。组委会、评委会:分别以海内外文学界权威、专家组成,名单另行颁布。

大赛时间:2012年8月即日起,到2013年2月底截止。

其他:

2013年3月始,经过推荐、初选、复审、终评、公示,将于2013年春揭晓、颁奖。大赛期间,将颁布各参赛和协办单位的推荐方法,出版《小说界》增刊推介有代表性的参赛作品。获奖作品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

附件:大赛标记

第五篇:_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_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解读

“ 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 ”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0年 11月 19至 21日 , 由 《 外国文学研究 》 编辑部、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和中南财经

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 “ 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 ”

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隆重召 开。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谢艳明教授主持 , 中南财经政法 大学副校长杨灿明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约克大学英语文学系原系主任德瑞克 ·阿特里奇(Derek Attridge 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聂珍钊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中致辞。此次大

会论文主要集中在

“ 库切身份及其创作关系研究 ”、“ 库切作品的翻译研究 ”、“ 库切及其他后 殖民作家的文本分析 ”、“ 库切批评思想及后殖民理论研究 ” 四个方面。

一、库切身份及其创作关系研究

牛津大学艾雷克 ·博埃默(Elleke Boehmer 教授论述了库切的复杂身份对其观察、书 写澳大利亚的影响 , 同时也论述了澳大利亚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式及环境政治等对库切写作 的影响。香港公开大学首席教授谭国根(Kwok-Kan Tam 通过分析库切的自传体小说 《 青 春 》 , 指出作者为了寻觅自我而远离南非前往伦敦 , 但最终陷入两难境地 , 由此身份问题成 为成为其作品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石云龙教授认为库切的 “ 他者 ” 身份使他为更多边缘化的他者代言 , 他对西方文明中缺乏人性的理性主义和肤浅道德准则 的批判 ,使其作品中透出一种强烈的异于南非文学传统的他性。通过对小说 《 耻 》 的分析 , 杭州师范学院曹山柯教授指出库切不仅关注被殖民者身份的迷失和追寻问题 , 也关注随着 主体地位的衰落、边缘化及客体化 , 南非白人表现出的身份迷惘和困惑。库切的特殊身份和 其创作之间关系密切 , 在解读其作品时不能割裂两者之间的关联 , 但是决不能把小说中的人

物及其经历简单地视为作者本人生活的真实再现。自传即他传 , 这也是此次会议国内外的 学者们所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授和英语学院院长苏珊 ·考苏(Su-san Kossew , 以库切的自传体小说 《 夏日 》 为例 , 对自传的真实与虚构进行了辩证的分析 , 做

了精彩的主题发言。德州学院高文惠教授以

《 男孩 》 和 《 青春 》 为例 , 进一步论述由于历史的 叙述性质和意识形态色彩 , 历史场景不可能完全再现。同样 , 一切自传都是故事叙述 , 并为 自我兴趣所控制 , 因而关于自我的真相在自传中不可能完全呈现。二、库切批评思想及后殖民理论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研究员做了题为 “ 受压迫的人也需要倾听 ” 的主题 发言。他认为 , 研究者应当注意被压迫者亦有暴力倾向 , 被殖民国家内部也存在腐败、伪善、不公正等各种问题;同时强调人性是复杂的 , 世界是多元的 , 不可武断地、简单地从政治立场 的角度来划分各色人种 , 区别各种群体。由此 , 应该善于倾听所有受压迫者的声音 , 了解他

们的内心世界 , 增进对他们的了解 , 从而使人类在 “ 求同存异 ” 的基础上和谐共处。中南财 经政法大学蔡圣勤教授认为库切的文论思想和创作实践 , 表现了他所关注的群体是

后殖民 语境下的帝国流散群的白人知识分子。库切从该群体视角出发 , 通过对西方中心文化及经 71王 娜 蔡圣勤 :“ 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 ”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典概念、帝国文学神话和帝国内部意识的解构 , 建构起了他自己的、有别于其他理论家的后 殖民语境下的文学思想 , 对后殖民理论做出了特别贡献。复旦大学汪洪章教授是库切批评 文论集的翻译者。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库切的文学批评思想 :对于库切 , 经典和批评实践之 间是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经典之所以得以作为经典而保留下来 , 完全是历代批评实践筛 选的结果 , 而这一筛选过程本身就是价值持存的过程;库切在写批评文字时 , 始终对真正的 艺术有一颗敬畏之心 , 力图对作家、作品做出客观的审美价值评判;库切批评文字的风格大 都出之以平易近人的书评和随笔。天津师范大学黎跃进教授指出学界的后殖民主义思潮研 究往往局限于西方世界 , 对东方后殖民主义文学创作比较冷淡。东方后殖民文学作家的创 作大都体现出作为一个文学思潮的共性 :对殖民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后果的审查;建构 新的民族自我;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的渗透融合。牛津大学研究员彼得 ·麦克唐纳(Peter Mcdonald 谈到应该怎样看待文学研究中的 “ 政治 ” 阐释问题 , 如何构建 “ 封闭阅读 ” 和 “ 开放 的文学社会政治分析 ” 之间的关系问题等。浙江大学副教授许志强认为库切对殖民地政治 文化史的看法 , 不同于赛义德的文化帝国主义批判 , 而他对殖民主义环境中自我疏离问题的 认识 , 与非洲及加勒比海地区 “ 黑人文化传统认同 ” 也有所区分。长江大学习传进教授探讨 了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多重性、复杂性和建构性 , 并对黑人主体身份做了本质化和形而上学 的界定。同时 , 他还探讨了黑人种族的现实性与隐喻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姜礼福 探讨了库切的动物观 , 并指出库切在后殖民书写的过程中 , 常常将动物作为呈现后殖民权力 话语关系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三、库切及其他后殖民作家的文本分析

更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库切的作品予以审视 , 详细地解读了库切作品中的主题、人物、风格、叙事等。约克大学英语文学系现任系主任戴维 ·阿特维尔(David Attwell 教授 是最早研究库切、并采访库切的国际知名学者 , 通过对小说 《 耻 》 中具体词汇的分析 , 他指出 库切并没有像有些评论家所指责的那样在此作品中故意宣扬黑人执政后的无政府状态 , 相 反 , 作者为消除种族隔阂、消除种族歧视做出了种种努力。同一所大学的德瑞克 ·阿特里奇 教授详细解读了库切小说 《 铁器时代 》 , 并通过作品中悲剧的发生说明以暴力对抗暴力是不 人道的思想 , 而且无益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国人民大学陈世丹教授认为 , 库切是一位富于 创新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 ,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以完全不同的风格出现。在小说 《 伊丽莎白 ·科斯特洛 :八堂课 》 中 , 库切尝试了非常复杂的元小说艺术创新。陈教授认为此小说是三 类元小说的聚合体 , 包括它如何成为小说的小说、关于先前小说的小说和类文本元小说 , 同 时他还分析了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元小说的戏仿、互文性、拼贴与种类混杂等艺术特征。清华 大学副教授王敬慧博士既是库切小说 《 福 》 的译者 , 也是研究库切的专家。她认为库切的作 品可以被看作一系列乐章 , 库切用一种音乐对位的方式 , 让他与他的人在赋格中翩翩起舞。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克东和孙畅以 《 彼得堡的大师 》 中的六个人物为研究对象 , 结合复调的对 话性、主体性和不确定性 , 表现了此作品中人性的复杂。河南工业大学武娜博士从存在主义 视角分析了 《 福 》 中的鲁宾逊 ·克鲁索 , 华北科技学院李东概括地分析了库切小说的审美特 征 , 香港浸会大学李晶博士研究了库切 《 耻 》 中对于女性人物及狗的文学再现。还有研究者 对 《 异乡人的国度 》、《 迈克尔 ·K 的生活和时代 》、《 等待野蛮人 》、《 男孩 》、《 动物的生命 》、《 慢人 》 等作品中的后殖民特征做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山东师范大学于冬云教授、温州大 271外国文学研究 2011年第 2期

学黄晖教授、武汉大学王萍副教授分别探讨了 《 福 》 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及叙事结构。复旦

大学外文学院段枫博士长期从事库切作品的研究。她分析了 《 等待野蛮人 》 中的叙事时态 的运用 , 并将这种形式探讨与库切对历史话语的反思联系起来 ,挖掘了时态的使用及转换之 后的深沉蕴义。华中科技大学唐晓云博士和中国地质大学董元兴教授分析了 《 耻 》 中语言

叙事中的 “ 失衡 ”

与 “ 失协 ” 模式以及他们的主题关联性。浙江大学庄华萍博士详细地分析 了小说 《 凶年纪事 》 中的空间叙事形式和小说中的 “ 作者时空体 ”

。黄山学院汪正平老师则 分析了此小说中的多重叙事视角的运用。南京大学秦海花博士和华中师大王健男分别分析 了 《 伊丽莎白 ·科斯特洛 :八堂课 》 中虚构叙事的运用及叙述方式的转变。宁波大学王松林

教授从后殖民视角研究康拉德 《 吉姆爷 》 的 “ 失败的艺术 ”

;西北大学梅晓云教授以 《 午夜之 子 》 为例 , 具体分析了此小说中语象、物象、声象等不同象的运用;云南民族大学赵建苹分析 了泰国英语作家 Pira Sudham 的系列文学作品所折射出来的后殖民主义、民族主义等相关问

题。华中科技大学刘毅以奈保尔的 《 印度 :受伤的文明 》

为研究对象 , 阐释了其作品中的科 学特征;江西师大副教授蔡芳和邬华分析了 《 尤利西斯 》 中的主人公莫莉;湖州师范学院葛 春萍提出奈保尔的出生地特立尼达文化的无根性和杂糅性成就了其文学创作;沈艳燕论述

了戈迪默 《 伯格的女儿 》 的身份叙事 , 等等。四、库切作品的翻译研究

库切作品的后现代和后殖民特征以及其独具特色的文体风格和叙事特色 , 给翻译带来

了较大的难度。但是随着国内对库切研究的逐步深入 ,库切的多部小说和两部文集也被翻 译成中文 , 这些译作使国内的读者们得以近距离的体会库切的作品。库切文学评论集 《 异 乡人的国度 》 的译者复旦大学的汪洪章教授 , 小说 《 福 》 的译者清华大学王敬慧博士、小说 《 幽暗之地 》 的译者浙江工业大学郑云博士也撰写论文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译者不仅向与 会者讲述了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感受 , 并和他们一起探讨了翻译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北 京外国语大学张白玲博士认为新世纪的文化翻译的视角是后殖民镜像的视角 , 具体到小说 《 耻 》 中 , 则不仅表现了后殖民镜像中主流西方世界被世界肢解和边缘的光怪陆离、怪诞杂 陈 , 更有迫切翻译位于这种多重尴尬身份境遇的第三世界知识分子心境之酸楚迷茫、无羁无 常。华中科技大学王卫平结合文学翻译和语言学理论 , 以库切小说汉译本 《 福 》 为个例 , 从 词的翻译、语法的翻译、言语节奏的翻译以及叙事结构的转换等方面 , 细致探讨了中译本中 的得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姜富元则探析了 《 凶年纪事 》 中译本的一些值得商榷之 处。

此外 , 也有不少国内外的年轻学者探讨了后殖民语境下的语言变迁问题。江西师范大

学李美敏以 《 午夜的孩子 》 为例 , 探析了后殖民语境下印度英语文学语言的变异;而来自马 来西亚的黄宝珍(Wong Poh Ting、韩国的张熙英(Jang Hee Young、巴基斯坦的 Umar 博士、马拉维的 Muriel、坦桑尼亚的萨义德 ·苏德(Said Soud、日本的伊藤贵子和肯尼亚的 Malopa 则分别介绍了殖民化、全球化对其母语造成的影响以及英语本土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 王 娜 蔡圣勤(责任编辑 :邹岳奇 3 71王 娜 蔡圣勤 :“ 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 ”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下载Bngoow第二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印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Bngoow第二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印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