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院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监督

时间:2019-05-13 11:0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法院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监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法院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监督》。

第一篇:基层法院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监督

基层法院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监督

当前,随着网络等新闻媒体的高速发展,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不再披着神秘的面纱,而是被新闻媒体推到了社会舆论的前台,基层人民法院与新闻媒体的接触也日渐增多,如何正确应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已成为基层人民法院面临的新课题。

一、坚持司法公开,主动接受监督

基层人民法院应当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坚持公开审理制度,扩大司法透明度。对新闻媒体旁听案件庭审、采访报道法院工作、要求提供相关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便利。对于社会关注的案件和法院工作的重大举措以及按照有关规定应当向社会公开的其他信息,人民法院应当通过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新闻通稿、法院公报、互联网站等形式向新闻媒体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对于公开审判的案件,新闻媒体记者和公众可以旁听。

二、提升法官素质,抓好审判工作

当前,媒体对基层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监督主要针对个案,并大多是对司法裁判结论的不理解和对程序合法性的质疑。法院可以通过裁判文书的载体,尽可能并详细周严地阐述得到结论的推理过程和依据,对有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应保持充分的敏感性和预见性,陈述不同观点,对最终予以采纳的意见作出透彻的分析、论证,对未被采纳但易于被一方当事人或者媒体认可的观点,亦应就不予采纳的理由作出非常到位的论述。对于新闻媒体对程序合法性的质疑除了通过裁判文书表明外,还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迅速发布信

息,法院内部的触摸查询系统、LED显示系统等可以发布相应信息应对媒体的质疑,还可以采用判后释疑的方式,向解释判决的理由及具体依据。

三、及时回应质疑,加强沟通联系

人民法院应当建立与新闻媒体及其主管部门固定的沟通联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座谈会或研讨会,交流意见,沟通信息。对于新闻媒体反映的人民法院接受舆论监督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法院应当及时研究处理,改进工作。当出现新闻媒体已经报道的问题时,法院必须积极面对舆情挑战,加强民意沟通工作,力争法院第一时间站上发言席,引导舆情尊重法律、相信法院、树立法律权威,并虚心接受媒体的监督意见,严格整改。

四、加强舆情监控,做好宣传引导

舆情监控要落实专人负责,明确监控的重点,并形成规范的报告督办制度,认真总结开展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的好做法和成功经验,研究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高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的能力,建立舆情监控的长效机制。舆情的引导关键在于法院自身与社会大众的沟通和交流。基层人民法院应当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依法向大众公布焦点案件审理情况,及时公开法院队伍建设、廉洁司法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工作情况,引导人们用法律思维考虑问题。同时,法院自身要打造平台,畅通机制,切实提高自身的宣传能力。

第二篇:公安机关应对新闻媒体

县级公安机关应如何对新闻媒体

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应主动与媒体开展合作,要主动向新闻媒体介绍公安工作情况,了解新闻媒体对公安新闻素材的需要,尽可能地为其采访报道提供便利,构建互信、互助、互动的和谐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的监督。

2009年7月30日,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在全国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结业式上强调:“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领导同志要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信息化条件下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树立现代传播理念,努力拓展民意沟通渠道,积极探索与社会公众沟通、增进理解的新途径新办法,切实提高公安机关社会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确保社会稳定。”这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舆论导向在公安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引领作用。

第一,县级公安机关提升应对新闻媒体能力应该首先应当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要学会争取主动,争取新闻媒体为我所用。近年来,全国各省、各市召开新闻发布会的频率特别高,从国务院到各级地方政府都及时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其实县级公安机关也应该建立新闻发言制度。因为在现代信息社会,各类信息传播快速便捷,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社会信息,包括“小道”消息,因此,你不用正确的信息占领传播空间,就会有不正确的信息占领更多群众的头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媒体必然会越来越壮大,形成一种公共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可以给我们提供公共智慧,也可以为我们基层执法破案提供舆论支持。我们应该从与媒体的相处中,学习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会理性、艺术地对待媒体。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能树立起民警亲民、爱民的形象。

二要学会真诚相待,敢于面对新闻媒体监督。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公安队伍的形象传播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新闻媒介可以迅速地、真实地、大范围地为公安民警在公众中树立、传播良好形象。所以我们在对待新闻媒体的时候要真诚,同时也要敢于面对,不回避。作为公安民警应对媒体,注重着装、讲究谈话艺术,都无可厚非,但是,面对媒体最关键的在于要诚实,对记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不要和记者捉迷藏,这样的“应对”,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虽然有少数责任感不强的媒体,但负责任的媒体还是大多数。公开透明远好于隐瞒,在我们面对新闻媒体的记者时,我们首先应该明白我们面对的其实不是记者,而是记者身后的社会、公众,甚至各级领导,各个警种都应当通过新闻媒体来寻求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三要学会把握时机,主动化解舆论危机。对于公安机关来说,随着执法规范化要求的逐步提升和群体性事件的逐渐增多,公安机关面临的“舆论危机”事件会越来越多。比如说前阶段的“皇图岭的赌博机”事件,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媒体当天暗访当晚播出,以至于局领导知道的还不如看电视的老百姓快,导致公安机关限于被动,好在发现及时,处理迅速才没有引发其他不良后果。一些领导同志在处理工作中遇到的敏感问题时,因为忽略了公关技巧,选择的处理时机、处理方式往往有欠妥当,激化了矛盾,事后被负面报道,自然要影响了整个公安队伍的形象。理性面对“危机”事件和此间记者的采访。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也没有绝对的负,事物都具有辩证的两面性。一个“危机”事件,表面上看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因为有“危”的同时也有“机”,它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事件处理好了,完全能成为一次机遇,化险为夷,甚至有利于树立我们的良好形象。

第二,面对在事件现场出现的媒体记者时,我们应该做到“五个确保”: 其一,确保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应该转变思维方式,适应在新环境下的执法和服务,尤其是要适应在新闻媒体的关注下执法和服务。公安工作和老百姓的生活最接近,最密切,很容易出现负面报道。所以我们要以正面的方式面对媒体,不应该随意拒绝记者的采访,而应该学会借助赢得全社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如果不转变思维,不学会如何欢迎记者,你就有可能成为负面报道的对象,从而影响公安机关整体形象。

其二,确保有一个开放的心态。现在是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任何企图封杀媒体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在一个突发事件面前,如果你越掩盖,媒体就会越炒作;你越拒绝媒体采访,就越被描述有不可告人的内幕。这个时候,只有主动向媒体传递正确的信息加以引导,媒体才有可能认为你有诚意解决问题,甚至是可以谅解的,那些传言、谣言甚至谎言才可能得到平息。

其三,确保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闻传播管理制度。在实践工作中,单位应当确定由熟悉本单位情况的领导或宣传民警来接待记者,统一管理和发布重要信息。也就是规定如何与媒体打交道,本单位中哪些人有权利接受媒体的采访,谁能代表本单位对媒体讲话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就是在碰到发生重大事件时,统一对媒体的口径,用一个声音讲话,避免在媒体面前一个人一个观点,说法不一,前后矛盾,造成于己不利后果。

其四,确保与记者建立“朋友”关系。记者首先也是人,他们同样离不开衣食住行,同样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在工作层面之外,我们各个警种和各个单位可以适时与各类记者打交道,构筑良好的关系,打开媒体通路奠定坚实基础,特别对于主流新闻媒体诸如收取适当宣传费用等要求可以适当满足。这方面,目前我局的应该说做得很到位,通过与县市级新闻媒体的合作交往,得到了市、县级媒体通力配合。因此当我们可能遇到负面报道,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心腹”媒体输出正面消息,从而引导舆论。另外,有了“心腹”媒体的好处是我们随时都可以宣传自己的正面新闻,遇到负面报道时,也可以在最早时间得到消息,有利于我们随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其五,确保有一个好的应急预案。在舆论危机出现之前,要确保有准备好的应对措施(包括应急资金),要有随时可以启动的“解决方案”,在最短时间内采取应对措施,以降低负面影响的程度,甚至将负面报道转化为有利的报道。第三,在直接面对代表新闻媒体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记者时,我们应该学会“五步走”:

第一步,直面记者时,无论是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切忌对记者说“无可奉告”。你最先要做的就是介绍自己的身份,请记者到会议室休息,并主动向记者索要名片,从而掌握是哪家媒体的哪个记者,及时联系宣传民警到场进行沟通。现在不乏有“冒牌记者”以正面宣传为借口强拉赞助或是利用负面报道敲诈钱财等事件的发生,宣传民警通过各种讯息及时、有效地识别对方“记者”的身份,同时也可以初步判断新闻信息在此媒介传播的影响,这些都有利于我们下一步协调上级部门帮助。

第二步,要尽可能地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以书面的形式详细报告给县局宣传部门,宣传部门在经请示主要领导后对被采访事件 “统一口径”,这一步当中最关键的是要统一思想,我们在协调处理的时候才找得到“门”。如果失去了这个关键,我们的工作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第三步,也就是在上报情况的同时,要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不管是事前、事中和事后,一定要抱着“诚意”解决的态度,并让“舆论危机”的第三方也就是我们执法过程中的当事人传达处理问题的诚意,并通过他将信息传递给前来采访的记者。

第四步,如果是正面报道,在媒体发稿之前,要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多的版面、更大的篇幅或是更显著刊发位置;如果是负面报道,在媒体发稿之前,要尽快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最短时间内想办法通报给媒体记者。同时还可以主动邀请一些媒体,召开一个新闻通气会,在通报处理结果的同时,借机也宣传了自己。从新闻的规律来看,这种办法已经形成了循环式炒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声誉和形象,把坏事变成了好事。

第五步,也是最没办法的一步,就是“诉诸法律”,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如果负面报道见报,而恰恰我们自身的确不存在任何问题,我们就应该勇于诉诸法律,证明我们自身没有任何问题,这时候也可以主动邀请媒体来关注,也是借机宣传自己。诉诸法律虽然很麻烦,但如果不诉诸法律,可能会更麻烦。这里面要特别说明的是,面对明显带有倾向于负面报道的记者的采访,如果我们自身的确不存在问题的话,我们要勇于向对方摊牌,并果断拒绝对方的所有不合理要求。

源于我们县级公安机关工作的实际,像前阶段刘旭这样“流血牺牲”的英雄事迹毕竟有限,然而我们也不想看到有同事受伤牺牲,但是为了提高新闻关注度,难免会有一些新闻媒体的记者在关注我们县级公安机关时会“哪里有臭味,就奔向哪里”。实践证明那些容易引发媒体轩然大波的涉及公安工作或公安队伍建设的焦点案、事件的负面报道,特别是网络媒体炒作的负面报道,往往可能是一种推测甚至仅仅是一个臆断。而这样的舆论环境,在事实上已经极大的损害了公安机关的权威和公信。当前,甚至一些人更倾向于向媒体寻求救济,而在更多人的心目之中,一篇报道乃至网上一个帖子,往往胜于公安机关的一纸有效法律文书。所以,面对媒体的监督,公安机关必须作出必要和正确的回应,特别是针对我们攸县县城,城区不大但人口众多,舆论传播速度快的实际,我们应该真诚面对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舆论监督,坦诚应对各类质疑,巧打舆论牌,打消公众的疑虑,让公安工作赢得更加广泛和充分的信任,树立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

第三篇:消防部队如何应对新闻媒体

消防部队如何应对新闻媒体

一、学习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的意义

(一)消防部队执行灭火救援任务的舆论环境逐渐复杂

目前在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下,人民群众越发的重视社会消防安全工作,对公安消防部队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新闻的及时性、独立性和客观性都大大提高,媒体对于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会最大程度的进行跟踪报道。当消防部队接到较大事故的任务后,媒体的镜头几乎都会跟随而至,消防部队官兵的执行任务情况随时都在被新闻媒体的镜头记录。

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不少问题。消防部队执行任务时都有大量的围观群众,消防官兵在现场的一举一动随时都有可能被群众拍照、摄像并上传网络。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一些敏感信息可能会被人为的歪曲、丑化、断章取义,并通过QQ、微博等网络平台快速传播,来博取网民的点击率和关注度。可以说,目前消防部队执行任务面对的舆论环境十分复杂。

(二)基层消防官兵普遍缺乏应对新闻媒体的意识和经验

面对当前十分复杂的舆论环境,基层消防部队在应对新闻媒体方面的机制建立和教育工作显得较为滞后。不少基层官兵缺乏正确应对新闻媒体的常识和经验,往往在镜头面前表现得惊慌失措、张口结舌,或者不顾忌自身形象,在镜头前仪态不端,语言粗鲁。这样不仅严重地损害了消防部队的形象,还容易滋生谣言,引起群众的质疑,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因此,基层部队讨论学习如何应对新闻媒体,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消防部队应对新闻媒体的原则

消防部队应对新闻媒体应当遵循“发布及时,言简意赅,整体策划,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发布及时

消防部队执行灾害严重、有人员伤亡、社会影响大的灭火战斗和抢险救援任务后,要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此类事件,常常成为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公众对自身的知情权十分重视,关心消防部队是否有能力在灾害事故中保障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公众对于一些火灾事故隐患、危险化学品泄漏等存在恐惧心理,害怕威胁到自身安全。因此,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让公众了解事件情况,既可以平复公众的恐慌心理,又能防止谣言的滋生和传播。

(二)言简意赅

在事故发生后,公众和媒体需要第一时间了解最准确、最权威的信息,因此新闻信息的发布要言简意赅。要注意既准确地表述了核心内容,没有歧义,又要语言简练,易于传播。长篇大论的报道不但耗时费力,不能及时发布,还容易产生歧义,引起公众猜测。

(三)整体策划

新闻发布要有整体策划。整体策划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从整体上确保能够组织部署足够的力量进行新闻发布、舆情监测和对外联系,加强与地方政府、公安机关的沟通联系,保证发出的新闻信息能够准确恰当的反映事实真相、破除谣言。二是确保进行新闻发布的机构有较强的承担和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由上级机关进行整体策划,能够对新闻发布的口径进行整体把握,并及时处理产生的法律风险。

(四)实事求是

新闻内容要依据事实,实事求是。有意的隐瞒、捏造新闻将使新闻发布者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澄清事实将说明自己曾向公众撒谎,继续隐瞒和捏造将使得自己不得不去撒更大的谎来掩饰,在谎言被戳穿时,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更加巨大。同时,有意的模糊敏感信息会加速谣言的传播,根据新闻理论,谣言的传播速度=信息的暧昧程度*信息的敏感程度,因此,刻意的避开或者模糊敏感信息不但会加速谣言的传播,还在一定程度上将新闻话语权白白送给了造谣者。

三、应对新闻媒体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应对新闻媒体的技巧

在应对新闻媒体时坚持“发布及时,言简意赅,整体策划,实事求是”原则的前提下,在语言和行为上不失时机地运用一些技巧,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发布信息的技巧

发布信息应做到及时、准确,包含的信息充分清晰,让媒体通过消防部门的宣传部门一次性获得足够的信息量,从而避免记者漫无目的地去挖新闻时接触到不实信息进行错误报道。

在信息的内容中,既要注意准确恰当,又要做到言简意赅,同时要兼顾留有回旋余地。一般内容发布包含”五个W”:即“when(什么时间)”、“where(什么地点)”、“who(什么人)”、“why(什么原因)”、“what(发生了什么)。做到“五个W”,基本就满足了信息发布的要求。

2.组织新闻发布会的技巧

在组织新闻发布会时,运用一些简单的技巧,可以使官方的正面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媒体的广泛报道和支持。

首先,专门向当地权威媒体发出邀请参加新闻发布会,及时沟通,告知事情经过,请求正面报道。同时,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布置检查,防止假记者混入。在新闻发布会过程中,进行全程录像记录信息发布情况,防止部分媒体出于拉拢读者的目的有意进行不实报道。

3.统一口径,前后一致

发布新闻时既要做到及时准确,又要兼顾到事态的发展和政府宣传的政治导向,因此在发布新闻的内容上要保有余地,不将话说满说死。同时,必须加强与地方政府、公安机关的沟通,统一新闻口径,保证发布新闻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信息的前后不能自相矛盾,要确保公众对信息的内容不会产生误解和猜疑。

4.灵活选择接受采访者

消防部队在现场执行任务时,常常需要面对媒体的镜头,这时,灵活的选择被采访者可以很好的起到正面宣传的作用。比如说满脸尘灰的内攻组战士陈述的火场情况往往比衣着整齐的新闻发言人的介绍更容易使公众和媒体信服。因此,在平时的政治教育中,让中队战士学习一些面对镜头组织语言的方式和技巧,将对消防部队应对新闻媒体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应对新闻媒体的注意事项

1.切忌沉默逃避

在迫切寻找新闻信息的记者面前,“沉默”不是“金”,而是最失

败的一种应对方法。媒体从消防部队无法获得有用的信息,就会转而向在场的围观群众和路人搜寻新闻源,使得宣传部门失去对新闻源的控制和把握,极容易产生谣言和负面新闻。

2.切忌信口开河

在发布信息时,只应发布有事实依据的信息,不能妄加揣测,更不能随意捏造,不能为了宣传部队良好形象而想当然的添入一些不真实的情节,这样一旦被知情人拆穿,对部队的形象不但没有提升,还会有很大的削弱作用。

3.切忌仪态不端

不论是新闻发布人还是接受采访者,代表的都是部队的形象。镜头前的一举一动,公众都会将其与整个部队联系起来。因此,在采访现场,要有一定的镜头意识,不能因为对灾害事故的处理胸有成竹而表现得仪态不端,显得过于随意和放松,这样会在镜头前给公众造成轻视生命、冷血淡漠的印象。

4.切忌急躁动怒

部分消防官兵在面对公众和媒体的责难和质疑时,常常因为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急躁动怒,与现场群众或记者发生口角纠纷。这在新闻媒体中是非常忌讳的,一个人在镜头前发怒,尽管事出有因,但脱离了当时语境的观众会自然的对他产生一种负面情绪,转而支持在镜头前与他对立的一方。因此,在日常的政治教育中,应当向基层指战员强调有新闻媒体到场的情况下,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专注于执行现场任务。需要接受采访,应当用准确专业的语言简明扼要的回答问题,不掺杂个人情绪,才能在镜头前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

第四篇:浅析基层法院如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浅析基层法院如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作者: 李文军 周 波

人民法院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是宪法和法律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根本保证。基层法院如何更加自觉、主动地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严格依法办事,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完成好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审判任务的重要保障。

一、深化思想认识,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

要深入开展学习讨论活动,统一全体法官思想,不断强化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意识。要从建设政治文明的高度接受监督。人民法院居于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司法裁判位置,是维护社会正义、保护人民权益的最后一道法律屏障。法院接受人大监督是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具体体现。这对于实施依法治国,实现司法为民宗旨具有重要意义。要从履行法律职责的高度接受监督。人大对法院的监督是宪法规定的最高形式的法律监督。接受人大监督是法院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和义务。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人民法院的监督,是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正确实施为目标的,是促进和维护司法公正的必要手段和重要形式,是对司法机关的有力支持和帮助。要通过思想教育和引导,使全体法官真正树立起“监督就是爱护、监督就是支持、监督就是帮助、监督就是指导”的接受监督新理念。

二、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接受监督的主动性。

要根据法院工作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接受监督的主动性,确保 1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落到实处。一是主动做好向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报告工作。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人代会上的法院工作报告。在人大闭会期间,结合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和法院工作重点,及时向人大常委会作专项报告或汇报。对人大代表在审议报告中提出的批评、建议和意见,要认真听取,虚心接受。二是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的检查、视察和评查工作。积极接受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对法院工作及审判人员执法情况进行的检查评议,对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在检查评议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整改,务求实效。三是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为人大执法检查组开展的调查或检查工作提供方便,积极协助配合,如实汇报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工作的意见,要不折不扣地加以研究解决和落实。四是主动通报法院工作情况,主动征求人大代表对法院工作的意见。为了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能够系统地了解法院工作,更好地监督、支持和理解法院工作,凡是法院召开的重要工作会议,都应当邀请人大常委会委员出席、指导或向其通报会议情况。法院制定的重要文件也要报送至人大常委会。结合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定期深入到人大代表中征求意见。对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认真抓好改进落实,及时进行反馈。五是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担任司法监督员、司法咨询员。通过这一制度,使人大代表能够全面了解和监督案件的审理与执行,监督审判人员的执法情况,适时提出监督意见和咨询意见。要主动邀请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旁听重大案件审理。为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参加旁听提供方便,事先积极邀请,并专设人大代表旁听席。

三、完善监督渠道,增强接受监督的实效性。

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接受人大监督,使监督工作取得实效。一是要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对应由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决定的事项,要及时提交审议;认真听取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和建议;对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要认真组织实施,及时报告落实情况。二是积极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办理,在要求期限内以书面形式答复,并抄送人大常委会。对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实事求是地介绍情况,说明原因。办理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要遵循交办、承办、催办、审核、答复、总结等程序,保证答复的准确、及时。三是做好人大及其常委会交办的信访工作,认真复查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法定监督程序提出的案件。对确属错判的案件,要按照法定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对裁判并无不当的,应书面报告处理结果和理由。四是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人事任免监督。对于提请人大任命的法职人员,要严格教育,严格考核,严格把关,强化人大意识、公仆意识和法制观念。在通过人大任命前,要求拟任职人员端正思想,明确态度,认真全面地做好供职准备。要尊重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选举、表决结果。对人大依法做出的任用、罢免、撤职、免职或接受辞职等决定,要坚决执行。五是重视和加强同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的联系。把同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的联系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法院督办室、立案庭、执行局和其他各业务庭都要结合本部门工作实

际,加强沟通联系,确保人大监督渠道的顺畅。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中级人民法院)

第五篇:浅论司法公正与新闻媒体监督的关系

浅论司法公正与新闻媒体监督的关系

浅论司法公正与新闻媒体监督的关系

【内容摘要】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权运作过程中各种因素达到的理想状态,它是现代社会政治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司法公正由于与人们合法的权利和义务密切相关,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而新闻媒体具有传播信息、形成公意、帮助公众实现知情权的功能,是公民知情权与自由表达权的体现,代表着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制衡。所以,在现代法治国家,新闻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是紧密相联的。如何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司法的监督与促进作用,避免其对司法公正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既保护公民依法享有的言论自由和新闻媒体享有的新闻自由,又维护司法独立公正原则和司法权威与正义,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笔者拟对司法公正与新闻媒体间相互关系以及如何构建二者间的和谐关系进行概略分析。

【关键词】司法公正 审判独立 舆论监督 媒介审判 新闻自由 司法权威

引 言

法谚“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给新闻媒体监督司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那如何处理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的关系呢?新闻媒体和司法在形式上都宣布其价值追求是“公正”,其二者间既存在目标的一致性,又存在矛盾与冲突,即司法追求的是法律公正,而传媒体现的是自身或受众观念上的道德意义的公正。如何实现两者的协调共存,最终实现社会公众追求的正义与公平是司法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笔者拟对司法公正与新闻媒体间相互关系以及如何构建二者间的和谐关系进行概略分析,以期更好的指导工作。

一、司法公正的价值内涵分析

司法公正,是法律的自身要求,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其内涵就是司法机关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司法公正是以司法工作人员的职能活动为载体,以严格依法为基准,要求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坚持平等、正当的原则,且要在审判结果上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

司法公正涵盖整个司法工程,其价值蕴含包括适用法律平等、诉讼程序正义和判决结果公平等方面 [1],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理解:一是实体公正。指现行法律分配给人们的权益与其通过司法活动所确认的权益相一致,且这种一致性应得到司法机关的充分保障。关于实体公正,我国法律确立的基本原则是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即客观地认定案件事实和准确地适用法律。二是程序公正。指在法律适用的具体运作过程中充分保障每位当事人及其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益,它是实现实体公正的重要手段,是长期司法实践中对处理各类案件程序、手段、方法规律性的科学总结。三是执行公正。即按法定程序公正、严格地执行生效的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使纸上的东西得到切实的履行。四是形象公正。指司法人员的执法形象必须公正,也就是说司法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按照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处理案件外,在言行上还要符合司法人员的身份。只有司法机关形象公正,社会公众才能信任司法,司法救济才能成为社会公众一旦发生纠纷的首要选择,促使社会公众的矛盾和纠纷都能通过司法途径得到消解,从而避免社会矛盾的非法律手段解决。

可见,实体公正、程序公正、执行公正和形象公正是司法公正的有机统一实体,都要求司法人员忠实地服从和使用法律,始终站在客观中立立场,不偏不倚,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二、新闻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促进作用和相互间的冲突分析

(一)新闻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促进作用

一是有助于实现审判公开。审判公开是现代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司法民主的重要标志。当前,不少法院由于受审判场所、设施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旁听需求,加之现代社会中人们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居住分散,不可能经常以旁听的方式来了解司法、监督司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媒体的报道实现了间接公开,扩大了人民法院案件审判的公开面和透明度,使广大群众能够及时详细地知悉一些广为关注的案件的审判情况,使法庭审判得到进一步延伸和扩展,人民法院审判公开的原则得到更彻底、更有效地落实。

二是有助于提升审判质效。新闻媒体的监督对人民法院实现司法公正,提升审判质效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新闻媒体通过对瑕疵裁判、冤假错案的无情披露,监督司法机关有错必纠,启动审判监督程序,从而最终使个案的错误裁判得以纠正,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最终的维护。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的监督有力地促进司法机关发现自身工作存在的缺点和疏忽,从而改善自身工作作风,使司法活动也变得日以文明和规范。同时,新闻媒体的有力监督提高了司法审判的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司法腐败的机会,使审判真正成为了“阳光下的审判”。

三是有助于改进审判作风和提升执法水平。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提高司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促进其转变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文明办案方面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审判工作经新闻媒体的关注和介入,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办案法官的业务水平。新闻媒体对庭审情况进行报道,客观上会促使法官认真学习相关的程序法和实体法,以更加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去阅读案卷,深入了解案情,严格依法审判案件,以更加缜密、严谨的思维进行判决。一方面必将提升办案法官的职业涵养。在新闻媒体的监督下,会促使办案法官按规定着装,开庭程序会更加规范,法庭仪容仪表会更加严整,开庭用语会更加规范,作出的判决会更加缜密、严谨。所以,审判机关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干警素质的同时,强化新闻媒体对审判活动的监督是十分必要的,它能有效提升办案法官的综合素质,也能有效抑制司法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是有助于扩大办案效果。新闻媒体对人民法院审判工作进行报道,有利于扩大办案效果,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人民法院通过案件审判,惩处犯罪,调处纠纷,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但法院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审判工作的被动性、中立性。新闻媒体通过对审判工作的报道,扩大了审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在预防犯罪和矛盾纠纷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依法治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新闻媒体通过对具体案件的报道,在实现其自身价值和利益的同时,也在向社会公众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在全社会培育法治理念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新闻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负面影响

新闻的及时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快,要及时,才具有新闻价值,于是新闻工作者常常过多的强调新闻自由,对司法活动的报道往往超越了法律的界限,而司法活动具有一定的过程和程序。可见,新闻媒体过早的报道、评论势必会侵犯司法独立的原则,形成媒介审判,对司法公正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对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造成伤害。可以说,新闻报道追求的案件往往是具有生动性、重要性、显著性、新奇性的案件,从而引起公众关注与参与,形成媒体热点,而且,新闻媒体对司法案件的报道往往注重结果,追求惩恶扬善、分清是非为目的的正义,这使得其常常要对司法机关追求的以建立在程序正当基础上的正义构成强大的冲击,对人民法官判案形成强大的媒体压力,从而产生“媒介审判”的不良效应。

媒介审判这一概念发端于美国,由“报纸审判”演变而来。我国台湾学者尤英夫认为:“报纸审判的意义较为广泛,即任何民、刑事案件在普通法院审判前或审判后,由一般性或法律性报纸所刊载的消息或意见,不论其是以文字、图片、漫画及其他方式,不论其目的是在讨论、分析、攻击、侮辱与案件有关的法官、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关系人,或案件内容及其胜负得失,凡足以影响审判者,都可称为报纸审判。” [2]

笔者认为,所谓“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体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作出判断,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其是对人民法院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新闻媒体报道的对象一般是民愤极大,影响甚广的“非自愿社会公众人物”,在事实的选取上往往是片面的、夸张的,所发生的案件一般具有重要性和显著性。随着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和白热化,一些新闻媒体对具有极大影响力和可读性的案件报道趋之若鹜,对其进行长时间、大容量、一边倒的宣传和炒作,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下,司法机关在对案件进行审理时,就不得不考虑公众媒体的压力,从而导致某些案件无法得到公正的审判。这实质上是一种严重的越位现象,其干扰了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对“媒介审判”与司法公正两者间的冲突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审判活动追求的“事实”与新闻媒体报道的“事实”两者间存在差异。司法审判活动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也就是说审判活动只依据“法定事实”对案件作出判决。新闻媒体也有在“全部事实”范围内对案件进行报道的倾向,但是新闻事实的“真实性”要求有别于法律对案件事实的“真实性”要求,即新闻事实是记者通过采访等途径了解到的事实,而司法审判所要求的是能够以确凿的证据来证实的事实。新闻媒体对案件信息的收集也不像诉讼程序那样受到严格的限制,它可以报道某些只注明消息来源的未经证实的消息,而法庭却不能采用这样的信息。由于两者所采用的“事实”不同,因此,人民法院进行审判活动的结果与新闻媒体对所披露的案件所期望的处理结果之间必然存在冲突性。

2、新闻媒体的介入会给办案法官造成先入为主的影响。新闻的典型性原则要求新闻媒体从社会公众心理考虑,抓住典型、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进行报道,引起公众关注与参与,形成舆论热点。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媒体监督司法活动时,对于某一案件,经常在司法机关尚未作出处理之前,往往裹挟着社会道德来评判案件,进行有倾向性的报道,有时甚至带有个人观点的评论,形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影响司法人员的办案思维。这些都可能给办案法官造成先入为主的影响,从而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

3、“有偿新闻”的出现势必对司法公正造成不良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在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过程中,新闻媒体往往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会在吸引公众“眼球”上大做文章,个别法制观念淡薄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在利益驱动下,在未结案之前,也会做出倾向性的报道,甚至对案件妄加评论;有的为提升网络点击率或阅读量,经案件当事人的邀请,在未全面了解案情的情况下,对案件进行歪曲报道以迎合案件当事人的诉讼需求,导致了许多与事实不符的细节趁虚而入。也就是说,新闻媒体通过有偿新闻、媒介审判等形式形成“媒体压力”,这必将侵害某一方案件当事人的权益,损害新闻媒体形象,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三、对构建新闻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间和谐关系的建议

新闻是自由的,其对法庭的报道和批评是需要的,但由于司法活动的严肃性和司法判决在社会上的重要影响,当新闻用于报道和监督司法活动时,其自由的范围和程度应该受到必要的限制。一旦诉讼程序开始,新闻媒体的自由必须向公正审判的公共利益让步。当新闻用于报道和监督司法活动时,由于司法活动的严肃性和司法判决在社会上的重要影响,新闻自由的范围和程度应当受到限制。不仅新闻的采集、发布和传送要遵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而且发表意见和进行批评更要慎重。也就是说,从事司法报道和监督的记者要采取对法律负责、对真实性负责的态度,要承担更重的法律责任。实践中,新闻工作常常过多的强调新闻自由,对司法活动的报道往往超越了法律的界限,从而对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造成伤害。所以,新闻媒体既要发挥披露司法腐败、促进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又要对新闻报道加以规范和引导,以此防止和消除对司法公正产生的负面影响。

为削除新闻媒体与司法行为两者关系上的紧张与不和谐,从而实现司法公正独立和传媒自由的平衡,并依法加以保障、引导和监督,使之达到良性互动与合理构建,形成媒体与司法之间的积极合作、良性互动的主导性关系,逐步探索和建立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与新闻媒体正当采访权的合理界限是十分有必要的。那么,在法治推进的过程中,如何促进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独立的良性互动关系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对司法机关自身的要求

一是提升执法办案水平。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人民法院应积极提高审判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司法公正是当务之急。法官的法律知识丰富了,业务水平提高了,将会把一个高水平的庭审展现在新闻媒体记者面前,以其闪烁着法律的尊严理性和智慧的专业才能赢得记者的尊敬。同时,办案法官要精心审判好每起案件,认真制作每一份法律文书,保证案件从实体到程序都不出现瑕疵,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是大力开展审判公开活动。公开审判的主旨在于让民众亲眼见到正义的实现过程,这一过程对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具有提示性、感染和教育的作用,并成为今后行为的指向;程序公开还提供了对诉讼过程实施社会监督的可能。[3]在审判工作实践中,应根据案件性质,有意识地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件进行“阳光庭审”,大力开展巡回审判、法院开放日等活动,积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旁听案件庭审,并加大裁判文书上网、庭审直播、全程录音录像等网上信息公开的力度,加强与网民的互动,及时为网民答疑解惑,推进“阳光司法工程”活动的深入开展,让社会各界了解法院、理解法院,使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做法院文章的人没有机会。同时,应准予新闻媒体对公开审理的案件进行采访报道,并为其深入基层、深入实际采访报道创造便利条件,解释必要的司法程序和司法规范语言,引导新闻媒体在采访报道工作中尊重有关法律法规所保护的个人权利和司法部门依法独立行使权力,尊重司法事实,尊重司法程序和诉讼规则;

三是健全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开展审判执行工作过程中,人民法院应通过健全、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等方式,建立与新闻媒体对话的常规渠道,减少舆论炒作风险。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和诉讼的不同阶段,各级司法机关的的新闻发布机构和新闻发言人应及时将群众关心的案件情况公之于众,使新闻媒体可以从正规渠道获取官方消息,让公众及时了解事件的真相或诉讼的进展,这样既确保了公众的知情权,同时也防止公众的猜疑和舆论盲目的导向,最终达到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

四是强化自我宣传意识。人民法院在抓好执法办案的同时,应充分利用院内外各类宣传平台,丰富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渠道,及时上报稿件、编发院内信息简报,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宣传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壮大宣传声势,做到审判活动与宣传工作合声合拍,为审判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出浓厚的宣传氛围。一方面要抓好法院内部的自我宣传。充分利用法院外宣网站、微博等快捷、便利的宣传平台对审判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及时宣传,不断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一方面要充分借助外媒搞好对外宣传。进一步加深与各类媒体的沟通,努力与其建立起诚实可信的良好关系,协同做好每一个旁听庭审案件的宣传报道工作,拓宽法制宣传面,形成集中宣传报道的声势。

五是提升面对新闻媒体的能力。面对新媒体出现的即时化、多样化、复杂化、国际化新情况,一个涉法的网络事件很可能形成“无利害关系冲突”,形成“网络暴力”从而殃及法院。面对新媒体这柄“双刃剑”,人民法院应与时俱进地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新媒体时代法院工作规律的研究,着力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悉心体察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主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引导公众情绪,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法院权威的声音及时传送到微博等新媒体的各个角落,最大限度增加舆论的“正能量”。工作中,应完善与审判工作相关的舆情收集研判机制、预警机制、危机公关应急处置机制、一站式答复机制等,对突发性事件,应在第一时间把真实可靠、准确无误的新闻发布出去,以抢占先机,把握主动,提高司法机关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权,降低与新闻媒体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从而避免新闻报道失实,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二)对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要求

一是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涵养。新闻从业人员应遵循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自身的行为,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正视新闻媒介与独立司法的区别,时刻谨记自身的位置与职责,做独立、公正、超脱的旁观者,树立距离意识,保持足够的冷静,不要急于做评判、下结论,有效防止“媒体审判”。工作中,应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切实尊重审判独立,遵守法庭秩序,报道案件信息时认真负责,严谨审慎,客观公正,向社会公众报道真实的审判过程和客观的情况,坚决杜绝“有偿新闻”,以新闻从业人员的良好职业形象,与法官一道为实现媒体监督与案件公正审判的良性互动做出努力。

二是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知识学习。审判活动有其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特征,从事法制报道的新闻媒体记者和编辑要了解审判规律,熟悉基本的法律知识,尤其要把握现代司法的基本原则和审判工作特点。所以,新闻从业人员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熟悉司法运作过程,对审判过程中的报道要慎重、严谨,对正在审理中的案件不作评述性报道,应不偏不倚,避免倾向性,不得充当诉讼一方当事人的代言人,不得充当当事人与法官间的裁判员、审判员,更好地处理好新闻媒体与司法机关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新闻媒体对司法公正的不良影响,最终达到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

三是强化涉诉稿件的审核监督。新闻媒体应加强内部的审稿力度,对监督司法的稿件进行严格审查,把好政策法律关,确保没有明显的诱导和倾向性的内容,防止可能影响司法独立或者侵权的报道流向社会,避免错误舆论压力影响司法机关正常的司法活动,侵害司法独立,损害司法公正,从而正常有效地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结 语

总之,活跃而健康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不是司法独立的障碍,恰恰相反,它在更大程度上保障了司法公正。司法公正主要由司法独立来保证,舆论监督则通过客观地展示和评论司法过程,协助实现这种公正。正如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布莱克所言:“言论自由与公正审判是我们文明中的两种最为珍贵的东西,实在难以在二者之间取舍。”[4] 新闻媒体的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是现实存在、不可避免的,正确处理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找到媒体监督与司法权威之间的平衡点,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媒体对司法的监督作用,避免其对司法活动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保证公民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实现,又能促进司法审判的公开,维护司法独立和司法权威。要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应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尺度,需要媒体和司法机构的共同努力。从而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发展,维护司法的权威。)

下载基层法院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监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法院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监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议当前形势下基层公安机关如何提升应对新闻媒体监督能力(优秀范文5篇)

    新形势下基层公安机关如何提升 应对新闻媒体监督能力2009年7月30日,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在全国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结业式上强调:“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

    基层工商所如何应对(范文大全)

    新“三定”方案出台、 “两费”停收,工商的财政供给体制发生了变化,工商的职能也进一步厘清和加强,基层工商所作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一定要积极应对,适应新形势,履行新职责......

    基层法院演讲比赛稿

    愿为天平献青春有一种风景叫高度,有一种高度叫境界,有一种境界叫奉献。奉献是最美丽的花,奉献也是最真挚的爱。爱岗是我们的职责,敬业是我们的本分。爱岗敬业既是人民法官为人民......

    法院四项监督经验交流材料

    法院四项监督经验交流材料 区法院结合法院工作实际,采取多项措施,认真学习“四项监督制度”,并提出“抓牢关键环节、做好结合工作、强化内外监督”的执行方法,进一步规范了干部......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基层法院涉诉信访应对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基层法院涉诉信访应对 作者:陈红星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8期 【摘要】涉诉信访工作是信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与司法活动直......

    县政府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工作总结(共五则)

    ***县政府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 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工作总结近年来,***县政府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采取积极有效的工作措施,稳妥地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

    时守域--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2

    如何应对媒体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作为向公众传递讯息的新闻传媒,具有表达舆论、反映舆论、引领舆论的特殊功能和强大力量。特别是伴随着网络更深地介入到新闻的传播中,媒体获得......

    基层法院管理工作总结

    基层法院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一、服务大局,提升法院管理工作水平在日常管理工作考评中发现,一些经常性的问题还是不断出现,如个别干警素质不高,服务大局能力不强,司法为民认识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