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守域--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2

时间:2019-05-15 01:3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时守域--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时守域--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2》。

第一篇:时守域--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2

如何应对媒体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作为向公众传递讯息的新闻传媒,具有表达舆论、反映舆论、引领舆论的特殊功能和强大力量。特别是伴随着网络更深地介入到新闻的传播中,媒体获得新闻信息来源的方式更加便捷,更加延伸。新闻传媒范围越来越广、技巧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渠道越来越多,新闻传媒对社会及公众的影响越来越鲜明和强烈。

但是,由于公众的社会地位、认知水平不同,对新闻的关注点、兴奋点不同,因此,同样的新闻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所以,新闻传媒并不总是发生鲜明的正面影响、积极效应,在一定时空内,新闻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效应,有时候还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因为,公众凭借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在新闻媒体的引导下,可能在行动上做出过激的抉择,不仅影响自身利益,还可能影响社会的常态发展。

无论正面新闻还是负面新闻,也不论虚假新闻、失实新闻,还是真实新闻,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负面新闻或虚假新闻和严重的失实新闻产生的负面影响较易发现,也较易应对。而某些新闻虽是正面、真实的,其主要社会效果也是正面的、积极的,但是在这些正面、积极的影响背后也往往隐藏着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和效果。

新闻的负面影响,除可能误导公众、影响公众情绪和行为,更可能给工作和事业带来影响,造成被动,延缓进程。因此,如何及时、主动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和化解新闻传播中负面影响,就成为衡量领导干部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标志 事实上,新闻媒体的负面影响发生后,即使寻遍所有有效的反应方案也难以找出十全十美的措施来,但这并不是说,在新闻媒体的负面影响发生后,我们就无能为力,就只能听任事态演进。只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应对,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平息事态,促进工作。

1、沉着冷静,保持理智

领导干部既是媒体受众,也可能是媒体新闻的来源,还可能是媒体传播的受害者。因此,负面影响来临时,切不可慌张,乱了方寸、失去理智。在负面影响下,任何内部的争论、冲动都可能将事实或错误掩盖起来,可能使人在弄清事实之前匆忙做出应对,这样反而会使事态更加复杂化。

所以,面对负面影响,一定要沉着冷静,保持理智,接受负面影响已经成为现实的事实,并勇敢面对,反复追问自己在负面影响中的位置和角色;客观分析负面影响是由真实新闻还是由虚假新闻或严重失实新闻造成的,是恶意报道还是善意报道造成的;科学估计负面影响的可能后果会对公众舆论造成的敏感和对未来的预感。在分清是非,甄别真假基础上,针对不同性质的负面影响,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2、行动果断,态度诚恳

无论什么原因导致了负面影响,往往都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和传播性,而那些严重失实和虚假新闻产生的负面影响,后果更严重。因此,面对负面影响,在行动上都要快速果断,决不拖泥带水。要在摸透情况基础上,统一口径,做好周详的应急预案,在最短时间内采取应对措施,准确清晰地传达信息,以求以最快的速度降低负面影响的程度和后果。同时,对负面影响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要增加透明度,向公众作坦诚的解释,切不可粉饰或掩盖事实,试图推诿责任、掩盖真相。对媒体,对公众的“无可奉告”,会招致更多的麻烦。主动坦诚的姿态,会使媒体和公众感觉受到尊重,沟通也会更加有效。

新闻媒体传播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只靠媒体解决,因为有些真实新闻或一般失实新闻,譬如对工作中的问题、过失、差错的客观报道,也可能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造成工作被动,这就需要通过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来平息事态。对这类负面影响,要态度诚恳,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抱着“诚意”解决问题的态度,躬身反思,不遮丑,不护短,知错就改,透明公正,坦然面对,认真自省,寻找问题根源,正面推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变压力为动力,使负面消极影响转变成前进的动力。

3、及时沟通、争取主动

负面影响发生后,要在第一时间主动与事发媒体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有效沟通。一些案例事件说明,保持与媒体的信息畅通渠道,对媒体采取开放式的良好姿态,往往能把“危机”变成“机会”,从而澄清误解,并赢得公众信任。反之,如果媒体获取信息的渠道受阻,媒体就会尽其所能、挖空心思从各种渠道、各个侧面搜集信息并试图“拼凑真相”,将本来简单的情形复杂化。

要通过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常态对话机制,捕捉媒体心态,发现潜在的负面影响,在媒体报道之前尽快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最短时间内将办法通报给媒体。同时主动邀请一些媒体,召开通气会,做一些专访或旁听相关事件处置会议、现场报道事件处置进程等,丰富媒体信息传播内容,借用媒体自身的强大传播功能,形成良性循环的传播方式,引导舆论,影响公众。这样,在应对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借机宣传了自己,提高了自己的声誉和形象。

4、收集证据,分析媒源

在应对媒体负面影响过程中,分析和把握产生负面影响的媒体信息的来源非常重要。分析和把握媒体源头,有助于及时梳理信息流,发现产生负面影响的症结所在;有助于分清负面影响的性质和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所以,查清和掌握源头即能控制方向,控制事态进展,从而确保应对负面影响的质量。

因此,负面影响发生后,要采取一切积极有效的手段及时查清媒体信息的源头,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得到全部媒源证据比较难,然而得到一些有效的,关键性的证据还是能够做到的,譬如提供或发现媒源的当事人或参与人、媒源信息的时间地点、媒源信息的首发媒体、媒体记者、受众范围等等。

面对负面影响,不说话不表态不行,说错话表错态更不行。在没掌握更多的媒源信息之前,在对媒源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之前,千万别说出超出已知事实允许范围的话,千万别做出超出已知事实允许范围的事,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了全部或主要事实后才可以做出恰当结论。

5、积极交涉,寻求救济

一是和责任媒体进行交涉。对那些失实新闻、虚假新闻造成负面影响的,要迅速提出针对性意见,直接向发布报道的媒体总编及领导反映,有责任媒体自我及时更正,或者采取其他手段纠正负面影响。

二是迅速给主流媒体提供详细丰富的信息,以利于它们的“后热点”炒作,激发媒体和公众的新兴奋,在满足公众知情欲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意见和做法通过主流媒体迅速传播出去,重建受影响的支持者的信任,吸引新的支持者,化解负面影响。三是迅速向新闻主管部门申诉,通过新闻主管部门真正行使法律赋予的行政处罚权,对刊登虚假新闻、严重失实新闻的媒体进行处罚,以消除负面影响。四是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对由于媒体的严重失误而给工作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的恶意炒作的虚假新闻或严重失实新闻,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获得救济。敢于诉诸法律与媒体打官司,证明自身没有任何问题,这时候也可以主动邀请媒体来关注,借机宣传自己。

6、完善制度,强化舆情控制和引领 通过建立严格内部管理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可能出现的对工作有负面影响的新闻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经常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整改,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让别人抓不住尾巴,从源头上减少负面报道,从源头上减少负面影响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建立与媒体正常合作的机制,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及沟通,突出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有效提升公信度;注重媒体关系的培养,善于捕捉媒体的敏感性和兴奋点,及时发现负面影响的萌芽,注重策划,积极做好应对措施。

通过增强防范意识,强化防范机制,提高对媒体传播的“灵敏度”。对重大信息要建立统一的发布窗口,其他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信息;对出现的负面影响,要建立统一的应对渠道,其他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表态或发表意见。

通过建立舆情控制和引导机制,促进舆情的理性化。时刻关注媒体动态,一旦发现可能导致负面影响的不良媒源信息时,及时报告,及时采取措施,力求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强化引导者的权威性,营造健康的、强势的主流舆论氛围。

第二篇:公安机关应对新闻媒体

县级公安机关应如何对新闻媒体

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应主动与媒体开展合作,要主动向新闻媒体介绍公安工作情况,了解新闻媒体对公安新闻素材的需要,尽可能地为其采访报道提供便利,构建互信、互助、互动的和谐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的监督。

2009年7月30日,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在全国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结业式上强调:“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领导同志要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信息化条件下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树立现代传播理念,努力拓展民意沟通渠道,积极探索与社会公众沟通、增进理解的新途径新办法,切实提高公安机关社会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确保社会稳定。”这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舆论导向在公安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引领作用。

第一,县级公安机关提升应对新闻媒体能力应该首先应当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要学会争取主动,争取新闻媒体为我所用。近年来,全国各省、各市召开新闻发布会的频率特别高,从国务院到各级地方政府都及时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其实县级公安机关也应该建立新闻发言制度。因为在现代信息社会,各类信息传播快速便捷,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社会信息,包括“小道”消息,因此,你不用正确的信息占领传播空间,就会有不正确的信息占领更多群众的头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媒体必然会越来越壮大,形成一种公共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可以给我们提供公共智慧,也可以为我们基层执法破案提供舆论支持。我们应该从与媒体的相处中,学习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会理性、艺术地对待媒体。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能树立起民警亲民、爱民的形象。

二要学会真诚相待,敢于面对新闻媒体监督。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公安队伍的形象传播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新闻媒介可以迅速地、真实地、大范围地为公安民警在公众中树立、传播良好形象。所以我们在对待新闻媒体的时候要真诚,同时也要敢于面对,不回避。作为公安民警应对媒体,注重着装、讲究谈话艺术,都无可厚非,但是,面对媒体最关键的在于要诚实,对记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不要和记者捉迷藏,这样的“应对”,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虽然有少数责任感不强的媒体,但负责任的媒体还是大多数。公开透明远好于隐瞒,在我们面对新闻媒体的记者时,我们首先应该明白我们面对的其实不是记者,而是记者身后的社会、公众,甚至各级领导,各个警种都应当通过新闻媒体来寻求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三要学会把握时机,主动化解舆论危机。对于公安机关来说,随着执法规范化要求的逐步提升和群体性事件的逐渐增多,公安机关面临的“舆论危机”事件会越来越多。比如说前阶段的“皇图岭的赌博机”事件,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媒体当天暗访当晚播出,以至于局领导知道的还不如看电视的老百姓快,导致公安机关限于被动,好在发现及时,处理迅速才没有引发其他不良后果。一些领导同志在处理工作中遇到的敏感问题时,因为忽略了公关技巧,选择的处理时机、处理方式往往有欠妥当,激化了矛盾,事后被负面报道,自然要影响了整个公安队伍的形象。理性面对“危机”事件和此间记者的采访。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也没有绝对的负,事物都具有辩证的两面性。一个“危机”事件,表面上看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因为有“危”的同时也有“机”,它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事件处理好了,完全能成为一次机遇,化险为夷,甚至有利于树立我们的良好形象。

第二,面对在事件现场出现的媒体记者时,我们应该做到“五个确保”: 其一,确保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应该转变思维方式,适应在新环境下的执法和服务,尤其是要适应在新闻媒体的关注下执法和服务。公安工作和老百姓的生活最接近,最密切,很容易出现负面报道。所以我们要以正面的方式面对媒体,不应该随意拒绝记者的采访,而应该学会借助赢得全社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如果不转变思维,不学会如何欢迎记者,你就有可能成为负面报道的对象,从而影响公安机关整体形象。

其二,确保有一个开放的心态。现在是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任何企图封杀媒体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在一个突发事件面前,如果你越掩盖,媒体就会越炒作;你越拒绝媒体采访,就越被描述有不可告人的内幕。这个时候,只有主动向媒体传递正确的信息加以引导,媒体才有可能认为你有诚意解决问题,甚至是可以谅解的,那些传言、谣言甚至谎言才可能得到平息。

其三,确保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闻传播管理制度。在实践工作中,单位应当确定由熟悉本单位情况的领导或宣传民警来接待记者,统一管理和发布重要信息。也就是规定如何与媒体打交道,本单位中哪些人有权利接受媒体的采访,谁能代表本单位对媒体讲话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就是在碰到发生重大事件时,统一对媒体的口径,用一个声音讲话,避免在媒体面前一个人一个观点,说法不一,前后矛盾,造成于己不利后果。

其四,确保与记者建立“朋友”关系。记者首先也是人,他们同样离不开衣食住行,同样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在工作层面之外,我们各个警种和各个单位可以适时与各类记者打交道,构筑良好的关系,打开媒体通路奠定坚实基础,特别对于主流新闻媒体诸如收取适当宣传费用等要求可以适当满足。这方面,目前我局的应该说做得很到位,通过与县市级新闻媒体的合作交往,得到了市、县级媒体通力配合。因此当我们可能遇到负面报道,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心腹”媒体输出正面消息,从而引导舆论。另外,有了“心腹”媒体的好处是我们随时都可以宣传自己的正面新闻,遇到负面报道时,也可以在最早时间得到消息,有利于我们随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其五,确保有一个好的应急预案。在舆论危机出现之前,要确保有准备好的应对措施(包括应急资金),要有随时可以启动的“解决方案”,在最短时间内采取应对措施,以降低负面影响的程度,甚至将负面报道转化为有利的报道。第三,在直接面对代表新闻媒体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记者时,我们应该学会“五步走”:

第一步,直面记者时,无论是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切忌对记者说“无可奉告”。你最先要做的就是介绍自己的身份,请记者到会议室休息,并主动向记者索要名片,从而掌握是哪家媒体的哪个记者,及时联系宣传民警到场进行沟通。现在不乏有“冒牌记者”以正面宣传为借口强拉赞助或是利用负面报道敲诈钱财等事件的发生,宣传民警通过各种讯息及时、有效地识别对方“记者”的身份,同时也可以初步判断新闻信息在此媒介传播的影响,这些都有利于我们下一步协调上级部门帮助。

第二步,要尽可能地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以书面的形式详细报告给县局宣传部门,宣传部门在经请示主要领导后对被采访事件 “统一口径”,这一步当中最关键的是要统一思想,我们在协调处理的时候才找得到“门”。如果失去了这个关键,我们的工作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第三步,也就是在上报情况的同时,要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不管是事前、事中和事后,一定要抱着“诚意”解决的态度,并让“舆论危机”的第三方也就是我们执法过程中的当事人传达处理问题的诚意,并通过他将信息传递给前来采访的记者。

第四步,如果是正面报道,在媒体发稿之前,要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多的版面、更大的篇幅或是更显著刊发位置;如果是负面报道,在媒体发稿之前,要尽快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最短时间内想办法通报给媒体记者。同时还可以主动邀请一些媒体,召开一个新闻通气会,在通报处理结果的同时,借机也宣传了自己。从新闻的规律来看,这种办法已经形成了循环式炒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声誉和形象,把坏事变成了好事。

第五步,也是最没办法的一步,就是“诉诸法律”,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如果负面报道见报,而恰恰我们自身的确不存在任何问题,我们就应该勇于诉诸法律,证明我们自身没有任何问题,这时候也可以主动邀请媒体来关注,也是借机宣传自己。诉诸法律虽然很麻烦,但如果不诉诸法律,可能会更麻烦。这里面要特别说明的是,面对明显带有倾向于负面报道的记者的采访,如果我们自身的确不存在问题的话,我们要勇于向对方摊牌,并果断拒绝对方的所有不合理要求。

源于我们县级公安机关工作的实际,像前阶段刘旭这样“流血牺牲”的英雄事迹毕竟有限,然而我们也不想看到有同事受伤牺牲,但是为了提高新闻关注度,难免会有一些新闻媒体的记者在关注我们县级公安机关时会“哪里有臭味,就奔向哪里”。实践证明那些容易引发媒体轩然大波的涉及公安工作或公安队伍建设的焦点案、事件的负面报道,特别是网络媒体炒作的负面报道,往往可能是一种推测甚至仅仅是一个臆断。而这样的舆论环境,在事实上已经极大的损害了公安机关的权威和公信。当前,甚至一些人更倾向于向媒体寻求救济,而在更多人的心目之中,一篇报道乃至网上一个帖子,往往胜于公安机关的一纸有效法律文书。所以,面对媒体的监督,公安机关必须作出必要和正确的回应,特别是针对我们攸县县城,城区不大但人口众多,舆论传播速度快的实际,我们应该真诚面对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舆论监督,坦诚应对各类质疑,巧打舆论牌,打消公众的疑虑,让公安工作赢得更加广泛和充分的信任,树立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

第三篇:负面行为应对

不用打骂管教孩子

小学五年级的小威又跟爸爸起了冲突。这不是他第一次威胁爸爸。曾经,爸爸要处罚他,他威胁要跳楼,一只手和一只脚就悬在窗外。这可是三十一楼啊,妈妈、爷爷、奶奶、阿姨都紧张的在旁边,拜托小威把手脚收回来。结果,小威获胜!他不但躲过处罚,爸爸之后还把家搬到一楼。然而,小威的威胁推陈出新,用头撞墙、开门作态离家出走,样样都来。小威的爸爸,是忙碌的台商,全家把儿子宠上天。但随著小霸王长大,目无尊长、打架等行为令人头痛,每次想管教时,总不敌儿子层出不穷的创意威胁招数,他只有屈服的份。

场景二:五岁大的芯芯,因为一岁多的妹妹爬过她的玩具,竟然拿起玩具朝妹妹狠丢。刚下班的爸爸看到这一幕,气炸了。我那时想,镇暴警察驱离这种暴力分子,就是用水喷!二话不说,他抓起芯芯往浴室走,用莲蓬头喷她。他当时只想,让芯芯也尝尝被暴力对待的后果。没想到,事发一年多,芯芯还经常跟人家说:我爸爸拿莲蓬头喷我。为此事已自责一年的爸爸,当场面子扫地。

家有怪兽小孩……威胁、伤人难自制,说不听、不敢打,父母身心俱疲

然而,现代孩子的负面行为千奇百怪,传统的处罚方式不再奏效,父母管教方式能更具创意,提高管教效能吗? 多数父母压力已经大到根本没有创意,只有创伤了,不正当的处罚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因此,当孩子出现负面行为时,有时候,不处理比处理还有效,避免创伤,是聪明处罚的第一步。

管教,要跟上时代……光用处罚只能治标,看穿偏差行为的背后意涵才能治本。负面行为,是孩子表达复杂情绪的方式,他可能要表达痛苦、嘲笑、生气、难过。若父母只对表面行为处罚,一定无效。许多父母都犯了这个错——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处罚上,而不是放在偏差行为本身。美国知名教育学者赛维尔(Sal Severe)指出,如果你发现,处罚的次数增加了,但负面行为没有改善,这就表示这个处罚无效。因此,找出负面行为背后的原因,才是治本之道。

那么当孩子出现负面行为,父母该怎么办?

父母,要从头学习……静下心做三门功课:情绪抽离、正确归因、对症下药

第一步,先简化、抽离,不要把孩子的行为与自己的情绪做连结,以免把事情复杂化。回到家,先洗手,等于洗去一身的疲惫,换个心情跟孩子相处。

第二步,分析负面行为背后的原因,也就是归因,这不容易,却最核心。譬如,孩子总被说上课不专心。然而为何不专心?可能是孩子听力不佳、甚至有学习障碍?或长期跟著父母作息晚睡,导致精神不佳?或孩子体质过敏、鼻塞?甚或孩子人际关系不佳,导致自卑、焦虑而无法专心等等。

然而,归因不一定只出在孩子身上,学校、老师、外在环境都可能影响孩子的行为。譬如老师的人格特质、领导风格是否与孩子格格不入;老师最近是否压力太大,本身也焦虑。甚至,问题可能出在你家。夫妻常吵架、对小孩责骂多于鼓励等,都可能让孩子心理受创,表现不佳,或希望藉此吸引父母注意。高淑芬举例,当孩子窜改考卷,是否因「你常用一百分、零缺点做标准,」小孩做不到,只好欺骗?「国中以下的孩子,(负面行为)七成原因来自父母,国中以上受环境影响大,但会受影响,表示家庭也不太稳,」高淑芬观察。

第三步,对症下药,找出解决方案。然而,如何拟定聪明的解决方案呢?只要你掌握以下三大要点灵活运用,就可自己打造一个「创意管教百宝箱」,变成天才老妈或老爸。

方法,要掌握三点……目标确实可行、少用「不」字、亲子共同讨论决定

一、管教策略目标必须确实可行。

如同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说,自信心是孩子潜力的放大镜。如果父母能够协助孩子拟定实际、可衡量的目标,孩子做到了,就开始慢慢有自信了。如果你拟定一个不可行的方案,就像把孩子放到糖果屋里,却要求他不要吃东西;或把计算机摆在他前面,却要他不去碰鼠标一样。

第二、必须以正面方式铺陈,跳脱传统的负面削弱法。

根据神经语言学,如果对孩子说不准××,孩子的大脑往往会忽略了不准、不可以这几个字,只记得不被允许的负面事项。因此,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负面例子,譬如孩子喜欢玩计算机,不要说不准玩,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够好了就可以玩。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独立能力,而且孩子还会为了自己的兴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须做的正面行为。

第三、管教方式,必须是亲子讨论后决定。

规矩,要孩子深深记住,而且相信、理解,李开复说。即使父母很确定该怎么做,但如果设定规矩时能把选择权给孩子,孩子才能了解规矩背后的why。也因为是共同讨论的,孩子有参与感,被处罚时也会心甘情愿。找出孩子的病因,再把握上述三个原则,管教自然有效,若再加点幽默感,你就成为创意父母了。但前提是,你自己一定要把管教子女的道理想清楚。

例:

小宝,国小三年级学生,平常聪明伶俐,记忆力超强,但一遇到作业,总丢三落四,不是没带功课、考卷没订正,就是联系簿被老师写红字:上课爱讲话,影响同学上课……。小宝的妈妈是标准的第一名学生,她常纳闷:小宝怎么跟我一点都不像?每天晚上,妈妈苦口婆心的劝诫小宝,但屡劝屡犯,几乎黔驴技穷。这天晚上八点,妈妈疲惫的进门,小宝低头不语。不对,该不会联系簿又是红字了吧?她立刻冲进小宝房间,搜出联系簿,天啊!面对庞大的工作压力,加上可能不成材的儿子,妈妈濒临抓狂,手快挥出去了。突然,她收回拳头,前几天已经狠狠揍过他了,还不是没用!生气的她,决定让小宝晚上到公寓顶楼睡帐棚。命令一出,小宝的爸爸负责搭帐棚,小宝的姊姊帮弟弟拿了睡袋、手电筒等备用品上楼。漆黑的夜晚,开放的顶楼空间,小宝在帐棚里,守著一盏微弱的手电筒,哭著睡著了。整个晚上,妈妈辗转难眠,不断上楼查看,对著熟睡中的儿子又抱又亲,开始检讨自己的教养策略。同时,这个处罚,显然也在小宝心中留下深刻的惩罚效果,在第一时间,也避免了亲子间的肢体冲突。这在心理学上,既合暂时隔离法,也具有心理惩罚法的效果。

实行,可以有创意……顶楼露营一天,剥夺享受,学惜福,孩子联系簿从此不再被写缺点。

隔天是周末,妈妈还是命令小宝不准下楼,只能在炎热的顶楼上写功课,让小宝体会没有冷气、没有冰水喝的环境,希望小宝能够因此惜福,不再凡事漫不经心。这个处罚原理,则是权利剥夺法的变形,藉由剥夺孩子喜欢的东西或享受,让他反省。自从那次以后,小宝的联系簿就没再被写红字,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联系簿摊在餐桌上,让妈妈检查。现在问小宝:还要不要到顶楼睡?他马上就说:不要!

小宝妈妈的奋斗记还没结束。这一天,吃过晚饭,小宝开始摇头晃脑,回想今天有哪里件事情值得嘉奖,因为妈妈规定,每天要写一篇日记,题目是:我今天很棒,因为……。原来,妈妈又出奇招了。虽然小宝没再被老师写联系簿,但学习行为还是稍嫌被动,整天只想着下课出去玩鬼抓人,每天写日记也是敷衍了事。妈妈很苦恼,忍不住问姊姊牙牙:为什么弟弟总要人家盯呢?我怎么处罚都没有用?妈妈,我看你别再处罚他了,既然什么都没有用,我想,我们都还不够了解小宝吧!语毕,妈妈被十岁小妮子的智能震慑住,我们应该先找出他的罩门才对!一语惊醒梦中人,妈妈开始思索。她后来归纳,虽然小宝与牙牙是龙凤胎,但因女生发展速度较快,从小,不管学游泳、心算、绘画等,牙牙样样比小宝突出,或许因此,小宝没有诱因在学习上表现,反而用相反方式引起父母注意,甚至可能认定自己样样比较差。于是,妈妈改变做法,她跟老师商量,希望小宝每天的日记题目固定为:我今天很棒,因为……。她打算用重复练习法让小宝不断练习看到自己的优点,将负面力量转为正面。就这样,帮老师抬桌子、帮同学还球、捡垃圾……,这些都成了小宝每天的日记内容,小宝也开始从小地方累积自信。妈妈并每天在联系簿上,称赞自己看到的小宝优点,连带的,老师也改变只记缺点、不记优点的方式,写下对小宝的赞美。两个月下来,小宝负面行为越来越少,越来越快乐,母子互动也进入正面循环。

每个父母才是自己孩子的专家,管教方法要因人、时、地、物而调整。

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当孩子分不清楚对、错时,父母需要介入辅导。但人的行为养成都需要一段时间,多久养成的坏习惯,父母就要有心理准备,花等同的时间帮孩子改掉。根据经验,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起码要二十一次以上的练习,而一旦养成习惯,就会成为人格特质的一部分了。

如果没有耐心,就不要想改,孩子还会是老样子。因为从一个想法变成一个行为,再变成习惯,就是劳力密集工作,一点一滴的。而五到十一岁是孩子行为模塑的关键期,之后就会变得加倍棘手,要付出更大心力。有的父母觉得,小孩小时候就让他玩,以后再管就好了,风险是很大的。

不过,最重要的,小孩负面行为,七成来自父母,许正典根据他八年多来,两千个病例归纳结论。

行动前,先照照镜子……小孩负面行为七成来自父母 自己做不到,很难要求子女改正

孩子会看你怎么做,而非听你怎么说。每次孩子做不好的事,你就跟他大叫,甚至说出不好听的话,他们当然认为,生气时就该这么说话。李开复说。

高淑芬也举例,父母常叫小孩念书,自己却从不念书。小孩每天赖床、上学迟到,许正典反问:是不是父母太晚睡?或者,小孩爱看电视、不念书,父母是否每天下班就窝在沙发看电视?

以下是一则网络流传笑话:

爸爸:小明,我们来演戏,你演爸爸,我演你。小明:好呀!好呀!小明立刻一手叉腰,一手指著爸爸,大声喊道,小明,你去墙角罚站!它点出了一个事实:孩子是看父母的背影长大的。为人父母者,要管教小孩前,请先照照镜子吧。

*先冷静,再扪心自问,别当抓狂父母!

第1步:发生冲突当下,暂停片刻。

当孩子的行为令你感到愤怒,情绪就要失控时,心中可想一个公式:1、3、10。1是告诉自己镇静;3是做三个深沉而缓慢的呼吸;10是脑海中默念从一数到十。这可以帮助你先冷静下来。

第2步:从3大面向,进行自我对话

1、我对孩子管教方式对不对?

a我是否常用刻薄羞辱的话语责骂孩子。例:狗改不了吃屎。你没救了!b我是否对孩子唠叨不休,只管说教,不听孩子的心声?c我是否缺乏耐心,只要求结果,没有照顾到过程?d我对小孩讲话的方式,是否动不动就生气?

2、我对小孩的要求对不对?

a我评估过小孩的能力吗?他能做到我要求的标准吗?b我了解小孩的个性吗?我订定的规范,是否他不可能做到?

3、我自己的作为对不对?

a我是否叫小孩做的事情,自己从来不做?如:看书、运动。b我是否叫孩子不可做,自己却带头做?如打人、发脾气、生活散漫、房间杂乱。c我是否曾答应孩子的事不能实现?d我是否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e我是否在孩子面前说脏话及说别人坏话?

*11种创意处罚类型 让你不必打骂,也能教好孩子!

处罚类型:暂时隔离法。原理说明:将小孩暂时隔离在特定区域,冷却情绪。处罚类型:自然承担责任法。原理说明:让小孩自然承担负面行为的后果。

处罚类型:身体运动法。原理说明:当小孩做出负面行为后,要求其做身体运动反省。处罚类型:替代补偿法。原理说明:扣小孩用零用钱、做额外家事,或透过文字、图画、活动等方式反省。

处罚类型:权利剥夺法。原理说明:把小孩最喜欢的东西或享受,在一定时间内剥夺。处罚类型:不予理会法。原理说明:对其负面行为不要有任何处理。

处罚类型:心理惩罚法。原理说明:剥夺尊严,让他丢脸。

处罚类型:角色互换法。原理说明:让小孩假扮对方,了解别人的心情。

处罚类型:身体管束法。原理说明:要求小孩立即停止身体动作。

处罚类型:重复练习法。原理说明:要求把对的动作,多做几遍。

处罚类型:复原及过度修正法。原理说明:要求小孩将负面行为造成的情况,恢复原状,甚至做到比原来还要完整。

*处罚有效后要奖励,效果更持久

处罚小孩后,若小孩负面行为减少或消失了,就必须予以奖励,让孩子的情绪回复平衡的状态,也可激励孩子往正面发展。

奖惩有效的前提是,惩罚要剥夺其最爱,奖励也要给其最爱。父母可根据孩子特质、年龄、最爱之不同加以变化。以下举例一些有创意的奖励招数:

一、量身订做型奖励:送他三个愿望;帮小孩养小猪扑满一次;画一张他的可爱肖像送他;带他去拍大头贴,然后将大头贴制作成奖状,写下奖励的事迹;带他去听最爱歌手的演唱会;送他写有你好棒的三颗气球等。

二、公开赞美仪式型奖励:在联系簿留言,请老师公开赞美;制作写上他良好行为的奖状,由家人签名送给他;让他当一周家里总管,有权决定家人奖惩规则等。

三、免除劳务型奖励:赋予他一次指挥权,可以监督、分配家人做家事;帮他整理房间一次;帮他洗头发一次等。

第四篇:(新闻媒体)浅析典型报道

析 典 型 报 道

通过典型报道中的事件和人物可以使读者、观众、听众从中了解到党和政府各项政策在人民群众中贯彻和执行的具体,生动的情况,进一步展现人们的时代风貌,具有强大的宣传教育力量。这里必须搞清楚两点:

一、加强典型报道,并不是要减弱综合报道,更不是减少日常大量的动态信息报道,而是要继续提高我们的消息和综合报道的同时去加强典型报道,使两者相互结合,把报道工作做得更好。

二、必须首先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典型报道是对带有普遍意义的突出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入的报道。

一些媒体过去对典型报道做得不够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在整个报道类型中典型报道所占比例太小;另一个是在我们现有的报道中,或材料选择不典型或者没有写好、拍好,因而真正出色的很少。

从实际工作来看,许多好的典型材料有一些我们没有采写,还有些典型材料我们虽然写了,但是没有按照典型报道的要求写。这些都说明实际工作中不是没有典型材料,而主要是我们没有主动发现,深入发掘。以往我们的典型报道存在以下缺点:

一、缺乏背景,缺乏这一典型的事物和其它事物的联系,说服力不够,使人不出这一人物与事件的典型意义。我们在写典型时往往孤立的去写,不去介绍这个典型在全局中的地位,不去区别这个典型材料之所以有异于寻常和比较突出的地方。因此写出来的报道便感到平淡。一些模范人物除了有模范称号之外,很少从具体事例中说出他比一般人更加突出的特点,难以使观众、读者从中信服他就是一个令人敬佩的模范人物。典型报道正因为是用具体突出的典型事例去代表一般,因此它也就具有说服力,否则就会只看到它一般性。看不到它的特殊性了。

二、平铺直叙、包罗万象,未能抓住最突出的特点加以描写,难以给观众或读者概括鲜明的印象,使读者或观众对这一人物或事物的典型意义不能形成明确的概念。

三、典型报道需要具体生动,但有些报道把具体变为琐碎,有的报道技术性太强。这不仅是写作方法的问题,也是思想认识的问题。报道中纯技术的材料或引证外行读者、观众看不懂,自然谈不上兴趣,如果必须要引进技术性材料,也应当做到通俗易懂。典型报道要求具体生动,但具体生动要有条理,主将分明,否则典型报道就流于零碎片面,杂乱无章。

上面所说的仅是几个比较常见的缺点,在典型报道中还存在一些其它的一些毛病。如写作拍摄方法的公式化,不够生动与一般报道没有区别;一写典型就是“通讯”,而一写就是几千字;内容空洞只是为介绍而介绍,为表扬而表扬,从头到尾提不出问题。这些缺点需要改进。

应该从下述的方面加强与改进典型报道,(一)充分认识典型报道的重要性和它在整个新闻报道工作中应有的地位。典型报道可以具体深入地的反映典型报道当作我们经常的报道任务之一,发掘典型材料要认真地完成。

(二)选择典型报道材料时,在思想上要克服两种偏向:一个是认为典型报道不好写,因此畏难而退;或是对典型材料要求太高,认为这也不典型,那也不典型,因而就无材料可写。另一方面也要纠正那种过低估计典型报道的片面认识,在选择典型材料时不慎重、仔细推敲,认为典型材料用不着像写综合报道那样费力气,对典型报道的要求也不像对综合报道那样高。这两种偏向都要克服。对于什么是典型报道的标准要很好体会。除上面所讲的以外,再特别强调两点:(1)选材要具有整体观点,从整体的观点来衡量;(2)目的应该明确。在采写时,思想上应该明确这篇典型报道重点在反映哪些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问题。

新媒体安排报道任务时,除了按捺综合报道外,应该重视增加典型报道。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报道是树立榜样,因此应该重视。

四、为了搞好典型报道,记者必须更好地了解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基层的实际情况,与领导机关保持联系,扩大外勤活动,发现线索,跟踪追访,总之不了解实际情况,就无法发现典型;不了解全盘情况,就无法估计典型的作用和价值。

五、对于典型报道的写作,应该认真负责,把它写好。只有精心写好、深刻钻研,才能写出典型报道的佳作。

从人性化角度捕捉提炼典型细节 细节,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形象、真实、可信地表现人物,就是要让细节说话。好的通讯正是对人物的一言一行、矛盾发展的具体环节进行细致地描摹,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渲染,才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丰满了人物的神韵,增强了感染力。典型人物报道,要有几个富有个性的细节作支撑,才会使全文活跃。

而以人为本,从人性化的角度去发现、捕捉、提炼最能打动人的典型细节更是当下典型人物报道的最突出的特征。

《警察任长霞》开篇就用一连串细节,抓住读者的眼球:任长霞要报考警校,可她的身高达不到警校的录取标准。她就穿上高跟鞋,再穿上能盖上鞋跟的长筒裤,“量身高时使劲往上拔着,恨不能把头发丝都乍起来„„”几个细节连在一起,让人读来百感交集,心灵颤抖。

从人性化的角度提炼细节,就要求记者在选择细节时,必须注意生活的真实,努力发现那些能够真实反映人物复杂性的典型细节,为塑造立体的人服务。

典型人物似乎应该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但《基层干部的楷模周国知》这篇通讯,却这样写道:他病倒在床、一一交代几件工作后,向站在床前的民政助理魏光荣开了口:“我担心我老婆的风湿病会瘫得站不起来,两个孩子都还小。真到了我死那一天,请组织上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给她们、给我父亲适当照顾。”还没听完,魏光荣已是双眼泪流,这“照顾”二字,是20年来第一次从周国知嘴里说出来。

有情未必不豪杰。一个人性化的周国知更易让读者产生共鸣。透过人性化视角,让典型人物回归常理、常态、常情,一个丰富、生动、立体、真实的人才能得以呈现,这也是典型宣传成为精神导引的前提。

三思典型人物报道

时间:2010-01-31 14:24:00 作者:;来源:

● 张桂兰

典型报道,是指对一定时期内产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件进行的重点报道。其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是典型人物报道。人物报道记录着以人为核心的事件,应该说,是受众最为关心也是最感兴趣的。

可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典型人物报道开始走向低迷。有些记者费力费心写出的人物,不但不能感动受众,甚至还会招致受众的怀疑和否定,典型报道在传播中产生了逆向效应。典型人物遭遇质疑、解构,需要我们审视和反思传播和报道中的一些思维惯性。本文就此提出一孔之见。

对典型人物价值的再认识

典型人物的价值,不仅仅是设置标杆起示范作用。的确,典型报道的出现,是为了配合在特定时空环境下的政治运动,为社会公众设立“参照坐标”。如党报中最初出现的典型人物——吴满有,就是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出现的。随后所树立的人物,也大多与为了制造出有明确指向的群众运动分不开的,如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最可爱的人”群体形象、“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出现的“铁姑娘”郭凤莲。

典型人物的精神和美德更有着“涵化”人心的功能。当今社会虽然不是“一种标准、一种模式、一种思维”,某些传统和权威遭到解构,但是大众话语系统中对具有普适标准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还是认同的,如朴实善良的品质、不屈不挠的精神、发愤图强的表现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感等。具有这样精神品质的典型人物,仍然是人们守护和追求的目标。张海迪的事迹深入人心,是因为她有着不甘心命运的摆布,在逆境中崛起的精神;“一个人,一条路,一匹马”走了20年的马班邮递员王顺友,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恪守自己的职责,为自己赢得职业尊严,同时,也赢得了受众的尊敬。

这些品质和精神在当今社会是非常需要的。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市场化激烈进程中,受众群体的疏离感、孤独感加剧,社会的分层碎片化程度也在加深。受众需要自己认同的人物,寄托情感和价值观。维系民族共同体的最高力量就是来自公共精神和普遍的信念。德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说:“任何社会都会感到,它有必要按时定期地强化和确认集体情感和集体意义,只有这种情感和意识才能使社会获得其统一性和人格性”。①

人物报道还能担负记录社会和监测环境作用。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中的《回家》一文,记载着一对父母带着儿子回家的艰苦历程,这对父母的坚韧和伤痛,引领读者体察到灾难给人类留下了何其深重的伤疤。凤凰台的《冷暖人生》把关注点投向了社会边缘人物,如死囚、从农村到城市闯荡的年轻人和争议性人物等。“小人物大历史”的现身说法,描述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的同时,反映着有典型意味的一些社会真实存在的问题和大众的精神状态。

转型期的社会,环境高度复杂化,身处飞速变动中的人,特别是普通人的命运和呼声,需要通过媒介的信息渠道进行展现。而且,关注作为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对于越来越关注民生的中国,也是很有必要的。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说:“普通人的故事却是广大普通人民群众生活的缩影,其社会意义可能比某个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更有价值,他们的故事是生活更深层次的现实,是更贴近真相的社会现实。”③

对典型人物“真实性”的认识

近年来业界非常重视典型人物事迹的“真实性”,例如呼唤从人性、个性角度出发,写出人物的可信性、可亲性。具体到写作中,强调在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选取最突出的、最具说服力的细节材料,展现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内心世界,表现他们作为普通人不平凡的另一面。但是,通过研读一些遭到质疑的人物报道案例后,笔者发现对新闻真实性的理解和操作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1.“隐性失实”的存在

“显性失实”,是指用虚构、夸大、拼凑、歪曲等方式生产出来的新闻。而“隐性失实”,是用片面的报道、有意的屏蔽等手段造成的。“写出来的典型”,就是“显性失实”的产物,这是新闻界公认的假新闻。而比较隐蔽的“隐性失实”的危害性还没有得到业界足够重视。

在人物报道上,最能体现“隐性失实”的,就是被报道对象的刻板印象。传统的典型人物在媒介上就呈现着过度类化甚至脸谱化的倾向。如先进就是有病不治直至殉职;劳模就是公而忘私,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人无性。

刻板印象的形成,一个重要原因是运用一些新闻宣传方法,故意突出一部分事实,有意识地屏蔽不利于展现人物形象的事件,将典型烘托得完美无缺。经历了道德高峰和低谷的“最有情义男”和“忘恩负义人”吴加芳感悟出:榜样有优点和缺点,“运气差的,缺点都出来了,运气好的,出来的都是优点”。这些是被型塑出来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自然招致受众的怀疑甚至抵触。

2.与真实性相关的细节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典型报道在写作方法上有了很大提高,注意到细节描写能增加人情味,增添生活气息。如1998年对抗洪英雄李向群的报道,提到了他刚到部队时留着“费翔式”的分头,人前翘着二郎腿,见领导先敬烟。这些细节被认为“提高了典型的可信性与生动性,也为反映李向群的成长做了铺垫”。

毋庸置疑,细节的运用“提高了典型的可信性”,是改进报道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遗憾的是,细节的运用还是被停留在作为工具的层面上,却没有从决定稿件成败的高度被对待。典型人物的可信性就存在于真实的细节之中。虚构捏造出来的细节,一旦被受众识别,典型人物的立根之基被动摇,又何谈人物的感染力?

对“典型宣传合力能产生影响力”的看法

为了营造宣传合力,对于重大典型人物,最常见的是采取“集团作战”的方式进行报道。报道许振超、任长霞的事迹时,传统媒介报纸、广播、电视和新兴传媒互联网、手机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以“集团作战”最大程度地共享新闻资源,整合不同媒介的力量,营造极强的声势,使其在短时间内树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峰值。

这样多多益善的做法,也并非尽善尽美。如果正面典型宣传一味追求规模与数量,不讲究“度”,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甚至会产生逆向效应。逆向效应是由受众的逆向心理所引起的,按照传播学的观点,逆向心理是受众心理定势下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受众对内容相同、形式单调的信息过量传播所持的抵触反抗心理倾向。

而且,“集团作战”大都是主题先行,被采访单位根据主题先准备材料。各类媒体根据自己定位和风格,记者从不同视角,运用多种表现手法,采取多种报道形式,充分挖掘典型的精神风貌。但是,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观点来源于事实材料,在相同的材料信息中寻找不同宣传点,很难让记者写出真正独家的故事、个性化的人物。为了把典型人物的精神风貌写透写全,有的媒介竭尽所能地改变角度,结果往往会在报道过程中片面夸大或拔高典型人物。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典型人物报道持续走低,在技术上我们一直没有停止修修补补,但是效果还是很难尽如人意。在受众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如果不能正视思维的惯性是影响其传播效果的藩篱的话,媒介的人物传播与受众的需求可能会越行越远。我们应该尊重新闻传播规律,还原典型人物是“人”这一起点,同时淡化行政力量的介入,或许是典型报道的应然之路。

第五篇:金融机构应该如何来正确应对突发事件(负面)报道

金融机构应该如何来正确应对突发事件(负面)报道 第一,热情接待;

绝对不能冷眼相看,不予理睬。要认识此刻你面对的不仅是记者,更是记者身后的社会、公众。

第二,亮明身份;

接待媒体监督的相关负责人应该主动向记者递上自己的名片,请记者到会议室休息,期间也应主动向记者索要名片,从而掌握是哪家媒体的哪个记者。(掌握了媒体名称和记者的姓名,才有利于下一步协调上级部门地帮助。)当然如果记者受现场气氛影响不愿意接受你的邀请,你只能保持沉默,静观事态发展。有时候沉默是应急的最好方式。

第三,实话实说;

在突发事件面前,如果你越掩盖,媒体就会越炒作;你越拒绝媒体采访,就越证明你有不可告人的内幕。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想掩盖事实,千万不要对记者说“无可奉告”,否则会招来更多的麻烦。只有主动向媒体传递正确的信息加以引导,媒体才有可能认为你有诚意解决问题,甚至是可以寻求到媒体的谅解和支持。

第四,统一口径;

碰到发生重大事件时,一定要统一对媒体的口径,最好用一个声音讲话,避免在媒体面前一个人一个观点,说法不一,前后矛盾,造成于己不利后果。第五,先入为主;

在媒体发稿之前尽快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想办法通报给媒体记者。并在最短时间内正确引导舆论,尽快发布新动态、消息。必要时还可以主动邀请一些媒体,召开一个新闻通气会,让记者了解金融机构的态度,让他们知道金融机构是怎么做的,金融机构已经做了什么,金融机构正在做什么,金融机构将要做什么,显示金融机构是一个负责任的、有能力的机构。

第六,应急预案。

在负面报道出现之前,准备好应对的措施。要有随时可以启动的“解决方案”,在最短时间内采取应对措施,以降低负面影响的程度,甚至将负面报道转化为有利的报道。

下载时守域--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时守域--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消防部队如何应对新闻媒体

    消防部队如何应对新闻媒体 一、学习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的意义 (一)消防部队执行灭火救援任务的舆论环境逐渐复杂 目前在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下,人民群众越发的......

    基层法院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监督

    基层法院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监督当前,随着网络等新闻媒体的高速发展,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不再披着神秘的面纱,而是被新闻媒体推到了社会舆论的前台,基层人民法院与新闻媒体的接触也......

    基层公安部门如何应对网络媒体涉警负面报道的几点思考

    基层公安部门如何应对 网络媒体涉警负面报道的几点思考 4月底,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民警,有幸赴京参加了全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宣传处(科)长培训班。培训期间,笔者聆听了部局交管局副......

    公安机关应如何应对媒体和化解负面报道危机(精选合集)

    公安机关的负面新闻,即是对公安机关不利的新闻报道。近年来,这类新闻不断见诸报端,如杭州的“70码”事件、河南看守所的“喝开水死”事件和“赵作海冤案”事件、广州的孙志刚事......

    采写报道时注意事项

    大家采写报道时请注意: 一、准确判断新闻价值 新闻报道稿件一定要有新闻价值。对本网投递的稿件中所报道的内容,至少应该对全省范围有某方面的新闻价值。作者在选择报道“点......

    2018年公务员面试备考:如何应对负面信息

    2018年公务员面试备考:如何应对负面信息 应对负面信息 情境特点:舆论上出现了负面信息,如网络评论、微博、论坛,或负面的新闻报道(注:仅为发现舆论,如果记者已经要求采访,属于“应......

    从海尔的负面报道来看海尔持续成功的“秘诀”

    从海尔的负面报道来看海尔持续成功的“秘诀” 从海尔的负面报道来看海尔持续成功的“秘诀”2007-03-02 10:26:32包敦安著文《企业文化,能支撑海尔走多远》,对海尔提出批评,我的......

    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

    责任在肩,捍卫英雄城的安康 南昌市第九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 (参评公共卫生事业奖)2003,“非典”肆虐侵袭。2005,禽流感疫情暴发。2009,“甲流”蔓延全球……在一系列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