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与路径创新-修改稿0329

时间:2019-05-13 11:3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与路径创新-修改稿0329》,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与路径创新-修改稿0329》。

第一篇: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与路径创新-修改稿0329

引用格式:李庆雷,段炼.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与路径创新[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24(3):10-13.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与路径创新

1李庆雷1段炼

2(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2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云南 昆明650224)

摘要:旅游资源是西部地区的优势资源,应立足西部实际,结合新形势,不断探索具有西部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路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摒除唯资源论,树立新型旅游资源观;坚持有智开发,提高文化创意与科技含量;坚持多元开发,培育多种类型的市场主体;坚持统筹利用,实现包容性增长;坚持循环利用,保护并培育旅游资源。积极利用扶持政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整合各方力量,探索低成本、低影响、高效率、高效益的旅游资源开发之路,是西部地区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凭借和基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雄浑秀丽的山水风光、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使西部旅游资源具有大容量、多样性、独特性、垄断性等总体特征,品位和等级较高,与东部地区具有良好的互补性,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1]。近年来,在中央政府持续、深入地推进西部大开发,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并将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在这种背景下,旅游业成为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西部开发,旅游先行”已经成为共识。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某一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潜力,研究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工作[2]。同时,西部地区在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旅游资源开发不能采取与东部和中部相同的路径。此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理念处在不断发展之中,与时俱进地认识旅游资源、利用旅游资源、培植旅游资源,是新时期赋予西部地区旅游开发、经营与管理人员的重要任务。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扬长避短,逐步走出适合自身实际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之路。

一、摒除唯资源论,树立新型旅游资源观

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与社会建构的共同产物,具有可拓性、可创造性和可再开发性。它的类型与范畴在发展和变化,价值与功能在拓展和延伸,结构与联系亦可变换和转化[3]。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应根据需求创造旅游吸引物成为重要的开发方式。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立足资源优势但不限于资源,发挥其他生产要素的力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一,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摒除唯资源论,推进5Z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但不是决定旅游业发展前景的唯一因素,资本、创意、技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1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238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科研创新团队成果

作者简介:李庆雷(1978-),男,山东东平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发展与管理。

补旅游资源方面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银川西部影城、山西运城死海养生城、云南禄丰恐龙谷、成都龙门山旅游功能区等案例都证明了这一道理。应充分重视资本、创意、技术、制度的力量,使资源、资本、智力、智能、制度五个因素有机融合,发挥西部大开发、民族自治、各类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并根据地方实际采取资源驱动型、创意驱动型、资本驱动型、技术驱动型、制度驱动型开发模式,推进旅游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第二,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自觉服务大局,贯彻科学发展观。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将资源结构调整和转变开发方式作为新时期的重要特征,深化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潜力,重视社会旅游资源的价值,实现内涵型、集约型、循环型利用;将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作为重要支撑,通过文化创意将历史与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度、丰富市场营销的方式;将扩大消费、服务民生作为落脚点,在大力开拓外部市场的同时,注意满足本地居民的旅游需求;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重要原则,结合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旅游循环经济和低碳旅游发展,培育两型旅游业;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根本动力,通过制度创新来破解制约旅游开发的体制和机制问题,通过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来培育市场、优化开发环境。

第三,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深刻理解旅游经济的多重属性。旅游经济属于精神经济、知识经济、创意经济、体验经济、符号经济、生态经济、注意力经济,旅游资源开发应重视前期创意策划工作,塑造独特、丰富、深刻的体验,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品牌建设,使之产生持续的吸引力、注意力和影响力[4]。西部多数地区总体处于工业化前期,但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面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居民,因此应摒弃小农经济思维,防止坐井观天式开发,树立后工业化资源开发与市场营销思维,用后工业化理念来看待旅游资源与环境,发现资源亮点、市场卖点、开发突破点和运营赢利点。在这方面,张贤亮先生策划、建设、经营的西部影城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对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具有丰富的启示。

第四,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重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一提及旅游业,许多地方都强调自身的民族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其实,旅游资源只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有一个“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经济优势”的升迁过程[5]。在看到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优势的同时,还应认识到西部地区资本和人才方面的劣势。要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在改善可进入性、完善接待设施、培训旅游人才之外,还需要创意策划和宣传营销,以及产业要素的完善和泛旅游产业体系的培育。在从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把握、对旅游需求的了解和对资源比较优势的认识。例如,西安城门在结合中华礼仪文化、盛唐歌舞文化后,推出仿古迎宾入城式旅游项目,城门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才得以实现。

二、坚持有智开发,提高文化创意与科技含量

旅游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科技创新与创意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新时期的旅游资源应坚持有智开发模式,充分重视知识、智力、智慧的力量,借鉴雅安碧峰峡、西安大唐芙蓉园、西双版纳澜沧江—湄公河之夜等旅游项目成功的经验,发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双翼”的作用,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与科技含量,创造新兴旅游吸引物、体验活动与特色商品,全面提高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质量。

21世纪是创意经济时代,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正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信”。随着创意经济的到来,知识和创意取代自然资源和有形的劳动生产率成为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6]。创意推进旅游资源价值转化与体验塑造,推进旅游经济的业态创新与转型升级,推进旅游产业的功能拓展与持续发展,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驱动力。在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现代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充分注重创意策划的作用,强化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激活资源,盘活资产,做活文化,探索文化创意

旅游产业园区、文化主题休闲街区、旅游创意社区、影视/动漫艺术旅游基地、民族文化旅游村、旅游文化休闲小镇、山水实景旅游演出、原生态旅游演艺等新型开发模式。同时,在大量存在的同质性、低等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也应重视通过创意策划来塑造差异、强化特色、形成亮点,使羡余旅游资源发挥现实作用,提升旅游项目的客商吸引力、旅游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旅游商业的盈利能力,如溶洞、峡谷、森林、河流、村落、田园、寺庙等类型的旅游资源[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旅游活动的蓬勃开展,促成了旅游主体的壮大,深化了旅游资源的内涵,拓展了旅游产品的外延,改善了旅游企业的运营环境,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在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一要注意提高景区产品的科技含量,特别是地质公园解说、大型现代娱乐场所建设;二要发挥科技馆、科研场所及各类科技设施的作用,推出科普科考之旅;三是利用科技勘探新型旅游资源,例如云南省宜良县通过地质勘测发现了新的地热资源集中分布区;四是应用科技展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创造新型旅游吸引物、开发新型旅游商品,如泥石流体验馆、水上激光秀、实景演出、青铜类工艺品等;五是运用科技提供导航、导览、导购、咨询、支付服务,建设数字化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城市;六是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进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保障旅游生态安全,实现低碳发展。

三、坚持企业主体,形成多元化开发态势

企业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是区域旅游经济的微观基础。应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推进旅游经营机制创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更加重视企业在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促进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促进优势旅游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应充分运用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的力量,加快国有资产改革重组力度,扶持本土化旅游企业成长,引进具有经济实力、开发经验和社会责任的大型企业,培育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鼓励民营经济特别是具有文化产业背景的民营企业介入旅游资源开发,推动旅游传统业态的现代化改造和新型旅游业态的创新发展。

除了旅游企业外,还应针对现阶段旅游资源权属复杂、部分被其他部门占用的实际情况,推进旅游资源使用单位实现资源价值。通过创新服务理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大力推进文博科教场所完善旅游设施与接待服务,向社会公众和游客开放。积极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工矿企业申报休闲农业示范企业、工业旅游示范点,并通过行业协会加强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行业服务与管理。在充分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化创意旅游示范点、城市旅游访问点、乡村旅游参观点、非物质遗产旅游点的运营与管理模式,加快社会旅游资源向现实旅游产品的转化。通过加强旅游培训、制定相关标准、评定星级、成立行业协会等手段和方式,全面提升涉旅单位、企业、农户的服务意识与管理水平,使之成为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要求的行为主体。

在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中,资源开发的项目利益挤占当地居民的生存发展利益,资源利益的实现与当地居民的生存发展存在距离感,资源开发项目利益与当地居民利益形成二元结构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8]。旅游业具有就业层次丰富、就业机会多、带动作用强等优势,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发挥这些优势,使社区居民尤其是广大乡村居民受益。应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适应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和创新提升的客观要求,应整合旅游、扶贫、农业、新农村等方面的资源,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乡村旅游业主现代服务理念、经营能力与管理素质的培训,完善旅游信息、策划、营销等乡村旅游中介服务,促进乡村旅游业主尽快完成由传统农业从业人员向现代旅游服务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转型。依托新型乡村旅游经营管理队伍,发展一批乡微型村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增强市场驾驭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切实推进乡村生态、生态、生

产性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9]。

四、坚持统筹利用,实现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是既注重创造发展机会,又注重让所有人都能平等参与和平等分享这些机会的增长[10]。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也体现了包容性增长理念。旅游业能够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实现以人为本、推动公平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树立产业融合、目标多元化、包容性增长理念,使旅游产业成为包容性增长的先行者。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利用中应发挥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优势,坚持融合开发、跨界发展,促进业态创新。将旅游资源开发与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遗产传承、文化创意、房地产、养老养生、体育运用、医疗保健产业等方面的发展有机融合起来,整合利用涉旅行业与部门的资金与力量,开发多栖性旅游项目,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延长产业链条,培育旅游经济新增长点,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真正实现旅游对相关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但是,应注意按照旅游规划和旅游经济的客观规律办事,同时避免旅游项目过度地产化等不良倾向。例如,在腾冲火山热海旅游资源开发中,笔者建议挖掘火山矿泥的美容保健价值,结合绿茶、仙人掌等地方本草资源,与腾冲制药厂合作,开发系列火山矿泥面膜产品,除了供应热海景区各洗浴使用外,还可以作为旅游商品出售给游客。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坚持综合效益原则,除了经济效益外还应兼顾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应结合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重宣传民族团结,增强凝聚力;注重红色旅游产品创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承革命精神与优良传统。在实践中,可以结合民族团结示范村、精神文明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开展旅游活动,同时培育诸如善洲林场、支教参观点之类的新型景区。同时,应结合民生质量工程,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便民旅游服务,设计服务本地居民的休闲旅游产品,并进一步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推进旅游专业合作社建设,培育乡村社会资本,通过特色旅游村、对口帮扶、志愿者服务等途径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能力,建设一批旅游扶贫示范区[11]。此外,还应结合生态建设、水源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石漠化治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因地制宜地推出环境教育型旅游产品,加快矿山公园、湿地公园、公益林公园等类型旅游场所建设,推进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申报和生态文明型旅游区建设工作,培育一批像宁夏中卫沙坡头的生态治理型景区,完善景区解说系统与展览馆、陈列室、博物馆等环境教育设施建设,策划娱乐型参与性环境教育活动项目,在寓教于乐的休闲旅游活动中增强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五、坚持持续利用,保护并培育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凭借和依托。西部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特征突出。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了资源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如泸沽湖垃圾填山谷、建水古城拆迁事件。因此,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保护好现有旅游资源、保证循环利用的基础上,不断发现和培育新型旅游资源。同时,为了使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根据旅游资源内容广泛、涉及面广、变动性大、属于准公共产品的具体特点,应结合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认真研究旅游资源保护的新理念、新办法、新模式。

西部地区应认真吸取滇池、阳宗海水体污染影响旅游发展的教训,总结入滇河道治理、湖滨湿地公园、海埂公园生态厕所建设等成功经验,结合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整合国土、林业、水利、环保、文物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媒体

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完善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监督机制,使旅游资源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坚持环境友好理念,充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大生态环保技术运用力度,积极引入绿色环球(Green Globe21)等环境认证,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实现低碳发展,并努力探索碳中和旅游业实践模式,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使旅游业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生力军。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西部多数地区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生长空间。应树立旅游项目无限化的理念,注重旅游资源的培育储备、隐性旅游资源的物化展示、产业融合类旅游项目建设。只要决策者、规划者、建设者具有旅游意识,任何建设项目都可能同时获得旅游功能,大到一个区域实现大地园林化,一个城市建成花园式城市,小到一个住宅小区,甚至一个单体建筑都可以获得旅游功能[12]。广西桂林两江四湖整治、陕西凤县嘉陵江城区段美化工程、成都府南河综合治理工程、云南省小磨生态景观公路等鲜活案例为旅游项目无限化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提供了重要启示。例如,昆明市嵩明县可以结合牛栏江流域“一江、八河、三水库、一湿地”建设,嘉丽泽片区杨桥海、官渡海、八步海恢复,以及工业园区、职教园区、农业园区建设,促进旅游景观的培育,使之成为未来的旅游资源或吸引物。

六、结语

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 [13]。在新的形势下,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面对资源优势和开发瓶颈,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后发优势,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旅游资源开发理念、战略、产品、营销、技术、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及相关领域的改革与创新。西部地区应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旅游学会及相关研发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科技发展计划课题资源,建设高质量的旅游研究基地,培育各领域的旅游研发基地。同时,借助对口帮扶等机会,重视与东部地区在旅游研发、科技、规划、营销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树立全员、全过程创新、全方位创新理念,完善旅游研发与文化创意的激励和约束制度,积极倡导企业家精神,培育旅游文化创意阶层;鼓励各类旅游企业整合社会资源,举办各类研讨会,设立科研基地;推广山东经验,依托旅游行业协会,积极组织各类旅游产业创新奖、旅游创意奖、旅游创新企业、旅游创意人物评选,树立榜样,总结经验,及时推广。

参考文献

[1]唐善茂,张瑞梅,郭雪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西部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极限效应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2-47.[2]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与开发[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39-44.[3]李庆雷,赵红梅.旅游资源的可拓性及其方法论意义[J].人文地理,2012(3):125-130.[4]李庆雷.旅游策划——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2:41-42.[5]王来喜.资源转换论——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换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14-116.[6](美)理查德·佛罗里达著,司徒爱勤译.创意阶层的崛起:关于一个新阶层和城市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6-416.[7]况红玲.试论数字视觉创意服务在旅游休闲行业中的运用[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2,23(3):57-60.[8]王文长.西部资源开发与民族利益关系和谐建构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7-9.[9]朱华,董婷.政府主导下社区参与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以北川县擂鼓镇吉娜羌寨

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6): 87-91.[10]王京传,李天元.包容性旅游增长的概念内涵、实现机制和政策建议[J].旅游科学,2011,25(5):10-22.[11]何卫平.乡村资本的培育:农民利益表达困境的出路与选择[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4):94-98.)

[12]李庆雷,牛乐德,暴向平.旅游项目无限化理论探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22(4):57-62.[13]朱红恒.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启示[J].社会科学家,2005(1):59-61.

第二篇:试析西部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路径

试析西部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路径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历史表明,社会的黄金发展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往往是交织并存的。随着社会转型不断深入,不仅过去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凸显,而且又出现新的复杂社会矛盾,与旧有社会矛盾交织,构成风险社会多重矛盾与冲突的背景。西部地区因为经济欠发达更容易积聚矛盾,社会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和危机。西部地区必须重视各种社会问题的研判与化解,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西部地区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西部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政治环境,同东部地区相比,在社会管理方面既存在共同性也有其特殊性。

(一)民族与贫困问题突出,针对性地方性法规严重缺失

西部地区是全国民族与贫困问题最集中的地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达307个。由于产业结构、交通通讯、对外开放、科教文化等明显落后,使西部发展长期受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而且民众观念保守,认识接受新生事物缓慢,形成了一种“贫困的恶性循环”态势。

西部民族与贫困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缺乏有针对性的地方性法规。一些地方政府受传统“人治”观念影响,容易忽视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同时立法技术低下、执法不守法、红头文件大于法等现象仍然存在,导致社会管理拥堵不堪,效率低下,最终导致民族和贫困问题积重难返。

(二)经济竞争力低下,制度严重障碍

西部地区传统农业与不发达工业并存,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政府在各项制度、政策供给和取舍上,优先偏好农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工业发展也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当前我国区域经济竞争加剧,东部地区受惠于经济体制优先改革,同时充分利用市场规律的体制优势和灵活的经济手段,迅速增强了本区域竞争力,而西部地区在区域竞争中一开始就处于劣势,东西部差距将不断拉大。

东西部发展差距很大程度是制度障碍造成的。东部地方政府在推动地区发展中,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政府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灵活制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制度,使地区经济得到飞速发展。而西部地区的制度供给需求不均衡,尤其是政府提供的制度无法满足经济主体的需求,如法律实施变异严重,制度创新绩效不高,习惯用传统管理办法管理经济,直接插手生产要素配置等等。

(三)社会管理模式僵化,矛盾化解机制不健全

西部社会管理多为一元模式,刚性的管理手段较多,柔性的管理手段较少;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缺乏有效的平台;社会管理习惯搞运动,制度化常态化欠缺。社会管理手段存在着“行政方法不能用、经济方法不好用、法律方法不会用、思想教育不顶用”的尴尬。

当前西部地区社会运行机制不完善,特别是矛盾冲突的化解机制很不健全。政府正处于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之中,旧的运行机制正在解体,新的运行机制正在确立,特别是矛盾冲突的化解机制,正在探索建立阶段,政府在矛盾化解时还常常处于缺位、越位、错位的境地。

二、推进西部地区社会管理创新应当依靠法治

社会管理是社会良性运行的调控活动,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关系和谐,形成更好的社会秩序,产生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创新社会管理,是在现有社会资源和管

理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引入先进的社会管理方法和理念,对传统社会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进行改进。

在当下中国,“依法治国”已是普遍共识。社会治理模式从传统的全能政府的控制模式逐渐转向公共导向性的法治模式,社会自治、人权保障和法制变革更加重视。在法治规则下,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权利,所有公民和组织必须依法行事,必须承担法律规定的法律义务;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部门依法律产生,受法律约束,对法律负责,都必须在法律框架内有序运行。同时,法治通过对权力界定、规范、约束和控制,使社会管理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和操作性。

因此,西部地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应当依靠法治。要逐步完善西部地区相关地方性法规和制度,通过法规和制度来规范和促进社会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实现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实现西部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路径

(一)创新地方性法规

西部地区应当加强地方性法规的创新,使社会经济关系能动地决定和配置社会权利义务关系,更好地调整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具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应作为重点:一是创新民生立法。西部地区应当通过创新地方性法规,加大投入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民众居住生活条件。当前,户籍制度改革是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户籍改革的出路在于实现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良序互动。如成都、重庆正通过创新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尝试打破二元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试点一旦取得成功,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必将大大加强,有利于维护西部的社会稳定。又比如可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将一些有益的政策固定下来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在法规上明确责任主

体、确定权属、完善操作程序,使社会保障有法可依,使有限的社保资金得到合理有序使用。此外,可以尝试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城镇的医疗、养老保险向农村开放,使农民也有参加社会保险的权利。

二是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当前体制下,农村土地是难以改变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因此,创新现行西部土地制度,关键要确认农村土地的性质与权属,充分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固化权利期限、丰富权利内容等形式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通过明晰产权的方式激励农民脱贫。在地方立法上确认家庭承包经营权为独立完整的物权,包含使用、占有、处分、收益等权能,该物权可以依法转包、转让、互换、继承、入股等等,与使用权紧密结合,由土地承包经营者掌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各项内容都由物权法予以明确,在法律上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当事人不得通过合同加以改变,在承包期内不得随意调整承包土地,承包方不得擅自收回承包土地。

三是创新教育立法。创新西部教育,义务教育是根本,职业教育是关键,所以应当创新西部职业教育立法,大力加强西部职业技术教育。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让城市贫困人口和失地农民以及少数民族群众逐步适应社会形式的发展,获得更多更好的谋生技能和手段。虽然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但由于条文笼统概括,只提出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要求,没有切实有效的程序保障,至今仍然没有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因此,创新职业教育培训法势在必行,西部地区可以将职业教育培训的责任主体、资金渠道、实施程序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明确下来,规范教育投资市场,加大公益性职业教育投入,放开教育市场限制,鼓励民间投资职业教育,逐步形成以国家投入和民间筹资相结合的投资模式,使职业教育培训多样化、多元化。

(二)强化依法行政

西部地区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环境与东部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西部地方

政府在实施社会管理时更要依法行政,否则民众不仅不会遵循依法办事的原则,反而在制度之外去寻找潜规则,导致地方政府执法公信力严重下降。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现象,必须加强依法行政,要明确要求社会管理工作应当按照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严格进行,要从主要依靠政策操作转变为主要依靠法律操作,真正实现由行政手段到法律手段的改变。

同时,西部地方政府要在社会管理中发挥正确作用,逐步还权于社会,自觉约束和限制对社会生活的不合理干预行为。社会资源应由市场机制而不是由政府来配置,特别是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社会管理活动尽可能以市场化运作,不能以公共利益为名与民众争利,减少因滥用行政权而导致不正当竞争行为,避免由此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逐步形成公平竞争、非歧视的的社会环境,保障社会的公平交易权,为社会活动提供最基本的信任基础。通过强化依法行政,就能增强主体对社会对未来的预期信心,促使其依据社会普遍规律果断长期决策,这将有助于西部地区吸引投资并形成良性的经济发展局面,有助于从整体上实现社会和谐。

在依法行政的同时,还需明确政府承担责任的形式和程序,《国家赔偿法》的颁布和修订就是在明确政府承担责任、维护公民权益上的一大进步。但具体到西部地区,应当出台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使《国家赔偿法》更具有操作性,例如根据西部地区经济状况制定赔偿标准,或者进一步明确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的操作流程,使公民的权益受到公权力非法侵害后可以便捷地得到应有赔偿。

(三)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引导公民依法参与社会管理

媒体经常爆料一些地方政府以维护稳定为名阻碍民众诉求表达,这种压制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矛盾,反而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突发公共事件的“蝴蝶效应”,社会稳定更不容易维护。因此,西部地区应尽力畅通正当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尊重和发挥

良性的社会力量,用法治化的形式让社会利益群体表达意志和权益,引导公民和社会组织依法有序协助政府管治社会,着力实现社会秩序的法治化、民主化,促进社会整体和谐稳定。

西部地区应当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将公民依法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途径、内容固定下来,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参与,使公民参与社会治理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同时,重大行政决策应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所有与公民利益相关或者间接相关的重大决策部署,都应当通过协商、辩论、听证、谈判等渠道,面对面直接听取民众意见,让公民向立法机关、行政机关通过正规渠道提出建议和意见,使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执法机关良性互动,为公民依法参与自主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提供更多更宽的选择机会,务求避免类似“什邡事件”②的发生。例如,西部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区域广阔、社会管理薄弱,社会管理的合理程度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基层管理的前进路径和发展水平。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管理,引导村民依法参与自治管理,是西部农村最终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迈出的关键步骤。但是,完善村民自治管理的同时,也要维持村民自治和政府管理的平衡,防止自治偏离正确方向。

四、结语

社会管理创新在于依法推进,既要强调依法建构相应的机制和制度,又要强调依法确立相应的管理模式。西部地区只有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用法治程序、法制体系作为支撑,以方法创新、机制创新逐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并使之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建构自治型、互动型、参与型社会管理,最终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

第三篇: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名词: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与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其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的协商一致,由主管机关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与依据。

资源:属于经济学概念,原指取之于自然的生产与生活资料,现在常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旅游资源质量:旅游资源个体或组合体固有特性和满足需求的程度。

全面质量管理: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上的一种管理办法,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以及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

旅游资源环境质量: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空间条件和历史时期,旅游资源环境系统的整体状态,即资源环境的总体及其个要素,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及其身心健康以及旅游开发经营活动的适宜程度。

旅游资源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经济、规划、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资源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国民经济中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各部门、社会集团、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资源环境问题方面的相互关系,以使旅游发展既能满足游客需求,又能保护旅游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总和。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是由内、外地质营力长期作用下而形成的各种地质地貌景观形态,是整个地理环境中具有原生性和基础性等特点并以其原始天然、姿态万千而成为重要旅游资源。

水域风光旅游资源:是大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旅游资源中构景的基本要素,是大自然灵气的基础。凡能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并产生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水体及水文现象,都可视为水域风光旅游资源。

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它与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如地质、水文、地貌、气候等共同组成了自然旅游资源总体系。所有生物景观中具有旅游利用价值、能够被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部分,称为生物景观旅游资源。

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气象和气候都是大气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气象是大气短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而气象是长期气象(天气现象)特征的综合表现,包括平均状况及极端变化。我们统称为气候现象,并将进入人们旅游活动领域后的气象和气候景观资源统称为气候旅游资源。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指因历史遗址遗迹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观赏游憩价值而形成旅游吸引力,进而产生社会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旅游吸引物。

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的古建筑以及现代标志性建筑、艺术性建筑都属于建筑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社会功能以及历史文化意义的为了一定目的而设置的基础性建筑或建筑群构成的场所场馆等建筑设施都属于设施旅游资源。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指由古今人类所创造、能够激发人们旅游动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静态的物质文化资源和动态的行为文化资源。

地方特色商品类旅游资源:包括菜品饮食、农林畜产品与制品、水产品与制品、中草药材与制品、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日用工业品等其他农业手工产品或者克服了地域自然条件限制的现代标准化工业产品,可以作为地方旅游商品开发。

简答:

标准化在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经营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管理和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

2.有利于旅游资源管理组织,包括企业、社区、政府对旅游资源保护和经营的规范化,增强可操作性,减少盲目性,增强保护性,减少破坏性

3.有利于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责任相关方、旅游资源利用方面的利益相关方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法律法规下形成协调

4.有利于旅游资源保护和经营方面的区域性,甚至国际性交流。

旅游资源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和特点:

第一,旅游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管理体系,在所有相关方参与的基础上,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第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同样存在“成本效益”问题,需要考虑在“成本费用”最低的基础上使效益最大化。

第三,旅游资源管理不仅要满足旅游者要求,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的要求。

旅游资源的全面质量管理需要体现“综合效益、保护第一、预防为主、质量教育、持续改进”等理念,具有“三全二多一体”之特点。

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评价意义

为区域旅游环境的综合治理、旅游环境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政策和措施、引导与控制旅游开发经营活动和旅游行为方式提供可靠的依据。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功能特征——吸引力,指旅游资源能不同方面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休闲需要。

控件特征——广泛性,不同的地理圈层、地理区域都有旅游资源的分布;区域性,它们的形成和存在又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固定性,旅游资源一般来说是旅游者不可带走的。时间特征——节律性,景物有随季节变化的特征;动态性,旅游资源是一个开发的系统和动态的概念。

类型特征——多样性、综合性 经济特征——价值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难以用数字计量;利用的永续性,大多数旅游资源是不会被旅游者消耗掉的。

文化特征——美学性,旅游资源具有自然美、人文旅游资源有社会美、科技没和艺术美;知识性,旅游资源具有知识内涵

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天然性(形成)都是大自然作用的结果,受到大自然因素的影响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生态型(状态)自然界各个组成要素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地带性(分布)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植物、动物、水体深受气候影响 变化性(时间)呈现季节性、周期性的变化

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人为性(形成)是人类在不同时代文化创造的产物

民族性、地域性(分布)人类文化的创造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制约和民族性格的性格 时代性(时间)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社会历史密切相关,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

精神性(内涵)尽管人们赋予自然旅游资源以“美”的意蕴,但缺乏精神内容,包括思想和艺术内容。

阶级性、阶层性(层次)由于人类社会存在分等级、阶级、阶层的现象,那么人文文化也就

打上了这种烙印。

旅游资源的分类(概念):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归并或划出具有一定从属

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类别的工作过程。在所划分出的每一种类别(类别)中,其属性上彼此有相似之处,不同类别(类型)之间中则存在着一定差异。

旅游资源分类的意义:

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可以加深对旅游资源成因、属性、价值功能以及系统组成等方面的认识。

另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可以将众多繁杂的旅游资源条理

化、系统化、信息化,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保护利用和开发管理提供方便。

可见,旅游资源分级分类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分类系统的建立、补充,加深对旅游资源整体和区域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掌握旅游资源的成因、价值功能以及系统组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保护利用与开发管理服务。

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

共轭性与排他性原则(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划分出的同一级别、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共同属性,不同类型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对应性原则,次一级旅游资源必须完全对应上一级旅游资源的类型

容。

递次性原则(分级与分类相结合的原则),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不同

级别、不同层次的亚系统。

标准分别与统一原则

简明实用原则,旅游资源分级分类要简明实用,具有实践的可操作

性。

旅游资源的分了标准:成因,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原因与过程。

属性,旅游资源的性质、存在形式和存在状态

功能,能够满足开展旅游与休闲活动需要的作用

时间,根据旅游资源形成的时间不同,可将旅游资源分为不同类型

其他,如,开发利用情况、管理级别、旅游资源质量高低等。

旅游资源分类的步骤与方法:1.确定分类的目的与要求,明确是普通的一般性旅游资源分类,还是有特殊目的要求的专门行旅游资源分类,并参照一般分类原则和标准,结合实际确定相应的分类原则和标准。

2.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建立分类系统,把各种旅游资源分别归

入不同的类型。

3.通过补充、调整,完善分类系统。

4.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写出简要说明。内容包括该项旅

游资源分类的目的与要求、原则和标准以及分类结果等;

5.对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成果,尽可能利用计算机建立旅游资

源信息系统,便于补充调整和实际应用。

依据旅游资源的功能分类:

观光游览型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著名的古代建筑、城镇风貌、园林建筑)、参与体验型旅游资源(冲浪、漂流、赛马、渔猎、龙舟竞渡、游泳、制作、品味、访问、节庆活动、集市贸易)、商品购物型旅游资源(土特产、工艺品、艺术品、文物商品、仿制品)、保健疗养型旅游资源(疗养院度假村、温泉浴、沙浴、森林浴、练功房)、文化教育型旅游资源(各类博物展览、科学技术活动、文化教育设施)、情感寄托型旅游资源(名人故居、名人古墓、各类纪念地)

依据旅游资源的管理级别分类:世界级旅游资源(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的名胜古迹,及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的旅游资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旅游资源(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市县级旅游资源(市县政府公布的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资源标准化管理具有包括哪些方面?我国分别出台了哪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旅游资源标准化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旅游资源保护的标准化,二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标准化。前者首先要建立旅游资源类型和等级的标准体系,形成旅游资源质量保护的技术指标,属于技术事项的标准化;后者需要在前者的基础上建立旅游资源经营过程的标准体系,形成以“质量循环”为特征的旅游产品过程管理模式,体现了工作和管理的标准化。

目前我国已经发布与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相关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各类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标准,如《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等级划分原则》、《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等级划分原则》、《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综合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标准,如《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世界自然遗产评定标准》、《国家地质公园评定标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评定标准》、《省市级风景名胜区评定标准》。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标准及其他规范,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级》、《旅游规划通则》、《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旅游环境管理的本质和内容是什么?

本质上,旅游资源环境管理就是对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有效管理。

1.从旅游资源环境的系统因素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对旅游资源环境系统及其各个要素质量的管理,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质量和人文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土壤质量、水体质量、生物质量、空气质量、气候质量、声响质量与设施设备质量,以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质量等。

2.从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角度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保护管理和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建设管理。

旅游资源有效管理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前提条件?

1.明确旅游资源权属,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要使资源配置有效,其基本条件在于将生产者置于市场机制约束之下,且市场约束力越大,资源配置越有效。要达到这一条件,就必须明确生产者的产权,即明确生产者对资源、财产的权、责、利。2.分担旅游资源责任,旅游资源保护是旅游资源的所有者、经营者以及政府的义务与责任。3.分享旅游资源利益,所有者与经营者需要发扬企业伦理,形成社会导向型战略,与员工、社区居民、政府分享企业利润,并且经常通过公益性活动或赞助性活动回报社会,树立公众形象,形成“人和”局面,以便共同维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质量。

第四篇: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东北师范大学

课题名称

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学生姓名:柳 瑶

联系方式:***

准考证号:011208203343

业:旅游管理

2011年8月16日

摘要:

文章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产生的众多环境问题的具体剖析,深刻地阐明两者间的关系及实质,并从现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我国的旅游环境资源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和世纪性的论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旅游与环境关系密切。良好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国际社会对此予以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目录:

一、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

1.1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 ···················4

1.2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4 1.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5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2.1

中国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 2.2

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

三、关于旅游环境的开发与保护的建议和思考

3.1

对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9 3.2

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保护的建议 ······················10

四、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的问题和进行保护的对策的建议 4.1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要持慎重考虑 ··················12 4.2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12 4.3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 ······················································13 参考文献················································ 14

文: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的集中体现,也是旅游与环境关系的必要前提。开发和保护关系贯穿在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显出其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1.1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发展都必须以蓝天、碧水和青山为依托,离不开环境保护的保障作用,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环境保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环境保护的发展。1.2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一是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现代的旅游景点景观,己经不是以完全原始的形态使消费者无偿地直接享用了,它要经过旅游企业一定程序

开发与建设,将众多的潜在资源变成经济资源,或是将众多的经济资

源现代城市化,从而使自然资源变成商品,或是使已经商品化的天然 资源更易于交易,再通过商品的形式以经营的方式与消费者相交换。这种以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所进行的掠夺式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和影响。1.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在三合镇,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很有可能进行粗放型的开发模式。因此,相关部门要对此引起充分的重视。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但是事实上在世界的不少地方,由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作用的片面理解出现了不少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发掘各种旅游资源,过度性地开发和消耗性利用所形成的弊端,带来了生态环境失衡或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2.1 中国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水体的破坏

水污染是旅游对自然资源较为严重的一种污染。它主要由干旅游 经营者在大量的工程兴建中、在日常经营工作中所产生并排出的含化

学物质的废水,旅游者在参与旅游项目如乘船、划船、漂流时不经意间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部分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如往水里乱扔废弃物、随意排泄以及毁林开荒所造成的水流失等。这些污染使原本清澈的河(湖、海)水浮上一层厚厚的水藻和油污,水生物无法生存,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2)土地破坏

造成土地污染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量植被遭到破坏,旅游企业在开发资源时对原始森林进行肆意砍伐,工程修建时所需的建筑材料又往往是就地取材,加之部分游人对树木乱攀乱折等,都导致植被破坏,水土大量流失,加之一些企业任意把产生的废物排到企业外的区域,而不是按照规定集中处理,致使土壤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越来越少,盐碱地、土壤呈酸性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此外,由干大量游入随身携带着各种塑料制的食品袋、用品袋,或是就餐时的一次性餐具,喝水的瓶子等。用完之后就随地乱扔,这些极难分解的白色垃圾被风吹得到处都是,对土壤的覆盖率极高,使原本贫瘠的大地又一次遭到人为的破坏。(3)大气与噪音的污染

旅游离不开交通,交通工具是使旅游者从居住地转到风景区的载 体,于是,各种车辆纷至沓来,呼啸而过,汽车尾气在空气中四处弥

漫,这种废气不仅污染空气,而且对人体也极为有害。此外,噪声的

污染也不容忽视,导游手持扩音器召集游客的声音,不文明游客的高声喧哗,以及旅游风景区内摊床商贩的大喊大叫等。现在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链条中,文娱活动已被安排为固定节目,于是,康乐中心保龄球的滚动声,夜总会声嘶力竭的纵吼声,迪吧里重金属乐器热烈激昂的敲打声,这些分贝极高的项目成为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4)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严重

人类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内源件”破坏,即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本身(如旅游者、旅游建设等)的破坏,主要表现形式为: ①游人在景区的超负荷活动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害或破坏。②少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蓄意破坏。③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建设”。其次是“外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被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所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①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造成旅游资源的毁坏。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滥捕滥伐,致使许多景观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②文化艺术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③工业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污染及破坏。旅游区外围兴建的小化工厂、化肥厂、农药厂等所产生的废弃物污染和破坏了旅游资源。

(5)文化的破坏

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开发会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 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收到的资源地的影响。

2.2 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旅游环境有效保护的制约因素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1)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2)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 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

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3)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4)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5)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

三、关于旅游环境的开发与保护的建议和思考 3.1 对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首先,实行资源开发和保护中的“科技兴旅”战略,包括实施科技手段,使盲目的、掠夺式的粗放型开发为集约化的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过程中对资源造成的破坏。

其次,保持并增加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资 源开发和保护是以资源的文化内涵为中心的。文化内涵是科学处理资源开发和保护之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依据。保持并尽可能地增加资源的文化含量也将成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新的价值取向,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面。

再次,培养熟悉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旅游专门人才的同时,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强化环保意识,真正做到政府引导、百姓配合,使旅游环境更好地同经济效益联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3.2 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保护的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1)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

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加强景区管理。景区管理经验表明,强化跨部门、跨行业、跨

地区协调管理力度,是实现景区管理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景区宏观管理和跨部门综合协调的法律依据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出多门,互不衔接,导致执法混乱、随意、甚至冲突,是目前大多数景区管理面临的问题。(3)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程序要求。国家必须明确规定旅游资源开发的申请、审批的实质条件和程序条件,有关机构、组织、书会团体成立的申请、审批的实质和程序条件;规定为保证旅游资源法律法规的实施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对违反法律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所采取的制裁性措施和被制裁者在申诉、起诉等方面的程序性措施;国家立法规定有关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机构、基金会、社会团体等,并具体规定这些机构或团体的性质和作用,权利义务和责任等

(4)环境权的引入和健全法律法规体制。旅游环境保护在发达国家,人们逐渐意识到人人应生而具有享受清洁健康和充裕的环境的权利。(5)增加环保经费和加强科学研究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 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

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

环境保护的投资。

(6)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四、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的问题和进行保护的对策建议 4.1 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持慎重态度

在生态旅游开发中最需要加以注意的是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问题。自然保护区所含盖的地域是世界上存留的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珍稀和濒危的生物物种和罕见的自然遗迹存留地。这些地区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种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关键性区域。所以,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在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利用方面都采取相当谨慎的态度。

据1999年科学时报报道,全国目前有22%的保护区因开展旅 游而遭到破坏,11%的保护区出现了环境和资源的退化。呼吁要慎重的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

4.2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

与其他旅游开发方式相比,生态旅游开发对现代科学技术具有更大依

赖性。生态旅游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对生态系统和旅游系统内在关系的深入研究,以及新技术手段的应用的基础上。

4.3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

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要比其他旅游区有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自然保护区不受破坏,国家已经颁布了许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全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所有的保护区在开展旅游时都必须按照规定来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

总之,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刘汉洪、彭旺元:《南岳衡山“旅游公害”及其防治对策》,《旅游学刊》,1991.6(1);

2、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旅游学刊》1989;

3、刘继韩:《对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环境保护的意见》,《旅游学刊》,1994;

4、罗斯?道林(Ross.K.Dow Ling):《从环境适应性来探讨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学刊》,1993;

5、傅文伟:《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旅游科学》,1992;

6、谢彦君:《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旅游学刊》,1994;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五篇: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案例14: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案例:

台山市是著名的侨乡,依山临海,风景秀美,拥有海岛、温泉、生态、侨乡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丰富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为台山市打造旅游强市,实施旅游旺市战略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台山市旅游业发展迅速,统计显示,去年,该市全市年接待游客达230多万人次。

然而,在台山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旅游资源保护问题。台山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资源保护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措施不到位,一些很好的旅游环境和资源遭到令人痛心的破坏;有的旅游区资源很好,但由于规划水平低,让人有糟蹋资源之感,如赤溪半岛铜鼓环岛公路旁乱搭乱建食肆大排档,大煞风景,引起游客尤其是摄影爱好者的强烈不满;三合镇嘉怡酒店规模小,以不规范渠道获取温泉资源,如放纵这种行为很容易重蹈从化温泉资源枯竭的覆辙;梅家大院一些建筑随意翻新,与原来建筑风貌格格不入;北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布局混乱,建筑风格一般化,与自然环境很不相称;浪琴湾粗放经营,缺乏管理,脏乱差现象严重;飞沙滩、王府洲海浴场沙质日渐恶化,亟待采取保护措施。这些现象和行为,将严重影响着台山市旅游开发的水平档次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针对这种情况,台山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在最近召开的政协台山市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交提案,建议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来加强对台山市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社会舆论氛围,形成旅游资源保护社会共识;二是编制《台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使旅游发展、旅游开发有规可依;三是制定《台山市旅游资源保护条例》,确保旅游开发和保护的协调统一;四是明确旅游资源保护的职责,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共同保护。(本报记者 严建广)

小组讨论报告:

一、关于选题

本小组选取旅游资源作为讨论对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旅游资源与传统意义上的资源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别,它不像土地、森林等资源那么具体,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资源。可以认为是一种共享资源,同时也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具有历史价值)等资源的综合体,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因此本小组认为,旅游资源更具有讨论意义。

二、关于本案例

从案例介绍可以看出台山市可以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给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但由于保护的不力,很多旅游资源遭到了令人痛心的破坏,案例中具体地举了几个破坏旅游资源的现象,归纳起来,这些破坏主要是由于规划不科学,管理不到位,环保意识差等原因造成的,从而导致了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这种矛盾是一种典型的矛盾,即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之间的矛盾。从本案例中突出反映的一个问题是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两者之间紧密联系,存在着辩证关系,对于这一复杂关系我们组要进行了重点探讨并给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三、案例分析

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同时,也难免造成旅游发展、游客活动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冲突等不利影响。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势必会对其造成破坏。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一般来说,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动一草一木是不可能的。开发就是要对资源地进行适度的建设,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破坏就没有开发,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比如案例中台山市相关部门由于资源保护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措施不到位,一些很好的旅游环境和资源遭到令人痛心的破坏;有的旅游区资源很好,但由于规划水平低,让人有糟蹋资源之感。我们认为开发会对旅游资源造成如下几种破坏:

1、对某些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如开发中对林地的砍伐而规划成其他旅游设施,对整个旅游区的生物物种的破坏,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些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休养生息,注重保护物种等措施予以挽回。

2、对某些非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如某些旅游区有着很多文物古迹,我们认为其是非可再生的。对其的开发可能造成破坏某些文物古迹如古城墙在开发时被破坏之后政府虽然承诺重修古城墙,但是其历史文物价值已经丢失。另外不少国家级风景区城市化、游乐场化、商业化、人工化现象严重。商业旅游开发占用大量土地,开发商大肆在旅游区周边扩张,景区的完整性和整体质量受到严重威胁;在旅游地随意设摊经商,将优美的风景商业化;自然景观中充满了人工气息,失却了自然的野趣。再如开发旅游保护区后,保护区内可能蕴藏的矿物资源可能无法被开发,增加了开发矿物资源的机会成本。

3、一些旅游景区由于资源的开发,游客的涌入量超过了承载力,给资源本身造成了致命的损坏, 如北京故宫很多地砖已被踏破磨平,造成了地面的下陷,增加了保护、修复工作的难度。同时游客的大量涌入,形成了巨大的污染源,破坏了资源环境。

而另一方面,旅游资源的开发本质核心也是为了对旅游资源进行更好的保护。开发是保护的表现形式,保护是开发的前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实际上就是要使旅游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合理的开发,才能

招徕旅游者,才能发挥其功能,才能表现出现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旅游资源保护的过程中,要做到为保护而开发。如果旅游资源从未被开发,则产权不够明晰,可以认为是共享资源,容易产生“公地悲剧”,无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其开发后,可是实现对资源的系统管理,并通过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有效保护资源,此外,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获得经济效益。

四、关于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以促进社会文明、科学文化的发展。旅游资源本身带有社会文明和科学文化的烙印,反映某一时代美好的东西,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因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助于艺术、历史民族文化的传播、延续,有助于世界各地区国家间的艺术、文化思想、科学和社会风俗的交流,有助于保护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人文景观的历史性,使后代人与当代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并给人类以丰富的知识内容。

要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案例中台山市政府意识到了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但内容不够详尽。本小组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与了解,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体系。资源开发前必须对开发区域进行详尽的勘察和分析,针对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制定相应的开发计划,力争将对资源的破坏降低到最低。

2、注重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协调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自然状况的景观可以认为是能够被消耗尽且不能替代的资源。因此,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是旅游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当然,“保护”不仅仅是出于旅游目的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而是对整个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多样性的保护。同时,要选准开发的领域和内容,分清哪些资源可以开发,哪些资源不可以开发。

3、制定有关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正如案例中台山市政府所颁布的《台山市旅游资源保护条例》,就是要加强这方面的法制建设。对于地域性的旅游资源,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更能够起到法律法规应有的作用,因为对于地方性的旅游资源,地方政府更能够因地制宜具体分析,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法律规范。并且旅游资源对地方的GDP以及绿色GDP都会有一定的贡献,地方政府也愿意为了自己的政绩而依法办事。

4、对旅游资源实行分类管理,在管理上进行分工。实现旅游资源等可持续发展,可以根据景区内自然和人文资源状况,环境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需求的改变进行功能区划,可以将风景区规划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旅游区,实施分类管理,以期在不同时空范围内使景区的多种价值得到保护,并可集中财力从有限的收入中保证重点保护区域的资金来源。

5、建立旅游区的动态评估体系,从全局出发,对旅游区进行长期的、动态资本的评估,涉及监测、控制、评价三个部分。时刻监测区域的天象、山体、水体、动植物、人文等景观,对于监测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控制并提出相应的评价。通过监测、控制和评价,对景区的发展作出动态评估,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6、提高公众保护旅游环境的观念。由于公众是旅游资源的主要享受者,公众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对资源的保护力度。我们经常能在一些旅游景点看到很多的旅游者乱扔杂物,在树上、石头上乱涂乱刻,这些行为屡见不鲜,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加强公众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的作用。

7、设立明确的奖励惩罚措施以及公众监督机制。公众并不是经过宣传教育就会自觉的不对旅游资源破坏,这需要一个机制来监督公众的行为。比如严厉惩罚那些恶意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鼓励那些积极有效的保护旅游资源的行为,并建立相关的公众监督机制,形成一种全民性的旅游资源保护体系。

五、总结

本小组之所以选择旅游资源作为最后本门课程的案例分析,主要是因为旅游资源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性质难以定义,包含内容广泛并且差异性也很大。重要性体现在它是第三产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的影响也很重要。由于能力有限,只能对案例作一个浅显的分析,不能全面细致地进行深入分析,这也是比较遗憾的,希望石老师能够谅解。

下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与路径创新-修改稿0329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与路径创新-修改稿0329.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资源与开发心得

    《旅游资源与开发》心得 对于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对旅游资源不能说精通,但也是略知一二的。旅游资源与开发这门课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自身研究能力缺乏,但是这......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考试要点 1、 红色旅游的含义: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 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

    旅游资源与开发(5篇范文)

    旅游资源与开发一、 总论 旅游资源的概念: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 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对于这概念的理解:旅......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名词: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与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其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的协商一致,由主管机关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与依据。资......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1、旅游资源的概念: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能够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都可成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特点:1旅游资源的综合性 2......

    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

    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 单选题(12题) 填空题(10题) 名词解释(2题) 简答题(7题) 论述(2题) 一、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旅游资源学是专门研究旅游资源形成、特点、分类、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广泛性:旅游资源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品种的多样性,类型的复杂性,分布的多域性。我们在前面讲旅游资源分类时,已经从不同角度罗列了它的类型,其中既有看得见......

    论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论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一.目前的总概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已成为我国国民的重要消费方式,旅游收人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收入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发展势头迅猛。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