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山丰太郎枪击李鸿章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小山丰太郎枪击李鸿章的真实原因是什么?.txt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小山丰太郎枪击李鸿章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2010-11-22 刘德秦
1895年3月19日(西历),全权大臣李鸿章、全权大臣参议李经方、参赞伍廷芳等到达日本门司港,从20日开始在春帆楼进行谈判。一个月前的2月17日,日本军队已经攻占了威海卫,将北洋舰队全歼。
谈判一共进行了四次。首日的谈判,为了掩饰上次驱赶中国使节,伊藤博文等故意以确认相互资格开场。以前日本之所以不愿意开始谈判,就是因为看到战局对日本有利,日本为日后能在谈判桌上收获更大,就找茬说中国赴日代表资格有问题,一方面用高叫“不扩大”来瓦解中国方面的战争意志,同时以军人无法控制为由,鼓励军人扩大战争规模。
这些都是日本明治一新时、萨、长藩下级武士对德川庆喜的老套路。
在春帆楼,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与外务大臣陆奥,与中国代表相互交换全权证书。相互演看之后,陆云:“日皇敕书是否妥协?”。李云:“甚妥。我国敕书是否妥协?”伊云:“以此敕书甚妥。”然后中国代表把要求停战的英文节略面交伊藤。伊藤“略思”片刻,答明日回复。第一次谈判,就以见面确认资格文书结束了。
次日,中日双方全权大臣开始了第二次谈判。日本终于亮出底牌,李鸿章要求休战;而伊藤以军方强烈反对休战为由,提出休战条件是让日本军队占领尚没有进行战争、日本军队也还没有侵入的天津大沽、天津、山海关,要那里的中国军队解除武装。同时要中国交出天津、山海关的铁路,休战期间中国方面负担日军的军费。
看到日本提出的休战条件太无理,李鸿章要求搁置休战谈判,先看看日本提出什么样的媾和条件。伊藤威胁李鸿章道,一旦提出了休战条件,开始审议而又中止的话,今后就不能再提此问题。李鸿章要求给三天时间,三天之后再开始谈判。
谈判没有结果,李鸿章散会后立刻将上述内容电告总理衙门。他本人的意见:“要挟过甚,碍难允行。”
李鸿章既不了解自己的译电方法,也不知道日本人已将中国的密码破译,他发回的每封电报内容,都悉数被日本人掌握。
电报到达清廷之后,光绪感到日本欺人太甚,自己也无法决定,因此将电报以及自己的意见一起递上,希望慈禧提出意见,而慈禧没有任何表示。
三天后,第三次谈判于24日开始。谈判结束后,李鸿章离开春帆楼,将至行馆,日本人小山丰太郎(通称六之助,中国史书很多写成“本太郎”)向李鸿章开枪,子弹击中左颧。
之所以说这次开枪事件是日本人精心策划的阴谋的理由在于:
一、日本报章在介绍这次袭击的背景时,故意将日本的想法“泄露”:“日本国内对这么早就开始谈判不满,日本应该扩大战果。日本好容易才压制住了反对派,想跟中国和谈,可李鸿章不想和平,因此只有除去李鸿章才可能和平。”
二、小丰说是要杀死李鸿章,可实际上他枪中共有五发子弹,他只开了一枪,开枪后即刻逃离,并没有连开五枪,有将李鸿章打死的想法。
三、24日开枪,30日就被判处无期徒刑,由此可以推断枪击事件完全是针对李鸿章的、精心策划的“表演”。(1868年3月让英国使节去见天皇,而去的路上跳出两个刺杀英国使节的“攘夷”武士。)
四、3月25日晚伊藤去广岛见天皇,借机对外宣传:伊藤力压群雄,压的结果,是满足李鸿章要求停战的一个虚礼。这与他在第二次谈判上所说的一致:提出了休战条件就不能改变,必须休战。
五、最重要的一点是,迄今为止的所有说辞,均主要依据陆奥的回忆录《蹇蹇录》,并没有参考三国干涉还辽日本立刻接受以及日本面临的实际困难综合作出结论。
日本总是利用“同种相残,外夷得利”来瓦解中国的战争意志,既然日本那么明白此大道理,不挑衅不就没事了?!当初日本说为了朝鲜独立,那么中国撤出了朝鲜,可日本又追打进了中国。李鸿章依然是以前的老套路:花钱消灾,给日本点钱让日本退兵,而且中国清政府的所为,一直是避战,而不是用战争保卫和平。此前日本将中国谈判代表张荫桓等驱逐回国时,有意向伍廷芳透露战争已经花费了一亿五千万日圆,不在此基础上进行谈判不行(实际上是发行了这么多的国债,并没有实际上用掉)。李鸿章这次来,日本已经知道中国至少愿意支付这么多钱。
1886年日本故意在长崎制造“长崎事件”,清政府军舰知道自己水兵岸上受袭也没有用炮轰日本目标的方式保护自己的上岸水兵;开始谈判处理“善后”也是在中国军舰驶离日本之后,这与“三国干涉还辽”、张鼓峰事件、诺门坎事件中,白人一边听日本的保证,一边用战争手段让日本实际兑现保证截然不同。德、法、俄三国提出要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时,停泊在东京湾内的军舰立刻卸去炮衣,所有岸上军人归队,军舰驶离码头,摆出日本不接受立刻开始攻击的架势。
反观中国,战场上没有包围登陆日军,既没有要让入侵者有来无回的作战动作,更没有全国动员,准备集国家之力跟日本战斗到最后的姿态,假如当时开始中国就进入“持久战”,那么所有日军只有都“客死中国”了。
明明是日本无力再战,可日本要将其导演成为对中国、对李鸿章的宽恕。
日本口口声声要直捣北京,可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日本都不具备这个实力。
日本当时的军队总人数为7个师团,12万多人,加上后备队,不过22万人。为深入中国大陆,日本已实际投入兵力17万多,几乎倾巢出动,国内无兵可再派,也无防可守了。中国完全可以一边在陆上跟日本纠缠,同时利用移动的海军主动攻击日本。清军号称陆军有862个营,骑兵192个营,兵力总数是35万人。海军日本有28艘军舰,总吨位5。7万吨,最大战舰4000吨。中国号称有四大水师,北洋、南洋,南洋中又有南洋(江浙),福建、广东三系,有大小舰船82艘,8万多吨。
当初李鸿章轻信日本,为和平谈判创造“气氛”,下令北洋海军“保船避战”,结果让日本军队于1895年1月20日轻松从荣城登陆,迂回包围了威海要塞。李鸿章能“管住”自己的部下;可日本的伊藤博文说你有了实际行动我才能“管住”我的部下,结果北洋海军十一艘军舰在威海港内等着日本军队来打,活动堡垒变成了死靶。清军完全可以在日本背后再次形成更大的包围圈,让入侵者腹背受敌,可中国陆军不支援海军,看着入侵者登陆;海军也不离开威海要塞,等着“和平到来”。当年德川家康欺骗丰臣秀赖母子的手段,竟然也骗过了老奸巨滑的李鸿章。
中国喜欢讲“大国诚信”是一贯的,1972年中国政府对日本“言必信、行必果”了,可田中角荣来之前怕中国出现当年近卫欺骗汪精卫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回国后“被推翻了”,以前的承诺“想兑现也无能为力了”。
李鸿章被枪击后,伊藤博文假装“震怒”,派陆奥来慰问李鸿章,慰问就是观察李鸿章的反应,接着天皇派遣医生,皇太后送来亲手制作的绷带,派遣护士。慰问品、慰问信、发来的慰问电报堆积如山,日本表演了一场“渴望和平”的大戏,挽留李鸿章“谈完了再走”。李鸿章在给北京的电报中称:“对于我遇难,日本官民表示出痛惜的态度,这都是表演的把戏。”他看到了对方在“演戏”,但并没有看到日本的真正弱点。陆奥看到了这封破译了的电报,只是苦笑点头。他庆幸日本的弱点没有被李鸿章看破。
陆奥专门找了伊藤:“这次事件过程中,皇室与国民对李鸿章表示了充分的礼仪,但是单从礼节上、社交上对他有所表示恐怕不够,还是应该干一个有现实意义的事,否则李鸿章应该不会满足。利用这个机会,允许清政府提出的无条件停战怎么样呢?这样的话,不光向中国清政府表现出了日本的诚意,其他国家也会理解日本所采取的措施吧。”
对于陆奥提出的“无条件停战”,伊藤表示赞成,但是在向广岛发电报后,军部回电:“现在停战对日本不利,希望慎重考虑”(历史上是否有这样的一个电报?),伊藤为此“专门”向天皇请示,25日夜“专程”赶往广岛,27日夜回电,称停战获得了天皇的同意。28日早晨,陆奥看望躺在病床上的李鸿章,告诉他“喜讯”。30日,签定了停战条约。
4月1日日本向李鸿章提出了“和平提案”,内容大致就是后来的《马关条约》的内容。要中国割地、赔钱,日本要求中国四天之内必须答复。
李鸿章立刻将此电告光绪皇帝。中国方面因为意见分歧,并没有在规定的四天期限内给李鸿章任何答复。而北京没有回电,日本也无从知道中国方面的真实想法。李鸿章在没有中国方
面任何指示的情况下,4月5日自己起草了一个内容回复日本,除了承认朝鲜独立外,对日本的割地、赔偿要求均不接受。但他当天再次向北京致电:“若欲和议速成,赔费恐须过一万万,让地恐不止台湾。”
4月8日,总理衙门的覆电到。“先将让地应以一处为断,赔费应以万万为断,与之竭力申说。”
4月14日,总理衙门再电李鸿章:“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尊前旨与之定约。”中国的一举一动都被日本了解得一清二楚。
这是光绪皇帝的最终指示,因此李鸿章与日本人签约。4月17日,签字仪式在春帆楼举行。
《马关条约》签署后的第四天,日本天皇便批准了条约,接着急忙任命内阁书记官伊东已代治为全权办理大臣,随时准备前往烟台换约,同时,请美国驻日公使谭恩转电北京,催问中国何时批准条约。
日本最怕中国清政府“不履约”。
第二篇:艾丰成名原因
艾丰成名原因析
在我国新闻界诸多名家中,艾丰是颇有代表性与特点的一位。他大器晚成者,起点高,步履大,从读研究生到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再到走上经济日报总编辑领导岗位,是改革开放20年间迅速成长,成熟并卓有建树的一个突出代表。可是艾丰是在四十岁上下才开始在新闻界形成自己的影响,比起中国新闻界的一些名记者、名作家、名评论员,他的成名年龄明显偏晚。“民初三大记者”之一的黄远生,16岁为秀才,20岁中举人,21岁(1904年)成进士,是我国第一个以通讯著称于世的新闻记者。穆青16岁参加八路军,18岁入党,19岁进入延安鲁艺,21岁进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22岁发表成名作《雁翎队》。邓拓24岁出版《中国救荒史》,范长江27岁结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郭超人26岁发表《英雄登上地球之巅》,华山发表《远航集》中第一篇通讯、新华社高级记者吴绵才发表代表作《水、水、水》时,年龄也都不到30岁。为什么艾丰是到了八十年代都40多岁了才成名?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记者的定位和成才之路。
在新闻人才中,大体可分为作家型、新闻型、学者型三类,其最佳创造年龄也不一样。如新闻型记者需要每天马不停蹄地收集信息,追逐重大新闻事件,所以必须精力充沛,他的最佳创造年龄段一般是25-45岁。作家型记者情感丰富,早慧者多。据专家对《外国名作家传》所列210名作家,发现发表处女作的最集中年龄在21-25岁,而发表代表作的最集中年龄却在31-35岁。学者与专家型记者创造期保持得最为长久,一般在35-60岁之间。进入老年,这类记者更趋成熟,只要他们未丧失开拓创新的勇气,仍然可以继续从事研究和著述。艾丰被称之为学者型记者的典型,所以他的成名年龄偏晚还比较容易理解。从另一个角度说,艾丰成名的年代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新事物、新名词层出不穷,再像穆青靠写焦裕禄成名,郭超人以写《英雄登上地球之巅》著称,还有金凤、田流等老一辈名记者,对照艾丰,是否说明,在现时代再想靠一个典型人物,一个先进事迹,一人一事型的报道取胜是不太可能了?所以考察艾丰的成名原因,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时代的束缚与促进作用
艾丰从1961年到1978年,这十七年间他的工作单位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这期间,他先因工作出色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又作为首批“四清”工作组的的组长搞了一年半的“四清”工作;曾被提拔为理论时事组组长,相当于报纸的部主任这个职务,也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反革命,整改了两年。文革结束后,又回电台干了两年。经历不可谓不坎坷,整整十年,别说他个人难以成名,整个新闻事业都呈全面的退步状态。再者说,电台这个岗位,虽然他也干得比较出色,可是影响仍然不大,与那个时代电台在整个社会上发挥的作用不大是分不开的。传统媒体报纸一直在那个阶段的新闻事业中占主导地位,而电台则基本上是报纸的有声版,很难有代表自己看法和思想的东西,电台的记者更难以有什么作为。所以说,艾丰前些年没能出名,是岗位的原因,也是时代的原因。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就不一样了。这个阶段,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注重经济报道,尤其是经济报道除了传播经济信息以外,还在拨乱反正、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社会转型、保护改革人物、干预经济生活特别是宏观调控等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个阶段特别需要懂经济、也懂新闻的专门从事经济报道的新闻工作者。艾丰才得以在这个阶段脱颖而出。不能不说,他的成名与否与时代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
青年时期对艾丰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影响。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第一是中学时代打下的文化基础比较好。那时学校的教育比较正常,他在中学时期的知识结构比较全面,门门五分,没有偏科。到了高二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考什么,物理老师让他考物理,数学老师让他考数学,语文老师让他考中文,到了高三第一学期,碰见语文老师,那是一位作家,对艾丰说,你就当记者吧,第一你可以写文章,另外记者可以到处跑。后一句话把艾丰给说动了,高中毕业就考了新闻系。可以说,正是这种在中学阶段打下的全面牢靠的基础,使他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中,能得心应手地驾各种题材。1978年艾丰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以及后来和一些研究尖端问题的自然科学界的学者对话,用的都是中学时代学的基础知识。正常的中学教育使他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知识基础,使他终生受益。
除了重视各门学科全面发展以外,艾丰还非常重视社会活动,从中学到大学及后来参加工作,艾丰都很注意参加社会活动。从初一起就当学生干部,当过学校的团委副书记,学功课和搞社会活动是倒四六开,回家还得干活,没有时间让他闷头看书。工作的时候,他也是非常关注社会问题,所以他的策划的许多活动后来在全国都能有很广泛的社会影响,像中国质量万里行等等。
三、记者要做一支思考的笔
作为学者型的记者,艾丰极力提倡思考,他最忌讳的就是别人把记者称为笔杆子,认为笔杆子就是没头没脑的,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记,所以他把他的新闻作品集命名为《思考的笔》希望大家要做也做一支“思考的笔”。他推崇范长江的这句话:记者要穷毕生精力去研究几个问题。艾丰认为,研究问题就是要思考,艾丰说记者有三个任务,第一个是报道,第二个是解释,第三个是预测。要完成这几个任务,哪一个也离不开思考。艾丰还说,新闻行业是“五说”行业,最先说话,说自己不甚懂的事情的话,公开说话,迅速说话,还要经常这样说话。这“五说”加起来,难免要说错话,这就需要记者“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把自己的本事练得更硬”。这些都是艾丰勤于思考的佐证。艾丰思考的深度还体现在他对新闻理论的贡献上。艾丰在新闻学方面的著作成了许多大专院校文科学生的必读书目,诸如《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写作方法论》《新闻采访概论》《中国新闻媒介发展大趋势》、《记者的素养和技巧》(合写)、《新闻报道与写作》(合译)等。特别是他写的《新闻采访方法论》曾获吴玉章奖,第一次把新闻采访和哲学名词方法论联结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研究采访,既总结了我国新闻记者证采访经验,又借鉴了外国学者探索的最新成果,把新闻采访学研究从经验性上升到学术性,并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在这之前,学术界包括新闻界一直有一种看法,就是新闻无学,可以说这次艾丰用这本书打破了这种说法。正因为他在新闻采写的实践过程中比较重视方法论的应用,所以采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创作出有强烈个人特色的作品来。
四、强烈的个性色彩 1.求新意识
艾丰的作品都很讲究新意,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写作的思路上都是这样。这里的求新包括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对报道过的内容力求新的概括”。在《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这篇文章里说的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事——节水。对于这样一个缺乏新意的题材,怎么做出有新闻的文章来呢?艾丰对水作为一种资源从三个角度----数量角度、质量角度、使用角度来加以概括,并且用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数量-“无限的循环掩盖着有限的数量”;质量-低廉的价格掩盖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用-各自取用掩盖着水资源是一个整体。这种概括是前人所没有做到的,于是,人们马上就感觉深刻了,包括一些专家说,这些内容都是我们知道的,有许多就是我们跟你谈的,但你这样一写,我们都感觉很新鲜。大家看,新意是不是就出来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善于从新的角度和层面表现对象。在《怎样认识6%——1991年人大、政协两会记实之二》这篇文章中,他了解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今后的10年将以6%的速度增长。怎样认识这个6%?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平均增长速度是7%,改革开放头10年是9%,认为这个6%是不是太低了一点。提出了6%由来解、6%快慢论、6%难易论。这里的6%就不是简单的具体数字了,而是一种思想的体现。那就是不要追求达不到的过高速度。因为从90年代开始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生产出的财富就比80年代增长一倍多。国民生产总值的基数增加了,速度的难度当然就大。从这个角度和层面去理解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是一种新的追求呢?
第三个方面就是善于提出新的见解。在《大有大的好处——评述国营温州玻璃钢建材厂发展之路》这篇文章中,过去的这一类宣传都说国有大中型企业有哪些困难、问题,如何解决才能把它们搞好。而这一篇报道,则是一反“大有大的难处”的流行说法,提出一个“大有大的好处”的说法。这就提出一个新的见解。关于新的见解,艾丰专门有一段话,“这个新的见解,应该包括采访对象提出的新的见解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形成的新的见解。总之,要使读者看了报道之后,知道一些他原来不知道的观点。“像这样提出新的见解的文章还有很多,比如,1992年,艾丰在采访二汽汽车企业集团的时候,根据采访对象提供的情况,敏锐地意识到企业集团的作用,并不只是限于原来调查所得结论的几点,就及时推翻自己的既定写作思路,《“东风”送来了什么》——二汽集团启示录》一篇文章。提出了企业集团具备大块头,大气魄、大作用,大笼屉做大蛋糕的见解,使见报稿发表以后更为发人深省。2.立体思维 记者的立体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新闻思维,立体思维是采用空间思维的方式,对于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因此,记者的立体思维也可以叫做记者的全方位思维。
艾丰在经济报道中的立体思维主要表现在这样双面说理和多侧面报道这样两个方面。
首先,艾丰在分析复杂的经济现象时注重说“双面理”,不装腔作势,借“权威”唬人。在《关于社会公平的辩论》里他采用辩论的形式,把关于社会公平这个话题的对立双方的意见基本集纳起来,在双方的辩论中展示了社会大环境背景下的理性探索。同样,在《评说“阿里斯顿”现象》中,他也不给你一个谁对谁错的结论,而是告诉你一个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让矛盾的对立双方都有发言的机会,让两种对立的看法都可以与读者见面,让读者自己在全面了解把握事实的时候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双面说理的方法是他的一个很明显的风格特征。
其次,艾丰第一个提出要进行多侧面报道。所谓多侧面,简单地说就是既反映成绩也提出问题,既表现优点也不避讳缺陷,也就是辩证地看待问题。对这个多侧面,不能机械地认为是优点和缺点半斤八两地来写,而是在如实的描写事物时反映出事物人物的多个侧面。
如《温州奇人》全文一共五段,第一段”吹牛哲学“,反应的是滕增寿敢于说话敢于表态的个性。而从共性的角度看,这就是一个企业家的精神面貌问题,也就是一心为了工作而丝毫不考虑个人得失的问题。第二段”三轮车理论“,是说他的指导思想,而这个问题在全国都存在,在温州尤其突出。滕增寿能够解决好,其他地方没有理由解决不好。第三段”断指及其他“,是说一种雷厉风行的干劲。第四段”善出奇兵、可敬可畏“是说滕增寿的领导方法和领导风格。第五段”和尚厂长“是说他的廉洁奉公。这也是许多厂长面临的大问题。而这五个侧面没有太多的赞扬的话,而是如实的选取了一些小的细节。甚至对于群众对他的议论,作者也照搬不误。像”该拿的就拿,也不见得就当不好厂长了。"也有人反面加以猜测的,或曰家里钱多,或曰暗里装足了,等等。这也是为了从一个侧面来反应出一个真正能坚持利要让、难要抢的领导是多么的难得。从表面上看,这五段之间似乎没有什么严密的逻辑联系,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它们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从目标到理论,从干劲到领导作风等多个方面多个角度都应该走在时代前列。与步鑫生等典型相比,艾丰笔下的人物没有被强扭角度,人为拔高,而是用多个侧面的报道反映了多侧面的现实,多侧面的人物,这点很值得我们写典型人物报道时学习和借鉴。3.语言的理性思辩色彩
再曼妙的构思都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都要通过语言与大家见面。而艾丰作品中的语言与通常我们见的优美的描写、抒情性的语言不一样,是一种溶入了理性的思辩色彩的语言。像“一个人的缺点往往是他优点的延长”、“改革者常处于两难之地。传统的道德,旧的体制,不容,不喜欢锋芒毕露的人。而要刺破旧观念、旧体制的厚皮,不露点锋芒又不行。”这样的语言,充满了思辩之美。语言是思想的直接表现;深刻的思维往往需要相应的语言来表达,艾丰之所以被人称为是学者型的记者,与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的理性思辩色彩也是分不开的。正是这些理性的思辩色彩,使得枯燥的经济现象有了学理的情趣,也使得新闻作品有了指导工作的深远的价值。在此,艾丰追求的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境界——理论与新闻的结合。艾丰有一段话讲的就是理论与新闻的关系——“从时间的角度说,历史是新闻的对立面,从思维反映现实的角度讲,理论是新闻的对立面。理论追求的是对事物高度抽象的概括,新闻追求的是对事实非常具体的写真。理论的价值随着时间的延伸而更加明显,新闻的价值则是一瞬即逝的匆匆过客。”
五、强烈的责任心和风险精神
1996年,艾丰在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中强调,“年轻的同行常常问我:‘做记者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社会责任感。’”这是对一般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是艾丰对自己的严格自律。像《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这篇文章就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驱使艾丰写成的。艾丰在山区呆过,那里的农民过着非常缺水的生活,一盆水要用几次,先洗脸,洗碗,再做猪食。平时他们不洗脸,干旱的时候甚至用树叶把一滴一滴泉水引进水桶。然而回到城里一看,人们对水的浪费太大,所以艾丰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反复思考,最后写成了这篇《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至于风险精神,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像《不完整的答案》,揭露的是广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在女儿高考时帮其作弊一事长期得不到解决,属于要捅文革的遗留问题。而艾丰是只身一人,去从未去过的边远地区,批评涉及的又是当地党委,弄不好,很难从那里脱身,吃不了兜着走。可是后来凭着风险精神,半个月后写出的《不完整的答案》在人民日报上一发表,赞扬的信一封接着一封,甚至还有人对艾丰说“你要是在广西竞选全国人大代表,可是得全票。”这样的知名度从何而来?如果有一个记者总想成名,而任何有风险的题目都不去做,那他恐怕是很难成功的。艾丰的很多作品在采访过程中都可谓是困难重重、没有一点风险意识的话,他也很难采写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作品来,惶论成名?
总之,艾丰在理论界有很多贡献,新闻理论、哲学领域和经济领域都有所建树。某些独到的见解,是他取胜的关键。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中艾丰曾作过这样的比喻:“知识像树叶,能力像树枝,而素质就像树干。„„有的人的失败,并不是在于他的知识不多,能力不够,而在于当他的知识和能力繁茂起来的时候,他的树干没有粗壮起来,于是风一吹就倒下了,或者是树干太细,运送的营养不够,树叶和树枝萎缩了。”排除时代的客观因素来看,主观上注重“素质”的积累是艾丰成名的主要原因。
名牌是民牌
艾丰
“名牌热”起来了。叫入高兴,也叫人有几分担心。
高兴的是大家都来重视名牌,中国名牌事业的崛起大有希望了。这对振兴
民族经济将起很大的作用。担心的是如何实施名牌战略还缺少经验、缺少规
范,更存在着假冒名牌和乱评名牌两大公害。
要健康发展中国名牌事业,需要在名牌意识名牌理论、名牌战略、相关法 制、实际操作几个方面推进。而观念处于先怕地位。最重要的还是要弄清什么
是名牌。
对此,本文不可能做理论上的阐述。我想,有一位企业家的话,最简明地
说出了这个问题的实质—一名牌是民牌。
名牌是“民定”的。谁个是名牌,谁个不是名牌。谁说了算?没有别人,只有是广大消费者说了算。一句话,名牌是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由消费者的
“金钱选票”选出来的。主管机关、社会机构,也会做某种“认定”的工作,但这只是在科学地、准确地反映了民意并符合国际结合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情况
下,才是有用的有益的,否则不仅无用,还会起反作用。我国在这方面实际还
处在探索阶段。至于某些并不权威的单位,用谈不上科学的办法,以营利为目的的评比,给了钱,不管消费者评价如何,就加封一个吓人的头衔,不给钱再
有名也榜上无名,实际是对名牌和名牌带来的一种干扰和破坏。在抵制这种乱
评比方面,政府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真正的好企业也要沉得住气。
。名牌是“民创”的。从根本来说,名牌是是评出来的,甚至也不只是靠宣
传吹出来的,名牌是创出来的。谁创出来的?企业的广大职工。凡是立得住的名牌,都是经营管理过硬的企业创出来的。企图靠表面文章、短期行为创名
牌,是不能成功的,即使名噪一时,也会轰然倒塌。如果从全国来说,要创造
出众多名牌,那就更要靠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了。所以,创名牌必须着眼于下真
功夫、硬功夫、长功夫。
名牌是“民护”的。“民护”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保护,一个是爱护。名牌的生命之根必须扎在无限广阔的市场之中。而名牌效益又引得一些不法之徒变
看法地搞假冒。所以,保护名牌成为一个又引得一些不法之徒变着法地搞假
冒。,所以,保护名牌成为一个十分艰苦复杂的工作,在目前我国市场规范还不
很健全的情况下,尤其是如此。各级政府要打假,执法机关要打假,但真正有
效还需动员民众。全民起来和假冒斗争,假冒就成了过街老鼠。中国名牌还比
较弱小,还处在成长过程之中,但改革开放以来毕竟出现了一大批名牌产品和
名牌企业。我们中国的消费者应该信任、爱护和使用中国的名牌。那种一看见
“洋货”就扼杀在摇篮之中,对自己的名牌成长中的问题,也要实事求是,立
足于帮,千万不要轻率地一棍子打死。
名牌是“民享”的。“名牌是国宝”。名牌给企业带来效益。名牌也会带动
整个国民经济向高水平发展。名牌将会丰富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国名牌是中华
民族的骄傲。名牌是企业的,也是社会的、国家的、民族的。每一个名牌都是
为民享用的,为民争光的,中国的名牌群体更是为全民享用,为全民争光的。
名牌一一“民定”、“民创”、“民护”、“民享”,所以说它的实质是“名牌是民
牌”。为了民族的振兴,让我们全民以全方位努力来发展中国的名牌事业吧!载于1995年10月9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专栏。
第三篇:女人爱吃醋的四大真实原因
女人爱吃醋的四大真实原因
渴望占有
女人的嫉妒心具有很强的排他性,表现在婚姻中,就是希望拥有对自己男人的绝对专有权,并成为丈夫心中唯一渴望和感兴趣的对象。甚至连丈夫与同事、或者陌生人进行正常交流,都会有嫉妒愤懑的感觉。
害怕失去
女人害怕因为第三者插足而导致自己不再被爱。其实很多情况下,第三者并不存在,只是过于担心导致醋意大发,产生焦虑感和恐惧感。
受到环境影响
女人并非天生就是醋坛子。如果出生在家庭和睦的环境中,女人不易产生不信任感。但如果父母因为出轨而离婚,那么孩子将来变得多疑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此外,爱情经历也会影响嫉妒心的大小:遭到背叛或者前男友桃花不断等,也会让女人走上“嫉妒之路”。
缺乏自信
一个自认为丑陋和无趣的女人,多半会认为自己不讨男人喜欢。因为她自信的缺乏,连她对伴侣是否百分百忠诚,也应该持怀疑态度。
在婚姻关系中,适当吃醋能吸引对方的注意,也能促进双方交流,并无大碍。不过,当醋坛子被打翻,醋意大发时,就要警惕了。如果因为吃醋而出现胃痛、失眠等不适,还翻伴侣的口袋、查看对方手机短信等,可能就会影响双方感情。
第四篇:HR如何清楚员工跳槽的真实原因
HR如何清楚员工跳槽的真实原因
跳槽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对HR和非HR都如此。
跳槽的目的是越跳越高,何以有的人越跳越糟?据权威研究表明,有46.8%的跳槽属于越跳越糟。越跳越糟,虽然是跳槽者自己的损失。但是,如果他是公司的核心员工,给公司带来的损失也是重大的。如何让“越跳越糟”的核心员工尽早清楚自己是“越跳越糟”,并放弃跳槽。HR,在他们跳槽前一定要清楚他们真实的跳槽原因。
让我们先对员工跳槽的前兆作一些分析,除非这些人老奸巨滑,老谋深算,否则总会有一些迹象。迹象一:频繁请假
如果这个人一向遵守劳动纪律,从不轻易请假而现在突然开始频繁请假,恐怕就要考虑此人是否准备跳槽,请假无非是去联系新单位,或做一些应聘准备。还可能是处理私事,既然准备跳槽,就再也用不着象以往那样积极表现了。
迹象二:对工作热情明显减少
和以往相比,工作劲头和工作效益大打折扣,是一种应付差使,虽然许多人心里告诫自己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而实际上却已心不在焉,也许热情已跑到即将上任的新岗位上。
迹象三:开始整理文件和私人物品
办公桌面前所未有地混乱或整洁,并陆续用一些手提袋将自己的东西分批拿回家,到时一走了之,轻装而撤。
迹象四:和周围人的关系不再象以前那样
拍领导的马屁时也表现出一种“自尊”;喜欢传闲话、打小报告的开始“自律”;热心“公益”活动的人也不再乱掺和;即使以前为了搞好同事关系抢着打开水倒茶的现在也罢了工„„绝不是这些人懂得做人,成熟了,而是他们马上要离开这里,用不着再让自己受委屈;在接电话时语言已开始暖昧,甚至会神神秘秘,往往会说“到时再说吧”!
诸如此类,说明此人已“身在曹营心在汉”了,只等这月工资发下来。
但是,即使我们所猜测的以上种种跳槽迹象是正确的,也确实有人要跳槽,又能如何呢?顶多严加注意预防此人在业务、债务方面造成什么遗留问题;再有就是有了心理准备不至于收到辞职报告便傻呼呼地说,我们正要重用和提拔你,你怎么就„„就象某些被辞退的人正准备雄心勃勃尽力,却接到人事部的辞退令如出一辙。
——如果不清楚某个员工跳槽的原因,说明HR并不清楚这位员工究竟在自己的工作中希望收获什么,也不清楚在现有的工作他收获到了没有。跳槽,其实就是他换一个地方去收获自己在这里想要却没有得到的东西。假如,他在这里已经收获了,他是不会跳槽的。作为HR,不仅要知道员工能干什么,更要知道他们为什么而干。他们能干的力量藏在他们为什么而干的愿望中。
作为HR经理,即使我知道高层主管跳槽的原因,我也无能为力。因为,对于跳槽,他们是深思熟虑,我只能望洋兴叹。在这种情况下,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当个人的力量超过组织的力量时,组织就面临分裂。高层跳槽而老板望洋兴叹,跳槽者是以跳槽向老板示威。表达的意思就是,这个公司没有我不行。如果,跳槽者认为自己离开这个组织不行,他们会跳槽吗?公司建设,不能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否则,高层跳槽或者组织分裂只是时间问题。
公司从初创进入了快速成长期后,过去一同打天下的老臣,管理能力和素质已经不能再适应管理需要。但是,他们却占据中高级的管理职位。为了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老板让我想引进管理人才。但我又怕得罪和亏对这些出生入死的老臣,甚至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怎样才能引进新人换掉老臣,而减少老臣的不满和外界的误解?
——在公司制度建设上,“让贤”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让贤”是美德,让“让贤”者受到尊重是解决新老更替的根本办法。
当猎头悄然逼近本公司的高级主管时,我感到一种防不胜防的危机和恐惧。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该采取什么对策呢?
——猎头是帮助老板提高“预防跳槽”意识的,而“预防跳槽”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作。老板只要警惕跳槽,并牢牢地紧夯这个弦,是预防跳槽的基础。等猎头出现再来预防跳槽,神仙也没有办法。
第五篇:[面试]HR问“离职原因”真实目的
说这个问题蠢的往往是不懂行的求职者。让一个没工作的求职者去教招人的HR,你不觉得很好笑么?
离职原因是必问项目,有两点好处,第一是观察求职者在自己公司是否能够稳定,这种原因会不会发生在自己的公司;第二是顺藤摸瓜考验求职者的反应能力和诚实度,因为我问这个问题不会一句话完事,求职者说完原因后还要顺着这个问题刨根问底的。
如果是技术性岗位的面试,那就没必要死扣不放这个问题了,可以多问问技术性的问题。
这是一个了解求职业动机及以往行为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在面试过程中,这是一个值得询问的问题。不管信息的真假,都可以了解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离职原因一般会有以下几种版本:
1、个人原因
个人原因分很多种,因为家庭的原因?因为客观无法改变的原因?因为身体原因?因为自己的职业规划需要寻求新的起点?因为自己无法胜任现在的工作?因为自己的价值观与企业的经营理念出现了冲突?因为自己与上下级的关系出现了不可改变的裂痕?等等,方方面面的原因,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求职者的一些心理动机,从侧面可以了解一到以往的一些工作情况及状态,他对企业的认可度等,同时,也包括他对未来工作的一些隐性要求或者是需求。
2、想换一个工作环境
不排除部分人员,因为长期在某个行业或者是某家单位呆久了之后,会产生一种职业厌倦感,或者是出现职业厌倦期,换一个新的单位或者是环境,对提升工作的激情,是很有帮助的。从某种意义上,一个企业内部的人员,长期不流动,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3、职业瓶颈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人之常情。至少,这类人员是积极上进的。在原单位,岗位横向流动性比较小,各个模块或者是部分岗位之间交叉较少;或者是原单位已经学不到什么专业技能,不利于自己提升能力。不管是横向的发展需求,还是纵向的发展需求,都足以证明求职者是渴求个人能力提升的,是一个有目标,有理想的人。
4、其他原因
了解求职者的离职原因,是招聘的流程的一部分,这项工作是有必要去做的。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们或多或少可以了解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判断出这人究竟是否是我们企业需要的人员。至于信息的真实性,是可以进行一定判断的,同时,背景调查也可以核实的。我很喜欢这一段话:
“年轻人要诚实。事情做错了不要紧,谁都会犯错。如果不诚实,就是品德问题了。职场中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取得上司的信任。很多人几十年来兢兢业业,好不容易得到上级信任,但某一天他做了一件不诚信的事,所有的信任一夜尽失。失去信任之后想重新得要别人的信任是异常困难的。”
不到万不得以的情况下,千万不要拿自己的诚信开玩笑,更不要透支自己的信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