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试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对策
摘要:建筑业是一个危险性高、安全事故频发的行业,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可控的影响因素。近年来,建筑业的安全管理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但建筑领域伤亡事故多发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本文着重对建筑施工伤亡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1.建筑施工现场简述
建筑施工安全性评价把施工现场看作是一个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而每个要素的变化若存在异常和危险都会引发事故,进而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每个要素存在的异常和危险得到调整和控制,又都会使系统的安全基础得以巩固。从整体上评价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体现了系统论的基本要求,施工安全无小事,凡是涉及建筑施工人员切身安全和利益的事情,再小的安全问题,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牢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所以坚持施工安全无小事,就是要坚持把广大建筑施工人员的根本安全和利益,作为建筑主管机构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安全生产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安全生产问题一直困扰着业界人士和广大学者。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重心在施工现场,由于长期以来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以传统的“经验型”的事后管理为主,难以有效地对施工过程的危险源实施较为全面的预控,这也是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应用系统安全管理理论的PDCA模式改进施工现场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本文采用了比较研究、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通过对系统安全管理的工作原理及其核心——危险源识别评价的分析,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运行模式的介绍,提出施工现场应用“PDCA”循环模式开展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对PDCA循环模式在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应用上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该模式应用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改进对策。本文同时以工程为研究对象,验证了改进型PDCA安全管理模式在工程施工现场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出了应用模糊评价法预测安全事故的模型和评价方法,为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帮助;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的最终目的是预先发现和识别可能导致建筑施工伤亡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以便在事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消除、控制这些因素,防止事故发生。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可以定性地对现场开工前的危险因素进行定量的分析,通过预测曲线,很直观地找到施工现场危险的时期和危险的施工部位,为建筑施工的管理者和建筑施工安全监督部门提供最有力的依据。
2.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危险源一般是指一个施工项目整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设备及其位置,也是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上述情况的组合所形成的根源或状态。通过对整个施工现场施工过程的分析,界定出施工现场施工过程中施工区域、施工环境、设备、人员等哪些是危险源,其危险性质、危险程度、存在状况、危险源能量与物质转化为事故的转化
过程规律、转化条件、触发因素是什么。通过有效控制能量和物质的转化,使危险源不至于转化为事故,也就是说事故和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危险源之间存在着依存关系,危险源是原因,事故是结果。通过分析原因到结果的途径,揭示其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才能采取恰当的安全对策措施;由于受施工现场局限性的影响,多数施工现场内的办公室、员工休息室、职工宿舍、仓库等建筑相互毗邻,这些建筑大多为临时性,结构简易,且耐火等级多为三、四级。另外,一些职工宿舍与重要仓库和危险品库房相互毗连,甚至临时建筑物相互间隔仅用三合板等易燃材料进行分隔,加之只设置一个安全出口,一旦失火,人员难以疏散,极易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此外,因施工需要,部分施工现场仍然采用木制等可燃性的脚手架和易燃材料作为安全防护物,特别是装修现场既堆放有大量的可燃性装修材料,又存放有油漆等易燃易爆危险物品,一旦发生火灾、势必造成猛烈燃烧将迅速蔓延。
3.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对策
安全评价也称危险度评价或者风险评价,施工现场安全评价就是对建筑产品生产活动中,或者施工前的施工现场所存在的风险、隐患和安全措施进行评价。它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判断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对建筑施工的安全监督管理人员提供预测信息,使之进行有的放矢的监督管理,为保证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健全消防安全制度,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高层建筑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各单位应成立防火领导小组,成立义务消防队,定期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和消防学习。施工现场应制定一些必要的防火措施和防火安全规章制度,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以使各承包单位和各作业工种有章可循,从而落实防火工作。对于各种防火措施和防火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应加强督促和检查。高层建筑施工现场应严格执行动火审批制度,施工总平面布局审批制度,“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原则,然而无论预防工作如何严密,伤亡事故总是难以从根本上避免。为了避免或减少伤亡事故的损失,从容应付紧急情况,应需要严密的应急计划、完善的应组织、精干的应急队伍、灵活的报警系统和完备的应急救援设施。“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则涵盖了“事故预防、应急处理、抢险救援”这三部分内容。它是施工现场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的一项有效的安全措施对策。为保证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做到文明施工现场管理的要求,在对施工安全隐患进行阐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3.1完善企业安全管理体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保证措施。
3.2营造企业安全生产文化,做到人人讲安全,时刻抓安全,对工人落实三级教育,落实岗前培训达标率100%.3.3业主给足安全文明施工费用,并对施工企业安全文明措施进行检查。
3.4建立健全的承发包体制,杜绝层层转包,忽略安全施工现象。
3.5加强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力度,确保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4.总结
作为建筑施工安全主管机构,主要的责任和义务是确保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康,维护建设行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确保各方面安定发展。建设系统在日常管理中,做到施工安全无小事,才能真正在建筑系统战线上,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也才能用实际行动来体现群众利益无小事;从而使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更规范、更标准、更安全和更文明,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加强法制建设、狠抓基础工作、深化安全整治、强化安全监管,扎扎实实地做好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工作,努力开创我区安全生产工作的新局面,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杜晋浩.浅析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和扑救措施[J].中国消防在线,2009-05-08.[2]陈荣法.浅谈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J].考试吧,2010-1-12.
[3]韩伟.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天元电子报,2010-1-14.
第二篇: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引言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规范》(GB50045-95)规定:高层建筑是指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及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迅速崛起,高层建筑在给城市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带来了消防安全隐患,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着重分析目前高层建筑存在的消防安全管理现状,结合规范标准,对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现状分析
一、消防安全制度不健全,消防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不重视,思想麻痹大意,缺少现场监督与检查,对操作人员缺乏消防安全教育,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务工人员消防安全意识不强等极易导致建筑工地发生火灾事故,极易造成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设备多,电气线路私拉乱扯现象较严重,用电设备线路老化。尤其在后期装饰阶段,随着施工承包队伍的增多,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起电气火灾事故。如2009年2月5日上午9时许,武汉汉正街批发市场民房楼发生的火灾就是因为线路老化引起的。
三、由于高层建筑施工中承包单位较多,民工的流动性较大,给现场消防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火灾隐患不易被及时发现。民工临时宿舍人员也较密集,个别再建工程间作宿舍和仓库,不注意用电安全,一旦发生火灾,容易产生群死群伤事故。
四、施工现场缺少可靠的灭火器材,如干粉式灭火器设置不足或灭火器已失效。临时用水管线水压低、水量小,无法满足高层建筑消防要求。
五、施工现场道路不通畅,发生火灾后,消防车不畅通,无法靠近火场,阻碍了灭火行动。
针对措施
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受季节、气候、人为、设施等因素的制约,这就造成了其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增加了消防管理的工作难度,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措施:
一、建立健全消防管理制度是高层建筑施工消防安全管理的源头
1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机构及消防安全制度,高层建筑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各单位应建立防火领导小组,成立义务消防队,定期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和消防学习。施工现场应制定一些必要的防火措施和防火安全规章制度,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以使各承包单位和各作业工种有章可循,从而落实防火工作。对于各种防火措施和防火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应加强督促和检查。
2严格执行动火审批制度
(1)施工现场动用明火作业、取暖的应严格落实有关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由施工现场的消防主管人员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和消防措施落实情况开具动火证后方可动用明火;
(2)动用明火地点要有专人负责看管,用火部位的周围无易燃、可燃物品,同时用火部位要准备好消防器材,备足消防水源;
(3)使用焊接的施工作业中应用石棉被或不燃物品接住火花,防止引燃可燃物品;
(4)动用明火作业后,负责人应对用火地点加强检查,确认无死灰复燃可能方可离开。
3施工总平面布局审批制度,施工总平面布局应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各种建、构筑物及临时设施之间应有适当的防火间距。施工现场一般应有环形消防车道,尽端式道路应设回车场。消防车道的宽度、净高和路面承载力应能满足大型消防车的要求,这是在发生火灾事故后,确保将将火灾及时扑灭减少损失的有效措施。
二、职工消防安全教育是做好高层建筑施工消防安全管理的关键
1组织企业全体员工,认真学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进一步增强全员的消防安全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2教育员工及时报警。火灾报警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一旦发生火灾,若不及时报警,自己又无法处置,后果往往不可收拾,同时应教育员工报告火警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力和应尽的义务,以解决个别员工对报警的错误认识。
3进一步强化应付火灾的能力。火灾多为突发性事故,火灾发生后容易造成人心理上的恐惧,或应处置不当,错过了扑救初起火灾的最佳时机,小
火变成大火,小灾酿成大灾,应此在平时应加强员工的基本消防技能培训,使员工们懂得消防基础知识。
三、易燃易爆物品安全管理是做好高层建筑施工消防安全管理的重点
1冬季施工中用的易燃易爆物品和压缩气体瓶,应设专用的仓库分类隔离存放。库房之间和建筑物防火间距应按防火规范严格执行。库房内通风,降温设备和电源、防爆设备必须灵活、可靠,电源开关要设在库房以外安全的地方。
2冬季施工中所用的帘布、草席等易燃保温用品存放要远离火源,并按照施工需要严格控制使用,专人负责调派,以降低施工现场的火灾载荷。
3施工现场、加工作业场所、材料堆置场所内刨花、木片、锯末等易燃物品应及时清除,并且在此类场所严禁动用明火作业。
4可燃保温材料不准堆放在电闸箱、电焊机、变压器及电动工具周围,以减少发生火灾的可能。
四、消防器材与设施管理是做好高层建筑施工消防安全管理的保障
1施工现场设置专兼职消防员,对施工现场的各种消防器材进行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保证其完整有效;
2高层建筑施工需要施工用水池、水泵及输水立管,可以利用上述施工设施兼作消防设施。施工用水池可兼作消防水池;施工水泵可准备两台(一用一备)兼作消防水泵,应保证消防用水流量和一定的扬程;施工输水立管可兼作消防竖管,管径不应小于100毫米;高层建筑周围应设一定数量的室外临时消火栓,每个楼层应设室内临时消火栓、水带和水枪。在高层建筑施工现场重点部位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移动灭火器材,对冬季施工现场的消防水源要做好保温防冻工作,以使其在发生火灾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结束语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工程管理的方方面面,要从人员、设备、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为企业平稳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生产安全部
韩伟
第三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做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空前。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日益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中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这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但是由于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暴露出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企业的生存发展,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然。本文即主要研究了我国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对我国建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引言
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特别
是国家通过扩大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建筑企业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内的许多建筑企业在此利好政策下做大做强,无论在市场占有还是领域发展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拓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由于仍然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已经适应不了新的经济发展环境,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建筑市场的管理机制出现了不相协调的矛盾,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实行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建筑企业由于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其项目管理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的层面上,存在较多问题,突出体现在管理不合理、组织不科学、经济效益低、管理方法落后、人员素质低等。
(一)管理模式现状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突出现状之一是管理模式不合理。我国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仍然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以行政和硬性指令来代替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一点在国内大型企业体现的尤为明显。
工期制定方面,表现为对总体规划方面不够重视,所做的各种计划不科学、不符合实际、主要靠以往积累的经验,拍脑袋定工期。如果遇到新的结构形势的项目则更是一筹莫展,只能主观臆断,制定措施不得当。
控制方面,表现为在企业内部对控制缺乏足够的重视,缺少完整的控制体系,主要凭经验积累和主观臆想。控制的大部分内容被检查工作所代替了。检查只有等待任务结束以后才能进行,也就是说进行的只是事后控制。对检查出现问题的结果,不进行统计分析和量化计算,只是定性作出判断。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材料采购方面,目前建筑企业的采购方式多采用大批量集中采购的方式。项目接到手现联系供货商,与供货商缺乏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采购方式缺乏灵活性,大宗材料一次购入量太大,既占用资金又占用场地,零星材料又得频繁采购,增加了采购成本。
(二)人员素质现状
我国的建筑企业队伍素质整体较低,并且结构层次也不尽合理。首先,高等教育以上的以上学历人员不多,而大、中专学历者占据绝大多数;其次,存在着重工程技术人员,轻管理专业人员的倾向,在缺少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同时,合格的项目经理等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人员更为缺少。
特别是目前对我国来说,建筑业是一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一线的操作工人技能水平较低,特别是农民工的素质急待提高,这已成为工程质量上不去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任务主要由农工承担,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刚刚放下锄头就上了工地的农民,文化程度很低,并且其中的大部分人员未经任何培训。这不仅影响到工程质量,而且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改革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是主要由三种管理要素构成的,分别为管理观念、管理技术和管理体制组成。改革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就是要改革建筑企业的这三种管理要素。管理观念的改革,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体制下的企业经营及管理观念与传统以往的体制不同,以往是企业是以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追求产值为目标,以行政指令管理为特点;而现在是利润观念,企业的经营管理以追求盈利为目标,以科学决策管理、追求创新求发展为特点。经营观念对一个
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只有经营观念转变过来,适应新的经济形式的要求,企业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具有弹性生产力、刚性产业结构和贴近市场等特点和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使我国建筑业的生产力组织方式符合其自身的活动规律。具体包括:总承包人的施工管理与作业职能分离,用工制度弹性性;总公司可以跨地区经营并能直接与业主签定承包合同。总公司下设的专业化劳务公司不能流动,只能从总承包人手中分包施工作业任务;总公司组织机构的设置应符合贴进市场的要求,权利要适当下放到项目部,以此建立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机动灵活的组织机构等。
管理技术的改革,采用先进的、科学的和量化的管理技术。例如利用网络计划技术来编制建筑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以便于工程管理,保证工期进度;利用数据统计技术对工程的资金利用,效益的最大化程度进行分作,以节约控制成本;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知晓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哪有收获,哪有差距,总结规律,积累经验,确定奖赏,为以后的工作起借鉴和指导作用等。
(二)提高人员素质
虽然我国的建筑业现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但是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刻不容缓的。建筑企业管理部门人员的配备都要以专业化为标准,必须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上岗。管理部门人员才能有能力依据项目总体目标对所承揽的工程进行进度和质量控制,以便使工程项目的工期和质量得到保证。
基于一线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低的现状,建筑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人员素质培训部,专门对一线的操作工作进行技能和安全工作培训,并且在基层管理中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策略,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标准进行奖罚,促使基层操作工人自觉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第四篇: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建筑施工现场频频发生工人伤亡事故,工人的生命安全每天都在受到威胁。究其主要原因,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问题是不可忽略的一大点。本文在搜集有关案例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经验,就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改进对策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逐渐扩大的发展规模,外加经济地位在国内外的不断提升,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建筑行业也在发生着变化。与此同时,我国的建筑施工产业也在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日益强大的建筑施工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安全管理欠缺现象,从而对工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加紧解决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问题成为现如今建筑行业需要解决的投的头等大事。
1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人口老龄化的增多与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快,在为社会各行业的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问题就是一个典型范例。现如今,建筑施工队散布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发展空间的增大进一步为这一行业的安全管理问题提出了挑战。
第一,行政监管部门的监察力度欠缺,相应法律不健全。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提出,更加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应于社会的发展,建筑行业有关安全管理与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却还存在着不完善的现象。虽然现有法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施工现场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但同建设工程安检部门的要求相比,依旧相差甚远,与实际的要求契合很低,甚至有些法规只是起到“花瓶”的作用,毫无可操作性而言,法律法规中重复交叉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实际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突击检查的现象,即便如此,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毫无实际内容,安全生产的管理体制依然处于不健全状态。
第二,建筑行业的主要负责人对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重视不够。
依据有关法律我们得知,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主要归因于建筑企业。而企业的法人代表对公司施工安全负首要责任,而接手这一工作的经理将对项目的施工安全负首要责任。而由于现如今竞争的激烈性,很多负责人考虑到成本效益的问题,错将安全问题置于错误位置,只重口头强调,毫无实际行动,使得安全问题频发。
第三,施工人员素质不一,企业缺乏必要的安全培训。
施工队伍中,不乏高学历人才,而更多的则是农民工群体。农民工这一群体占据了建筑行业的绝大多数。相对而言,他们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外加建筑行业本身的教育培训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基层人员在生产作业时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频发。更为主要的是,在高层管理中,有关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员数目稀少,因此,在建筑施工现场几乎不能有效的进行有关安全问题的宣传管理与培训等,进而导致安全意识的进一步淡化,最终被遗忘,直到出现安全问题时才想起补救措施。
全讯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市场机构配备不够完善。
有效的市场调节与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由于经济发展过快却由于来不及采取有效措施而造成的安全问题。但如今市场上,管理设备等不完善,使得安全问题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2安全问题的种类
由于建筑施工作业多以露天、高空、立体交叉和手工劳动及其繁重体力劳动为主,而且临时工人占据很大比例。因此,安全事故的类型上主要以下几类:
1)消防安全
建筑施工现场的易燃易爆物体并不少见,很多时候,由于管理不善就会造成火灾或爆炸事件,从而造成人员伤亡等事故。
2)临时用电安全
由于有些作业的完成需要借助电焊或与有关的方式完成,在操作过程中如若操作不正确,就可能引发电路泄露导致触电身亡的现象发生。
3)高空作业安全
在建筑施工现场偶然会有高空作业时坠落身亡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安全措施采取不到位,导致作业过程中人员的伤亡。
4)环境安全
夏天时人们很容易中暑,即使不进行剧烈或是长时间的运动,也会呼吸难受,流汗不止。在高空或陆地工作的建筑工人由于长时间的暴晒及疲劳作业,很容易造成中暑现象,严重者可能会危及生命。究其原因依旧是由于安全管理上的不到位造成的。
3相应对策
有关安全管理的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就上文提到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3.1将人作为安全管理的出发点
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多牵涉到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安全管理问题上要充分体现以人文本的思想,将人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据此,施工单位,应该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如保证施工现场各种材料的整齐排放,给予工作人员一个相对宽敞的环境;禁止在工作场地吸烟或是使用明火一类的东西;及时检修电路,避免因电路老化而造成触电现象等。
除此之外,对于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上,施工单位应加大力度,随时向员工讲解安全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意识。
3.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培养更多优秀的安全管理人员
员工整体素质的偏低与中高层安全管理人员的稀少,使得加紧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迫在眉睫。施工单位应该本着长远发展的眼光,不惜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安全管理人员的培养,从而有效避免日后由于安全事故造成的更大花销。
除此之外,对于施工的各个环节,施工单位最好有详细的安排,并对于极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的环节加强人员的监督和排查,做到万无一失。相关单位还应该保证工人工资的按时发放,对于不能及时发放的工资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尽可能早的降工资发给工人,从而保障社会的安全与和谐。
3.3加强社会监督,全民参与行动
安全问题事关生活的方方面,大力加强社会的监督管理政策,让全民参与行动,可以更好的遏制不良观念的形成,使人们时刻保有安全意识,从而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4结论
俗话说得好:安全问题无小事。在施工现场有关安全问题的管理上,每一位工作人员都
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只有对施工现场的各个环节认真监督,在工人中及时宣传安全意识,并努力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命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五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现状分析与对策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本文从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现状着手,分析了影响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及其背景,同时对这些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对策,对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施工安全现状对策
一、引言建筑工程施工与其他企业生产相比较,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建筑工程具有产品固定,体积大且生产周期长,生产流动性大,以手工作业和体力劳动为主,露天高处作业多,生产环境恶劣,作业条件差等特点;同时,建筑产品具有多样性,无规则性,建筑物之间在外形、尺寸、高度等立面变化和内部结构上很少有类同性;建筑施工过程中除工序变化大,材料流量大,施工设备、防护设施易损坏等不安全因素外,自然因素、环境因素和作业人员素质也是构成建筑施工不安全性的重要方面;另外,建筑市场环境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改变目前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的状况,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水平,是一项十分繁重的任务,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长期以来,建筑施工企业主要依赖于手工作业和小型机具施工,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程度较低,管理方式落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施工技术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仍困扰着施工企业,威胁着企业职工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长期从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实践,对当前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主要因素的具体表现加以梳理,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同行们参考。
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不规范的市场环境,阻滞了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建筑市场环境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十分紧密,犹如人的生存环境与人的健康那样密切,许多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潜在因素。当前建筑市场中存在的垫资、拖欠工程款、肢解工程和非法挂靠、违法分包等行为,行业管理部门在查处力度上还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些行为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市场监管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不良的市场环境势必影响安全生产管理,主要表现在一些安全生产制度、管理措施难以在施工现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形同虚设,总承包企业与分承包企业(尤其是业主方指定的分包商)在现场管理上缺乏相互配合合作的机制,现场的安全设施往往由于配合合作不协调招至损坏,给安全生产留下隐患和难以预测的后果。2.竞争机制不够完善,无序竞争对安全生产的冲击近几年来,我国的招标投标方式已从无标底投标逐步过渡到合理成本价中标的方式.这无疑是反腐倡廉,与国际接轨的重大举措。但是由于我国的建筑业改革起步较晚,大部分企业是改革开放以后组建发展起来的,还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意识;而合理成本价目前还缺乏可操作的认定依据,实际操作中往往演变为最低价中标,由此产生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同时,建设单位(业主)的垫资要求、拖欠工程款、非法肢解工程等不规范行为再给施工企业雪上加霜。企业的平均赢利越来越薄,发展缺乏后劲,安全生产经费和投入难以保证,安全生产工作处于滑坡状态。3.建筑施工企业的体制改革不完善产生的影响因素建筑施工企业的体制改革起始于上20世纪90年代,至目前大部分企业已完成了体制改革,股份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已是建筑市场的主体。体制改革后,由于新旧体制的过渡、利益分配的再调整,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改制后制定的一些企业规章制度还需要在实际运行中不断完善,保证安全生产的一些必要条件还有待得到解决,尤其是安全生产的经费投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素质和保证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落实存在的问题较多。企业在推行项目法施工中,重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的思想较为普遍;而项目经理往往以工程进度、施工成本为追求目标,很少考虑完善安全设施、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作业环境,导致施工现场不安全隐患长期得不到整治,施工人员处于不安全的作业条件下生产,各种伤害事故随时有可能发生。4.作业人员稳定性差、流动性大、生产技能和自我防护意识薄弱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建筑施工现场是这些务工者主要选择场所。由于体制上的不完善和管理上的滞后,大量既没有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又缺乏施工现场安全教育的务工者上岗后,对现场的不安全因素一无所知,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缺乏规范作业的知识,往往由于其本人的不安全行为给予自己或与其相关作业环境下的其他操作人员带来难以预料的伤害事故。大量安全事故调查分析表明,务工者进场施工不久(有的甚至第二天)就发生安全事故的比率越来越高,这一现象充分说明由于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已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另外,人员的不稳定,流动性大,是造成现场作业人员劳动技能和安全意识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的原因之
一.5.管理方式落后,施工设备科技含量不高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由于建筑施工仍处于手工操作为主的状态,缺乏系统的、持续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这种管理模式极容易使安全生产予以忽视,往往以完成生产任务为目标,安全生产的有关法规规章、制度不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使生产过程缺乏安全监督检查,安全生产交底和监督检查处于空白状态。科技产品引入施工现场是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和垂直运输设备(主要是井字架)中分别应用了漏电保护装置和防坠装置,使触电死亡事故和井架吊篮坠落事故大幅度下降,特别是触电死亡事故由原来的建筑施工主要事故而退居为偶发事故,这就是科技产品在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但是,施工现场还有大量的设备及防护设施有待更新,有待提高科技含量。防高空坠落设施、设备危险状态预警系统、不安全因素检测设备等方面还有待高科技产品的引入。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提高建筑施工安全,消除事故隐患,降低伤害事故的频率是各级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各施工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不仅涉及到经济问题、技术问题,也涉及到市场环境、企业体制、人员素质等方面因素,因此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
三、对策和措施(1)从整顿建筑市场行为着手,规范工程建设各方的市场行为,对当前市场存在的通病下猛药。首先,从招标投标人口把关,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建设资金的落实,推行工程建设资金第三方担保制度;同时,对施工成本组成有一个可操作性的规定,正确界定合理成本价,避免无序竞争。参照国外或国内其他城市的经验,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提取合适比率的工程款作为“开办费”,列为安全生产的专项费用,专款专用,不得作为优惠条件和挪作他用,由现场监理和有关监督部门负责监督。加大建设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追究力度,明确其不良行为在安全事故中的连带责任,抑制目前存在的建设单位要求施工企业垫资、拖欠工程款、肢解工程项目发包等不良行为和不顾科学生产程序,一味追求施工进度的现象。(2)行业管理部门在企业资质审查、考核评比中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硬指标,具有否决权。日常的各类检查中,不仅应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状态,更应该在项目承包制度、经济分配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等深层次问题上查找存在的问题,从源头消除不利安全生产的隐患。同时,在改制、转制过程中应注意企业领导人的短期行为,保证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有长期的规划和投入。(3)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完善企业用工制度。针对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差、冒险蛮干、缺乏自我防护意识等现状,采取相对稳定务工队伍,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力度,以法律、政策为依据,制定行业用工规章,多渠道地对务工人员分专业进行培训,实行务工人员上岗证书,改变目前职业介绍的方式,以企业或项目部为培训对象,对进场民工进行分期培训发证,制定具体的培训实施细则。建立劳务基地对稳定企业临时工用工队伍,提高务工人员操作技能、安全生产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用工检查力度和对违反用工规定企业的处罚力度,对促进安全生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大力推广应用促进安全生产的科技产品,提高项目施工的科技含量,对现场使用的一些陈旧、过期设备实行强制性的淘汰。推广应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对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进行总结完善使之成为具有科学管理理论的管理模式,以简报、讲座、现场会等形式加以介绍推广;对安全生产中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组织专题研讨会,提出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真正做到科学技术服务于生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课题,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错综复杂,把安全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真正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各级政府、领导、管理员义不容辞的职责,如何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还有许多工作有待我们不断地努力,去探索,去解决.笔者仅以个人的实践和理想提出上述观点,企望能抛砖引玉,为提高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水平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