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比例思想巧解工程问题
【导读】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比例思想巧解工程问题,欢迎加入国家公务员考试QQ群:242808680。更多信息请关注安徽人事考试网http://wuhu.offcn.com
【推荐阅读】
2015国家公务员笔试辅导课程【面授+网校】
工程问题在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题型,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而同学们在备考工程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比较迷茫,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解决,或者说不能够快速准确地解决,那么中公教育专家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一种最实用的方法——比例思想。工程问题的核心公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核心正反比关系:总量一定时,效率与时间成反比
效率一定时,总量与时间成正比
时间一定时,总量与效率成正比
比例思想的核心:比例思想的核心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份数思想,特值手法。比如已知某班的男女学生人数之比为3:4,份数思想指的就是将男生看成3份,女生看成4份,总人数看成7份,而这里的3份、4份与7份就是特值,份数思想贯穿整个比例思想。如果题目告诉我们该班总人数为35人,则可知7份代表35人,一份也就代表5人,男生有3份,也就是15人,女生有4份也就是20人。
正反比:在工程问题当中经常会涉及到正反比例,弄清楚工程问题当中的正反比例关系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广大考生一定要牢记上面的核心公式和正反比关系。
例如:甲和乙工作效率之比为3:4,甲完成一项任务需要12小时,那么乙做同样的任务需要多长时间完成?
中公解析:甲和乙的工作效率之比为3:4,在完成相同任务的情况下,所用的时间与效率成反比,所以甲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4:3,即甲要用4份的时间,乙要用3份的时间,甲的4份代表的是12小时,也就是一份代表3小时,乙需要3份的时间,也就是9小时。
小结:广大考生会发现,利用比例思想能够很快分析出题干中的总量、效率、时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进而快速解题。那么,下面中公教育专家通过两个例题给广大考生讲解怎么利用比例思想解决工程问题。
例题1:建筑队计划150天建好大楼,按此效率工作30天后由于购买新型设备,工作效率提高20%,则大楼可以提前几天完工?
A.20 B.25 C.30 D.45
中公解析:工作效率提高20%,原效率与现在效率比为5∶6,所用时间为效率的反比,即6∶5。剩下的工作原定150-30=120天完成,即6份代表120天,效率改变后只需要5份时间,也就是100天即可完成。因此节省20天。故选择则A答案。
例题2:某植树队计划种植一批行道树,若每天多种25%可提前9天完工,若种植4000棵
树之后每天多种植三分之一可提前5天完工,请问共有()棵树。
A.3600 B.7200 C.9000 D.6000
中公解析:每天多种植25%,则前后效率比为1:(1+25%)=4:5,则前后所用的时间之比为5:4,前后所用时间相差1份,现在少用9天,故1份代表9天,所以原计划需要45天。
同理,对于种植4000棵树之后的种植任务,效率和计划中的效率之比为(1+1/3):1=4:3,所用时间之比为3:4,现在少用5天,则种植4000棵树之后的任务计划时间为20天,故按计划种植4000棵树需要45-20=25天,所以计划种植效率为每天4000/25=160棵,所以总共有160*45=7200棵。故选择B。
比例思想就是利用份数思维进行简化运算,上面两个例子运用比例思想后就变得非常快捷。而在行测考试中时间是最宝贵的,可以说时间就是生命,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解题就是致胜的关键!中公教育专家希望广大考生能够熟练运用比例思想,从而快速解题!
更多内容请访问: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安徽公务员考试网
第二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如何巧解“双程”问题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如何巧解“双程”问题
在各类型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中,数量关系往往都被考生所放弃,普遍认为是最难的一种题型;但数学题目才是真正能够拉开考生之间分数差距的。大家之所以没有入门,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学会解题方法及思想,不能够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因此,中公教育专家希望广大考生能够重视这部分题目,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有的放矢。
在这部分题型中,行程和工程问题最令人头疼,也是最麻烦的。要想巧解这两种题型,需要考生掌握一种解题方法,即:比例法。所谓的比例法,就是利用比例关系,以及份数的思想处理实际问题,通过求出每一份的量,进而确定答案的一种方法。其中,要想使用好这种方法,前提就是要确定比例关系,也就是通过正反比,把我们需要的比例先找到。
只要有三个量之间,存在乘积等式,即:两个量的乘积等于第三个量,那么一定能找出正反比关系。例如行程问题基本公式:S=V·t,这就属于三个量乘积等式关系,那么所谓的正反比关系就是:当某一个量固定的前提下,另外两个量之间是正比还是反比。此时,若路程固定,则速度与时间是反比关系,即:规定的距离内,若速度加快了,时间一定会提前;若速度一定,时间与路程是正比关系,即:匀速运动,要想走得更远,时间就会花得多一些;若时间一定,速度与路程是正比关系,即:规定时间内,要想走得更远,一定得提高速度。同样,在工程问题中,根据基本公式:W=p·t,工程总量、效率和时间也存在正反比关系,其结论同行程问题相同。因此,在行程与工程问题中,考生们一定要善于应用正反比,通过比例法进行解题。
例1:某部队从驻地乘车赶往训练基地,如果车速为54 公里/小时,正好准点到达;如果将车速提高1/9,就可比预定的时间提前20 分钟赶到;如果将车速提高1/3,可比预定的时间提前多少分钟赶到? A.30 B.40 C.50 D.60
中公教育
例2:王明抄写一份报告,如果每分钟抄写30 个字,则用若干小时可以抄完。当抄完2/5时,将工作效率提高40%,结果比原计划提前半小时完成。问这份报告共有多少字? A.6025 字 B.7200 字 C.7250 字 D.5250 字
中公教育
中公教育
第三篇: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盈亏思想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盈亏思想
——中公教育 滕志波老师
盈亏思想是我们数学运算中一种重要的思想,用盈亏思想可以解决平均数问题,鸡兔同笼问题以及平均量的混合问题,在这给大家介绍一种用盈亏思想解决方程问题的方法,就是将列方程,解方程的过程转化成一种思维过程,可以简化计算过程,提高做题速度。
1.某班学生准备在植树节进行植树活动,若每个学生种14棵树苗,则剩下20棵树苗未被种植,若每个学生种15棵,则还需额外准备11棵,问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学生?
解法一:方程法: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有y棵树,则14x=y-20,15x=y+11,解得x=31,这个班有31名学生;
解法二: 盈亏思想:每名学生由14棵树苗变成15棵树苗,相当于每人分1棵,多余的20棵分完后,还要额外准备11棵,所以一共有学生20+11=31人。
2.某公司举办年终晚宴,每桌安排7名普通员工和3名管理人员,到最后2桌时,由于管理人员已经安排完,便全部安排了普通员工,结果还差2人才能刚好坐满,已知该公司普通员工人数是管理人员的3倍,则该公司有管理人员()名。
A.24 B.27 C.33 D.36
解法一:方程法:设一共有x桌,则7x+18=3×3x,x=9,则管理人员有3×9=27名;
解法二:根据尾数代入排除: 由于最后2桌剩普通员工,且还差2人坐满,则公司的总人数的尾数一定是8,而选项给出的是管理人员的人数,所以看选项哪一个乘以4以后尾数是8即可;
解法三:盈亏思想:将剩余的18名普通员工分到前面的桌上,若每个桌分2个,则每桌上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人数比为1:3,正好可以做整数桌,18人可以分到9个桌,则管理人员有9×3=27人。
在行测考试的数学运算部分,好多题目可以将列方程的步骤简化,大家在做题的时候要多考虑一些简便的方法,比如整除,代入排除等,这样,才能在数学运算部分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做对尽可能多的题目。
第四篇: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巧解寓言故事类题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题中寓言故事类题如何作答呢?中公为考生带来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答题技巧:巧解寓言故事类题。
首先从这类题型的特点出发,寓言故事类需要各位考生得出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我们从文段给出的小故事里得到的启示,所以,寓言故事类正确答案往往是一个寓意深刻的道理。
【例题】有一次,苏格拉底淌水过河,脚一划,落水了。他拼命挣扎,大喊救命,不远处有个钓鱼者不但不救他,反而转身就走。最后是他的学生救了他。后来那个钓鱼者淌水过河,也落水了,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正巧在河边散步,便用竹竿把他救了上来。当学生们知道救上来的就是那个钓鱼者时,都后悔了,但苏格拉底却说:“不对,我们应该救他,这正是我们和他的区别。”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
A.莫以善小而不为
B.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C.做人原则应以一贯之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D.普度众生是哲学家的使命
【解析】在题干中,我们发现文段中有两种相同的行为,即“学生救了苏格拉底”,后面,“苏格拉底要求学生救坏人”为什么会产生两种相同的行为呢,在于这是应该始终坚持的“做人的原则”,故正确答案为C。
如果考生带着目的去寻找其中蕴含的原因,那么正确答案也就自然而然呼之欲出,非常容易操作。
第五篇: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巧解多次稀释溶液题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巧解多次稀释溶液题
行测答题技巧:
在国考行测科目的数量关系部分,浓度问题“出场率”较高,考生需引起高度重视,一般类型的题目采用方程法、十字交叉法能较快得出答案。然而,溶度问题中的溶液多次稀释问题难度较大,综合考查考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采用传统方法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因此,为帮助考生在考场上快速解决这一类问题,专家为广大考生总结了两类溶液多次稀释问题的两个重要公式,考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
溶液多次稀释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
(1)原有浓度为 溶液质量为M克,每次倒出N克的溶液,再添水加满,重复操作n次;
(2)原有浓度为 溶液质量为M克,每次倒入N克的清水,再倒出N克的溶液,重复操作n次。
例题1: 从装满1000克浓度为50%的酒精瓶中倒出200克酒精,再倒入蒸馏水将瓶加满。这样反复三次后,瓶中的酒精浓度是多少?
A.22.5% B.24.4% C.25.6% D.27.5% 解析:此题答案为C。依题意,每次操作后溶质变为原来的(1000-200)÷1000=0.8,由于溶液质量不变,则每次操作后浓度也变为原来的0.8,故反复三次后浓度变为50%×0.8×0.8×0.8=25.6%。
例题2: 杯中原有浓度为18%的盐水溶液100ml,重复以下操作2次:加入100ml水,充分配合后,倒出100ml溶液。问杯中盐水溶液的浓度变成了多少?(假设盐水溶液密度等于水的密度)
A.9% B.7.5% C.4.5% D.3.6%
行测答题技巧http://bj.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yueduziliao/xingce/
例题3: 杯里全是水,倒出 装入纯酒精,又倒出 装入纯酒精,再倒出 装入纯酒精,问现在酒精浓度是多少?
A.50% B.60% C.70% D.80%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惠新西街学习中心
行测答题技巧http://bj.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yueduziliao/xing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