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企业文化课程qm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企业文化》课程期末复习题
本课程的考核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主,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应用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一、重点名词:
1、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
2、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谋求生存、发展而于长期生产经营实践基础上,经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的,并为整个员工群体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3、企业楷模:也称企业英雄,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具有较高政治水平、业务技术能力和优秀业绩的劳动模范、先进骨干分子或英雄人物等。
4、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领导者和全体员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人的行为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企业文化冲突:是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特质的文化在相互接触、交流时所产生的撞击、对抗和竞争。
6、企业文化传播:指企业文化特质从一个群体或个体,扩散到另一个群体或个体的过程。
7、企业文化整合:企业内部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
8、企业家:不是指企业的行政领导人,而是指创新事业和冒险事业的组织者。
9、企业家素质:是指企业家本来的品质、特征、知识素养及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能力的综合。
10、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I):是以企业理念为核心,表现企业内部的组织、教育、管理、制度等行为,以及对社会的公益事业、赞助活动、公共关系等的动态识别形式。
11、经济环境: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等。
12、企业文化氛围:是指笼罩在企业整体环境中,体现企业所推崇的特定传统、习惯及行为方式的精神格调。
13、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是通过具体可能性见的视觉符号,经由组织化、系统化、统一化的识别设计,传达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各项信息,塑造企业独特的形象。
第二篇: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企业文化课程辅导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企业文化》课程辅导资料(1)
上篇:企业文化理论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篇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企业文化的基本原理、企业文化的内容体系、企业文化的演变规律等。
第一章 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使学生从现象开始到理论高度来把握企业文化,深入了解企业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了解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理论的基本学说,了解企业文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企业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战后世界各国企业管理出现新变化
战后,指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总的趋势——以人为本美国——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日本——千方百计挖掘员工的创造能力。西欧各国——强调员工参与制的管理和弹性工作制。我国——管理重点从以物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与传统的管理制度相比,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传统管理是以物、以事、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而企业文化理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则把人的要求、欲望、兴趣放在第一位,重视采用各种激励手段去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传统管理靠的是纪律和监督,是强制性的管理。而企业文化理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则注重对员工心理、行为的深入研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对症下药的办法,通过满足职工合理需要而达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重“以德育人”,从而使管理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第三,传统的管理是靠权力而不靠人的意愿的独裁式的管理,一切事情只由管理者一个人讲了算,是使下级和员工没有自主权的控制性的管理,而以人为本的管理则强调实行分析,强调自主管理,参与管理,鼓励员工发表意见,提倡员工参与决策。
一、全球呈现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
1、公司经营的国际化趋势开辟国际市场。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
2、大型跨国公司的合作化趋势“强强合作”,即优势合作,使企业做大做强。传统的做法是大鱼吃小鱼(难于做到优势互补)。
3、世界各国文化一体化趋势这里的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传统文化,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
世界各国出现相同的文化趋势,见教材15页。
结论:
1、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向跨国公司提出了如何调动不同文化背景下员工的积极性的问题
2、世界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加速了不同国家间企业文化理论的交流,为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和传播准备了肥沃的土壤。
3、经济与文化的结合也日益紧密,二者相互推动、相互渗透。即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譬如油菜花节、服装节、风筝节等。
三、日本经济成功的启示
1、通过美国管理学界的研究,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西方传统文化与传统管理存在不足;二是肯定企业文化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企业文化建设是日本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重点研究了日本的三制项度:终身雇佣制、缓慢晋升制和工作轮换制。
2、日本企业成功表明:受东方文化思想影响的企业管理,着眼于人的管理,着眼于人的理智和情感的协调,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尽力照顾到人的情感因素。
第二节 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理论的基本学说
一、企业文化理论的提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共有十四部著述。见教材18—19页
二、西方企业文化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以四部著述为重点:美籍日裔学者威廉•大内的《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美国著名咨询组织麦肯齐公司管理专家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安东尼•阿索斯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特雷斯•迪尔和麦肯齐咨询公司顾问爱伦•肯尼迪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支柱》美国管理学家托马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的《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及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米勒的《美国企业精神——美国未来企业经营的八大原则》和美国管理学家戴维•布雷德富和艾伦•科恩合作出版的《追求卓越的管理》。
上述六部著述的共同观点:
1、他们都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重视人,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方式,代表着企业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和新阶段,强调要把企业建成一种人人都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命运共同体。
2、他们都从观念形态的角度来界定企业文化,把企业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职工的群体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重点和核心。
第二章 企业文化的基本原理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和熟练掌握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特征、企业文化的分类与模式、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与价值、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石。
教学内容:
重点: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特征、企业文化理论的核心、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企业文化:从现象到理论
一、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现象微观:泛指部分或较小范围的,跟“宏观”相对。文化—→社会文化(一定社会阶段)—→群体文化—→企业文化。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企业文化的特征:
1、企业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即次文化),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总合作用下产生并发展的。是整个社会文化现象的一部分。
3、企业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它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就其本质而言,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管理文化。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
4、企业文化现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消极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二、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
(一)企业文化是一只“无形之手”比喻。企业文化逐渐演变成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
(二)我国企业对实行企业文化管理的实际探索。
(三)日本企业对企业文化管理方式的系统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把从欧美学到的科学精神、先进的管理技术、方法,从中国学到的优秀文化及“两参一改三结合”等管理思想,与大和民族本身的传统融合在一起,创造并完善了企业文化管理方式。
三、企业文化是一种最新的管理理论
(一)企业文化理论——企业管理力量的第四座里程碑。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事件。前三座里程碑: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现代科学管理。
(二)企业文化理论的核心:以人为中心。这是对其他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一个重要补充。
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一、文化及企业文化概念的界定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个内涵深邃、外延宽泛的概念,既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也有宏观与微观之别。从广义去理解,人类有史以来,凡是与人的思想、行为及人工制品相联系的都是文化;而从狭义去理解,文化又特指精神产品及行为方式。从宏观上看,文化可以指民族的、宗教的、社会的;从微观上看,文化又可以指社会中的某一特定群体。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有各自的道理。
(二)企业文化概念的界定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倡导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
(三)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即企业整体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规范、企业风貌与形象。
二、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是个多元的体系,从不同的层面或角度观察,可以概括出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从属特征。
(一)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1、个异性
2、共识性
3、非强制性
4、相对稳定性
(二)企业文化的从属特征
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企业文化具有以下从属特征:
1、无形性与有形性相统一
企业文化的内核中包含着各种价值因素、信念因素、道德因素、心理因素等
2、抽象性与具体性相统一
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引导大家追求卓越,追求成效,追求创新
3、观念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企业文化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观念、一种认识、一种群体意识。
4、超前性与滞后性相统一
5、吸收性与排他性相统一
6、经济性与社会性相统一
第三节 企业文化的分类和模式
一、企业文化的分类
(一)从发育状态上分类
1、成长型企业文化
2、成熟型企业文化
3、衰退型企业文化(二)从企业的性质上分类
1、国有企业文化
2、合资企业文化
3、乡镇企业文化
4、民营企业文化
(三)从内容特质上分类
1、目标型企业文化
2、竞争型企业文化
3、创新型企业文化
4、务实型企业文化
5、团队型企业文化
6、传统型企业文化
(四)从市场角度分类
1、强人文化
2、拼搏与娱乐文化
3、赌博文化
4、过程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模式
所谓模式,无非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
文化模式是十种文化的成员所普遍接受且长期存在的一种文化结构,“包括生活方式、劳动习惯以及政治和经济结构等。
1、按时间的继承性可以把企业文化模式划分为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
2、按空间分布特性可以把企业文化模式划分为东方模式和西方模式以及不同民族模式、不同国家模式等。
3、按现实性与预见性可以把企业文化模式划分为实际模式和目标模式。
4、按共性与个性可以把企业文化模式划分为一般模式和特殊模式。
5、按行业特性可以把企业文化模式划分为各不同行业模式。
第四节 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和价值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
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完全替代的功能。这些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凝聚功能(二)导向功能(三)激励功能(四)约束功能(五)协调功能(六)维系功能(七)教化功能(八)优化功能(九)增誉功能
二、企业文化的价值(一)企业文化的经济价值
优秀的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实现其经济价值的:
1、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文化的形成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制约
2、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成功的经营管理特色,体现着企业对顾客“诚”、“信”之道。这种特色和经营之道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社会扩散,逐渐形成企业的商誉。
3、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着以人为中心的根本思想,体现着员工心理及行为的一般要求,体现着多数员工的“共识”
4、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能够促使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促使企业采用新的经营方式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从而带来组织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条件。
(二)企业文化的社会价值
企业文化的社会价值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1、企业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和弘扬。
2、企业文化是新的社会文化的“生长点”。
第四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石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论的一个新发展。而现有的人学理论、社会动力理论、领导理论、学习理论和情绪理论等均是它发展的基础。
一、人学理论
(一)中国古代的人学思想(二)西方的人学理论(三)现代人本管理理论
二、社会动力理论
(一)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二)团体感情状态的几种基本假设
拜昂相应推断出了团体感情状态的几种基本假设:
1、依属型假设
2、攻击一逃避型假设
3、配对型假设(三)团体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依属与权力。
第二阶段:亲密性、角色差异和同伴关系。第三阶段:创造性与稳定性。第四阶段:生存与发展。
三、领导理论
(一)领导者与团体
1、领导与团体工作
2、领导和团体风格
(二)领导者与下属关系的病态类型
为了能够注意和有效地处理领导者与下属关系的病态变化,必须明确区分病态的各种类型:
1、幻想型风格
2、强迫型风格
3、戏剧型风格
4、压抑型风格
5、自相矛盾型风格
四、学习理论
(一)积极地解决问题(二)减少痛苦和焦虑
五、情绪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二)焦虑类型
1、基本存在的焦虑
2、与工作相关的次生性焦虑
3、深层焦虑
小结:本章分析了企业文化从现象到管理方式再到理论的发展过程;从文化这一概念入手,对企业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详细阐述了企业分化的本质特征和从属特征;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文化的类型和模式进行了分类;用与传统管理比较分析的方法概括了企业文化的功能,论述了企业文化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最后一节介绍了支撑企业文化理论大厦的五个理论基石:人学理论、社会动力理论、领导理论、学习理论和情绪理论。
第三篇: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企业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企业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2011年6月启用)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企业文化》是广播电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54课时,3个学分。
企业文化是一门研究企业中的文化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管理学科。企业文化产生的时间不长,从企业文化理论提出至今只有20年,还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来看,企业文化理论都处在发展过程中,它只是管理学中的一门非常年轻的分支学科。企业文化又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以管理学为基础,吸收了哲学、人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领导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因子与研究方法,大大地丰富了这门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企业文化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正确与否须得到实践的检验,离开实践,学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一门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新兴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企业文化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为同学们日后真正在企业中塑造企业文化奠定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企业文化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以管理学为基础,吸收了哲学、人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领导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因子与研究方法,大大地丰富了这门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基础、哲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原理、领导学基础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企业文化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企业文化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企业文化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3、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要求中,按“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要求。
“知道”即要一般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进行考核;
“了解”即要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
“理解”即要非常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并能够熟练运用,一般以论述、案例分析、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
第二部分 多媒体教材一体化总体设计方案
一、课程的基本结构
本课程分上、下两篇,共十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企业文化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企业文化的内容体系 第四章:企业文化的演变规律 第五章:企业文化的环境分析 第六章:企业文化的比较与借鉴 第七章:建设企业文化的主体
第八章: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第九章:企业形象设计
第十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学时分配比例
本课程为3学分,课内学时为54,暂定面授课时为18,自学24课时,作业6课时,实验6课时。
三、多种媒体的教材
1、文字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其内容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基本内容。要求教材体系完整,文字简洁,概念准确,论证清楚,案例应用恰当,适合以自学为主的成人教育,体现电大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企业文化的教材是王成荣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文化》。
2、其他教学手段
主要是网上教学辅导,以帮助学生自学为目的,指出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适当阐释难点问题,提供必要的练习思考题,如需要可以不定期地发布教学信息、作业等。
四、教学环节
1、自学
自学是学员重要的学习手段,以文字教材为主要学习对象,学员应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保证必要的自学时间。
2、面授辅导
面授辅导由地方电大老师担任,不少于18学时。各地辅导教师应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文字,熟悉掌握课程内容。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文字教材为依据,采用讲解重难点问题、分析典型案例、讲评作业等方式,并适当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
作业是巩固和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安排四次作业。
4、考核
考核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和验收。本课程的考核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主,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应用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考试由省电大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题目类型大致采用填空、选择、案例分析、简答、论述等形式。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理论的基本学说 第三节:企业文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重点掌握: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理论的基本学说 掌握:企业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般了解:企业文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状况
第二章 企业文化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文化:从现象到理论 第二节;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第三节:企业文化的分类和模式 第四节;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和价值 第五节: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石
重点掌握: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特征;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企业文化理论的核心 掌握: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价值;企业文化的分类和模式。一般了解:企业文化从现象到理论的发展过程。
第三章 企业文化的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价值观 第二节:企业精神 第三节:企业伦理道德 第四节:企业形象
重点掌握: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规范、企业形象的概念、内容。掌握:企业文化内容的各要素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和建设要点。
第四章 企业文化的演变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文化的起源、积累与传播 第二节:企业文化的冲突与选择
第三节:企业文化的整合与变革 第四节:企业文化的评价
重点掌握:企业文化演变的一般规律,即从起源、积累与传播—冲突与选择—整合与变革的全过程。
掌握:企业文化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第五章 企业文化的环境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环境分析 第二节:政治环境分析 第三节: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重点掌握:影响企业文化的环境因素:即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掌握:对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分析方法。
第六章 企业文化的比较与借鉴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美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第三节:欧洲各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第四节:不同国家企业文化的综合比较与借鉴
重点掌握:日、美及欧洲各国企业文化的比较以及从比较中得到的几点重要启示,明确各国企业文化的差别尤其是东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别。
掌握:日、美及欧洲各国企业文化的特点。
一般了解:日、美及欧洲各国企业文化对其企业及企业文化的影响。
第七章 建设企业文化的主体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员工与企业文化 第二节:企业楷模与企业文化 第三节:企业家与企业文化
重点掌握:企业家在建设企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掌握:企业员工、企业楷模在建设企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般了解: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员工队伍和造就企业楷模的方法。
第八章 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程序 第三节: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式与方法 第四节:企业文化的保证体系
重点掌握: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与程序 掌握:建设企业文化的方式和方法 一般了解:企业文化的保证体系
第九章 企业形象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第二节: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设计 第三节:企业行为识别系统设计 第四节: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重点掌握:CI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以及CI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掌握: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般了解: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具体方法。
第十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企业文化的现实特点 第二节: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目标模式
第三节: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变革时机的选择 重点掌握: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目标模式的主要内容
掌握:中国企业文化的现实特点以及存在矛盾与冲突的内在原因;建设企业文化的切入点以及变革时机
一般了解:对中国企业文化现实特点进行分析的意义。
第四篇: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企业文化课程辅导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企业文化》课程辅导资料(2)
第三章 企业文化的内容体系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和熟练掌握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企业形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企业价值观
一、企业价值观的地位与作用
(一)企业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的定义(教材68页)。
价值的主体和客体。价值的主体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其他生灵;客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价值观的定义(教材68页)价值观构成了人们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评价和取舍事物的标准,选择对象的依据,推动人民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动力。价值观的主体和客体。价值观的主体,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价值观的客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的排序。对于小孩子而言,糖果、玩具、书本、钱……;对于成人而言,健康、金钱、权利、美丽、亲情……以此类推,一个国家对……的判断和排序,一个企业对……的判断和排序。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领导者和全体员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人的行为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的主体:企业领导者和全体员工;价值观的客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人的行为。
(二)企业价值观的地位与作用企业价值观的地位: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和行动的指南,为企业员工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奠定了基础。企业如何认识自身的价值、如何确定自己的价值目标,是企业是否成功的根本。
企业价值观的作用:
1、企业价值观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确立了精神支柱。
2、企业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特性。关于本位价值和本位价值观。
3、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及员工行为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
4、企业价值观能提高企业凝聚力,激励企业员工释放潜能。
二、企业价值观的内容
(一)企业价值观的层次构成
1、员工个人价值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个人价值观是员工在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包括人生的意义、工作的目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个人和企业的关系等观念。员工价值观的形成,受其需求结构、生活经历、学识、能力、年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人生理想、社会氛围等影响。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员工的需要是多元的。
2、群体价值观(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群体价值观的定义。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定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对员工价值观的影响
3、整体价值观(含义,见教材72页)
(二)企业价值观的构成
最基本的企业价值观包含这样几方面内容:经济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伦理价值取向、政治价值取向。取向:对对象(客体)进行选择时的价值方向判断。企业的经济价值取向——谋取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的社会价值取向——在改善社会环境方面负有责任企业的伦理价值取向——涉及人与人之间重大关系的确立和维持企业的政治价值取向——以上一些问题在特殊情况下会转化为政治问题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政治价值取向是综合发挥作用的,在实践中体现为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义与利、索取与奉献、集体本位与个人本位三者的关系。
三、培养现代企业价值观从四方面入手:
(一)从企业实践中总结继承企业现有价值观体系。
(二)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三)用有特色的语言来表述举例:P&G公司的“做正确的事”,IBM的“IBM就是服务”,新华书店昆明教材书店的“您的成功,就是我们的心愿”。
(四)企业价值观体系的形成要得到员工的认同企业领导者在价值观内化过程中的行动:
1、企业领导者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恪守自己所提倡的价值观。
2、企业领导者要不断把企业价值观向员工灌输。企业领导应该详细地对员工说明企业的行为准则。
3、企业领导者要靠例行的典礼和仪式去宣扬企业价值观。
第二节 企业精神
一、企业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一)企业精神的内涵
所谓企业精神乃是一个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谋求生存、发展而于长期生产经营实践基础上,经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的,并为整个员工群体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企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包含四个基本点:主体内容:企业正向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形态特征:企业员工群体人格健康、向上心态的外露。载体基础:基础是企业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发展方向。发展机理:包括动机、毅力、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
(二)企业精神的特点
1、企业精神是一种个性精神它反映了不同企业的独特个性。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个性。
2、企业精神是一种团体精神是全体员工认可的,集中体现了企业全体员工的意志和愿望。
3、企业精神是企业的主导意识之一作为主导意识,它影响企业的各项工作。
4、企业精神具有实践性必须通过员工的工作、社交行为方式表现出来。
5、企业精神具有稳定性, 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区别和联系区别:
区别一:企业价值观的价值是关系范畴,价值观是关于“价值对象(工作等)的哪些属性能够满足价值主体(员工等)的什么需要”;企业精神是状态范畴,是描述一个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的主观精神状态的。
区别二:企业价值观的作用,主要是知道选择,解决某件事值不值得做、在许多件值得做的事中应该选择哪一件先做的问题。
二、塑造现代企业精神
(一)企业精神的表达方式
企业精神是企业员工群体意识的精华,是企业价值观的精髓,它不能自发地产生,也不能由外界强加,它需要一个由分散到系统、从现象到本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断概括、升华的提炼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企业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将始终处于一种自发、散乱、不自觉、不系统的状态,无法升华为企业精神。
其表达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准确而深刻;
2、要有个性特色;
3、要简洁而生动。
具体表述企业精神主要的方式方法有:
1、目标表述式;
2、经验荟萃式;
3、特点整合式;
4、传统继承式;
5、人格升华式;
6、名人名言式;
7、单一警句式;
8、复合多句式。
企业精神提炼出来后,还应该给其命名(有的企业精神十分简单明了,不另外取名也是正常的),取名的方式大致有:
1、企业名称命名式;
2、产品商标命名式;
3、形象比喻命名式;
4、人名命名式;
5、内涵提炼命名式。
(二)塑造现代企业精神的步骤
企业精神的塑造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同任何其他事物的运动规律一样,它也有本身的运行规律。从过程上来讲,它一般经过三个阶段:企业精神的确认阶段;企业精神的倡导阶段;企业精神的深化阶段。三个阶段密切关联,层层递进。这三个阶段是塑造企业精神培育的一般过程。这是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又回到群众实践中去,并通过群众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第三节 企业伦理道德
一、企业伦理道德的本质和特征
(一)企业伦理道德的本质和概念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可以从三方面来规范:一是“良心”,假设人性本善,人就不会对他人做出不符合“良心”的事,譬如欺负弱者并以此为乐;但假设前提不成立,后面的情况就不会存在。所以仅凭某些企业主“良心”发现,不做坑害消费者的事是不可靠的。二是用道德、伦理来规范。道德的定义(教材82页)伦理的定义(教材82页)这是一种文化规范,需要社会的提倡和人的文明程度的提高,如果企业主的认识水平未达到这种理想状态,结果也会做出有损于消费者的行为。三是用法律法规。这是目前最有效的调整人于人之间关系的手段,对于企业主来说,是强制性的规范。譬如我国颁布的各种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3•15”、消费者协会等是其辅助手段和部门。
企业是一个小社会,存在着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普通员工与管理者、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股东等等多方面的复杂的社会关系。正确处理和协调好这些关系,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有相应的行为规则,用以调整上述种种关系。这些行为规范的总和就是企业的伦理道德。
(二)企业伦理道德的特征
1、企业伦理道德社会与伦理道德具有一致性。
2、企业伦理道德与规章制度紧密相连。
3、企业伦理道德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企业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
(一)企业伦理道德的体现
1、企业主体的品德企业主体的品德:指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及普通员工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主要通过企业经营主旨、社会责任心和企业道德标准表现出来。经营主旨,如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提供合格的产品;社会责任心,譬如产品必须为大众的健康负责等。
2、企业的服务行为企业的服务行为是通过员工的仪表、语言、风度、气质表现出来的。譬如销售产品时的态度、用语,售后服务中的言行,在飞机飞行过程中提供的服务,汽车抛锚后的应急反应。例子:某航空公司为一个顾客飞行,等等。
3、企业经营的客体产品本身不存在道德因素,但企业主体生产什么产品、怎样生产则是一种道德行为的表现。譬如:生产不安全的食品,如添加超标的添加剂、含有化工原料的食品、黄色玩具、劣质课本;在肮脏的环境里生产食品、排放污水和有毒气体……
4、企业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企业伦理道德会给企业带来各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企业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
公正原则、集体主义原则、为人民服务原则、克己奉公原则、诚实守信原则、人道主义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企业应尊重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企业应尊重的权利:七项(教材84页)企业应尽的义务:诚实守信、公平公正。诚实守信(教材84页)公平公正:交易公正(买卖公平)、分配公正、社会公正。
(三)企业伦理道德规范谁与谁之间的关系?
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来处理双方的关系?
1、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道德规范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遵循集体主义原则,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2、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道德规范管理者如何对待员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团结员工。员工如何对待管理者?——尊重、理解、支持
3、员工与员工之间的道德规范平等、团结、互助、友爱。
4、企业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规范平等、友爱、互利、互助。
三、建设新型的企业伦理道德
(一)发掘企业优秀伦理道德观念和习俗,确立正确的道德规范.(二)把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和提高员工素质结合起来。
(三)坚持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相结合。
(四)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和管理制度改革相结合。
(五)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和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
第四节 企业形象
一、企业形象的内涵
(一)企业形象的概念
形象一般是指能够引起人们思想和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和姿态,或者说是人们对于特定人和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物质形态、经营管理行为和精神面貌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或者说是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对企业整体的认识和评价。
(二)企业形象的特征
1、企业形象具有整体性特征
2、企业形象具有对象性特征
3、企业形象具有效用性特征
4、企业形象具有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特征
二、企业形象的要素
从企业形象的内容组合角度来看,商业企业形象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其主要要素包括
(一)理念形象: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在公众心目中的整体印象。
(二)商品形象:指产品的各个方面在公众心目中的整体印象。
(三)服务形象:指企业及全体员工在营销、服务过程中的服务方式、态度、质量等。
(四)员工形象:指员工的外在和内在的形象风貌。
(五)经营管理形象:指企业在整个经营过程中的形象。
(六)公共关系形象:指企业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中树立的形象。
(七)企业环境形象:指企业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
三、树立现代企业形象
(一)企业形象的作用
1、良好的的企业形象可以创造出消费信心;
2、良好企业形象可以增强企业的筹资能力;
3、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
4、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5、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广招贤才;
6、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广交合作伙伴;
7、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使企业广泛得到社会公众的支持。
(二)塑造企业形象的基础
1、质量——包含产品质量、服务质量。
2、信誉——企业信誉包括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一流的服务质量,它是企业及其产品、服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的总体体现。
3、顾客满意度——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包括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精神享受。
(三)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应该坚持的原则
1、个性化原则:突出企业的特色。
2、整体性原则:全方位进行企业形象的塑造。
3、战略性原则:长远考虑。一旦形象受损,扭转十分艰难。如南京冠生园。
(四)塑造企业形象的途径
1、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为塑造企业形象提供精神支柱
经营理念支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对其自身生存价值和意义的认识问题。这种自我认识构成了一个企业特有的精神特征,从而也决定了一个企业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企业形象。如果一个企业具有高尚的精神,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味,那么由此而塑
造的企业形象就会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心目中产生独特的形象魅力。
2、建设积极的企业文化,为塑造企业形象奠定基础
企业形象是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内容,所以说,塑造企业形象的过程就是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在探索企业理念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致力于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职工队伍的素质,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为消费者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是塑造企业形象的基础。企业形象有其深厚的企业文化内涵,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脚踏实地地努力和创造,而不是简单地在企业表面形象上做文章。塑造企业形象的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员工风貌、企业内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科学优美的工作环境,以及企业在社会公德和公益事业方面的贡献等。建设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形象有其科学的规律和方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探索现代企业发展的战略,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通过树立企业的理念形象、经营形象、服务形象、产品形像、企业管理者形象、员工形象、环境形象、公共关系形象
等增加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信赖度以及未来形象度,从而在消费者和社刽公众心目中树立起美好的企业形象。
3、实施CI战略,是塑造企业形象科学的方法和重要的手段CI是企业识别系统的英文简称,由三部分组成,即企业理念识别(简称MI)、企业行为识别(简称BI)、企业视觉识别(简称VI)。在CI战略中,企业理念识别是核心,是灵魂,包括企业经营哲学、精神信条、企业风格、经营策略等,是企业的价值观念和理想的体现。企业行为识别和企业视觉识别则是从不同方面贯彻企业理念识别的精神内涵,企业通过导入CI战略,对自身的理念精神、行为方式以及视觉识别进行科学而系统的整合,从而使企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积极的转变,产生全方位的功效,塑造鲜明的企业形象,获得企业内外公众的认同。
总结:
本章是学习重点,一是要掌握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形象、企业形象等概念(名词解释);二是掌握以上各个概念的特征、主要内容(或叫要素)、建设(或加塑造、培养)要点;三是结合实例进行深入分析。
第五篇: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企业文化课程辅导(6)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企业文化》课程辅导资料(6)
第九章 企业形象设计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关系,掌握企业理念识别系统、企业行为识别系统和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一、企业形象的社会功效与的CI内涵
(一)企业形象的功效
优秀的企业形象设计,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参见教材91-92,企业形象的作用
(二)CI内涵及其功效
CI可直译为企业形象识别,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的简称。其内容包括理念识别系统(简称MI)、行为识别系统(简称BI)和视觉识别系统(简称VI)三个方面。它把企业及产品形象中的个性与特点有效地传达给一切可接受信息的消费者,使其对企业及产品产生统一的认同感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促销的目的。
二、CI的产生与发展
(一)CI的产生1851年出现雏形。
1914年的早期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56年,IBM企业标识的设计标志着CI的正式诞生。
(二)CI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CI进入全盛时期。
7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再掀CI高潮。80年代,日本开始创立自己的CI,涌现处以大批带有企业表识的著名企业——例子。90年代,日本的多家产业使CI得到长足发展。企业标志由过去复杂 的图案演变为简洁、明快、雄健的几何造型。CI在我国的发展情况:1968年进入台湾。1982年进入大陆。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旺盛时期。
(三)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的CI的发展过程四个阶段——教材239
三、中国特色的CI
(一)中国CI的发展状况与历史渊源
20世纪80年代至现在的情况历史:北宋、民国时代、新中国诞生后许多部门的徽标。
(二)中国经济发展需要CI
1、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为CI在中国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证。
2、帮助企业在转制的过程中大大提高效率。
3、极大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目前我国CI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有些企业仍对CI持怀疑态度,认为C1只是装点门面,不实用;有的企业不明CI真谛,错把VI当CI,忽视整体形象的塑造;
第二,有产企业有CI设计和导入时崇洋媚外、急功近利,贪图一劳永逸,忽视了CI设计和导入作为现代管理的重要战略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永无终点的螺旋上升过程,因而欲速则不达;
第三,有的企业认为C1只是领导的事,与广大职工关系不大,从而使CI失去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功能,舍本而逐末;
第四,还有很多的企业在设计MI时缺乏个性,人云亦云,理念定位雷同等等。
四、CI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CI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1、CI是塑造企业文化形象的,是传播企业文化的载体和途径,而企业文化则是CI的灵魂。这种“灵”与“肉”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内容,企业形象所反映的是个性文化:形象,而二者均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2、CI是一种“文化资本积累”。在现代社会里,企业不仅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了适应社会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企业在越来越多地为社会提供物质和文化精神产品的同时,也为自身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精神文化财富,成为一种“文化资本积累”。
3、建设企业文化是CI的基础。CI是科学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CIS成为塑造企业形象的代名词。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科学地实施CIS战略,就能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美好的企业形象。
(二)Cl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CI之所以能成为塑造企业形象的代名词,是由于CI策划通过 MI、BI、VI三者相互协调一致的活动,使CI具有识别功能、代表功能、解释功能和象征功能。
其具体内涵可从四个方面得到展现:
1、在企业的经营理念发生问题,可以通过CI对企业再次定位,着重解决企业“是什么”的价值观问题,以及企业的经营方向、目标等到问题。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企业的定位或经营理念应主要从文化的层面上来确定,而尽可能避免从物质的层面上确定。
2、创造和形成统一的企业识别系统。CI设计的基本内容就是形成统一的企业识别系统,从而提高企业信息传达的效率。
3、完整统合的CI设计,不仅可改善企业的外在形象,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士气,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这一点美国的NCR公司深有体会。
4、改善企业与社会的关系。CI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依据企业理念设计行为规范,其中,包括企业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对外关系活动宣传企业的价值观,融洽企业同社会的关系。
(三)CI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实际地位与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CI是企业文化的外显形式,通过CI活动可以使企业文化具体化、操作化。即可将CI视为把企业经营行为以及运作此经营行为的企业经营理念或经营哲学等企业文化,通过传达媒体以增进社会认同的符号系统。
每个企业都有一种文化:存在,且不管是否被人们意识到,均对企业定位、决策方式、产品外观、职工穿着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这种企业文化不仅包括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体系和思考行动的规范体系,也包括价值观、行为准则、企业环境及产品等。业绩优秀的企业,需要追求精致优雅的企业文化,只有通过构筑新的企业文化才能为企业提供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所以我们把构筑新的企业文化的CI看成是“企业文化的社会传达”。
CI设计中最根本的是理念识别系统的设计,这种设计所要解决的是价值观的问题,与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一致的。实际上CI设计的所有方面都与企业文化或形成企业文化密切相关,均可从企业文化的意义上来概括和认识。很多日本CI专家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视为同质的东西作为CI的服务对象。
第二节 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设计
在CI的组成部分中,MI是CI的最高决策、战略层面,犹如企业的“心”;BI是CI的战略执行层面,是企业的“手”;VI的静态的识别系统,属于CI的战略展开面,是企业的“脸”。
一、企业理念识别系统的主要内容与功能
(一)理念识别系统的主要内容
理念识别(即MI),是CI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是CI运作的原动力。企业更新、完善、明确、统一自己的理念,就是设计和实施企业理念识别系统。
企业理念识别反映的是企业精神现象的本质,属于思想意识范畴。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指导企业整体行为的特殊精神,它包含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目标等内容。那些成就斐然的公司都有自己明确的、积极的、深入人心的理念与信仰。
(二)理念识别系统设计的要素企业哲学——定义见教材244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目标——定义见教材245
(三)理念识别系统的功能
1、向导功能——引导行动方向、价值取向
2、制约功能——约束和规范言行
3、凝聚功能——使企业团结一致
4、激励功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企业理念识别系统的具体设计
(一)理念识别系统设计的主轴
企业理念在具体设计和实践时,往往转化为构筑企业理念的三个主轴:
1、本企业是什么企业?(包括现在与将来)
2、本企业干什么?
3、本企业应该怎样干?
我们从上述三个主轴上明确企业的事业、使命、目标后,MI还要确立企业精神、格言或座右铭、行动口号等,将理念渗透到经营的每一个方面。而提出的这些精神或口号,除了从三个主层面去思维外,还必须注意企业的独特性、时代感、民族感和管理风格。设计出来的企业理念必须对其诠释,并在企业内外进行传播。这样理念才会辐射到经营策略、管理体制、分配原则、人事制度、人才观念、发展目标、企业人际关系准则、员工道德规范、企业对外行为准则等经营层面,为行为识别(BI)作好准备。
(二)导入MI的时机
运用CI理论设计出的MI在何时导入企业合适呢?或者说企业应怎样决定何时变革企业理念呢?一般有五种情况:
1、当企业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而原有的理念又有很大影响时,必须放弃传统的价值观重塑理念;
2、当行业处于高度竞争之中,并且环境变化迅速时需要导入 MI;
3、当企业业绩表现平庸或不佳时,需要重新调整企业理念度过难关;
4、当企业刚刚踏入大公司的门槛时,需要塑造出高强化、强渗透性的理念,使企业以高层次的新身份自立于社会;
5、当企业发展迅速,由于大批新的职工进入企业,在事实上使原有理念发生了变化,不再完好时,这就需要重新塑造一套完整有效的企业理念。
(三)理念识别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
企业的成功是理念竞争的成功,企业的失败是理念竞争的失败。企业理念经过科学地设计后,企业应采用多种方法加以实施,使新的理念渗入企业内部,成为广大员工共有的价值观。
实施时依据个性化原则、民族化原则、概括化原则,采用五种具体方法:
1、进行教育、组织学习。对于新的理念,可以印成手册或利用音响采用灌输教育、启发教育、自我教育和感染教育等形式组织广大职工学习、领会。
2、组织象征性活动。如大规模的庆祝会、午餐会、演讲会、募捐会、表扬会、运动会等,在游戏规则、仪式、庆典方面渗入新的理念。
3、塑造英雄楷模,让英雄楷模成为新理念的化身。
4、发挥领导层的榜样力量,以身作则,发挥示范作用,使广大职工心服口服。
5、激励的方法,包括物质激励、民主激励、目标激励、危机激励、竞争激励等,强化新的理念。企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更有效的导入方法。
(四)理念识别系统的设计案例
1、广东美的
2、海王集团员工手册
第三节 企业行为识别系统设计
一、企业行为识别系统的主要内容与功能
(一)行为识别系统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I)?
行为识别(即BI),是以企业理念为核心,表现企业内部的组织、教育、管理、制度等行为,以及对社会的公益事业、赞助活动、公共关系等的动态识别形式。它是在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以企业理念为指导所设计的企业全体员工自觉遵守的工作和行为方式。企业导入BI,就是统合行为,展现理念。
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I)的主要内容:
企业行为识别系统的主要内容可从企业内外两方面划分,对内包括企业环境、组织机构、员工教育、员工行为规范化等形式,以达到内部的共识以及全体企业员工自觉遵守的工作方式,使企业内部变成一个整体;对外包括产品规划、公共关系、公益性与文化性活动等一系列行为,宣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和好评。
(二)行为识别系统(BI)的作用
行为识别的作用就在于它是企业理念的升华。它与视觉识别不同之点是其活动表现为动态的形式,而后者趋于相对静态的形式。其实视觉识别的传达离不开企业的各种活动,而活动识别系统的策划与运作必然伴随视觉传播。所以二者是交互作用的,其特征无法绝对区分。在导入行为识别时,既要注意统一性,又要有独特性。
(三)行为识别的功能
行为识别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它是CI活动的核心。因为作为灵魂的MI和作为外表的VI,均必须通过活动识别加以升华和体现。
二、企业行为识别系统的具体设计
(一)行为识别系统(BI)的设计指标和原则
我们在进行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I)的具体设计时,首先必须明确评价BI效果的内外两部分指标体系:对内活动识别部分包括企业生产环境营造、企业人文环境营造、管理人员教育、一般员工教育、文明礼仪、竞争方式等六项指标,对外活动识别部分包括市场调查、公共关系、宣传广告、促销、服务水准、公益活动等六项指标。而保证各项指标完成的关键是必须注重组织设计和员工工作行为规范设计。
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I)的设计原则:
第一,组织结构确定了公司内部职权和责任的界限,向管理者指明谁是他们负责管理的对象,向员工指明哪些管理者是他们的上司;
第二,组织结构帮助疏导公司内部信息;
第三,组织结构帮助将各个不同员工的活动溶合在一起。
在进行工作设计时应依据科学管理的原则,认真进行任务分析、选择、训练、奖赏、制定目标,并考虑个体和群体的心理需要,设计出影响员工思想、感情和行为最完整的方案,解决组织向其成员分配任务与职责的问题,从而增强员工的工作动机,提高生产效率。
(二)行为识别系统(BI)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
企业以人为本来求生存发展,因而在设计企业员工工作行为规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编制CI说明书。
2、完善内部媒体。
3、编制员工手册。
4、张贴宣传海报。
5、开展公司内部的沟通活动。
6、促进自我的启发。
7、公关活动。
8、公益活动。
(三)行为识别系统(BI)设计案例
青岛海尔的OEC
第四节 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一、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的主要内容与功能
(一)视觉识别系统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
视觉识别(即VI),是通过具体可见的视觉符号,经由组织化、系统化、统一化的识别设计,传达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各项信息,塑造企业独特的形象。
视觉识别系统(VI)的主要内容视觉表象统合的过程就是VI的导入过程。有关心理学实验证明:在人体各生理器官中,视觉器官获得的信息约占80%。VI在企业识别系统(CI)中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所接触的层面最广泛,可快速而明确地达到认知与识别的目的。视觉识别分为基本要素与应用要素两个部分。基本要素包括企业命名、企业品牌、企业标志、企业专用字与标准色、企业宣传标语等方面的内容。应用要素包括产品设计、建筑物外观、办公业务用品、室内装潢、广告包装设计、标牌旗帜、服饰与交通工具等内容。
(二)视觉识别系统的特征
1、一致性,即名称要与经营范围、经营理念、服务宗旨、经营目标一致,名副其实。
2、独特性,即企业取名要与众不同。
3、美感性,即名称的含义、发音与图形要符合审美要求。
4、简单性,指企业名称要易于传播。
(三)视觉识别系统的基本要素
1、企业标志
2、标准字
3、标准色
4、象征图案
5、标语口号与歌曲
以上各点的定义、作用、特征等详见教材255-257
(四)视觉识别系统的功能
企业视觉识别的功能就在它以经营理念识别、经营活动为基础,透过整体而统一的视觉形象,尤其是用有强烈冲击力的视觉符号,将具体可见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的观念结合为一体。将企业经营的内容、产品特性以及企业的精神文化,通过企业识别的信息传递系统最快速地传达到消费者心目中,使消费者一目了然地掌握其中传达的信息情报,最快地达到识别与认知的目的。
二、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的具体设计
(一)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概念
设计概念有三个重心:形象、机能、系统。
(二)视觉识别系统VI设计的规则
1、体现企业理念。
2、遵循法律规定。
3、考虑社会风俗习惯。
4、遵循美学原则,统一设计风格。
(三)视觉识别系统VI的设计程序
VI设计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其设计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
1、确立设计理念阶段。
2、设计开发阶段。
3、反馈再加工阶段。
4、编制指导手册阶段。
(四)视觉识别系统vI设计的应用范围
1、公司的旗章类,指公司主体使用的厂徽、厂(司)标、名片,以及厂旗、公司旗。
2、办公文具类,指公司使用的文件、信笺、信封、便条、席位卡及其他的文具类用品。
3、帐票样式类,指企业统一使用的事务、财务用帐票、发票、电传纸、介绍信。
4、环境展示类,指公司建筑物的特点、室内外的装饰风格、庭院的美化、售货亭、休息室、业务室等的式样要统一,结构特征要鲜明一致。此外还包括户外广告招牌与展销会的总体布置等。
5、交通运输工具类,指企业公用的车辆,包括小汽车、班车、运货车、售后服务车等。
6、包装用品类,指常用的包装箱、包装纸以及礼品袋、购物袋等。
7、大众传播系统类,指企业所作的电视广告、电台广告、刊物广告、报纸广告、户外广告,以及新闻图片和文章介绍等。
8、商品类,指企业出售给广大消费者的产品。商品上使用的企业识别应与商品本身协调一致,从整体上反映企业的精神风貌。
9、服饰类,指企业职工的制服、作业服和领带等服饰用品。整洁高雅的服装,可以改变人的精神,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并可使社会感到企业的整洁高雅,反映企业的精神面貌。
10、出版、推销类:指企业每年为推销产品、开展业务而大量印制的商品目录、商品说明书、商品简介、年历(赠品)等。通过我们的严格管理,规范了员工行为,使公司员工把公司制度变成自觉的规范,进而统一到我们共有的价值取向上来。
(五)视觉识别系统案例
1、万升设计事务所的CI手册
2、台湾味全公司的VI转换以麦当劳为例MI:品质(Q)、服务(S)、清洁(C)、价值(V)BI:工作标准、赞助福利院和运动会,参加社会公益劳动VI:金黄色双拱门、吉祥物——麦当劳叔叔补充:听觉识别(audio identity,简称AI),主要包括厂歌、宣传片中的宣传语、各种活动中的音乐,以及员工在正式场合或非正式场合中的言辞语措辞等。据研究,人从外界所获信息中约有8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
总结:
一、名词解释:CI(CIS)、MI、BI、VI
二、CI(CIS)、MI、BI、VI的主要内容、作用(功能)、具体设计
第十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企业文化的现实特点,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和切入点,以及学会分析和把握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典型案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企业文化的现实特点
一、对中国企业文化现实特点分析的意义
1、可以明确我国企业文化的现实基础,使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对我国企业文化有一个比较客观、正确的判断,避免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脱离实际。
2、可以进一步明确我国企业文化的优势和劣势,找到建设新型企业文化的突破口。
3、可以进一步揭示企业文化的演变规律,使我们找到影响企业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根源.二、中国企业文化的现实特点呈现处新旧观念冲突,良莠混杂,积极与消极并存,先进与落后交叉。
1、民主意识与家长制观念并存家长制观念对企业文化的负面影响,教材268
2、个性发展意识与大一统观念并存大一统观念对企业文化的负面影响,教材269-270
3、创新、竞争和冒险精神与中庸之道并存中庸之道对企业文化的负面影响,教材270
4、改革开放意识与封闭保守意识并存封闭保守意识对企业文化的负面影响,教材271
5、法制观念与人治传统并存人治传统对企业文化的负面影响,教材272-273
6、现代时效观与消极无为作风并存消极无为作风对企业文化的负面影响,教材2747
7、现代经济利益观与重义轻利或重利轻义观并存重义轻利或重利轻义观对企业文化的负面影响,教材274-275
8、实践意识与重言轻实旧习并存重言轻实旧习对企业文化的负面影响,教材276
9、现代人才观与片面的重德轻才观并存片面的重德轻才观对企业文化的负面影响,教材276-277
10、企业家精神与重仕轻商观并存重仕轻商观对企业文化的负面影响,教材277
第二节 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目标模式
一、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目标模式的文化背景与价值源泉
企业文化目标模式的定义:教材278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从它赖以成长的环境中汲取营养,如:
1、时代精神
2、民族文化传统
3、企业优良传统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国外企业文化精华详见教材279-282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目标模式的内容
1、人本文化
2、团队文化
1、创新文化
2、竞争文化
3、求实文化以及以上各点所具体表现出的特征。详见教材283-287
第三节 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除了新创办企业外,多数企业建设自身的文化都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即都是“非零起点”。所以选择建设企业文化的切入点,必须从企业现有文化状况出发。
1.从企业内部面临的主要矛盾入手
如有些企业产品质量不高或服务水平较差,竞争能力不强;有些企业管理混乱,浪费惊人,效率低下;有些企业员工素质低下,不能适应生产需要;有些企业人心涣散,士气低落;有些企业人际关系不协调,相互拆台,能量内耗等。从解决企业面临的上述某一方面主要矛盾入手,倡导某种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企业行为方式,培养良好的企业风气,纠正偏离企业文化目标模式的思想和行为。这样做,容易引起全员的共鸣和反响,增强企业文化的实用价值。
2.从企业的优良传统入手
企业的优良传统是企业历史上形成的文化精华和闪光点,包括经营管理经验、习惯、风俗、传统和领导人的特殊工作作风及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等。总结这些优良传统,宣传模范人物的事迹,并在实际工作中把这些闪光的东西继承下来,容易抓住企业文化生长的根基,促进企业特色文化的形成。
3.从企业环境的重大变化和组织结构的重大改组、制度的重大创新入手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市场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主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企业正在进行着急骤的重组,原有企业有的迅速崛起,有的发展,有的转产,有的被淘汰,有的被兼并。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的企业,其规模和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恰恰是植入一种新文化或发展某种特色文化的极好时机。
二、企业文化变革时机的选择五种情况下
(一)企业进入快速增长期
(二)企业经营业绩平平或陷入困境
(三)企业管理掣肘增多效率低下
(四)企业面临的科学技术环境迅猛发展
(五)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