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6《邓小平理论》复习提纲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五年制高职
《邓小平理论》课程复习提纲
2006级各专业(第六学期)用
一、复习说明
本复习提纲所依据的教材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吴汉德编著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辅材料为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习指导》。
按考核要求的程度以及知识点在考题中所占的分值比重,由高至低依次为重点掌握、掌握、理解、了解。带有“※”的为重点章节,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比例较大,请结合本提纲和《学习指导》认真复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15%
2、多项选择题20%
3、填充题20%
4、简答题30%;
5、论述题15%
二、具体复习内容
第一章 指引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
1、重点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2、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了解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的时间。
3、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
4、了解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
5、理解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6、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7、了解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二章 面向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重点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
2、了解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什么。
3、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地位和意义。
4、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第三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和核心
1、掌握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
2、了解共产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的目标是什么。
3、理解我们党在新的世纪中带领我国人民实现的三大历史任务。
4、理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的关键、核心和本质。
5、了解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6、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7、理解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课题。
8、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和核心,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保持党的先进性。
9、重点掌握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
第四章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阶段
1、理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掌握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2、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3、了解邓小平对中国国情的精辟概括。
4、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主要特征和基本纲领。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2、重点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3、重点掌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4、理解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历史阶段的最高问题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5、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6、了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7、了解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8、了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历曲折和失误的原因。
9、了解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10、理解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措施,正确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丰富内涵。
11、了解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什么。
12、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3、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计划、市场及其关系的论述。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
1、理解“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2、理解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
3、了解邓小平对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设想。
4、掌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突出环节和关键分别是什么。
5、理解科教兴农的内涵。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1、了解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2、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3、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4、理解改革是一场革命的基本内涵,正确理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5、重点掌握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基本框架的主要内容。
6、了解市场经济的五大功能。
7、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理解改革的目的、性质。
8、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9、了解现阶段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10、了解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11、掌握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第八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
1、“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掌握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2、了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
3、了解当今世界时代主题是什么。
4、了解我国对外开放国策的立足点是什么。
5、理解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6、了解我国首批创立的经济特区有哪些。
7、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本质。
8、理解我国反对恐怖主义的主张有哪些。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1、掌握四项基本原则的内涵,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是什么。
2、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
第十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2、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3、理解“四有”公民的内涵。
4、掌握我国小康社会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具体任务有哪些。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1、掌握新时期党的宗旨和任务。
2、了解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十二章 按照“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重点掌握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第二篇:邓小平理论复习提纲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客观题
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什么为原则:以集体主义为原则3、1988年新的特区是什么? 海南省 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4、邓小平的经济建设“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即达到人均10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人均4000美元,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5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民族问题的解决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8、如何理解我国公有制经济***p20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笔记: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2.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3.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
4.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9、按劳分配主要指的是什么?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该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10、两手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11、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什么?——稳定
12、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什么?
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坚持我国国体的无产阶级性质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
4.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正确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
13、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含义及其特征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特点:鲜明的时代性;浓郁的民族性;吸纳百川的开放性;广泛的群众性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1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
16、统一战线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邓小平指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必须以工农联盟和全体社会主义按劳动者为基础。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以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外国人不属于爱国统一战线。
笔记:1.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17、初级阶段的两个基本点是什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8、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是执政党和参政党或合作党的关系,而不是执政党与在野党或反对党的关系。
第三,要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与监督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如何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第一,这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作出的重大决策
第二,这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第三,这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
20、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时间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直到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科学体系。
21、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P12
3第一,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
第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最大政治
第三,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22、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什么:人民当家作主
23、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
24、如何理解中国市场经济体制
25、中国农村生产方式是什么?
主观题
1、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中国的第一次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我们领导的改革,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所谓解放生产力,是指通过解除对生产力的束缚来发展生产力。
第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从改革的范围看,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2、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的提出,澄清了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各种模糊、错误的认识,打消了人们在遇到不同议论和阻力时出现的忧郁、顾虑和担心的心理,为人们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加快改革步伐,力争使国民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行动依据。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同时又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推进我们工作的锐利武器。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对于我们坚定信心搞改革,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一,“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最具特色、最具独创性的内容之一。
第二,“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一国两制”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第四,“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和平共处原则。
总之,“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方式。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4、如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
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
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保证
要发展必须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克服过去形成的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各种旧体制,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反过来,只有发展才能持续下去,深入下去,才不会半途而废。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社会稳定。一个是政局稳定,一个是政策稳定。只有通过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凝聚力量,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稳定。
5、怎样认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惹您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和必须坚持的方向。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即我们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绝对领导地位,使党的领导对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最根本的使命,就是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纲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检验党的领导是否正确和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程度的根本标准。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基本的治国方略,即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的意志将主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化,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将在法律的轨道上,通过依法治国来实现。通过法律转化程序,才能成为管理国家的社会公共权力。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得人民群众。
6、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及其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馆,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得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对于这种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施。
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
5.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7、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1.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强调社会制度的性质)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强调我国的国情)特征:1.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即总特征。
2.由农民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业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与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学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阶段。
9.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8、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笔记: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这一概括强调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以公有制维主体和共同富裕
3.这一概括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社会主义本质论短的含义
第一,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二,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第三,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第四,突出了社会主义的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五,突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
9、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1.内涵丰富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几个观点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一系列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思想观点构成的统一整体。
2.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
表现在:第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脉相承。第二,理论品质的一脉相承。第三,基本原则的一脉相承。第四,宗旨立场的一脉相承。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总结了我们党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的思想作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提炼和概括,进一步从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进步本质的高度,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
10、怎样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科学内容
第一,和平与发展反映了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第二,和平与发展两大战略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基本动力。而世界各国人民和进步力量致力于解决这一矛盾,则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基本动力。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提纲文库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提纲文库.txt喜欢我这是革命需要,知道不?!
你不会叠衣服一边呆着去!以后我来叠!
我一定要给你幸福,谁也别想拦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名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的背景和条件(1)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引进,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3)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4、关于政策和策略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6、关于党的建设
7、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1)实事求是(2)群众路线(3)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历史经验:我国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4)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1978—1982)第二阶段(1982—1987)第三阶段(1987—1992)十三大到十四大。第四阶段(1992—)从党的十四大开始,邓小平理论进入新的检验和发展时期。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3)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一,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新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新判断: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新体系: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时代背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1)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3)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4)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2、历史经验:总结了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3、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新任务
(1)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
(2)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
(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2)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
(3)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个代表”密切相联、辩证统一,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1)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2)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3)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
①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的关系。②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③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关系。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P32 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这篇讲话是我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宣言书,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1
1、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反对本本主义
(2)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2、理论联系实际(1)、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3)理论联系实际,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原则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在解放思想的进程中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与时俱进。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1、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理论创新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思考题: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有哪些?
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的国情(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2)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
毛泽东指出,其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2)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必然性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840——191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1)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家组织形式
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1)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2)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 :民族的文化 科学的文化 大众的文化。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2)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 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②革命的广泛影响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③全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向前发展 ④有相当力量的正式革命武装 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正确的政策(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
2、武装斗争
(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2)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原则(3)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
3、党的建设
(1)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2)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搞好党的组织建设(3)从党性原则的高度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继十月革命以来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思考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4、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3)经济上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4)文化上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
建国后头三年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同时部分地、初步地开始社会主义的改造。
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完成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心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内容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概括起来是“一化三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业化,一个是三大改造。当时把工业化称为主体,把三大改造称为两翼。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3、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可能性P81(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土改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4)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关于农业
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2)关于手工业
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三、历史教训: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政治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3、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4、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意义P92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共运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
3、如何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与教训是什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的探索
1、“以苏为鉴”,走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2、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的关系,走自己的工业化道路
3、在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认识和总结
(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探索
1、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大跃进运动
2、文化大革命运动
3、曲折中的艰难探索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2、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
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理论上的演进
2、科技改变生活。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措施
思考题: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3、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前苏联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分析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
2、分析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的国情现状。
3、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2、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P12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
2、战略步骤
第一步:1981——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1991——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800——1000美元)。
第三步:2000——205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4000美元)
3、我国“三步走”战略的特点
(1)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2)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3)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4)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小康社会的内涵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P134 所谓全面小康社会就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机遇与挑战。
思考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3、“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和特点?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2、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1)指出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主义社会,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3)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4)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2)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全面改革的历程。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1)“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P142(2)如何理解“三个有利于”是判断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核心。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对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拓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也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1)国际分工有了长足的发展。
(2)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3)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迅速发展。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实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4、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全方位的开放
2、多层次的开放
3、宽领域的开放
4、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转变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2、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思考题:
1、“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本内容?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的国情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2)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
毛泽东指出,其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2)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必然性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840——191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1)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家组织形式
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1)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 :民族的文化 科学的文化 大众的文化。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2)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
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②革命的广泛影响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③全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向前发展 ④有相当力量的正式革命武装
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正确的政策(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
2、武装斗争
(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2)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原则(3)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
3、党的建设
(1)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2)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搞好党的组织建设(3)从党性原则的高度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继十月革命以来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思考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4、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篇:邓小平理论和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
1-5 BBABA 6-10 AABAC 11-12 BB
二、多项选择题1 ABCD2 BCD3 AB4 ABD
三、简答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是指什么?
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积累起来的新鲜经验为邓小平理论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主要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设计和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巨大发展。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1)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一切方针、政策必须从我国处在社会主放初级阶段这个
国出发。
(3)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强调改革和解放生产力。
(5)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保证的理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对外政策。
(6)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
建设及健康的保证
(7)关于社会统一的理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8)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9)关于社会义领导力量和依靠的理论——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该心,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战线和人民军队依靠力量。
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答:“三个代表”即中国其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概括。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不断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4.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答:(1)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
(2)必须始终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3)必须始终自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5.简述如何统筹城乡的发展?
答: 统筹城乡发展是重农村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简述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答:统筹人与自然和诣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 论述题
1.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答:(1)邓小平理论坚持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的解释社会主义的本领,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判断。
(3)邓小平理论形成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答: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的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党的建设总体部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事规化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必须长期坚持和治党治国这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主要结合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答:(1)科学发展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践小康,但这是低水平不生面的,发展行不平衡的小康特别是随着经济体质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动力,利益格局深刻挏,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大规模,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坚持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和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学的走向科学发展的道路。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
1-5 CCBCC 6-10 BBBAA 11-12 AA
二、多项选择ABCD 2 ABCD 3 CD 4 ABCD
三、简答题
1.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
答: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的意义在于;
(1)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
(2)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3)保证了党的“一个忠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答:(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题,人的思想只有适应变化的情况而发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方针和方向,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挥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基础上合我们的认识符合新情况,做到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看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3.如何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答: 一九九二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定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体系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解放生产力。
4.建国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答: 邓小平认为,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么搞社会主义,弄
清楚社会主义本质问题,重要的是着眼于未来: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为我们正确地“再认识”社会本质所确定的思想路线。
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种不发达,即表现在生产力上,也表现在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上,归根到底,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简述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
答: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取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翻,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质。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
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1)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推动生产不断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才能解决好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策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才能接受时代挑战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差距,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2)能否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主义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制度的优越性,时代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发展。
2、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答:(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层路线的两个相互的则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这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们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试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答:(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的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的第一次明确提出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型,环境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建设节约资源型,环境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布置,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4)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入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作业三
一、单项选择题
1-5 ABABC 6-10 AACAB 11-12 CC
二、多项选择AB 2 ABCD 3 ABD 4 ACD
三、简答题
1.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答: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1)发展的目的这是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
(2)改革是动力,加前所述,改革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
(3)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答:(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4.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如何?
答:(1)从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
(2)从法治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5.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答:(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3)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4)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论述题
1、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答:这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等程度的富裕,我们必须走一条先富到共富道路,否则就只能共同富裕,让一部分地区和个先富裕起来,体现了效率优先,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兼顾公平。邓小平指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式人农民,财政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在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的转变,即由平衡发展,而不平衡发展的目的是达到最后的平衡这既符合事物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又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因为在现阶段的中国,实践,已经证明,同步富裕或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
2、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
答:十七大报告在总体强调坚持和完善基层,民主建设的同时,突出地把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范畴加以强调,其意义又重大。
(1)它正确地反映了基层群众自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2)把基层群众自治的问题明确地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层面加以强调。
强调了以下几点①健全基层党的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的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②全心全意依靠工人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③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④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这一系统包括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支撑,道德,准则四个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反映导思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选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这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伟大的认识工具,它从人类生产方式的辩证运动的规律中发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演进的“自然历史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答:
(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
(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会瓦解、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分裂。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容易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那么,用什么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作业四
一、单项选择
1-5ACBBB 6-10 BCCBC 11-12 AB
二、多项选择CD 2 ACD 3 AC 4 ABCD
三、简答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1)适时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科学部署,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程度社会各方面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3)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4)社会程度是京戏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2.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首先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国家基本构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建设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特异功能各得其所而和谐相片的局面。
3.“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第一: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
第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
4.为什么说坚持一个国家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答:第一: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
第二: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要求和原则。
第三: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一、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6.简述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答:第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
第二、与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第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四、论述
1.试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答: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试述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的战略优势
答:坚持国家主权第一的原则,做出了一系列维护“一国”的规定,如中央人民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外交和国防事务,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等,同时对“两制”也做出了具体规定如原有的法律,司法体制,公务员制度不变等。
3.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答:中适当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就成了在全中国执政的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但是也要承认,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订的目标取得成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规定》全面总结了党执政以来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应该说,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时间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来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个个方面。
来源【久学培训网】:
第五篇:邓小平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稳定发展,新农村逐渐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一切都离不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指导。邓小平从中国建设实际出发,思考中国建设战略,特别是对中国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形成了正确的战略思想,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政策,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历代政府的难题。邓小平一直高度重视我国农业发展情况,一直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现代化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加以考虑,提出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前提。1975年9月,他在出席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开幕式,代表中央发表讲话时指出: “四个现代化,比较起来,更加费劲的是农业现代化。如果农业搞不好,很可能拉我们国家建设的后腿。” 后来在会见利比里亚国家元首多伊时又指出: “你们想了解中国的经验,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再就是重视发展农业。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邓小平关于农业现代化思想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内容。现总结如下:
(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指导思想——“两个飞跃”思想
1990年3月,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中
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在这里邓小平一方面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另一方面又强调在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是短时间的事情,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去努力。因此,“两个飞跃”思想不仅是对过去农村改革和发展历程的科学总结,而且为现在和将来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社会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是组织和引导亿万群众走集体化道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农业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随着实践的发展,战略构想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党的十六大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立了新世纪前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且把建设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重点。这一策略完全符合邓小平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的思想,因而是对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政策保障: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土地制度,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从中国农村建设实际出发,重新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使农村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在农村最先实施了伟大的改革,制定了促进和保障农业发展的农业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关注和重视农村农业政策的制定,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1977年11月,邓小平在听取广东省委负责人汇报,谈到农业政策时就强调: “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政策问题。政策对不对头,是个关键。”1980年4月,在同中央负责人就农业问题谈话时强调对于贫困落后地区“要靠政策,整个农业近几年也要靠政策。政策为农民欢迎了,即使没有多少农业投资,只要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了,各种形式的经济、副业发展了,农业增产的潜力大得很,发展余地大得很。”后来邓小平又强调“农业第一要靠政策,第二靠科学”。1987年5月,邓小平在同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话别又说: “我们现在真正的问题是农业问题。我们要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更重要的是实行正确的政策。要使农民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粮食有利可图。调动积极性要靠政策。使农业更加现代化,是更重要的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邓小平的思想是正确的。我们党也继承和发扬了他的思想。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邓小平经常提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关键在于人,因此人是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所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因素是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邓小平从当代国际发展状况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来思考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他认为我国经济科技都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我国农业生产力比较低下,人多地少,因此他认为要想实现现代化和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必须借助于科学技术。所以邓小平一直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以至他强调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
素质。1982年3月,在会见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时指出,我们落实了农村政策,农业形势很好,但靠政策只能解决一段时间的问题,农业还要科学,要尽快解决肥料问题。从肥料问题的解决、农民的增加收入等农业具体问题中,邓小平形成了“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著名论断。邓小平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这就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根本动力和可靠依据。但是邓小平并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是表象,在科技的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教育。人才是科学技术的物质承担者,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1983年12月,在听取有关方面负责人汇报当前经济情况时指出,“今后要进一步提倡科学种田,还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我们有大量中学生,要把他们培养成土专家,让他们在农村发挥作用。”就是说不仅要培养大量农业科技人才,而且要培养千千万万的土专家,提高整个农业发展的科举含量。要做到这点,只有靠发展祖国的教育事业,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这样,邓小平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逐渐形成了科技兴农思想。
在他思想的影响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载体: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的转变。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就要求整个农村实现现代化,同样农民自身、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等都要实现现代化,而这一切都可以承载在农村城镇化之上,那么发展乡镇企业也就显得尤其重要。邓小平多次强调乡镇企业的重要性。1987年6月,邓小平又明确指出,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50%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在谈到中国农村改革的经验时又说:“乡镇企业容纳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50%同时,乡镇企业反过来对农业又有很大帮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五)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的市场化。农业要实现现代化不仅是生产方面要实现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要使农业产后实现产业化经营,让整个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都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来。上文提到的邓小平的“两个飞跃”思想,第一次清晰地指明了我国农业分两个阶段发展的道路和长远方
向,规划了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历程,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国农业产业化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这些新思想相都可以看成邓小平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的市场化的思想的继承。
(六)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归宿:实现农业的工业化。邓小平在他的农业发展战略中强调农业最终要实现农工结合,工业化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1978年9月听取李力安、王一伦等汇报时指出:农场不要只搞粮食,要变成工农联合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改造。农业最终是要工业化的。随后在听取曾绍山等人汇报时强调:农业要现代化,才能适应工业的现代化。工业越发达,越要把农业放到第一位。这就要求工业支援农业。工业支援农业要具体化。所谓农业走工业道路,就是本身要搞很多新的行业。邓小平还从改革的战略高度强调农村发展工业和实现农工结合的重要性。1986年5月,在会见加拿大总理不赖恩·马尔尼时指出: “农村改革不仅使农民的生活明显好了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改革,普遍出现了农工结合的局面,大办多种经营和乡镇工业,容纳了剩余劳动力。这是我们成功经验中很重要的一点。”
自从邓小平提出农业的工业化之后,我们的党在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上开始逐渐跳出就“农”谈“农”的思维框架,因此才有了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改变二元社会结构,走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之路的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主要是考虑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探索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要坚持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为指导,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战略的实现。
邓小平理论
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