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谈春节
小谈春节
新春佳节,到处都是人们的欢声笑语。一年下来,难得拥有一个长假期,难得逍遥。春节的味道纵然没有孩童时期那么浓厚,但是春节的真正意义我还是感觉到了,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对春节的小小看法。
春节,人们习惯称它为过年。它的由来还是有一个故事的:相传在远古时代的中国,有一种叫作“年”的猛兽,每到除夕就会去人们居住的部落村庄伤害村民,人们为了躲避年兽的伤害,每到这个时候就要躲起来,所以过年也有“过年关”一说。后来得到一个神仙的指教,用烧鞭炮或敲锣打鼓来驱赶年兽,而且这个年兽最害怕红色,村里就装扮得红红火火的,经过这些措施,人们终于成功赶走了“年”兽,就用丰盛的食物和丰富的活动,来庆祝顺利过了“年”关。经过历史的沉淀,就流传下来了过年烧鞭炮、敲锣打鼓、贴春联、挂大红灯笼等习俗,各种庆祝方式和活动也层出不穷。
还记得在我们的年幼时,过年的气氛是相当的浓厚。家家户户张灯挂彩、放鞭炮、烧烟花等,一家老少齐聚一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大街小巷敲锣打鼓,有舞狮表演和舞狮拜年,显现出一片喜庆热闹的景象。但是 现在的春节没有那么热闹了,新的时代也有新的要求。为了保障安全和环境,噪声、废气排放和烟花爆竹管理等的都有严格要求,许多传统的庆祝活动都加上了许多的条条框框;不少传统的风俗习惯,由于各种仪式过于繁琐,而渐渐被人们简化,甚至淡忘。尽管如此,新时代的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用各种更新鲜更和谐的方式来欢度春节,相比之下是少了一些热闹而多了一份典雅。用更多色彩美艳的鲜花和造型别致的盘景来点缀节日,它们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新生活的祝愿和向往,车水马龙的迎春花市就是真实写照;;亲戚朋友们也登门拜年,好礼相送,依然欢乐不断,还出现了网上拜年的潮流;一家老少欢天喜地外出旅游过年,享受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游遍中国大好河山,感受各地别样的过年气氛。
其实人们那么重视春节,那么期盼过年,真正的追求均不在于这些表面的东西,人们真正想要的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团团圆圆。一年下来,不少人们为了生活而出门在外,或平时工作繁忙,难得家人齐聚一堂,到了新春佳节,就像出海漂泊的帆船,重新回到这个温暖的港湾里歇息,一解长期的思忆,互诉心中情。倘若一家人不能在春节团聚,即使所处环境的春节气氛多么的浓烈,你总会觉得心里还欠缺某些东西。从更加深远的角度来讲,春节作为中国最重大的一个节日,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在那些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中,散发出中华文化的魅力,每个习俗都拥有一段段故事,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有机结合,谱写出中华民族更绚丽多彩的篇章。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更加应该将我们的瑰宝发扬光大,将我们那些拥有积极意义的风俗保留下来,因为在那些传统文化活动的欢声笑语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新春佳节,这个欢乐祥和的代名词,享受着这生活的美好,也算是我们生活的驿站,调整状态,把欢乐和收获留住,将更美好的生活愿望抛向明天,展望未来,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篇:春节是什么
春节手抄报:春节是什么
导读: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春节手抄报 关于春节的手抄报 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手抄报图片 小学生手抄报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第三篇:春节
一、春节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
1. 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三、民俗活动--静态民俗
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人家喜欢贴“福” 字,而且倒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3)其他常见的年画。
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
6. 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四、春节民俗--动态民俗
1.除夕守岁: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岁: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的23点到1点。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1)什么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3)鞭炮的种类: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3.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
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正月七日为什么称为“人曰”呢?这和中国古代神话有关。神话中说,神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三创造了羊,初四创造了猪,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类诞生的日子。于是,古人把这一天称?“人日”。为了纪念人类的诞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时候,人们就剪出彩色的纸人,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用来象征人们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焕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纸的内容又有发展变化。唐代诗人余延寿《人日剪彩》:“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贴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所剪内容包括红花绿叶,飞燕家禽。个个栩栩如生。这已经于现代民间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五、春节民俗--饮食民俗
年糕与饺子是春节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2)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还有一个包着一枚硬币。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
六、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故名“灯节”。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
唐代,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举国同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盏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宽数十丈的灯楼,供游人观赏。宋代又有过之,无不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草把缚成戏龙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皇帝还亲自率领盛大的仪仗参加赏灯活动。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侬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见娱乐活动通宵达量,热闹非凡。
可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七、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回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进行了采访和研究,同时还对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民族的春节民俗趋于汉化,各地区的春节民俗也趋于一致,标志着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的繁荣发展。另外,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春节民俗更是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第四篇:春节
河套春节行
刘阳
春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腊月二十八,工作一年没回家的我,带着对家人的思念和频率“下基层,进农家”的任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巴彦淖尔市临河区。
一到家,我就去附近农村的年货市场转了转。这一转,还真发现了新鲜事。如今,农民口袋里的钱多了,生活品位提高了,购置年货时也有了新的喜好。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白脑包镇的年货市场里,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大到家用电器,小到花生瓜子,应有尽有。一位正在办年货的大姐告诉我:“往年一进农历腊月,一家人便开始忙年了,隔三差五地往县城跑。春节期间招待客人的烟、酒、肉、菜,走亲戚送的礼品,都要提前准备好。而今年春节就不用那么忙碌了,因为镇里、村里都开起了农家超市,什么都有,质量也和大超市的一样好,买年货不用再专门跑县城了。而且,村里的超市不管除夕还是大年初一,天天都开,想吃啥就买啥,省去了存放的麻烦。”
一位开着小汽车来办年货的大哥感概地说:“如今赶上了好政策,国家实行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民购买家电都有补贴。年前我购买了一辆小轿车作为今年最重要的年货,补贴就补了3000元。”
走访中,记者发现不仅仅是各大商场很热闹,农资销售商铺前也是熙熙攘攘,原来不少农户纷纷从过年经费中压缩开支,腾出资金买化肥、购良种,筹备春耕农用物资,为土地办起了丰盛的“年货”。许多尝到科技高效农业甜头的农民,自觉地加大对土地的投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出现了春节不比购年货却比着购买农资争为土地办“年货”的喜人景象。
说完了办年货,再来说说丰富多彩的新年活动。大年三十,各家都要准备丰盛的年夜饭,三十晚上十二点,最热闹的是乡村的夜空,原本星星点点的夜空,一下子就让多彩的烟花爆竹装点得五彩斑斓。三十晚上,各家都要炖鱼,并且故意把饭做多了,剩到初一,就为了讨一个年年有余的彩头。
初一早晨,大家开始拜年。一大早,我也加入到了到农村拜年的行列。在拜年过程中,我注意到家家院子里都堆放着黄灿灿的玉米,每个人脸上都绽放着幸福的笑容。进屋上炕,每家桌上不仅仅有苹果、桔子香蕉等常见水果,还有山竹、榴莲、杨桃等新鲜的南方水果。
过年期间,大家没有打牌赌钱,而是抓紧商量去年种什么挣钱了,今年计划再种点什么。王大哥告诉我:“现在国家政策好,种地补贴多,而且,家里的农产品也能卖个好价钱。所以,种几亩地已经不行了,今年想再多租些地,搞规模化种植。借助现在的科学技术,再加上自己的辛勤劳动,11年再获一个好收成!”
记者感言:如今大家生活好了,这新年过得更“新”了。
过年采购种子农药、汽车家电等新年货,过年了解市场信息、种养殖技术等信息,更新规模化种养殖的新思想。我相信,新的一年,观念不断更新的农民朋友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收成!春天是播撒希望的季节,马上就要春播了,希望在兔年里,我的父老乡亲在巴彦淖尔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继续播撒希望,收获幸福!
小乡镇里也堵车
孟洁
今年春节我是在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度过的,大年初二时因为要去亲戚家拜年,早上八点多就跟家人一起开车出了门,没想到刚走到街口就被眼前的景象给震了一下:本来一条看似宽阔的柏油路,却被挤得满满当当,放眼望去全都是汽车,行人过马路都是小心翼翼地穿行。
没想到小乡镇里堵车堵得也这么厉害,去年还没这种情况呢。在太仆寺旗的亲戚告诉我,“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也都买上了私家车,条件好的买一辆贵点的,条件稍微差点的就买一辆小面包,过年出门不仅方便,而且风吹不着,雨淋不着。”
汽车喇叭声在街道、巷子里不断响起,车“走不动”,这让大家有时间仔细打量身边这个小乡镇的变化。街道两旁是一幢幢正在兴建的楼盘,还有不少座漂亮的高层楼。当记者顺便采访当地群众看到堵车现象有何感想时,大家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好!春节期间更堵,好几百辆辆汽车„大聚会‟,这是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场面啊!路,可以再修嘛!以前车是奢侈品,只有城里人才能开,现在不一样了,咱们乡镇私家车也多了,以后肯定还要多!”
记者感言:小乡镇里也堵车!春节,看到如此的一个小场景,不禁让我感慨万千。最真实的感受是城乡一体化在逐步实现。我相信广大农牧民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城乡差距在缩小
冯丽伟
春节期间深入基层采访,我看到家乡变富了,农民鼓涨了腰包!以走亲访友为例,听长辈说,三十年前,走亲戚拿的是自家蒸的馒头,看老人再带上点红糖或是桃酥,这已经算是最好的礼品了。而现在看望亲戚,人们手中提得的是各样礼包,车上载的是成箱的酒。餐桌上少不了鸡鸭鱼肉,人们却没吃多少菜,更多的是叙旧,谈生活。
大年初一早上,就来到了老乡家。一进院门就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宽敞、干净的小院,太阳能、电话、电脑、液晶电视这些电器应有尽有,而大家都说,之所以能将家用电器置办得这么齐全,全都得益于国家的“家电下乡”政策。除此之外,老乡们还高兴地跟我聊了家里跑运输用的小汽车,说光是这辆车一年就给家里带来三万多元的收入,而买这辆车的时候也正赶上国家的汽车下乡政策,一辆车国家补贴了5000块钱。村民孙大爷告诉我说,现在国家以无息贷款的形式大力扶持养殖业,他打算过了年就去信用社办理贷款、搞养殖,争取一年下来,给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再置办一套楼房!
这次走访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城乡差距的缩小,还有那一张张朴实而洋溢着丰收后喜悦的笑脸,那上面显露出的分明是:现在的农民正走在发家致富的路上,而且那劲头——刚刚的!
元旦最后一天假期不少市民忙着办年货过大年
昨日是元旦假期的最后一天,虽然距离春节还有十几天的时间,但浓郁的年味已经沁润了我市大街小巷。商家们备足了货源,也打出了各种促销活动。昨日,趁着假期的最后一天,不少市民纷纷到商场置办年货,在南海也有市民忙着自制腊鱼,过一个更经济实惠的春节。
禅城
狂扫货超市设临时通道
记者昨日走访了禅城沃尔玛、吉之岛等大型商场,发现年货市场已经热闹起来,心急的市民也纷纷开始置办起了年货。
吉之岛早在元旦前几天就已启动了年货一条街的销售活动。大红对联、新年饰品、糖果零食„„琳琅满目的年货,让卖场内外充满了新年的气息。“趁元旦假期赶快置办年货,免得年尾时人多拥挤。”在吉之岛东方广场店,市民林小姐握着年货清单四处搜寻扫货:电暖扇3台;蓝罐曲奇10盒;冷冻水饺20包;猪、牛、羊肉各20斤;酥糖、坚果各10斤„„因为购买的商品太多,超市临时开通了一条付款通道专门为她结账。林小姐解释说,除了自家置办年货以外,还要给自己的大哥、婆婆家各置办一份,因此要提前下手才不至于到年关临时忙乱。“提前购年货,也会便宜很多。”
沃尔玛年货事务主管冯丽英告诉佛山日报记者,食品到了年关价格上涨是惯例。另一负责人也表示,因成本上升,今年各类应节食品的价格普遍上涨15%~20%。
繁忙的不仅是商场,新解封的佛山名镇片区也是一派新年的热闹景象。公正路“挥春一条街”,十几家商铺挂满了春联、中国结等春节饰品,满眼火红的色彩让破损的老街恢复了生机。永兴纸品的潘老板告诉记者,元旦3天假期的销售量是上月销量的一半。“很多老街坊来帮衬,等松风路花市开了以后,才是生意的高峰,”潘老板表示,春节临近,很多市民甚至是外地的客商都会来此拿货,那时的生意还要再好些。
南海
自制腊鱼过个“实惠年”
春节来临筹备点腊鱼腊肉等年货自然也少不了。虽然如今市场上有现成的腊鱼腊肉,但自制的腊肉腊鱼别有一番味道。元旦持续的晴好天气乐坏了准备晒年货的市民,南海不少市民忙着晒起了腊鱼腊肉。
“每年过年时都会来买些鱼做成腊鱼,经济实惠吃起来也更放心。”昨日,家住桂城南新二路20号的谢姨就专程从市场上买了近20斤福寿鱼,在家里用姜蒜以及川椒等配料腌制后,挂在了自家的阳台上晒了起来。“晒一两天,再风干一个多星期,到春节前就可以吃了。” 谢姨说,当天看到她提着大堆鱼回来,不少邻居也向她讨教起做腊鱼的方法,“春节期间走亲戚还可以送人,很有意义的!”
除了准备吃的年货外,也有市民乘着元旦假期提前到花卉鱼虫市场选购装点家居的应节物品。“快过年了,想把家里装饰得有节日气氛些,所以来这里挑选几盆花草,现在买也比临近春节买便宜啦!”在桂城东二花卉鱼虫大世界门口的一家大花档,家住丽雅苑的杨小姐花了1000多元一口气买了两棵富贵树和几盆满堂红。
“一棵5株的富贵树现在才卖380元,到了春节至少要涨价20%以上,不过一些盆花现在还不敢进货,花开得早怕到春节反而不好卖。”据花档老板介绍,由于物价等因素今年花卉价格有所上涨。
锦侧鱼、红鹦鹉„„附近的金鱼店也吸引不少市民前来选购,一位市民挑选了13条锦侧鱼,一边付账一边向记者解释,“13数字寓意来年生意生生猛猛啊!”
顺德
特价年货受市民追捧
在顺德,超市成为年货供应的主角,大润发、沃尔玛、乐购、吉之岛等几大型超市,早早就设置了年货专区或者年货一条街。
昨日,记者刚进入位于大良环市东路的乐购超市,就被喜庆的商品展台布置所吸引。只见各种大红的灯笼和各种以龙为主题的挂饰交相辉映,节味满溢,还有经过精心布置的商品展台,到处洋溢着节日气氛。
位于大良延年路的大润发超市,为了快捷服务市民,该超市还设置了多个临时结账处。“客流量是比平日多了不少,比周末还要多一些。”据大润发客服经理范晓东介绍,该超市内的年货一条街已设置了一段时间,并在室外广场设置了年货大街,提早应对市民的年货购买需求。
“如果是打特价的商品,价格还是比较实惠的。”和丈夫一起前来购物的大良市民罗莎莎,手持一份大润发超市的“低价风暴”促销海报,逐个把打特价的靓虾王米和鹰唛花生油等商品都搬入购物车中。“如果不限购,还可以买多一点,等着过年。”罗莎莎笑着说。
“大特价很实惠,所以销量都还不错。”在大润发一楼的干货区,各种大打特价牌的香菇、虾干、鱿鱼干、干贝等都成为师奶们出手的“重地”。其中一款原价为73.8元的280克装鱿鱼干降到了49.8元,如此优惠的价格让不少师奶纷纷出手。此外,一款比原价优惠了5元的袋装冬菇,在两天内就卖出了2000多包。
特价的年货大家都抢着买,不打特价的商品也没有受冷落。“这些饼干、糖果比去年都涨了,但一年一次的节日,该买的还是省不了的。”大良市民刘清莲和妹妹一起出动,买年货给亲戚朋友送礼,两辆购物车满是“战利品”。其中中山杏仁饼、日威饼干、徐福记糖果等每样商品都买了10份。“糖果和饼干都比去年涨了2~3元,但总的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第五篇:春节
春节是中国及一些亚洲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了贴红色纸类制品(贴红春联、红窗花)、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腊月二十三
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祭灶
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
灶”或“辞灶”。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腊月二十九
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所以,一到大年三十,人们就把早已准备好的春联贴在大门上。
贴年画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钟馗送福》、《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行礼。可以逗留吃饭、谈心。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如今,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到来的这一年要发大财。
只吃中午饭,晚上回娘家,要带双数的礼物。
正月初七。
踏青
正月初七踏青郊游,源于宋代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的踏碛(qi)。碛(俗称碛坝),三国时期诸葛亮在碛上排兵布阵,以退吴兵,名“八阵图”。《荆州图经记》:“夔府人重诸葛武侯,以人日倾城出八阵碛上,谓之„踏碛游‟,妇人拾小石之可穿者,系于钗头,以为一岁之瑞”。宋陆游在奉节做官时,作《蹋碛》诗:“鬼门关外逢人日,踏碛千家万家出。”南宋状元王十朋在奉节为官时,更常与民同乐,正月初七带头游碛,男女老少,倾城出动,热闹非凡。其《人日游碛》诗曰:“今日日为人,倾城出江皋。”
登高
人日节也是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正月十五
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广东
在广东潮汕地区,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会逛花市,行花街,百合、橘树、菊花、桃花等都必不可少,因为花是最有好运的行花街,可以交好运,新年吉祥。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
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在粤西北的西江肇庆段“小三峡”水面上,至今还生活着一些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家”。这些渔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们大多在船上做饭,大多依然烧木柴。渔民们还喜欢在江岸边空地上种上番薯、油菜、葱、蒜苗等,补贴生活。过年时,渔民们喜欢在船头贴上“一帆风顺”,在船舱上贴“万事顺意”和“老少平安”,还有独特的金钱剪纸图案的“红钱”,此外还要在船头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