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端生《再生缘》读书笔记3000字

时间:2019-05-13 12:2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端生《再生缘》读书笔记3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端生《再生缘》读书笔记3000字》。

第一篇:陈端生《再生缘》读书笔记3000字

《再生缘》读书笔记

《再生缘》乃清代杭州女诗人陈端生所作,主要讲述了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与都督之子皇甫少华的悲欢离合的悲剧故事,以及皇甫、孟、刘三家的恩怨情仇。此书结构庞大,故事性极强,情节离奇曲折,结构精密,为此,我对此书爱不释手,用了三天把这本书看完。

写作背景

作者陈端生,出身于一个对女性较有平等观念的官宦世家,其父陈玉敦曾在北京、山东、云南等地就职,端生皆得随侍,因而阅历较当时一般闺秀要广。由于陈母深爱弹词,陈端生创作《再生缘》的一方面原因也是为了娱悦母亲,“原知此事终无益,也不过,暂博慈亲笑口开”。陈母不仅是《再生缘》的第一个读者,又耐心指导陈端生的创作。陈端生二十岁完成了本书前十六卷,后因其母去世,就停止了写作。之后又经历出嫁、生儿育女之喜,再到丈夫被发配、儿子逝世之悲。历经了这般大起大落,后期陈端生自说道:仆人愁人不愁已,殊非是,拈毫弄墨旧时心。在读者的催促下,陈端生到了三十三岁才续写十七卷,耗时一年,并从此辍笔,于四十六岁逝世。

由于陈端生隔了十三年才续写这部弹词,为此,前十六卷与第十七卷的写作风格有些许差异。再加上《再生缘》后三卷由梁德绳与其夫许宗彦所续,写作手法更是差别甚远。少女时代的陈端生自恃才华出众,常常自诩自己的创作如同“天孙织锦”、“孔雀开屏”,甚至表示“不愿付刊经俗眼,惟将存稿见闺仪”。但是经历了重重的悲喜交错后,仿佛磨平了她的棱角,从十七卷开始,她的态度谦虚内敛,言辞平和,思维也如不前十六卷般跳跃。对于《再生缘》这本小说,一直留有一个疑问:为何神龙无尾?陈端生写前十六卷只用了一年半,但是写第十七卷就用了一年,她的经历使得她思想受阻。再加上她曾说“其中或有差误处,就烦那,阅者时加斧削痕”,由此看来,受各方面的影响,她的写作风格是难以回到当初了。与其学众多人说的陈端生自嘲自身、恨不团圆,倒不如说她不愿意小说虎头蛇尾,宁可神龙无尾,随后人去猜测、续写。

小说的神化

小说与其它文体最大的差别在于虚构性,《再生缘》也不例外,而且还增添了神化色彩。小说的第一回《宴蟠桃神仙谪世 征土番英雄立功》开始神化,也是为之后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东斗星君、执绋仙女、焚香、秉圭女四位神仙因迷恋凡尘,欲投凡间,永结为好。玉帝得知后,将四人贬下凡间,美其好事,但是是他们历经苦楚,尝试姻缘复原之苦。四位神仙托世为皇甫少华、孟丽君、苏映雪、刘燕玉,另还有金童、玉女、织女托世为元朝天子铁木真、皇甫长华以及刘燕珠。出生时有天降祥瑞之兆的人,注定身份非凡,非富则贵,皇甫

长华出生时有月华毫光异香,母仪天下;皇甫少华紧接长华之后出生,月华渐息,年少封王;孟丽君出生时月华正胜,异香满室,官居极品,位列三台。这部小说的神化一个表现在于神仙托世,另一个表现在于神仙托梦。尹夫人、韩夫人、杜大娘临盆前皆有神仙托梦告知她们的儿女是神仙托世,将来必能富贵非凡;刘燕玉已故的生母托梦让她就皇甫少华并死定终生;皇甫敬被俘虏时,神仙托梦告知其三年后必能渡过难关,并且加官进爵;皇甫少华、苏映雪遇险时神仙打救等等都有充满了神奇色彩。这种神仙托世、托梦的写法,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这种手法能够让读者知道前因后果。早已透露的大团圆结局、曲折离奇的剧情,引用一句马克思的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整部小说,虽说情节离奇曲折,很多结果是在意料之外,但却是在情理之中。若说戏剧性较强,还得说第二十八回《得绣球大小登科 认首饰惊喜交集》和第二十九回《贺新婚士元悲伤 饮合卺映雪叙旧》。

读者都知道,苏映雪要嫁的是孟丽君,孟丽君要娶的就是苏映雪,姊妹重逢,扣人心弦。在成亲之前,孟丽君打算向梁小姐说明一切,动之以情,乞求谅解;苏映雪竟打算为守节再次寻死。当然,苏映雪是不会贸然死去的,关键时刻有神仙托梦道“莫须惆怅误良辰,即日妆台共故人。夙世良缘终会合,三番花烛始为真”。但是,苏映雪一直以为故人会是皇甫少华,怎么也没料到是孟丽君,抛绣球那天,她一直寻找皇甫少华,却始终没见到。若抛绣球那天苏映雪就寻了短见,孟丽君始终不肯向前,没有接中绣球,那结局又是如何呢?当然,一切都在作者的股掌之中,清点聘礼时,当苏映雪看到那支曾经修过的双凤钗和部分首饰似曾相识时,她大胆猜想郦君玉就是孟丽君,等到新婚那天弄个明白。到了新婚那天,苏映雪还藏利刀一把,若新郎不是孟丽君,就俟机用来防身或以死明志,所幸的是,在孟丽君吧苏映雪戏弄了一番之后,终于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并且相互讲述各自的经历。

整部小说结构非常庞大,但是人物来来回回都是那些,为此,人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形成了一个精密的骨架,构架起整个故事。无论是这两回,还是整部小说,作者插入了许多巧合,使得人与人、事与事之间能够巧妙地联系起来。但是多重巧合的运用,不但不会使情节显得突兀,还增添了小说的戏剧性,让读者读来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驱使读者继续往下读。也正是因为这样,连续三天,我马不停蹄地把书读完。

这部作品结构精密、系统分明、清洁曲折、文辞优美、叙事生动、描写细腻,系对偶之文。改编者更是将大量文言文改为白话文,虽辞藻不如文言文优美华丽,但读来易懂。其中对人物的性格、心理,声音笑貌,都有出色的描写,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对孟丽君这个中心人物,从多方面反映他的绝代姿容与旷世才华,此外还描绘她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变化,性格的发展,其间脉络分明,合情合理。她先前从未与皇甫少华见过面,仅仅是从苏映雪口中得知情况,完全没有感情基础。她之所以抗旨逃婚,改装应试,完全是出于封建节烈观的教育才守节。但是后来随着自身地位的变化与皇甫少华因为盟约救刘燕玉一家的行事,她的思想也有了变化。皇甫少华娶仇人之妻,为仇人求情,这是孟丽君所不能理解的,因而喊出了“父母之仇竟是忘,随朝保奏恳君王。刘候夫妇蒙恩赦,半月中奉旨成婚入洞房。守义一端忘却了,可见的,男儿容易变心肠”。因而决心“从今索性不言明,蟒玉威风过一生”。“从此安然居相位,少不得,孝心未尽尽忠心。”“何须嫁夫方为要,就做个,一朝贤相也传名”借孟丽君的诗句,表达她的壮志,深刻描写了一路来她的思想、态度以及心理的转变。

小说在思想上一反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歌颂妇女敢于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和行动。一方面,作者能够努力挣脱当时封建思想的枷锁,追求男女平等,甚至通过对孟丽君这个人物的塑造,表达女胜于男的美好愿望;但是另一方面,作者始终没能跳出“三纲五常”的牢笼。孟丽君,才貌双全,聪明绝顶,不愿屈于刘家的权势和迫害,女扮男装,离家出走;上京应试,三元及第,任翰林院修纂,后人兵部尚书,掌兵权,升宰相,位列三台,后又被钦点为大总裁。如此天资聪颖、意志坚韧的女子,世上非常罕见,她仅仅是作者追求男女平等所塑造出来的一个形象。而且此女子胜于任何一个男的,她三元及第,官居极品,智救夫家。除了孟丽君,卫勇娥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在她杀贼首韩虎,随皇甫少华出兵战敌就可以看得出来。此外还有苏映雪为守节投湖、刘燕玉践盟逃尼庵,都是妇女为挣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礼教束缚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勇敢表现。

对于这种男女平等甚至女胜于男的思想,在当时绝对是超前的。但是也不难看出,这些女性都没有摆脱“三纲五常”的封建思想。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孟丽君女扮男装,上京赴考,不是为了酬壮志,而是为了救夫君,此乃夫为妻纲的表现;而且当她官居极品时,她不愿换装,不是因为舍不得虚名,如她所说的是要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此乃君为臣纲的表现。还有卫勇娥,被迫女扮男装,杀山寨主,隐居绿林,劫富济贫,也不是因为有抱负,而是俟机救出被番军俘虏的父亲,此乃父为子纲的表现。还有苏映雪、刘燕玉也是如此。她们在封建势力的层层包围和压迫下而真相暴露后,最后只能回到闺房,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压迫妇女,扼杀人才的不合理性,表达了妇女要求挣脱封建束缚,求得自由解放、与男子具有平等权利的意志和愿望。

第二篇:心得体会陈端杰

跟岗培训心得体会

溆浦县双井镇中学陈端杰

怀着期待,怀着好奇,也带着一个作为年轻教师那股好学的劲儿,我很荣幸地来到到怀化市铁路第二中学参加国培计划(2016)——“特岗教师”名校跟岗培训。

开班的第一天,负责培训的班主任杜艳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这次培训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从他的讲话中,我明白了参训就是我们必须要怀着主动、很乐意的心态,要有求知识、求发展的欲望,只有心态放端正了,才能够把本次培训做好。作为特岗教师,这次培训的确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也要及时得把培训老师所讲的重点立刻记下来,积极思考后把自己所思所想也要马上记录下来,并且和各个地方的同事们共同分享,交流,以达到共同进步。

培训的第一个主题——“有关特岗教师的特与不特”。是芷江培训中心书记邱少春老师给我们上的。深入农村教学的特岗老师们的重要性。他强调,三年特岗定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并且要做到不断看书与思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人生不读书太可惜;身在农村,不仅给我们眼睛美的享受,更给我们心灵美的享受,这告诉我们在上完课后,必须思考,然后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属于自己的心得和收获,再拿来和别人一起分享,还可以得到别人宝贵的意见,说不定贵人的意见正是迷失在茫茫海上的指南针帮你找到航海的方向,加速让你找到停泊的港湾。

这次培训的时间一共有十二天,对我们来说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必须抱着一个虚心学习的心态去学习,去倾听。培训老师们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加上他们幽默的语言和昂扬的激情,掌声此起彼伏,所有参训的老师们用眼睛、心灵尽情地享受着此刻的美好,彼此都忘记了时间的流动。可美好的瞬间总是那么短暂,在如此短暂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我深深反思:难道教学上就真的只有唯一答案吗?那种永远只崇拜老师和教材的学生就真的是优秀学生吗?我们当代泱泱大国为什么总是被时代牵着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真不能忽视!还有广州市外国语实验中学张东方老师以亲身经历提出的:不要把学生教育成你认为的正确的人,而是把学生教育成他们希望成为的人;这值得我们每一个特岗教师为之深思。同时岳阳许市中学何军副校长带给我们许市中学的办学理念,教学方式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教育教学新的大门。以及中方县蒿吉坪乡民族中学校长的感人事迹也令我们所有参加培训的学员们热泪盈眶,他身上所展现的这种面对生活苦难从不低头,积极面对的态度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这次在怀铁二中的培训,收获很多,真正陶冶了我的心情,丰富了我的精神,特别是精华部分“跟岗实践”、“班主任专题”、“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深深吸引了我,它们将成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法宝。同时也非常感谢怀铁二中老师对我们的热情接待,不求回报的帮助,无私的指导。也感谢我们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宝贵培训的机会。

第三篇:陈静 读书笔记

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一本好书犹如一泓清泉,它能让你在困惑之时有醍醐灌顶之感,对我而言《第五十六号教室》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让我疑惑许久的问题一下有了确切的答案。

在我们的许多教室里,学生之所以听话、肯学、守规矩,是因为他们害怕教师的惩罚,害怕父母的责骂。他们有许多喜欢做的事,但是他们不能,而且不敢。结果充满恐惧的教育就一点点地吞噬了孩子的灵性,扼杀了他们的才华,甚至毁灭了稚嫩的生命。

“第56号教室”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确实与众不同,它充满快乐,没有其他学校其他教室多多少少总有的一种情绪:害怕。它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雷夫老师做了四件事——

一是以信任取代恐惧。开学第一天,雷夫老师就和学生讨论这件事,师生达成共识:我们的教室要以信任为基础,而这个基础必须由老师首先做起。雷夫老师说:“我有问必答。你的问题有没有问过不重要,我是否疲劳也不重要,我必须让孩子们看到我的热切、我的信心,哪怕需要讲解500遍。”当然,孩子如果不小心破坏了信任,也应该有赢回信任的机会,但他必须花更多的努力。所以多数孩子不想轻易失去这份信任。

二是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教师要与对自己的承诺负责,让孩子把信任放在我们肩上。我们常常会说:“如果你们做得好,就奖励。”但我们又往往会用“你不听话就取消这种奖励”来胁迫孩子,或者因为自己的各种原因而随意地改变了曾经的许诺。雷夫老师认为:“这种背叛不知把你做过的许多好事都毁了,更让孩子对你大失所望。”

三是纪律必须合乎逻辑。学校当然要有纪律,但纪律很容易变成教师手中的一把随心所欲的戒尺。教室里最常见的处罚就是:因为一两个学生的捣蛋,教师就可以决定下午全班都不准打球,留下来一起受训。另一种经典的处罚是:某学生忘了做数学作业,结果给他的惩罚是不准上体育课或美术课,限时补好作业。雷夫老师提出质疑:“孩子会因为害怕默默接受惩罚,但他们的内心是不服的。老师可以严格,但必须公平;只要孩子看见你赏罚不公,对你的信任就会失去。”

四是坚持教师就是最直接的榜样。雷夫老师坦言:“孩子们一直在看着你。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先要做到。我要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中最和气、最勤勉的一个。别想愚弄小孩,他们很聪明。”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的最简单的道理。

雷夫老师做的这四件事,很普通,道理也不深奥。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了25年,天天如此。我认为师生之间有了互相信任,奇迹才有可能创造。因为,信任原本就是教育最重要的前提。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让我发现原来奇迹也可以发生在一群普通人的身上。雷夫是一位普通的教师,他服务的丛林小学处于一个充满贫穷与暴力的地区,56号教室里的孩子大多来自移民家庭,成长的环境并不好。但这些孩子经过雷夫的教育,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为什么他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呢?他成功的秘诀何在呢?

雷夫老师可以带班级,但决定这个班级优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学生。信任是地基,“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雷夫老师在上课的第一天,把柯尔伯格的“道德六阶段”首先教给学生:1.我不想惹麻烦。2.我想要奖赏。3.我想要取悦某人。4.我要遵守规则。5.我能体贴别人。6.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雷夫老师的“六阶段”成了凝聚全班的黏合剂,成了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雷夫老师说:“我知道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是把“我”(老师)和“你”(学生)连在了一起。我们,的确是的,是我们,我们在一起,应该是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的!观念不同,语言不同,对教育的理解截然不同!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是一本让人热血沸腾的书,他天堂般的课堂、这间教室的不可思议确实是我看到了教育事业蕴含着无限潜能。我们常说,数学源于生活,其实,教育也源于生活。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雷夫用行动告诉我们,其实只要你坚守教育,只要沉于教育,只要你挚爱教育,一切奇迹皆能发生,而不仅仅是第五十六号教室。

第四篇:读书笔记陈琛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陈琛

一早就听说过这本书,学生时代也读过,当时没有看完,觉得都是写给小学教师看的,分析的案例也都是小学生的素材,对于以后要教高中生的我来说,没有多少借鉴的价值。但是从踏上讲台的几个月来,越来越多的困惑从心底滋生出来,学生对学习的漠视,自己每天做着无用功的感觉,都在心中一遍又一遍的向我呐喊: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于是我开始寻求答案,偶尔又看到这本教育著作,想起它那不菲的评价,我重新打开,再次阅读起来,却越读越心惊,我开始颤抖,是兴奋、是激动还夹杂着一丝后悔,仅仅一百条建议,对于我却像是在大海中漂泊已久后看到了指明灯,在沙漠中艰行而久渴之时找到了绿洲一般,我贪婪的吮吸着作者的思想,如同聆听圣人的教诲,那声音动听的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把30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与他的教育思想相结合,每谈论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他发现问题,然后从实践中分析,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思路,同时对新老师娓娓道出他的希望与嘱托。

读过之后,我开始思考我的第一个困惑,为什么所谓的“差学生”会感觉学习如此的累,每天疲惫的应付着课堂、作业,仿佛这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身心俱疲而又费力不讨好。而相反的,所谓的“好学生”就如同一个掌控者,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安排好的任务,还有空余时间自由支配。

书中谈到,学习困难的学生之所以会越学越困难,主要是因为在初级阶段,阅读和书写这两种能力没有充分的锻炼和掌握,从而在阅读或书写的同时无法顺利的思考,一旦在接受知识时没有思考,那么这个知识就变成了一堆包袱,没有活力,更无法成为工具来学习更进一步的内容,学生背负的包袱越积越多,那么他前进的步伐就会越来越慢并且道路越来越崎岖,学生岂能觉得不累?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苏霍姆林斯基也给出了他的观点:阅读。“学校教学论里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在学生出于兴趣、出于认识的需要而阅读的材料总量中,要求学生以识记为目的而学习的材料所占的比重越大,他学习起来就越困难。”也就是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越大,他学习教材的难度就越小。

但是高中阶段,已经错过了阅读与书写能力的培养时期,在高考大环境下,需要大量知识的涌入,对于没有足够阅读与书写能力的高中生而言,如何改变疲惫不堪的学习状态。很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重新培养学生的阅读与书写能力,也没有多余的时间供给学生做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没有给高中阶段的“差学生”提供解决的办法,那么我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

改变什么?改变学习模式。学习的四大环节包括:预习、听课、复习、作业。但是,学习感到疲惫的学生的学习模式往往缺少其中的环节,比如没有复习,但更多的是没有预习。学习被动的学生,往往是由于上课听不懂,上课听不懂的直接原因是不预习,所以学生永远处于落后状态,课堂是低效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在学习,老师对学生根本不起作用。

在整个学习环节中,“听课”是最重要的。只有预习了,听课效果才有保证,当天作业才能顺利完成;于是晚上就有了预习的时间,第二天的听课效果就有了保证。长此以往,学生就踏上了学习的“快车道”。通过预习,可提前学会一些知识内容,减轻课上的学习任务,对经过预习仍未弄懂的内容,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心态下听课,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思维会主动,再经教师的讲解、指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入。

有的学生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好像有做不完的作业,他会说根本没时间预习,但是不预习永远不会有预习时间,只有踏出第一步,改变自己的学习模式,才能慢慢走上学习的正轨。

而另一个更让我困惑的问题是关于教师本身,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当然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若干年的时间,一步步一点点的进步,这是就基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也是书中我印象颇深的一个章节: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这半年的工作,我的时间真的如书中描述的一般:每天在学校上课3、4小时,加上备课和改作业5、6小时,另外每天还得至少有两小时被课外工作所占用。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这都需要时间的支持。这样的结果导致,我没有了自己支配的时间,天天忙碌于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天长日久,如何才能成长。

文章中的描述了一位历史老师对于他的一节非常精彩的课的评价,引人深思,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

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我仿佛也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类似于上文中“差学生”的学习模式,不阅读,就没有进步,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导致更没有时间阅读,我应该警醒这一点,告诉自己不阅读就永远没有阅读时间。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会变得越来越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这正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无数事实也证明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因此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第五篇:陈焕生读后感

——《陈奂生上城》赏析

《陈奂生上城》最初发表在1980年《人民文学》第二期,后收入《高晓声1980小说选》、《高晓声小说选》。曾荣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的第二篇,也是高晓声的代表作。高晓声在“陈奂生系列”(包括:短篇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种粮大户》、《陈奂生换战术》和中篇小说《陈奂生出国》)中,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和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我国当代广阔的社会生活,记录了社会前进的脚步和人物灵魂的演进。

作品分析:

主题 作品通过刚刚摘掉“漏斗户”帽子的农民陈奂生进城卖“油绳”而引出的一段“特殊”的经历,真实地展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处于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所因袭的历史重负,以及他们走向新生活时矛盾、复杂的心态,概括出农民生活的巨变;同时,也反映了城乡间的巨大差别,批评了官民之间的严重隔膜,谴责了趋炎附势的恶劣世俗。

人物 陈奂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节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改变,使他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囤里有米,橱里有面”,还抽空进城卖点儿农副产品。物质生活提高了,他开始渴望精神生活,“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他再不能忍受人们对他的无视,要求在精神上和人们平起平坐,以提高自己的地位。但是,长期的坎坷生活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长期的受人驱使的地位,又使他形成了目光短浅、愚昧软弱、自轻自贱、易于满足、善于自我安慰的心理,使其思想性格中明显带有着阿Q的一些特征。他进城卖“油绳”,却突发感冒,又恰巧遇到了当年的驻队干部——县委书记吴楚。他坐了吴书记的汽车,住了县委招待所的高级房间,花去了相当于他七天的劳动所得——五元钱!作品相当详尽地描写了他从最初的感激到惊讶、恼火,再到懊悔,最后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心理过程,集中体现了陈奂生的性格弱点。

作为当代中国农民的代表性形象,陈奂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刚刚摘掉物质贫困帽子的农民在精神上的贫困。他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既要满足自己新的物质追求,又开始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但历史的因袭毕竟过于沉重,他的思想性格仍呈现出小生产者的特性,说明教育农民,完善他们的心灵仍是当代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艺术特色 《陈奂生上城》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也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首先,在人物描写上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方法。既注意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来描写人物,尤其是运用富于个性化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同时又借鉴了外国小说细腻描摹人物心理活动的长处,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并有意识地将叙述、描写与人物心理分析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入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其次,注意在结构基本上与时空顺序一致的前

提下,穿插部分倒叙、回忆,既增加了作品的容量,又避免了一味叙述所带来的沉闷感,而作家精心设计的巧合事件和一些偶然的因素,又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戏剧的氛围中突出了悲剧的意蕴。第三,语言纯朴机智、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轻松的喜剧色彩。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绚丽于素朴之中,构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高晓声,1928年生于江苏,1954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解约》。创作了一系列农民题材的小说,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或1979年、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主要写了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讴歌了党的政策。

2、背景简介

中国农民有许多特点是值得称道的,他们善于动手,勇于劳动,特别务实。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了,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们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刚刚得到改善以后,也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在这一过程中,长期以来在他们身上积淀的自私狭隘和落后愚昧更为明显地暴露了出来,一方面是摆脱贫苦落后的喜悦,另一方面是新的追求中的尴尬。《陈奂生上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二、课文鉴赏:

一)、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这篇小说情节比较简单,写了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住招待所的故事。

第一部分交待卖油绳的背景和目的。背景即“自由市场开放了”,农民囤里有了米、橱里有了衣的时候。陈奂生卖油绳目的是“赚几个活钱”,“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这一部分还用大段的文字介绍了陈奂生的一个“理想”,就是希望“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历过的事”,“讲给大家听”。

第二部分写卖油绳的具体过程,同时也用整段文字交代了他感冒生病的症状。

第三部分写了他住招待所的经过和住进之后的表现,同时也补充了他回家以后发生的事。

1、巧妙的情节设计

这篇小说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

1、“漏斗户主”上城竟住进高级房间,可谓奇遇。这个奇遇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偶染感冒,一是巧遇书记。有了这两个因素,将陈奂生置于高级房间,成了相当自然的事情。

2、卖油绳:能炸油绳卖,可见粮油有余,陈奂生的喜悦也就油然而生;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八块来钱,这样五元钱的房租能付但却心痛不已。

3、买帽子: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近日稍有改善。由此透露“今年好像变娇了”,正透露今夜要得感冒了。

4、对精神生活的渴求:既反映昔日所受贫困的压抑,又反映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陈奂生“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殊不知这次上城就如愿以偿,虽然花掉了五块钱,像割掉一块肉一样一般心痛,但是,归根结底,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

5、车站的地点: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与吴书记巧遇也非此莫属。

6、书记巧遇陈奂生:既反映当时干群的亲密关系,又使陈奂生住进高级房间成为可能。

7、感冒:高烧时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

毫无破绽。

2、补充思考

1、“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这本是开篇第一段,有何作用?

从内容上看,交代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从结构上看,即是扣题,也是为后文的展开设置悬念:昔日常年负债的穷苦农民,今日为何“悠悠”地来上城呢?

2、二段中“一阵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揭示背景:“一阵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可以理解为自然环境,即陈奂生上城市的天气和季节;也可以暗示当时中国社会刚刚被一场政治“寒潮”侵袭过,政治环境正在不断转好,揭示了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整个社会的变化,即社会环境。

第二,烘托人物心情:“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句,不只是实写天气,更主要的是烘托出陈奂生这位“漏斗户主”经济处境因政策的改变而改善后的舒畅、幸福的心情。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

1、从他上城的经历看出他在现实社会中的物质生活怎样?

行:上城三十里:来回一路步行

食:从早到晚的晚餐:一分钱的茶、几块随身带着的僵饼

(第二天早餐):一杯开水和着饼吃

病:(患病高烧时)耐性受痛

住:花五元钱就肉痛

2.从此可看出什么?-----他的生活简朴,花钱节俭。

3.生活节俭缘于什么?

收入太低:“一个农业社员,一天工分单价七角”;辛苦的种、收、碾、做的六斤油绳步行三十里买只赚得三元钱

4.收入太低又缘于什么?是他无能还是他不勤劳,不能干?

(吴书记心中)他“老实肯干”-------是个极能吃苦又十分耐劳的人。

客观上:过去党的农村政策失当。人民公社,集体从事农业生产,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

5.但他对现在这样的生活“满意透了”,说明了什么?

党拨乱反正后,对农业的政策对头,对农民的政策得人心,让农民满意。

也说明中国农民是非常容易满足的。

6、除了节俭外,联系现实中的农民工想想,像他这样的农民身上还有哪些好的品质?淳朴,善良,能吃苦。“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有足以称道者。他们是一些善于动手而不善于动口的人,勇于劳动而不善思索的人;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了欺骗会无所察觉;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很少幻想,他们最善务实。”这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喜欢他们也离不了他们的原因,也是他们易受一些缺德的建筑承包商欺骗的原因。

7、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有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那里?

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之类,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8、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说明农民勤俭的本质,又说明他们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又

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

由于出了五元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出农民的自私狭隘。

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了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的愚昧思想。

从小说可以看出陈焕生是一个诚实而质朴、憨厚而勤劳的农民。但是更应看到他的种种行为,只想找回点什么,作品分析:

主题 作品通过刚刚摘掉“漏斗户”帽子的农民陈奂生进城卖“油绳”而引出的一段“特殊”的经历,真实地展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处于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所因袭的历史重负,以及他们走向新生活时矛盾、复杂的心态,概括出农民生活的巨变;同时,也反映了城乡间的巨大差别,批评了官民之间的严重隔膜,谴责了趋炎附势的恶劣世俗。

人物 陈奂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节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改变,使他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囤里有米,橱里有面”,还抽空进城卖点儿农副产品。物质生活提高了,他开始渴望精神生活,“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他再不能忍受人们对他的无视,要求在精神上和人们平起平坐,以提高自己的地位。但是,长期的坎坷生活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长期的受人驱使的地位,又使他形成了目光短浅、愚昧软弱、自轻自贱、易于满足、善于自我安慰的心理,使其思想性格中明显带有着阿Q的一些特征。他进城卖“油绳”,却突发感冒,又恰巧遇到了当年的驻队干部——县委书记吴楚。他坐了吴书记的汽车,住了县委招待所的高级房间,花去了相当于他七天的劳动所得——五元钱!作品相当详尽地描写了他从最初的感激到惊讶、恼火,再到懊悔,最后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心理过程,集中体现了陈奂生的性格弱点。

作为当代中国农民的代表性形象,陈奂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刚刚摘掉物质贫困帽子的农民在精神上的贫困。他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既要满足自己新的物质追求,又开始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但历史的因袭毕竟过于沉重,他的思想性格仍呈现出小生产者的特性,说明教育农民,完善他们的心灵仍是当代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艺术特色 《陈奂生上城》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也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首先,在人物描写上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方法。既注意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来描写人物,尤其是运用富于个性化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同时又借鉴了外国小说细腻描摹人物心理活动的长处,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并有意识地将叙述、描写与人物心理分析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入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其次,注意在结构基本上与时空顺序一致的前提下,穿插部分倒叙、回忆,既增加了作品的容量,又避免了一味叙述所带来的沉闷感,而作家精心设计的巧合事件和一些偶然的因素,又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戏剧的氛围中突出了悲剧的意蕴。第三,语言纯朴机智、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轻松的喜剧色彩。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绚丽于素朴之中,构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陈奂生的言行举止、物质追求、精神追求几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1狭隘,患得患失;勤劳,易于满足;老实单纯,讲求实际。典型的善良、正直、无锋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2)、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

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3)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表明农民节俭的本质,又说明他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提示: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了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又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

由于出了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农民的自私狭隘。

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下载陈端生《再生缘》读书笔记3000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端生《再生缘》读书笔记3000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陈润生简历

    陈润生简历陈润生,男,1957年出生,山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 。 历任中国西南电子设备研究所实习生、助理工程师、......

    陈英读书笔记2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笔记陈英 光明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海伦.凯勒是个奇人。正如马克.吐温曾说:“十九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

    生本教育读书笔记

    《生本教育读书笔记》 前段时间我借阅了《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本书结合作者所开展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直到生本教育的实验研究。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

    生本教育读书笔记

    生本教育读书笔记 什么是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近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 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

    《生命该如何度量》读书笔记

    信息资源管理课堂作业 《生命该如何度量》读书笔记看了克莱顿克里斯滕森的《生命该如何度量》,对其中的某些段落理解不是很深刻,就在网上看了一些别人的心得与读书笔记,想借此......

    陈福生 南安 论文

    浅谈如何提升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摘 要】新课程体现着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归宿。近些年来,广大教师已初步形成共识:要提高课堂......

    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

    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十多年前放弃了自己在政府中让人羡慕的公务员职务毅然下海,倒腾过白酒和房地产,打造了“天地壹号”苹果醋,在悄悄进入养猪行业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广州开......

    陈宝生-教育部部长 2018.04.09

    陈宝生 陈宝生,男,汉族,1956年5月生,甘肃兰州人,198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5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政治学专业,经济学学士,副研究员 1974—1975年,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