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村官考试小知识
(1)三减免三补贴: 政策:即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 免征牧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2)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是国家有关部门经国务院批准制定的旨在解决西部“两基”问题的计划,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是党中央、国务院扶持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国民素质,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重大举措。
(3)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是指在县、乡镇和村三级党组织中,开展的以“五个好” 村党组织、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同时把创建基层满意的县直涉农部门和群众满意的乡镇站所也纳入“三级联创”活动中,把县、乡镇、村的联创与县直涉农部门和乡镇站所争创先进结合起来。
创建村党组织和乡镇党委“五个好”目标要求:一是领导班子好。二是党员干部队伍好。三是工作机制好。四是小康建设业绩好。五是农民群众反映好。
(4)四化同步:“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四化”互动,是一个整体系统。就“四化”的关系来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推进其他“三化”。因此,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5)村”两委“:村民自治委员会和村共产党员支部委员会。
村委会是村民委员会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6)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农村集体资产、农村集体资金、农村集体资源
(一)农村集体资金是指村组集体所有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
(二)农村集体资产是指村组集体投资兴建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水利、交通、文化、教育等基础公益设施以及农业资产、材料物资、债权等其它资产。
(三)农村集体资源是指法律法规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山岭、草地、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
坚持农村集体“三资”所有权、使用权、监督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五权”不变原则
(7)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土地二轮延包,就是在上次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在承包期满时,土地承包人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对原承包地继续承包使用,承包期限一般为三十年。在二轮延包期内,承包人的合法权益同样受到国家的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8)三网融合: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
(9)“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10)绿色通道:“绿色通道”是指鲜活农产品公路运输“绿色通道”,从2005年开始,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交通部会同公安部、国务院纠风办、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部门开展了“绿色通道”的建设工作。
(11)江苏省”六个一体化“:六个一体化”是指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
(12)”村村通“:“村村通”是国家一个系统工程,其包涵有:公路、电力、生活和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等。
(13)”五保户“:
(一)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是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
(二)无劳动能力的;
(三)无生活来源的(不包括捡垃圾者,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即捡垃圾者为有生活来源);
(四)老年、残疾、未满16周岁的村民。
法定扶养义务人,是指依照婚姻法规定负有扶养、抚养和赡养义务的人。
五保对象的确定:应当由本人申请或者由村民小组提名,经村民委员会审核,报乡镇政府批准,发给《五保供养证书》,凭《五保供养证书》享受五保待遇。
五保供养的内容:
(1)供给粮油和燃料;
(2)供给服装、被褥等用品和零用钱;
(3)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房;
(4)及时治疗疾病,对生活不能自理者有人照料;
(5)妥善办理丧葬事宜。
(6)五保对象是未成年人的,还应当保障其依法接受义务教育。
(15)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集体和农户两个经营层次,既在坚持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劳动收入;又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
(16)”421“家庭:4:是指夫妻双方的父母 2:是指夫妻双方1:是指一个孩子
(17)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农村金融
(18)抵押权和质押权的区别:质押属于担保物权中的一种。抵押与质押最大的区别就是抵押不转移抵押物,而质押必须转移占有质押物,否则就不是质押而是抵押。第二个大区别就是,质押无法质押不动产(如房产),因为不动产的转移不是占有,而是登记。
(19)耕地的保护红线:18亿亩
(20)贫困线
(21)一村一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所谓“一村一品”运动,就是一个村子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一村一品”运动起源于日本大分县,与我国推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村一品”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最能体现当地优势,二是最能占领消费市场,三是能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四是靠质量打响产品的知名度。
(22)“四风”就是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这充分表明,集中整治“四风”迫在眉睫。
(23)一定三有:是基层党组织为了提高基层班子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开展的活动。“一定”是指定权责立规范;“三有”是指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简称“一定三有”。
第二篇:村官考试热点知识
喀什,中国西部边陲的一个城市,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2010年5月,中央批准在喀什设立经济开发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如今,这座千年古城打破了沉寂,吸引着众多投资者蜂拥而至,带来无限商机和活力,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喀什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近年来我国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一个缩影。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但发展不平衡问题还很突出,广大群众仍然十分关注。努力破解这一难题,走好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盘棋,是让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民都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迫切需要。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 弥平发展“鸿沟”非一日之功
2011年开春,我们看到这样一组令人鼓舞的数据。过去的一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9%,增速超过城镇居民;黑龙江、内蒙古和陕西三省区经济总量超万亿元,在全国“万亿俱乐部”中,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拥有全部17席中的9席。这些变化,反映了近年来我国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效。
新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随着一个个重大战略的付诸实施,区域发展千帆竞发、你追我赶的态势正在形成。中央连续8年下发涉农“一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
政策传真
新世纪以来8个涉农“中央一号文件”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让人担忧。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流光溢彩的都市与偏僻落后的乡村同在,东部沿海的率先发展与西部一些地区的相对滞后并存。从城乡差距看,2010年我国城乡收入之比仍高达3.23∶1;从区域差距看,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的19.31%,西部省区市中人均GDP最低与东部省区市中最高相差10倍多。为什么连出“重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发展存量差距大。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发展差距的基数很大,并非短时间能够“消化”。虽然近年来部分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农民收入增长也很快,但增长的绝对量仍然赶不上东部地区和城市,发展绝对差距仍然在拉大。
客观条件制约多。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状况、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另外,中西部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也需要长期的努力。
体制政策不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发展差距。特别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定价体制、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等,虽然在不断改革,但至今没有完全打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资本、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成为制约中西部与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解决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好,任其延续,会阻碍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甚至会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发因素。必须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速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避免使今天的“洼地”变成明天的“陷阱”。
权威声音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杜鹰(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虽然我国区域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但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及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所改善,奠定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推动一体化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0多年前,改革的巨轮首先从农村破冰,奏响了新时期的时代强音。但直到今天,城乡之间仍然好似隔着一道“藩篱”,二元格局依然存在。只有推倒这道“藩篱”,改变这种格局,让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才能建成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有条件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规划“一张图”。发展要协调,规划须先行。长期以来,不少地方的发展规划主要是针对城市,而忽略了农村规划,或者城市一张图、农村一张图,人为割裂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在城乡大视野中进行谋划,通盘考虑、合理布局。应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使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
建设“双驱动”。当前,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持续提高,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必须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既推进城镇建设,也把农村建设好。一方面,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农民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园。
政策更惠农。“好风凭借力,惠农正当时。”要坚决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给农民送出更多“大礼包”。中央明确提出,2011年财政支农的总量、增量、增幅、比重均有提高。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将达到9884.5亿元,比2010年增加1304.8亿元。对农民的生产补贴继续增加,粮食最低收购价要大幅提升。乘着强农惠农政策的东风,农业、农村将进一步插上腾飞的翅膀。
改革要联动。发展活力源自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应深化农地经营、集体林权、农村金融、农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同时,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深度解读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六项任务”
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3.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4.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5.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6.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 多措促协调 奏响区域发展“大合唱”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沿着6000多公里的浩浩长江一路走来,从“中华水塔”三江源到黄浦江畔的上海外滩,从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到高楼林立的国际都市,自西向东目之所及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心灵。虽然同饮一江水,同在一个中国,但不同地区发展的差距、生活的迥异,令人慨叹。
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据统计,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经济总量,而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不足全国的1/4。促进不同地区协调发展,应立足长远、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落实总体战略,用好“指挥棒”。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总体战略,促进东中西各区域良性发展。把西部大开发放在优先位置,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发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形成“多声部”。2010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把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明确了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各类主体功能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主体功能不同,开发方式不同,保护内容不同,发展首要任务不同,国家支持重点不同。各地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挥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生态则生态,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加强区域合作,弹好“协奏曲”。组团有优势,抱团好发展。多年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增长极显示了“1+1>2”的奇妙效应。目前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成渝经济区„„一批新的区域增长极正在加快形成。必须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形成多种多样的跨行政区的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合作,取长补短、优势共享,努力推动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深度解读
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分类
1.优化开发区域: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2.重点开发区域: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天山北坡地区。
3.限制开发区域:①农产品主产区:东北平原等7个农产品主产区以及7区中以水稻、小麦等农产品生产为主的23个产业带。②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等25个地区,总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0.2%。
4.禁止开发区域:包括三江源、青海湖在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共1443处,总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2.5%。今后新设立的上述区域自动进入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此外,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一方面,继续做好新一轮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以及第一轮对口支援青海省藏区工作,建立稳定的帮扶关系和援助资金持续增长机制。另一方面,继续实施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2011年,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政策传真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六项重点工作
2010年7月5日至6日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六项重点工作。
1.坚持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2.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3.坚持为民谋利,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4.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5.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6.坚持大局意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 改革除壁垒 生产要素流动更合理
“河曲美在水、富在煤,水煤合成电,河曲就会变。”这是山西省河曲县人反复念叨的一句话。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山东鲁能集团带着雄厚资本和技术来到河曲,兴建了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电厂。水煤终于合成了电,河曲人从中尝到了甜头。河曲的资源优势与山东鲁能的资本技术优势的成功联姻,反映了不同地区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
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以要素禀赋而论,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各有长短。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价格形成机制等制度壁垒,导致了生产要素的不合理流动,制约了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因而,扭转发展不平衡局面,必须坚决破除各种体制障碍和政策壁垒,深化资源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真正体现要素所有者权益,有效平衡要素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利益分配。同时,积极引导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更多地向农村和中西部流动,增强欠发达地区内在发展动力。
打破身份束缚,让劳动力流动无羁绊。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开始大规模流动,但受户籍制度束缚,农民进了城但定不了居,过着“两栖”生活。目前,国家正在研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一些地方也在进行积极探索。如重庆从2010年8月开始,全面启动了户籍制度改革,今后10年内,将有1000万农民转户进城成为“新市民”。应立足实际,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因地制宜放宽进城落户条件。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工作。
完善补偿政策,让土地收益惠于农。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必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征地标准,确保土地增值收益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完善、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经营性用地流转,按照“初次分配基于产权,二次分配政府参与”的原则,保障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村致富、农民增收。
改革税费制度,让资源收益“留下来”。在我国很多资源富集地区,往往是“守着金山、兜里没钱”。原因就在于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资源补偿费过低,大部分资源收益外流。必须理顺资源品价格关系,提高资源税税负、扩大税目,合理补偿环境损害成本。2010年6月起,在新疆率先进行了油气资源税改革,由从量定额征收改为从价定率征收,资源税收益大幅增加,12月起这一改革又扩大到西部12个省区市,今后5年还要在全国推广。这将大大增加这些地区的财力,促进这些地区发展。
“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是指体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重要环境经济政策,通过国家财政投入和建立生态受益方责任制度,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供给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等方面。2010年4月,国家已正式启动《生态补偿条例》起草工作。
加强政策引导,让资金更多流向落后地区。农村和欠发达的地区加快发展,关键要解决“钱从哪里来”。必须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贷款,确保农村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70%用于当地。同时,要完善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农村和欠发达的地区。
近年来,我国推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列举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 突出普惠性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医保政策统一、养老保险全面覆盖、就业服务城乡平等„„在成都,原来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的“待遇”,如今已经惠及农村居民。在很多方面,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界限正在逐步消失。这一切,都源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深入推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俗地说,就是不管你生活在东部还是西部,居住在农村还是城市,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样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近年来我国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等,都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现。“十二五”时期,我国将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深度解读
“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范围
1.公共教育: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免费等。
2.就业服务:包括就业信息、就业咨询、职业介绍等。
3.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与合作医疗等。
4.医疗卫生:包括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等。
5.人口计生:包括避孕药具、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
6.住房保障:包括提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
7.公共文化:包括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开放等。
8.基础设施:包括行政村通公路和客运班车,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全覆盖等。
9.环境保护:包括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环境监测等。
加大财政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资金保障是关键。应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所占比重,保证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2011年教育、社保方面的投入增长幅度都高于16%,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的预期目标,这将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财力保障。
注重政策倾斜。长期以来,基本公共服务更多地投向了城市和发达地区,扩大了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如目前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最高和最低的省份相差近10倍,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地区之间最多相差4倍以上。“十二五”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必须在总量投入加大的情况下,侧重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向困难地区倾斜。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1.9亿人
截至2011年5月底,全国已有1.9亿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领取基础养老金的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5170万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8.35亿人
目前已有8.35亿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村饮水工程让农民喝上放心水
“十一五”时期,我国解决2.1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11年要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7%。
健全保障机制。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制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大障碍。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完善有利于保障供给、服务优良、提高效率的长效机制。比如,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解决困难地区由于财力原因导致基本公共服务滞后的问题;比如,建立评价机制,将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纳入政府和干部政绩考评体系,以强化各级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责任。
拓宽供给渠道。政府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要切实承担起责任,但并不一定事事由政府包办。要着眼于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调动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不断拓宽提供公共服务的渠道。
城乡“一体化”,全国“一盘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贯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的艰巨任务。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我们必将逐步解决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篇:大学生村官考试农村工作知识
大学生村官考试农村工作知识
(一)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法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法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民调解员在调解民间纠纷应当遵照合法性的原则,严格依法律调解,对纠纷的解决没有具体法律规定可循时,依照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处理。
(二)是指人民调解员在调解民间纠纷的时候,应当坚持法制教育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即一方面应当对当事人宣传讲解国家现行法律的要求,进行普法教育;另一方面应在调解中提倡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善良风俗,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这是人民调解工作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人民调解工作的内在要求。
(三)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调解的方法民间纠纷不仅广泛存在,而且发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情况不断变化,千头万绪。这就要求调解员在调解纠纷时,要能够全面了解纠纷的情况,掌握纠纷发展变化的规律,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从而牢固把握调解工作的重点。一般而言,要顺利解决纠纷,特别是复杂的纠纷,就必须学会抓主要矛盾,突出调解工作重点的方法。当然抓住主要矛盾和解决主要矛盾,并不是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因此,调解员在解决纠纷的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抓好中心工作,而且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注意处理好其他次要矛盾。
(四)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一般而言,调解工作主要是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这对多数当事人是有效的,但有些时候耐心的说教并不能触动当事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出丑。一个人产生的思想问题、与他人发生纠纷,大多数与切身利益有关。有些民间纠纷发生的原因,是当事人在生产生活中确实存在一定实际困难。解决这类纠纷,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找出症结所在,切实帮助解决。困难解决了,矛盾也就化解了。因此在调解民间纠纷时,调解员应当注重解决在纠纷中当事人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如果不注意解决当事人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调解员对当事人的思想开导就会脱离当事人的实际状况,难以收到实效。可见,在调解民间纠纷时,调解员不仅要说服教育当事人消除思想上的隔阂,而且要切实帮助解决纠纷所涉及当事人实际困难和问题,才能最终彻底地化解纠纷。
(五)换位思考的方法换位思考,指在解决纠纷时,要从不同的人、角度、高度、层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做到考虑周全,问题解决得圆满彻底,不留后遗症。换位思考的方法在具体应用时,分两个方面。一方面,调解员应当站在当事人双方的立场和角度,寻找全面解决纠纷的适当方法。要协调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不仅要求当事人之间的交流,而且调解员与当事人的交流也不可缺少,换位思考在与当事人沟通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立场、感受及想法,调解员就无法正确地思考与回应。可见交流离不开理解,理解离不开换位思考。只有通过换位思考,从当事人双方的立场来看事情,才能真正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了解当事人的想法,理解当事人,是与当事人真诚交流,取得当事人信任的前提。现在调解员已经意识到了理解当事人的重要性,但是不幸的是,有些人缺少了换位思考的意识。他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当事人的想法、感受及要求,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当事人“应该”有什么想法、感受和要求。调解员认为自己是在为当事人着想,但以此为前提的调解效果并不像调解员所想象或期待的那样。调解员面对这种情况,觉得委屈,觉得自己“好心没好报”。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是必然的,因为调解员这种对当事人的理解,是以本位主义来了解当事人的想法及感受。调解员的这种做法忽略了当事人真正的想法及感受所以既缺乏了对当事人的尊重,又没有真正做到为当事人着想。调解员只有善于进行换位思考,想当事人所想,急当事人所急,才能避免自己考虑不周全或遗漏之处。调解员在提出调解方案或引导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时,也应当注意换位思考的方法。站在当事人的立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去思考矛盾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所能接受的向对方让步的底线,有利于提出合情合理解决纠纷的方案。同时换位思考的方法的运用,会让当事人感觉到调解员是从当事人的利益出发,从而消除对调解员的抗拒心理,听取调解员的合理建议,便于调解的顺利进行。
(六)苗头预测的方法事物的演变,总有一个萌芽、发展和扩大的过程。矛盾纠纷也是如此。现实生活中,矛盾往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缓和到激化,只有认识了矛盾的特点,掌握了矛盾发展的规律,有预见性地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准备工作,才能有效地防止矛盾激化。苗头预测的方法就是要求调解员针对纠纷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变化的特点,抓住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分析变化的现状、原因,提出解决纠纷的对策,把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的扩大和深化。主动运用苗头预测的调解方法是人民调解“防调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的具体要求。“防”与“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能够抓住纠纷发生或深化的苗头,消除纠纷,或使纠纷尽可能减少,这是一种最好的调解。这就是要求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要注意观察纠纷当事人思想行为的发展变化的蛛丝马迹,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抓紧工作,积极疏导,妥善解决,这样才能切实预防矛盾激化和新纠纷发生。
一、基本常识
1、村民委员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村民委员会设立的原则是什么?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八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立”。其基本原则是:
(1)规模要适中。村民委员会一般设在自然村,也可几个自然村联合设立村民委员会;大的自然村可以设立几个村民委员会。
(2)要考虑自然地理状况。要考虑各自然村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考虑交通、风俗等多种因素。
(3)要照顾民族分布。在多民族杂居地设立村民委员会,一定要考虑民族关系。在某一民族相对聚集地,即使面积较小,人口较少,也应单独设立,以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富裕。
(4)要有利于村民行使民主权利。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实质就是要便于村民行使民主权利,让村民充分享受民主。
(5)要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设立村民委员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使村民直接管理本村事务,以充分体现村民当家作主的精神。
3、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程序有哪些?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八条规定:“村民委员会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在审批程序中需要分以下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乡镇人民政府有权也有责任根据村民委员会设置原则,结合本乡镇实际情况,提出村民委员会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等方案,不能由其他组织和个人提出。
第二步,村民会议讨论通过。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的方案,须交村民会议讨论通过,让村民充分发表意见。
第三步,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page]
4、村民委员会一般应设立哪些下属组织?其主要职责是什么?
根据我国《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村民委员会设立后,还要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工作委员会。人口少的村民委员会可以不设下属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工作。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群众性调解组织,它的任务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调解一般民事纠纷和轻微刑事案件。
治安保卫委员会是群众性治安保卫组织,它的任务是协助维护社会治安,保证本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公共卫生委员会是群众性卫生组织,主要任务是向村民进行爱国卫生常识的宣传教育,协助搞好本地区的环境卫生等。
有的还设有其他委员会,如计划生育委员会、生产服务委员会等。设立什么委员会,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为了减轻群众负担,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委员会的成员。
5、村民委员会与乡镇人民政府是什么关系?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可见,乡镇人民政府与村民委员会是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关系,同时,村民委员会也应依法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6、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是怎样的?
村党支部与村委员会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是党章中明确规定的。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党支部,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自治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的自治。这一点必须明确,不能含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开展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7、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意义是什么?
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意义:
(1)村民委员会选举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证。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三年一届,保持了村民委员会的生机和活力,加强了村民委员会领导班子建设,为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乡镇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广大农村阵地,而农民群众在农村社会政治生活中,享有社会主义民主直接选举的权利。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乡镇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
(3)村民委员会选举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村民对村中的干部谁称职谁不称职,谁为群众着想,谁为自家打算,心中都有一杆秤。村民委员会干部三年一选,村民群众选谁不选谁,投谁一票,都会在心中掂量,用秤称一称。村民群众自己选出的干部体现了村民群众的意愿,村干部也有群众基础,受群众拥护。
(4)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密切干群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有效途径。村民委员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对村民来说,村民委员会干部村民选,村民当然要拥护和支持自己选的干部,也就能够积极完成村民委员会布置的任务;对干部来说,村民选的干部自然有群众基础,工作起来就顺利得多,村内的难点、热点问题就能得到较好地解决。干群关系融洽了,社会矛盾缓解了,社会秩序好转了,农村就会出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page]
8、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成员为什么要经过村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省《选举办法》规定,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是亿万农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使农民群众除了正常行使直接选举县、乡人大代表的民主权利之外,又获得了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干部的权利,成为社会主义民主在乡镇的重大发展和主要内容。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是村民自治的必然要求。自治权,首先必须有选举权。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如果不是村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的,就不会有牢固的群众基础,就不会切实向村民负责,村民自治就难以实现。
9、村民委员会选举应坚持什么原则?
村民委员会选举应坚持的原则是:(1)直接选举的原则;(2)普遍选举的原则;(3)无记名投票选举的原则;(4)差额选举的原则;(5)秘密划票选举的原则;(6)公正、平等竞争选举的原则。
19、划分村民小组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个村民委员会设立多少个村民小组,法律没有统一规定,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定。村民小组的划分一般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要充分发扬民主,征求群众的意见,尊重村民的意愿,有利于调动村民开展群众自治活动的积极性;
(2)要考虑本村村民的生产状况,居住状况,民族状况,村民互相联系的密切程度等具体情况,有利于村民的生产和生活;
(3)要考虑便于召开村民小组会议,组织小组各项活动。
20、村民小组长的条件有哪些?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可以按照村民居住状况分设若干村民小组,小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村民小组长的条件应当是:
(1)年满18周岁以上的本组村民;
(2)在本组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威望;
(3)廉洁自律、秉公办事;
(4)有一定的组织领导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5)能带头勤劳致富;
(6)热心为本组村民服务。[page]
21、村民小组长的职责有哪些?
一般来说,村民小组长具有经济管理、生产指挥和协调、劳动调配等权力,其主要职责有:
(1)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和法令;
(2)在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贯彻执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委员会的决定、决议,完成村民委员会布置的工作任务,办好本组的事务,及时反映本组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3)负责召开小组各种会议和组织全组村民的各项活动,并及时向村民委员会汇报;
(4)组织本村村民积极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5)对村级财务、政务和公益事业等工作进行监督;
(6)提出相应的建议;
(7)参加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积极参政议政。
22、如何选举村民小组长?
村民小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村民委员会组成后,应当在十日内组织选民选举产生村民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的任期与村民委员会任期相同,可以连选连任。推选出村民小组长后,村民委员会应张榜公布,并登记造册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二、村民选举委员会
23、什么是村民选举委员会?
村民选举委员会是直接、具体领导和主持本村换届选举工作的机构,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推选产生。成员应有村民小组长的代表和村民代表以及村中有威望的老干部、老党员的代表。村民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名单应报乡镇备案,并接受乡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领导小组指导。村民选举委员会是一个临时机构,当新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产生后,这个机构就自行解散。
24、如何做好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推选工作?
要做好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推选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应尽可能的把熟悉本村情况,在村民中有较高威望,有较强工作能力,并且乐于为村民服务的人推选出来。这是因为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将直接影响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效果,影响村民委员会领导班子的产生。
二是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构成要合理。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中应该既有村级党组织和其他有关组织的代表,也应该有村民小组长的代表和村民代表,最好还应该有村中有威望的老干部、老党员的代表。在推选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时,可以预先讲明成员比例构成,以便供村民推选时参考。村民选举委员会的负责人一般由村党组织或在村中享有较高威望的老干部、老党员担任。
三是村民委员会成员正式候选人不能担任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凡被推选为村民委员会正式候选人的,应当辞去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职务,并及时增补他人。
四是村民选举委员会的成员名单要及时张榜公布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接受县乡选举工作机构的指导。村民选举委员会要秉公执法,向全体村民负责。选举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搞好总结和档案的整理工作,向乡镇政府报送。
25、村民选举委员会产生方式有哪两种?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产生有两种方式:
一是由村民会议推选产生。
二是由各村民小组推选产生。
除此之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委派或指定村民选举委员会的成员。这是由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和村民自治的要求所决定的。较大的村,一般在各村民小组中组织推选,然后把票数集中,票数高者当选。较小的村,可以直接召开村民会议,当场推选确定村民选举委员会的成员。
26、村民选举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哪些?
村民选举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制定选举工作方案,组织村民学习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
(2)确定和培训选举工作人员;
(3)负责选民登记,公布选民名单;
(4)组织选民预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候选人,确定并公布正式候选人名单;
(5)确定选举方式和投票方法;
(6)确定、公布选举日期和地点,召开并主持选举大会;
(7)解答选民提出的有关选举方面的问题;
(8)组织投票,确定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公布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名单,并报乡级人民政府备案;
(9)总结选举工作经验,整理、建立选举工作档案;
(10)承办选举工作中的其他事项。
村民选举委员会在乡镇换届选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村民选举委员会组成后,其成员名单应及时向全体村民公告。
35、村民对公布的选民名单有异议如何解决?
省《选举办法》第十条规定:村民对公布的选民名单有异议的,可以向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出,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在三日内进行调查、核实,并依法做出解释或者纠正。村民对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向乡镇换届选举领导小组提出,乡镇换届选举领导小组应在选举日前做出裁决。村民对乡镇换届选举领导小组的裁决仍不服的,由区县一级的换届选举领导小组做出裁决。选民名单准确与否,是一个涉及到每一个选民能否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严肃的法律和政治问题,为此,村民选举委员会应认真对待,并指派一名成员负责此项工作。选民名单和选民数,以村民选举委员会调整后的为准。[page]
36、选民证如何印制、发放?
选民证的印制一般由区县或乡镇统一制式,选民证上一般标题要印制“××村第×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选民证”;内容包括选民的姓名、性别、年龄,投票的时间、地点、注意事项和发证日期。落款为“××村村民选举委员会(盖章)”。村民选举委员会没有印章的,可用村民委员会印章代替。
发放选民证可以由村民选举委员会或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将选民证发到选民手中,并办理选民证领取手续。选举时选民凭选民证领取选票。
三、村民委员会选举
37、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有谁组织实施?选举时间如何确定?
省《选举办法》第五条规定: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同级民政部门负责日常工作。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时间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规定。
38、预选程序有哪些?
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预选程序为:
(1)清点人数,宣布开会;(2)宣读预选方案;(3)推选监票人、计票人等工作人员;(4)讲解选票;(5)、填写选票、投票;(6)报告数、销毁剩余选票;(7)清点、检验选票,公布选票数;(8)公开唱票、计票;(9)当场公布候选人名单。
42、候选人不愿当候选人如何解决?
如被选出的候选人本人不愿成为正式候选人,应当尊重本人意愿,由本人写出书面声明,并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向选民说明情况,将其从候选人名单中撤出,按预选提名候选人得票多少的顺序进行递补,并张榜公布。[page]
43、候选人产生后如何张榜公布?
候选人产生后,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按候选人姓名笔划顺序张榜公布,同时公布选举地点和选举时间,并在五日内举行选举。对选民依法选出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调整或者变更。
44、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会场纪律主要有哪些?
(1)与会选民要服从选举大会工作人员的统一指挥,在指定地点就坐;
(2)应注意维护好会场秩序,做到不随意走动,不随便说话,不提前退场;
(3)要认真划票、投票,珍惜自己的选举权;领取选票时,要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严格按顺序、凭选民证或委托投票证领取;填写选票时,要按每次一人的原则依次进入秘密写票处划票;投票时,选民要将自己的选票亲自投入票箱;
(4)接受委托投票和代写选票的人要严格遵照选举人的意愿划票;
(5)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追查选民投票情况,不得改变选举结果,不得以威胁、贿赂、拉帮结派、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干扰选举;
(6)村民对选举程序或者选举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对其处理决定不服的,还可以向上一级民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
(7)严在选举中使用暴力、威胁、欺骗等非法手段扰乱会场秩序。凡有违犯此规定并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人身安全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处罚条例》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53、怎样划票、投票?
划票。选民领到选票后应按顺序进入秘密写票处划票。期间,不允许其他任何第二人进入秘密写票处,以免影响或干扰选民独立划票。选民应按照个人意愿独立填写选票,选民对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本村的其他选民,也可以弃权。委托投票也要按此规定划票投票。任何人都不得强行要求为选民代写选票,更不得强迫、授意选民按自己的意图划票。
投票:选民按照规定写好选票后,应按顺序逐个直接投票。顺序排列可以先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再唱票人、计票人、监票人员和其他大会工作人员,后选民。每个选民写好的选票在投入票箱之前,应由选民本人保管,待到个人投票时亲自投入票箱。每个选民只能投入自己的一票,接受委托代投的选民要凭委托投票证领票和投票。任何人不得采取收票的办法集中选票或者几个人的选票集中一个人代行投票。唱票人、计票人监督投票。
54、怎样销毁剩余选票?
正式选举的选票一般按登记的选民总数略多一点准备,正式投票选举时可能会有一部分选民因故不能参加,使选票产生剩余。为严格选举规程,避免舞弊现象发生,投票结束后,监票人员应当众公布印制选票总数、已发出选票数和剩余选票数,并将剩余选票向村民展示后当众销毁。
55、如何集中票箱和开箱验票?
选民投票结束后,中心投票会场投票箱和流动投票箱都要及时集中到中心投票会场,检验后当众开箱。每个票箱从检查密封到开箱验票整个过程都必须有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带领计票、监票人等三名以上工作人员在选民的监督下公开进行,以保证投票工作的公正、公平。
开箱验票应逐个票箱进行,按每个票箱接收投票的范围认真核对所接受投票的选民数与开箱点验的票数是否相符。逐个票箱开箱点验无误后,计算出总投票数。某一票箱所投的票数多于投票选民数,该票箱的选票无效,等于或少于投票选民数的有效。清点选票时要注意,按照省《选举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投票人数等于或少于选民总数一半的,本次选举无效;投票人数超过选民总数一半的,选举有效。工作人员开箱点票、检查验证后,再经村民选举委员会确认,然后由大会主持人当场向选民宣布发出选票数和收回选票数,宣布本次选举是否有效。
56、怎样确认有效选票、废票和弃权票?怎样唱票、计票和公布计票结果?
省《选举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每一选票所选人数,等于或者少于应选人数的为有效票,多于应选人数的为废票。选票全部无法辨认的,经监票人认定,作废票处理。废票计入选票总数”。
选民领取选票后未投入票箱或投入空白选票的,为弃权票。
选票全部无法辨认的,经村民选举委员会认定,作废票处理;部分可以辨认的,可辨认的部分有效,无法辨认的部分无效。
废票、弃权票和部分有效的选票计入选票总数。
唱票、计票和公布计票结果分两步:
一是投票结束后,监票人、计票人应当在选举大会会场,当众启封打开所有票箱,并当众进行唱票和计票。
二是统计选票的结果出来后,监票人、计票人应当在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在场的情况下,当场公布各个候选人和另选其他选民的得票数,并根据已经确定的选举形式和程序,公布选举结果。这里的“得票数”包括两部分内容:(1)参加选举的选民人数、发出选票数和收回选票数,这三个数字完全相符的,或者投票人数与发出选票数完全一致,而收回票数少于或者等于发出选票数的,应当公布为选举有效。收回的选票数多于发出选票数的,选举无效。(2)在收回的选票数中,有效选票多少张,无效选票多少张(包括废票数),弃权票多少张;每位候选人获得的赞成票多少张,另选他人的赞成票多少张等,都要详细统计。三是计票结果公布后,由全体监票人进行笔录、签字,对选举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认定。
57、如何确定当选?
选举村民委员会,选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计票以发出选票为基数。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的过半数选票且在规定职数内的始得当选;获得过半数选票的人数多于应选人数时,以得票多的当选。得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得主任票或者主任票加副主任票多者当选,也可就得票相等的候选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得主任票多者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得主任票加副主任票多者当选为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其他为委员。如果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中有两人以上得主任票数相同时,得赞成票总数多者当选为主任。当选人数达到三人,但是仍不足应选人数时,不足的名额可以暂缺。当选人数不足三人,不能组成村民委员会时,应当按得票多少的顺序补至三人,组成临时村民委员会,暂时履行村民委员会职责。[page]
四、另行选举、重新选举、辞职、罢免、终止职务及补选
61、什么是临时村民委员会?
省《选举办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当选人数不足三人,不能组成村民委员会时,应当按得票多少的顺序补至三人,暂时履行村民委员会职责”。暂时履行村民委员会职责的组织即为“临时村民委员会”。临时村民委员会分为无一人正式当选、一人正式当选和二人正式当选三种形式。临时村民委员会可暂时负责村民委员会工作,但不是正式法律意义上的村民委员会。临时村民委员会应当在六个月内举行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由原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原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资格有效。
62、什么是另行选举?另行选举的时间有何规定?
另行选举是指村民委员会正式选举时,程序合法但没有当选人或者当选人数不足应选职数时,为选出村民委员会或者选出不足名额而进行的再次选举。
省《选举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临时村民委员会应当在六个月内另行选举。通过二次另行选举,正式当选人数仍不足三人的,村情复杂,选举会议较难组织,村民又不再提出另行选举要求的,临时村民委员会可主持工作到本届届满。
63、另行选举如何进行选民登记?
如果是选举大会后马上组织另行选举,则不必再次进行选民登记;如果另行选举是在较长时间之后组织(超过五天)的,另行选举前则应进行选民登记。选民登记应在上次正式投票选举时所登记的选民名单的基础上,按照“四增”、“四减”的原则,据实增减选民数。确定的选民名单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在另行选举日前张榜公布。
70、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应具备什么理由?
省《选举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受村民监督。村民对违法乱纪或者严重失职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检举或者提出罢免意见。”村民委员会成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村民可以对其提出罢免要求。
(1)村民委员会成员触犯法律尚未构成犯罪或虽构成犯罪但免于刑事处罚,如被劳动教养、拘役和拘留等;
(2)村民委员会成员严重违反党和国家政策以及在工作中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严重失职。如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计划外生育或超生的;搞宗族主义,拉帮结派的;工作不积极,连续三个月以上无故不参加村民委员会工作的;严重失职,给国家、集体和他人造成重大损失的;索贿行贿,生活腐化堕落的;违反国家方针政策,屡教不改,村民反映强烈的;
(3)村民委员会成员不称职或村民委员会成员难以胜任本职工作的等。[page]
71、村民怎样提出罢免要求?
省《选举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有五分之一以上的选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选民联名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应形成书面的《罢免要求书》,向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同时提出。《罢免要求书》应写明被罢免人的姓名、罢免职务和理由。联名选民应推选三至五名联名代表,负责将联名选民名单和《罢免要求书》送交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联名选民必须是本人签名(本人确实不会书写由他人代写的必须是本人自愿要求)并按有本人手印,罢免理由必须真实、准确、充分(如不能以本届任期以外的事由提出罢免本届村民委员会成员等)。选民提出罢免要求一般应在新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上任六个月后。村民委员会成员利用法律手段处理原有村集体债务纠纷等已进入法律程序的,期间一般不受理选民提出的罢免要求。法院调解结案或者裁定判决后的可以受理。
72、怎样调查核实和反馈罢免理由?
村民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接到《罢免要求书》后,应迅速组织罢免工作组,在二十日内对罢免要求的内容和联名选民情况逐项进行调查核实。调查核实期间允许联名选民自愿声明退出,允许其他选民自愿声明加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主任或者要求罢免全体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的罢免工作组负责调查核实;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主任以外的成员的,由村民委员会组织的罢免工作组负责调查核实,乡镇人民政府予以指导。联名选民达到法定人数、罢免理由充分的,由罢免工作组向联名代表反馈意见,进入罢免表决程序,并将核实后的联名选民名单、联名代表人、《罢免要求书》和调查核实情况一并张榜公布;联名选民未达到法定人数、或者罢免理由不充分的,向联名代表说明情况并张榜公布,罢免工作相应终止。
87、领取选票易出问题怎么办?
组织预选和正式选举,领取选票是一重要环节。为防止领取选票时出现问题,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是编印好选民花名册。事先将全体选民名单印制成册,以备时使用。
二是点名、验证。工作人员按照选民花名册,逐一点名,并验证选民的选民证。
三是选民按手印后。对已验过选民证的选民,须在自己的名字上按手印,然后由工作人员发给选票;四是选民领取选票后直接进入秘密写票间填写并投票。
88、填写选票易出问题怎么办?
填写选票是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重要环节。为避免填写选举时出现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投票前认真讲解。在选举大会投票前,由工作人员将放大的选票票样挂到会场醒目位置,逐项向选民进行讲解。
二是专人讲解。投票开始后,专门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在放大的选票票样前,负责向迟到和有疑问的选民进行讲解。
三是填写前讲解。在处设置票样,由工作人员对部分仍不清楚的选民再次进行讲解。[page]
89、村子大、选民多怎么办?
一是精心组织。由乡镇主要领导带队,抽调精通换届选举业务的乡镇干部,协助村民选举委员会组织选举大会。在选举前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应急处理预案。
二是统筹安排。可视情设立分会场,分别投票、唱票、计票,最后汇总。每个分会场都有乡镇干部帮助开展工作。
三是设立政策咨询点,由业务骨干专门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掌握选举动态。
90、个别选民无理取闹怎么办?
一是坚持说服教育。对个别无理取闹的选民,工作人员尤其是乡镇干部,应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避免与选民发生直接冲突。除政策咨询外,不与选民讨论与选举无关的问题。
二是设立应急处理小组。由富有经验的乡镇干部在选举村待命,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确保选举顺利进行。
三是请公安部门派出适当警力帮助维持会场秩序,对无理取闹者根据其情节轻重依法处理。
91、经另行选举后村民委员会成员职数仍不全的怎么办?
经另行选举后,当选人数仍不足三人、不能组成村民委员会的,应按另行选举时得票多少的顺序补至三人,组成临时村民委员会,代行村民委员会职责,本届内不再组织另行选举。
92、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当场提出不任职怎么办?
如果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当场提出不愿任职,应查明原因,认真做好此人的工作。若此人确实不愿任职,应由本人写出书面材料,经村民选举委员会认定,向村民公告。由此导致当选人数达不到三人的,按照补选的规定进行补选;如果不愿任职的是新当选的村民委员会主任,则由其他当选委员中得主任票多者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若当选人数达到三人但不足应选职数的,其他职数可以暂缺。
93、上届村民委员会不交接工作、印章等怎么办?
乡镇政府、区县民政部门要监督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后的工作、财务、印章等移交工作。《淄博市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细则》第七条规定:村“两委”任期届满依法进行换届选举后,上一届村“两委”应当自新一届村“两委”(含经另行选举后仍不能组成村民委员会的临时村民委员会)产生之日起七日内向新一届村“两委”移交印章、办公场所、办公用具、集体财务账目、固定资产、工作档案、债权债务及其他遗留问题等。新老村“两委”工作交接由乡镇党委、政府主持,一般由村“两委”新老成员、新老村会计等参加;交接应形成书面材料,一式四至六份,新老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各一份,报乡镇一份,存档一份。对拒绝移交或无故拖延移交的村“两委”,乡镇党委和政府给予批评教育,督促其加以改正。上一届村民委员会逾期拒不交接工作的,新一届村民委员会可以向区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区县人民法院依法处理。移交过程中发现有重大问题的,村干部和村民可以向乡镇党委、政府或者纪检监察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有关机关反映,受理单位应及时依法处理。上一届村民委员会在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产生之日起7天内未向新一届村民委员会移交印章的,由乡镇政府负责追缴,并追究责任。[page]
94、落选干部有抵触情绪怎么办?
一是以情动人。换届选举前召开乡镇村“两委”干部大会,讲清换届选举的必要性和法定性,对原任干部的工作给予正确评价,征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以理服人。换届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选民尤其是候选人,不偏袒任何一方、任何一人,做到一视同仁,让落选干部心服口服。
三是以行感人。换届选举后,由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或包村乡镇干部对落选村干部逐一慰问,对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用实际行动感化他们。
95、竞争落选方故意闹事怎么办?
一是耐心说服教育。乡镇干部应主动配合党支部、村民选举委员会对落选人员进行耐心疏导,热心解劝,讲明危害,平息事态。
二是高度克制。要求乡镇干部应心平气和地为落选人员讲解选举程序,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始终保持高度克制,避免发生正面冲突。
三是个别调度。乡镇领导可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主动靠上做工作,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指出其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如果造成不良后果,要承担相应责任。教育他们以大局为重,从群众利益出发,支持新任村民委员会工作。
四是主动沟通。动员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尤其是主任,主动到落选者家中,交流思想,求同存异,消除隔阂,取得共识。
96、新任村民委员会干部与乡镇党委、政府“对着干”怎么办?
一是开展任前谈话。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对新任村民委员会成员尤其是村主任进行任前谈话,帮助他们找准位置,明确职责。
二是进行上岗培训。邀请组织、民政、信访、农业等部门领导对新任村民委员会成员进行专业培训,教育他们依法开展工作。
三是实施重点帮助。对个别动机不纯、工作不力,有意与乡镇党委、政府顶牛的新任村民委员会干部,乡镇党委、政府应制定专门的教育计划,安排专人重点实施帮助教育。[page]
97、如何正确处理村民委员会与党支部的关系?
首先,村民委员会要树立党的政策观念和依法治村观念,一切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办事,从根本上体现党的领导。
其次,村民委员会应自觉接受党支部的领导,及时向党支部报告工作,征求意见。特别是对重大问题、重要环节、重要人事变动,要向党支部请示汇报,由村“两委”共同研究,形成共识。
其三,按照职责分工,支持党支部工作,始终把村民自治工作置在党的领导之下,以此加强和改善村民自治工作。
98、被罢免人员、辞职人员、职务终止人员不交接印章等怎么办?
省《实施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上一届村民委员会应在新一届村民委员产生之日起7日内向新一届村民委员会移交印章”。对被依法罢免、辞职、职务终止拒不移交村民委员会印章的,由乡镇政府负责追缴或声明作废,重新刻制;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依法处理。
99、村民委员会印章丢失怎么办?
村民委员会印章丢失,应及时向乡镇政府报告并申请补发,应予补发的由乡镇政府登记并办理补发。乡镇政府应以适当方式公布新印章启用和旧印章作废。使用已作废村民委员会印章的,按私刻公章行为处理。
100、村民委员会干部怎样取信于村民?
村民的拥护是村民委员会工作的基础。村民委员会干部要取信于村民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发展经济,提高村民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水平。村民委员会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发展本村经济。给村民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经济越发达,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越快,村民委员会的威望也就越高。
(2)爱惜民力,体恤村民艰辛疾苦。作为村民委员会,必须坚持对国家负责与对村民负责的一致性。对乡镇政府布置的任务,应当积极完成;对村民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向上反映,使民情上达,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尤其要防止不顾本地实际可能,盲目争锦标、夺头功,损害群众利益。更不可为了追求形式,坑害群众。
(3)维护法制,保障群众基本权利。对于法律规定的农民应当享有的各种民主权利,村民委员会都必须坚决维护。例如,组织开展的乡镇人大代表和政府成员的选举,村民代表和村民委员会成员的选举等,都必须严格依法进行,真正体现选举人的意志。
(4)摆正位置、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落实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维护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有着其他社会元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中央提出的促进“乡风文明,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其实质就是要构建以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特征的新农村,不断塑造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民。这对于进一步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在继承十六大有关发展文化事业的许多重要思想、重要论断、重要提法的同时,十七大坚持与时俱进,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令人振奋。“文化软实力”这一新名词出现在十七大报告中,引起人们特别关注。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十七大报告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重要论述,以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对文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
十七大报告重点提出并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意义。文化软实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的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把亿万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有利于在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吸引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2.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
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3.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4.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二、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基层文化发展
基层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要以社区和乡镇为重点,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建设,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充分认识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支持基层文化建设
基层文化工作是整个文化工作的基础,担负着直接开展文化工作与创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基层文化工作对于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有着直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基层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这是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
1.财政文化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多年来,教育和科学经费投人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文化经费投入增长速度则保持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文化事业费支出重点用于保证基层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费需要。
2.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扶持困难地区基层文化事业发展。在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数额时,文化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年来,中央财政总支出中一半以上用于补助地方,其中一部分可由地方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中央财政还设立了地方文化设施维修和设备购置专项经费及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专项经费。省级和地市级财政也都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对基层文化事业给予了相应扶持。
3.制定文化经济政策,鼓励和引导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对宣传文化单位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建立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实行电影5项优惠政策、鼓励对文化事业的捐赠等政策措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文化筹资机制和多渠道投入体制初步形成。
(二)认真履行财政职能,继续支持和促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
1.进一步加大基层文化经费投人。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要求,确保文化事业经费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地方文化事业费支出也要有相应增长。要切实加强群艺馆、图书馆、文化馆%26lt;站)等基层文化事业单位建设,保证公共图书馆有一定数量的购书经费,群艺馆、文化馆(站)有一定的业务经费。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要将部分国债资金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并带动其他资金配套投入。
2.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导向性和示范性作用,带动基层文化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在分配中央财政对地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补助资金时,应对中西部困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给予倾斜,保证专款专用。从2002年起,中央财政将“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专项补助经费和地方文化设施维修购置专项补助经费由500万元和600万元分别增加到1600万元和1400万元。此外,还专项安排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经费4000万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经费2000万元,用于支持优秀剧节目创作和文化信息网络建设。对文化部提出的“送书下乡工程,“流动文化服务车购置”、“开展老年教育”、“加强城市街道、社区文化站建设”、“加强文化系统干部教育培训”等项目,拟安排一定资金给予重点支持。
3.促进体制改革,转变投入方式,严格资金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和促进文化体制改革,配合有关部门抓紧解决基层文化单位机构重复设置、布局不合理、规模效益不高、损失浪费等问题。同时,要适时调整投入方式和投入结构,制定切实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4.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支持基层文化发展。各级财政部门应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引导资金投向,调整文化布局,支持基层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使用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要鼓励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进行公益性捐赠,进一步拓宽基层文化单位的筹资渠道。
三、做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建设部作为主管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职能部门,应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根据行业特点,发挥行业优势,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要认真做好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划
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搞好文化设施建设,必须做好文化设施的建设规划。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文化部门的配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一定要考虑文化设施的合理布局与配置。对近期计划建设的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要作为重点,列入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都必须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的文化设施。总之,要用规划这个龙头,确保文化设施建设的落实和布局,从根本上解决文化设施不足甚至被挤占的现象。
(二)要严格文化设施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
文化设施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设施建设用地除具有城市土地的一般属性外,更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因此,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必须优先安排。在文化设施用地的具体管理上,一要选择合适的区位布置文化设施用地;二是各地城乡规划行政部门要加强文化设施用地监督管理。对于现有的基层文化设施用地,不得随意改变使用性质,以作他用。对城乡建设确需征用文化设施用地的,必须做到先建后拆,或建拆同时进行,重建的文化设施规模原则匕不低于原有的规模。
(三)要认真做好文化设施的设计工作
文化建筑是城市主要的公共建筑,基层文化设施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对于文化设施的建筑设计要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文化品位,而且要体现地方特色;不仅要考虑到历史和文化传统,而且要体现时代特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和关注文化设施的建筑设计工作,使城市的文化设施建设与城市的整体风格相一致,使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更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建筑要成为精品,要成为城市空间和人民群众生活的亮点。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文化设施建设的规范,建立健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法规。通过加强立法,进一步加大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由于文化设施等公共建筑的使用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务必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确保使用的安全。
(四)要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加强领导
基层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认真做好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和工程质量工作,是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搞好基层文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始终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职责分工,明确任务,加强领导,负起责任,以卓有成效的工作霉积极推进基层文化建设。
第四篇:村官考试农村知识考点
村官考试农村知识考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一、基本常识
1、村民委员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村民委员会设立的原则是什么?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八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立”。其基本原则是:(1)规模要适中。村民委员会一般设在自然村,也可几个自然村联合设立村民委员会;大的自然村可以设立几个村民委员会。
(2)要考虑自然地理状况。要考虑各自然村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考虑交通、风俗等多种因素。
(3)要照顾民族分布。在多民族杂居地设立村民委员会,一定要考虑民族关系。在某一民族相对聚集地,即使面积较小,人口较少,也应单独设立,以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富裕。(4)要有利于村民行使民主权利。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实质就是要便于村民行使民主权利,让村民充分享受民主。
(5)要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设立村民委员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使村民直接管理本村事务,以充分体现村民当家作主的精神。
3、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程序有哪些?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八条规定:“村民委员会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在审批程序中需要分以下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乡镇人民政府有权也有责任根据村民委员会设置原则,结合本乡镇实际情况,提出村民委员会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等方案,不能由其他组织和个人提出。
第二步,村民会议讨论通过。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的方案,须交村民会议讨论通过,让村民充分发表意见。第三步,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4、村民委员会一般应设立哪些下属组织?其主要职责是什么? 根据我国《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村民委员会设立后,还要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工作委员会。人口少的村民委员会可以不设下属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工作。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群众性调解组织,它的任务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调解一般民事纠纷和轻微刑事案件。
治安保卫委员会是群众性治安保卫组织,它的任务是协助维护社会治安,保证本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公共卫生委员会是群众性卫生组织,主要任务是向村民进行爱国卫生常识的宣传教育,协助搞好本地区的环境卫生等。有的还设有其他委员会,如计划生育委员会、生产服务委员会等。设立什么委员会,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为了减轻群众负担,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委员会的成员。
5、村民委员会与乡镇人民政府是什么关系?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可见,乡镇人民政府与村民委员会是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关系,同时,村民委员会也应依法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6、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是怎样的?
村党支部与村委员会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是党章中明确规定的。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党支部,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自治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的自治。这一点必须明确,不能含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开展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7、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意义是什么? 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意义:(1)村民委员会选举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证。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三年一届,保持了村民委员会的生机和活力,加强了村民委员会领导班子建设,为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乡镇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广大农村阵地,而农民群众在农村社会政治生活中,享有社会主义民主直接选举的权利。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乡镇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
(3)村民委员会选举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村民对村中的干部谁称职谁不称职,谁为群众着想,谁为自家打算,心中都有一杆秤。村民委员会干部三年一选,村民群众选谁不选谁,投谁一票,都会在心中掂量,用秤称一称。村民群众自己选出的干部体现了村民群众的意愿,村干部也有群众基础,受群众拥护。
(4)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密切干群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有效途径。村民委员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对村民来说,村民委员会干部村民选,村民当然要拥护和支持自己选的干部,也就能够积极完成村民委员会布置的任务;对干部来说,村民选的干部自然有群众基础,工作起来就顺利得多,村内的难点、热点问题就能得到较好地解决。干群关系融洽了,社会矛盾缓解了,社会秩序好转了,农村就会出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8、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成员为什么要经过村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省《选举办法》规定,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是亿万农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使农民群众除了正常行使直接选举县、乡人大代表的民主权利之外,又获得了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干部的权利,成为社会主义民主在乡镇的重大发展和主要内容。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是村民自治的必然要求。自治权,首先必须有选举权。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如果不是村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的,就不会有牢固的群众基础,就不会切实向村民负责,村民自治就难以实现。
9、村民委员会选举应坚持什么原则? 村民委员会选举应坚持的原则是:(1)直接选举的原则;(2)普遍选举的原则;(3)无记名投票选举的原则;(4)差额选举的原则;(5)秘密划票选举的原则;(6)公正、平等竞争选举的原则。
19、划分村民小组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个村民委员会设立多少个村民小组,法律没有统一规定,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定。村民小组的划分一般掌握以下几个原则:(1)要充分发扬民主,征求群众的意见,尊重村民的意愿,有利于调动村民开展群众自治活动的积极性;
(2)要考虑本村村民的生产状况,居住状况,民族状况,村民互相联系的密切程度等具体情况,有利于村民的生产和生活;(3)要考虑便于召开村民小组会议,组织小组各项活动。20、村民小组长的条件有哪些?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可以按照村民居住状况分设若干村民小组,小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村民小组长的条件应当是:
(1)年满18周岁以上的本组村民;(2)在本组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威望;(3)廉洁自律、秉公办事;
(4)有一定的组织领导和处理问题的能力;(5)能带头勤劳致富;(6)热心为本组村民服务。
21、村民小组长的职责有哪些? 一般来说,村民小组长具有经济管理、生产指挥和协调、劳动调配等权力,其主要职责有:
(1)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和法令;(2)在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贯彻执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委员会的决定、决议,完成村民委员会布置的工作任务,办好本组的事务,及时反映本组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3)负责召开小组各种会议和组织全组村民的各项活动,并及时向村民委员会汇报;
(4)组织本村村民积极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5)对村级财务、政务和公益事业等工作进行监督;(6)提出相应的建议;
(7)参加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积极参政议政。
22、如何选举村民小组长? 村民小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村民委员会组成后,应当在十日内组织选民选举产生村民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的任期与村民委员会任期相同,可以连选连任。推选出村民小组长后,村民委员会应张榜公布,并登记造册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二、村民选举委员会
23、什么是村民选举委员会? 村民选举委员会是直接、具体领导和主持本村换届选举工作的机构,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推选产生。成员应有村民小组长的代表和村民代表以及村中有威望的老干部、老党员的代表。村民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名单应报乡镇备案,并接受乡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领导小组指导。村民选举委员会是一个临时机构,当新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产生后,这个机构就自行解散。
24、如何做好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推选工作? 要做好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推选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应尽可能的把熟悉本村情况,在村民中有较高威望,有较强工作能力,并且乐于为村民服务的人推选出来。这是因为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将直接影响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效果,影响村民委员会领导班子的产生。二是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构成要合理。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中应该既有村级党组织和其他有关组织的代表,也应该有村民小组长的代表和村民代表,最好还应该有村中有威望的老干部、老党员的代表。在推选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时,可以预先讲明成员比例构成,以便供村民推选时参考。村民选举委员会的负责人一般由村党组织或在村中享有较高威望的老干部、老党员担任。
三是村民委员会成员正式候选人不能担任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凡被推选为村民委员会正式候选人的,应当辞去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职务,并及时增补他人。
四是村民选举委员会的成员名单要及时张榜公布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接受县乡选举工作机构的指导。村民选举委员会要秉公执法,向全体村民负责。选举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搞好总结和档案的整理工作,向乡镇政府报送。
25、村民选举委员会产生方式有哪两种?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产生有两种方式: 一是由村民会议推选产生。二是由各村民小组推选产生。
除此之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委派或指定村民选举委员会的成员。这是由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和村民自治的要求所决定的。较大的村,一般在各村民小组中组织推选,然后把票数集中,票数高者当选。较小的村,可以直接召开村民会议,当场推选确定村民选举委员会的成员。
26、村民选举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哪些? 村民选举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制定选举工作方案,组织村民学习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2)确定和培训选举工作人员;(3)负责选民登记,公布选民名单;
(4)组织选民预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候选人,确定并公布正式候选人名单;
(5)确定选举方式和投票方法;
(6)确定、公布选举日期和地点,召开并主持选举大会;(7)解答选民提出的有关选举方面的问题;
(8)组织投票,确定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公布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名单,并报乡级人民政府备案;
(9)总结选举工作经验,整理、建立选举工作档案;(10)承办选举工作中的其他事项。
村民选举委员会在乡镇换届选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村民选举委员会组成后,其成员名单应及时向全体村民公告。
35、村民对公布的选民名单有异议如何解决?
省《选举办法》第十条规定:村民对公布的选民名单有异议的,可以向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出,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在三日内进行调查、核实,并依法做出解释或者纠正。村民对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向乡镇换届选举领导小组提出,乡镇换届选举领导小组应在选举日前做出裁决。村民对乡镇换届选举领导小组的裁决仍不服的,由区县一级的换届选举领导小组做出裁决。选民名单准确与否,是一个涉及到每一个选民能否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严肃的法律和政治问题,为此,村民选举委员会应认真对待,并指派一名成员负责此项工作。选民名单和选民数,以村民选举委员会调整后的为准。
36、选民证如何印制、发放?
选民证的印制一般由区县或乡镇统一制式,选民证上一般标题要印制“××村第×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选民证”;内容包括选民的姓名、性别、年龄,投票的时间、地点、注意事项和发证日期。落款为“××村村民选举委员会(盖章)”。村民选举委员会没有印章的,可用村民委员会印章代替。
发放选民证可以由村民选举委员会或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将选民证发到选民手中,并办理选民证领取手续。选举时选民凭选民证领取选票。
三、村民委员会选举
37、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有谁组织实施?选举时间如何确定? 省《选举办法》第五条规定: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同级民政部门负责日常工作。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时间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规定。
38、预选程序有哪些?
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预选程序为:
(1)清点人数,宣布开会;(2)宣读预选方案;(3)推选监票人、计票人等工作人员;(4)讲解选票;(5)、填写选票、投票;(6)报告数、销毁剩余选票;(7)清点、检验选票,公布选票数;(8)公开唱票、计票;(9)当场公布候选人名单。
42、候选人不愿当候选人如何解决?
如被选出的候选人本人不愿成为正式候选人,应当尊重本人意愿,由本人写出书面声明,并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向选民说明情况,将其从候选人名单中撤出,按预选提名候选人得票多少的顺序进行递补,并张榜公布。
43、候选人产生后如何张榜公布?
候选人产生后,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按候选人姓名笔划顺序张榜公布,同时公布选举地点和选举时间,并在五日内举行选举。对选民依法选出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调整或者变更。
44、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会场纪律主要有哪些?
(1)与会选民要服从选举大会工作人员的统一指挥,在指定地点就坐;
(2)应注意维护好会场秩序,做到不随意走动,不随便说话,不提前退场;
(3)要认真划票、投票,珍惜自己的选举权;领取选票时,要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严格按顺序、凭选民证或委托投票证领取;填写选票时,要按每次一人的原则依次进入秘密写票处划票;投票时,选民要将自己的选票亲自投入票箱;
(4)接受委托投票和代写选票的人要严格遵照选举人的意愿划票;(5)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追查选民投票情况,不得改变选举结果,不得以威胁、贿赂、拉帮结派、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干扰选举;(6)村民对选举程序或者选举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对其处理决定不服的,还可以向上一级民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
(7)严在选举中使用暴力、威胁、欺骗等非法手段扰乱会场秩序。凡有违犯此规定并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人身安全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处罚条例》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53、怎样划票、投票?
划票。选民领到选票后应按顺序进入秘密写票处划票。期间,不允许其他任何第二人进入秘密写票处,以免影响或干扰选民独立划票。选民应按照个人意愿独立填写选票,选民对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本村的其他选民,也可以弃权。委托投票也要按此规定划票投票。任何人都不得强行要求为选民代写选票,更不得强迫、授意选民按自己的意图划票。
投票:选民按照规定写好选票后,应按顺序逐个直接投票。顺序排列可以先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再唱票人、计票人、监票人员和其他大会工作人员,后选民。每个选民写好的选票在投入票箱之前,应由选民本人保管,待到个人投票时亲自投入票箱。每个选民只能投入自己的一票,接受委托代投的选民要凭委托投票证领票和投票。任何人不得采取收票的办法集中选票或者几个人的选票集中一个人代行投票。唱票人、计票人监督投票。
54、怎样销毁剩余选票?
正式选举的选票一般按登记的选民总数略多一点准备,正式投票选举时可能会有一部分选民因故不能参加,使选票产生剩余。为严格选举规程,避免舞弊现象发生,投票结束后,监票人员应当众公布印制选票总数、已发出选票数和剩余选票数,并将剩余选票向村民展示后当众销毁。
55、如何集中票箱和开箱验票?
选民投票结束后,中心投票会场投票箱和流动投票箱都要及时集中到中心投票会场,检验后当众开箱。每个票箱从检查密封到开箱验票整个过程都必须有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带领计票、监票人等三名以上工作人员在选民的监督下公开进行,以保证投票工作的公正、公平。开箱验票应逐个票箱进行,按每个票箱接收投票的范围认真核对所接受投票的选民数与开箱点验的票数是否相符。逐个票箱开箱点验无误后,计算出总投票数。某一票箱所投的票数多于投票选民数,该票箱的选票无效,等于或少于投票选民数的有效。清点选票时要注意,按照省《选举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投票人数等于或少于选民总数一半的,本次选举无效;投票人数超过选民总数一半的,选举有效。工作人员开箱点票、检查验证后,再经村民选举委员会确认,然后由大会主持人当场向选民宣布发出选票数和收回选票数,宣布本次选举是否有效。
56、怎样确认有效选票、废票和弃权票?怎样唱票、计票和公布计票结果? 省《选举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每一选票所选人数,等于或者少于应选人数的为有效票,多于应选人数的为废票。选票全部无法辨认的,经监票人认定,作废票处理。废票计入选票总数”。选民领取选票后未投入票箱或投入空白选票的,为弃权票。选票全部无法辨认的,经村民选举委员会认定,作废票处理;部分可以辨认的,可辨认的部分有效,无法辨认的部分无效。废票、弃权票和部分有效的选票计入选票总数。唱票、计票和公布计票结果分两步:
一是投票结束后,监票人、计票人应当在选举大会会场,当众启封打开所有票箱,并当众进行唱票和计票。
二是统计选票的结果出来后,监票人、计票人应当在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在场的情况下,当场公布各个候选人和另选其他选民的得票数,并根据已经确定的选举形式和程序,公布选举结果。这里的“得票数”包括两部分内容:(1)参加选举的选民人数、发出选票数和收回选票数,这三个数字完全相符的,或者投票人数与发出选票数完全一致,而收回票数少于或者等于发出选票数的,应当公布为选举有效。收回的选票数多于发出选票数的,选举无效。(2)在收回的选票数中,有效选票多少张,无效选票多少张(包括废票数),弃权票多少张;每位候选人获得的赞成票多少张,另选他人的赞成票多少张等,都要详细统计。三是计票结果公布后,由全体监票人进行笔录、签字,对选举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认定。
57、如何确定当选? 选举村民委员会,选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计票以发出选票为基数。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的过半数选票且在规定职数内的始得当选;获得过半数选票的人数多于应选人数时,以得票多的当选。得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得主任票或者主任票加副主任票多者当选,也可就得票相等的候选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得主任票多者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得主任票加副主任票多者当选为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其他为委员。如果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中有两人以上得主任票数相同时,得赞成票总数多者当选为主任。当选人数达到三人,但是仍不足应选人数时,不足的名额可以暂缺。当选人数不足三人,不能组成村民委员会时,应当按得票多少的顺序补至三人,组成临时村民委员会,暂时履行村民委员会职责。
四、另行选举、重新选举、辞职、罢免、终止职务及补选 61、什么是临时村民委员会?
省《选举办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当选人数不足三人,不能组成村民委员会时,应当按得票多少的顺序补至三人,暂时履行村民委员会职责”。暂时履行村民委员会职责的组织即为“临时村民委员会”。临时村民委员会分为无一人正式当选、一人正式当选和二人正式当选三种形式。临时村民委员会可暂时负责村民委员会工作,但不是正式法律意义上的村民委员会。临时村民委员会应当在六个月内举行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由原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原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资格有效。62、什么是另行选举?另行选举的时间有何规定?
另行选举是指村民委员会正式选举时,程序合法但没有当选人或者当选人数不足应选职数时,为选出村民委员会或者选出不足名额而进行的再次选举。
省《选举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临时村民委员会应当在六个月内另行选举。通过二次另行选举,正式当选人数仍不足三人的,村情复杂,选举会议较难组织,村民又不再提出另行选举要求的,临时村民委员会可主持工作到本届届满。63、另行选举如何进行选民登记?
如果是选举大会后马上组织另行选举,则不必再次进行选民登记;如果另行选举是在较长时间之后组织(超过五天)的,另行选举前则应进行选民登记。选民登记应在上次正式投票选举时所登记的选民名单的基础上,按照“四增”、“四减”的原则,据实增减选民数。确定的选民名单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在另行选举日前张榜公布。70、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应具备什么理由?
省《选举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受村民监督。村民对违法乱纪或者严重失职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检举或者提出罢免意见。”村民委员会成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村民可以对其提出罢免要求。
(1)村民委员会成员触犯法律尚未构成犯罪或虽构成犯罪但免于刑事处罚,如被劳动教养、拘役和拘留等;
(2)村民委员会成员严重违反党和国家政策以及在工作中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严重失职。如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计划外生育或超生的;搞宗族主义,拉帮结派的;工作不积极,连续三个月以上无故不参加村民委员会工作的;严重失职,给国家、集体和他人造成重大损失的;索贿行贿,生活腐化堕落的;违反国家方针政策,屡教不改,村民反映强烈的;
(3)村民委员会成员不称职或村民委员会成员难以胜任本职工作的等。
71、村民怎样提出罢免要求?
省《选举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有五分之一以上的选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选民联名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应形成书面的《罢免要求书》,向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同时提出。《罢免要求书》应写明被罢免人的姓名、罢免职务和理由。联名选民应推选三至五名联名代表,负责将联名选民名单和《罢免要求书》送交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联名选民必须是本人签名(本人确实不会书写由他人代写的必须是本人自愿要求)并按有本人手印,罢免理由必须真实、准确、充分(如不能以本届任期以外的事由提出罢免本届村民委员会成员等)。选民提出罢免要求一般应在新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上任六个月后。村民委员会成员利用法律手段处理原有村集体债务纠纷等已进入法律程序的,期间一般不受理选民提出的罢免要求。法院调解结案或者裁定判决后的可以受理。72、怎样调查核实和反馈罢免理由?
村民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接到《罢免要求书》后,应迅速组织罢免工作组,在二十日内对罢免要求的内容和联名选民情况逐项进行调查核实。调查核实期间允许联名选民自愿声明退出,允许其他选民自愿声明加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主任或者要求罢免全体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的罢免工作组负责调查核实;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主任以外的成员的,由村民委员会组织的罢免工作组负责调查核实,乡镇人民政府予以指导。联名选民达到法定人数、罢免理由充分的,由罢免工作组向联名代表反馈意见,进入罢免表决程序,并将核实后的联名选民名单、联名代表人、《罢免要求书》和调查核实情况一并张榜公布;联名选民未达到法定人数、或者罢免理由不充分的,向联名代表说明情况并张榜公布,罢免工作相应终止。87、领取选票易出问题怎么办? 组织预选和正式选举,领取选票是一重要环节。为防止领取选票时出现问题,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是编印好选民花名册。事先将全体选民名单印制成册,以备时使用。二是点名、验证。工作人员按照选民花名册,逐一点名,并验证选民的选民证。
三是选民按手印后。对已验过选民证的选民,须在自己的名字上按手印,然后由工作人员发给选票;四是选民领取选票后直接进入秘密写票间填写并投票。
88、填写选票易出问题怎么办? 填写选票是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重要环节。为避免填写选举时出现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投票前认真讲解。在选举大会投票前,由工作人员将放大的选票票样挂到会场醒目位置,逐项向选民进行讲解。
二是专人讲解。投票开始后,专门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在放大的选票票样前,负责向迟到和有疑问的选民进行讲解。
三是填写前讲解。在处设置票样,由工作人员对部分仍不清楚的选民再次进行讲解。
89、村子大、选民多怎么办? 一是精心组织。由乡镇主要领导带队,抽调精通换届选举业务的乡镇干部,协助村民选举委员会组织选举大会。在选举前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应急处理预案。
二是统筹安排。可视情设立分会场,分别投票、唱票、计票,最后汇总。每个分会场都有乡镇干部帮助开展工作。
三是设立政策咨询点,由业务骨干专门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掌握选举动态。
90、个别选民无理取闹怎么办? 一是坚持说服教育。对个别无理取闹的选民,工作人员尤其是乡镇干部,应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避免与选民发生直接冲突。除政策咨询外,不与选民讨论与选举无关的问题。
二是设立应急处理小组。由富有经验的乡镇干部在选举村待命,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确保选举顺利进行。
三是请公安部门派出适当警力帮助维持会场秩序,对无理取闹者根据其情节轻重依法处理。91、经另行选举后村民委员会成员职数仍不全的怎么办?
经另行选举后,当选人数仍不足三人、不能组成村民委员会的,应按另行选举时得票多少的顺序补至三人,组成临时村民委员会,代行村民委员会职责,本届内不再组织另行选举。92、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当场提出不任职怎么办?
如果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当场提出不愿任职,应查明原因,认真做好此人的工作。若此人确实不愿任职,应由本人写出书面材料,经村民选举委员会认定,向村民公告。由此导致当选人数达不到三人的,按照补选的规定进行补选;如果不愿任职的是新当选的村民委员会主任,则由其他当选委员中得主任票多者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若当选人数达到三人但不足应选职数的,其他职数可以暂缺。93、上届村民委员会不交接工作、印章等怎么办?
乡镇政府、区县民政部门要监督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后的工作、财务、印章等移交工作。《淄博市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细则》第七条规定:村“两委”任期届满依法进行换届选举后,上一届村“两委”应当自新一届村“两委”(含经另行选举后仍不能组成村民委员会的临时村民委员会)产生之日起七日内向新一届村“两委”移交印章、办公场所、办公用具、集体财务账目、固定资产、工作档案、债权债务及其他遗留问题等。新老村“两委”工作交接由乡镇党委、政府主持,一般由村“两委”新老成员、新老村会计等参加;交接应形成书面材料,一式四至六份,新老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各一份,报乡镇一份,存档一份。对拒绝移交或无故拖延移交的村“两委”,乡镇党委和政府给予批评教育,督促其加以改正。上一届村民委员会逾期拒不交接工作的,新一届村民委员会可以向区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区县人民法院依法处理。移交过程中发现有重大问题的,村干部和村民可以向乡镇党委、政府或者纪检监察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有关机关反映,受理单位应及时依法处理。上一届村民委员会在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产生之日起7天内未向新一届村民委员会移交印章的,由乡镇政府负责追缴,并追究责任。94、落选干部有抵触情绪怎么办? 一是以情动人。换届选举前召开乡镇村“两委”干部大会,讲清换届选举的必要性和法定性,对原任干部的工作给予正确评价,征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以理服人。换届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选民尤其是候选人,不偏袒任何一方、任何一人,做到一视同仁,让落选干部心服口服。
三是以行感人。换届选举后,由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或包村乡镇干部对落选村干部逐一慰问,对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用实际行动感化他们。95、竞争落选方故意闹事怎么办? 一是耐心说服教育。乡镇干部应主动配合党支部、村民选举委员会对落选人员进行耐心疏导,热心解劝,讲明危害,平息事态。二是高度克制。要求乡镇干部应心平气和地为落选人员讲解选举程序,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始终保持高度克制,避免发生正面冲突。三是个别调度。乡镇领导可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主动靠上做工作,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指出其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如果造成不良后果,要承担相应责任。教育他们以大局为重,从群众利益出发,支持新任村民委员会工作。
四是主动沟通。动员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尤其是主任,主动到落选者家中,交流思想,求同存异,消除隔阂,取得共识。
96、新任村民委员会干部与乡镇党委、政府“对着干”怎么办? 一是开展任前谈话。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对新任村民委员会成员尤其是村主任进行任前谈话,帮助他们找准位置,明确职责。
二是进行上岗培训。邀请组织、民政、信访、农业等部门领导对新任村民委员会成员进行专业培训,教育他们依法开展工作。
三是实施重点帮助。对个别动机不纯、工作不力,有意与乡镇党委、政府顶牛的新任村民委员会干部,乡镇党委、政府应制定专门的教育计划,安排专人重点实施帮助教育。
97、如何正确处理村民委员会与党支部的关系? 首先,村民委员会要树立党的政策观念和依法治村观念,一切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办事,从根本上体现党的领导。
其次,村民委员会应自觉接受党支部的领导,及时向党支部报告工作,征求意见。特别是对重大问题、重要环节、重要人事变动,要向党支部请示汇报,由村“两委”共同研究,形成共识。
其三,按照职责分工,支持党支部工作,始终把村民自治工作置在党的领导之下,以此加强和改善村民自治工作。98、被罢免人员、辞职人员、职务终止人员不交接印章等怎么办? 省《实施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上一届村民委员会应在新一届村民委员产生之日起7日内向新一届村民委员会移交印章”。对被依法罢免、辞职、职务终止拒不移交村民委员会印章的,由乡镇政府负责追缴或声明作废,重新刻制;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依法处理。99、村民委员会印章丢失怎么办?
村民委员会印章丢失,应及时向乡镇政府报告并申请补发,应予补发的由乡镇政府登记并办理补发。乡镇政府应以适当方式公布新印章启用和旧印章作废。使用已作废村民委员会印章的,按私刻公章行为处理。
100、村民委员会干部怎样取信于村民? 村民的拥护是村民委员会工作的基础。村民委员会干部要取信于村民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发展经济,提高村民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水平。村民委员会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发展本村经济。给村民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经济越发达,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越快,村民委员会的威望也就越高。(2)爱惜民力,体恤村民艰辛疾苦。作为村民委员会,必须坚持对国家负责与对村民负责的一致性。对乡镇政府布置的任务,应当积极完成;对村民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向上反映,使民情上达,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尤其要防止不顾本地实际可能,盲目争锦标、夺头功,损害群众利益。更不可为了追求形式,坑害群众。(3)维护法制,保障群众基本权利。对于法律规定的农民应当享有的各种民主权利,村民委员会都必须坚决维护。例如,组织开展的乡镇人大代表和政府成员的选举,村民代表和村民委员会成员的选举等,都必须严格依法进行,真正体现选举人的意志。
(4)摆正位置、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落实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维护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第五篇:村官考试农村工作知识: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小编推荐]
1998年11月4日主席令第9号公布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第三条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第四条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第五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的财产权和其他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条村民委员会应当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村民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促进村和村之间的团结、互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第七条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村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和引导村民加强民族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第八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立。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
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当有适当的名额,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
村民委员会成员不脱离生产,根据情况,可以给予适当补贴。
第十条 村民委员会可以按照村民居住状况分设若干村民小组,小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第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
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第十二条 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二十日以前公布。
第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推选产生。
第十四条 选举村民委员会,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
选举村民委员会,有选举权的村民的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的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
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的方法,选举结果应当当场公布。选举时,设立秘密写票处。
具体选举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
第十五条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妨害村民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举报,有关机关应当负责调查并依法处理。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当选的,其当选无效。
第十六条 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罢免要求应当提出罢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
第十七条 村民会议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
召开村民会议,应当有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参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必要的时候,可以邀请驻在本村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群众组织派代表列席村民会议。
第十八条 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村民会议每年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并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
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第十九条 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一)乡统筹的收缴方法,村提留的收缴及使用;
(二)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补贴标准;
(三)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
(四)村办学校、村建道路等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
(五)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
(六)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
(七)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八)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条 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
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第二十一条 人数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可以推选产生村民代表,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代表开会,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五户至十五户推选一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
第二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
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公布下列事项,其中涉及财务的事项至少每六个月公布一次,接受村民的监督:
(一)本法第十九条规定的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
(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方案;
(三)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情况;
(四)水电费的收缴以及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
村民委员会应当保证公布内容的真实性,并接受村民的查询。
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的事项不真实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有关政府机关应当负责调查核实,责令公布;经查证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二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办事公道,廉洁奉公,热心为村民服务。
第二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决定问题,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村民委员会进行工作,应当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不同意见,坚持说服教育,不得强迫命令,不得打击报复。
第二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委员会的成员。人口少的村的村民委员会可以不设下属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工作。
第二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对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村民进行教育、帮助和监督。
第二十七条驻在农村的机关、团体、部队、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不属于村办的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人员可以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但是,他们都应当遵守有关村规民约。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讨论和处理同这些单位有关的问题,应当与他们协商解决。
第二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本法的实施,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
第二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三十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