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调查研究
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调查研究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1103050115)吴柏桦
调查目的:具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国,有着很多优良的传统节日。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的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农历意义上的春天的到来。现在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调查时间:2012春节期间调查地点:雷州市沈塘镇
调查对象:沈塘镇的市民(男女老少)、网络书籍
调查方式:通过自己家过年、市广场走访、询问、观察、通过网络书籍,实地考察进行查询。
1、扫尘
扫尘的习俗,由来已久。“帚”字已见于甲骨文。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可见,人们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扫帚扫除了。《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这说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秽、尘沫与传播疾病有关。周书《秘奥造宅经》中就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有人认为,早在尧舜时代,我国人民就有了“扫年”(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的习俗。它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吕览法》称:“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到唐代,“扫年”之风盛行。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民谚云:“二四扫房屋,二七、二八贴花花。”就是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到年终,均为“扫年”时间。“扫年”之风俗,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在我们本地沈塘市也是在“二四扫房屋”,就是室内屋外,房前房后,彻底进行打扫,洗刷一新,这些年不好的东西全部扫除掉,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2、贴春联
春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而春联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这是因为春节源于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春联便伴随着一年一度的春节应运而生,进入寻常百姓家,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在我的家乡,城乡百姓家家户户也要贴上新的春联其含义是以示辞旧迎新,期盼度过和家人团团团圆圆幸福美好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它也暗藏着每个家庭对新一年的期待!
3、年夜饭
在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一餐正餐,这也是家人在一起团圆的好时机,高高兴兴的谈笑风生,有说有笑,那可谓是幸福满家庭啊!
4、除夕夜守岁除夕夜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守岁来源很早,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我们《雷州府志》
记载有清嘉庆年雷州守岁的习俗:“元日夙兴,焚香,烧爆竹,设(清席),祀香火神及祖先,曰:(供岁饭)”。在大年三十晚上零时整放鞭炮和烟花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在我家乡,它意味着“辞旧岁,迎新春”。对于迎新春还有一种说法也叫做“守岁”。
放完鞭炮和烟花后,父母都会给儿女一个红包。这俗称“压岁钱”,说到压岁钱!压岁
钱的含义又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里出来,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
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大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常常在除夕整夜亮灯不睡,这也叫做“守祟 ”。
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这年三十晚上,为了防止
祟来侵扰,这对老夫妻不睡 觉,一直逗着孩子玩,他们用红纸包了几枚铜钱,包了拆,拆了包。但随着夜渐渐深了,小孩子受不了,先睡着了。这对老夫妻便
把包好的几枚铜钱放在他的枕边。老夫妻年岁大,也熬不住,一看都已是四更天
了,想来那祟该不会来伤害他们的孩子了吧!可他们刚一睡着,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妖就进了屋,就在他要用手摸孩子头的时候,突然孩子枕边发出一道金
光,祟尖叫着逃跑了。
很快,这件事就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红纸包上钱给
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 祟”与“岁”
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5、年初一
在我的家乡还有这样的一个习俗,年初一大早就起床去拜年!我家乡这个拜
年还有一点的特别,和别的地方可能不一样,我家乡这个拜年就是去拜本地的神,以祈祷得道神的保佑,从此大吉大利,大富大贵,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财源滚
滚!通
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我觉得春节不愧是一个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凝
结在人们的情怀中,即使有那么多的洋节,还是难敌春节的魅力,没有哪个节日
像春节这样的隆重,这样的深入人心。即使远渡重洋的游子也在春节这一天多一
些对亲人、故国的思念,捎来深情的问候。其实我想,春节之所以得到大家的重
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舒畅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
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
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
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
与众不同的节日。
第二篇: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调查报告
寒 期 社 会 实 践 调 查 报 告
系别:xxx工程系
班级:xx级石化(x)班
姓名:xxx
日期: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 春节期间 调查地点:甘肃省武威市
调查对象:家中的人及附近男女老少 调查人:xxx 调查方式: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
调查目的: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说起家乡民勤春节习俗应该从腊八说起,农历十二初八,民俗称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主要是吃腊八粥素食,民勤传统的腊八粥用米、豆、麦、青稞等五谷(或粮食、大豆、黄米、玉米、扁豆)和宽面条熬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一家大小一起欢欢喜喜,团团员员享用五谷杂粮的腊八饭。“腊八饭”用的水,须是凌晨的井水。因此,农村有抢“金马驹”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谓得到“金马驹”,就要发财。所以这天妇女争先恐后的早起抢“金马驹”。饭也是天未亮吃罢为好。俗语说“腊八饭,黑洞洞,田苗长得黑沉沉。”预示庄稼茂盛、丰收。此俗现仍流行。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爷”,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说从此揭开春节序幕。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户户也不约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馍,大概有点点那么大小,献到灶台即可,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过年有着蜜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天上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灯火通明,迎来诸神一起过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说说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货”、蒸馒头、炸“馍馍”。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自己的乡里或镇里,有的还去民勤县城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民勤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馍馍”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馍馍”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
接下来当然要说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春节的前夜腊月三十。现在多称为“年三十”、“除夕”,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当然“除夕之义就是旧岁至此夕而除,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这天也是我们吃、喝、玩、乐的日子,人们在中午便开始在大门、街门、房门上贴大红对联,门楣上挂门头子(彩色纸刻花纹的装饰品)和黄钱(黄纸上刻的花纹)。然后在下午要在肉锅里煮上饺子,用碗端上,拿上纸钱去庄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烧纸钱,后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让祖先们来家中过年。太阳一落,家家都在堂屋里(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画像等)点烛焚香,祭祀祖先。所有男人(妇女在过年期间,不能进堂屋)都衣帽齐整,上香焚表鸣磬。祖先牌位前要献上食品供物。接下来是装仓。所谓装仓,是把猪肉(猪头最好)羊肉(过去的阔气人家还有鸡鸭鱼肉)煮熟了,每人捞上一碗,吃得尽饱,孩子们往往吃得很高兴。仓装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说故事,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纸牌,兴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种说法“除夕”是熬寿的时间,谁休息得最迟,谁的寿命也就越长,年轻人可是冲这一点也要玩个天大亮。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守岁,即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春怀着希冀,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的精力充沛。俗称“熬寿”。
大年初一,大概到凌晨四五点左右,男女老少更换新衣,继则端上盘供,长辈们就准备燎天蓬的东西,当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农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卧的方向,牛头朝哪边,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后全家老小,拿着花炮、烧纸、香、祭祀物品,出户迎接喜神,按“历书”所指喜神方向献盘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从火上跳来跳去,嘴里喊着“东去东赢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满圈了,骡马成群了”意思是希望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此即所谓“燎天蓬”。归来,开始吃饺子、拜年,先由小辈依次“磕头”递拜家长,进茶奉酒。然后,出拜亲族、邻里,各家都在客房里摆着油馃、馓儿和酒菜招待。晚辈给长辈磕拜后,长辈为了表示诚意和关怀,要给小辈压岁钱。这一天,人人见面都要问“过年好!”,平辈相遇,拱手致贺。拜年完了,他们有的弹唱,有的玩牌打麻将,整天都沉浸在欢快的情绪之中。
大年初二拜岳父、岳母都成为民勤一种乡俗,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老女婿,在初二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贺春节快乐。没娶过媳妇的必须到舅父母家去,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错过这一天。
初三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早晨仍在堂屋里上香礼拜,并把门楣上、仓子上、箱柜上挂的黄钱一律扯下来焚化,叫做“化钱”。意谓先祖来家过年,现在欢送他们回去。紧接着就是“打醋炭”,是在每个房里的火盆上或火炉中烧上一块石头,备好一碗带油花的陈醋,打醋台者手端一个大木勺,勺里放着烧红的石头,同时在石头上浇醋,醋遇上石头,就有浓烟般的热气冒起来,弥散整个房间,发出一种酸喷喷的异香。打醋台的人走向各个房间,各个角落。然后把剩下的醋和石头倒在大门外,据说这些东西驱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灾祸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台的人前脚走,后面的人就跟着把房间、院落打扫一遍,三天的过年就算基本上结束了。
接下来从正月初四各乡镇排练的秧歌队、社火队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楼院、政府机关之间,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调在文化广场倾情演出,开着三轮车、小汽车的农村居民进城看戏、看社火成了新时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来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元宵节气氛。龙年元宵佳节准备得非常充分,氛围营造得格外热闹。由县城东小十字从南向北穿过文化广场步行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着“龙年大吉”的拱形彩门,彩门内一幅巨型的象征中华传统文化、祈祷人们万事如意,平安祥和的九龙壁富丽堂皇地矗立着。其次,依次摆放的是“瓜果飘香”长廊、“蟠龙柱”、“龙王治水”、“劲牛”、“花团锦簇”、“玉兔送福”、“航天模型”。两侧对称布臵“金钱树”、“苹果树”等各种花树。整体犹如传统庭院前庭、中院、后院、左右厢房式对称布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挥下的两条巨龙正欢快地玩耍“二龙戏珠”游戏。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也是我国一个普遍的传统节日,在民勤县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吃元宵、闹社火、放烟花、观灯、猜灯谜、荡千米等,展现出民勤人民团结奋进、平安和谐、率先发展的时代风采,演奏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生态良好、经济发展、上下一心的和谐音符与篇章中结束一年一岁的春节。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第三篇: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调查报告
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调查报告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多媒体102邱秀姜调查目的: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调查时间:2011 春节期间
调查地点:揭阳市揭西县河婆街道调查对象:家中及附近男女老少,网络书籍
调查方式: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通过书籍网络,实地考察进行查询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小镇河婆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网络书籍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1.贴春联
春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而春联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这是因为春节源于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春联便伴随着一年一度的春节应运而生,进入寻常百姓之家,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在我的家乡,城乡百姓家家户户也要贴上新的春联,其含义是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它也暗藏着每个家庭对新一年的期待,例如家里做生意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家里有当兵的:“人军属门上光荣匾,战士胸前英雄光 ” 等。
2.“拜老爷、迎老爷”
具体含义我也不是很清楚,但这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老一辈人说可能是认为将神像抬出来游街,以为只有让神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才保佑四方百姓吧。
3.“年廿八,洗邋遢”,扫尘
年廿八,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拆洗被褥窗帘,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意思是年廿八这天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把这年不好的东西全部扫除掉,来迎接新年的来临。
4.年夜饭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数和菜式都有很严格的规矩.在我的家乡,在家的成员一定要等到全家到齐了才可动手,也要为未能回家吃团员饭的家人摆碗筷,以表示全家团员,在人际关系流离的现代社会中,象征团员的年夜饭尤为重要。,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吃一口。而且在我的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鸡是广东人最喜欢的食物.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还有薯粉豆干,酿豆腐,以猪肉为主,加上少量虾米、咸鱼及蒜头,剁成肉酱,塞进豆腐里,用花生油煎炸或蒸煮,美味可口,风味独特。
5.除夕夜晚上0时放鞭炮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在我家乡,它意味着"辞旧岁,迎新春".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
其实就是指从大年30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玩的最好时间.
6.给红包
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实、富裕。
通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我觉得春节不愧是一个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凝结在人们的情怀中,即使有那么多的洋节,还是难敌春节的魅力,没有哪个节日像春节这样隆重,这样深入人心。即使远渡重洋的游子也在春节这一天多一些对亲人、故国的思念,捎来深情的问候。其实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
第四篇: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调查报告心得体会
寒 期 社 会 实 践 心 得 体 会
系别:xx工程系
班级:xx级石化(x)班
姓名:xxxx 日期: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心得体会
进入农历的腊月,欢度春节的气氛就越来越浓厚了,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兴奋了。考完试,放了假,安排好寒假计划,完成了部分作业,我也融入了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氛。腊月的节点太多了。首先是腊七腊八冻坏脚丫、泡腊八蒜、喝腊八粥等等,老人说这就是过年的开始。
春节渐渐临近,看着越来越薄的日历,人们在高兴之余免不了发些感叹:“又是一年了”,“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年龄越大,光阴流逝愈快,感受愈深。一天又一天,当然太阳都是新的,但日子却无声息地消失了,就像水滴融进了大海。虽说平日里每天都撕下那一张,可是谁也理会不到那是自己的生命计量单位,而它正象漏斗里的沙子一样越来越少。但心里仍有一丝激动,那便是对来年的期望。
年望年望年年望,把希冀寄予来者,想必人同此心。成功者,便就此满足了么?不!好戏还看明年,明年决计要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于是心便鼓动成一只壮壮的气球,努力地滚动着飘忽着。劳而无获者呢?没说的,只待来年能重整旗鼓,再添起色。然而,来年复来年,来年何其多,除非作古,哪一年该是至善该是至美的呢?知晓的也恐怕只有希望。
很快到了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人称小年,要祭灶,要吃一种乳白色、味很甜、还粘牙的东西,叫“糖瓜儿”。大人问我“粘不粘?”我说“粘(年)!”这是提醒大家要过年了!长辈要讲许多过年的趣事和嘱咐许多过年的忌讳。真好玩!有的我懂,有的我不懂,我总是好奇的听不够,问不够。
接着腊月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吃谷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很多说法,我可长见识了。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辞旧迎新、继往开来的吉祥时刻,此时进入春节的高潮,也是我最期盼、最快乐的时候。
白天大人们都忙着过年的各种事情,放松了对我的管束,我就彻底自由了,吃我爱吃的食品,喝我爱喝的饮料,玩我爱玩的游戏……开心极了!
小时侯,最盼的节日便是春节了。春节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看舞狮玩彩船,颇是新鲜热闹且实惠,于是,就少年不知愁滋味地掰着指头盼着。盼着盼着,一忽儿便成人经事了,才觉得日子地艰难和不易,于是也就知晓了年并不好过却不得不过,开始感觉了年的乖戾和人的无奈;也便由望年转而到希望,也把自己托付给了将来与未知的岁月——今年望明年能考上一所象样的学校,明年望后年在分配上好事少磨,再望谈对象不走麦城,再望头儿器重有所升迁,再望职称评定不挤兑,再望住房分得“上下有余”,再望儿能成龙女能成凤,青出于蓝胜于蓝……
然而,一年又一年,平凡的我们境地依然,却仍在生活的罅隙间努力给自己营造一种宽松与自在。看着年华的不再、双鬓渐灰,终于不得不和“子”一样在川上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实,这日子何尝不是这样的一条河,我们伫立其上,河水匆匆在我们身边流过,任我们悲喜交集逢灾遭难,而时间的流逝依然故我?其实时间并不是我们身边流走的一种外物,而就是生命的本身。我们看着流走的河水,我们随手撕去的日历,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生命中的岁月,甚至不仅仅是我们的岁月,而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不但找不回失去的年华,而且连从前的我也都无影无踪了。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大门,哐当哐当地在你身后紧关闭,任你哀求,嘶叫,拍打,岁月之门过去了就不会再开启。
晚上全家欢聚一堂。大家从厨房里端出美味佳肴放在桌上。煎炒烹炸、鸡鸭鱼肉、特色食品、各种饮料……妈妈端来炖鱼,说这是“年年有余”;爸爸端来饺子,说这是“交子元宝”;姑姑端来拼盘,说这是“全家福”;姑夫端来米饭,说这是“团圆饭”;奶奶端来一盘水果,有柿子、苹果、桔子、香梨,说取它们的谐音:“事事平安、人人吉利”;爷爷端来一盘年糕,有白米、黄面、双喜、八宝,说借它们的字音“添岁增福、年年提高”,人的岁数和身体要长高、知识也要提高。哈哈!我灵机一动,端来一摞奖状说这叫:“辛兔祥瑞、龙腾虎跃”(我属虎)……全家人说这是一道最丰盛、最如意的大菜。
全家人说说笑笑,尽享天伦之乐,尽尝美味佳肴。我不断举杯,给各位长辈敬酒并针对每人说上几句不同的祝福话,大家再次夸我懂事,给我加菜,有时还给我鼓掌,我心里美滋滋的,那个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酒足饭饱,全家人看春晚、包饺子、侃大山……零点整,电视里的新春钟声敲响了,房间外的迎春鞭炮响成一片,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家人下楼放炮。姑姑和妈妈提着一大包鞭炮,姑父和奶奶提着一大捆烟花一起下楼了。楼外的鞭炮已是震耳欲聋、烟云翻滚。开始我有点害怕,爸爸拿着鞭炮,爷爷领着我去点,邻居说:“这叫双保险”。我们几人合作先后放了“一千响”、“坐地炮”、“窜天猴”、“夜明珠”。后来我胆子大了,也想过把真瘾,让爸爸放好花炮,爷爷护着我去点,点着了我就跑,在我哈哈大笑中花炮窜上了夜空,随着一声声巨响,绽放出五光十色的礼花,有“百鸟争鸣”、“吉祥如意”、“火树银花”、“万紫千红”,我高兴地手舞足蹈、心花怒放。
我们失去了童年,才知道长大;我们失去了岁月,才知道自己是活着;因为我们变老,才知道不能挽留时间。面对这个节日,我们不妨让灵魂、让思维再这里驻足一会,对生命来番清点。面对那些还没有拉开序幕的崭新未来,多些设计,多些幻想,让希望实在些,让幻想向现实靠拢。给父母多些孝心,多些体贴,让她们岁岁平安天天快乐;给妻子(丈夫)多些温柔,多些理解,直至地老天荒,恩爱如初;给孩子多些鼓励,多讲些做人的道理,别盼成龙成凤,但求做个好人;给朋友多些祝愿,大家年年有余,和气生财。
春节是喜气的年,总给人们一种十全十美的契机,一边从从容容“临渊羡鱼”,一边又可以雄心勃勃的如何“退而结网”。
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第五篇: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及变迁的调查研究
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及变迁的调查研究“蛇年吉祥迎贺岁,喜气洋洋过新年。”蛇年到了,你们是怎样过新年的呢?想比不同的地方都会有不一样的过年习俗。除了守岁拜年包饺子等最传统的过年习俗,我的老家——无锡雪浪可有着别样的春节哟!
吃米果,是我家乡一种独有的春节习俗。所谓米果,就是以糯米为原料制作的条状或饼状食物。它的表面光泽透亮,呈淡黄色,柔软而有弹性。凑近鼻子闻一闻,一股淡淡的稻谷的清香便扑鼻而来。一入口,用当下的话来讲,就是真Q弹美味哪。我们当地人又称米果为粑粑,这名字戴在米果头上可是名副其实呀!
除了吃米果以外,我家乡还有“祭灶神”的习俗。民间认为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所以当二十三晚上给他送行时,就用江米或麦芽做成的糖来粘住他的嘴。今年腊月二十三那天,我与奶奶一起将灶台擦拭整理了一遍,再端上精心准备的酒菜贡品,让他老人家好好地“饱餐一顿”。我想这样,他该不会再讲我们的坏话了吧?
不过要说这过年呀,最重要的莫不过是大年初一了。这天,我早早地洗漱完毕,换上一身新衣,走家串户地给亲戚朋友家拜年。“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嘿,你瞧这孩子,多乖呀!来,这是爷爷的一点小心意,拿去,买点儿吃的!”“谢谢爷爷,谢谢爷爷!”哈,拜年,就是这样,充斥着喜悦,充盈着欢笑„„
但我也发现,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地迅速发展,社会日趋地现代化,现在的春节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年”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过年时每家每户都会放鞭炮、放烟花,但今年,为了积极响应中央政府“过年,不放鞭炮”的号召,让日趋恶化的空气质量能“喘一口气儿”,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放各种爆竹的人家少了许多,那股原本“过年的气息”在人们的殷切盼望下,淡了。
近年来,每到春节期间,人们还会关注一个特殊的话题——春运。过年了,各地打工的游子也都要回家过年,因此一度造成了交通线路繁忙、车票紧张的热点问题。我想,这也是一个因为社会飞速发展而造成的变化吧!
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我想,春节却永远是我们炎黄子孙心中一道不变的风景。每到过年时,在我们心中,永远会响起一个声音:“过年啦!”
——江苏省天一中学少一(2)董宸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