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节的文化内涵
春节的文化意蕴
[摘要] 春节(农历新年)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主要体现为:“时序文化”(新旧年交替的时间节点),“庆典(习俗)文化”(充满喜庆气氛,形成了整套系统的过年习俗,包括祭祀、守岁、年夜饭、团年、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等),“礼仪(交往)文化”(传统仪式、现代联络方式),“休闲文化”(假日休闲、旅游)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生态文化、信息文化意蕴,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 春节;时序文化;庆典(习俗)文化;礼仪(交往)文化;休闲文化
春节又叫“新年”、“过年”,是历史最悠久、流传地域最广、过节人数最多的一个中国节日,体现了时序文化、庆典(习俗)文化、礼仪(交往)文化、休闲文化等,在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生态文化、信息文化意蕴,在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中,有着独特的韵味,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
一、时序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之首
年节所体现的“时序文化”,是对重要时间节点的认知和独特的体味。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人对时序的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理解、规约、文化发明,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新年”的含义
“年”是一个时间周期。
公历(“阳历”)一年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一般为365天,准确的应是365天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把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而每四年比准确时间少了近一天,在这一年的2月份多加一天,有366天的年份就称为“闰年”。
中国的农历(又称“夏历”),是一种兼顾月亮和太阳的变化周期的日历(阴阳合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十二个月,每月29天或30天。农历的一年比公历的一年要少几天。
一年总有一个起点,就是“新年”。以前,新年被称为“元旦”,也叫做“过年”。“元”为“初”、“始”之意,“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元旦”意为“初始的日子”。
岁首的演变和时序的认知 上古时期,人们在岁末年初举行公祭,祭祀诸神,祈求谷物丰收。祭祀仪式充当了文化传承的载体。据记载,中国人“过年”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在虞舜时就兴起了。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人们就把这一天当做岁首,为正月初一,据说这是农历新年的由来。
夏代建寅,以寅月(相当于现在的正月)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月。夏历中的新年是参照立春日和靠近的新月出现的日子确定的,以“岁”称年,与收获、祭祀及天文星象有关,以岁星(木星)在天穹上运行的位置为岁度的标志,岁首在夏历正月,它代表季节中春的开始,是太阳和月亮在一年中同时可以用来象征“新生”(万象更新)的日子。
商朝的殷历以丑月(夏历十二月)为正月,以“祀”称年,以周期性的年度祭祀时间为一岁之始,这与商朝的文化特性相关。
周朝岁首在子月(夏历十一月),以农事周期时间依据,以农作物丰收为年度时间周期的记时传统。“年”在甲骨文中是人背禾的象形字,指收成,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说文》载:“年,谷熟也。”当时禾谷一年一熟,人们将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大年、新年由周代确定,成为庆祝、欢乐的时刻,也成为中国人最向往的日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夏历的十月为端月(因避“嬴政”的名讳,称正月为端月)。
汉武帝时期颁布“太初历”,又恢复了夏历,岁首也称正月旦、正日,与四时中的立春节气接近,岁首新年与新春同时庆贺,从此确定了大年的时间,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农历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了农人的生活节律,一年之始与四季之始的时间基本合拍。
魏晋南北朝岁首称元正、元日、元会。隋唐岁首称元日、岁日、元正。
宋、元、明、清各代,岁首称元旦、元日、新年。
认识时序,就是确定时间坐标,对人一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春节”的来历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公元1912年1月1日建立了中华民国,决定采用公历,规定1月1日为“新年”,称为元旦。民国政府也兼用传统的农历。1914年1月,政府颁布法令确定旧历的新年为“春节”。在这一天,“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内务部在致总统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①]1928年5月7日,内政部呈文国民政府,要求“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但无法根除传统习俗。1934年停止了强制废除旧历(阴历)的做法。这说明传统的巨大力量。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沿用民国政府的规定,把农历新年称为“春节”。
事实上,我们就有了两个“新年”,但在华人族群中,更看重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
二、庆典(习俗)文化
“庆典文化”,在古代主要是祭祀仪式、祭典,现代则以欢庆仪式、活动为主。
在秦汉以后,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作为乡邻家庭聚会的良辰。汉代,“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皇帝清早上朝,接受文武百官的庆贺,并举行新年宴饮,是为正旦朝会。一直到清代,元日朝会成为惯例。现代的机关团体也举行团拜会。这就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含义。
春节,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过年”是中国人和各地华人最盛大的节日,是精神家园的体现,也是民族凝聚力的展现。
春节以年终岁首为时间节点,核心内容是除旧迎新,围绕着除夕和新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年节习俗。
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包括“过年”的一段日子,从农历十二月(腊月)二十三“小年”(“送灶神”)那天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从小年到除夕,是“辞旧”的过程。河南开封年谣说:“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儿,贴门旗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②]河北邯郸民谣说:“糖瓜祭灶二十三,离过年整八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赶集上店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做黄酒;三十,家家捏饺子。”
腊月二十三,又叫“祭灶节”。有种说法“官三民四船家五”,即官府祭灶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在腊月二十四,水上船家则在腊月二十五。灶神是中华文化敬天畏神的表现之一。人们认为,灶王爷自上一年除夕以来一直留在家里,到了腊月二十三便要升天。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要煮甜汤圆祭拜,或用糖果和年糕,用灶糖或加糖的汤圆粘在灶门或灶神的嘴上,好甜甜他的嘴,给灶神“饯行”,让他“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同时也甜甜自己的嘴。“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子要戴新呢帽。”这是流行于北方地区的新年歌谣,传递着人们欢庆新年的热切心情。
“二十四,扫扬尘。”作为岁末的时空净化仪式,将屋宇打扫干净,干干净净迎新年。年三十晚上以前必须洗澡,大年洗澡意味着洗去一年的寒酸、一年的尘垢、一年的霉气。俗谚:“有钱无钱,剃头过年。”岁末一定要剃头,干净过年。
腊月三十(或闰年二十九)被称为除夕。年夜饭往往是一年之中吃得最丰盛的一次,通常要吃鱼,意为“年年有余”,还要吃肉做的丸子和象征团圆安乐的菜肴,在不同地方,要吃馄炖、饺子、长面、元宵、年糕等。年糕象征着中国人对在新的一年“喜事连连”、“步步高升”的美好祝愿。年节食品最能体现民俗的统一性和地方性。酒是新年仪式的重要饮品,新年酒也称春酒,一直到正月十五都算是饮新年酒。北方流行吃饺子,在除夕与新年交替之际,吃饺子以应“更岁交子”时间,表示辞旧迎新。为长辈祝岁祈寿是自古的年节传统。长辈给小孩压岁钱,用红纸包着,叫做“红包”,强调的是压岁钱的祝福意义。一家人在一起“守岁”,通宵守夜,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中央电视台从1983年开始,每年在大年三十主办“春节联欢晚会”,实际应为“除夕联欢晚会”,也可视为一种共同的庆典。
更重要的是过年的热闹气氛。从除夕夜到正月初一早上,鞭炮声此起彼伏,喧闹不已。贴门神、贴年画、贴春联、挂春桃、放鞭炮,等等,以示除旧更新。家家户户贴春联。据说我国文字记载下来最早的一幅春联是五代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964年),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明代,贴春联开始盛行。春联讲究寓意吉祥,对仗工整。清代,春联替代了桃符,从驱邪到求吉,反映了民众心态的变化和社会精神的演进。
年画是一种独特的民间画种。民国初年开始出现“月历牌年画”,后来发展成为当代广泛通行的新年挂历。
值得注意的是重视谐音,说吉利的、祝福的话,食物往往也跟谐音相关。通常说“恭喜发财”,“吉祥如意”。鱼代表年年有余,肉丸子意味着团团圆圆,年糕表示步步高。客家人正月初七吃七样菜,包括芹菜(象征勤快)、蒜(象征计算)、葱(象征聪明)、芫妥(象征缘分)、韭菜(象征长久)、鱼(象征富余)、肉(表示富裕)等。有的地方时兴送橘子,以表吉利。
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称为“三元”;又因为这一年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又称“三朝”。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王安石的《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清代顾禄在《清嘉禄》中载:“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辟疫疠,谓之‘开门爆竹’。”
正月初一到十五(元宵节),为迎新贺岁阶段。正月新年里各地有许多庙会。广东海丰的歌谣说:“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等神。初五神落天,初六正是年。初七七不出,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人迎行。十一嚷挤追,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人行街,十六人击梨。”[③]各地舞龙、舞狮子、扭秧歌、踩高跷、放鞭炮、放焰火,十分热闹。北方的庙会则是各种游艺项目的集中展示,各种小吃令人垂涎欲滴。正月十五元宵节,放灯、观灯成为重要习俗,也是过年结束的标志,这一天有送走祖先的习俗,团圆的年就算过完了。
过年习俗代代相传,这就是一种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
三、礼仪(交往)文化
春节是中国人一个重要的交往节点。“过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富于人世伦理色彩,奉祀家族祖先,亲人团聚,亲情融汇。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集中展现,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也是礼仪(交往)文化的展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
除夕之夜,阖家团聚,从前家家点烛、焚香、祭祖,一起吃年夜饭(又称“合家欢”、年羹饭、年更饭、团年饭等),习惯上称“团年”。这是家庭团圆的重要时刻,多少年来,人们都看重这一时刻。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在外地的儿孙多半要赶回家,和家人团聚。旧时北京人过年时要吃荸荠,谐音“必齐”,没有回来的人也要给他摆一幅碗筷,就是强调新年团聚。以前,一般是晚辈回到长辈所居住的地方,现在,由于工作和时间关系等原因,也有长辈到儿孙辈家里过年,地点变了,不变的是浓浓的血缘亲情。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年轻人守岁可为长辈增寿。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因“岁”与“祟”同音,人们认为“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保佑孩子们平平安安,顺利成长。
“拜年”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程序。正月拜年的传统由汉代正日新年拜贺的习俗发展而来。“拜”的原义就是祭祀,最重要的是祭拜祖先,腊月二十四(各地时间略有不同)就接回祖先过年。年复一年的祭祀团聚,巩固了家族的内聚意识。在一些地方,大年初一一早,首先拜天地,其次祭祖先,先给家里长辈拜年,再按血缘关系远近程度给宗亲长辈拜年,然后到同姓的各家拜年;拜完同姓再拜异姓中关系亲近的长辈。宗族社会的传统与中国文明的悠久传承有紧密关系。初二开始到外村的亲戚家拜年,一直拜到初十,所有的亲戚都要拜到。每年一次的拜年礼仪,加强了亲族之间的血缘亲情,维持和巩固着近邻“亲如一家”的地缘互助关系。近年来,在单位盛行“团拜”,员工聚集一团,互相拜年,下属给领导拜年,领导向所有员工拜年,表达感谢、慰勉之情。由于路途遥远、分隔各地,现在人们也采用多种方式拜年,如寄贺卡、打电话、发短信、发e-mail,还可以通过电视拜年,等等,平常可能疏于联系,而这一段时间是人际互动最频繁的时期。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孕育着新的希望。人们互相祝福,期待万象更新,祈祷万事如意。“春节”期间的“春运”实为回家“过年”的人口大流动。热烈的贺岁礼仪,不仅巩固了家族伦理关系,增进了家人的亲情,而且使人们的社会关系得到调整。这段时间是聚会的良机,亲友相聚,其乐融融。
四、休闲文化
春节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在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与传承中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文化传统。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休闲文化的源头,需要珍重和保护。从唐代开始,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宋代元宵街市灯火通宵达旦,歌舞百戏,杂耍表演,“奇巧百瑞,日新耳目”。元朝官员在正旦朝会仪式以后,开始民间私人性的庆贺活动,行“岁时庆贺之礼”。明代,无论宫廷、民间都享受着节日亲情。清朝元旦朝会成为朝廷例行仪式,并有歌舞表演,如蒙古乐歌、满舞、瓦尔咯氏舞、韶乐等。朝贺以后走亲访友。
现在,春节放假3天,我们把前后两个星期的休息日和公假连在一起,形成7天的长假。除了走亲访友,互相宴请,逛庙会,很多人在这段时间轻松娱乐,如玩麻将、扑克、下棋等。香港、台湾放假8天。这段时间也是旅游的好时机。在东亚一些国家也有过年的习俗,如韩国放假3天。在世界各地,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非华裔民众参加到过年活动中来。如美国纽约州,中国农历春节已成为该州法定假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都举行盛大的新春联欢活动。联合国秘书长以及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法国总统等都向华人祝贺新年。
人们能够自由地休闲,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结语:传统与现代气息的融合
春节是古老的节日,承载着厚重的传统,在现代也包含了新的文化意蕴,如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生态文化、信息文化内涵。
就政治文化意义而言,春节代表着祥和、和谐、稳定。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选择在春节前后下基层,走访、慰问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人、农民、教师、科研人员、公安干警、解放军官兵等,给贫困家庭送温暖,带去实惠(如慰问金和过年食品等),表达中央的关怀,与民同乐,共庆新春佳节。春节期间,总有一些人需要坚守工作岗位,而不能与家人团圆,这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集体过年(如军营、工地等),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传达新年问候和祝福,也是很有意义的。当然,社会的安祥、和谐并不是以领导人的重视或“在场”体现出来的,甚至可以说,什么时候不再需要领导人去慰问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能过一个好年、快乐的年,什么时候才说明社会真正有了很大的进步;当人们不再以能见到最高领导人为荣,而以自己的公民身份自豪的时候,那时才进入了文明的较高阶段。从经济文化来看,由于中国人及海外华人把春节当做一个盛大的节日,带动了许多商品的消费,为营造节日气氛,带动了歌舞表演、电影电视、建筑装潢、服装印染、书法绘画以及民间的彩扎业、油漆业、鞭炮业、香烛业、剪纸彩画业,等等,特别是跟饮食相关的行业更是充满了节日的气氛。由过年返乡、旅游引起交通极度繁忙,市场繁荣,春节“黄金周”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独特景象。年终也是算账的时间,结清旧账,希望新年又有好收成!春节也具有生态文化的意义,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新年与四时中的立春节气接近,一年之始与四季之始的时间基本合拍。过年时兴的花果植物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如金橘、水仙花等。开春后也提出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如《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从社会生态来看,春节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浓浓的暖意,孕育着蓬勃的生机。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现代春节期间成为信息流通的高峰期,手机短信频发,不乏原创性作品,洋溢着文采和生活哲理;电话、互联网连接着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可视电话、网络拜年成为新的联系沟通方式,这是现代高技术和信息文化带来的便利。咫尺天涯,信息即时通达,信息时代信息“爆炸”,人们互致问候,相互祝福,使“地球村”充满欢声笑语,增强感情交流,这是全球化时代的新景观。人们越来越不局限于偏居一隅,华人更多地走向世界,而春节是联络全球华人感情的最好时机,这也是身份认同的表现。
总之,春节不只是一个节日,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第二篇:文化内涵
第一章医院简介
三原县中医医院成立于1978年,由原城关地段医院易建而成。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我县唯一一所以中医特色见长的综合性医院,是我县职工(居民)医保、新农合、残疾人鉴定定点医院。2010年与陕中附院建立协作关系,加挂陕中附院三原医院牌匾。医院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卫生行业“文明示范单位”、咸阳市“优秀中医医院”和“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三原县“文明标兵单位”。
医院位于县丰原街中段,占地15亩,建筑面积8000㎡编制床位180张,年门诊量9万人次,医院现有职工273名,其中卫技人员198名(高级职称18名,中级职称50名),医院拥有螺旋CT、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流变、C型臂、腹腔镜、电脑牵引床、CR及电透系统等30余种100多台件先进的医疗设备。
医院设立两个门诊部,开设内科、脑病科、普外科、骨伤科、疼痛康复科等30多个临床和医技科室,以及标准化的中西药房、制剂室。疼痛康复科、脑病科为省级中医特色专科,骨伤科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
医院坚持“中西并重,中医立院,特色强院”的办院方向,坚持走专病专科的发展之路,注重中医特色优势的发挥,针灸、推拿、按摩、火罐、刮痧、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中风病、颈肩腰腿痛、椎间盘突出、股骨头坏死等顽疾的治疗上,采用中医传统疗法配以中药制剂,内服外敷,疗效显著,颇受赞誉。专科、专病、专药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医院始终秉承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以弘扬、继承、传承、创新祖国传统医学为己任,注重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全力为患者提供一个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第二章医院文化
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
“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
“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以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
“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贵诚笃端方,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
三原县中医医院院徽及释义
三原县中医医院院徽由医标和太极图案组成,意喻中医阴阳平衡衡,天地人相合的中医药人文理念。
双鱼太极图案以绿色为背景,象征着生命与健康。十字医标,体现了医务人员以病人为中心,全方位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这样一个理念,白十字代表以病人为中心,四颗红心代表对病人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院训
爱中医,爱医院,爱同事,恪守医德,关爱病人。
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祝健康之完美。
医院精神
视病犹亲的人文精神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 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爱院如家的主人翁精神
医院主题文化
弘扬祖国医学,继承、传承、创新中医
药文化,做中医人,树中医魂。
发展战略
中医名医云集、驰名中医药特色科室、渭北中医名院的“三名战略”。
发展定位
中西并重,中医特色突出,中医药优势明显,名医、名科、名药齐备,专科一流,设备先进的现代化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服务宗旨
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
第三篇:设计文化内涵
设计直到现在,人们已渐渐地明白,设计是为人,而非产品或金钱,慢慢地明白了设计的这种人文精神。
而如何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的特性,这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也是立足世界的根本。
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什么?是儒学文化、五千年的封建文化,这些文化随着具体的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国画、书法、易经、禅学、五行八卦等等。民间有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这就是一种文化,是现代设计在中国急需的养科。
俗语说:“根深才能叶茂”,中国目前的设计借鉴甚至抄袭西方的很多,这只是一种盲目的拿来主义,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的设计观念,而无需从形式上去照搬,这种照搬只会越来越失却本土自己的东西,跟着别人的步伐走。
我们一直鼓吹要和西方接轨甚至对话,这种接轨是要求有自己的东西,本土的文化内涵在里头,否则只是东施效颦,让别人耻笑而已。
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之所以走向成功,不仅因为他有一流的设计意识和头脑,也由于他在设计中加入了许多很中国化的东西,如中国古钱币、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他很聪明,很懂得如何将浸淫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加入一些现代的调味剂呈现出来。他就这样一步步地跨向了世纪一流平面设计大师的行列。
另一方面,中国化的东西更能使人感到一份亲切,一份自豪,更有一种国人的设计文化。在20世纪前的欧美,没有一个艺术家会在画布上留出这么大的空白,然而,传统的中国画家们都把这片空白看作让人发挥想象的依据,中国的哲学就是强凋的万物变化不定。每当我在寻找这种契合点时,看到日本的设计作品,特别亲切,觉得自己找到了,找到有深刻理性的感性作品。古代日本是自然崇拜。一千年前文化借鉴中包括佛教、汉字书写体系和中国唐朝的艺术和建筑。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交融,不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吗?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似乎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抽象。日本很多自称为大和民族的本土文化其实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而中国当代的设计为什么还不及日本呢?这的的确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很多方面,但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如今的中国设计师可能过多地强调了形式的方面,而忽略了设计作品本身应透露出来的内容和意境。
我一直深信,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更能让人回味,让人感到一种深度,感觉到设计的这种人文精神。
用一位美国设计师普罗斯说过的话来结束本文吧:“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是第四维:人性。”
第四篇:大学文化内涵
大学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哈佛大学的校训就一个单词:truth(真理;有人把它译为:让
真理与你为友)。追求真理,而不迷信权威。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严谨求实的文化。一位刚进哈佛的新生曾对哈佛大学校长说:“我一直在跟踪你的数据,你的数据有错误”。一个新生可以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耶鲁大学校训: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21日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耶鲁大学的校训强调追求光明和真理,这符合人类进步的法则,也符合每个有志青年的心愿”。
第二,崇尚学术自由。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真理使人自由”正是崇尚学术自由文化的体现。
耶鲁大学校长说:“只有自由探索、自由表达,才能真正发掘人类潜能”。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11月13日与文学艺术家谈心时,九次强调自由,并引用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讲的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第三,提倡理论联系实际。麻省理工学院崇尚理论联系实际,他的校训是:“动脑又动手
(Mind and Hand)”;诺丁汉大学的校训是:“城市建于智慧”,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大学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一个城市要想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就必须拥有一流的大学作为后盾,大学带给一座城市的不应该仅仅是物质上、经济上的飞跃,还包含精神文明、文化修养上的提升。
第四,崇尚道德、感恩社会。美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宾州大学,他的校训就讲
到道德:“没有道德的法规是徒劳的”。此外,还有感恩(thanksgiving),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感恩自然等。总之,人的生活中,感恩情怀是不可缺少的。感恩,人生的必修课。感恩,社会能更和谐。感恩,世界能更美好。
第五,崇尚爱国主义。美国民族英雄内森·黑尔是耶鲁校友,他的名言——“我唯一的憾事,就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把童话作家安徒生说过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丹麦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家乡, 这里就是我心中世界开始的地方”。在他做出杰出成就后,英国、美国都请他去,他说:“我就要在我这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小国里建立一个世界认可的物理学研究所”。我国是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文明古国,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是当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第五篇: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文化?它是随一个人迎面走来的——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人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肩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他,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有的作家描写熟悉的江南乡下人。俭朴的农家妇女也许坐在门槛上织毛线,拣豆子,穿着家居的粗布裤,但是一见邻居来访,即使是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她也必先进屋里去,将裙子换上,再出来和客人说话。穿裙子或穿裤代表什么符号全会因时代而变,但是认为“礼”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种对自己或对他人的尊重,在农妇身上显现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底蕴。何谓底蕴,不过就是没有学问、不识字的也自然
知道的礼数,因为祖辈父辈代代相传,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这就是文化。农妇或许不知道仲尼曾经说过“尔爱其羊,吾爱其礼”,但是她举手投足之间,无处不是“礼”。
希腊的山从大海拔起,气候干燥,土地贫瘠,简陋的农舍错落在荆棘山路中,老农牵着大耳驴子自橄榄树下走过。他的简单的家,粉墙漆得雪白,墙角一株蔷薇老根盘旋,开出一簇簇绯红的花朵,映在白墙上。老农不见得知道亚里士多德如何谈论诗学和美学,但是他在刷白了的粉墙边种下一株红蔷薇,显然认为“美”是重要的,一种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环境的做法。他很可能不曾踏入过任何美术馆,但他起居进退之间,无处不是“美”。
在台湾南部乡下,我曾经在一个庙前的茶花池畔坐下。为了不把裙子弄脏,便将报纸垫在下面。一个戴着斗笠的老人马上递过来自己肩上的毛巾,说:“小姐,那个纸有字,不要坐啦,我的毛巾给你坐。”字,代表知识的价值,斗笠老伯坚持自己对知识的敬重。
对于心中某种“价值”和“秩序”的坚待,在乱世中尤其黑白分明起来。今天我们看见的巴黎雍容美丽一如以往,是因为占领巴黎的德国指挥官在接到希特勒“撤退前彻底毁掉巴黎”的命令时,决定抗命不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住一个古城。梁漱溟在日本军机的炮弹在身边轰然炸开时,静坐在院落中,继续读书,思索东西文化和教育的问题。两者对后世的影响或许不同,“抵抗”的姿态却是一致的。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待,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